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柏拉图理想国

柏拉图理想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第1篇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此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理想国》讨论的主题是正义问题,首先讨论国家的正义。柏拉图认为一个好的国家应该具备智慧、勇敢、自制、正义这4种德性。

(来源:文章屋网 )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家; 教育; 正义【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032-02

1关于国家的教育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一开始就讨论“正义”的问题,阐明什么是正义,及其与理想国的关系,进而论述教育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并提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是建立适应于人们主持正义需要的国家。柏拉图认为,所谓正义就是:“友而善当报以善,敌而恶当报以恶;非为己之利,当供人以利;明哲而多智慧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并且,柏拉图认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他的一言一行都应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因此,人们应该把“正义”看作是国家和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固有特性,并自年幼开始加以训练。

但是,国家要能成为正义的国家,人民要成为正义的人民,关键还在于“智慧”、“勇敢”和“节制”三者能否成为国家和人民的“固有特性”。那么,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呢?柏拉图认为根本的问题是需要良好的国家教育制度作保证。这也就是说要通过教育培养“爱学习和爱智慧”的人,使“一个真正善良的城邦护卫者的天性里,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柏拉图把教育看作国家正义与否的决定因素。他认为,教育应当以陶冶人民的美德,训练人民的理性,以适应国家政治统治的需要,实现国家正义,建立理想之国,作为教育工作的总目标。而教育工作,应在于训练人民具有“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的品德。在进行高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人决不靠使用任何感性事物,而只使用理念,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并最后归结到理念。”柏拉图把真正掌握理念、接近理念的人称之为“哲学王”,由这样的哲学王统治的国家,便可理性之上,成为真正的理想国。由此可见,柏拉图是从他的理念论的角度和高度来阐述教育对于国家政治起着决定作用的。

2关于人的心灵发展的教育

那么,教育对人的心理发展有何作用呢?对于人的心灵本质及其发展问题的看法,这是一切教育理论家论述教育种种理论问题的基础。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如何理解和发展人的心灵的问题。苏格拉底把“爱智慧”和“认识你自己”相结合,从而揭示了人的心灵的本质,即人通过心灵的存在和发展,能认识自己所能认识的一切。人的心灵之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地位,人的心灵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是人的本质所在,凡是人都要凭着其心灵的发展才能真正成为人。而这种心灵的发展,就是指教育。“任何人间之称之为美德的东西”,都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增进心灵的发展而实现的。而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知识”和“真理”的看法。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教育就是使人通过运用思维,回忆心灵中原有的知识,获得真理,是自身富有理性,以善来行事。

通过教育,人能从可见世界中获得“意见”,从可知世界中获得“知识”。但人的心灵的净化和发展,不能依靠“意见”,而要依靠“知识”。也就是真正适当的教育,要能有效的净化人的心灵,促进人心灵的发展,就不能使人停留在感性认识中,而应使人进入理念的世界,获得理性的认识,直至最后掌握真理。

3理性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所谓的理性教育,就是要注重训练心灵和启发智慧的教育。苏格拉底毕生都在寻找人间的美德,探求如何培养以追求“善”为人生目标的人。他认为,最根本的就是要使人通过教育走上“自我实现”的道路,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这种有理性的人,就是富有品德的人,即具有节制、正义、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的人。而所有这而优秀的品德,都必须通过合理的理性教育加以训练才能获得。不论天赋好的还是天赋坏的人,都必须受到合适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人。而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所谈到的理性,包括智慧、勇敢和节制,以及在这三个要素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公共道德和善良的德性。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训练人的心灵和培养人的理性。也就是通过理性教育,是一个人能够以公正来处世,以勇敢来应对为难,以理性来思考,从而各司其职,为国家尽自己的力量。柏拉图把理性品质看作是人的心灵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要素,并且认为要具备这些要素就要学要加以培养和训练,并且把理性教育看作是发展心灵能力和掌握理性知识的结合的过程。

在理性教育的前一个阶段,也可以说成是理性教育的准备阶段,就是以品格训练为住的全面和谐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学习包括音乐和体育在内的基础知识。音乐知识包括读、写、算的教育,对儿童的性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柏拉图认为应该严格的审查文学作品,甚至对诗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而体育教育主要是对身体的训练,是体格强健,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成就的最大保障。教育问题无非在于调整人的身体和精神相互影响的种种因素,使两者互相和谐、协调发展,为青少年品格的形成和进一步接受理性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此外,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他认为人的一生都需要接受教育,从孕育阶段的优生和胎教,到早期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成年之后担当社会职务后的继续教育,都是确保每个人在国家中能各司其职,从而使国家成为真正的“理想国”的必要保障。

总的来说,教育并不想有些人在其职业中宣称的那样,把灵魂里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因为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存在的一种能力,教育的力量在于引导灵魂的发展,使其转离变动不居的世界,最终实现灵魂从可感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转向,即从现象世界向理念世界的转向。

参考文献

[1]张法琨选编.《古希腊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想国 正义 和谐 秩序

一、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网

(一)《理想国》简述

柏拉图作为古希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其著述颇丰,在他浩瀚的著作中关于政治和法律的对话极其经典,对后世的法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体现柏拉图法律思想的是他的两篇对话集:《理想国》、《法律篇》。而这两篇著作着重体现了他的法律思想发展的历程。《理想国》可以说是最早的一部探讨哲学的著作,是柏拉图智慧的结晶,也是他最负声名的作品。

(二)《理想国》中不同的正义观

《理想国》是从探讨“什么是正义”开始的,书中与苏格拉底讨论正义问题的几个人提出了各自对正义的看法。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以善待友,以恶对敌;特拉叙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柏拉图否认了那些通常的正义的定义,并阐述了自己的正义观。他将正义看作是组成城邦的各个部分(即统治者、护卫者、农民及工匠)“按照其本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强调每个人在城邦都只能承担一项工作而不得相互僭越,只有这样,城邦才能稳定。他从国家整体目标的视角出发,提出正义不仅是个人的德性,而且是国家和个人的共同德性不但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国家的要求。由此开始了他对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的追求。

(三)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理想国》的副标题为论正义,可以从某种角度上说,《理想国》全文都是柏拉图对正义思想的讨论,《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 从什么不是正义到论述什么是正义,从正义本身是什么到论述正义的结果及正义将带来的利益,从城邦正义到个人正义,柏拉图对正义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柏拉图引用腓尼基神话,提出了人有金、银、铜、铁之分的观点。由于先天的差异,公民存在着金、银、铜、铁之区分,一个人在城邦中应居于什么样的等级,只取决于他身上的金、银、铜、铁的比例,也就是他的天性和努力。人们追求各种美德如智慧、勇气、节制,一个正义的城邦也应该具有这些美德。在一个理想的国家里,智慧、勇敢和节制要有序、合理的加以安排。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国家就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和谐有序的结合,而正义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周守本分、各尽其责,一个正义的城邦——理想国,就是一个各人按照天性,做自己应做的本分工作的共同体。

二、对宪法秩序构建的启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确指出不正义的法律不是好法律,并且认为城邦正义与个人正义是相辅相成的,个人如果违法,城邦正义便不存在。在他看来,人性中三部分和谐便是正义、美德,也即是合法的;当不正当欲望占主导地位,打破三者和谐时,便是不正义,一个人便会违法。在柏拉图看来正义就是有秩序和一种和谐的状态,不正义则相反,也就是他所说的这样一种状态,对于城邦而言就是指各阶层之间互相不配合,争斗,对于个人而言就是灵魂内部的不和谐状态,相互之间有争斗。

宪法秩序是通过宪法规范确认和保护的社会秩序,是宪法规范指导、约束人们行为之后形成的和谐、有序的社会关系状态,是“现实宪法、观念宪法、和成文宪法的协调与和谐”。 它包括宪法规范和制度本身的科学合理与人们的宪法行为及宪法关系的和谐一致。宪法秩序在内容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成文宪法所确认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等能够有效地运行,即各种宪法主体在以政治、经济、文化为内容的社会交往中,按照宪法实体性与程序性的规定,各尽其责,各得其所;二是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宪法的切实确认,并得到尊重与保障和为公民所实际享有。宪法秩序是在宪法的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和谐、有序的秩序,而柏拉图的理想国也是一种由各阶层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形成的一种和谐、有序的国家。因此,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今天宪法秩序的构建有重大的启示。主要包括一下方面:实现宪法秩序要努力做到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国家权力之间实现和谐和实现社会成员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和谐。

(一)保障公民的宪法权利,实现市民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

柏拉图看来,在一个理想的社会里,各个阶级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是一个正义的国家,而要实现这一城邦的正义,必须重视个人的正义,在他看来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是相互对照,相辅相成的。个人如果违法,城邦正义便不存在。所以要实现城邦的正义就必须先实现个人的正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必须首先对公民权利予以保障,对公民的利益给予确认,使公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其次,宪法还要通过对国家权力机关的规范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近代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列宁曾经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二)在国家权力之间实现和谐

理想国中关于城邦正义的定义他将正义看作是组成城邦的各个部分(即统治者、护卫者、农民及工匠)“按照其本性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强调每个人在城邦都只能承担一项工作而不得相互僭越,只有这样,城邦才能稳定。同样,宪法秩序的构建也要求合理的来配置国家机关的公共权力,实现国家权力的优化配置。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宪法对各类国家机关的设置及各自职权作出详细规定,一方面使国家机关的存在具有宪法依据,同时,使各个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互不僭越。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法律体系,使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使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所以,使国家权力机关依照宪法的规定,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每一国家权力机关承担自己本职的工作,互不僭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良好的宪法秩序。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7页.

[2]陈金全、陈鹏飞《对柏拉图法律思想的重新解读》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6期.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洞穴喻社会分工东方理想国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大家,《理想国》是体现他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理想国》一书则以对话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蓝图。书中柏拉图通过严密的逻辑和精彩的思辨为我们论述了正义、城邦的建立、教育、灵魂、政体等方面,并为我们一步步建立起理想的城邦。

公共教育是柏拉图建立理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正义和维持国家正义的重要保障,柏拉图用了大量篇幅来谈教育及其重要性。另外,柏拉图所构想的理想国是由既有智慧又有能力的哲学家统治的,即哲学王统治,而哲学王是通过一系列的考验而选的精英,这就体现出柏拉图倡导的教育还是一种终身的教育,对后世的教育理念有很深远的影响。

运用比喻进行论证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特点。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运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洞穴喻给我们展现了受过教育和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这是教育的一个高级阶段,涉及到了灵魂的转向,“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使它转向。”柏拉图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一群从小就住在洞穴里的囚禁者“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洞穴后壁。”他们能看到的事物只是一堆火前面的物体投射到墙上的影子。当一名囚禁者从桎梏中逃了出来以及被拉出洞穴见到外面的世界时,这个过程是让他感到痛苦的,他看原来在墙上成影子的东西非常痛苦,无法适应光的存在。但经过一个逐渐习惯的过程之后,他开始认识这个阳光下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他开始替自己感到庆幸,替同伴们感到遗憾。那些被囚禁的人是没有受过教育、没有被启蒙的,他们沉浸在感性世界的生活,而那个逃出洞穴的人则是受过教育的。然而如果他再回到洞穴并想解放他的同伴,他们是一定会杀掉他的。这让我们想到了,伟大的哲学家都是孤独的,甚至不被理解的,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被杀害以及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害就是很好的例证。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的社会分工思想也让我们深有感触――“我们大家并不是生下来都一样的。个人性格不同,适合不同的工作。”“只要每个人在恰当的时候干适合他性格的工作,专搞一行,这样就会每种东西都生产得又多又好。”我认为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是非常有前瞻性的,通过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天赋,所有的人就进行了自然的分工,整个城邦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转。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卷中运用了四类金属的比喻来为我们阐释了人的天赋对各自进行了科学自然的分类:统治者身上加入了黄金,辅助者身上加入了白银,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而如果农民和技工的后代中天赋有金银者,就要“把他们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这个关于四种金属的故事虽然有些荒诞,但其所反映出的柏拉图通过天赋来分类的科学的思想。他在《理想国》中将公民分为三类――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这三类人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通过层层选拔产生的。护卫者是从生产者里面分化出的,而统治者和辅助者是从护卫者里面分出的。这种通过天赋而选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因此让他们来统治城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这种通过天赋选拔统治者来治国的思想是很科学的,因为这样能保证城邦的统治者是智慧和能力并存的哲学王。

相对于西方的理想国,我们东方也有我们自己的理想国。中国古代大哲学家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构想,这个构想就是东方的理想国。《礼记》的《礼运》篇为大同社会做出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东西方理想国在很多地方都具有相似之处。东方大同社会中的“天下为公”与《理想国》中的公有思想不谋而合,即孔子和柏拉图所想要构建的理想社会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在城邦里实行妇女公有制度,则“任何人都不得与任何人组成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这就意味着没有了家庭的概念。这样一来,男女就不会受家庭的束缚了,男子外出打仗没有内顾之忧,女子也可以投身于自己的训练中而没有家庭事务的烦恼。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没有家庭的概念,那他们就会把国家的概念一直放在首位,这样就有利于国家的团结。在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中,人们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而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公民也是发挥自己的天赋从事自己的职业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社会状态。这些相似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两位大哲学家思想的相通之处。

对我们而言,还有一个理想国,那就是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陶渊明所构想的理想国是不同于上述的柏拉图和孔子所构想的理想国的。在“桃花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为我们描绘的这个理想国是不受外界干扰的。通过《理想国》这一书,柏拉图为我们诠释了政治意义上的理想城邦,带领我们经历了他的诡辩,让我们体验了他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他的伟大的哲学思想在《理想国》这本书里有了充分的体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西方哲学不过是对柏拉图的脚注”,由此可以看出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虽然柏拉图构想的理想国是“乌托邦”,无法实现,但他在《理想国》里面所提出的关于正义、教育、灵魂等的重要理念却对后世有深远积极的影响。

注释: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礼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

[2] 严群:《柏拉图及其思想》,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余纪元:《\讲演录》,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柏拉图理想国范文第5篇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

拿到书,快速地翻阅着书,闻着新书墨汁淡淡的香味。于是我怀着欣喜读这本著作,可是我每读一页,我的心就像从山峰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山谷。我有点灰心了,文章句词有点难懂,但我遇到不懂的地方重新阅读。半年的时间,我只读到了第三卷。但是,当我读到第三卷的末尾、第四卷开篇的时候,我渐渐地懂了。重复阅读的次数越来越少,渐渐地理解很多。

1、柏拉图与《理想国》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是通过柏拉图之笔,苏格拉底之语,阐述了“理想国”。我在想,《理想国》中的“理想国”是柏拉图的还是苏格拉底的?于是我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本书,似乎里面没有任何痕迹,那我姑且认为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国”。想要更好地理解一本书,那么就得了解作者。柏拉图我们都非常地熟悉,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他出身于雅典一个大奴隶主家庭,柏拉图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数学、文学、音乐的基础尤其厚实。柏拉图20岁时,就学于苏格拉底,接受了苏格拉底的伦理哲学及其概念辩证法。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柏拉图生活在雅典奴隶制城邦日趋没落与衰亡的时期。乱世出英雄,面对当时“礼崩乐坏”、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柏拉图借着苏格拉底之语描绘了重振雅典雄风的理想蓝图。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一个理想王国的构架,设计了一套理想的社会制度,并指出该社会的统治者和护卫者必须通过教育培养才能具备相应的才能和品质,从而论述了教育在“理想国”构造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出了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2、什么是正义

整本书一开始就讨论“什么是正义?”。让我纠结最多的也是“正义”。本想只写教育思想的,但是书中大篇幅的讲述了“什么是正义”,所以就先讲讲正义吧!在柏拉图看来,苏格拉底是最正义的人的典范。可是,即使是这样正义的人也免不了现实社会对他的排除和抹杀。为此,柏拉图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的蓝图。在不同人的心里,对“正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在第一卷里,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等智者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苏格拉底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一一驳斥。文章并没有仅仅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在第二卷中,柏拉图着眼于城邦的正义。他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个人是缩小的城邦,城邦是扩大的个人。既然个人与城邦只是扩大与缩小的关系,那么,城邦的制度也必然与个人的灵魂存在着同构关系。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于在进入肉体之前“观照”真实世界的时间小同,从而产生了素质上的优劣。那么,虽然人的灵魂都拥有理智、激情、欲望的冲动,但是,各人的冲动有所侧重,各不相同。苏格拉底最终并没有给正义一个真正的概念。留给人们无限的思考空间。

3、《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更是一名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我可能读不懂,但是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影响着现代很多人的教育观点。卢梭就把《理想国》看成是论教育的专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用对话的形式,苏格拉底的说话方式,描绘了自己的理想国。在“理想国”中,教育是培养不同人才的手段,没有教育,理想国也就难以存在。

书中讲述了很多关于“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以下是一些摘抄与感触。

(1)“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的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一个受过适当教育的儿童,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为敏感,因而对丑恶的东西会非常反感,对优美的东两会非常赞赏,感受其鼓舞,并从中吸收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既美且善。……因为他所受的教养,使他同气相求,这是很自然的。”教育想要有好的成果就必须得从小的时候开始教育。当我们还小的时候,对身边的事物都比较好奇,也容易接受身边的事物以及想法。所以说,在这个时候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像柏拉图所说的一样,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就会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

(2)“孩子必须参加符台法律精神的正当游戏。因为,如果游戏是不符合法律的游戏,孩子们也会成为违犯法律的孩了,他们就不可能成为品行端正的守法公民了。”“孩子们从一开始就能借助于音乐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而这种守法精神又反过来反对不法的娱乐,那么这种守法精神就会处处支配孩了们的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从这里可以看到,其实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好的。现在中国的孩子只能在家做做作业、上上补习班、学个兴趣班,这些都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天性,直接灌输着大人们的思想与做法。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会在玩的过程中学到很多东西。像柏拉图所说的一样,给予孩子们正当的游戏,孩子们就能学到好的东西,就能够健康的成长。所以说,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们不会泯灭孩子们的天性,这样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生下来的孩子将由管理这些事情的官员带去抚养。这些官员或男或女,或男女都有。因为这些官职对女人男人同样开放。”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是非常伟大的,但是对于教育孩子的方式,我不是很赞同。孩子都放在一起教育,会存在弊端的。孩子应该要和父母在一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孝顺等道德观念。但这也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种教育方式,并未到得真正的实践。也许这种教育方式会成功,但也许会失败。

……

在《理想国》中还有很多很多关于教育的想法,这些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的想法,书中还有许多优美的、令人深思的句子,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细细的读这本书,好好的理解这本书,会让自己有很多收获的。

4、所思所想

相关期刊更多

民族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作家协会

实践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

人与生物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