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呼吸内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广义地讲,医院感染的对象包括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门急诊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等,这些人在医院的区域里获得感染性疾病均可以称为医院感染,但由于就诊病人、探视者和病人家属在医院的时间短暂,获得感染的因素多而复杂,常难以确定感染是否来自医院,故实际上医院感染的对象主要是住院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率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呼吸内 科感染率居各临床科室之首,从而被各级医院管理者视为重中之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至2013年这三年期间住院治疗疗呼吸疾病患者2123例患者中165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病例和相关资料,研究发现,本院综合感染率为百分之7.7。
1.2 方法:采用访谈记录法和原始资料分析法,依照卫生部颁布的规范进行,逐一整理,记录相关结果和数据。
2 结果
我院2010年至2013年这三年期间住院治疗疗呼吸疾病患者2123例患者中165例医院感染患者的病例和相关资料,研究发现,本院综合感染率为百分之7.7,总体来讲,这个比例相对较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占第一位有74例,占总感染病例的44.8%,泌尿系统感染占第二位有43例,占总感染病例的26.1%,胃肠道感染占第三位有22例,占总感染病例的13.3%,上呼吸道感染占第四位有15例,占总感染病例的9.1%,其他感染占第五位有11例,占总感染病例的6.7%。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前五位名称及比例如下:铜绿假单胞菌(16.32%),葡萄球菌(10.05%),不动杆菌(8.52%),大肠杆菌(4.58%),金黄色葡萄球菌(4.93%)。
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率分析:前五位的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率可达以下比率:铜绿假单胞菌(头孢曲松88.1%、头孢他啶6.85%),不动杆菌(舒巴坦72.4%、左旋氧氟沙星55.9%),大肠杆菌(头孢他啶52.1%、他唑巴坦66.8%),葡萄球菌(头孢唑啉48.7%、庆大霉素35.6%),金黄色葡萄球菌(头孢哌酮56.1%、左旋氧氟沙星26.6%)。
住院患者侵入性治疗分析:前五位的侵入性治疗分布情况如下:静脉留置管(88.33%),吸氧(79.54%),雾化吸入(56.74%),尿管(28.6%)。侵袭性操作以插管为主,在相关插管发生的院内感染中,以气管插管发生的院内感染率最高,达70.3%。机械通气发生肺部感染是一类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常见感染之一,是导致患者住院日延长、死亡的主要原因。据有关文献报道,接受机械通气患者发生肺炎的危险性比非机械通气患者高3~21倍。而且随机械通气的天数延长,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增加。
三年来本院收治的2123例呼吸道疾病患者,平均住院周期为9.5天,发生医院感染的165位患者平均住院周期为15.7天,由此可见,住院周期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3 讨论
3.1 感染因素分析
首先,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就是医院是一个解决疾患的地方,但医院同时也是细菌病毒密集的地方,医院的环境会对感染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讲,病房空间狭窄,空气流通不畅,不合理的加床等都有可能导致细菌繁殖,加上每天不同的患者人满为患,病房紧张拥堵等,从而导致院内感染。不同的患者对不同病房的温度、相对湿度等敏感度不同,不同并发症需要针对性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降低环境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在医院由于各种病情住院的病人都有,不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接触感染源的可能性都比较大,同时各种检查、诊疗技术例如打针、输液等都有可能会让空气中或者人体体表的细菌进入体内,从而引起感染。 与此同时,医院的消毒防护等配套措施有时做的不到位。各种客观因素叠加,必然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患者自身的原因。一方面,许多呼吸道疾病患者年龄偏大,加之患病本身使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是患者本身成为易感人群。特别是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长期住院会导致精神焦虑等不适心理状况,加之长时间处于易感的环境之中,出现感染不足为奇。最后,我们不难看出,感染的部位本身就是人体中的易感部位,其本身的特性决定了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继发性感染已经成为难以避免的事实,亟待解决。抗生素的滥用由来已久,长期以来不被人们认为是一个大的问题,超级菌事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多重耐药菌耐药基因传代表达,同时由于盲目使用抗生素导致隐藏了真正的病因,使治疗发生困难。正常的菌群遭到破坏,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各种有创操作也有直接的关系,如吸氧、雾化、气管切开、呼吸机的使用、反复吸痰、长时间吸氧损伤患者的呼吸道黏膜,影响纤毛运动功能和分泌物的排泄,因而易发生呼吸道和肺部感染。应用机械通气的患者更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呼吸机的消毒存在簿弱环节,由于呼吸机比较昂贵,配套的湿化瓶、接头、呼吸活瓣等辅助配件通常一台只有一套,不利于消毒。留置各种导管时间过长,管道压迫和刺激黏膜,导致水肿渗出等,有利细菌生长繁殖和移行提供了有利条件。胃肠道感染是由于长期胃肠功能低下、肠蠕动减弱,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广谱抗生素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使用昂贵抗生素,不但使正常菌群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抗真菌的能力,破坏了正常菌群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从而造成失衡,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
3.2 预防对策
广大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清楚知道工作中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加强消毒定时紫外线和空气净化消毒机消毒。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痰标本),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医院环境中,所以应避免过多人员走动,减少探视,严格执行病房内空气消毒制度,每日定时通风换气,促进空气循环,去除空气传播的细菌污染,定期对病房内各物体表面进行消毒。这些措施均可有效减少医院感染。实行湿式清扫,做好病室细菌监测,室内物品定时清洗,保持干燥,对于感染患者用过的物品及患者分泌物、排泄物等实施标准化处理,限制陪护及其他闲杂人员自由进出病房。缩短患者住院天数,如出现病情恢复好转,动员患者出院,住院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做好各种操作管理,吸氧者每天更换鼻导管,且从另一侧鼻孔插入,每天湿化瓶消毒后干燥。对各类与患者接触的器材导管均要消毒,可用0.5%有效氯擦拭消毒,擦拭时特别要注意导线的连接部,注意勿损坏,尽量减少使用时间及做到定期更换。加强各种护理工作,对长期卧床者应定时进行翻身、叩背,促进排痰及时吸出痰液,防止坠积性肺炎发生,同时口腔护理也非常必要。有侵袭性操作的医护人员,工作中要严格掌握侵袭性操作和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过程中要规范化,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和程序,尽可能地切断医源性感染的途径。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国家要求的洗手标准是普通洗手时间超过10 s,指端间、手心、手背是正确的洗手类型,医护人员除正规用肥皂和水清洗手外,应在接触两位患者间用乙醇甘油檫手。乙醇甘油对手的刺激性较肥皂小,且可以在行走和交谈中进行,是易于接受的洗手方法,每月监测1次,不得检出沙门氏菌等致病菌,防止交叉感染。应尽量避免导尿,必要时采取消毒闭式引流,引流袋低于引流口位置,避免引流液返流。尽量减少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监视患者菌群失调情况,以减少患者口腔细菌定植,因此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指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耐药菌的产生和流行。
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创疗法和抗生素的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守医疗规范,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防止出现的感染。抗生素的选用或换用不能过于随意或频繁,按抗生素使用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杜绝经常反复使用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阻断继发感染的条件。
患者方面,首先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要求。注意相关易感部位的防护和观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感染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其次,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的稳定,注意营养和进行适量的锻炼,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医院呼吸内科医院防止医院感染任重道远,这需要医院的重视,全体医务人员的努力,加上病人及家属的配合。防治医院的感染,既能保障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又能保证广大医护人员的健康。
【关键词】呼吸内镜;呼吸内科诊疗;荧光支气管镜
呼吸内科是对病人呼吸系统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科室,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诊疗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呼吸内科的现实需要,提高呼吸内科的诊疗手段是当前呼吸内科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呼吸内科的传统诊疗方式主要存在着诊疗时间过长,诊疗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支气管镜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具有很大的贡献。
1 呼吸内镜技术概述
呼吸内镜技术能够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准确的依据,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能通过微创技术来治疗病人。呼吸内镜技术是一种以内窥镜为基础的诊疗技术,内窥镜是一种可以送入人体腔道内的窥镜,它可以使医生非常直观的观察病人检查的部位。呼吸内镜以支气管镜、胸腔镜和纵隔镜为代表,其中支气管镜最早被提出是在1897年,当时德国科学家Killian报导了利用直径8mm,长度为25cm的食道镜取出骨性异物,从此开启了支气管镜的发展历史。在支气管镜发展的100多年来,从最初的硬质支气管镜发展到纤维支气管镜再到现如今的电子显微镜为气道疾病诊疗带来了极大的变化[1]。胸腔镜是1910年由瑞典内科教授Jacobaeus首次提出的,现在已经普遍应用于胸部多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纵隔镜则是在1959年由瑞典医生Carlens首次提出,用于上纵隔检查和活检,可应用于癌症的分析检查。当前呼吸内镜已经在肺感染、胸外伤、食道气管炎以及肺癌手术前检查等多项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借助于呼吸内镜医生可以对病人的病情有一个准确、快速、直观的判断,避免患者的病情被延误,解决了传统呼吸内科诊疗技术不能准确判断病人病情的问题。
2 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分析
2.1医生要科学使用呼吸内镜作为诊疗的手段
呼吸内镜能够送入人体腔道内,直接观察患者的病变位置,使得医生能够直观准确的了解患者情况,与以往的诊疗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虽然呼吸内镜极大的提高了医生的诊断治疗,但是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医生应当要从患者的病症特点入手,以患者的初步诊疗和呼吸内镜技术的特点作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医生应当加深对呼吸内镜技术的了解,积极分析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呼吸内镜技术的优势与不足,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实现提高呼吸内科诊断效率的目的。
2.2 当前呼吸内镜在呼吸内科诊疗中的应用
呼吸内镜主要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确定患者的情况能否采用呼吸内镜技术进行诊疗,在诊疗过程中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诊疗的具体方向。在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就避免了患者遭受较大的病痛,能够有效的提高诊疗的效果。
2.3 在临床中应用呼吸内镜进行诊疗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呼吸内镜在临床应用中需要对以下几项加以注意[2]:第一,要保证呼吸内镜诊疗患者在诊疗前6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当诊疗结束后2小时内不能进食与饮水。女性患者还应当错开月经期。第二,在诊疗过程中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度的憋气感、异物感,医生应当提前将这种可能性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可以像医生说明。医生会妥善的处理。第三,在患者诊疗之后可能会出现痰中带血丝的现象,这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处理,患者也不必恐慌害怕。如果患者的出血量过大时则需要医生仔细检查并予以处理。第四,呼吸内镜使用之后注意消毒,由于呼吸内镜其材质特殊、精密度高且结构复杂,因此在患者使用后需要严格的清洗消毒。如果呼吸内镜的消毒不合格很容易造成医源叉感染,在对呼吸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
3 呼吸内镜技术未来的发展前景
呼吸内镜以管镜和胸腔镜为核心,可以为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极大的便利。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呼吸内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呼吸内镜技术的应用在多学科复合应用的推动下也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荧光支气管镜技术以及超生支气管镜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荧光支气管镜技术医生可以利用蓝色激光下患者病灶的荧光性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而利用超声支气管镜可以清晰的显示出气道壁各层组织结构,能够准确的观察出早期侵润型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范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超声支气管镜将是呼吸内镜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对当前呼吸内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来看,呼吸内镜未来的发展将会以多学科复合的方式为主,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具有极大的意义[3]。
4 结束语
呼吸内科是现代医疗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呼吸内镜是呼吸内科诊疗中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通过呼吸内镜可以对患者的病情、病灶位置有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与传统的呼吸内科诊疗方式相比,呼吸内镜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内科诊疗的效率。从当前呼吸内镜的发展前景上看,多学科复合方式将会是呼吸内镜未来发展主要方向。随着呼吸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李强.呼吸内镜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1-102.
[2] 陈正贤.呼吸内镜诊疗技术应用的一些争论[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前沿版).2006,26(4):53-5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4月本院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50例,常见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对照组50例。无明显突发症状和体征。
1.2 方法
对100例患者进行全方位护理措施,其中干预组强化和加强了24h不间断进行观察,并对出现突发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进行呼吸机、吸氧等应急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病情体征恢复等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血气分析与凝血指标的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进行强化24h护理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对比,患者体征和病情恢复和精神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进行1个月的强化24h不间断的护理措施,护理中出现3例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患者,立即进行呼吸机和吸氧后,病情稳定。干预组pH值改善,氧分压(PaO2)升高,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明显下降,呼吸频率、心率明显改善,与强化24h护理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l。经过1个月连续实施干预护理后,患者病情、体征恢复较好,精神面貌良好。
3 讨论
3.1 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由于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日常活动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
因此病房内、厕所地面要保持干燥、无积水,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和扶持。发作时卧床休息,生活上给予必要协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改善环境卫生,防止大气污染、戒烟。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可试用凉水洗面,每天用0.9%NaCl溶液含漱3次,常用清水洗鼻腔,保持清洁。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注意饮水量。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不愿早起、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3.2 缓解期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应采取一定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对易患感冒患者应经常鼓励其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运动,增加有效通气量。
3.3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
应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的护理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定期翻身、拍背,呼吸困难者取半坐位。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加强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等。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奎尼丁中毒可引起血压显著下降,如有室性异位心律应立即停药。注意有无奎尼丁类药过敏史。当呼吸道受吸烟、大气污染、过敏、寒冷、感染等因素影响引起慢性支气管炎发作,分泌物聚积时,易继发感染发展成为肺炎。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可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4 心理问题
由于患者发病急、症状重,人院后多有烦躁、失望、恐惧等心理,护理工作者应做好安慰、懈释、劝导工作。且呼吸内科患者多为年老体质衰弱、反复发作,常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情绪低落,有的则因得不到家庭温暖,感到孤独,有的则对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悲观失望,常常出现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对这种患者,我们就要耐心疏导,讲解有关防治知识,介绍治愈或好转的病例,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或减轻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促进疾病好转。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和有针对性心理护理的目的是降低患者机能不全(气短的控制)、减少残障状况(焦虑和抑郁),增进其心理应对策略。通过为患者排忧解难,患者便会信赖护理人员,并让患者感到周围充满温暖,进而在精心修养之时,树立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 总结
通过对100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笔者体会到护士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维持和增强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慧珠.内科老年患者护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6(11):129-132.
关键词:呼吸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432-01
呼吸系统疾病多数起病隐蔽,开始症状除轻咳外并无特殊,部分患者起病前先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等病史。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对呼吸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及隐患、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日常护理、心理护理四个方面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作总结。
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常伴活动后气促、胸闷,运动能力差、反应慢等特点,且多为中老年,日常活动中应防止发生意外,病房内地面要保持干燥;外出散步应有医护人员或家人陪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低脂、低胆固醇食物,戒烟、酒;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冒,每天用0.9% NaCI溶液含漱,常用清水洗鼻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发现患者精神萎靡、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重视。
2呼吸内科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护理
疾病缓解期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采取措施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鼓励其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增加有效通气量,鼓励患者戒烟、戒酒,改善患者呼吸功能。
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护理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加用解痉平喘药物,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迁延期应鼓励患者多咳嗽,多变动,定期翻身、拍背,呼吸一般以侧卧或半侧卧为宜;观察脉膊、血压、呼吸变化,尤其脉率与心律的变化及意识,准备好急救药、除颤器与起搏器以有效配合抢救;注意合并症如肺栓塞有末稍疼痛发生,观察药物副作用。积极开展积极有效的日常护理,降低肺炎、肺气肿、肿心病的发病率。
3日常护理
3.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意识观察:若患者出现表情淡漠、意识朦胧、头痛、白天嗜睡、夜间烦躁不安、反应迟钝、两手扑击样震颇等,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呼吸观察:深长的呼吸可能有酸中毒,慢浅的呼吸可能是碱中毒,快浅表的呼吸表示肺部病变严重或有感染的可能。
输液的观察:观察静脉通道是否通畅、穿刺针口有否肿胀,使用氨茶碱静脉滴注时,应稀释后缓慢注射,应保持30~40滴/rain,避免引起心悸、心率失常和血压骤降,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心律失常等不适。
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当咳嗽频繁、痰粘稠不易咳出,提示已进入缓解期,若咯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肺水肿等。
生命体征和尿量观察:密切观察血压和尿液的改变,测脉搏要注意其强弱、快慢、有无早搏等。
3.2临床护理:药物治疗护理: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及浓度;选用定量吸入气雾剂,吸人制剂要注意吸入方法和副作用,老年人、冠心病患者使用此类药期间应加强心率、心律的监测;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松弛气道平滑肌、降低气道反应性等作用。静脉注射时速度要缓,注射药物后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氧疗及卧床护理:使用持续低流量给氧,流速为1~2L/rain,氧浓度在24%~28%之间,给氧方式为鼻导管或鼻塞,氧疗过程中需调节流量时应先分离开鼻塞再调节流量;停用时先拔除鼻塞,再关闭氧气开关。病情好转时逐渐减少吸氧时间直到完全撤去。给氧过程中,定期观察氧疗情况,观察患者缺氧状况是否改善,定时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定时检查氧流量,随时添加湿化瓶中的蒸馏水。
保持呼吸道畅通的护理:在补充足够液体的基础上给予雾化吸人,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进行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按照规范程序,先吸气道,再吸口腔。
4心理护理
呼吸内科患者常伴反复咳嗽、咳痰、气促咯血、胸痛等,患者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症状,如恐惧、紧张、失眠、烦恼焦虑、心情抑郁、脾气暴躁等。针对患者的心理特征,为患者提供适合的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几点:对患者任何主诉不适都应给予关心,并及时处理;对反应迟钝、言语罗嗦的患者要耐心,不任意打断其话题;不要罔顾患者的神情,耐心恰当地结束谈话;在呼唤患者要时用尊称,切忌直呼其名或床号;平时进病房时注意主动和患者打招呼,嘘寒问暖,以消除其孤独和恐惧感,解除其心情抑郁,让患者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日常治疗护理期要善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医护人员必须做到有问必答,进行相应的专业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指导其提高睡眠质量,并针对病情加以解释和安慰;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投其所好,让其感受到关怀、理解及尊重。
5总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为慢性过程,针对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因素,护理过程中,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的特点,善于与患者交流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同时重视恢复期的全面综合护理,加强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对防止疾病的复发也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育慧,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J],医学信息,临床护理,2009年8月,第1卷第8期
方法:对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据此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以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未实施防范对策时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实施防范对策后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患满意率的差异性。
结果: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患沟通不足、应变能力不强、生活管理不到位等安全隐患,通过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呼吸内科 护理安全隐患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91-02
在呼吸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护理工作的重点。我院分析了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未实施防范对策时患者126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5~82岁,平均年龄(58.64±7.15)岁;体重44~76kg,平均体重(60.34±5.57)kg;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58例。
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实施防范对策后患者132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4~85岁,平均年龄(59.32±7.38)岁;体重45~79kg,平均体重(60.76±5.69)kg;其中男性患者70例,女性患者62例。
所有患者均排除合并精神疾病、意识障碍及其他原因不能配合本研究者。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安全隐患分析。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未能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护理文件记录混乱,存在错记、漏记、涂改记录等现象。无菌操作不规范,尤其是在执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易引起院内感染。
护理工作繁重导致护患沟通不足,常发生患者对所接受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一无所知,常发生漏检查、漏服药等情况。未能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和病情的变化,导致患者对护理工作不满意。
应变能力不强,对一些急救药物未能及时补充,定期检查,导致在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很好的完成抢救配合工作。
生活管理不到位,病床未安装护栏、地面湿滑、病房插线板老化、访视制度执行不规范,导致坠床、滑倒、火灾、失窃等意外事件发生[1]。
1.3 防范对策。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加强风险意识,督促其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认真、如实记录护理文件混乱。加强无菌意识,在执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定,积极防范院内感染[2]。
加强护患沟通不足,使患者对所接受的检查、治疗和护理操作有一定的了解,告知患者各项检查科室的位置,必要时可带领患者进行检查。及时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3]。
定期检查急救药物数量是否充足、有无过期。维护各种急救仪器和设备,使其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在发生突发状况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加强生活管理,病床安装护栏,地面保持干燥、无积水。地面拖洗过后嘱患者注意防滑,卫生间墙壁四周安装扶手,放置防滑警示标志。患者上下楼梯时嘱家属陪同。更换老化的插线板,嘱患者及其家属安全用电,禁止在病房内使用大功率电器。严格执行访视制度,嘱患者及其家属妥善保管贵重物品,防止发生盗窃[4]。
1.4 数据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对比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患满意率。对比两组护患满意率发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大多为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具有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病理特点。中老年患者体质相对较虚弱,且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及时分析呼吸内科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十分重要。
我院在对呼吸内科实施相应的防范护理安全隐患的对策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实施防范对策前明显降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上升,提示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本研究结果表明: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患沟通不足、应变能力不强、生活管理不到位等安全隐患,通过实施相应的防范对策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 郜萍,毛细云.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常见护理安全隐患与对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9):817~817
[2] 田彩云.呼吸内科护理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