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浒传的小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是一个小书迷,平时最喜欢读书了,家里的书柜上摆满了《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三国演义》,还有《水浒传》……,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还是《感悟童心的300个美德故事》。
《感悟童心的300个美德故事》,通过许多生动形象、感人至深和通俗易懂的美德故事全面展现了人类本性中永恒不变的变德。比如其中一个小故事说的是:贾逵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他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辛,因此他上不起学堂。贾逵只能隔着学堂外面的篱笆听老师讲课,几年来风雨无阻,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后来贾逵终于成为当时的大学者。通过这样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让我懂得:一个人无论你是贫穷或富有,无论你是才华横溢还是才智平平,只有具备高尚的美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情境 主题 激趣
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新课程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使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大使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和数学、英语等学科相比较,语文学习存在着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不少学生包括家长对语文并不重视;再加上一些老师在教学中还固守着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旧有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也仅仅是局限于书本和教参,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因此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大大降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效果的达成。对此,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从我的课堂设置的第一个环节——“五分钟演讲”入手,谈一谈如何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搭建平台,给学生一个走近经典、展示自我的机会
现在的中学生,生活在一个资讯极其发达的时代,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所带给他们的视觉冲击力、信息覆盖面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无法企及的。但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也带给了他们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浮躁和肤浅,不少学生看似什么都懂,但又什么都不通;似乎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大多浅尝辄止,而喜欢读书、能沉下心来阅读经典的更是少之又少。一些学生谈起网络小说如数家珍,对于郭敬明津津乐道,但说到《堂吉诃德》,提起沈从文,却是一脸茫然,一无所知。仅靠几篇网络小说或几本薄薄的颓废叛逆的所谓青春派作品显然是无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的,甚至读多了可能还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而语文课本中尽管精选了不少名家大作,但毕竟篇幅有限,而且有些篇目由于具有较强的时代政治特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就更谈不上兴趣了。
面对学生精神世界的空虚和对语文学科的漠然,作为老师有必要为他们创设一个平台,引领他们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走进广阔的文学世界,感受更加精彩而有意义的人生;同时,相互的交流、讨论则会进一步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各种观点的碰撞更会迸发新的思想火花,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课前“五分钟演讲”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设置的。
二.主题多样,有效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语文素养当中,说和读的能力非常重要,写的能力也和“读”密切相关。而我的“五分钟演讲”环节既是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展示和训练,也是“读”和“写”的能力的提升。初中学生年纪小,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对于能给乏味的课堂带来活力的课前演讲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欢迎的。但由于大多数人在阅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阅读的面和量都非常小,同时,对于初中生来说,撰写出精彩的演讲稿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针对这一特点,老师有必要在演讲主题和稿件写作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初一以来,我先后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以“我和唐诗有个约会——唐诗品读”、“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我眼中的 漫谈世界短篇小说名家”、“《水浒》人物评传”等为主题的演讲,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此外,在演讲稿的撰写方面,我向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的讲稿,同时结合实际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作出精细的指导。我规定学生,每一次主题演讲中不仅要有精彩篇章的诵读,还必须有作者的介绍、写作的背景和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有可能,也可以介绍一两个与作者相关的小故事。这就使学生有章可循、有话可说。
比如在“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之前,绝大多数学生除了徐志摩,对其他的现代诗人几乎一无所知。即使徐志摩,大部分人也只知道他的《再别康桥》,很多人还没读过。而在这一期主题演讲开展后,同学们积极查阅资料,主动请教老师,认真准备讲稿,戴望舒、艾青、卞之琳、郑愁予、林徽因……这些风格迥异、个性鲜明的诗人就这样走进了他们的视野。于是在闲聊中,明星、网游一时间成了落伍的话题,“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成为孩子们熟读成诵、爱不释口的名句。很多同学因此爱上了诗歌,甚至大胆地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尝试。比如葛舸同学创作的小诗《故乡》——“故乡曾是清晨白鸽的翅影/曾是正午村落间的炊烟/曾是田埂上沾着汗水的草帽/曾是阡陌上轻轻晃动的小草/曾是黄昏里荡漾的悠扬钟声/曾是夜半随烛焰摇摆的歌谣/曾是雪天房顶上几行调皮的脚印/曾是夏夜里几声聒噪的蝉叫/如今,只是母亲佝偻的背影/晚霞映红了她轻倚的门槛/只是那日复一日的张望/还有那念叨着的曾哄你入睡的歌谣”。虽还稍显稚嫩,却感情真挚,很有意境,几个意象的选择和描摹极其到位,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属不易。
三.多方激趣,有效延伸,原来语文可以这样学(教)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能让不爱看书的学生主动读书,如何能让不善言辞的孩子爱上演讲,并将这种兴趣一直延续下去,甚而转化为习惯,这是一个颇费脑筋的问题。在演讲主题的选择上,我首先从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选起,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读的童话”、“我最喜爱的《西游记》人物”等,并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有奖征集演讲主题,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我还引入了评分机制,在每次演讲过后,安排师生点评、打分,每周一次周冠军,每月评比一次月冠军,学期末予以颁奖。对于学生们特别热衷的主题,如“《水浒传》人物评传”,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对其中的人物、情节如数家珍,每天五分钟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于是,我又适时开展了“《水浒传》人物新传”为主题的作文教学、《水浒传》知识竞答、“‘侠义’还是‘暴力’——我看《水浒传》”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对于《水浒传》的阅读向精、深发展,这样,慢慢地,阅读成为一种长期的习惯在学生中培养起来。
当然,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应是课内知识和能力的延伸,绝不能本末倒置,影响正常的课内教学。因此,我的每一次演讲主题的选择,都是以课本为基础,充分考虑、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作家作品或话题。比如,“寻梦康桥——走近现代诗人”主题演讲是在七下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生发出来的,初二下学期的“《水浒传》人物评传”主题演讲就是和八下语文书上的“名著阅读《水浒传》”相联系的,在学习《窗》时,讲到了“欧·亨利式”的结尾,学生很感兴趣,于是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为主题的演讲活动……正是通过主题演讲,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语文的基础得以巩固;也因为对于这些作家作品的了解,同学们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在课堂学习中更有兴趣,参与度极大地提高。同时,由于接触了更多的作家作品,学生了解了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写作手法,这就使得我的作文教学得以更好地开展。比如在“走进欧·亨利的小说世界”主题演讲之后,我就组织学生模仿其手法进行创作,结果涌现出了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正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迁移和提升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语文。那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方法,授人以渔
1.教给自主读书的方法
一是读提示。很多学生一拿到课文就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往往忽略了课文的提示语习题,因而对学习要求茫然无知,自然不懂得从何学起。所以要引导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提示。二是读资料。让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三是读重点。通过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课文的写作特色,写出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受,可以有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是读疑惑。即学生在自主读书、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在形成的新问题上做记号,提交小组或班级讨论,在解疑中获得新的认知。
2.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学生的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同样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范围,为学生开一个头,让学生由此去生疑。例如《白杨》一文,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全文以“白杨”为线索,突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作者借树表达自己的心,歌颂扎根边疆的建设者的博怀,对课文这种安排,你有什么疑问?准备怎样解答?在读中你还想到了什么?此外,教师设置悬念,抛砖引玉,举名家之说,甚至有意提出相反认识等,都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环境。
二、拓展,提升能力
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于探索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乐趣。如教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我说:“孩子们,课文结尾写到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课文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狐狸和乌鸦又会有怎样的后续呢?”想不想当小作家?“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赶紧拿起手中的笔,展开想象,当当小作家吧!”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当堂练笔。后来组织学生交流,发现学生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这样的拓展练习,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延伸,内外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觉并积极地投入阅读活又校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课内外结合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它是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以此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如果说阅读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阅读本领、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基本能力的主战场,课文阅读则是学生运用知识、熟练技能的用武之地。现在我们的学生拥有不少读物,但是学生总不爱读书,甚至厌读。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巧妙地把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给学生介绍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加强对作者作品的了解。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学生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课内外阅读要链接好,应以课文为基点辅以课外读物,最终形成以课文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神话,同时辅以各人物性格及相关故事,推荐学生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教学《景阳冈》一课后,学生对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武松佩服得五体投地。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说,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在《水浒传》一书中有很多,以此引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接着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水浒传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下一回语文阅读兴趣课上说给大家听。教师要认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培养阅读兴趣。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一名引领学生阅读的教师,要“授生以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终生与书为伴,让书伴随着学生健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指路明灯”。
参考文献:
我今年九岁,但我与书结缘却已近十年了。因为我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养成了“每日听故事”的好习惯。每当我在妈妈的肚里不安份时,妈妈就打开录音机,让我听故事。“真奇怪,一听起故事来小家伙就变得老实多了”,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这样说。
我出生以后,妈妈又为我买了《幼儿故事》、《幼儿睡前故事》等书籍,听妈妈读或讲故事成了我每天最快乐的时光,睡前必修课,还是妈妈对付我哭闹的最大法宝。
上学了,我有了新武器——学拼音识汉字,于是妈妈给我买了儿童拼音版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以及《小故事,大道理》、《成语故事》等等书籍。虽然一开始,我自己读书还比较费劲而且慢,但故事里那优美的情节却深深吸引着我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后来能非常熟练的且顺畅的读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我就会一头扎到书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享受属于我自己的时光,有时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记得有一次,到了吃饭时间,妈妈叫正在房间里看书的我吃饭,叫了几声都不见回应,来到卧室一看,我正津津有味的看着《好心眼巨人》呢。哭笑不得的妈妈点着我的头说:“你快成小书呆子了,我看你早晚得饿成小豆芽菜。”妈妈的话逗得我哈哈大笑。
今年暑假,刚刚三年级毕业的我因成绩不错又得到妈妈送的“厚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好小子---童年故事》、《世界冠军丹尼》、《昆虫记》等。我如获至宝,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如饥似渴的看起来。当然,随着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也不忘了及时写下我的读书心得。如“好心眼巨人”读后感、“鲁滨孙飘流记”读后感等。
现在,读书已成了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句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对此深有感触。因为通过读书我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主要的是通过读书,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而且我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一、“投其所好”,开启阅读之门。小学生大都喜欢读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从年龄上来说,低年级学生较喜欢读配有插图的动物童话故事、民间传说,中年级学生较喜欢配有插图的童话和故事,高年级学生则较喜欢读历史题材的传记等。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性别特点,从满足需要人手,有意识地引领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读物,从而渐渐爱上阅读。我班上有位家长自己受教育不多;这几年在外赚了些钱,也确实感到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一下子花了几百元给不爱看书的儿子买了《资治通鉴》、《史记》……儿子连正眼都没瞧一眼,继续玩他的水浒卡,他儿子能从排名第一的及时雨宋公明一直背到排名108位的金毛犬段景柱。我建议他爸爸给他买本《水浒传》,书不贵,但准有效。果然没几天,那位家长碰到我乐呵呵地说,他儿子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了这本书,还要求星期六上新华书店看书。我觉得孩子们读书就像俗话所说的“看菜吃饭”,菜合口味就吃得多;不对胃口,刹时一点食欲也没有了,
二、“现身说法”,踏上阅读之旅。袁珞说:“要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教师就得先认真阅读几遍,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且使自己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要怀着一颗童心,从孩子的视角去欣赏作品。当你有意无意地讲述“淘气包马小跳”的故事:当你煞有介事地点评着《智慧背囊》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当你绘声绘色地描述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学生怎么会不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呢?前阵子班里突然流行杨红缨的作品,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谈论淘气包马小跳时,我也赶紧捧起了杨红缨的作品,而后我也加入了谈论的行列,当时我班的许多同学都瞪大了眼睛好奇地问:“钱老师,你也知道马小跳啊!”我一本正经地点了点头。刹时,教室里就传开了老师也爱看马小跳的消息。
三、“欲言又止”,激起阅读期待。我们看电视剧时常常看到精彩处时出现一个广告。这时纵然有再多的埋怨,我们仍然会期待后续部分。同样的,教师若能播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必将会使学生主动地去阅读。课堂上,我总喜欢拓展到课外。上《小草和大树》一课时,我介绍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简爱瘦弱但要强,经过努力她受聘于庄园主罗切斯特家。经过交往,她与罗切斯特产生了感情。在婚礼上,突然一个疯女人出现了,好好的婚礼被搅乱了,后来罗切斯特不知什么缘故眼睛又瞎了……“后来呢?后来呢?”同学们急切地问道。我不急不慢地回答道:“那是我好几年前看的了,我也不清楚了,反正挺好看,我们班的同学为看这本书眼睛全都熬红了。”只听得一阵不满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