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降压药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范文第1篇

醋丁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吲哚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会导致失眠、手脚发凉、乏力、抑郁、心率减慢还有哮喘样症状,也有可能引起减退。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同时服用胰岛素,就应该对所出现的症状做密切检测。

2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安体舒通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减退的表现[1]。

3ACEI类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味觉缺失、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这种药物偶尔可以引起头晕等症状。

5钙通道阻滞剂

地尔硫卓、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

6α-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能够引起心率增快、头晕以及站立低血压。

7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

用此疗法的病人经常出现站立低血压。

8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男患者有时会出现减退。可乐定、胍那苄、胍法辛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因为那样会导致血压快速上升并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9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腹泻、胃灼热,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应该停用。胍那决尔、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者停用一顿。同时有些药物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胍乙啶。服用这种药时要避开阳光和人群,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会导致低血压。有些男患者还会出现减退[3]。

10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109.

[2]高清芳.临床药师工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5.

[3]顾振纶.心血管药理学新论(药理学新论丛书).军医出版社,2003:66~70.

降压药物范文第2篇

高血压与心房颤动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高血压是心房颤动常见的共患病,>5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高血压[1-2];另一方面,高血压是心房颤动的常见病因之一。高血压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过度激活引起心房结构重构与电重构,是心房颤动发生和维持的病理生理基础。高血压可增加心房颤动及其相关并发症(包括脑卒中/血栓、大出血和死亡)发生的风险。

1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关联

RAAS激活是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多数高血压患者RAAS过度激活,其主要效应成分血管紧张素Ⅱ对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机制主要涉及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一方面,RAAS激活使得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AngⅡ的水平增加,左心房AngⅡ1型受体上调,进而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磷酸化过程[3]。MAPK促进心房肌肥厚、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堆积、细胞凋亡,进而导致心肌重构和左心房扩大,这为心房颤动提供了结构性基础。另一方面,左心房的牵拉使AngⅡ增加和AT1R激活,进而激活L型Ca2+通道和蛋白激酶C途径,通过调控细胞膜的肌醇-1,4,5-三磷酸,增加对细胞外Ca2+的摄取和肌浆网Ca2+的释放,从而增加细胞内Ca2+的浓度,最终引起细胞内Ca2+超载,诱发电重构[4]。除了对Ca2+通道的影响,RAAS还通过影响钾离子通道进而影响动作电位。RAAS介导的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也是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5-6],在高血压和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有交互联系。

2治疗原则及降压目标值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原则应归结为两个方面:①降低血压和左心房负荷;②在综合评估脑卒中和出血风险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国际及国内主要指南对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降压目标值均无特殊推荐。《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中国人群目标血压为140/90mmHg,≥65岁老年人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50mmHg,高于此值即应启动降压治疗[7]。

3降压药物的选择

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的降压治疗包括降低血压和左心房负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推荐用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进展,单药控制不良时,优先推荐ACEI/ARB与钙拮抗剂或噻嗪类利尿剂联用[8-9]。

3.1ACEI和ARBACEI、ARB和醛固酮拮抗剂可以预防心肌重构,减轻心房纤维化和肥大,恢复心肌细胞间隙连接的解耦联及钙调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氯沙坦干预降低高血压终点事件研究[10]、缬沙坦长期抗高血压治疗评估研究[11]等临床试验证实,以ACEI或ARB为基础的治疗可以减少高血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LIFE[10]回顾性分析发现,与阿替洛尔比较,氯沙坦使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降低33%,而两组患者血压的降低程度相似,提示氯沙坦预防新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性涉及降压以外的机制。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能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与阿替洛尔相比,氯沙坦使心血管死亡、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风险降低13%(P=0.021)。VALUE结果显示,与氨氯地平比较,缬沙坦降低新发心房颤动约16%,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约32%[11]。2012年发表的一项纳入了92817例患者的荟萃分析结果提示,ARB显著降低新发心房颤动(P=0.009)[1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ACEI和ARB适用于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预防[7]。2011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律学会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推荐ACEI和ARB用于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房颤动的发生(Ⅱa类推荐)[13]。然而,2011年日本的日本人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研究Ⅱ显示,合并高血压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颤动发作频率随血压降低而逐渐减少,但坎地沙坦和氨氯地平在减少每月心房颤动天数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4]。2012年发表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干预阵发性心房颤动研究[15]及之前发表的坎地沙坦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研究[16]和缬沙坦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研究[17]均显示,ARB不能预防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考虑到已有数据的异质性,2013年欧洲高血压协会/欧洲心脏病学学会高血压管理指南建议,ARB仅限于预防结构性心脏病的高血压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生,比如左心室肥大或功能不全或整体上高危但不包括既往有心房颤动史的患者[8]。2014年AHA/ACC/HRS心房颤动指南将ACEI和ARB用于预防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的证据级别降为Ⅱb类[18]。

3.2β受体阻滞剂对于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以发挥控制心室率的作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指出,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高血压伴快速性心律失常[7]。2013ESH/ESC高血压指南也指出,对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心室率,也能预防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房颤动[8]。在心房颤动节律控制随访研究中,β受体阻滞剂能够使左心室射血分数<30%的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35%[19]。

3.3钙拮抗剂对于需要控制心率的心房颤动患者,不论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014AHA/ACC/HRS心房颤动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地尔硫卓和维拉帕米)[18]。但一般情况下不推荐β受体阻滞剂与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联合使用[8]。2013年ESH/ESC高血压管理指南推荐,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为心房颤动心室率快患者的降压药物。

3.4利尿剂在我国,常用的噻嗪类利尿剂主要是氢氯噻嗪和吲达帕胺。但其对心房颤动发病率的影响目前缺乏深入的研究。

3.5降压药物使用注意事项ACEI和ARB长期应用有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应注意定期监测血钾和血肌酐水平。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抑制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禁忌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在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应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在用药2~6周内复查。对于需要控制心室率的高血压伴心房颤动患者,可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患者同时合并糖耐量异常和代谢综合征,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合应用需谨慎[8]。二、三度心脏传导阻滞和哮喘患者禁用β受体阻滞剂。

4抗凝治疗策略

4.1我国心房颤动抗栓治疗现状总体来看,我国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尤其是中高危患者。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全球抗凝注册研究为一项前瞻性伴部分回顾性多中心观察性注册研究,其中中国地区共纳入805例新诊断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国亚组数据显示:中国中高危患者中不足1/3接受抗凝治疗,超过1/2的中高危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治疗,近1/5的中高危心房颤动患者未接受任何抗栓治疗[20]。中国心房颤动登记研究[21]结果与之相似。目前我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仍以华法林为主。对于服用华法林的抗凝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达标率低。达比加群酯与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对比研究显示,我国服用华法林的心房颤动患者INR水平达到2.0~3.0者比例较低,仅36%。CRAF研究纳入665例服用华法林至少半年的患者,结果显示,INR达到2.0~3.0的患者仅占31.4%,INR<2.0者约占64%,这与患者的教育程度和依从性有关。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比例过高。而阿司匹林在心房颤动脑卒中和血栓栓塞预防方面目前多是否定的研究结果。伯明翰老年人心房颤动治疗研究[22]提示,在出血风险高的老年患者中,阿司匹林预防心房颤动脑卒中的获益小于风险,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4%和1.6%。2011年发表的丹麦大规模的队列研究纳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32372例,结果证实阿司匹林在心房颤动脑卒中和血栓栓塞的预防中的低效性及较高的出血风险,提示阿司匹林不能有效、安全用于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预防[23]。基于此,2012年ESC心房颤动指南更新指出,真正低危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可不接受任何抗栓治疗。

4.2抗凝治疗风险评估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2012年ESC心房颤动抗凝指南更新[24]和2014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18]均推荐使用CHA2DS2-VASc评分系统: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血管病变(心肌梗死、外周血管病和动脉斑块病史)、65~<75岁和女性分别为1分,≥75岁、既往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分别为2分。积分≥2分需接受抗凝治疗,积分为0分不需接受抗凝治疗,积分1分为脑卒中中危人群,可酌情进行抗凝治疗。CHA2DS2-VASc评分除预测心房颤动脑卒中高危患者外,易于识别“真正低危”的患者,避免抗凝过度。2014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药中国建议[25]仍沿用传统CHA2DS2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75岁分别计1分,脑卒中/TIA/血栓栓塞计2分)。CHA2DS2评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找出高危患者,立即给予抗凝治疗。另外,2014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18]也首次建议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前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HAS-BLED评分包括高血压、肝肾功能异常、脑卒中、出血病史或出血倾向、INR不稳定、老年(>65岁)、药物(如联用抗血小板药或非甾体类抗炎药)/嗜酒;每项1分,最高9分,积分越高出血风险越高。HAS-BLED评分≥3分者属于抗凝出血高危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应谨慎,需要严密监测不良事件。

降压药物范文第3篇

高血压是医学上比较常见的病症之一,高血压的出现会导致患者身体的各项机能出现危机,严重者会发生功能衰竭进而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出现,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通过实验以及研究发现,降压药物的联合使用效果要高于单一用药的效果。在实验和研究过程中,对我院2016 年2 月到2017 年2 月前来就诊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十分明显的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法

选择我院2016 年2 月-2017 年2 月前来治疗的100 例高血压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病程在6 到15 年间,其中男性患者56 例,女性患者44 例。根据不同的血压情况以及个人存在的差异性,将100 例高血压患者分为三组,1 组28 人,2 组33 人,3 组39 人。并选择同一时期前来接受治疗的30 位高血压患者组成对比组,和使用联合降压药物的1.2.3 组进行对比。四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 05)。

1.2 方法

2 组在实验过程中使两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主要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利尿剂(Diuretics)、ACEI+ 钙通道阻滞剂、ARB+ 钙通道阻滞剂的联合运用。3 组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三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利尿剂+ 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ARB + 钙通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方案。4 组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四种联合药物的用药方案,其中包括利尿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钙通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β 受体阻滞剂+α 受体阻滞剂的联合用药方案。1 组为对比组,在用药过程中采取ACEI,ARB,CCB, β 受体阻滞剂,α 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进行实验。每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56 天。

1.3 指标观察

观察记录四组患者在用药期间的不同治疗效果,包括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以及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对比组1 组和2,3,4 组分别用X2 和t 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p>0.05,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具有对比价值。

2 结果分析

2.1 采用传统降压药物和联合用药治疗过程中效果比对

在比对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2,3,4 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1 组的治疗效果。并且2,3,4 组和1 组的比对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4 组之间的比对结果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其中4 组的用药效果最为显著。详见表1。

2.2 联合用药组和传统用药组血压值情况

四组在用药之后血压值均有所下降,与用药之前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2,3,4 组在用药之后效果高于1组,其中4 组优于3 组,3 组优于2 组,详见表2。

降压药物范文第4篇

1研究目的

在回顾性研究提供的线索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前瞻性方法开展降压药物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关系的研究,以进一步认识在高血压人群中应用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治疗,对于心脑血管保护的效用,以便为更好地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提供依据。

2研究方法和基本资料

2.1分组设计

根据研究方案,在2011年对当地10个城市社区高血压病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选取未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65~70周岁的而且正在服药的高血压病患者600人。根据每人使用降压药物的种类自然分成6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组、钙拮抗剂组、β受体阻滞剂组、中枢作用降压药物组、α-受体阻滞剂组,每组各100名患者。上述病例组患者均是长期使用同一类降压药物为主,有部分病例使用过其它类降压药物或者使用过利尿剂等配合治疗,但一般不是长期主要品种,而且用药剂量较小,用药时间较短,时断时续,故而忽略。在调查中发现高血压患者长期、单纯使用利尿剂治疗的病例较少,难以统计分析,故而未列入分组设计中。

2.2患者基本情况

在600例患者中,平均年龄67.21岁,其中最低年龄65周岁,最高年龄70周岁;高血压病史平均12.6年,其中最短6.2年,最长19年;男女性别基本相近,其中男294例,女306例。

2.3病例追踪观察

在600例患者分组后,从2012年1月起至2014年底止,通过电话联系、家庭随访、查看病历资料等方法,定期追踪观察所有患者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等情况,并获得确切的资料。[2]2.4资料统计分析研究对象年龄比较接近,相距均≤5岁;性别比例差异仅2%,基本接近;患者均选自同一地区,其生活条件和环境大致相同。故研究对象的均衡性符合统计学基本要求。[3]在对600例患者的三年观察中,有49例被自然剔除,实际进行统计分析的只有551例。被剔除的有:服药不规则、经常更换降压药物种类的31例,中途停药的4例,中途因其它原因死亡的6例,中途失去联系的8例。该研究资料为分类变量资料,故借助SPSS17.0软件包,采用x2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4心脑血管事件的判定心脑血管事件包含心源性猝死、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分类脑卒中。本研究对象中,所有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病例均经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确诊和判定。[4]

3结果

3.1降压药物类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应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平均发生率是8.35%/3年,按其发生率从低至高的顺序依次是: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组、钙拮抗剂组、β受体阻滞剂组、中枢作用降压药物组、α-受体阻滞剂组。

3.2降压药物类型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两两比较

将不同类型降压药物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进行两两比较,发现第1项与第3项降压药物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接近,它们之间经两两比较均没有显著差别(P>0.05)。第5项与第6项降压药物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高,它们之间比较没有显著差别(P>0.05)。第4项β受体阻滞剂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介于第1项与第3项、第5项与第6项之间,但与它们两者相比均没有显著差别(P>0.05)。第5项与第6项降压药物组、第1项与第3项降压药物组相比发生率较高,经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

4讨论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应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治疗高血压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偏低,说明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较好,不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用中枢作用药物、α-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前者高,而且这种差别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P<0.05)。可以得出结论,用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偏低的降压药物治疗高血压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效用,优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偏高的降压药物。而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第1项与第3项高,但较第5项与第6项低,用统计学检验均没有显著差别,对此今后需加强观察、研究,进一步认识其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位置和效用。本课题采用前瞻性研究,又称为队列研究,是属于流行病学分析性研究方法的一种。

本课题的分组是根据所选取的高血压病人当时应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状况(暴露状况)而定的,此时心脑血管事件(研究的结果)还没有发生,按研究方案前瞻性观察三年时间,从而探索应用不同类型降压药物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预防作用的大小。这是一种由“因”及“果”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可直接获取关于用降压药物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第一手资料,资料的偏倚较小,结果较可信。该方法的缺点是所观察的高血压病人群样本量需大,观察时间长,因而影响其可行性。本课题为缩短观察时间,选取65~70周岁的老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这样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当然这可能会对结果的可靠性产生一些影响。另外,同一类型的降压药物,有短效制剂和长效制剂,它们对高血压病人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可能是不同的。

降压药物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急症;急诊;降压药;选择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a)-154-02

严重的高血压可以给患者带来致命的危险,迅速而有效地降压,使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对逆转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患者分别应用硝普钠、硝酸甘油、硝苯地平、酚妥拉明对高血压急症进行急诊降压,探讨其疗效及副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在本院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100例高血压急症患者,均符合高血压急症及重症的诊断标准[1-3],其中,男58例,女42例,病史最短3年,最长32年,平均(11.20±9.32)年;年龄46~82岁,平均(64.3±14.2)岁。随机分为硝普钠组25例,其中并发脑血管意外2例、高血压危象3例、高血压脑病2例、左心衰竭4例;硝酸甘油组30例,其中并发冠心病心绞痛4例、左心衰竭3例、高血压危象2例、肾功能不全2例;硝苯地平组25例,其中并发脑血管意外2例、心绞痛2例、左心衰竭1例、肾功能不全2例;酚妥拉明组20例,其中并发脑血管意外1例、左心衰竭3例、高血压危象2例、肾功能不全1例。4组在年龄、性别、血压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硝普钠组:硝普钠50 mg加入5%葡萄糖液250 ml,避光静滴,开始给予0.5 μg/(kg・min),然后每隔5 min增加0.5~1.5 μg/(kg・min),直至有效或达到最大剂量10 μg/(kg・min);硝酸甘油组:硝酸甘油10~20 mg加入5%葡萄糖250 ml中,以10 μg/min的起始剂量静滴,5 min后增至20 μg/min,最大滴速35 μg/min,直至有效后减慢滴速维持。硝苯地平组:硝苯地平10~20 mg舌下含服,15 min后若降压不理想可再给10 mg;酚妥拉明组:酚妥拉明5~10 mg静注,续以20~50 mg加入500 ml液体中静滴维持。用药期间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律及其他副反应。

1.3疗效判断标准[4]

①显效:舒张压下降幅度>1.33 kPa(1 mmHg=0.133 kPa),并且血压已降至正常水平; ②有效:舒张压下降幅度

2结果

2.1 4组药物降压情况与时间的关系

见表1。

2.2 4组药物降压效果比较

见表2。

由表2可见,硝普钠组与硝酸甘油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相似(P>0.05);二者显效率均明显高于硝苯地平组及酚妥拉明组(P0.05)。

2.3不良反应

25例硝普钠组中发生不良反应14例(56%),包括低血压5例,心悸4例,头昏、恶心、呕吐3例,胸、腹部不适2例。30例硝酸甘油组中发生不良反应9例(30%),包括面部潮红、烧灼感4例,心悸4例,搏动性头痛1例。25例硝苯地平组中发生不良应7例(28%),包括头胀、面部潮红4例,心悸3例。20例酚妥拉明组中发生不良反应8例(40%),其中心悸及低血压各4例。观察表明,硝普钠组不良反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

3 讨论

3.1硝普钠

硝普钠为强力的动静脉扩张剂,通过降低前后负荷达到降压目的。本组资料其显效率为92%,总有效率为100%,仍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短暂快速降压药,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显著高于其他3组,有1例提前终止硝普钠治疗而转用硝酸甘油。并且使用过程中需要严密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静滴要避光,新鲜配制液要在6 h内滴完,连续使用不超过3 d,尽管它对伴有肾功能不全者是有效的,但易致硫氰酸盐蓄积中毒,限制了它的作用。故目前本品的首选地位已被硝酸甘油及硝苯地平所取代。

3.2硝酸甘油

小剂量硝酸甘油可扩张外周静脉,大剂量可扩张动脉,能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尤其适用于伴有冠心病、心绞痛和心功能不全者[1]。降压奏效快、疗效可靠,本组资料其显效率为90%,总有效率为1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患者均能耐受;并且使用方便、血压下降平稳。故可作为高血压急症的首选药[2]。

3.3硝苯地平

硝苯地平是目前最有效、最强力的钙拮抗剂降压药。本组资料其显效率为64%,总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主要是反射性心率加快,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且可增加疗效[3]。本药使用方便,意识不清者也可采用,毋须严格监护条件,对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急症均适用[4],也可作为高血压急症首选药物之一。

3.4 酚妥拉明

酚妥拉明主要阻断α受体,降低周围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降压作用迅速,维持作用短暂,本组资料其显效率为70%,总有效率为9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易致低血压及心率增快,剂量不易掌握,主要适用于血液中茶酚胺升高和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急症。

[参考文献]

[1]荣根满. 高血压患者应警惕腔隙性脑梗塞[J].健康之友,2002,(3): 32-33.

[2]谢惠民.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使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7):162-163.

[3]吴惠金.浅述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6):124-125.

相关期刊更多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广东科学技术协会

实验动物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

解放军药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