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球自转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第1篇

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演进的历程,在2005年之前,房地产价格与主要金融变量之间保持了微弱的相关性,表明当时的购房者主要是以消费性的自主需求为主,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总体平稳。但是,从2005年之后,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日益显著,直接成为房地产价格显著上涨的重要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就是更为强调房地产的消费品特征,而试图通过种种政策措施,来抑制其投资品特性。

从房地产的投资品特性角度看,其推高房价的机制有多种表现形式:

(一)城市化和土地供给的低弹性,在投资气氛浓厚的环境下预设了地价与房价上涨的预期

首先,城市化意味着工业、住宅与商业用地需求的增加,这为投资气氛浓厚条件下地价与房价上涨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截至2008年,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化率分别为84.9%、88.6%,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也有明显的上升。这至少在三个层面增加了城市用地需求:其一是增加对工业用地的需求;其二是需要更多的住宅与商业用地;其三是加大了对城市公共用地的需求。如果短期内难以形成大量土地供给,那么,土地需求的激增必然产生地价和房价上涨的预期。

其次,土地的所有权垄断决定了土地供给的低弹性,这为投资气氛浓厚条件下地价与房价上涨提供了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从近几年的土地供应情况看,2003年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以来,除了2007年土地供应量有所增加外,其余各年几乎没有增加过。在投资气氛浓厚的氛围下,一个相应结果就是地价的上涨预期不断形成并自我强化,并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的预期。

(二)宽松的金融政策是投资特性显著环境下地价与房价上升的充分条件

历史经验表明,宽松的金融条件是资产价格上涨甚至产生资产泡沫的适宜土壤,无论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还是今天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泡沫,都与极其宽松的金融条件密切相关。表现在相关关系上,就是房地产价格与销售额越来越多地受到货币供给量、银行信贷等货币变量的影响。在投资渠道狭窄的环境下,房地产成为重要的投资品,而且是中国现有的所谓投资品中能够合法拥有投资杠杆的少数几个投资品之一。

根据初步的测算:2005年之前,M₂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引致房地产销售额同比1.2个百分点的上升,M₂对房地产销售的解释度为3.76%;2005年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M₂与房地产销售额相关性提高了近3倍,而且解释度也增加到48.3%。可见房地产的金融资产属性不断加强,受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也逐渐显著,宽松的流动性使投机成为可能。

投资主导的房地产需求特征带来经济结构的扭曲

房地产具有一定的投资品特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过于浓厚的投资品特性必然使得房地产市场充满投机气氛,不仅容易导致房价在短期内的异常上涨,而且也给经济带来结构性问题,例如稀缺资源的无效利用、资产与财富保有的两极分化、家庭收入可承受能力的恶化等。从这个角度观察,以“新国十条”为代表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正在试图推动房地产从投资品特性主导,逐步恢复到消费品主导。

(一)过于强烈的房地产投资品特性导致稀缺资源的无效使用

房地产过于强烈的投资品特性所引发的第一个结构性问题就是:土地有效供给的减少、低效利用及房屋的空置。

首先是土地有效供给的减少和低效使用。在土地作为资产被保有的情况下,对于土地所有者即政府而言,在希望或急需土地出让收入补充财政缺口之前,会倾向于选择等待最好的时机或最高的价格将其出让。

其次是房屋空置面积居高不下。房地产作为资产被保有的情况下,为了降低资产变现的交易成本,所有者可能不会轻易将其出租,而是选择空置。因为如果出租出去,房客迁入,就会使房地产的权利关系变得复杂,从而增加将其出售时的困难。同时快速上涨的房价也使得投资者忽视租金的收入等。

(二)过于强烈的房地产投资品特性使得资产保有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过于强烈的房地产投资品特性所引发的第二个问题是资产保有和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

首先是,土地所有者与土地使用者之间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在当今中国,地方政府是唯一的土地所有者。在地价高涨的情况下,这种所有者身份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产性收入,相反,土地使用者,无论是商业用地还是住宅用地的使用者,都不得不承担土地价格高涨的成本。这一关键性区别成为政府部门与非部门之间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的一种最重要的机制。

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国通过土地招拍挂实现的出让价款高达1.5万亿元,相对于2008年的9070亿元上涨了65%,这种的财富获取机制造成土地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公。

其次是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地价上涨的分布在区域性上是极不平衡的。这样一来,并非所有的地方政府都能均等地享受到土地资产溢价的收益。2009年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的平均地价分别是7582、10338、11607、19533元,而武汉、重庆、西安和沈阳等二线城市的平均地价仅为2535、2143、2424和1885元,同时,一线城市的地价上涨率也远远超过二线城市。

这样一来,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所享受的土地资产收益存在巨大的差距,考虑到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那么,这种财富分配机制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再者是有房者与无房者之间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房价高涨的情况下,在一线城市保有房产的家庭与二三线城市保有房产的家庭之间、有房者与无房者之间,资产和财富的差距被严重拉开,从而在不同家庭之间产生资产保有的两极分化。

(三)过于强烈的房地产投资品特性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

扩大内需一直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政策最重要课题之一。然而反观现状,扩大内需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增加对住宅的消费,以及与住宅相关的市政工程与公共服务投资支出。目前,即使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家庭的消费生活水平应该说已有明显进步,然而在居住生活方面,却与发达国家甚至许多新兴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地价与房价高涨。基于此,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预算不得不花费在购买住宅上,或者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储蓄以备未来的购房支出,由于多数家庭仍未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因此,房价高涨、储蓄持续增加、消费持续下降成为同一问题的三个方面。从初步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房价每上涨1个百分点,储蓄率会提高近0.5个百分点。

房地产需求从投资需求向消费主导转型的

基础条件初步显现

从多个层面的情况判断,当前实现这种转变的基础条件已初步显现。

(一)土地推出与成交数量明显上升,地价上升预期得到抑制

土地有效供给的增加是抑制地价与房价上涨预期的必要条件。从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看,近期(6.28~7.04)监测的20个主要城市共推出土地211宗,环比增加115%,推出土地面积1162万平方米,环比增加112%。成交面积480万平方米,环比增加98%。同时,由于土地供给的大幅度增加,这20个城市土地成交均价降幅十分明显,环比下降49%。

(二)房屋供给量上升与成交量下降,抑制房价上涨的预期

从供给方面的因素看,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住宅可售套数分别是91412、40551、23060、37655套,按照最近的消费进度,这四大城市的库存消化周期将分别是14、5、17.5、7个月。

从需求方面的因素看,新一轮调控以来,一线城市以及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成交量已经大幅度萎缩,仅从6月份的数据看,四大一线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滑约在65%~75%之间。

因此,从房地产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判断,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预期已初步得到抑制。

(三)紧缩的信贷政策将严厉抑制投机性需求

首先, 2009年底M₂同比增速创下历史高点,但是2010年以来信贷投放大幅度回落,并且在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回笼资金的冲击下,M₂增速已经持续、快速下滑,连续6个月累计回落近9个百分点。如果采用“M₂-实际GDP增速-CPI”这个指标来衡量当前货币市场的宽松程度,那么,到目前为止,货币市场持续收缩,已经接近历史平均值即5%左右的水平。

其次,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减少意味着家庭正在经历去杠杆化,投机性需求可能在一些局部城市会陆续离场。截至5月份,居民中长期消费贷款与按揭贷款保持了一致性下降趋势,其中较4月份新增中长期消费贷款下降330亿元,按揭贷款较4月份累计同比下降了13个百分点。除非三、四季度信贷政策有所放松,否则未来个人按揭贷款将保持下降趋势,投机性需求将持续萎缩。

去库存周期:

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化进程中的估值调整

市场供给与需求结构的逆转、紧缩性信贷政策对价格上涨预期的抑制意味着在当前的情况下,房地产从投资属性主导,逐步转型到消费品属性主导正在成为政策努力引导的目标之一,而去库存是完成这种转化和短周期调控的重要观察阶段。

(一)去库存周期调整下,房地产行业趋势性成长机会降低

首先,去库存的第一阶段通常表现为量缩价滞,估值处于动荡调整期。在当前环境下,去库存是房地产需求向消费主导转化的起步,而去库存的第一阶段通常表现为量缩价滞:在这一阶段,从开发商的角度看,在资金流的紧缩达到临界水平之前,没有降价销售的动力,从购房者的角度看,由于房价下跌趋势没有形成,或者下跌预期不明朗,只有部分自住性需求或改善性需求开始释放。

在去库存调整时期,房地产板块出现巨幅波动,从新一轮调控开始,资本市场上的房地产板块指数已连续大幅度下调。综合来看,板块较2009年的高点,累计跌幅超过50%。从估值水平来看,历史上房地产板块的动态PE一般高于上市A股平均的动态PE,折价的情况很少发生。最近的一次折价出现2008年的宏观调控,使行业趋势发生改变,从而使2008年9~10月份的最高折价高达-7.7。截至目前,房地产板块的动态PE对A股溢价已处于历史低位。

其次,去库存的第二阶段通常表现为量升价跌,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处于徘徊调整期。在这一阶段,随着新一轮调控政策的落实引向深入,从开发商的角度看,资金流压力不断加大,降价销售的动力逐渐强化,而且原有库存和新库存的累积(新库存将在2010年四季度初大量增加)使开发商的承受能力不断减弱;从购房者的角度看,基于比较明确的、普遍的降价预期,成本与收益的权衡促使住房的真实需求较快释放,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可能观察到成交量逐渐见底回升。

更为重要的是,在去库存的最后时期,随着成交量的不断回升,房价也将止跌回调,政策趋于稳定,此时,估值水平在低位经过较长时期的徘徊与盘整后,很可能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完成动量的切换。

那么,这种徘徊何时会趋于结束?从目前的情况看,2010年第三、四季度是新增库存大量形成的时期,因此,这将会是房价出现最大幅度下调的时期。一旦房价下调的最大幅度已经完成,那么,去库存的速度会大大加快,短周期调整也可能接近尾声,以实际需求推动的消费主导型需求进场,启动新一轮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增长动力的“换挡”。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的新一轮估值驱动因素将逐步切换到消费层面

如果去库存与去投资过程逐步结束,那么,房地产需求的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化就会推进,除非出现极度宽松的货币条件,否则消费主导转移到投资主导将是一个不容易完成的趋势。如果这个判断成立,则房地产行业新一轮的行业价值增长点也将由消费品属性所产生的价值增量空间所决定。

1.总体上,消费驱动下的估值水平将由“量”而非“价”主导。

如果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导因素由投资层面转化到消费层面,那么,估值水平的驱动将由“量”而非“价”主导。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抑制了总体房价水平的大幅上涨。这意味着行业利润率的上升空间将取决于成交量的上升,而非价格的高涨。

那么,从这个角度看,中长期来看,驱动“量”的最大因素仍然来源于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带来坚实的实质性消费需求。这既包括大量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包括商品住宅的建设。

2.结构上,估值水平的价值增“量”来源于多个渠道。

价值增量之一:一线城市郊区化进程带来对住宅的需求增量。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天津等一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国际经验看,这些一线城市将进入郊区化阶段,未来可能将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城市圈。未来随着郊区化的逐步推进,这些城市中心的人口将不断向郊区分流,同时也将提供潜在的住宅需求。

价值增量之二:二三线城市加速推进的城市化产生的真实需求。

整体上,尽管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46.6%,但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区域之间以及各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仍有17个省市的城市化率低于全国水平,甚至还有部分省市的城市化率尚不足30%。因此,从区域上看,未来中西部地区,从城市上看,未来二三线城市将会面临更为广阔的城市化空间。这也将为房地产市场的提供相应的发展机会。

价值增量之三:居住条件的标准提高以及家庭的小型化、农民工的市民化等将催生更大的改善性需求。

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第2篇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运动轴及轨道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的夹角(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

周期(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2)太阳日:24小时(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他各点均约为15°/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较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较慢

二、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物体没有运动时,以太阳为参照点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小时。但飞机、车、船运动时,人们会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

三、例析

【例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物体没有运动,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答案:A

点拨:图示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自南向北减小,且最北面等值线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说明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A

点拨:影响线速度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纬度,还包括海拔。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其自转线速度越大。

【例3】某日酒泉昼长11r20分,西昌昼长11时40分。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某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A.11时40分

B.14时30分

C.11时30分

D.11时14分

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第3篇

实验材料:水槽、水、少量有色纸屑。

实验步骤:(1)将水槽漏洞堵塞好;(2)在水槽中放一定量的水;(3)将有色纸屑撒在水面各处;(4)打开水槽漏洞,注意观察水面有色纸屑的运动轨迹。

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观察到水流运动状况为逆时针的旋转运动,证明北半球地表物体做水平运动时,运动方向会发生向右偏转。

2. 自备器材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实验材料:准备一个球状物,如乒乓球等。

实验步骤:(1)将球状物虚拟的北极点朝上(指向北极星附近);(2)模拟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3)从北极点上方看球状物的旋转并确定旋转方向;(4)再将虚拟的南极点朝上,旋转方向与步骤(2)相反,并观察此时从南极上空看球状物的运动方向。

实验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1)侧视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2)从北朝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用自备的材料演示昼半球、夜半球和昼夜交替现象,画出晨昏线。

实验材料:一只不透明的小球如乒乓球等球状物表示地球;一只发光的灯泡表示太阳。

实验步骤:(1)将发亮的灯泡对着不透明的小球,可见只有半个球面被照亮;(2)用笔画出亮半球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3)将小球按地球自转方向旋转,则可见亮半球与暗半球在不断更新。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可说明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又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为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从而昼夜半球就不断地进行交替。

4.设计一个小实验活动,测算当地的地理经纬度。

实验材料:2米长的竹竿(1支)、皮尺(1个)、量角器一个、手表一只、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

(1)在操场上矗立竹竿,在地面定为Q点,准备测量影长和角度;

(2)上午任意时间测得影长M,以MQ为半径划圆,下午影长至圆周时记为N,连接MN并取MN的中点X,当竹竿影子第二次与QX重合时,也是一天影子最短时,记下时间并与北京时间12点比较时差;

(3)重复步骤(1),当影子与QX重复时用皮尺测得影长,用量角器测得太阳高度角(也可以计算获得);

(4)把记录的影长、竿长、太阳高度角以及时差等数据,利用三角函数和时差计算规律可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实验步骤(2)测得时差数,利用120°E“北京时间”换算成经度差,测算当地的经度;实验步骤(3)测得数据后,利用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测算出当地的纬度。

5.如何利用手表辨别方向?

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昼夜长短;晨赤点;昏赤点;极昼;极夜

一、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面。面向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晨昏线是两条正对着的长度相等的形状为半圆的弧线。如图1所示(图中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在光照图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从晨昏线与昼夜半球的位置关系来看,晨线的东侧是昼半球,西侧是夜半球;昏线的东侧是夜半球,西侧是昼半球,简言之,就是“晨东昼,昏东夜”。

二、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移动是由地球本身的自转运动和围绕太阳的公转运动引起的。

1.晨昏线的周日移动与昼夜交替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的特点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周而复始地进行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人们在地球上总是看到太阳围绕地球作自东向西的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东边的地点总是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当然也会先看到日落。越往西边,日出越晚,日落当然也就越迟。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交替出现,晨昏线的位置不断发生移动。晨昏线的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移动速度则等同于自转速度,图2表示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双线箭头表示晨昏线移动方向),晨线总是向夜半球移动,也就是黑夜终将迎来阳光,进入白天;昏线总是向昼半球移动,白天终将进入黑夜,昼夜不断交替,周而复始。

2.晨昏线的周年移动及其与经线圈、纬线圈的关系

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公转运动的黄道平面与自转运动赤道平面有一个夹角,这就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不是固定在地表一个纬度位置,而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的周年移动。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为,所以太阳直射点向赤道以北或向赤道以南移动的最大角度数都是,这个角度决定了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的纬度。由于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圈平面垂直,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或南移,晨昏线也会跟着出现规律的移动。在晨昏线的周年移动过程中,晨昏线与经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都会发生变化,这种位置关系的变化就会产生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日出与日落开始时间的变化。

(1)晨昏线的周年移动与经线圈的夹角变化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纬线上,此时的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晨昏线与所有纬线都垂直相交,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因此,各纬线圈位于昼半球的部分(简称昼弧)和位于夜半球的部分(简称夜弧)长度相等,即昼夜等长,那么地表各处日出时间均为当地的地方时6点,日落时间为当地的地方时18点。春秋分日以外的日期,太阳直射点位置离开了赤道,晨昏线的位置也就跟着改变,不再与经线圈平行,而是会产生一个夹角。晨昏线与赤道处经线的夹角大小受直射点纬度的影响,这个夹角总是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和南移的最大纬度范围是′,因此这个夹角的最大值就是,也就是说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总是在之间摆动。

地球自转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自转,公转,潮汐,双星,时间

 

1.星球自转成因

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且绝大多数星球的自转方向有规律。看过一些对地球自转现象的解释。如“星云说”“大气动力”“太空第三种力” 等等。这些假说从出发点上就有问题。免费论文参考网。地球自转不是由太阳系有的“星云”“大气动力”等等引起的。地球自转和其他星球自转产生的根本原理是一样的。如果地球自转是由于太阳系中某些因素引起的,对于没有像太阳系一样的“宇宙环境”的星系,星球自转又怎么解释?因此,要搞清地球自转的原因,必须搞清所有星球自转的原因。星球自转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影响其自转的因素有多个。

自转的产生要追溯到“公转体系”的形成过程。星球刚出现时不一定在自转,它们从出现到自转有一个过程,现在就来研究这个过程。设一行星A(未自转)以一“合理”速度经过一质量很大的星球B的引力范围时,受到B的引力作用,A的运行轨迹会发生偏转,直到最后绕B做环绕运动。

把行星A分成两个半球来研究,未偏转时,两半球做的是直线运动,两半球平均线速度大小一样。当行星A经过了与星球B的引力垂直的那一点后,星球B的引力就与行星A的两半球原来速度方向出现一个大于90度的角度。把星球B的引力分解在行星A两半球做直线运动的方向和垂直于该方向,可知B的两个分力对A两半球做负功,使得两半球在直线方向速度减小。由于行星A的内半球距星球B近,外半球距星球B远,B引力在两半球直线方向夹角也不一样,使得A的两半球所受B引力在直线上分力大小不等,即行星A的内半球受到星球B引力较大的牵制作用,外半球则相反。这就使得外半球与内半球之间产生一个“力矩”,这个力矩就使得行星A旋转起来,且旋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同。当行星A运动到其内半球和外半球的线速度与星球B引力垂直时,力矩消失,自转速度停止增大,而产生的自转速度则会继续保持下去。当行星A的公转轨道发生变化时,又会产生力矩,则自转速度就会发生变化(还有潮汐的作用)。这就解释了“星球由高轨道向低轨道迁移时,其公转动能增加量小于其势能减少量。”原因就是部分势能转化成了星球的自转动能。地球做的是椭圆运动,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力矩,故它的自转速度时刻在变化,但变化很小。有的行星的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反,公转面和自转面不共面,这与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有关,还与其公转前的状态有关。

综上所述:1、星球自转速度产生于其运行轨道发生偏转的过程中。2、星球运动轨道发生变化时,自转速度也会发生变化。免费论文参考网。

2.双星系统的形成

两个有质量的物体在一定范围内会有引力作用。在一个“孤立”的宇宙环境中,当一行星C以一速度经过一星球D(假设静止不动)的引力范围时,两星球会受到等大反向的引力作用。分别对两星球进行受力分析,很容易发现它们都不可能静止不动。星球C在星球D的引力作用轨道会发生偏转,星球D由于受到行星C的引力作用也被带动起来而运动,这样就出现了一种“你追我赶“的现象。而两星球做的都是不规则的曲线运动。如果星球C挣不脱星球D的引力作用,且始终不会被星球D追上,则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 ——双星系统。宇宙中绝大多数'双星系统'是由于相互带动做曲线运动而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的结果.

3.时间与事件

我们通常说的时间,是指钟表上秒针的跳动所累积起来的一个过程。而我要说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无数次连续的事件,这些事件被“速度小于光速的物体”连续不断地制造出来。事件在连续不断地“以光速”被制造出来的同时,又在连续不断地以光速流逝。

速度小于光速的物体所处的不同的状态与逝去的事件构成了不同的时间体系。我们在静止时,与流逝的事件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系A)。在体系A中,我们可以看见秒针在按我们规定的条件跳动着。当我们以一半光速运动时,若以我们为参考点,则事件流逝速度相当于光速的一半,此时,我们与事件又构成了一个体系(体系B)。在体系A中,事件从我们身上产生的速度为光速C,在体系B中事件产生的速度为“C-V”,由于事件之间是连续不断的,如果以体系A中的时间T来计算体系A和体系B中发生的事件数,则体系A中的事件数肯定会多于体系B中的事件数,换句话说,我们在体系A中完成一事件的动作比在体系B中要快(可以联想到播放影碟时的快放、慢放)。免费论文参考网。

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假设事件是一条河流,我们站在这条河流中间,当我们静止时,河流相对我们的速度就是水流速度,当我们以小于水流的速度顺水而行时,河流相对与我们的速度就减小了。事件从我们身上流逝速率就可以形象地比喻成水经过我们时的速率。抛开我们后面的水流,我们就变成了河流的源头,及事件的制造者。

在我们静止时,水流经过我们的速率大,对应于事件相对我们以光速流逝;我们运动时,水流经过我们的速率小,对应于事件相对我们逝去的速率小。此时,回想秒表跳动这一“事件”,就不难发现秒表跳动的速率在发生变化。秒针的跳动也是一个事件的发生,在体系B中秒针跳动一次动作比在体系A中要慢,所以我们看到秒针在运动时比静止时走得慢。

如果我们使自身速度达到了光速,那么我们要完成一个事件所需时间将变得无穷大,此时,我们就会静止不动,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将会停止。

如果要回到过去,则需要将逝去的事件追上,此时需要的速度则要超过光速,不过宇宙中最快的速度莫过于光速,因此,人类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

事件流逝的方向四面八方,但最终归于黑洞,因为黑洞可以吸收万物。因此,如果坠入黑洞有幸还活着,我们就可以看到历史。

4.为什么行星的公转方向一致

公转体系刚刚开始形成的时候,绕中心天体运行的行星的轨道是没有规律的。行星之间的公转面会出现夹角,有的行星会相撞,公转方向也有相反的,这时体系极不稳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由于行星球之间相互吸引,使得行星的公转面之间的夹角逐渐变小了,最后所有行星都被拉得靠近一个轨道面,这时体系也逐渐变得相对稳定下来。当两个公转速度相反的行星相遇时,由于相互吸引,距离就会被拉近,此时两行星的向心力就变了,行星的轨道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的吸引,两行星就会相撞,但由于相撞时两行星速度方向存在夹角,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最后剩下的只有那些公转方向一致的行星。由于在这些行星在最终形成稳定轨道过程中产生了正向力矩,所以自转方向大多与公转方向一致。当然也有例外,当某行星离中心天体非常远时,它受到其他行星的引力作用非常小,这样它就可能与其他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例如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