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54-01
一、何谓“实效性”
学术界对于教学实效性的界定略有殊异。有的学者认为,“‘两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在‘两课’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所达到的实际效果等状态与程度。它通常以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的深浅程度和所达到的客观效果作为评价标准”。[1]还有的学者认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就是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本质所在”。[2]另有学者,更直接地将实效性定义为课程的实际效果,其中包括隐形效果和显性效果。[3]
二、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最直接因素。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大综合类课程,涉及到马列主义理论课、思修与法律基础、国际关系等多门学科,授课过程中需要穿插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释与分析一个时政问题。要求任课教师有很高的政策敏感性、政治理论性、时事分析能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求新求变,要求任课教师随时掌握形势及政策的最新动态,争取第一时间更新授课内容,只有满足了时效性的要求,才能实现这门课程的实效性。综上所述,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既要求横向的同期对比,又要求有纵向深入的脉络分析,同时运用多学科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上述特点,我们认为要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第一,教学内容不但要体现思想观念、历史事件的时代性震荡,而且要体现每一事件与观念的历史性传承,第二,教学内容既要有宏观线索的勾勒,又要有微观细节的阐述,既要体现问题的来龙去脉,又要有鲜活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是宏观与微观的统一。第三,教学内容既要有厚重的理论深度,又要同学生的思想特点结合,深入浅出,恰到好处,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
三、改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普遍存在大课堂多班同时授课的问题,与此同时还因为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和兴趣爱好极不统一,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单调的教学手段会让原本内容丰富立体的形势与政策课失去应有的魅力,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首先,要重视用鲜活事例贯穿知识点,多增加横向对比内容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同时加强纵向历史脉络的梳理来巩固学生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想深度;其次,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得到充分运用,在课件制作过程中,保障课程内容全面充实的前提下,多考虑在其中穿插生动的图片、漫画、权威网址下载的音频视频;再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时事报告会,每个学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针对一项热点问题举行专题报告会。
四、提升课堂教学魅力
可以说这一概念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许多研究者更多地关注任课教师的学历、研究方向、科研成果,但对教师的教学魅力却鲜有重视。“教师是我们的职业,教学则是我们的存在方式。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幸福。”[4]全国教学名师孙正聿教授这样定义自己的幸福。孙教授在课堂上的风采都源自于他对自己职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邓演平.“两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析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63.
[2]朱云生,熊礼贵.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效用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36.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Policy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in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WANG Guoqing
(Huashang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Zengcheng, Guangdong 511300)
Abstract As the situation with the policy course content timeliness, strong sense of the times, it is more emphasis on its traditional classroom lectures resistance, but the real situation, the effect is not good. This paper on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situation", "collaboration", "convers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four factors, Explor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from the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reform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①而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其学习观明确指出:“学习不是从外界吸收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②
1 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传统认识误区
“形势与政策”课是要求学生了解近一年多来的方针政策和国内外的大事,使学生了解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大国关系的基本走向,了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的基本精神。③
另外,伴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知识的获取上更为便捷,同时也更为注重视觉化与娱乐化,而且,由于任何问题都可以求助于网络,所以也促使很多人不愿也不屑于思考问题。
基于以上主客观原因,在形势政策的课堂上就会出现,认为学生什么都可以查阅到,只播放视频无需多讲的轻视心理;认为学生不会去思考,从而在讲授形式上单一灌输,没有互动的怠慢心理;认为学生只追求好看好玩,从而在讲授内容上表面化,娱乐化的无视心理。
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④
所以形势与政策课堂本身担负很大责任,因为它不仅是让同学们了解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还是提高学生们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提升分析问题能力,更是对大学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其实,依笔者在与学生沟通中了解,大学生也是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只是需要合适的氛围与时机。因此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教育,一定要把知识的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教学课堂的组织
形势与政策课属于典型的专题式教学,在专题的选择上,要突出“新”,突出“重点”;要“精”,紧密联系现实。在解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的主要工作应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与总结。
课堂组织方面,(1)要“引”,课前充分准备,要精练、准确地对形势与政策进行概述及分析,在课程组织安排,及课程内容导入方面,注意形成“空穴”,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2)要“放”,放手让学生参与其中,放心和相信同学们的思考分析问题能力;(3)要“控”,加强引导,对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深度等方面加以引导;(4)要“总”,及时对课堂情况进行总结,查找问题并及时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阶梯式前进。
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专题的课堂教学组织为例,依全会形成的决议内容,将班级分为七个小组,分别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各部分的内容。课堂开始前,由教师对此次会议精神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并由“中国人的三中全会情结”引入,为班级讨论学习创设好的“情景”。在课前各小组“协作”的基础上,每个小组负责每一部分的政策介绍、解释及分析,进行“会话”。最后,让学生们结合同学发言,进行交流,老师对学生讲解及发言进行启发式点评,进行“意义建构”。如,(1)此次全会最为突出的是:①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②此次改革突显的“全面性”。(2)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反思:①国内国际各种论调甚嚣尘上,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化道路能否坚定不移地走下去。②党的十以来国内所形成的强大反腐态势,但仍有必要回归到制度反腐上来。
3 课堂效果的有效达成: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1)学生要在课外多下些功夫,提升自己与教师在专业内的对话能力。因为学习是建立在主体本身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如果要想促成学习的不断深化,就需要学生自身主动学习与提升。(2)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对象,争取与学生开展更好的对话。教师主导下的课堂内容与进度,一定要切合学生自身情况与特点。(3)研究型教学,科学研究原本就是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教学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思维锻炼的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型导向,可以很好促进教师本身的教学相长,及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提高。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始课堂教学,可以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知识储备等,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且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但是囿于课堂教学时间与场地的局限性,所以非常有必要反思,争取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对学生有所启发,并将这种启发和影响带入学生的平日生活中。使形势与政策课程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注释
① 2005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② 廖晓玲.重庆文理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28(4).
③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18.
④ 李松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论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36.
参考文献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高术刚(1964- ),男,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叶红(198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基础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41-01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实效性、针对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就是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的思想行动和行为方式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反映时政信息、解读时政热点、引导正确思考人生外,在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方面也有较多期待。但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1.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不够。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已在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绩,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不落实,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学所需的场所和设备等方面,落实不到位,对课程缺乏长远规划,与形势政策教育的相关科研课题也难以得到支持。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实效性不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形势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具体内容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这就决定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动态体系。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讲授时不能面对时展和社会现实所呈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缺少针对性、时效性,缺少师生互动,致使新鲜的教学内容讲起来枯燥无味,课堂氛围沉闷,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大学生的期待相去甚远。
3.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能力不强。一些高校配备专职负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老师很少。根据对部分高校的调查,形势与政策课的任课老师中,70%左右为兼职教师,他们投入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科研精力有限;同时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没有足够的价值认可和激励措施,也导致任课教师队伍不稳定,科研意识、教学能力不强。
4.学生认识模糊。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4%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要认真学;32%的学生认为重要,但由于课业负担较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学;30%的学生认为经常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形势政策课等于浪费时间,应该把时间花在专业课的学习、掌握专业技能这些硬本领上。
二、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途径与方法
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活感。第一,增强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政策理论学,它不需要完整地阐述有关政策的理论,而是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课程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广,课时有限,因此不应当也不可能全面介绍各种形势。应根据教育部每年下达的教学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关注什么和什么与他们相关,积极而灵活地把握现实工作的重点、焦点和难点,掌握学生的思想热点和兴奋点,坚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方面或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重点突出、分析深入、资料翔实,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形势观和政策观①。第二,追求热点性。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局势的变化非常关心。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始终把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重点,跟踪中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跟踪世界特别是我国周边地区的局势变化。如一直牵动着学生的心,学生之间认识也有失偏颇,讨论很激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设置了专题“分析”,引导学生及时了解我党的政策立场,使学生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清事物的本质。几年来,我们先后开设了“知识经济”“理国”“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等二十多个既紧扣国际国内形势,大学生们又迫切想了解的专题,深受大学生喜爱。
2.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习兴趣。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多数学校采用学术论文成绩为主、日常综合考核成绩为辅的考核制度。学生对这种考核制度已经略感枯燥,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对考核方式进行一些改进。如引导学生站在主讲教师的角度,运用学过的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制作出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为主的“精彩一课”教学软件,组织师生进行统一评定。此项活动不仅推动学生主动读书、学习和查找资料,而且寓教于乐,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专业课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达到互相促进的效果;也可以采取论文答辩这种方法,发动学生自己找材料、写论文,主讲教师组织答辩,统一考评。
3.注重教学的多样性、实践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来。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适当的课堂提问,让师生互相提问。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可以变课堂的讲授为学生的讨论、辩论等形式,讨论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在讨论中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师生也可以课后通过QQ、博客进行问题探讨。这样,通过互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第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以丰富的音像资料,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充满感染力和渗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课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拓展到社会上②。如到改制发展较好的国有、民营企业参观访问,邀请企业负责人作报告,组织学生到农村了解国家的三农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听听农民对三农政策的感想等。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形势与政策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优化师资队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必须有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特点,需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要求政治上坚定,思想境界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拥有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能够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所谓思想境界高,是指授课教师把教育当成事业追求,把教育放在育人的高度来研究,把教育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出现混乱的情况下,能立场坚定,激浊扬清。在此基础上,可聘请地方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党校、讲师团专家学者、社会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来作报告,做到专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些都可以视为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世哲学、人生观点、道德境界、品德修养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举止文明,这些都是这门课教学的可靠保障。学校要为教师进修、查阅文件、进行社会考察提供条件,使教师不断开阔眼界,开阔思路,把握时代脉搏,丰富教学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有着内在需求,他们关心政治、关注社会、关怀人生。关键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高等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方式。
[注释]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国际货币资本以及资本跨国流动等相关内容是如何影响世界经济的,另外,课程体系中还包含跨国企业与跨国银行的经营形式。该课程中,不仅包含政治与制度的相关经济学理论,还有企业管理、产业经济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不仅能够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面临的问题反映出来,还迎合了现阶段社会对经济相关人才的需求。该课程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分析工具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用于课程分析的主要工具有两个,分别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在国际经济学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基础便是宏观与微观经济学,所以,国际经济学中的所有分析都离不开这两个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课程体系中,也可以大致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划分,其中国际金融便属于宏观经济领域,而国际贸易则属于微观经济范畴。
(二)研究内容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国际经济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因此,在研究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除了研究与分析微观领域中的国际贸易政策、贸易理论、贸易需求要素流动,以及宏观领域中的经济政策、货币制度等传统国际经济学问题,还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性研究模式,研究经济变化过程中的相关领域,从而让国际经济学更加适应世界经济发展。
(三)课程体系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与很多其他的经济学科都有很大联系,因此,想要学习好这门课程,就需要打好相关基础,在课程前期做好学习准备,学习一些货币银行学、经济学、金融学等课程,这样有助于以后对财政、投资、贸易等方面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这门课程与国际金融学以及国际投资学等以后要学习的课程也有很大联系,学好国际经济学,有利于后期课程的学习。
(四)教学要求
国际经济学还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数学思想与数学模式,其理论体系也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素养与扎实的数学知识,如若不然,则很难真正了解与吃透国际经济学,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二、当前课程中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企业竞争力也有很大提升,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外资的利用率也逐年增加,在千变万化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更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以问题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当前《国际经济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材定位问题
《国际经济学》中并不是单纯包括经济学知识,还涉及到投资学领域,属于一种交叉学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国际贸易越来越多,相应的,对国际资本管理与运用的人才也高度缺乏。所以,我国在一些高校中创设了《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以适应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国际经济学教材也开始陆续出版。但当前出版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更偏重理论性研究,教材中的案例非常少,对于本科生来说,这些经济学相关理论太过艰涩,如果没有案例做支撑,很难真正理解与掌握。
(二)内容设计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日益改变,对于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也需要在内容上进行及时更新,如国际上的贸易机理、分工模型、贸易政策、收支调节等,都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国际投资形势与状态及时有效的反映出来。但现阶段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计《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却只是依照着传统教材,一部分院校的教学内容甚至停留在几十年前,这样的教学内容无法将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反映出来,也无法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
(三)教学方法问题
《国际经济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还具有一定的实务性,需要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管理、国际金融等学科相适应。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一些理论知识淡化,着力突出课程的实用性。举例来说,在《国际经济学》中,国际投资理论是一节比较难理解的课程,单纯的讲授理论,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学生也难以理解理论的真正含义,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真实的经济现象还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在讲授一些国际投资知识时,可以通过图表或数据对知识进行辅助说明,将抽象问题具象化,缩短学生的理解时间。但现阶段,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却很少运用这些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
(四)课程考核问题
当前绝大多数高校中的《国际经济学》还运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进行课程考核,基本模式便是将平时表现与期末成绩相加。一般情况下,平时表现分为出勤与作业两部分,期末成绩便是单纯的分数决定。这样传统的考试形式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也无法体现出《国际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无益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升。
(五)教师素质问题
教授《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当前的很多高校中,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但实践经验却相对欠缺,教师没有在外贸企业工作与实践的经验,空有理论,却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际的经济工作没有全面认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也无法做到与实际相联系,削弱了教学效果。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
我国现阶段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急需改革,以适应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应用性人才。因此,针对当前课程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提出一些改革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重新定位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就需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对于《国际经济学》来说,相关教材不仅要有经济学知识,还要与管理学知识相联系。教材需要重视基础知识,整体思路需要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在理论部分,除了必要的理论介绍,还需要运用图表等具体形式加以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教材还要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并保证案例的新颖与生动,最好能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引起学生共鸣。另外,设置一些“知识拓展”等板块,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于“国际贸易理论与相关政策”,而课程的难点内容在于通过数学模型方式,对这些理论与政策进行阐述,因此,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讲解这方面内容。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可以对数学模型进行比较深刻的讲解,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其前提、论证、结论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学模型中所蕴含的经济含义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一般,则需要着重讲解数学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概念。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换挡期,因此,《国际经济学》的课程内容需要以我国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更新,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现阶段,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但教材无法实时进行更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进一阶段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方向,并在教学时及时将新的经济内容与数据引入到教学中来。举例来说,在“国际贸易理论”一节中,教师需要将当前新的思想与理论介绍给学生;如在“欧盟经济一体化”一节中,需要及时的更新新的相关数据,并向学生讲解欧盟当前的发展情况。
(三)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还要考虑实务,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而通过案例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上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需要教师对国际热点进行实时关注,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文献,在这些资料中挑选典型案例,还要针对案例设计一些问题。举例来说,在“跨国并购风险”的相关问题中,便可以举2009-2010年间的海外并购热潮为例,并提出并购热潮产生的原因、海外并购的特点、不同企业并购产生的不同结果等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总结,以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相关能力。
2.多媒体教学法
该课程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适合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将课堂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传达给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幻灯片,并在课堂上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解。举例来说,让学生制作跨国公司家乐福在中国的发展的幻灯片,并以此为基础,论述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以及其发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四)运用综合考评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一实用型学科而言,单纯的试卷考试是无法真正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的。因此,可以将笔试作为考核的一个组成部分,并缩小其占总成绩的比例,加入案例讨论、论文、作业、出勤等多方面因素,对学生进行综合化评定,通过“考”和“评”的结合,才能全面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提升教师水平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鼓励教师增加自身的实践经验,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相联系,将教师送入企业中的国际经济部门进行学习,如外贸部、金融部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知识,也能够通过理论,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有利于以后教学。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学校做兼职教师,以弥补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
四、结束语
关键词 90后毕业生 就业指导课程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90后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1)需求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企业不断崛起,对复合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的增加,这就对毕业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才多能,吃苦耐劳,但是很多毕业生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90后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比较高,普遍喜欢轻松的工作,还要有丰厚的薪酬,对于待遇较低的工作,又不想去做,这就存在供求矛盾。
(2)受挫能力弱。90后毕业生成长的都比较顺利,从小吃苦较少,心理承受能力极弱,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社会,竞争非常激烈,需要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众多人多中脱颖而出。
(3)就业观问题。90后毕业生都是时尚一族,通常选择到沿海发达城市或者一线城市就业,而不愿去中西部城市。造成发达的城市人才浪费,中西部城市人才匮乏,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4)专业因素。90后在高考填写志愿时大多倾向于热门专业,而冷门专业则是无人问津,导致其在毕业时,热门专业已供不应求,很多找不到工作,或是勉强找到了工作但是工资待遇差强人意。而冷门专业大多可以轻松就业。
当前90后大学生面临这残酷的就业现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少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他们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并不完善,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2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思想理念
对各高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看来,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重心还停留在安排招聘会,接待用人单位,提供需求信息,办理就业手续和政策制度指导等基本的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就业课程指导。
2.2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1)教学课时过少。根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相关规定,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安排制定教学计划,分年级设立相应的学分,课时不得少于三十八个课时。而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一般被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或大四年级上学期,这不仅导致课时达不到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创业教育、规划职业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等方面似乎都为时已晚。
(2)教学内容缺失。一般而言,就业指导课程包括“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三个环节,但由于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时间较晚,课时受到限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须将课本内容删减、压缩,实践部分常常被取消,教师只为学生讲授“就业指导”部分,内容多为就业技巧,就业政策为主。与此同时,教材的使用并不规范。要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就必须要有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教材作保证。目前,大部分高校都缺少统一的就业指导教材,就业指导教师只能从网络上下载相关文章,整理后为学生讲授,这就造成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材资料种类繁多,良莠不齐。没有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3)教学形式单一。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指导层次偏低,大多采取集体辅导,集中授课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能接受到更加细化,更加专业,更加个性化的指导。
(4)师资队伍配备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都为兼职教师,基本来源于基层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就业指导机构和政务部门,真正专业的教师少之又少。部分教师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他们仅仅接受一两次有关培训,从专业的就业指导角度来说,这些教师严重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知识,人员素质差异很大,无论是在知识储备方面,还是在信息方面均很难达到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应有的水平。
3 完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3.1 转变就业观念,增强求职竞争意识
就业指导课程首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树立自信自强的求职心态,克服择业过程中盲从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2 加强师资建设,实现师资队伍的专业化
各高校应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性,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清楚的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还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相关知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耐心。细心观察就业形势,耐心的进行就业指导,与时俱进。
3.3 加强教学改革,创新就业指导课程
(1)教案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并进行总结,让学生从中总结出求职中应聘的成功经验。(2)互动教学法。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熟悉面试流程,教师对学生的着装、礼仪、回答技巧进行评价,让学生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3)拓展训练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拓展,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参与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磨练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抗压能力。(4)社会实践法。在进行就业指导时,教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招聘会,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让学生做市场调研,进行相关的实习或技能培训,帮助学生分析适合自己的职位,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5)补充教学。课堂教学时间是固定有限的,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无限的,教师可以通过QQ,飞信,邮箱等对学生提供及时的就业咨询和解答。也可邀请资深人士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讲座。
4 结束语
总的来说,做好就业指导课程,能很大的缓解90后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也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转变职业态度和观念。因此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信素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