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望月课文

望月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望月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望月课文

望月课文范文第1篇

网络音乐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当前利用各种技术、设备辅助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利用传统的电视机、录音机等类型的教学设备和相关教学资料来开展教学;二是利用Powerpoint或Authorware等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而网络课程在面向整个课程的课件建设、涉及大量的教学拓展资源实时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除了具有前两种教学模式的所有优点外,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容量大,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信息的交互应用和实时传播,不仅可以辅助教师的教学,而且可以支持学生的学习。

下面通过表格对三种模式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网络课程所具有的优势。网络音乐课程建设的三个阶段

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质是以现实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托网络技术,利用计算机对图、文、影、音等媒体的控制和处理的优势进行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的教学模式。整个网络课程建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建设准备阶段、课程制作实施阶段和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课程建设准备阶段

1.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是紧紧围绕着课程内容来展开的。因此,课程内容的精选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师在准备建设自己的网络课程前,应选择适合的教材,根据教材的框架和内容来构建网络课程。在网络课件制作过程中,教学内容录入要按照Web页面的特点来排版,拓展内容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链接的方式进行树状存放,这样的安排不仅适合网络浏览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明确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并运用线形(连续性)与非线形(跳跃性)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2.课程教学资源的准备

网络课程所利用的拓展资源主要是指根据网络技术规范进行分类的文本、图像、动画、影音等资源。这里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有:一是资源的内容和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以保证整个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二是资源的链接点设计必须合理并能有效链接;三是资源的存储格式应遵循目前国际网络资源格式的通用标准以及我国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参照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安排、设计,同时,还要合理考虑对网络技术、工具的有效应用和安排,以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

课程制作实施阶段

1.制作工具的选择

目前网页制作的软件有许多,相对来说,利用Dreamweaver软件来制作网页,并使用相关的一些高级技术可以让网络课程建设更具专业性;利用Word来制作页面是最方便最简单的方法。Frontpage是微软公司专门为具备初级网页制作技术的用户设计的软件,其技术难度界于Dreamweaver和Word之间。

2.模板的应用

网页制作模板主要是指各种没有实际内容的网页制作母板。利用模板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页面视觉、具有稳定的技术支持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网页制作时间。因此,这种网络课程制作方式应该是广大音乐教师制作网络课程的首选。

3.资料的添加

在有了很好的网页页面框架后,就可以进行文本的录入和教学拓展资源的添加了,资源的合理存放是保证今后获得准确查找的关键。

4.链接的制作

链接是体现网络课程交互功能的重要技术,正确的链接可以保证各知识点之间有效地进行连通,让知识点逐步串联起来,以便于教学双方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在面对众多的资源进行链接时,应该保持制作思路的清晰以确保链接的正确。

5.检测与上载

在所有课程页面制作结束后,建设者要对所有页面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好修正。

课程教学检验阶段

这是网络课程从准备到最终完成的最后一步。在教学实践中对网络课程的实践检测主要是对网络课程的应用和教学设计的检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的建设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适时地发现前期设计的不足和缺陷。所有的网络课程建设和设计都应该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检测的网络课程才能算是最终完成的网络课程。

望月课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阅读、优点、培养能力、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的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的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还指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针对这一要求,我在教学中进行“网络阅读”的一些尝试,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有针对性的大容量的阅读积累和灵活多样的网络阅读活动,激发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要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仅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造一种氛围,一种环境,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天地中受到感染,受到熏陶,那么怎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丰富的人文因素,审美因素和文化因素,能够打动小学生的感情,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吸引到语言文字上来。(2)便于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和交流,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愿望,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3)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并以此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表达和交流。

网络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1)从文本阅读转向了超文本的阅读,传统的优质媒体在检索筛选方面,远不如第四媒体的高效。(2)从单纯的阅读文字转向阅读多媒体电子读物,增加了文本的形象性,使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一、网络在课外阅读中的主要优点

1.提供背景资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纵观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包罗万象,科技知识、自然风光、风云人物、童话寓言……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认识理解这些事物,对于这些阅历较浅,判断力欠佳,又以无意注意为优势形象思维的小学生来说,是较困难的,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出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前,我和学生一起在网上搜集了的图片资料和影视片断,并建立了一个小资料库,分小组分别从的工作、生活、童年、外交、为人处世、生平、以及业绩等方面自主进行网络阅读,然后小组针对一个方面内容进行所选材料的整合,做成幻灯片集体交流,让学生通过网络所提供的背景资料各个侧面地了解了这位伟人的风采,敬爱的感情油然而生。在上这篇课文时,在哀乐声的渲染下,孩子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2.丰富的阅读内容,提高了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往往是那些爱好读书,博览群书的学生。这表明,阅读无论在培养语文综合能力还是陶冶情操、学会做人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最大的优点就是海量的信息。另外,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还可以借助生动的动画、美妙的音乐,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外,还应常常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我是在一些小学教材课件、K12教育资源库中进行课外阅读,增加阅读量。如在上《卢沟桥的狮子》前,让学生欣赏K12教育资源库中的资料,供学生课外阅读,掌握相关知识,培养阅读方法。学生对于狮子的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上起课来可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日本侵略者发动的罪恶行径,则让学生通过欣赏课件,目睹侵略者的暴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痛恨,这样在课堂上教育其不忘国耻,奋发读书,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新课文时,也会主动在Internet网上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短文、图片等等,在全班同学中交流、阅读。通过大量课件的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快速检索,增加阅读的效率。

信息时代阅读方式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电子计算机的存储量与处理的加工进度,是手工检索所无法比较的,它可以让你瞬间拥有某一主题的相关信息,减少了人的奔波、查找、收集、摘录之苦。

例如上《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水力发电站了解得比较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网上通过搜索引擎来搜寻相关资料,几秒钟就查到了几百个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即时了解了水力发电站的构造,工作原理。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学生从语文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加广阔的空间。

4.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阅读材料由教师提供,经过老师的筛选,阅读材料会更适合于学生,避免学生接触不健康的材料,再加上教师对学生阅读任务的适当规定和语文课上的检查、指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这是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和传统阅读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另外,网络的特点决定阅读过程的可控性,教师可以通过控制主机或自己的电脑来实现对学生阅读时间和内容的控制。

二、基于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中几个能力的培养

1.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资料检索能力,信息整理、加工重组能力。我们的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勤于接受课堂知识而忽视课外信息的利用,他们还不懂通过图书馆的书来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查询资料,更不用说进行网上信息交流,利用网络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

我们通过在网上的课外阅读,使学生对信息产生良好的感性认识。信息意识在孩子的脑中也不断地渗透,通过网上资料查询,课间交流,不但培养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协作学习精神的培养:为了寻找某一个知识的背景或材料,我在课外阅读后,常常需要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网上查找资料,学生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交流,不断地完善、来加深对文章的认识,而且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交流提供了方便。如上了老舍先生的《草原》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在网上找到的资料相互进行交流,有的找到了草原上的蒙古包的图片,有的找到了草原风光的照片,还有的找到了介绍蒙古族情况等资料,我们相互交流、补充,最后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个体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了1+1〉2的高效。

3.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阅读的目的就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多媒体的课外阅读资料能集声、形、音于一体,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地增加,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各种文章的结构安排以及潜词造句的方法,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网络条件下课外阅读的操作方法。

1.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可以向学生提供教材之外的名著和优秀作品,这是因为名著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影响力大,它不但能拓展思维,还有独特的见解。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都应成为作文的典范。文学刊物、报纸中的好文章也值得推荐,这些文章的语言具有鲜活性和时代性,能切合现代学生、现代社会的特点,新大纲推荐的篇目,可以逐年渗透。

2.阅读交流,教师检查。

这一步骤也非常关键,它将进一步巩固学生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更有目的性。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后,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形式检查阅读的效果。

望月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班牙语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026-01

1、引言

西班牙语在全球范围内是适用范围比较广,在我国该语言被视为小语种(1esser-known language),中国自1952年正式开始开展西语教学,因此全国有西班牙语专业和西班牙语作为二外的大学屈指可数,2009年开设西语专业本科的学校只有30多所(陈星,n.d.)。目前市场上所能参考的阅读材料方面的书籍为数较少。可喜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特网已在全球广泛运用。然而广袤无垠的网络信息海洋从一方面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问题:语言学习者如何在网络资源中去粗取精选取合适的语言文本材料为语言学习服务?本文旨在对西班牙语学习者课外网络阅读进行简要的描述,引导学习者正确选择网络阅读文本,为学习者实现成功语言阅读提高语言综合能力提出可行的建议。

2、阅读的本质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上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提出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为网络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只有达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这种输入比学习者自身语言水平略高,语言习得在不断的输入中得到实现(Krashen,1981)。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语言输入的方式主要是无意识的,并非刻意的对学习者进行输入.学习者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无疑是一个不易控制的因素。难度较大的阅读文本会增加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形成一种潜在的威胁,会让阅读受阻,无法达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浸泡式语言教学(1anguage immersion)(Merrill&Keith,1997)也给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学习者越浸入目标语的环境中就越能实现语言的习得。然而在课堂教学之外对于中国学习者来说能让其浸泡在目标语的最便利的方法就是阅读,而阅读的文本首选不参杂母语的纯粹的由本族语者著作的文本。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的文本的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巩固,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另外,课堂浸泡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局限的,首先就是时间的限制,而课外的文本阅读就更加灵活,网络阅读是浸泡教学的课外的延续。

3、我国西语学习现状

在我国西班牙语学习者的数量相比其他外语较少,更无法谈及语言环境了。在贵州这样的内陆省份,与西班牙语国家的交流更是寥寥无几。学习者无法与本族语者通过语言的沟通习得语言。学习者只局限于通过课本的学习和少量的课外书籍的阅读获得信息和知识。另外,学习者可利用的书籍阅读资源也是凤毛麟角,同时大多数书籍内容陈旧。读之如嚼蜡,也难以调动学习者的阅读欲。

4、阅读文本的选择

随着因特网的广泛使用,学习者可以通过浏览网页轻松地获得语言的输入并掌握最新资讯。以下是笔者对于不同程度的学习者选择阅读材料的的一些建议:首先,对于初接触西班牙语的学习者,一些简单易懂,篇幅不长的文本是明智的选择。一些为儿童设计的网站,网页设计色彩丰富,还伴有音乐和动画,学习者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下阅读诗歌和故事。最后,对于初学西语的学习者,每天使用西语版本网络沟通和交际的工具也是使其浸入语言的最佳方式。目前可以使用的网络沟通工具有MSN,SKYPE,腾讯QQ Messenger。运用这些工具加上其自身的先前知识(priorknowledge)可以让学习者迅速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词汇。

其次,相形初学者,篇幅稍长,词汇稍多的西语故事更加适合中级水平的语言学习者。他们可以通过故事情节构建自己的记忆模式,将词汇铭记于心。经过长时间坚持阅读,词汇的积累会日益增加,语言理解能力也会与日俱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达到了语言学习高级阶段的学习者,语言综合能力比较强,因此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材料才能适应学习者的情况。浏览一些网络资源背景下的国际时事,明星八卦等文本材料对学习者帮助甚大。这些阅读文本贴近生活,与时尚和社会发展前沿同步,通过阅读学习者可以了解世界,关心时政同时又习得了语言,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

5、成为成功阅读者的途径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愉悦自我,获得信息的过程,因此在阅读中就应该尽最大可能消除读者的焦虑(anxiety)。由于网络信息量浩大,信息文本的难度差异很大,阅读者就无法继续阅读的自信心,就无法实现成功阅读。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对于具有不同语言能力的学习者至关重要,成功的阅读是习得语言的第一步。诚然,当选择完合适的网络文本材料,接下来阅读者所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阅读,每天有一定量的阅读输入(input),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习得词汇,语法,提高综合的语言能力就指日可待。

望月课文范文第4篇

我们都知道,在人类历史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其中最重要的发明就是电子计算机和因特网的出现。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学的环境,传递教学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且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网络信息源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宽大的学习领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和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还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因此,网络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教学应该利用网络,创设相关情境,把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融为一个统一和谐的环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欣赏课文所描写的内容,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塑造人格,涵养性情。

一、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因特网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开始进入我们大众家庭,基本实现普及化。学生们日常接触的也比较多,也掌握了初步的应用技能,很多小学生对使用网络应用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对其非常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年龄相对较小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兴趣决定着他们学习的热情。从小学生阅读的习惯来看,教材的一些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抽象,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着一些困难。

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有利于解决学生的这一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已普及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学生的视野大为开阔,网络辅助教学在色彩、动画、声像及表现手段上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课本提供的只是一个不动的画面,产生的视觉效果差,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则不然,它可以利用“windows”中的画笔及“powerpoint”产生生动有趣的画面,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视像效果。

二、营造氛围,强化探究

网络是一个容量大的舞台,创建了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了平等、自由、拓展的学习空间,同时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如在语文版七册《神奇的鸟岛》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设计了四个可以发散延伸的空间:一是关于青海湖和鸟岛的介绍、传说,通过链接相关网站,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充分了解青海湖,了解鸟岛,感受青海湖和鸟岛的美丽;二是关于现在的青海湖的污染,以及当今社会中一些污染大自然,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和后果,引起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多种思考;三是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或表现手法相似的文章,为所有学生提供比较鉴别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和文字评价能力,加深学生阅读素养的熏陶,从而真正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四是学生在网站平台进行创作,学生模仿文章写法,回忆自己曾经到过的风景胜地,将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写一写。仅仅十分钟的时间,一道道迷人的风景便从学生们的手指尖流消出来。探究性学习结束后,学生再互相阅读作品,相互评价作品,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真正实现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三、丰富资源,深化体验

网络上的音频和视频,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听”和“看”成为“起始阅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受到感染和启示,并能深化情感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语文版第八册课文《桂林山水》一课,作者运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丽与神奇,没有到过桂林的人一般都难以领略它极富特色的美景,更无法与作者描摹的语言文字产生共鸣。上课伊始,我通过激情导语引入后,让学生搜索旅游网站,初步感受桂林山“奇、秀、险”,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同时用优美的语言配合画面进行讲解,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有效帮助学生再造想象,整体地进行思考和感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进一步体验领会课文内容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四、鼓励表达,实现协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群体活动开展起来较困难,开展的较少,而在网络环境下,这一学习方式却彰显优势。利用网络可以很方便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群体活动的能力以及竞争和合作能力。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在课堂中的学生链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运用网络来传递声音、文本、图像等各种符号,以此达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步传递信息,加强互相交流的目的。这对克服学生操作的自我中心性,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人教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把相关的图片等材料及许多网上下载的信息链接都放在《人类与地球》网站上,同时还在网站上的小作家园地设计了一些问题,供学生协作讨论、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结合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最后在发表对老师所提问题的看法。每个学生数次甚至数十次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各小组成员编写的内容精彩纷呈、生动有趣。每个问题讨论到最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典型性的观点加以分析、指导。这种没有任何思维限制的协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提供了让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积极的作用。

望月课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20-02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生活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不断积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优化课堂,力求高效

“每个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他的蒙学阶段,甚至在中学阶段,老师在语文课上都讲了什么可能都记不起来了,留在脑海里的,也就是那么几篇曾经背熟的课文。”因此,教师讲得过多并不见得高效,语文课堂应该精简,“抓住一二,不及其余”,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走向高效。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展示苏教版第十册第二十四课《望月》第一课时教学时,就抓住了“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这三个意象,带领同学们穿行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之不同层面的感悟中。赏析“江中月”时,老师又牢牢地抓住了“江”和“月”这两个意象。“月”是通过同学们轻轻地、柔柔地、美美地读,读出月明人静;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读,读出月之心驰神往;随着背景音乐读,读出月之清幽;读出作者的情感体验,读出了语文味。感悟“诗中月”时,老师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句古诗中嵌着的一轮明月,细细体会每一位诗人望月时的心情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老师的点拨下,依次找到了“呼”“问”“疑”“近”“思”,继而老师充满诗意地进行回环复沓。这一环节老师另辟蹊径,巧妙地启发了学生理解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在课的尾声,老师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与作者对话,寻求“心中月”。他先后出示了自己对《望月》的三种解读后,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文中的三部分进行关联比较,撞击出思维的火花。

在王老师巧妙的设计下,在诗意般的课堂里,在广泛的经典阅读中,在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学生获得了相关的体验、知识、态度、策略。这样的文本解读是高效的、丰富的、隽永的、让人回味无穷的。

二、读写结合,注重实践

众所周知,写作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的培养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应该以写作为本位来规划语文教学”,“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理解课文内容,而是应该借助课文学以致用,在大量的言语活动中培养表达的能力。

王崧舟教师在展示《望月》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注重了以读促写的语文实践,他的指导过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激活学生的想象力,王老师从品读课文——研读经典——创设情境——诱导回忆——提供词串——写作交流,步步深入,环环入扣,铺就了一条通往“写月”的阶梯。在品读“诗中月”“心中月”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揣摩作者是如何写“江中月”的,学生发现了作家赵丽宏写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先上后下,然后由近及远。接着王老师出示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贾平凹的《月迹》和斯妤的《小窗日记》,从经典中比较写法和学习表达方法,为学生后来的表达练习积累了文本语言。继而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回忆:最近一次望月,也许你就在自家的阳台上望月,也许你来到空旷的草地上望月,也许你来到了钱塘江大堤旁望月,也许你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望月。看,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最后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完成了独具个性的表达并当堂进行了交流和评议。

无疑,在王老师的语文课堂中学生感受到了表达的愉悦,提高了写作的技能,以读促写,读写交融。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是高效的,生动的,是着力于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发展的。

三、聚焦策略,举一反三

我们应当改变从头讲到尾的低效阅读教学,聚焦于阅读策略上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体裁,教给不同的阅读策略,从而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技能,并能运用到语文学习实践中去。

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十三课《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经典时,就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读小说,就要把握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林冲棒打洪教头》是经《水浒传》改编而成,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不理解的地方多读,多提问,而老师则多引导,多点拨,激活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这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如此吸引世代读者的眼球,有什么玄机?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作者擅长“讲故事”,也就是说善于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和精巧地设置故事情节,并将两者结合起来。人物的性格鲜明饱满,而再鲜明的性格在平庸的、缺乏冲突的故事中也难以显现,所以精巧的故事情节设置是彰显人物个性的必要途径。

相关期刊更多

希望月报·下半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

希望月报·上半月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诗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