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子弟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以下是我阅读此书后的点滴体会。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我读完《弟子规》后,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衣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应该的,有时,父母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多不应该啊!我的兄弟姊妹较多,经常不顾及父母的感受,因为一些小问题而争执,在一旁的父母看见了,多难过呀。现在自己既为人子女,又为人父母,该做些什么呢?一方面,作为子女,应按《弟子规》所讲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苦养自己成人的父母。另一方面,自己作为孩子的母亲,应正确引导子女诵读《弟子规》,让他们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谛,潜移默化,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行,为日后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收益。
另外,我对书中提到的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 求确意。”这几句话,感触最深,亦是受益非浅的。因为这几点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时领导布置做的工作,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的。有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但没有记录下来,深入研究或查阅资料,而且也没有虚心向别人请教,含糊了事。这两种错误都是我经常犯的,这样的工作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领导批评。在读过了《弟子规》后,我终于明白了我的缺点所在,若今后能按照它上面所说的去做,相信我的工作效率会更上一层楼。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在小学德育中,指导学生学习蒙学经典读物《弟子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用,同时做到既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做好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关键词:
弟子规;小学德育;功用;养成教育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是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与《论语》是源流关系,是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为纲展开成篇的。《弟子规》两句一韵,三字一句,360句,共1,080字,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全篇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与其他七个部分是总分关系。“总叙”章总领全篇,讲教育之道,提出弟子受教育应该学什么内容和学习的次序,提出了育人以德育为先的主张。“入则孝”章讲孝敬之道;“出则弟”章讲兄弟之道;“谨”章讲修身之道;“信”章讲为人之道;“泛爱众”与“亲仁”章讲处世之道;“余力学文”章讲学习之道。《弟子规》将厚重的儒家传统文化内涵和教育精神,用韵律优美、通俗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非常符合儿童启蒙教育的特征和要求,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的读物,对于当下的小学生德育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弟子规》在小学德育中的功用
《弟子规》在清代是儿童训蒙读物,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该努力修炼的113件事项。教给弟子的是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今天的儿童学习它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2015版《中小学生守则》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育者应充分发掘其仍具有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发挥其德育功用,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
1.培养孝亲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起码做人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善待,那么其他的一切善事都无从谈起。然而当今的孩子在宠爱中长大,大都缺乏孝亲的意识,只知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变得自私冷漠,缺乏爱的能力。孝敬之道是《弟子规》的首要内容,在孝敬父母方面提出了观点和方法。在“入则孝”章,提出了24件行孝事项。强调为人子女要对父母有一颗恭敬之心,要求孩子做到“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要使其认识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等等,都是培养孝亲意识的好素材。
2.学会尊重他人
孟子云:“敬人者,人恒敬之”,道出人与人交往中互相尊重的必要性。《弟子规》“泛爱众”章的首句即是“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提出凡是人类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贵贱都要一视同仁,相亲相爱。在“出则弟”章里,“兄道友,弟道恭”,要求兄弟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境界;“长者先,幼者后”要求孩子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事诸父,如事父”,要求对其他长辈应该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尊重。最后,要求孩子将在与家庭内成员交往中养成的尊重意识,扩展到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去,做到以对所有的人给予一视同仁的尊重。另外,“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如有会引起对方不快的不适当行为应立刻停止。“人有短,切莫揭”,“扬人恶,既是恶”,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要求对人的缺点不要苛责求全,应当顾及对方的自尊心,而给予宽容和善意的鼓励,这些都是尊重他人的好品质。
3.做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缺失是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的首要问题,所以诚信教育对于每一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诚信,“信”章首先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里的“信”指的是诚实,要求孩子不说欺骗人的话,不说无根据的话,做到“惟其是,勿佞巧”,实事求是,不靠谎言投机取巧。又说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对不确定的事不乱发意见,不随意传播谣言,这也是讲诚信的应遵守的准则。告诫孩子“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就是要认识到“承诺”的重要性,对不合乎道德规范或自己不适合承担的事情,不要轻易承诺,否则会陷入无论进退都是错的两难境地。
4.选择有正能量的朋友
交朋友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孩子的判断能力一般较弱,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应当教给孩子识人的方法,关注孩子的交友对象,鼓励他们结交品行好有正能量的朋友。《弟子规》认为交友对象的确定要以“亲仁”为原则,指出了“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认为人的素质良莠不齐,应当谨慎辨别。告诉儿童“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要通过与具备“仁”的道德品质的人的交往,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减少行为过失。要求儿童要善于学习,做到“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自省”,学习其优点,避免其不足。
5.遵守礼仪规范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人若不守礼,就难以被被人们接纳被社会认可。《弟子规》对孩子应遵守的礼仪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要求孩子注重仪表,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袜子穿平整,鞋带应系紧,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又说:“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认为穿衣以整洁朴素为重,不要讲究华丽、追求名牌,穿着应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场合,也要衡量家中的经济状况。《弟子规》教导孩子注意自己的举止仪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走路时步伐应从容稳重,站立时要端正,问候他人时要真诚恭敬,身体不要歪歪斜斜,坐的时候不可以伸出两腿,更不可以抖动,避免轻浮、傲慢的失礼举动。又要求孩子在与人交往时要注重时机,“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不要在对方不方便的时候打扰对方,设身处地为其着想,避免引起其反感。又强调了在交谈中,“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告诫孩子说话要忠厚正直,不奸诈取巧,要文明礼貌,不讲脏话粗话,不用街头粗俗无赖的语言。这些要求当对今现实中那些不修边幅、不拘小节者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弟子规》毕竟产生在几百年前的清代社会,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封建烙印,如重视孝亲却过度强调了家长权威,重视礼仪却禁锢了儿童的思想,侧重强调了儿童的义务去函同有涉及儿童的权利。今天的教育者和学习者们必须加以辨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指导学生学习《弟子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弟子规》成为国学教育的新宠,从企业到学校,从领导干部到幼儿园里的幼儿都在学习它。作为小学德育教师,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注意以下问题。
1.忌机械诵读,不做甄别
许多老师在教给学生《弟子规》时,采取古代私塾背书的方法,本着“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原则,不作讲解,只是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学生机械诵读,不解其含义,造成很多误读情况。还有的地方已经举行或者在策划声势浩大的千人万人诵读活动。可以说这些做法对于正确理解经典,发挥其在德育方面的教育是没用的。《弟子规》毕竟产生于封建社会,年代久远,“精芜并存”,有很多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内容。再加上现在出版市场比较混乱,出版商为获得利润,大肆出版各类版本的读物,由于出版时间短,版本多,一部分出版物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由于小学生们的辨别能力不强,教师必须先进行筛选(包括学习用书版本的甄别和学习内容方面的甄别)和必要的阐释。
2.忌生搬硬套,脱离实际
由于时代的局限,《弟子规》中的许多观点和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了。例如:“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在车水马龙快节奏的当下是行不通的;“亲有疾,药先尝”对身体有害不够科学,是愚昧的思想;“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是扭曲的亲子关系,是不应提倡的愚孝。我们今天学习《弟子规》要学习它“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诚实守信等文明的礼仪规范,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生搬硬套。
3.忌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弟子规》看似简单,确是儒家思想智慧的通俗表达,是与《论语》思想一脉相承的。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辩证、历史的看待它产生的背景,对古圣先贤的话不能片面理解,更不能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如,“有余力,则学文”不能理解为:有多余时间了,就去学习文化课程。正确的理解是:在身体力行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后,如果有时间和精力就要学习功课和技能。这里的“文”不是我们所谓的文化课,而是指“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而且《弟子规》并不是忽视“学文”只重视“孝、悌、谨、信、爱和仁”等德行的,而是强调二者不可偏废。如,在《余力学文》章里“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几句话,讲明了“力行”与“学文”的辩证关系。另外,我们在理解时不能随意联想,不能为了证明当下的一些观点和道理,牵强附会地解释文本。
作者:于萍 单位:图们市第一小学校
参考文献:
[1]李俊.传统蒙学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2]党瑞清,赵晓明.浅谈《弟子规》与大学生德育教育[J].文学教育,2010(11).
[3]杜维超,蔡志良.《弟子规》的儿童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4]冯天瑜.儒家“五伦说”辨析[N].人民日报,2014-05-30(7).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道德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经典名言,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又是在中国的每一个农村和城市都是随处可见的标语,可见,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然而,学知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孩子在步入学校接受教育之前,父母充当了家庭教育的“老师”。俗话说:“打好底子筑高楼”。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底子,是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永远代替不了的。然而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却面临严峻的问题,家长文化素质、思想意识的高低,家庭的社会人际关系,制约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孩子一出生就会无可抗拒地接受家庭教育多种因素的渗透和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精神世界。毫不夸张的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个性、人格,影响他们的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大部分家长在孩子懂事之日开始,就迫不及待的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把孩子送到兴趣班,接受一些兴趣教育,比如画画、弹琴、舞蹈等,这对一个刚刚懂事的孩子来说,实在是操之过急。目前中国的家长过于急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面,而忽视了教育孩子的道德观念的教育,要知道,家庭道德观念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之前有一些社会问题如“我爸是李刚”“马晶晶作弊”“长春马六打人事件”等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事件,都是由于其在幼年时家庭教育的缺乏,如果道德教育充足,就不会有广东佛山那么多人对一个弱小的生命视而不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从古至今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更有《弟子规》,《颜氏家训》等丰富的教育经验总结。这些书目最主要的就是教育人的伦理道德,可以说,一个孩子从懂事之日开始,就要接收家训,教育社会伦理道德,使之长大后成为一个懂得道德礼仪的人,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乾隆年间贾存仁修订,并改名为《弟子规》。全文360句,1080字,内容包括为人子弟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特别讲求生活和做人教育,是启蒙养正、教育人们敦伦尽分、防邪存诚、养成忠厚作风的读物。?钱文忠在书的序言中说,《弟子规》曾经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特点在于和《三字经》各有侧重。“假如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所偏重的则是规矩。”因为现在的孩子不缺乏知识的来源,而缺乏规矩的养成。《弟子规》开篇的八句是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讲的就是少年儿童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重兄长,说话要恭敬,谨慎、诚信,要博爱大众,亲近仁义的学说,亲近有道德的人。假如你还有余力的话,那么,再去读其他的书,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这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
儒家学说强调的“孝”,也是《弟子规》放在首要的位置讲的。而在《弟子规》中,“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让孩子做到这些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在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易,难道不应该回报父母吗?“冬则温 夏则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则是如何感恩父母的标准,虽然在现在来说,我们可以不必严格的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孝敬父母,但至少也得做到听父母的话,懂得嘘寒问暖,这样可以使父母欣慰。再一个就是要让孩子从行动上懂得孝,如果孩子每天只是嘴上读诵《弟子规》,行动上也稍有体现,但是心里不是真正愿意去做,就不行了。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对孩子起到表率作用,自己行孝,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耳濡目染之后,自然也在思想里实现了孝道。
《弟子规》中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与同辈互助互爱。“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不慌不忙,不急不缓;站立时要端正有站相,须抬头挺胸,精神饱满,不可以弯腰驼背,垂头丧气。(立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
《弟子规》中,讲了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应当早睡早起,珍惜时间,生活简朴,文明礼貌,待人接物。“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用别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讲明,请求允许。如果没有事先征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窃的行为。借来的物品,要爱惜使用,并准时归还,以后若有急用,再借就不难。俗话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嘛!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应当从小开始养成,一点一点慢慢培养,不断进步,好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
“诚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诺,没有能力做到的事不能随便答应,至于欺骗或花言巧语,更不能使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育孩子诚信呢?“杀猪示信”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例子。父母不能随便答应孩子的要求,一旦答应,必须实行。否则,孩子会以家长的错误来为自己的错误做理由。“凡出言 信为先”要求的是所有人。
所以,在现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和孩子学习《弟子规》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孝、悌、仁、爱的核心思想必将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的青年学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李毓秀.弟子规[M].中华书局,2005.
[3]沈芳.《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2(10).
关键词:《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现代价值;传统文化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当下,由于受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的影响,重塑我国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迫在眉睫。清代蒙学教材《弟子规》中的礼仪教育是儒家思想的入门典范,近年来出现了各类学校热推《弟子规》的现象。本文以“取之精华,去其糟粕”为原则,旨在通过古今对比思考,分析《弟子规》的传统教育思想对现代礼仪教育的价值。
一、《弟子规》礼仪教育的基本内容
《弟子规》源于《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讲的是孔夫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爱。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全文360句,共1080字,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
1.家庭礼仪教育。“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在阐述入则孝的56个句子中,主要是讲对待父母应有的礼仪规范,主要谈到有四个方面:(1)听从父母的教导。“父母呼,应勿缓”句是讲父母招呼子女、有事情吩咐子女做的时候,子女要言语和行动上不拖延。父母在教导子女的时候,子女要恭敬的聆听,接受父母的责备与批评。(2)体贴照顾父母。“亲所好,力为具”句是说子女要了解父母的爱好,体贴父母的想法,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修炼好自己的品行,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忧。(3)经常与父母沟通。“亲有过,谏使更”句是讲子女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在父母犯错时,子女要耐心与之沟通交流,注重方式。(4)思念父母。“丧三年,常悲咽”是说父母去世后,子女应尽丧礼。而对于当今社会父母去世后子女在家守孝三年很难做到,但心中对父母的那份感情不能淡化,要经常感念父母的恩情。
2.个人礼仪教育。个人礼仪主要是有关个人谈吐、举止、服饰等外在礼仪。在《弟子规》中详细规定了个人在言谈举止方面的礼仪规范。(1)语言方面的要求。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要讲得太快太急、模糊不清。(2)仪表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服装仪容应当整齐清洁,一切穿着以稳重端庄为宜。(3)仪态方面的要求。年少的时候,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了酒,就会丑态百出。(4)个人服饰的要求。在穿戴方面,应该重视衣服的整洁大方,而不是华彩艳丽,平时的穿戴不但要符合我们的身份,也要与自己的家庭条件相吻合。
3.社交礼仪教育。儒家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礼仪。(1)社交礼仪原则。在《弟子规》“出则悌”篇中着重谈到了交往礼仪。首先是谈到社交礼仪的两大原则:一是尊重原则。孔子说过“礼者,敬人也。”要怀尊敬之心对待交往的每一个人。二是信用原则。信”在古代人际交往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的原则。《弟子规》“信”篇对诚信的描述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树立和保持诚信形象有着深远意义。(2)社交言语辞令规范。讲到当子女听到长辈呼喊某人时,应该立刻替长辈去叫被叫者。如果被叫的人不在,子女要马上到长辈那里,看看有什么事情要做。(3)社交行为举止规范。如讲到长辈问子女话时,子女要立即起身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能东张西望。
4.求学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内容:(1)讲力行与学文不可分割的关系。要求学生不能死读书,因为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气,但也不能一味力行而不读书学习,那样会成为一个固执己见,不明事理的人。这对于当今教育处理理论知与实践引导的关系无疑有很大的启示。(2)讲读书的方法。主要是要求学生读书要专心致志,要用功,要多思多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3)讲读书礼仪习惯养成。要求学生读书的房间要收拾整齐,墙壁、桌子要保持整洁干净。
二、《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意义
1.家庭礼仪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族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维系依靠的是亲情,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所以中国古代读书人讲“修身,治家,平天下”。《弟子规》中的家庭礼仪教育充分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这对于重塑当今中国孝道文化以及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和谐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2.个人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其“礼”精神内核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君子修身、自律精神,表现外在形式就是言行举止、衣着外貌等一系列要求。在儒家思想统治的中国古代,这是对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当今礼仪教育,《弟子规》中的个人礼仪教育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引导,有“礼”、有“仪”,方能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3.社交礼仪教育。在中国传统人际交往社会里,“敬”、“信”是儒家提倡的人际交往首要原则。当今社会,对于我国商业诚信危机,在企业重塑“信”的原则迫在眉睫。而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在追求分数、升学率的大形势下,我们勿必保持清醒,把孩子的德育摆在首位。《弟子规》中的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孩子交往品质的培养,从小养成“敬”、“信”的品格,也有助于我国整体国民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求学礼仪教育。对于当今科学时代,知识就是力量的背景下,学校、家庭都一味追求孩子知识能力的提高,因此出现了许多“高分低能”现象。《弟子规》中的求学礼仪教育对于我们当今德行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意义。一是摆正德行修养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二是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多读书,读死书。
三、《弟子规》礼仪教育内容的现代反思
1.自由个性的发展。由于中国以儒家为统治思想的传统社会里,过于强调伦理次序,强调权威,强调服从。因此,传统教育存在忽略个体发展的弊端,不利于培养自由的儿童。《弟子规》伤害儿童的自由,主要表现是对儿童天性的抑制。如“说话多,不如少,多易错,少易好”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与当今社会的开放交流环境对人们语言交际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不相符合。基于这些弊端,学校和家庭在推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的时候,不能全盘照本宣科,在内容上必须进行甄选和指导。
2.公民意识的培养。《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对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意识,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民主精神。现代文明需要追求建设民主社会以促进社会的进步。而《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中缺乏这种民主精神,内容中有过于强调言听计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是冲突的。二是《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平等对话精神。儿童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认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当今教育而言,就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而受历史条件限制,由于中国传统礼仪负载了政治、道德、社会等太多的功能,《弟子规》礼仪教育思想缺乏于平等对话精神,主要表现在封建权威等级思想要“挞无怨”;面对尊长要“勿见能”;子弟与长辈之间更多强调遵循“儒家”权威的伦理思想,子弟没有主体性发展及人格平等。因此对于当今民主社会的建设,《弟子规》的礼仪教育思想首先应该要打破等级性,向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转换。二是要对于缺失现代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扬弃。
四、结语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创造了独特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礼”正是这种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而《弟子规》就是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写成。学习《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对传承中国古代优秀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古为今用,如何将《弟子规》的礼仪教育学习与中国当今和谐文明社会建设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作者:王漾 单位:四川大学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弟子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1.
[2]杨万霖.弟子规:一半很重要,另一半很糟糕[J].黑龙江史志,2010:45.
关键词:《弟子规》;习惯;养成教育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而从儿童生理特点来讲,小学时期的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一、以《弟子规》为准绳,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1.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创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方式
(1)以生为本,注重与学生养成教育的结合,体现了传统文化学习教育的实效。二年级六班周丽老师组织开展的以“与经典同行,做文明儿童”为主题内容的班队会,通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诵读,让《弟子规》及一些经典格言深植于孩子们的心中,怎样做人、怎样孝敬父母、不注重穿戴等,都和《弟子规》的相关语句要求结合了起来,有的孩子甚至把“好习惯,好人生”当成了自己的格言;三年级五班高思捷老师组织开展的以“诵读、感悟、自律”为主题内容的表演与展示,让我们看到了诵读并学习《弟子规》给孩子们身心带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还形成了有自己班级特色的“班规”。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张俊教师在批一学生作业时,发现字体潦草,书写马虎,老师批上“字不敬、心先病”;李玉洁教师去学生家家访,发现这位学生叫其母亲拿试卷过来时直呼其名,连忙批评并教育他“称尊长、勿呼名”称呼长辈,不可以只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2)学校以规范和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发挥了圣贤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统一布置了走廊、办公室,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气息,创建和谐校园。通过主题班会、队会、升旗、征文等多项活动促进圣贤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以《弟子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了师生书法、绘画、日记比赛。师生互相问好行鞠躬礼,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校进行《弟子规》演讲比赛,细化良好行为习惯
我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全校《弟子规》学习演讲比赛。通过比赛,学生、老师都明确了《弟子规》不仅能培养孩子们的孝心,对于指导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人处世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六年级六班潘红波老师就把《弟子规》融入对学生平时的常规管理中。一开始是课前准备工作的引导,每天课前值日组长都背诵着“列典籍,有定处”,检查督促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组长似游戏般的提醒,学生都很乐意接受,时间一长,值日组长还没有背给对方听,对方就笑着说:“我早已准备好了。”再者要求每位学生结合学校发的《弟子规生活例行表》,贴在自己家里的书桌边,把“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作为座右铭提醒自己;在洗手间贴上“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结合手足口病的预防传播渠道,让学生知道这样做的重要性;在卧室贴上“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结合生活中实例教育学生(穿错衣服引出笑话)。再有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班级事务挂钩,“物虽小,勿私藏”“用人物,须明求,尚不问,即为偷”,让学生明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律不能私自占有。通过学习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了,班内乱翻铅笔盒的现象。回家后为父母服务,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校孩子们之间的摩擦减少了很多,相互间能够做到谦让,说东道西的人大家对他不屑一顾了,偶尔间的摩擦也会从班长开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检讨,班级的凝聚力增强了不少,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对于突发事件(话说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学生也知道该怎样做了。
二、细化《弟子规》要求,强化训练,规范行为
1.张贴警句,规范行为
学校领导及老师深入学习《弟子规》后,把《弟子规》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语句和解释摘录出来,张贴在醒目处,规范平时学生的行为习惯。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习惯
(1)示范导行。如训练学生良好行为时,学校制订了“两个弯腰”校规,即“见了师长弯弯腰,见了垃圾弯弯腰”,学校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时,让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示范。如,升国旗时学生要肃立、行注目礼、唱国歌,源于“步从容、立端正”。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做出榜样。我校规定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模范遵守“两个弯腰”制度,给学生做出正确的榜样。
(3)礼仪促行。我校从培养学生应具有升旗礼仪、集合礼仪、接人待物礼仪、孝敬父母礼仪、尊重老师礼仪、讲卫生、讲文明礼仪等十几种礼仪,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礼仪教育时,一方面让学生讲解《弟子规》学习心得,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制订“五要”“五不要”来约束学生,即了解父母、亲近父母、体贴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不要惹父母生气,不要顶撞父母,不要影响父母的工作和休息,不要独占享受、盲目攀比。通过“爱父母、爱老师”主题班会和母亲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的节日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对老师的亲情、爱心。通过“六一”文艺会演上“早饭自己吃,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清,上学自己去”“爱护学习用品”等小品表演全面地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环境熏陶。美好的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很重要的熏陶作用,因此,各班都努力创建班级文化建设。如各班都悬挂了规范《弟子规》字画,办了学习《子弟规》闪光栏、读书心得栏、学习《弟子规》服务台等阵地,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影响,得到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活动见行。学生在跳舞时诵读的经典语句来自于《弟子规》,内容包括惜时、礼仪、诚信、待人、生活和学习习惯。学生在排练“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就以《弟子规》要求为背景,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了《弟子规》所蕴藏的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