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主建构式成长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路径;课程体系设计
一、时不我待: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迫在眉睫
1.职业生涯变数增加: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外部动因
目前职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越来越少,换工作、换岗日渐频繁,人们的职业生涯增加了更多的变数。我校264名毕业生中,在专业相关岗位上实习的不到35%;毕业后三年,专业对口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另外60名2006年毕业生中,仅1.7%的毕业生目前仍从事与数控有关的工作,与之相反,却有高达90%的毕业生从事过两份及以上的工作,且多与专业无关。(详见图1、图2)
这使得在校依据所学专业进行的一次性规划的实际作用大大降低,学生出现生存难、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等一系列问题。宗晓武、周春平的研究证明,能力资本积累比知识资本投资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中职生需要一种应对职业生涯变数增加的能力,以便离开学校也可以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中职生求自我发展: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内在诉求
2012年上海了我国首个中职生发展报告,结果显示,中职生的整体价值取向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在积极寻求自我发展。但是普遍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对自己、对专业了解不深,选择往往被动而茫然,对未来的规划意识减弱,对持之以恒获得专业能力缺乏韧劲,直接导致他们的中职生涯所获有限,间接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寻求自身发展最深层次的诉求。而Orpen研究发现,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成功的职业生涯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3.缺乏课程体系设计:进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的现实问题
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已拔锚起航,《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强调“以生为本”,《杭州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中第一个主要措施便是“加强职业指导,提高选择能力”,要求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目前,中职学校围绕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采取了一些措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请企业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指导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我等。这些措施在某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但却不成系统,各自为营,类似散打点射,缺乏有力的顶层设计。
我们需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从稳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整合各种生涯管理人员的力量,将丰富多彩的平台统一纳入课程体系,形成一个关于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二、自主建构式成长树: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1.“成长树”的理论根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概念厘清与结构模型建构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中职生基于个人内部和外部基本信息的搜索与建构,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并结合中职这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特点制定实现目标的教育、培训、工作等可行性计划与行动方案,择其所爱,爱其所择,适应职业生涯,促使自我实现的能力。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信息搜集能力、职业生涯知识建构能力、职业生涯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行动能力四个部分。(如图3)
2.“成长树”的基本描述:从土壤到根、干、枝、叶和阳光空气的工程
罗杰斯说:“当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感受到自己学习有意义、有价值时,这样的学习必定是主动,并且身心都投入的。”学生的自我感受越来越重要。要想培养出学生的能力,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就要注重把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完成属于自我的能力建构。
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课程体系的设计更加关注生成,构造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是培养的主体与主人。提供能力培养需要的大量自我知识与职业知识作为成长的肥沃土壤;以可持续发展课程中学习的内容作为能力的树根;以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信息搜索能力培养课程和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建构能力培养课程中吸收的内容作为树干;职业生涯决策能力培养课程中所获得的内容是开发出来的树枝;职业生涯规划行动能力培养课程中的表现就是成长树的叶片;而学校所提供的自我知识课程、职业知识课程和能力提升综合课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形成了一个立体包围着成长树像水分、阳光和空气等养分一样的资源库,供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内容,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成长树的建构。(如图4)
(1)土壤资源系――自我知识课程与职业知识课程
根据认知信息加工理论,金字塔底部的两个部分称为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和职业知识。自我知识包括自我的价值观、兴趣、技能等个人特性;职业知识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方式与机会和职业闲暇。一个人在解决职业生涯问题或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都从这里开始。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 德育课教学加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2
职校阶段是一个人由学生时代向职业生涯过渡的准备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岗位需求,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中职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如:专门课程教学、专业或学科教学渗透、日常德育工作等。笔者认为,在各种途径中,德育学科教学是目前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较为有效途径。因此,笔者结合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有关工作,重点探索如何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
一、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课教学可以成为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阵地
中职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中职教育阶段既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抉择阶段,提供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教育和指导,是中职德育课教学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中职德育课课程内容丰富,主要任务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生涯和职业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为学生更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做好准备。因此,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在内容上,有很多交叉之处,在教育的目的上高度重叠,这就决定了德育课教学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阵地。
(二)德育课教学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系统的教育资源
中职德育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五门主干课程构成。
1.专门课程教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专门课程,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竞赛、辩论、讨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基本知识、技能和策略,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并形成正确成才观和动力机制。
2.德育课课程教学渗透。《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及《心理健康》这四门课程都突显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的要求。其中,《职业道德与法律》着重帮助学生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经济政治与社会》着重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哲学与人生》帮助学生提高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健康》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应对挫折、求职就业、适应社会的能力等。通过这些德育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中职生顺利地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过渡做好准备。可见,德育课的四门主干课程为渗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要求,使职业生涯教育不再局限在职业指导或就业指导。
二、在德育课教学中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主要策略
(一)准确定位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分阶段整合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中职职业生涯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主动规划、自我要求发展的意识,并获得自我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职业素养,促进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从学生入学开始,贯穿学生三年中职学习过程。同时,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针对性,分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要求。结合我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布局,初步确定年级阶段目标要求。其中,职一级是“职业认识”阶段,主要完成专业、职业的初步了解和自我定位。职二级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积累”阶段,主要是深入了解本专业的各个就业方向、完成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并锁定目标单位群,积累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的综合就业能力。职三级是“职场实践探索”阶段,主要是引导中职生顺利通过招聘进入目标单位,开始“顶岗实习”,在为期一年的实习阶段,有目的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德育课教学也结合阶段目标要求,确定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要求,对德育课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安排进行了调整,形成相应的专题模块教学内容,使德育课教学更贴近学生需要,体现职业认知特点,并与学生专业学习一致,也使德育课教学尽可能符合学生职业学习发展需要。
(二)立足《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该课程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历程,考虑个人的价值、智能、兴趣以及助力和阻力,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设计发展方向,落实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计划,让学生既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又能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而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认识与能力。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结合专业教育要求,以拓展的方式,如职业能力测评、专业技能比拼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等。另一方面,要结合职业实践,以职业调查、专业实训、企业宣讲等的形式介绍当前就业的新情况、新特点;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迹等,加深学生对职业及职业生涯发展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书为载体,开展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实践。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一上学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学生基本完成了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但是,职业生涯规划书仅是文本形式表现的学生职业生涯远景描绘与近期行动的计划,学生能否将规划的内容落实于行才是职业生涯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落实于行。主要进行了以下的尝试:第一,开发《学生活动任务指导手册》。该手册围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学习成长规律,设计了职一年级到职三年级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任务完成,使学生自身的职业认识和发展得到提高,相关的目标和措施逐步落实,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时反思和调整。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我校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项目列为校技能节比赛的通用项目,每年学校技能节,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然后在初赛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市决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作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在内容上体现专业及职业教育特色,在形式上拓展了德育课程教学功能,帮助学生强化职业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为顺利就业和创业创造条件。第三,尝试就业。创设模拟求职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准备求职简历、关注面试形象、面试礼仪,注意面试问题的应答。消除学生对于“面试”的畏难与紧张情绪,为学生此后真正应对面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面试前的准备工作及面试过程的应对,一方面提升学生的面试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也检阅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阶段目标的实施情况,使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调整。
三、德育课教学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果显著
德育课教学中,通过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中职生活,明确学习目标,把职业定位与兴趣特长、阶段目标与具体措施、评估与调整相结合,提高“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在顶岗实习中找出自身与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使顶岗实习的稳定度得到很好的提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参加广州市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竞赛中,每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二)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互相促进
经过两年多教学实践,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跟踪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德育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也增强了。另一方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综合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都得到很大提升,增强了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德育课教学与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形成了良性互动,互相促进。同时,也提高了德育课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在德育课教学中强化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成为共同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农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科学研究成果不断丰富着其学科内容及其体系,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学则通过一定的课程内容更新和课程设置来对这些研究成果加以反映。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主要是形式被动式、应急式和“零敲碎打”式,这些指导形式内容单一、零散,缺乏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必须由过去单纯地针对毕业生转向全体学生,并将就业指导纳入大学教育的常规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了立体式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模式
(1)组建一个就业研究平台。为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学校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牵头成立了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毕业生就业研究会。通过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会这个平台,定期举办“就业沙龙”活动,各成员单位之间互通有无,共同研究。
(2)开设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形成了“以就业指导选修课和必修课为主导,以职前教育网络课程为辅助,以专题讲座为补充”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两门必修课,每门课2个学分,36个学时。新生入学时就发放学校编写的《生涯启航》手册,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树立生涯规划意识;分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就业指导》必修课及《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将就业指导贯穿全程;向大二、大三学生发放学校编印的《职业灯塔》就业指导报,将就业指导延伸到学生宿舍。
(3)举办一系列经典品牌活动。针对毕业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多元需求,着力打造“校园模拟招聘大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对话职场”三个品牌活动。这些活动针对性强,有效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选送20名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就业工作专兼职教师参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专题培训,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了一支由校外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相关人士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工作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明显提高。
(三)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1)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通过团体辅导尝试体验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2)注重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一方面在平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中有意注入能力素质培养和提升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该方面的知识素养;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学业之余,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以后的发展方向多辅修一些必要课程或者考取一些实用的上岗技能证书,以增加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3)充分运用现代教学的手段。不断加大就业信息网开发利用力度,不断优化由北森公司开发的CareerSky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平台,免费为全校学生提供生涯测评;引进由时代英杰和清华大学共同开发的40门职前教育网络课程,免费供学生在线学习;在中国职业指导教师网购买10个教师学习端口供教师学习。
(四)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
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谐学校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和学校就业工作研究课题《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发表相关教学论文4篇;出版专著三本。
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实践创新
(一)规范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通过建立社会需求导向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将课程体系进行模型化、范式化,进一步提高我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水平。将能力素质测评、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提炼、归纳和应用,以作为就业创业指导的基础和指南,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服务,引导大学生不断进行能力素质的自我诊断和完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练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二)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
将单纯的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转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教育的延伸和发展,它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心理测评、职业咨询、求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等。
(三)教授以学生素质为主的教学内容
除了教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外,并根据农业院校的特点,更强调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探索实践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
更强调实践教育和体验式教育。在第一课堂中我们尝试了团队辅导、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法;在第二课堂中我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模拟招聘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对话职场等形式进一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IT;职业定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是指大学生客观认知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和价值观,发展完整而适当的职业自我观念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各种职业的需求趋势以及关键成功因素,确定自己的事业发展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和岗位,编址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行动计划,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校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的事业得到顺利发展,并获得最大程度的事业成功。”这个过程正是高等职业学生最需要自觉实现的过程。目前,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IT类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义重大。
一、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通过企业招聘的笔试和面试,我们发现,应届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对制作简历、写自荐信、搜集就业信息、准备面试、就业基本礼仪等常识性问题了解甚少,应聘时,只知道投简历,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要求,没有个人的发展目标和思路。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过分关注专业对口,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人的能力和自身的优劣势,择业盲目,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部分学生还认为在职业生涯规划是工作以后考虑的事情,在大学阶段为时过早,但当他们毕业面临就业时却毫无准备、束手无策。
2.自我分析不足,职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缺乏对自身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背景、行业形势等的全面分析,尤其是对社会发展、市场前景的判断及适应能力较弱。这使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易走入误区,暴露出职业定位模糊等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IT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行业状况没有进行过调研,也不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等等,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一知半解,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定位,走一步算一步。
3.职业价值观偏颇
通过与学生私下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把薪水和待遇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因素,过于注重个人的自我感觉,很少考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把自己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评估和对职业环境进行全面了解。在择业中明显存在着追求实惠和功利化的倾向,看重大城市、大企业、大单位,只顾暂时的利益取舍,不考虑长远的发展前景。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却缺乏职业引导,缺乏对该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的分析,从而没有及时为学生提供面试技巧、择业心理、简历书写等深层次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高校的就业环节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二、IT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1.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
职业思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任何人的职业理想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现实的制约。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理想的客观依据,凡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利益的职业理想都是正确的,并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更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职业理想形成后,每个人都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生涯中,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及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之分,而且在一定时期还有可能对职业目标提出一定的调整。所以,高职学生应当尽快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不仅会影响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也会影响个人成功的机会。
2.评估环境、认识自我,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高职学生在制定IT职业发展规划时首先要进行的是职业环境评估以及职业自我评估,一方面,要了解IT行业前景,IT业所需知识,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利弊、报酬以及晋升机会等职业环境要素,才能把握职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优势与劣势等是否适合IT行业。了解IT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思考自己在该行业中到底适合做一名技术人才、销售人才抑或是管理型人才。
IT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IT人才市场往往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要考虑到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需求特点,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等。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不能仅要看单位的大小、名气、工资待遇,而要看该职业在IT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等。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常常把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但这不是衡量人才的绝对标准。大学生既要具有相当数量的知识,又要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又要能充分体现个人特色;既要满足专业要求,又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既要能发挥群体优势,又要能展现个人专长。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大学生要能够根据职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IT类大学生除了具备IT专业知识外,还应该积极学习社交礼仪、市场营销、艺术设计等专业课程,帮助自己提升未来的就业砝码。
4、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高职IT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IT从业人员的重要考核依据。IT业不仅考核学生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具备从事IT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般来说,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三、职业生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结合社会人才需求设计职业生涯
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是不能脱离社会需要,要注意社会与个人利益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的有机结合。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时,应积极把握社会人才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因素,也要自觉服从社会需要。
2.结合所学专业设计职业生涯
IT类大学生经过短期的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IT专业知识和技能,就可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可以进行专业方面的职业生涯设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需要强调的是,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3.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特长设计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设计要与自己的个人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要求。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时,要对自己的兴趣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重新培养和调整。能力特长对职业的选择起着筛选作用,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知识多、学历高不一定能力强,大学生切不可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能力高低的惟一尺度。大学生应在对自己的能力特长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真才实学和能力特长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由于IT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IT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从学生职业规划的时序上看,学生个人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是协调的,每一阶段又是上一阶段的升华、调整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发展上的连续性。即一个人为实现他的职业生涯目标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只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进步的过程。这个发展不仅是量变的过程,更是质的飞跃。这一阶段的发展能为下一阶段或整个人生经历打下基础,具有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问题的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特征在于追求人的发展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局限于在学校受教育阶段,而是整个人生历程中都要坚持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反思、学会发展,进而使人生的潜力得到最大化的展示,最终实现预期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员工职业生涯;企业长足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一、员工职业生涯简述
(一)职业生涯的含义
我国学者吴国存将职业生涯分为狭义职业生涯和广义职业生涯。从个体生命空间意义上考察,前者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至职业劳动结束,包括整个人生职业工作经历。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至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
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时间的长短,而且内含着职业发展、变更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的阶段,由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转换等内容。
(二)职业生涯研究的意义
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企业连续担负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职务的发展方向和路线。其本质是企业价值基础上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
企业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对员工职业生命的精细化管理,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确定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过程,是企业和组织提供合适的空间和环境来协助其发展和实现规划目标并最终体现个人价值的。因此,两者的有机结合,即企业如何协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与企业自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而实现共同发展,才会取得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三)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对员工而言,就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结合社会环境与市场环境,对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要达到的职业目标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以解决好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定向、定点、定位、定心,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自己职业发展的地域范围,把握自己的职业定位,保持平稳和正常的心态,按照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努力。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积极进取。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员工职业规划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
二、影响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
(一)影响员工职业选择的因素
1.个人因素:个人的心理特质、生理特质、学历经历和家庭背景等。在职业选择中,个人职业目标应该尽量以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为宗旨选择最初的职业。一般而言,与几年后重新审视、评估的职业目标,其选择的职业方向应该是基本一致或差距不大的。
2.组织因素:组织特色、人力评估、工作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和人际关系等。许多企业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使人才为自己的良好发展前景而不愿轻易离开企业。
3.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科技的发展等。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体现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只有员工有认知感,才能产生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影响因素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环境的。因此,影响员工的职业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二)企业的人才策略对员工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架构,每个部门都有一批优秀员工。这些优秀员工就像企业架构的栋与梁。根据20、80定律,占员工队伍20%的优秀员工创造了企业80%的价值,他们是企业发展的真正财富,是企业必须倍加珍惜的最宝贵的人力资源。要想吸引留住这些优秀员工,必须从待遇、感情和事业三个方面通盘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保持员工的工作热情、新鲜感和挑战性,员工的忠诚度和事业感也会得到提升。
(三)企业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和态度
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项新兴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在企业人员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企业开发员工潜力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以双赢为目标,强调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并有效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的高度结合。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企业不仅满足自身的人力需求,而且还能创造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及和谐的人力资源氛围。
三、企业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发和管理
(一)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的开发
员工职业生涯开发是对员工职业生命的精细化管理的开始,是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决定员工职业生涯,确定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基础工作。为使员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工作开始之前准确定位,工作开始之后尽快的适应,企业有必要协助员工进行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开发。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职业通道体系设计。系统化的职业通道设计旨在减少组织的刚性对人力资源的制约,释放员工的潜在能量,将员工的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愿景相统一。
2.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确定职业目标。在充分认知组织环境及自我的前提下,编制《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模板,组织员工完成设计书,引导员工确定自身职业目标。
3.构建相匹配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企业根据员工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提供培训、绩效评价、工作实践和开发性人际关系建立等有针对性的开发手段,不断开发员工的潜能,激励其进步。
(二)企业为员工职业生涯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1.提供职业生涯目标咨询服务。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咨询管理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设定职业生涯目标,使每个员工的职业计划目标切实可行,并得以实现。
2.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计划设计。企业要提高员工对职业生涯计划的认识,明确个人职业生涯计划要和企业发展规划相一致。
3.帮助员工朝着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鼓励员工向着职业生涯计划目标迈进的过程中,注意对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员工的关心,对员工要一视同仁,积极提倡公开公平的竞争。
(三)企业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
企业要通过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管理的相融合。做为企业管理者,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员工职业生涯和企业发展的同步性问题,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管理水平。
1.企业管理层应该树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的意识。只有管理层转变观念,企业在推行职业生涯管理中才能有动力支持、制度保障。
2.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水平,增进职业生涯管理的科学性。对企业来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