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集精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功能;构成
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一个营运良好、财务健康的企业不但可以提高其自身在市场上的信誉及扩展融资渠道,也可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信心倍增,从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便利;相反,一个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不仅会使原有的利益相关者产生恐慌,也会令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望而却步,使企业丧失后续发展的能力和机会。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地判断企业财务风险和危机程度,有效地防范或化解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对维持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证企业的财务健康,维护投资者利益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一)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树立和加强危机意识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当前的企业不仅面临国内竞争,而且也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就必须经过市场大风大浪的洗礼和锻炼。
(二)企业内部管理系统风险因素增多,客观上要求企业设立各种监控体系,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破产、失败和企业的成立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企业要在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地位,做百年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创造、发展和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稍微一点失误或疏忽都很可能造成危机。因此,企业必须始终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
(三)信息量的扩大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企业必须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决策和反应,建立预警管理体系可提升企业的反应能力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发明、新思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随着IT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信息涌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高,谁就主动;谁的决策反应速度快,谁就能抢占良机。企业的一步失误可能会遭致致命性的打击,企业预警管理正是基于这种考虑而产生和发展的。
(四)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在研究方法和应用实务中有缺失
传统理论注重于对企业成功管理和发展的研究,忽视了对企业风险失误和预防强身的研究,造成企业在遇到重大问题和波动时措手不及,甚至形成危机。企业预警管理则可以弥补传统管理理论的不足。
二、构建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企业危机、失败、失误等逆境现象是有规律的,形成于企业顺境,而且企业危机的出现具有再现性和可逆性。如果在企业管理中把企业经营的成功规律和失误失败规律纳入同一系统理论框架中进行研究,就能够揭示两者交互转化的规律,从而建立预警系统,预警、监控、矫正各种不断再现、易变的逆境现象,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形成了企业的安全生产过程。而财务预警系统正是遵循此原理,分析公司财务安全机理的矛盾运动,预测公司财务危机,并不断调整,使公司财务活动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实践中,公司财务对经营活动具有前瞻性特征。一般来说,陷入经营危机的企业都是以发生财务危机为征兆的,财务危机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积累、不断恶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敏感性的关键财务指标即警兆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程度显现出来。通过对这些警兆进行分析,就可以进行预警。
三、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功能
构建一个有效、适用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财务运营做出预报,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是十分必要的。财务危机预警涵盖了财务管理的一系列环节,它具有以下功能:
(一)信息收集功能
财务危机预警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收集信息的过程,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比较开展预警,信息收集也是一个贯穿财务危机预警始终的活动。
(二)监测功能
监测即跟踪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同企业预定的目标、计划、标准进行对比、核算、考核,对企业营运状况作出预测,找出偏差,进而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或存在的问题,并显化其价值形式。当危害企业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让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
(三)预报功能
当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之时,可以提出警告,提醒企业经营者早日寻求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诊断功能
诊断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功能之一。根据对跟踪、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诊断技术对企业营运状况之优劣做出判断,可以找出企业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以达到把有限的企业资源用于最需要或最能产生经营成果的地方的目的。
(五)治疗功能
通过监测、诊断,找出企业存在弊病的病根后,就要对症下药,更正企业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企业恢复正常的运转。一旦发现财务危机,经营者既要阻止财务危机继续恶化,也要寻求内部资金的筹集渠道,还要积极寻求外部财源。
(六)辅助决策功能
要通过财务危机预警及时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其信息判断企业何为有所为,何为有所不为。
(七)健身功能
通过预警分析,企业能系统而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处理经过、解除危机的各项措施,以及处理反馈与改进的建议,作为未来类似情况的前车之鉴。这样,可将企业纠正偏差与过失的一些经验、教训转化成企业管理活动的规范,以免重犯同样或类似的错误,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
四、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设计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所设计的程序和方法必须科学、有效。如果建立的预警模型、方法和指标体系不科学,那么预警系统就不能发出正确的警报信号,企业就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据此做出的经营管理决策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可见,企业应根据其财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式,甚至可以根据企业情况修改或创造出更好的模式。因为企业自身的规模和运作方式不同,所以可选择的预警程序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二)系统性原则
预警的系统性主要强调两点:
1.以目标为中心,始终强调系统的客观效果,强调预警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危机。
2.以整个系统为中心,预警时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如果将企业作为一个总体系统来看待的话,按其业务流程划分,可分为销售、生产、采购等子系统;按其财务管理流程划分,可分为收入、成本、现金流等子系统。对各子系统预警、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总体系统的最优化。
(三)成本效益权衡原则
在预警中,成本和效益的权衡是必须考虑的限制因素之一,即使用预警系统产生的效益应超过(至少等于)在预警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也就是说,运用选定的模型和方法,对企业危机状况进行预测和报告,过分要求其结果的准确和完美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把握主要问题,及时报警,以争取选择对策、控制财务危机的时间才是最重要的。需要注意的是,效益和成本的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判断的过程,有些模型或指标固然有用,但如果为获取该模型或指标预计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一般应放弃该模型或指标,转而使用其它替代模型或指标。
(四)动态性原则
财务预警系统对企业经营风险的预测不仅具有预测未来的价值,而且要具有分析经营趋势的作用,它要求预警必须把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即:财务危机预警应是一种动态的分析过程,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制约,如宏观经济环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信息化程度、观念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动态性还体现在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风险的变化而不断修正、补充预警的内容,确保财务预警系统的先进性。
五、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成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应该是由若干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该有机整体包括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预警信息机制、预警分析机制、预警管理机制。
(一)财务危机预警组织机制
预警组织机构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预警运行机制运转效果的优劣,关系到财务预警体系的功能能否正常、充分地发挥。为了保证财务预警工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预警组织机构应相对独立于企业组织的整体控制,它独立开展工作,但不直接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只对企业最高管理者(管理层)负责。预警组织机构可以是一个虚设机构,如预警组织管理委员会,它的成员可以是兼职的,由企业内部熟悉管理工作、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等组成。同时,企业还可聘请一定数量的外部管理咨询专家参加。
预警组织机构的职责是负责确定预警目标、研究预警方案,听取财务预警情况汇报,并据此商讨决定预报的类型(零、低度、中度、高度预警报告)和预报内容,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方案,及时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日常工作的开展可由企业现有的某些职能部门(如财务部、企管办、企划部)派专人负责进行,或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部门,如企业预警管理部门,具体负责财务风险监测和预报工作。同样,为了保证日常预警工作的正常进行,负责具体预警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他们的工作应只对预警管理组织机构(预警管理委员会)负责。
(二)财务危机预警信息机制
财务预警信息机制为财务预警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财务预警信息的搜集、传递、处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定,提供预警行为主体实施预警行为所需信息是其首要功能。由于财务预警所需信息与其他财务管理行为所需信息不同,单纯利用和依靠传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不能满足预警管理的需要。因此,从当前的现实情况看,企业可考虑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修正,增补一些能够反映企业财务风险大小的信息。从长远看,可通过自行开发或外购方式建立一个专门的预警信息系统,与原来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企业财务管理大信息系统。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必须建立在对大量资料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公司应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机制。
1.根据所考察的内容和侧重点,明确信息收集目标。
2.根据收集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包括公司外部的报刊、统计数据、经济分析报告等宏观市场资料和同业的公告、规划等各种资料,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料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
3.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研究,寻找资料中所隐含的经济发展趋势、重要启示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
同时,公司应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应保证系统与系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流通顺畅,这些系统之间要实现数据共享,保证信息使用者及时、有效地筛选、分析所需的信息,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三)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
财务危机预警分析机制对内外部输入的信息通过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甄别,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全面、有效的指标体系来反映企业的状况,还可以利用这些指标体系建立模型以进行多变量综合分析。所以,一个分析机制应该包含3个方面的功能:识别警兆、确定警度和预报警情。
(四)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
财务危机预警管理机制包括日常控制和危机管理两项。前者主要是在系统实施过程中进行日常监控,对公司经营过程中各警兆进行控制,使其体现出来的警数值不要逾越警度,一旦发生偏离就立即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防患于未然;而后者主要是在财务危机发生以后,专门的预警组织采取一系列的补救措施,达到化解财务危机的目的。
总之,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是企业预警系统的一部分,它除了能预先告知经营者、投资者有关企业组织内部财务营运体系隐藏的问题之外,还能清晰地告知企业经营者应朝哪一个方向努力,以便有效地解决问题,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创造最大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周守华.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65-170.
关键词:低碳经济;3E系统;系统仿真;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系统动力学;污染物排放;环境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5-0084-06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总体协调程度比较低,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从能源结构上看,我国的一次能源储量、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间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突出,国内石油和天然气的生产供需缺口越来越大,使我国日渐成为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大国。从产业结构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以工业,尤其是以碳基为主的重工业化的突出特点。从生态环境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导致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排放大量的烟尘、废水以及固体废物等污染物引发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由能源消费结构和方式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占GDP的2%~3%。鉴于我国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迫切要求对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规划、能源替代战略、环境保护措施,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一、文献综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能源、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影响,开始将三者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能源问题,从而形成了3E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取得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能源问题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不同专业的学者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得到的结论也有所差别,然而,他们的研究大多使用数量经济学、系统工程以及运筹学的方法对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部规律进行定量分析。
日本长冈理工大学从3E的理论框架出发提出了3Es-Model,模型描述了能源、环境和宏观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在给定节能、碳税、促进能效等减排方案的条件下,预测经济、能源、环境三者的发展趋势,为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国外的一些学者和机构深入研究了能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经济—环境3E体系,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能源理事会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等国际机构都曾经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世界面临的能源现状、发展趋势以及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也意识到了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984年,原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能源办公室牵头,组织了我国相关领域近70名专家,花费五年的时间,完成了我国“广义能源效率战略工程”项目的研究,这是我国首次组织如此多的科研人员探讨能源、经济、环境三者间的协调发展问题。万红飞等人(2000)在John Byrme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选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作为主要指标,构建了能源、经济、环境三者的关联模型。王俊峰(2000)的研究首先探讨了自然资源与经济、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3E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的矛盾规律,并在此指导下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迟春洁从3E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能源安全问题。可见,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对缓解和解决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构建
(一)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界定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指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背景下,各种系统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该系统包含若干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分别拥有不同的属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内部,子系统是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系统内部也同时和系统外部的环境发生着交换关系,可以表示为:
MSIS?奂{S1S2……Sm,Ei,Ci,Fi,Rel,O,Rst,T,L}(m?叟2)(1)
公式(1)中Sm表示第m个子系统;Ei、Ci、Fi分别表示第i个子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Rel是系统的关联集合,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的相关关系集,Rel包括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各个子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能源—经济—环境系统(MSIS)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之间的关联关系;O是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系统目标集;Rst是系统的限制约束集;T、L分别为时间向量、空间向量;m是子系统的数目。
(二)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构成
根据系统的层次性,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解为经济驱动子系统、能源支持子系统、环境承载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和政策调控子系统五个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内部又包含着若干要素,各要素在系统运行中分别发挥着不同作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分析时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去分析,必须考虑整个系统各环节之间、系统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源系统与环境、技术水平和生态系统有密切关系,在当前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承载着经济增长、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研究系统时必须统筹考虑能源与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等诸多因素,不仅研究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而且要将其形成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的、处于运动变化中的大系统。
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本文引入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简称“SD”)来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的基础,是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要素与关系的一种真实写照。
(一)因果关系的总体描述
整个系统中,经济驱动子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能源支持子系统起支持作用,环境承载子系统起缓冲作用,社会发展子系统起能动作用,政策调控子系统起引导、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整个系统协调、有序的运行,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配置使系统实现最优。这就要求首先必须要建立可靠、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能源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相适应,相协调。其中,资源开发利用主要包括资源的进一步勘探开发、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利用效率的提高、发展和利用替代能源、利用进口资源等。能源增长必须维持在资源承载能力内,在能源发展的同时,自然资源基础得到维持和加强,对可再生资源利用的前提是不破坏其再生机制。能源发展对环境改变要在环境承载极限内同步进行能源建设与环境保护,恢复并维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等有效调控,弱化甚至消除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消极影响,充分利用和促进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积极关系,实现系统的良性循环。根据以上描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各子系统关系如图1所示。
(二)因果关系涉及的宏观变量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建立涉及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将成为构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基础。在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关系模型的过程中,可分别以各子系统的发展为主线来确定系统模型涉及的变量。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涉及的主要变量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经济驱动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资本形成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物与服务净出口、财政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外商直接投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等。
2. 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能源支持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煤炭生产量、煤炭消费量、石油生产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生产量、天然气消费量、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储采比、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等。
3. 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环境承载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工业粉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等。
4.社会发展子系统涉及的变量。社会发展子系统技术模块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技术市场成交额、人才密度指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等;人口模块主要包括:人口总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增加数、人口减少数、迁出人口、迁入人口、就业人员、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等。
5. 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政策调控子系统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一些政策性参数:环保投资、科技投资、科技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比例、第一产业投资比例、第二产业投资比例、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等。
(三)因果反馈回路分析
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7]。本文在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结构层次,结合整个系统自身的结构特点,在确定了各子系统的层次结构之后,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因果反馈回路,如图2所示。
四、系统仿真与预测
(一)系统仿真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进行仿真和预测。系统动力学是处理信息反馈系统的动态行为的方法论。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实际系统一般都是高阶次、非线性、多重反馈的复杂系统。它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起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立足于整体以及整体之间的关系研究。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流图和构造方程式,进行仿真试验,由此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从而为战略与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被称为“政策实验室”。本文即运用系统动力学将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划分为五大子系统,分析系统结构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以采取相应的策略调整系统结构,起到干预和控制系统,改善系统行为模式的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对能源—经济—环境系统SD模型的检验,选取了模型回路中重要指标,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数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等进行仿真值和实际值的比较,来检验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际运行的拟合程度。在仿真过程中,取DT=1年,初始时间为2000年,仿真的完成时间为2009年,共计10年。通过VENSIM PLE软件编写仿真程序,模拟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情况,得到2000—2009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指标的仿真值、实际值及误差值如图3所示。
(二)参数检验与灵敏性分析
根据前文选定的系统输出和响应指标,对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仿真模型进行了检验,变量仿真值误差率基本控制在-10%~10%。检验结果显示模型与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运行实际的拟合程度较高,因数据选取时间区间仅为10年,个别变量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所以出现个别变量模拟结果误差超过10%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本身就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有时由于国家政策、自然灾害或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有些变量的统计数据在某一时点上波动较大;在用线性回归的方法确定变量关系时,表现在模型中就会出现个别误差较大的情况。可以说,系统仿真结果能够达到理想状态,数据结果有效可信,说明本文所建立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仿真模型成立。
灵敏性分析是指当系统中某个影响因素发生较小变化时,某效果指标发生较大变化,这时我们说该效果指标对此因素敏感;反之,当系统中影响因素发生大变化时,其效果指标发生较小变化,这时我们称某效果指标对此因素不敏感。那么,当影响因素发生同样变化时,效果指标变化大的方案就是敏感性强的方案,效果指标变化小的方案为敏感性弱的方案。本文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建立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调试寻找模型中较为灵敏的参数,从而帮助我们找到政策作用点,为制定最佳政策提供参数依据。为测试系统的灵敏度,通过改变模型中计划生育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GDP增长率等常数参数-5%~5%的变化幅度显示:模型的行为曲线在振幅大小上有所改变,但模型的行为变化趋势并未出现大的变动,对GDP、能源消费量、人口总量、污染物排放量的灵敏度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中人口总量对于各指标的灵敏度较低,其他因素变化不会对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三次产业能源消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次产业万元单位增加值对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灵敏度较高。能源消费相对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口总量较灵敏,这是由于能源消费量和污染排放量会随着GDP的变化而发生较大调整,环境污染治理量则与每万元投资污染治理系数密切相关,敏感度值较高。而人口数量对于各项指标的灵敏度均极低,接近于0,人口模型相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因此灵敏度会偏小。
(三)系统分析与预测
通过参数检验与灵敏性检验后,可以运用该模型对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未来运行情况进行预测,从而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根据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的仿真,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河北省“十二五”及2020年河北省GDP、人口总量、能源消费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将会不断提高,其结果如图4所示。
五、情景分析与政策模拟
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仿真结构模型,可以测试各种虚拟假设条件的变更对系统行为产生的影响,它既能预测出主要变量的发展趋势,还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它能很好地展示在各种不同政策下,模型所代表的真实系统将产生何种行为模式。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对能源需求的增加,高耗能产业的扩张又会加剧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而政府的政策调控在一定程度则会对经济、能源、环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整个系统良性运行,系统内部不断优化和完善,子系统有序平衡发展,使整个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
(一)情景分析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很多因素会使整个系统的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方面,传统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只能预测当影响因素按过去的轨迹变化时的需求,无法考察过去发生过或将来要发生的情况,预测结果往往具有片面性。而情景分析法与一般的趋势外推的预测方法的不同在于:它并不是要预测未来,而是设想哪些类型的未来是可能的,通过描述在不同的发展路线下各种“可能的未来”,可以考虑影响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动态变化的各驱动因素的不确定性。本文设置四种情景:
1. 基准情景。此情景是用来作为仿真实验的对照。该情景是指对系统当前的发展模式不作干涉,系统中的所有模型、参数都不改变,在计算机上运行仿真实验并以此来设计调控参数。
2. 高速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加速增长3%,2009年增速为1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增长至8%,原煤占比增加95%。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3. 缓慢发展情景。经济发展速度在基础情景之上减速3%,2009年降至8%,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降低0.1,降至0.6,原煤占比降至80%。在此情景下讨论能源消费量,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
4. 可持续发展情景。此情景下2020年GDP比照2000 年翻两番,能源生产及消费按照规划发展进程发展。在此情景下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消费弹性系统等指标设定为:GDP增速9%,原煤占比80%,能源消费弹性系数0.65。
针对以上四种情景,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河北省GDP、能源消费总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SO2排放量等参数进行模拟研究,讨论经济发展速度对能源效率、能源消费量、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变化影响。经过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调试和运行后,得到在不同方案下的系统运行情况,如图5所示。
(二)政策模拟
在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政策是由系统的结构与参数组成,而政策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只改变信息影响与行动的程度。政策发生变更,这时系统中大多数状态变量的值只发生微小变化,这时如果对系统中的政策作用点施加影响其结果并没有什么改变。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系统对大多数参数的变化都不敏感,就意味着系统对政策变动不敏感。但是,通常情况下,在任何系统中,我们总能找到少数参数或政策作用点,这些参数的变化对系统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旦作用于这些作用点之一的政策发生变化,那么其作用将会在系统中进行放射性传播。
本文设定河北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可持续发展情景下保持9%的增速,因为自2003年以来,河北省GDP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0%~12%,变化幅度不大。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河北省GDP增长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从长远来看,由于经济惯性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这个速率仍将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是符合经济系统实际运行情况的。在四种情景设定下,可以看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积累量以指数形式增长而非线性增长,这说明每年环境污染治理量的增速小于排放量的增速。现实中,由于生产不断扩大、治理不完善、政策存在漏洞等原因,虽然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但治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污染排放量始终大于污染治理量。可以说,我们每年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污染物投放到自然中。如果环境污染积累量不断增长,能源的开发不顾资源的承载力,这种发展是不科学、不协调的。
六、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随着河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增长也在急剧加大,能源的瓶颈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长期稳定地供给成为敏感问题和政府制定能源政策的基点。但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对人类来说是稀缺的、有限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河北省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对能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已经超过了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能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最大的效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支持和保障。
1. 优化经济驱动子系统。应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促进节能环保,同时加速整合高耗能产业,构建淘汰落后产能的长效机制。
2. 深化能源支持子系统。降低煤炭消费量,增加清洁能源消费,同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
3. 改善环境承载子系统。应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同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环保资金的投入。
4. 改进社会发展子系统。提升科学技术水平,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开发,进一步改善能源消费的品种构成。
5. 强化政策调控子系统。强化能源、环境的规划约束和管理机制,建立资源使用权的交易机制和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投资效果。
总之,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是实现低碳背景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的重要保证,也是河北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能源生产利用效率则是实现节能降耗的直接途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激励和制约两方面的调控作用,为实现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邓玉勇,杜铭华,等.基于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模型方法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6,(3).
[2]曾嵘,魏一鸣,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
[3]Carla Oliveira,Carlos Henggeler Antunes.A multiple objective model to deal with economy-energy-environment interactions[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4,Volume 153,Issue 2:370-385.
[4]万红飞,周德群,等,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环境、经济(3E)关联模型[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5]王俊峰.中国能源、经济、环境 3E 协调发展的研究与政策选择[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
[6]迟春洁.基于3E 系统的中国能源安全监测预警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7]王其藩.高级系统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8]王其藩.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J].国外自动化,1986,(4).
[9]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5).
[10]温志军.如何解决我国低碳发展的新能源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4).
[11]石晶莹,等.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动态缕析[J].现代财经,2011,(1).
[12]王俊岭,赵瑞芬,等.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和谐度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2012,(9):94-96.
[13]Silberglitt R,Hove A,Shulman P.Analysis of US energy scenarios:Meta-scenarios,pathway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echnoligical &Social change,2003,70:297-315.
在我国国家审计融入世界审计主流,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已经成为我国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这是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仍处于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阶段。目前,专门立项对某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开展独立式审计尚不成熟,信息系统审计只能是以常规审计为载体,分别开展数据式审计、系统审计和系统内部控制审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能保证圆满完成既定审计目标,又能适时合理有成效地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就成为摆在所有审计机关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将从审计项目实施流程的角度指出信息系统审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以期能为广大审计人员提供参考。
项目准备阶段。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阶段,要紧紧围绕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目标及审计重点,在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同时,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及其产生的电子数据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系统内部控制以及电子数据结构与数据字典。在此基础上,要完成被审计单位电子数据的采集与转换、信息系统模拟测试环境的搭建,系统内部控制点的分解,系统一般控制测评等。
制定方案阶段。首先要将信息系统审计实施方案包含于审计项目的总体方案之中,确定信息系统审计的实施目标和审计方式方法,在方案中要明确以下几个关系:明确信息系统审计重点事项以及常规审计重点事项之间的关系,明确信息系统审计阶段性结果与常规审计阶段性性结果间的关系,明确实施信息系统人员与常规审计实施人员间的相互配合关系,明确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点的设置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间的关系、明确各个控制点所对应的电子数据间变化以及电子数据所体现的业务逻辑对应关系。具体来说,信息系统审计目标是围绕署定项目目标制定,紧扣而不脱离;信息系统审计重点事项是署定项目重点事项的细化、补充和延伸;信息系统审计阶段性结果与署定项目常规审计阶段性结果是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促进关系;实施信息系统人员与常规审计实施人员间相互配合,处于一种矩阵式方阵之中,相互互补、相互配合、及时交流;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点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点是一一对应关系(尽管其不会非常完备,只是控制方式、具体控制对象、表现形式不同),每个控制点的变动均会引起后台多张表的电子数据发生一系列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完全由系统控制,且逻辑严密,如果掺入了人为因素,数据将表现为异样。
【关键词】经济建设 经济统计 重要性 应用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统计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包括统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量化的数字衡量地区性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性、精准性的数据基础与分析证据。
一、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量化经济基础
经济统计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数据识别等内容,通过量化的数字,可以对当地的经济基础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考量。
进行经济基础的分析,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的依据,而在当前大数据时代,每一分钟数据都呈指数性增加,若没有经济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分析人员将难以下手。利用经济统计,能有效地对庞杂的数据进行分类、整合、分析,使得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当前情况下,经济基础的整体情况与特殊表现。
(二)促进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其前提在于准确地把握当前经济基础与经济状况。通过经济统计,能有效地对当前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在分析后,再利用经济统计,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方法。
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准确的发展政策与发展方案。而适合当前情况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与发展方案并不是拍脑袋形成的,而是需要在对当前经济进行准确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未来发展的方向与发展内容而制定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通过经济统计对当地过去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标杆地区、标杆行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采用其优秀之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的应用
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远远不局限在当下,还包括过去、未来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长远性的作用过程,值得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然而,就我国当前经济统计的现状来看,仍然处于一个较为浅显的阶段,经济统计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未能很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统计的方法未能得到全面地更新,许多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及时与市场中先进的观念、技术进行接轨;另一方面,我国对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的主体也较少,国家相关专家对经济统计研究的投入相对于国外来说仍然较少,使得经济统计未能及时跟上世界上先进的相关理论。因此,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当前亟需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完善经济核算体系
经济统计要服务于经济建设,离不开我国的经济核算体系。首先,通过经济统计,更新我国经济核算方式、核算方法,使得经济核算能更及时、更准确地反映核算对象与核算内容。其次,经济统计通过与当地金融证券、非金融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对当地整体经济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对经济核算体系进行调整与重组,使得经济核算体系更为适合当下经济建设的需要。此外,通过向政府相关机构、部门提供相应的统计支持,有利于政府相关机构、部门从制度、条例上对当地的经济核算体系进行宏观调控。
(二)加强对经济统计的研究
在经济建设下,对经济统计进行应用,不仅仅包括将经济统计实实在在地实施、分析,也包括对经济统计本身的研究。研究的过程也是应用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加强对经济统计的研究,应当扩大对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经济统计的研究范围是十分广泛地,可以从不同的行业、层面、产业入手,如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区别性分析,又如对第一产业中不同行业的区分性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对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具体、系统的分析,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只有保证了数据的完整与真实,才能以此为基础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经济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三)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际情况
近年来,我国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既有快速发展的,也有逐渐衰落的。因此,在进行经济统计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把握。从横向方面来看,在进行经济统计时,不仅需要考虑到当下经济的整体情况,还需要对国外相似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对与分析,以获得更为综合性的数据,对当前的经济情况进行更为客观的分析。从纵向方面来看,应当分析过去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探索未来发展的方向,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重视数据处理
经济统计的基础就是数据,因此,要更好地进行经济统计,必须要重视对数据的处理。数据处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分类、整合、分析等整个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也是一个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的数据整理过程。为了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应当从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处理技巧、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全面进行提高,使得数据能实现高效、准确的处理,为经济统计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小结
经济统计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当前,我们仍需不断提高对其重视程度、加强对其的研究与应用、从各方面为其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得经济统计成为经济建设的助力剂,不断地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静宇.经济建设环境下经济y计的应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0).
前言
应用有杆抽油系统的目的是将地面的电能传递给井下液体,从而举升井下液体。整个系统工作时,就是一个能量不断传递和转化的过程。在能量的每一次传递时都将损失一定的能量。从地面供入系统的能量扣除系统的各种损失后,就是系统所给液体的有效能量。这一将液体举升至地面的有效作功能量与系统输入能量之比即为抽油机系统效率。
井下系统的影响因素比较复杂,除设备、工具的技术水平和运行工况外,更重要的是油井采油工艺的设计水平。近年来,已有一些关于井下工艺设计的软件在现场应用,但由于对油藏开发动态影响因素考虑不够,杆管组合及抽油泵生产参数的设计模型中,缺乏各参数变量之问相关性的研究分析,导致设计结果误差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在现场没能广泛应用,江苏瑞达公司研制的机采参数优化设计软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此外还研究实施了杆管偏磨技术、井筒降粘技术和适应于稠油开发的特种泵技术。
一、机采参数优化设计软件
瑞达公司设计的软件提出了以能耗最低或机采成本最低为原则的机采参数设计新方法.与传统设计方法相比,增加了油层温度、析蜡温度、饱和压力、原油密度、各段斜井深、各段斜井度和位移、各段垂直井深等参数,考虑下部顶托力对抽油杆柱受力分析模型进行修正,各参数变量之间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以多目标函数优化的方法,对油井参数行优化设计。
1、各种管径、各种杆柱钢级、各种泵径与各种泵挂、各种冲次、各种冲程―一组合,每一种组合对应着一种机采系统效率,即对应着一种能量消耗和一种管、杆、泵的投入与年度损耗。
2、分别计算出每一种机采参数组合所对应的输入功率,计算出每一种组合相应的年度耗电费用,根据各种管柱、各种杆柱、各种泵的价格,计算出每一种组合相应的年度机械损耗值。合计出每一组机采参数所对应的机采年耗成本。
3、以输入功率最低者或年耗成本最低者为所选择的机采参数,包括管径、管长、杆柱钢级、泵径、泵挂深度、杆柱组合、冲程、冲次等。
二、杆管防偏磨技术
油田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开发后,抽油井的井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致使抽油生产中的偏磨问题越来越突出。动液面的下降,抽油负荷的增大,抽油杆柱、管柱的受力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部抽油杆柱、管柱失稳弯曲造成偏磨;含水的升高,状况恶化,抽汲介质的腐蚀,原油含砂的增多,进一步加剧了抽油井的偏磨。偏磨不仅缩短检泵周期,增加成本,同时增加能耗,降低效率.从调查资料来看,偏磨井的含水较高,矿化度较高,偏磨位置主要集中在抽油杆柱的下部、中下部,同时出砂、油稠、腐蚀加重偏磨。
1.偏磨力学分析
在正常生产和进行各种特殊作业时,抽油杆和油管、油管和油层套管之间形成摩擦,这就是通常说的偏磨。管杆偏磨按其方式可分为二种:一种是抽油杆接箍及其本体与油管内磨,另一种是油管接箍及其本体与套管内磨。在直井中只有抽抽杆在下冲程时可能会产生弯曲变形,抽油杆下部的轴向压力将导致抽抽杆失稳弯曲。抽油杆下行程时的悬点载荷为正值,这意味抽油杆在悬点位置受拉,即产生一个向下的拉力。另外,抽油杆柱向下加速运行时的杆柱浮力、摩擦力均向上,加上下行程时抽油泵游动阀的流体阻力及柱塞副的摩擦力联合作用形成泵端阻力,这个泵端阻力的方向是向上的。阻力随着活塞直径、抽油杆在油管内的各种摩擦阻力、抽油泵冲次以及液体运动粘度的增加而增大,也随活塞与泵衬套间隙减小而增大.在两个方向的力的平衡点上形成中性点,因此,下行程中这些力的联合作用使在中性点以下的抽油杆受压而弯曲,并且在油油杆下部受有最大轴向压力,这个轴向压力使抽油杆失稳而弯曲并导致抽油杆紧贴在油管内壁上,通过运行产生偏磨。
2.杆管防偏磨、减磨方法
I提高斜井、定向井抗磨寿命
在斜井、定向井的造斜和弯曲部位使用抗磨副,具有扶正杆、管,杆管不接触,表面高强度、高光洁度的抗磨配合副,不但有很强的杭磨性能,而且表面粗糙度很低,摩擦力大幅降低,实现高抗磨寿命。
I I自动防偏磨抽油杆加倒拉锚治理技术
自动防偏磨抽油杆是一种用于直井、斜井井下防偏磨的采油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加装在杆柱上一定部位,可以根据井下油管变形程度以及油管内表面的摩擦力的大小自行选择扶正摩擦的位置,扶正体相对固定于管柱内某个位置,不与油管产生相对摩擦,起到延长扶正体的使用寿命和扶正杆作的作用。XS-115洗井油层保护器,对于结蜡、油稠等需定期热洗井,不但管柱可以实现预张力锚定,还解决了很多井的热洗问题,且大大缩短了洗井后的排水时间。
综合利用以上两种工艺技术对偏磨较严重的井进行治理,采用管柱锚定技术可以减轻和预防管柱弹性伸缩弯曲造成的管杆偏磨损伤,自动防偏磨装置可实现油管、抽油杆隔离不接触,降低抽油杆柱下行阻力,最终达到满意的防偏磨效果。
Ⅲ旋转井口加旋转悬绳器治理技术
旋转井口和旋转悬绳器是一种用于直井、斜井井下防偏磨的采油工具,其工作原理是旋转油管和抽油杆,使得油井偏磨由对油管、抽油杆的一侧偏磨站变为对油管、抽油杆的均匀偏磨,这种技术不能减少油井偏磨程度,但能延长油管、杆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延长油井免修期的目的。这种技术通常与其它防偏磨技术结合应用。
Ⅳ应用加重杆、加重锤,改变抽油杆受力中和点
采用抽油杆加重方式防偏磨主要针对直井中抽油杆失稳造成的管杆偏磨。抽油杆受力的中和点如果在抽油杆上任意点处,就会造成抽油杆失稳弯曲,产生偏磨,将抽油杆受力的中和点移至活塞上,则可解决抽油杆失稳问题。2004年我们引进了大庆的三力测试工艺,对抽油杆的有关数据进行了量化,计算出抽油杆受力的中和点位置,采用加重杆、加重锤、活塞加重等方式改变中和点位置,取得较好的防偏磨效果。
3.井筒降粘技术
井筒降凝、降粘技术是稠油和高凝油开采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措施可以提高稠油在井筒的流动能力,降低抽油机驴头悬点负荷,提高油井产量和油井系统效率,达到节能增效的目的。井筒降粘配套工艺主要分为井筒加热和井筒化学降粘。
结论
油田系统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需要从地面、井筒、地下三个方面做工作,才能见到效果。虽然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的大量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井下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模糊,下一步有必要对井下系统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793-93:机械采油系统效率计算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 王玉普等,《大庆油田高含水期注采工艺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