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堂实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

2.能力目标:

在读风中体会风的调皮可爱,在找风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写风、画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风是能感受到而看不到的。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上一节语文课,为了让同学们学得开心快乐,老师特意请来了一位新朋友,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可是,我刚进教室时,它却一溜烟跑得看不见了,我们大家去找找它吧!

生:好

(课件出示红旗飘扬画面)

师:瞧,它正和旗杆上的红旗玩得起劲呢!

(出示风吹雨丝斜画面)

师;看,它又把细细的雨丝吹得东歪歪西斜斜。

(出示风车转动图)

师:听,呼呼,它又和风车玩起转圈圈的游戏。

这就是我们的新朋友,你知道它是谁吗?

生:是风。

师:对,是风。大家喜欢这个新朋友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它很可爱

生:因为他很调皮。

师:既然大家都这么喜欢它,那就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七,好好和它交朋友。

(板书:7.风)

二、读中感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第七课,先看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刚才风娃娃悄悄告诉我,说课文中藏着许多生字宝宝,告诉老师遇到生字我们该怎么办?

生:把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它。

生:问老师。

生:问同学,还可以查字典。

师:同学们的办法还真不少,那现在就让我们来跳读课文。遇到生字圈画出来多读几遍记住它们。

(生读课文圈画生字)

师:风娃娃说要想和他交朋友,就要先和这些生字宝宝交朋友,怎么样,大家有信心读好他们吗?

生:有

师:那就让我们来读读吧。

(课件出示生字)

师:同学们先试着读一读。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风娃娃说同学们读得太棒了,既然生字已经认识了,那现在就让我们只看汉字读一遍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了,

(生自读课文)

师:老师现在最想知道同学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顺了,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它同学要认真听。听完后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指一生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

生:我知道风看不到,谁也没见过。

生:树叶颤动就知道风走过来了。

生:....

师:风娃娃真是调皮,它又躲到课文里去了,它说要十分细心的小朋友才能找得到它,你们有信心吗?现在听老师读课文,同学们看看风娃娃藏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笔把它画出来。

(老师读课文,生画句子)

师:同学们找到风娃娃了吗?

生:找到了。

师:好,悄悄的告诉你的同桌。

师:谁愿意说说你从哪里找到了风娃娃?

生: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走过来了。

(师画柳树,板书:“颤动”)

师:你知道颤动是怎样的动吗?老师这有一束花,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一下吗?

(生按自己理解表演)

师:你们是这样理解的,那树叶颤动究竟什么样呢?我们来看一看。

(打开窗,风进来吹到了窗口的花,花叶颤动)

师:颤动就是这样的振动。现在同学们伸出小手,把手当成叶子,风来了你怎样?风停了。

(生表演叶子颤动)

师:同学们,风可爱吗?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风的喜爱。

(学生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师:你还在哪找到了风娃娃?

生: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了。

(师画河水波纹)

师:河水起波纹时什么样,谁愿意用动作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微风吹来,平静的河面上波光粼粼,同学们说美吗?

生:美

师:那就让我们美美的来读一读这一小节,我们找一名男生,一名女生,来一次男女生对抗赛。看谁读得好。

(生读)

师:风娃娃还藏在哪儿?

生:但是花儿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做游戏了。

(师画低头的花儿)

师:同学们起立,现在你们就是花朵,呼呼呼风来了,你怎样?

(生点头)

师:你们在干什么?

生:和风娃娃做游戏呢!

师:同学们,你们和风娃娃玩的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就让我们开开心心的来读读全文吧。

(指学生读,放音乐)

师:还要和风娃娃玩一次吗?

生:好

师:我们刚才已经读过这么多遍课文了,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课文背下来了,现在就让我们边做动作,边背诵课文。

(师生边做动作,边背诵)

三、拓展练习

师:风无色无形,我们看不到它,作者却通过细心的观察,从事物的变化中,感受到了风的存在,除了课文写的以外,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风?

生1:小草点头的时候。

生2:气球飞上天的时候。

生3:头发飘动的时候。

生4:塑料袋飘起来的时候。

师:我们要爱护环境,减少这种垃圾污染。

生5:.....

师:看来同学们也是爱观察的孩子,从这么多地方发现了风娃娃,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现出你找到的风娃娃,如果你喜欢写,就仿照课文中的话写出来,喜欢画,就拿起手中的笔画出你找到的风娃娃,如果喜欢读,那就读读风这首古诗,相信你读完会有更多的收获。(课件出示诗)

(学生完成作品后全班交流展示)

四、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高兴吗?

生:高兴。

师:能谈谈收获吗?

生1:我交了一个“风”朋友,它能让树叶颤动。

生2:我知道风看不到,但能感受得到。

课堂实录范文第2篇

小学一年级

教学内容

1.歌曲《乃哟乃》

2.欣赏曲《快乐的罗嗦》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乃哟乃》,并能将力度的变化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体会运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培养演唱、聆听多声部歌曲的意识。

2.在唱歌与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柯尔文手势”及肢体律动愉快地感受“5”与“3”的音程关系及“XX”、“X”两种节奏型。

3.运用手势、节奏拍击、演奏动作的模仿等方法,欣赏感受乐曲《快乐的罗嗦》的欢快舞蹈场面。

教学方法

柯尔文手势法、肢体律动、听赏法、模唱法等。

教学用具

钢琴、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律动

在律动中主要进行“X X”的节拍感训练与“XX X”的节奏型训练。

1.师:请大家来听一段音乐,并跟老师一起来动一动。(播放音乐,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律动)

动作1: X -︱X - ︱(第一小节高位置拍手,第二小节拍肩)

动作2: X X︱X X︱(每小节强拍高位置打响指,弱拍低位置打响指)

动作3: X -︱XX X︱(第一小节手叉腰,第二小节双手交替拍腿)

动作4: X X︱XX X︱(按节奏拍手,同时口读节奏“ta ta︱titi ta︱”)

动作5: X X︱XX X︱(强拍高位置拍手,弱拍低位置拍手,体现出强弱关系)

2.师:刚才我们做了一个“生气”的动作,一起再来试一试。(学生跟随老师模仿“X -︱XX X︱”的节奏动作)

师:还做了高高低低的拍手动作。(学生跟随教师模仿“X X︱XX X︱”,高拍手时强,低拍手时弱)

师:高拍手时拍的强还是弱,低拍手时呢?再来一次吧!(学生拍出强与弱的对比)

3.师:跟音乐完整再来一次。(师生一起律动,感受音乐中的节奏)

二、音乐游戏

1.运用高高低低拍手的游戏,了解儿歌,同时感受儿歌中音的高低。

师:从刚才的律动中,可以看出每个同学都在仔细认真地听音乐,真棒!下面,请大家再来听一首儿歌,跟着老师一起来做高高低低的游戏。(学生轻轻起立,与教师根据音乐的音高做手臂上扬与手臂下摆的动作,在聆听与律动中感受“5”与“3”两个音)

2.通过读儿歌,拍打出节奏并进行变化,做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节奏的训练。

师:刚才的这首儿歌叫《好朋友》,你能读一读吗?(教师利用幻灯片出示儿歌歌词,学生自由读儿歌)

师:我想听到特别亲切的声音,你能这样读吗?(教师高位置读儿歌做示范,学生也用高位置一起读儿歌:“小朋友, 手拉手, 大家一起做朋友”,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每一拍画出一个圆形)

师:这是什么?

生:泡泡、圆圈……

师:这是小朋友吹出的泡泡小精灵。每个泡泡精灵样子不一样,你再把儿歌读一遍就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了。(学生再次齐读儿歌,教师在每拍内填入表示节奏的竖线)如图:

师:泡泡精灵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泡泡里有一个声音,有的里面有两个声音。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你的小拳头,用你的小拳头打出这组泡泡节奏,同时把这首儿歌放到心里读,不出声音。(学生用拳头敲击出儿歌的节奏)

3.通过边敲击“ X X ︱XX X ︱”节奏型边读儿歌的方法,进行节奏的二声部训练。

师:泡泡精灵要变身了。(教师变换泡泡节奏)如图:

师:有什么变化?

生:有的泡泡里的声音由两个变成了一个。

师:你还能用你的小拳头打出这组泡泡的节奏吗?我们把“”读成“ta”,把“”读成“titi”,边读边用小拳头打出这组节奏。(学生边读节奏边用拳头打出此节奏)

师:下面老师要增加难度了,请大家边打出这组节奏,边读出《好朋友》这首儿歌。老师先来试一次(教师做手打节奏与口读儿歌的示范,学生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练习)。如图:

4.认识“ 5”与“ 3”这两个音,通过手势及演唱感知这两个音,并能准确地演唱固定音型“ 5 5︱33 3︱”。

师:刚才的这首儿歌不仅能读,还能唱出来呢?怎么唱的?

学生甲:

师:你的歌声真动听!大家能像她一样来唱一唱吗?

生:能!(教师弹奏“5”音,学生演唱)

师(做“5”“3”的柯尔文手势,同时提问):这是什么?这是泡泡精灵请来的两个新朋友:它唱作“5---”,一起来唱一唱。

生:“5---”。

师:小嘴巴张圆、张开,注意听。(教师弹奏“5”,帮助学生找到准确的音高)

师:它的手势是五指并拢,掌心向里,像照镜子一样。再听:“5 5 5 -︱3 3 3 - ︱”。“3”的手势是五指并拢,掌心向下,与胸平行,请大家一起跟着老师让“5”与“3”做朋友吧。(学生跟着教师的手势一起演唱“ 5 3 ︱5 3 ︱5 5 ︱5 - ︱”)

师:现在请大家先来看老师的手势,心里跟着默唱。(教师做“5 5︱33 3︱”的柯尔文手势,师生一起边做手势边演唱“ 5 5︱33 3︱”,然后教师出示歌谱)

师:看!这就是我们刚才演唱的旋律,请大家看着屏幕再来唱一唱,这次请大家把“33 3”唱得活泼跳跃一点。(教师示范,运用弱而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33 3,”学生模唱有强弱对比的固定音型“ 5 5︱33 3︱”)

三、学唱歌曲

(一)听

1.师生合作,学生唱固定音型,教师唱歌曲,形成二声部歌曲《乃哟乃》。

师:下面需要大家重复演唱许多遍“ 5 5︱33 3︱”,请注意看老师的手势,就会知道什么时候停下了。(教师钢琴弹奏“ 5 5︱33 3︱”,学生跟唱两遍后,教师加入歌曲《乃哟乃》的演唱)

2.聆听音乐伴奏,学生进行固定音型的演唱,整体感知歌曲。

师:刚才老师的歌声和你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老师刚才演唱的是一首土家族的歌曲《乃哟乃》。土家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最隆重的节日是“社巴节”,每当这时,土家族的男女老少就会聚集在一起唱起愉快的摆手歌,跳起欢快的摆手舞。“乃乃︱乃哟 嗬”就是他们愉快的歌声,我们也来唱一唱。(师生一起演唱加了固定音型旋律的“乃乃︱乃哟 嗬”)

师:能让你的“乃哟嗬”像跳起舞来一样吗?轻轻的有弹跳的演唱,像弹跳的小球一样。(学生有强弱对比的演唱固定音型)

师:让我们跟着音乐来一起唱一唱。(多媒体播放《乃哟乃》的伴奏音乐,师生边做柯尔文手势边演唱固定音型,与音乐伴奏形成二声部。间奏加入摆手舞的简单舞蹈动作)

3.聆听音乐范唱。

师:你们的歌声太好听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土家族小朋友的歌声,听听他们唱了几遍?(播放歌曲范唱,学生聆听)

生:唱了两遍。

师:你听得很认真!中间还有一段没有歌声的音乐,你听到了吗?它叫“间奏”。

4.再听教师范唱,要求学生边聆听边熟悉歌词。

师:老师来演唱一遍歌曲,给大家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边听边认识歌词。(教师自弹自唱,学生聆听)

师:大家能把歌词读出来吗?(学生朗朗读歌词)

师:大家能把歌词流利地读下来,真是太聪明了。如果你把眼睛睁大了,小嘴张圆了读,会更棒!你能像老师一样来读吗?(教师用演唱的高位置状态范读,学生模仿教师的高位置状态读歌词)

(二)唱

1.歌曲接龙游戏。

(1)学生唱“乃哟嗬”,教师唱其他歌词。在演唱的过程中时刻提示学生演唱的状态,切忌喊唱,要求用活泼地轻声演唱“乃哟嗬”。

师:请大家看屏幕,老师把一句歌词全都涂成了红色,是哪一句呀?

生:乃哟嗬。

师:对,“乃哟嗬”都变成了红色。是不是所有的“乃哟嗬”都是一样的?

生:是。

师:你能唱一唱吗?(教师用慢速单手弹奏“53 1”,学生跟唱。学生对音准掌握得比较准确之后,教师开始逐步加快到原速,指导学生演唱“乃哟嗬”)

师:我们要唱得欢快一点,你听用哪种唱法好?(教师将强且拙的演唱与弱而弹跳的演唱进行对比)

生:第二种好听。

师:你们也用像小球弹跳一样的声音来唱一唱。(学生运用弱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乃哟嗬”)

师:请所有的同学来演唱红色体的“乃哟嗬”,老师来唱其他的歌词。(师生对唱歌曲。前奏运用双手弹奏,进入歌曲的演唱时,右手弹旋律,帮助学生聆听演唱)

(2)在聆听的基础上,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教师运用手势的高低变化进行后三句的难点解决。

师:你们能把其他的歌词也唱出来吗?在唱之前有一段没有歌声的音乐叫前奏,你们一定要听好前奏,听听是什么时候开始唱的。(教师弹前奏,学生尝试进入第一乐句,随后教师运用琴声的强弱与肢体动作提示,帮学生完整演唱)

师:大家能把歌曲完整地唱下来,真棒!你能把前一句唱得热烈欢快,后一句唱得轻巧跳跃吗?(教师进行强弱对比的范唱,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有强弱地演唱歌曲)

2.完整地表现歌曲。

师:现在你们能完整地唱一唱这首歌曲吗?

生:能!

师:完整唱要唱几遍呢?

生:两遍。

师:请大家注意用耳朵听,中间还有一段间奏。(教师弹奏完整的伴奏,学生生动地演唱全曲)

3.加入二声部固定音型的伴唱,分为两组进行歌曲的演唱。

师:现在把大家分成两组,一组同学来唱固定音型的伴唱,另一组同学来唱歌曲。(播放带范唱的音乐,教师带领一组学生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另一组学生跟随范唱演唱歌曲。)

四、欣赏《快乐的罗嗦》

1.聆听第一乐段,加入节奏“XX X”的拍击,并简要介绍歌曲表达的意境。

师:刚才我们演唱的是一首土家族的歌曲,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首具有彝族音乐风格的乐曲。(教师唱主题旋律,并在每个乐句的后两拍处加入“XX X”的拍手)

师:大家能跟着老师一起来拍拍手吗?(教师唱主题,学生在聆听的同时在乐句的后两拍处加入“XX X ”的拍手)

师: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愉快,想跳舞。

师:这首给大家带来快乐的乐曲叫《快乐的罗嗦》,“罗嗦”是彝族人对自己的称呼。(播放《快乐的罗嗦》A段)

师:请大家跟着音乐一起来快乐地拍拍手吧。(学生随音乐在乐句后两拍处加入拍手节奏“XX X”)

2.加入柯尔文手势,让学生通过律动体会音乐中的“5”与“3”两个音,感受音乐的舞蹈动感。

师:你听到音乐中有“5”、“3”这两个音吗?

生:有。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边做柯尔文手势边带领学生在主题乐句的前四小节演唱“5 -︱5 -︱3 -︱3 -︱”,第5至第7小节扭腰,第8小节拍手)

3.完整欣赏。

师:让我们来完整地聆听一遍《快乐的罗嗦》吧,并请你跟着老师来做演奏家。(加入柯尔文手势“ 5 -︱5 -︱3 -︱3 -︱”与“XX X”的拍击,同时在第二乐段感受乐曲弹拨的演奏方法,通过律动把握旋律的进行)

师:刚才我们聆听表演的《快乐的罗嗦》是一首弹拨乐,还是拉弦乐?

生:弹拨。

师:对,这就是一首欢快的弹拨乐合奏曲。

五、尾声

课堂实录范文第3篇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学生在小学时已对直线、射线、线段概念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是对有关几何知识系统研究的一个开始,是今后学习三角形、四边形以及复杂图形的必备基础。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直线公理以及相交线。

学习难点:根据几何语言描述画出几何图形。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积极动手画图探索,动流互评、动脑思考总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学生自主探索。

三、教师课前准备

自制PPT课件、设计自学效果测评练习。

四、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请同学们欣赏这一组图片,体会生活中的直线、射线、线段,并谈一谈你对直线、射线、线段有哪些了解?

(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应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自然引入新课。图略。)

生1: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生2:线段有两个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

生3:直线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射线向一方无限延伸,线段不能延伸。

生4:我们可以度量线段的长度,但不可以度量射线、直线的长度。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有没有兴趣继续了解直线、射线、线段呢?

生齐答:有。

师:我们现在就来探索新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探究直线公理。

师:同学们请动手画图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幻灯片出示)。(3分钟)

问题:

⑴过一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⑵过两个点可以画几条直线?

⑶如果你想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处理方式:学生通过动手画图、观察、猜想并总结结论。

师:现在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刚才的分析结果。

学生回答:

生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生2:过两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师:过两点一定可以画直线吗?而且只可以画一条吗?

生3:过两点一定可以画直线,且只能画一条。

生4:将一根细木条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2个钉子。

师生共同总结: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教师重点解释:(1)“有且只有”中的 “有”是肯定有、存在的意思, “只有”是唯一的意思,“有且只有”即表示“唯一存在”。“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也可以说成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这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得出、大家公认的真理,我们把它作为“直线公理”,它也是几何的理论基础。

2.直线公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我们学数学也要会用数学,请你思考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应用的是直线公理?

处理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大胆的回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及时予以评价。

生1:工人师傅砌墙时两端固定拉一条线,然后放砖时沿着这条线放置,就能使得所放的砖整齐地在一条线上。

生2:栽树时只需先挖两个树坑并拉一条线就能使得所栽树在一条直线上。

生3:班级内吊灯管时需要两根拉线。

师: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带着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现生活中的很多数学问题。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两直线相交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研读课本第128~129页有关内容,要求达到以下目标,学完后并进行自学效果测评。(课前已给每位同学发放课堂测评练习,12分钟)

(幻灯片出示)

直线、射线、线段检测题:

1.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法:

记作:______或______

记作:______或______

记作:______或______

2.已知平面上四个点A、B、C、D读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⑴画直线AB。

⑵画线段AC。

⑶画射线AD、DC、CB。

3.看图说话:

点A在直线__________或说__________

点B在直线__________或说__________

⑵此图形用文字语言描述为: 。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练习,现在6人一组,互相检查练习并互相纠错,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组求助。最后再把这部分的学习要点总结出来。(5分钟)

(学生迅速检查、讨论、归纳)

师:现在各组把你们总结的学习要点说一下。

组1:直线、射线、线段都可以用两个大写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点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

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就说明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两条直线的交点。

师:其他组有补充吗?

组2:表示直线和线段时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顺序关系,而表示射线时则必须将端点字母写在前边。

组3:点在直线上也就是直线经过这个点,点在直线外也就是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师:这是点和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组4: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师:生活中有没有见过不相交的线呢?

组5:比如路边竖直的两根电线杆不相交,是平行的。

组6:马路上的斑马线也是不相交的。

师:非常好,举例很形象,我们能够初步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平行线又有相交线就可以了。

师:以上同学对所学要点归纳的很好,这些都需要大家熟练地掌握,是我们后续学习的基础。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师:下面利用幻灯片出示一组练习题,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的认识,加强对直线公理在生活中应用的理解。(7分钟)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梳理知识,总结提高

师:请梳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把你这节课的收获跟本组成员分享一下。(2分钟)

课堂实录范文第4篇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学习作者主次分明、借物喻理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生:花生

师:(出示花生的投影片)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师:(板书:19.落花生)

生:齐读课题。

评析: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者引用猜谜语,营造和谐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师: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生: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师: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生:姐姐说它味美;

生: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生: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师: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生: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师: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可贵之处的?

生: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却埋在地里。

师:回答得真好。该抓住哪些关键词语来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我认为应该抓住“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些关键词语;

生:我认为还应该抓住“矮矮地长在地上”。

师:板书:埋在地里、高高地挂在枝上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抽一生读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

生:我认为他抓住了关键词语来读。

生:我认为他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流畅。

生:他读出了桃子、石榴、苹果那种炫耀自己的语气。

生:(齐声说)想。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生:有感情的朗读。

评析: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教者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做到了在做上教,还做到了学生在做上学。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去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

师: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生:我体会到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体会到花生不求名利,朴实无华的精神;

师: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用——勾划出来。谁来读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生:一生读。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

生:父亲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师:作者“我”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生:“我”认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话?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生:有些人,你看他仪表堂堂,可是他却没有什么本事;

生:有一次,我在街上看见一位非常漂亮的阿姨,边走边吃香蕉,吃完香蕉就把皮扔在大街上,如果把过路的老大爷、老奶奶摔到了,怎么办?

生:有些人,虽然长得很丑,可是他很乐于助人。

生:我的邻居是个清洁工,他每天天没亮就开始打扫卫生,我觉得他就是一个有用的人。

师:其实,我们的身边像那位普通的清洁工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

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举例说明。

生:有,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

生: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

生: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

生: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

生: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师: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陶行知先生也说:“生活就是教育,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者善于启发、诱导,在语文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彩虹,让语文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

师: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尝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生: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强调我们应该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生:课文重点写议花生,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师: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评析: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学有法,贵在授法。教者充分得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巧妙地把课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指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让阅读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愿意毛遂自荐?

生:我想说:“我要向花生学习”。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

生:不是有一句名言:“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装扮自己” ,我觉得说得真好。

生:我又学会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和借物喻理两种写作方法,我想我的作文能力会更好。

生: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

生:老师,你不是说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吗?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敢于展示自己才华,错了吗?

师:你们提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桃子、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并不是炫耀自己,而是它们的生长特点。但父亲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里父亲只是打个比喻,作个对比,诣在强调花生默默奉献的精神。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

课堂实录范文第5篇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遵义吗?去过哪些地方?

生1:去过,去过会址。

生2:去过遵义姑妈家。

生3:去过遵义游乐园。

(课件出示遵义游乐园的一处场景)

师:这是遵义游乐园,你们从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木马、风车和房屋。

(评析:利用学生喜欢的游乐园场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师:你们能在这幅图中找出角吗?

(学生积极主动的找到了很多角。)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哪里还有角呢?

生1:桌子的角;

生2:窗户上的角;

生3:“安全出口”牌上也有角;

生4:书本上也有角

……

(评析:让学生在图中找角,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也有数学。)

师:刚才有同学说数学书上也有角,哪这个角是什么角呢?

生:直角。(师把直角图形贴在了黑板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出示两张锐角图片和两张钝角图片贴在了黑板上。

师:请小朋友们把这些图片进行分类。(学生进行分类活动)

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分一分。

(学生在黑板上分)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分呢?

生:按照角的大小来分的;

(评析:让学生动手操作对这几个图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锐角与钝角有什么特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师:现在我们把这两组角与直角比,你有什么发现呢?

生:左边这组角比直角小,右边这组角比直角大。

(老师将这其中的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描了出来,同时也把直角描了出来)

师引导学生论出:

师:咱们把这个小的取名叫老三,这个直角取名叫老二,这个大的取名叫老大,那你们认为哪个才是直角的弟弟和哥哥呢?

生:小的这个是弟弟,大的这个是哥哥。

师引导学生说出:咱们把小的这个叫做锐角,大的这个叫做钝角。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了锐角和钝角,(这时师出示一张近似于直角的钝角图片,问小朋友们,这个角又是什么角呢?

生1:直角。生2:钝角。生3:锐角

师:有三种结果,那到底是什么角呢?小朋友们能想出办法准确的判断一下吗?

生:可以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一量。

师:请一个同学在投影仪上量。

(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学生测量后,发现这个角与直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重合后,另一条边在直角板上另一条边的外边,说明这是一个比直角大的角,应该叫钝角。)

(评析:让学生用肉眼观看,判断得出了三种不同的结论,让学生出现了矛盾,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更积极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完成的欲望)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找游乐园里的锐角与钝角(课件出示游乐园场景图);

(学生找出了很多)

2、找物体中的锐角和钝角;

(学生找出了相应的锐角和钝角)

3、找出生活中哪里有锐角和钝角;

生1:红领巾的三个巾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

生2:老师眼镜框上有钝角;

生3:凳子上有锐角

生4:文具盒上有锐角

生5:玩具上有锐角和钝角

生6:我课桌上有钝角

生7:图片上有锐角和钝角

4、说说这些角的名称;(课件出示不同的角)

(学生说得很好)

5、用纸折角;

(学生折出了各种各样的锐角和钝角)

6、用手臂比划角。

(评析:教师设计活用了教学资源:如学生在物体中找角、生活中找角、用纸折角、用身体的很多部位比划出不同的锐角和钝角。)

师:小朋友们,如果你是锐角、钝角或直角,你想向在坐的朋友们说点什么?

生1:大家好,我是锐角请大家多多关照。

生2:我是钝角,请大家为我准备更多的三角板,让我认识更多的角。

生3:我是锐角,请大家别碰我的尖,会刺手的。

生4:大家好,我是钝角,我愿意和大家交朋友。

……

师:小朋友们好,如果我是锐角,我比直角小,如果我是钝角,我比直角大。

(评析:利用拓展小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把自己溶入到了知识中,又起到了化龙点睛的作用)

总评:

从整体上看这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从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教师能充分利用和挖掘资源(如:情境中找角、生活中找角、图片中找角、手臂中找角、人体中找角……)帮助学生抽象和构建各种角的特征,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各种角。

2、从三维目标看,(先抽出直角,然后分类,再描角,用直角来比大小等)使学生对锐角、钝角有了非常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学生技能达标率较高(量角、判断角、比划角等特别是人体上找角)。就知识构建的过程与方法来看,表面上似乎是少了一些,但实际上学生的思想过程与方法是突出得非常清晰的。就情感态度价值观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意识较强,特别是在形式多样的练习部分中更为突出。

3、较好地渗透了品德教育内容(如会址,教后的“你想对老师谈点什么”)。

4、环环紧扣,过渡自然,思路清晰。

5、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又为生活服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6、突破误区(即一说到优秀课,就要用多媒体,就要怎么样怎么样等,这堂课的课件虽然不多,但非常精彩、适用,做到了一件多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