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贸易逆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国经济
名义逆差
实际逆差
经济福利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关于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实际数据及影响,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争议。本文试图从贸易差额对经济福利的影响视角,从多个层面探讨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真实内涵。
一、 美国持续扩大的逆差与经济增长并存
从1971年开始,美国结束了83年的外贸顺差局面,除1973、1975年为小额顺差外,由此进入长期巨额的逆差时期。1980年以来,按官方公布的数据,平均每年有1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逆差。1981-1987年和1991-2000年为两个高速增长的时期,两个阶段分别增长了543%和498%。1987-1991年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这并未影响扩大的总趋势,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呈现出扩大态势,1999年贸易逆差高达3389亿美元,较上年增幅53.7%,占GDP的3.6%,较1990年增长了3倍,创造了历史新纪录;2000年贸易逆差3697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表1)。2001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负增长,在连续11次调低利率之后,美国经济有转暖趋势,专家估计,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美国贸易逆差预计在未来两年内逐渐扩大,估计2002年美国贸易逆差将增加至4188亿美元,2003年将续增10%至4571亿美元 。
表1
美国贸易逆差一览表(按国际收支情况统计)
单位:亿美元
时间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贸易逆差 15 64 -9 55 -89 95 311 339 276 255 280 360 671 1125 1222 1451 1521
时间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6 2001 02.1-6 2002*
贸易逆差 1270 1152 1090 741 961 1326 1662 1737 1969 2103 2204 3389 3697 1848 3580 2252 4200
资料来源:1971-1996年数据转引自赵涛:《“美元利益”支撑美国经济高增长》,《理论前沿》2000年5期,15-16页。1997年以后数据引自:IMF,《世界经济展望》,2000年9月,其中2000-2001年数据系笔者根据《中国证券报》有关资料整理,*为修正后的预测数。
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亦与贸易逆差同步出现。1999年,其经常赤字达3400亿美元,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4446亿美元,占GDP的4.6%,2001年美国经常帐赤字为4174亿美元,虽然比上有所下降,但经济学家预计,经济复苏将使美国经常赤字扩大至4500-5000亿美元 。与巨额贸易逆差与经常赤字伴随出现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1991年4月-2000年10月,美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保持112个月,经历了有史以来经济增长最长的时期(参见表2),从1992-2000年,年均GDP增长率将达3.7%。2000年10月以来,美国经济出现调整,但200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6.1%,一度显示了其强劲的恢复势头 ,而失业率由1996年的5.5%降至1999年的4.1%。通胀率则甚至于实现了“零通胀”,1991年3月-1995年平均为2.98%, 1996年为2.6%,1997年为3.2%,1998年下降到1.6%,1999年为1.9% 。
表2 1990年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赤字及GDP增长率、通胀率与失业率一览表 单位:10亿美元 %
时间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1-3 2002.4-6
经常赤字 91.9 5.7 56.4 90.8 133.5 129.1 148.2 166.4 220.6 340.0 444.6 417.4 -- --
GDP增长率 1.7 -0.2 3.3 2.4 4.0 2.7 3.7 4.5 4.3 4.2 5.0 0.3** 6.1 1.1
通胀率 2.9 2.7 2.7 2.5 2.3 1.7 1.6 1.9 2.5* 1.6 1.2 2.1
失业率 7.5 6.9 6.1 5.6 5.5 4.9 4.5 4.1 4 5.7 5.9 5.8
资料来源:1)美国经济项目赤字来源于IMF,《世界经济展望》,1999年9月,1999年数据摘自《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第4期第36页。*通胀率已扣除能源价格上涨因素;** 美国商务部2002年7月31日的报告大大调低了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估计的1.2%调到0.3%。
根据凯恩斯(J.M.Keynes)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一国顺差越大,对本国国民收入增加就越大,解决失业和危机问题的作用越大,逆差越大,伴随出现的往往是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为迎合来自左翼势力的批评,几乎将所有经济问题都归咎于国外市场不开放和贸易逆差。但美国巨额贸易逆差与90年代的经济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伴随出现,显然有违传统贸易理论。由此出发,对美国贸易名义逆差与实际逆差的争议也就大量出现了。
二、 对美国的实际贸易逆差大有争议
我们通常所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仅是一国进出口额的简单数量对比,只能反映名义顺(逆)差的大小,而一国从对外贸易中所获得的真正的优惠是通过实际顺(逆)差来反映的。实际顺(逆)差是指一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中,其出口品附加值和进口品附加值的对比。如出口品的附加值大于进口品的附加值,为实际顺差,反之,则为实际逆差。可见实际顺差即获得了较多的附加值,或称福利的增加,相反,实际的逆差即福利的减少。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论是从贸易差额对福利的影响,还是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均有较大的争议。
早在80年代中期,就有经济学家对美国贸易逆差状况表示怀疑,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朱利叶斯对美国1986年贸易状况的统计,如果在美国的贸易收支统计中加上其海外子公司在当地的净销售额,同时减去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转移支付以避免重复计算,那么该年美国将从1400多亿美元的逆差变为570亿美元的顺差。以此类推,考虑到美国跨国企业越来越多,则今天的美国可能就不是世界上最大的逆差国,而是少数几个顺差国之一。
中国学者杨帆(2001)认为,美国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跨国公司最多,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产品,约60%在当地销售,20%返销美国。按原产地规则统计,美国外贸逆差确实在扩大,但如加上跨国公司海外收益,美国从未出现过大量外贸逆差。陈宝森(2001)亦认为美国贸易逆差远没有公布的数据这么巨大。
美国是高消费国家,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在75%以上,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进口自然资源 、原材料、消费品和其它制造业产品,如每年消费了世界市场26%的原油,23%的原煤,25%的铁矿石和26%的精铝。由于“国际剪刀差” 的存在,这一部分进口增加了美国的福利。j.morisset(1997)估计,原材料出口国每年损失的外汇收益达1000亿美元之巨。克鲁格曼(krugman,1994)谴责政治家过于关注国际竞争力的高低,他指出国家福利与贸易余额(他认为贸易余额是国际竞争力的同义词)几乎没什么关系。麦金农等(1999)也认为如此。我国学者左柏云(1999)认为,由于亚洲货币贬值,美国97、98年两年间从亚洲进口商品中得到的好处有1937亿美元,相当于其1998年gdp的2.6%。
在美国国内,通常认为,每出现1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就相当于损失2000个就业机会。按美国官方公布的数字,1998年对中国逆差达570亿美元,相当于损失就业机会114万个。但实际情况却是,伴随着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1995-2000年,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下降。
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可以获得廉价商品的国际市场,巨额贸易逆差,减轻了美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刘建江,2002),同时,通过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保持较低失业率做出了贡献(刘建江,2001)。
这些年美国人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太多,一年1000多亿美元,动不动就对中国的商品增力口关税、反倾销。但事实真是像外人所说那样,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美国吃了大亏吗?我看并非如此。
相反,正是中国给美国的跨国公司和资本家增加了财富,给美国社会增加了福利、创造了就业机会。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当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特点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而不仅仅是贸易全球化。国与国之间的进与出的关系,已经根本不能仅仅靠贸易额来衡量,而是要靠投资资本(包括知识技术)和货物两项流动来综合衡量。
譬如,为什么中国向美国出口多,进口少?这是因为美国向中国投资多,而中国向美国投资少。美国在中国投资,必然要将部分产品返销美国,所以,导致中国向美国出口多。你把投资和生产都搬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成了你的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既占领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又返回你国内市场,这种状况怎能不导致发达国家出现贸易逆差?如果你嫌自己的贸易逆差太大,那就把你在海外的投资收回去,不能让你把好事都占了,既在外国投资赚钱,又不让外国的产品到你国家来销售。
中国何时抱怨过外国在华的投资太多?相反,中国现在还一味招徕外国投资,对外资大开绿灯。中国这种做法的实质是什么?那就是不仅大量进口外国的资金,也在大量进口外国的产品。因为外国在华投资生产出的产品,主要在中国市场上销售,外国在华投资的实质,是将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搬到中国生产,并在中国市场销售。这是一种变相的出口,只不过是将货物出口形式变成资本和技术等出口形式。
我们可以算一算美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有多少?估计至少在1500亿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就是1.2万亿元,而中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可能连100亿美元都没有!美国1000多亿美元的投资每年在华的产出是多少?至少在1万亿元以上!请问:美国这笔在华投资是不是一种变相的商品出口?只不过这种出口不是通过海上运输方式,没有空间距离,而是绕过海关直接就在中国销售了。
要是算上美国在华的生产和销售,中美之间的贸易是一种什么状况?中国完全是进大于出,根本不存在什么贸易顺差。这就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之后的真实国际贸易状况――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存在什么出口顺差,相反,许多发展中国家完全是贸易逆差。
中国到目前为止已经吸纳外国直接投资50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4万多亿元,这笔外国直接投资每年在中国的产出约占中国GDP的35%。这3、4万亿的产出其实质是外国企业对中国的出口――只不过是产地在中国,不在投资国本国。
但是,当前世界国际贸易的统计方法是只统计通过海关的货物进出口量,不包括资本的流进流出,货物贸易与资本贸易相脱离。如果一味衡量货物贸易的多寡,中美之间中国方面就会有不少贸易顺差,但如果将资本也计算进去,那么,中美之间的进出可能没有多大差别。
数据
1999-2006年间,我国金属加工机床(下称机床)进口连年增长,其中2004年最快,进口金额高达59.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另一方面,自2004年起,机床出口每年增速都在40%以上。虽然出口高速增长,但进口金额巨大,进出口逆差仍呈逐年上升趋势,到2006年已达60.57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2007年我国累计出口机床832.8万台,价值16.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3%和40.4%;进口10.8万台,价值70.7亿美元,分别下降0.7%和2.3%,全年机床净进口值为54.2亿美元。进出口主要特点如下:
1、净进口值首次缩减。
1999-2006年间,我国机床进口连年增长,机床项下的净进口值逐年递增。2007年,随着我国机床出口高速增长、进口小幅下降,机床项下的净进口值出现多年来的首次回落,全年净进口值为54.2亿美元,低于上年的60.6亿美元,净减少6.4亿美元。
2、出口主要输往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自日本、欧盟和台湾省合计进口超过8成。
2007年我国对欧盟、东盟、美国和日本分别出口机床3.4亿美元、2亿美元、1.9亿美元和1.2亿美元,各增长46%、28.8%、7.6%和10.9%,对上述4地出口值合计占当年我国机床出口总值的51.2%。同年,分别自日本、欧盟和台湾省进口24.6亿美元、18.7亿美元和13.8亿美元,自上述3地进口值合计占当年我国机床进口总值的80.7%。
3、国有、私营企业是出口主力,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口主力。
2007年我国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分别出口机床5.8亿、5.2亿美元,各增长23.9%和73.1%,二者合计占当年我国机床出口总值的66.9%。同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机床48.1亿美元,下降11.4%,占当年我国机床进口总值的68.1%。
从贸易方式看,2007年我国机床进口仍以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为主,一般贸易次之,加工贸易进口设备等方式再次。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金额约为37.64亿美元,同比下降14.66%,占总额的53.22%;一般贸易进口约22.86亿美元,同比增长30.2%,占总额的32.32%;保税区转口贸易进口约2.29亿美元,占总额的3.24%;出口加工区进口设备金额约0.95亿美元,占总额的1.35%。五种贸易方式进口额合计约占总额的98.9%。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下降是全年整体进口下降的主因。
2007年机床进口来源情况依次为:从亚洲进口约45.58亿美元,约占进口总额64.46%(其中从东盟进口约1.17亿美元,占总额的1.66%);从欧洲进口约22.05亿美元,约占进口总额的31.18%(其中从欧盟进口18.73亿美元,占总额的26.49%);从北美洲进口约2.7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3.9%;从大洋洲进口约0.21亿美元,约占进口总额的0.3%;从拉丁美洲进口约0.12亿美元,约占进口总额的0.16%。进口机床来源国(地区)共计57个,从进口额看,从美国、英国、法国进口明显下降,从比利时进口额有较快增长。
2008年前五个月,我国累计进口金属加工机床3.9万台,比去年同期下降3%,价值29.6亿美元,增长9.3%。近期我国机床进口量下降、进口值仍然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国产机床质量有了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对进口替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我国市场对高端大型机床需求旺盛,虽然今年机床进口总量下降,但加工中心等高端大型机床仍是国内市场需求重点,在其进口增长带动下,总体进口价值也有一定幅度上升。
分 析
2007年世界机床产值超过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9%,出口额3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2%,出口额占产值的55.8%。显然,出口对机床生产具有很强的反馈作用。同年,世界机床进口额占世界机床消费额的53.6%,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进大出”是各国机床外贸的总趋势。但是,其中出口什么、进口什么及其顺差、逆差的大小,则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一国机床工业竞争力的强弱。
2007年我国机床净进口值首次出现回落,主要原因有:
1、高端机床出口拉动明显。
2007年我国机床出口结构呈现优化格局,高端机床产品的出口增长尤为明显,当年数控矫直机床和拉床出口量分别增长1.5倍和8.7倍,出口均价分别达到9.8万美元/台和4.8万美元/台。
2、自主创新成效显现。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自主创新,我国机床行业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新产品不断推出,多功能复合机床等高性能数控机床产品初具规模,可生产的机床品种已超过3600种,能够满足我国装备制造业对机床产品的大部分需求,对进口形成了较强的替代作用。
3、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为提高企业竞争力,我国优势机床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手段做大做强,而且还收购外资企业,这对提高国内企业技术水平十分有利。如今国内机床行业国有、私营、外商投资企业三足鼎立,出口竞争力有所增强。
从进出口数量看,中国机床类产品的外贸逆差很大,说明仍有许多高端产品需要大量进口。这种局面一旦失控,将对国家产业安全造成威胁。所幸机床进口增幅有所回落,甚至出现些微负增长,这表明国产机床的满足度正在上升。而且机床出口猛增,出口额达到16.5亿美元,数控机床在其中占了约5亿美元,再次印证了国内机床制造水准的提高。但由于基数太低,其绝对值的世界排名还居后列。
外向度也是衡量某种产品发达与否的标准之一。所谓外向度,即出口产品的价值占该类产品总产值的百分比。2007年我国机床产值世界排名第三,约为107.5亿美元,但外向度仅有15.3%。而当年德国机床产业的外向度高达72%,日本为53%,意大利为58%,西班牙为52.9%,我国台湾省则高达78%。从这个角度看,我国机床出口的外向度比例较低,众多普通机床仍由国内市场消化,出口产品档次不高,出口价值较少。因此我国虽是机床制造大国,却非制造强国。
此外,创新能力薄弱仍是我国机床工业的软肋。国产数控机床主要是中低档产品,而国产中档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高档产品、成套成线产品和关键功能部件多由国外进口,国内机床市场上“高端失守、低端混战”的局面尚未有根本转变,中国机床产业大体还处于世界产业链低端。
预测
从国内经济进程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较长一段时间内对机床产品有旺盛需求,但旺盛程度会随宏观经济走势波动。2008年中国GDP增速虽较上年有所下降,但预计仍在9.5%-10.5%之间。由于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将有所下降,却仍可能不低于20%。这些因素会影响到用户对机床装备的投资。但作为机床的主要用户,机械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将高于全国水平,而且国家对机床工业的政策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市场繁荣,因此可以推断,2008年中国机床市场仍将保持上升态势。
从世界经济走势看,2008年,世界经济被公认为步入增速减缓期,而美国经济衰退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尤为突出的影响,机床需求也会受到较大抑制。目前世界市场上已传出一些减速降温的信号,如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国日本的机床订货额在去年12月同比上升了3.7%,但到今年1月即同比持平,2月又同比下降0.5%。种种迹象表明,今年世界机床市场主要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机率较小,而出现一位数增长甚至轻微负增长的机率相对较大,减速似已不可避免。
一、从贸易逆差看美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一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不一定意味着其国际分工地位低下。在特定的条件下,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国家也有可能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就是如此。
在出口方面,美国所出口的产品绝大多数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办公设备、通信设备、机电产品、飞机及零部件、科学仪器等。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少,在国际市场上所遇到的竞争也少(即通常所说的非竞争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售价较高,利润也较为丰厚。美国由于经济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强,这类商品的供给竞争力和市场调节适应性很强,因而在这些商品项目基本上都是顺差。以计算机产业为例,利润最丰厚的计算机芯片的开发研制与生产销售几乎全部被美国公司所垄断。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美国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注:杨光铮:《由贸易逆差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6日。)。虽然美国也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但这并不能说明美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低下,美国在农产品生产上拥有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并且美国的农业早已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从进口来看,作为资源大国的美国非但不是主要资源出口国,相反,在金属原材料和矿物性燃料等方面却是世界上的主要进口国,一些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的工业制品,如金属制品、木材制品、橡胶制品等,进口量很大。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赚取进口高技术产品所急需的外汇,也只能拼命地压价出口一些资源性产品。虽然美国对工业制成品也有较高的需求,但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类产品生产工艺简单,生产者众多,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售价低廉,属于所谓的竞争品之列。面对充足的供给,美国可以充分享受到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实惠。
美国对外贸易出现巨额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经济加速国际渗透,加深参与和利用国际分工。为了占据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抢占信息时代的制高点,美国加快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90年代以来,美国发展最快的行业就是最有发展前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行业,美国在技术、信息、金融、保险等服务贸易领域稳居世界第一(注:杨光铮:《由贸易逆差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6日。),而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则逐步让位于日本,在制鞋、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也基本退出。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加速将资源、能源消耗型及污染大、低附加值的行业,如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水泥、塑料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当今,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但在信息社会全面到来之前,钢铁、汽车、电器等传统制造业部门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主导地位,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的美国在信息化道路上的步子迈得很大。为了弥补产业结构升级所造成的国内市场缺口,满足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同时保护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美国必须大量进口自然资源、原材料、消费品和其它制造业产品,故而出现贸易逆差是很自然的现象。
二、从贸易逆差看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当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越来越居于支配地位,目前已占据世界经济的半壁江山,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 %和世界贸易的60%(注:王鹤:《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世界经济》1999年第3期。)。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 它们“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实现资本的增值。但是就本质而言,跨国公司是一国资本越出国家和民族疆界,驾驭别国资本,利用别国资源的现代组织形式,它的核心力量是母国资本,其重大决策都是由母国作出的。如各子公司主要负责人的任命、资本投向、利润使用以及全球体系的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都是由总部决定的,它在各国和各地的投资并不以当地的发展为目的。波音将机头放在韩国做,垂尾放在台湾做,但绝对也可以在美国做,这不过是在追求更低的生产成本;但韩国、台湾却制造不出波音,这就是技术和实力的问题。说到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利用别国资源、控制别国经济,而不是相反。跨国公司的利益是与母国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各国政府都不遗余力地支持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经济活动。比如,相当多的政治出访是为本国公司的市场开拓而来,跨国公司的扩张实际上就是本国民族经济的扩张。当今世界经济强国的地位比较,已不能仅仅从一般性的经济总量上加以评判,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拥有多少家世界级大公司尤其是世界最大公司。《财富》500 强的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别、不同行业乃至不同企业竞争实力的消长。在世界500 强企业中,美国独占185家(注:俞永炳:《这世界变化快——〈财富〉杂志500强剖析》,《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8月26日。),傲视群雄。从行业分布来看,美国在收益率高、有发展前景的信息产业中的优势最为明显。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美国跨国垄断巨头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它们往往都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其资产额和销售额可以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相比,而且它们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仍在不断地扩大”(注:陈百明、陈安宁、陈念平、严茂超:《谁养活了美国?》,《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6月30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几乎都掌握在它们手中。
美国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战略是造成美国贸易逆差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进入90年代,为了寻求生产的低成本、逃避贸易壁垒,美国跨国公司加快了对外直接投资,ibm的计算机70 %以上的零部件在日本和新加坡生产,美国轿车25%的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波音飞机28%的零部件送到国外去加工生产(注:陈百明、陈安宁、陈念平、严茂超:《谁养活了美国?》,《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6月30日。)。美国贸易逆差有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美国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出口。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美国跨国公司所属的海外子公司创造了1.5万亿美元的生产销售, 但并未包括在美国的出口统计数字中(注:杨光铮:《由贸易逆差看美国国际竞争力》,《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4月16日。)。
为了实现全球扩张,美国公司尤其注重资本积累,贸易逆差一定程度上是美国企业对利润贪婪的结果。如在美国的贸易赤字中,40%~50%来自于美日贸易逆差(注:罗悠真:《冷战后世界经贸战日趋激烈》,《世界经济》1994年第2期。),然而美国企业的利润率却远远高于日本。1998年全球7家利润超过6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有6家是美国公司;在43家行业效益最高的公司中,有24家为美国公司所占有,而500强内20家亏损大户中,日本企业占了14家(注:俞永炳:《这世界变化快——〈财富〉杂志500强剖析》,《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8月26日。)。与注重市场份额、薄利多销的日本企业相比,美国企业更注重销售价格和利润的提高。美国的贸易逆差居高不下,从这里也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正是在近年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美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尤为迅速。不管是从入围500 强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企业的利润积累来看,美国已将日本、德国等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美、日、德跨国公司比较(注:转引自《国际经贸消息》,1999年8月26日。)
进入全球500强数量 平均营业收入收益率(%)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5 1996 1997 1998
美国 153 162 175 185 6.10 6.19 6.04
日本 141 126 112 100 1.23 0.52 -0.36
德国 40 41 42 42 2.36 2.72 2.83
资料来源:美国《财富》杂志
三、从贸易逆差看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持续、巨额逆差,通常会导致其货币的国际信誉下降,其货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断削弱。然而,自80年代起,美国国际收支一直处于巨额逆差,却并未能动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各国最重要的外汇储备手段和国际清算与支付手段。虽然其间发生过美元危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于1971年崩溃,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比重下降,但这些并没有从根本上危及美元的霸主地位。当前,美元总量达到23万亿,占世界金融资产的60%和各国外汇储备的70%(注:赵涛:《“美元利益”支撑美国经济高增长》,《理论前沿》2000年第5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表现形式
(一)以境外消费为主
从国际形势来看,在4种教育服务贸易形式中,境外消费因其的便利性,以及对成员各方利益最大化的优势,成为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贸易形势。大规模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境外消费也成为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空间分布不对称
我国留学生生源输入主要来自亚洲、南美洲以及大洋洲,人数占输入留学生生源的94%。我国留学生生源输出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和德国。我国留学生总数的67%被全球6大留学目的国接纳,这6个国家及其接纳留学生的份额分别为:美国(23%)、英国(12%)、德国(11%)、法国(10%)、澳大利亚(7%)和日本(5%)。可以看出,中国国际教育贸易具有生源输入与生源输出分布不对称的特点(如图1、图2所示)。
(三)数量逆差大
随着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不断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华留学人员。1998年来华留学人员为4.3万人,到2005年增长到14万余人,2006年至2010年期间迅速发展,至2010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26万余人,来华留学人数平均以年20%的速度增长。然而,我国也是留学生的输出大国,自1987年至2007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数累计已突破100万人次,留学规模在30年间就扩大了168倍。2000年出国留学还仅有40000人次,2004年就已突破110000人次,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以30%的年增长率迅速发展。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受就业难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影响,我国留学人数增长势头更加强劲。2010年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达到28.47万人,2011年我国更是经历了出国留学“井喷”式增加的一年,2011当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33万人次。我国的生源流出速度明显大于生源流入的增长速度,这也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
(四)金额逆差大
从资金的流动上来看,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的费用支出远远大于来华留学人员的费用收入。以1997年我国所指定的《自费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为例,以博士生最高学费34000元/学年计算,加上生活费及其他费用,一个来华留学生每年约10万元在华支出计算,2010年我国约有265亿人民币的收入。然而,出国留学的成本却是来华留学成本的2~4倍,以人民币计算,在美国留学每年花费在20万人民币以上,去英国约15万人民币,去加拿大12~15万人民币,去日本14~17万人民币,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每年也需要8~10万人民币。以平均每年18万人民币计算,以2010年出国留学人员数据计算,我国约有512亿人民币的教育资金流向国外。
(五)人才外流严重
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224万人,其中改革开放后,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82万人,出国留学归国率约36.61%,这个比率远低于其它国家。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起飞阶段,回归率与滞留率之比约保持在2:1为最佳,该比例被称为“黄金回归比例”。然而目前中国回归比例远远低于该标准。低留学归国率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国大批人才的流失。
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
1、教育投入不足
虽然我国继续深化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但直到201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还不能达到GDP的4%,这相对于发达国家教育投入占GDP的5.5%,部分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也占到了GDP的4.5%,我国的教育投入无疑还是相当不足的。教育投入的不足,一方面限制了我国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难以有效提供对外教育服务。导致我国的高校规模相对于国内高考考生规模相对不足,设施更新相对滞后,难以满足高等教育与科研的需求,同时使得师资力量无法满足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师生比在2010年达到1:11,即每名高校教师可服务约11名在校学生,然而德国的高校师生比为1:3,台湾部分地区高校师生比更是达到了1:2。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限制了高校师资力量的发展,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我国高校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扩大了我国的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
2、供需关系不平衡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民群众追求更高的教育服务质量,在国内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现有的国内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人民的需求,因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教育产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于来华留学的学生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稳定,国内环境良好,留学成本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有来华留学的倾向,来华留学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由于来华留学市场规模有限,我国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国家对于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资源投入不足,以及人民币升值,来华留学的成本略有提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际教育服务供给远远难以满足上升的国际需求,也导致了贸易逆差的扩大化。
3、货币汇率差价因素
由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市场普遍实行以美元结算的标准或以本币结算的标准,因而不同国家货币的汇率差额从客观因素上导致了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形成。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人民币在国际支付领域内的地位不断提高,国际购买力增强,货币汇率差价因素对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一方面,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国内留学生出国留学的成本相对降低,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够负担并更有意愿让子女到发达国家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对于来华留学的学生来说,人民币的升值造成了来华留学的成本增加,使得我国在教育服务贸易中的成本优势降低,部分有意愿来华留学生动摇或选择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学习。
(二)政策制度方面
1、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
对于到国外求学的留学生来说,一方面要负担本人的学费支出,另一方面要担负相应的生活开销,能否得到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对于留学生选择留学目的国有着重要影响。许多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制度已比较成熟。如在英国,只要留学超过6个月,就可以享受国家健康体系的免费服务,无需购买医疗保险,这是国际上对留学生医疗服务保障的最佳范例。日本国际教育交流协会设立了“外国留学生医疗补助制度”,在日本留学超过一年的留学生,只需要进行外国人登录程序,即可加入日本医疗保障体系,每年只需负担约600-1000元人民币的医疗服务费用。甚至在泰国留学,留学生购买医疗及意外保险后,可在一年内进行基本的医疗治疗,以及提供意外赔偿。而我国教育部从2000年起开始为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购买医疗保险,并于2003年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的合作协议》,以规范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来华留学生的综合保险服务。而对自费留学生只是规定其可在任何一家保险公司购买保险,这对于超过90%的自费来华留学生,这种做法显然对大多数自费留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2、奖学金激励制度受益面不大
奖学金是吸引外国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武器,发达国家的各类奖学金政策,有效地支持和吸引了各国留学生前往该国留学。日本对各国留学生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奖学金,每年约50%的留学生获得了各类奖学金和学费减免,金额从每月1万-23万日元不等。美国是世界上提供奖学金最多的国家,奖学金覆盖大学本、硕、博等阶段,如果学生符合要求,拿到包括学费和生活费的全奖并不是难事。在韩国留学的外国学生,优秀生最高可获得四年学费、生活费全免及每月生活费补贴的奖学金,一般学生也可至少获得30%学费减免的奖学金。相比之下,我国因经费短缺,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种类及金额都非常有限,除了对少量公费留学生(7.9%)提供政府奖学金外,对占留学生总数92.1%的自费留学生则很少有相应的激励性财政手段;而大部分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民间团体、企业则由于缺乏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受到资金来源的限制,更是很少为外国留学生提供专项奖学金,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
(三)环境因素
除了以上因素之外,环境因素也是造成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这其中包括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阶段,在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发展的事件大量出现;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但各类能耗和排放总量大。相对而言,经济发达国家大部分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他们主要发展低能耗、低污染工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和服务业,这对提高国内环境提供了重要保证。此外,他们由于人口少与人均资源丰富的优势也保障了本国优良环境条件。我国大量留学生生源流出且归国率低不仅有自然环境的原因,还有人文环境的因素。人文环境包括就业机会、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选择到国外继续深造或到外国工作,而外国来华留学生考虑到毕业就业问题也对选择来华留学产生顾虑,从而导致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
改善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对策建议
(一)促进国内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提升国内教育服务的质量,发挥国内教育的优势与特长,促进国内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是改善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根本措施。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学生留学归国却处于世界低水平行列,这反映出我国人才流失严重,也反映出国际高质量教育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我国只有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水平才能够留住国内人才,才能够从源头上控制留学生的输出,减少过热的国际教育服务进口。在发展公立高等教育的同时,应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为民办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民办高校不仅仅是发展我国国内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成为吸引来华留学生的主要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国往往被认为是私立高等教育的中心,美国历史上有很长时间高等教育是以私立大学为主导的,目前40%的到美留学生选择了美国私立高校。而在我国,截至2008年,民办高校数目占普通高校总数的28.2%,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9.4%。因此,提高民办高校的的质量,吸引境外留学人员到我国民办高校留学,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更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和带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乃至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
(二)发挥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一是利用我国在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方面的绝对优势,扩大汉语教学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世界各国有加强对中国了解的愿望和要求。国际上学习汉语的需求越来越大,专门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也大幅增加。孔子学院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推动和支持了我国汉语言文化在国际上的发展。此外,随着中国影视剧的出口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戏曲、武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提高对外汉语、戏曲、中国武术等专业的教学水平,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前来求学,促进我国教育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发展。二是充分发挥成本比较优势,做好科技领域服务贸易市场的开发。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这些领域的差距正逐渐缩小,相对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占据优势。应充分利用我国在这些优势产业中的特长,向其他国家提供教育培训与服务,寻求更多的教育服务市场。三是充分发挥我国专业基础教育方面的比较优势。相对于国外高校的培养模式,我国的专业基础教育采用了更加严格的专业课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此外,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弹性教学制度的确立,选课系统的完善,我国的专业基础教育更加符合国际化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发挥专业基础教育的比较优势。
(三)转变教育服务贸易观念,将教育服务行业产业化、国际化
应及时转变观念,在考虑教育社会公益性的同时,把立足点放在教育的服务化、产业化、国际化上面来。只有建立这样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才会不断地扩展我国的教育规模,发现新的教育服务市场,提供各种令人满意的教育和培训服务。目前,各国都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作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国家教育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于1961年建立“国际发展署”专门负责与外国政府达成国际教育服务项目,将国际教育服务发展到国家战略层面。加拿大在联邦国际贸易部建立教育推销顾问委员会以及国际教育推销办公室。澳大利亚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以规范和加强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科伦城计划”,并在亚洲各国建立“澳洲教育中心”,制定了《海外学生教育服务法》,多方面保障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相比于上述国家,我国主要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忽略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服务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化。只有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业与企业的关系,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认证体系以及拨款机制,并不断地增强法律约束,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良性发展。
(四)扩大招生渠道,发展多元化国际教育服务贸易
扩大招生渠道,要进一步整合高校资源,发挥合作办学的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中国学生对外流动为主,而外国学生的流入量相对较少,中外合作办学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因此,应进一步推进外国学校与我国高校的合作办学项目,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与此同时,进一步放宽我国教育资本限制,促进优质的民办学校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也是促进招生主体多元化的有力方式。另外,我国还需要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把我国教育推向国际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多举办国际教育展扩大中国大学在海外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具有领先优势的学科与著名的高等院校,使世界各国更了解我国各大高校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教育中心,在海外设立机构,招生信息,为我国的教育机构在全世界推销教育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切方便。
(五)建立国际教育服务的法律与政策支持
1、法律支持
为促进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规范化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相关条款,以及WTO对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相关条款规定等。尽快建立健全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法规体系,使之既符合国际教育服务的发展要求,同时又能够保护我国的合法利益。将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税收条款、优惠条件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增强透明度,真正促进我国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法制化。
2、医疗保障制度
目前我国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综合保险,根据2003年教育部与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签署的合作协议,其主要对象为在华享受政府奖学金的学生,然而90%的来华留学生为自费学生,显然这样的保险制度并不符合进一步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的要求。随着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可以考虑将留学生纳入自费医疗保障的对象,以维护在华留学生的利益。
3、留学生奖学金支持
我国目前除政府提供的留学生奖学金外,高校很少能拿出资金来设立奖学金,而一些发达国家则通过多种渠道为留学生提供丰富的奖学金。如日本政府于1954年由文部省创设了“国费外国留学生制度”,支持地方公共团体、民间社团设立各种面向留学生的奖学金。在美国,对留学生提供了各种奖学金机会,除国家奖学金外,各大院校、院系也向优秀学生提供大量的奖学金。我国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一方面由政府拨款设立奖学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民间团体、工商界人士出资设立专项基金以资助海外留学生在华的学习和生活,多渠道筹集资金,从而吸引更多留学生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