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女儿香

女儿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女儿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女儿香范文第1篇

1983年9月,塞上秋高马肥,绿洲瓜熟果香。一次盛大的诗歌活动――首届绿风诗会,在军垦新城石河子举行。一百多位诗人从全国各地涌来,来自松花江畔的女诗人林子就是其中的一位。

9月6日,诗会移师农场。盛大的联欢会在果园深处进行。附近农场的演出队也前来献歌献舞,为诗人们助兴。

演出开始不久,一位身材修长的维吾尔族少女,身穿白色连衣裙,辫子高高地盘在头顶,款款走向台前,用轻柔的维族腔汉语说;“下一个节目,表演者,阿曼古丽。”接着微微一笑,调皮地说:“就是我。”大家都被她那可爱的样儿逗笑了。当少女踏着手鼓和热瓦甫琴声飘然而出时,所有与会诗人的眼睛不约而同刷地一亮:啊,太美了,仿佛上帝把世界上所有的美一古脑儿全部集中到了她的身上 那种自的热隋,那眼波的流转,那唇儿的轻抿……林子感到,她的目光和灵魂一下子全部都被这个女孩孑吸走了。那位纵情舞蹈的少女,凭着她的直感,立即发觉到人群中有一束目光,始终紧紧地围着她转。两对目光“触电”,灵魂一颤。“我当时就喜欢上你了。”少女事后对她说。

欢乐的“麦西来甫”群舞开始了,少女的双足不由自主地移向林子,两人面对面地跳起来。林子感到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把她们越来越紧地“吸”到了一起。

午宴开始,民族歌舞队的演员们向与会诗人敬酒,请诗人们签名留念。林子为阿曼古丽写了一行诗:“你那美丽动人的眼睛,使我的心里盛开了玫瑰花。”

第一次置身这歌舞之乡,感觉维吾尔民族那特有的火热情怀,望着身边那些雪莲花般的少女和她们头顶那闪闪发光的花帽,林子目迷神摇:“我很早就喜欢维吾尔族的歌舞,大美了,这次一定要买个小花帽带回去做纪念。”

阿曼古丽立即站起来,借了另一位姑娘的花帽,双手捧给林子:“我的帽子上还有小珠珠,可今天没带来。”

接过花帽,戴在头上,再望望眼前那张笑脸,激情难抑的林子不禁脱口而出:“我要是有你这么个女儿该多好。”

阿曼古丽山雀般高兴地叫了起来:“好啊,太好了,那我就叫你妈妈啦 ”

她迅速地脱下手上的戒指和手镯,一一给林子戴上,说:“这手镯是外婆给我妈妈的,妈妈又给了我。现在,我送给林子妈妈。”

不是在做梦吧?眼前的一切来得如此突然又如此自然,她不假思索地取下了脖子上的项链,作为珍贵的纪念晶送给了阿曼古丽。

少女轻声地说“谢谢妈妈”。

一位汉族女诗人,一位维吾尔少女,紧紧、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泪,沿着林子的面颊流了下来……

一百多位诗人的目光一齐投向她们,衷心地为她们祝福,尽情地分享她们的喜悦,为她们写下了动人的诗篇,有人还给这些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接下来的几天里,林子和她的女儿:形影不离,在农场的果园中,在新城的林带里,度过了一段温馨的、难忘的日子。

2

不久,诗会降下了帷幕。林子和她的女儿要分手了。阿曼古丽在林子妈妈的纪念册工写下了她为妈妈起的维族名字――尤杜丝,意思是“星星”,同时写下了她最美好的祝愿;“希望我妈妈的诗,像世界上最亮的金子那样明亮。”林子则以一位母亲的深情叮嘱她:要好好学习,成为一名优秀的艺术家。

在离开石河子前夕,阿曼古丽和她的嫂子阿依古丽代表全家来看林子,并送给她一件黑花绒的维族连衣裙。

第二天,她们把林子送上了东去的汽车。一声“再见”,三个人挥泪告别,直到汽车都看不见了,阿曼古丽和她的嫂子还抱在一起,两双泪眼望着远方……

准也没有想到这个“再见”竟会变得那么遥远。从此以后,她们遥隔万水干山,日思夜想,两眼望穿,一“望”就是二十年。其间,虽然几次互相挂长途电话联系,不是妈妈外出采访,就是女儿下乡演出,根本无法听到彼此的声音。

林子只记得,当有人告诉她阿曼古丽进了艺术学校(那是她力荐的结果),她的女儿高兴了好几天。当她收到阿曼古丽的二哥从火焰山下寄来的葡萄干时,她注目远方,仿佛听到了女儿一家亲切的问候……

1988年5月,阿曼古丽随民族歌舞队赴吉林演出。一到吉林,她马上给林子爱人所在单位挂电话。谁知偏偏那么不凑巧,林子的爱人因事外出,接电话的既未及时转告,又未做详细的记录。就这样,她们失去了二十年中唯一的一次见面的机会。

此后不久,阿曼古丽离开了农场,进了乌鲁木齐,从演出单位调到商业单位,又从商业单位调到政府机关,而林子则从哈尔滨到了香港的太平山下。她们的联系彻底中断了,留给她们的只有绵绵不绝、永无尽头的思念……

3

林子是一位把感情看得极重的诗人。她当年的那部获全国大奖的诗集《给他》,就不知曾深深地打动过多少颗心灵,一些诗句至今还有人能背涌下来。这些年来,对着阿曼古丽的照片,她曾洒下了多少思念的泪水,写了多少思念的诗句,多少次在梦中呼唤着、拥抱着她的维吾尔族女儿。

“是林子妈妈把我送进学校深造,从而使我有了今天,进了大城市,有了可心的工作,舒适的住房和可爱的孩子。亲妈临终前还叮嘱过我:千万不要忘了你的干妈,将来一定要把她接到新疆,好好地陪伴陪伴她……可是,我哪一天才能再见剑我的林子妈妈呢?”在遥远的天山脚下,阿曼古丽同样忍受着思念之情的揉搓。

为了把这根断了多年的线重新接上,这些年来,林子曾多次托访美访港的中国文艺家和我帮助联系阿曼古丽,然而,都因林子参加国际文学交流而没联系上,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结果。

2003年11月12日,我辽接到了林子一封沉甸甸的信。信中说,老母已去世,她已辞去工作,归隐林泉。她此后唯一的一件心事,就是寻找她的女儿,“这是我二十年来从来没有放下的心愿,我常和我爱人说,我们一定要去一次新疆寻找阳曼古丽”

我再次被林子思念女儿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也为自己未能完成诗友的重托而深感内疚。第二天,我冒着天山北坡的第一场风雪赶到乌鲁木齐,与阿曼古丽取得了联系。

11月14日上午,我与阿曼古丽一起赶到了电信局。我微微颤抖的抓起了挂在墙上的话筒:

“林子吗?我是石河。请你接一个电话……”

阿曼古丽一把接过话筒,一声“妈妈……”眼泪便哗地流了下来……

久别的母女在电话中“重逢”,彼此尽情地倾诉着二十年的思念之情。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分享着她们的喜悦,眼圈也红了。

女儿香范文第2篇

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周围的人总是安慰我说,所有的孩子都有这个阶段,每个孩子都会这样,这是正常的。可我不这么想,我觉得,孩子一定还没有体会到分享的快乐,不明白那是怎么样的一种情绪,对周围的一切不熟悉的东西有抵抗之心,这虽谈不上是需要大人管束和压抑的坏习惯,但也需要我们引导孩子敞开心扉渐渐地接受新的事物。

我很随意地告诉女儿:“田阿姨是妈妈的好朋友。”她很好奇,问我:“什么是好朋友?”我说:“好朋友就是可以在一起玩,一起做任何事情,互相帮助的人。”她似懂非懂:“我也有好朋友。”细细的声音明显的底气不足。

接下来,我找机会以女儿的名义邀请七楼的小雨到家里来玩。小雨比女儿大一岁,懂事多了,性格也温婉可爱,遇到女儿蛮横的时候还知道让着她。小雨第一次来,女儿非常不友好,不让她玩自己的小车,不让她看自己喜欢的书和动画片,但也不让她走,硬要人家在这里陪她,看着她玩。我拿出家长的强硬作风来,强迫她把所有的东西分一半给小雨。两个小孩子渐渐地玩得开心起来,疯起来了,一天下来,居然有点难分难舍的意思了。

小雨第二次到家里来玩时,女儿主动地把所有的东西分出一半来给小雨。

第三次,小雨带来一块又漂亮又香甜的蛋糕,主动对女儿说,要和她一起分享。女儿第一次从一个小伙伴的口中听说“分享”这个词语,感觉很兴奋,她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两个字。

女儿香范文第3篇

我笑了笑,起身走到书桌前,从抽屉的最里面拿出一张贺卡和一朵干枯了的花儿。那是一张制作粗糙的贺卡,显然出自一个小女孩的手笔。贺卡的质地是普通白色硬纸片,上面用水彩笔画了一个扎着两只羊角辫的小女孩、一个漂亮的年轻女士和一个邮箱。小女孩正笑眯眯地看着刚从邮箱里取出的信件,年轻女士则站在不远处微笑地看着小女孩。空白处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您是一位好妈妈,您总是在家里准备好饼干和热牛奶,等着我放学回家,并且不管怎样忙碌,您都会陪着我玩耍。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刻!谢谢您,妈妈!祝您生日快乐!”

我把贺卡和花朵递给我的朋友,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件发生在我们母女之间的最平常的小事。

我们家的院子里有棵大树,树下有块石板。石板上放着个盒子,里面有女儿种的一棵万寿菊。我们在树上背对着石板的一侧钉了一个刷上绿色油漆的咖啡罐。那是女儿的邮箱,女儿最喜欢在那里玩。

在一个闷热的夏日,我正在厨房里拖地,女儿跑了进来。“妈妈,你能给我送一些邮件吗?”她问。

我站直了身子,一只手握着拖把,另一只手伸到背后在后背上按摩着。我低下头,微笑地看着被太阳晒得黑黑的、梳着马尾辫的女儿。她的蓝色大眼睛充满了期待。

“噢,好的,不过得等我拖完地,”我说,“你先到院子里玩一会儿。我很快就去。”

于是,女儿又向屋外跑去。透过窗户,我看到她在大树下忙忙碌碌地做着小女孩的家务管理:洗她的玩具碗碟,整理床铺,用玉米叶做成的玩具扫帚扫地。

我继续拖地。等把一切都收拾停当了之后,我就准备了一些东西,分别装进几个大信封里,然后向大树走去。快到树下的时候,我故意提高嗓门叫道:“邮件来了。”接着,我把信封投入了咖啡罐。

然后,我迅速回到屋子里,好让她过去取信。我走进厨房,准备做饭。我一边削土豆,一边抬头向窗外望去。我看到女儿正兴奋地站在咖啡罐前,把手伸进罐子里去抓里面的珍宝。她的小手在罐子里一阵摸索,拿出一个信封,然后又把手伸进罐子里,又拿出一个信封。她一共拿出三个信封,一本小册子和一个小包裹。多么巨大的收获啊!她简直欣喜若狂了。

她抱着那些宝贝,一屁股坐在地上,把它们一一拆开。

她最先打开的是那个包裹。她手忙脚乱地撕去用来包裹食品的褐色纸,迫不及待地掀开一个小盒子的盖子。啊!里面有两枚的水果泡泡糖;一包用方纸包着的巧克力片、葡萄干和圆形软糖;此外还有一块新的粉红色的软橡皮。她高兴地长声尖叫,然后就开始大快朵颐起来。她一边大口地吃着丰盛的快餐,一边打开其余的邮件。

她翻阅着那本小册子,欣赏着里面色彩明亮的花卉图片,然后,把信封展开。每个信封的地址栏里都写着“帕蒂,儿童游戏室,后院,俄勒冈”的字样以及一张绿色的邮票。她在第二封信里找到一个贴着数百张小邮票的杂志订单广告。她从最后一封信里抽出一张便条。

“你在干什么呢?”我在上面写道。“这里的天气真好,虽然对我来说有点热。我已经把豆子装进了罐子中。我们有一个可爱的大花园。欢迎到我们家来玩。你知道你永远都是受欢迎的。爱你的妈妈。”

女儿香范文第4篇

秋天来了,上高一的女儿刚放学回家,就拉我去市场买毛线。

我诧异地问她:“你买毛线要织什么吗?”

她说:“我要织一条围巾,送给慧慧。”

慧慧是女儿最好的朋友,给好朋友送礼物,我当然支持。于是,我们一起来到毛线店。看着五颜六色的毛线,女儿却看也不看,反而长时间地在颜色深沉的男式毛线柜前徘徊。我随口说:“干吗?想织一条送给男生吗?”她转过头来认真地看着我说:“妈,我好想好想谈恋爱呀!”

看着女儿,我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上高中的日子。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黄昏,站在宿舍里,看着窗外的雨雾,忽然之间好想有个人能站在自己的身边,在我孤单的时候陪我,在我伤心的时候安慰我。那种心情,分明就是好想好想谈恋爱。

我点点头,说:“我上高中时,也有过这种心情。”

女儿陷入沉思说:“如果我谈了恋爱,就可以织条围巾送给他。”

我忍不住笑起来:“那你织条围巾送给爸爸吧,他肯定非常高兴。”女儿眼神惆怅,沉默不语。

我又出主意说:“要不,你织一条送给高林。”

高林是女儿的偶像,比她高一年级,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间学校。他们常常通过EMAIL交流,主要是女儿向高林诉说心事,而高林则作为女儿的知心大哥来解答。

女儿却摇摇头说:“我还是织一条送给杨锋好了。”

杨锋是女儿的蓝颜知己。我点头:“也好,那就织给他吧。”女儿又笑:“如果他的女朋友问起,谁给他织的围巾可怎么办?”我没再接话,我猜想女儿也不需要我接话吧。此时,15岁的她,有着满腔的爱要付出。在这个世界上,她想有一个男孩,与她建立最亲密的情感―爱情,并去尝与被爱的滋味。

这种渴望,是人类的天性,作为母亲的我真心地欣喜于她的成长。

我想了想说:“现在先织一条呗,等到你真的有了那个他时,再送给他。”女儿笑着看看我,却只是在女性专用的毛线柜里选了一团粉红的线团,她首先要织一条给慧慧。

我夸了她:“你已经懂得了付出,而且是自己用心的付出,你长大了。”

你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她开始织起了围巾,认真而专注的样子。我不由自主地说:“20多年过去了,居然还流行织围巾。”

她问:“哦?你们那时候也流行织围巾送人吗?”

我点头:“是啊,我就织过围巾送给你爸。”女儿却问道:“你们之间也爱过?”我哭笑不得:“当然爱过啦,而且现在还爱着呢。”

她夸张地笑:“你们这样子就是爱呀,做饭、散步,除吵闹外,话也不多。”我反问:“那么你呢?你心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女儿停下手里的棒针想了许久,茫然地回答:“不知道。”

我再启发她:“那你想要谈恋爱,要的是什么呢?”

女儿想了一会儿说:“我想要一个人,像慧慧和我一样,相互懂得,相互理解,相互迁就,相互陪伴。”我问:“那这与友谊有什么区别呢?”她微微苦恼:“嗯,我暂时想不到这中间的区别,除了对方是男生外。”

“其实友情是爱情的基础吧,有了友情的爱情,会更坚固,更长久。区别是,你看见你爱的人就会心跳加速,你会情不自禁地与爱的人拥抱、亲吻,但不会与朋友做这些非常亲密的动作。”女儿笑了起来:“我的舍友方文,每天下了晚自习都会与她的男朋友小伟通好久的电话,讨论学习上的难题,还会叮嘱对方添加衣服或者小心看路什么的,甜蜜的样子好令人羡慕。期中考试的时候,我们一天只有三场考试,有很多空闲时,方文就乘坐地铁找小伟,两个人聚上一小时,再回学校来,这样的爱情让我觉得好感动,也好向往。”

我赞同:“这样的爱情确实很美好。不过,爱情也会有令人痛苦的时候。”

女儿当时并未在意,但没多久,她就亲眼目睹了方文的痛苦。那天回来,她告诉我:“小伟儿时最好的女性朋友本来随父母出国了,哪知她的父母都因车祸丧生,女孩最近一个人回到国内,住在她姨妈家,也就是小伟家的小区里。那个女孩因为太过痛苦天天去找小伟,并且说自己爱上了他。小伟不忍心拒绝那个女孩,要与方文分手。方文为此课也不上,天天旷课去小伟的学校找他,小伟只好答应不分手。但方文却因此深受打击,成天难过、怀疑、担忧。”

我看着她说:“我觉得,爱情正是因为甜蜜与痛苦交加,才会令人格外向往,如果只是一味的甜蜜或一味的痛苦,就没有太多吸引力了。”

女儿频频点头:“是呀是呀,我知道了,可惜,只能看着,却无法体会那种甜与痛。”我拉长声音:“放心,会有你体会的时候。你要告诉方文,痛苦终究会过去,就算一段爱情结束,也会有另一段爱情来临。”

女儿点点头又摇摇头:“好吧,理智上是这样,但我真的很讨厌你这种过来人的话语,我真的憧憬有永远不变的爱情。”

我看着她,心中微微地失落:原来我已经世俗到不相信永远不变的爱情。

你的理想对象是什么样的

又是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在街心公园里散步。

头顶的星星闪烁着,路边的白玉兰散发出馥郁的香气。女儿长吐了一口气说:“这真算得上良辰美景了。”

我笑嘻嘻地问:“如此良辰美景,却是与爸妈一起度过,是不是觉得有点遗憾呢?”

女儿说:“还行,感觉挺好的。应该是不一样的美好感觉吧。”

我笑着说:“嗯,跟爱的人一起度过感觉会更好!”老公赶紧问:“有没有呢?有没有男生喜欢我家闺女?”

女儿大大地叹气:“没有,没发现,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好失败,竟然没有人喜欢我。”

老公急忙牵起女儿的手:“我闺女,漂亮又聪慧,那些小子们呀,胆子太小,就算真的喜欢你也不敢表达。比如说老爸当年,喜欢过班上的一个女孩子,但真的不敢告诉她。就连你妈,也是因为她主动靠近我,我才敢表达那种情意的。”

女儿吃惊地看着我,我点头。她靠在了爸爸的肩上,笑不成声地说:“我一点儿也看不出老爸原来这么胆小。”

老公忙说:“就是,老爸本不是个胆小的人,只是在这件事上,胆小罢了。跟我一样的男生多了去了,我们现在高中同学聚会,还经常会说起自己那个时候暗恋某女生,却从来不敢多看人家一眼呢。”

女儿乐得不行。老公搂着她的肩:“其实,暗恋是内心里一段最美好的回忆。所以,也不一定要将暗恋变成明恋。”女儿一听,问:“爸,你反对我谈恋爱吗?”老公呵呵地笑:“不提倡,也不反对,顺你自然。”女儿一本正经地说:“爸,我初中时就有了暗恋的经验了,所以,等我到高中的时候,很期望有一段真正的恋爱。”

老公立时无语,我嘻嘻地笑:“你曾经暗恋过的人是什么样子呢?你有没有描绘过未来的恋爱对象呢?”

女儿认真地想了想,开始列条件:“首先,他要善良、真诚、高个子,然后要很有才华。但我指的才华不是成绩好,而是说他有自己的思想,对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有理想,而且能懂得我、欣赏我,并且上进、踏实、自律。”

我立刻放了心,这样好的男孩,正是我的期望呀!很久以前我期望自己遇上这样一个男孩,而现在,我期望女儿遇上这样的男孩。与这样的男孩恋爱,那会是一件非常美丽的事情。

我握着女儿的手:“如果有这样一个男孩出现在你面前时,请带到家里来,爸爸妈妈也想认识这样的人!对吧,老公!”老公点头:“是的,我也很想认识。”

女儿郑重地:“好,一言为定!”

没想到,两周以后,她回到家就神秘地告诉我:”妈,我同桌说,班上有个男生一天中看了我20回。”我不由得精神一振:“真的吗?是谁呀?”

女儿的神情很复杂,有点喜悦,也有点惆怅:“没必要知道那个人是谁啦,说实话就算他真的喜欢我,我们也不会怎样,因为我完全不喜欢他。”

女儿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冲突;文化融合;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098-01

引言

谭恩美作为美籍华裔作家的代表,凭借着作品《喜福会》《接骨师的女儿》《灶神之妻》,而受到了海内外学者读者的大力关注。《接骨师的女儿》继承了《喜福会》母女关系的主题,但是在此基础上又大力提升,母女冲突更加集中与深化。在母女从冲突到和解这条主线下,隐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从碰撞到融合这条暗线。在撞击的过程中,谭恩美把中国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五行说、命理观巧妙的呈现在了读者的眼中。故事从冲突开始,以融合收场,这正好印证了中国道家学说中事物和其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一思想。

一、文本分析

《接骨师的女儿》讲述了三代母女之间的感隋纠葛。故事共由三部分组成,各部分环环相扣。犹如电影的蒙太奇,主人公不断在女儿、母亲之间切换。空间也游弋于美国、香港、北京。故事的第一部分以露丝为视角,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的女作家露丝的生活。在这部分里,讲述了露丝与母亲的冲突,以及与男友亚特的不和。第二部分围绕茹灵的手稿展开,视角转到了茹灵,空间转换到了北京。这部分是茹灵失忆前写的一本回忆录,记载了茹灵的身世。这部分围绕着北京郊区一个制墨世家的兴衰,北京人骨的发现,以及一位接骨师的女儿宝姨(茹灵的亲生母亲)的悲惨遭遇。第三部分视角又回到了露丝。在露丝通过手稿了解了母亲茹灵的过去,以及母亲的母亲宝姨的经历以后,她突然明白了母亲性格中的种种孤僻与奇怪的根源,同时她也开始反省自己当时的年少叛逆与对母亲的误解。小说的最后,她与母亲、母亲记忆中的外婆一起写作,中国三代女子走到了一起,中国人的历史与美国人的现实也走到了一起,中国与美国文化最终实现了融合。

二、道家思想

谭恩美作为华裔二代,虽然是在美国土生土长,但是由于受华人妈妈的影响,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渗透在她的生活以及写作中。她的很多作品都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故事背景。在《接骨师的女儿》中,她更是把道家的许多思想渗透到了故事的字里行间。首先,尽管这是部英文小说,在其中的一章里,谭恩美仍旧用汉字“道”作为次篇章的标题。同时,阴(yin)阳(yang)这两个词也出现在作品的正文里面。最重要的是,故事的对话以及主题都体现了道家的阴阳观。

道家的“阴阳”理论就是现代哲学里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道家思想认为万事有阴阳,万物有阴阳。阴阳乃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融合作用构成万事万物。就好比有了美才有丑,有了善才有恶。引用《道德经》:人皆以美为美,斯恶矣;人皆以若为善,斯不善矣。小说中处处体现了这种阴阳的对立统一观点。例如,在小说序的开篇,茹灵说到:我的女儿叫杨如意,英文名字叫露丝。我们母女都是龙年所生,但她属水龙,我属火龙,属相相同,性格却截然相反。

在这里,“水”“火”即是“阴”“阳”的延伸,属于道家阴阳五行说的范畴。道家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并非指具体的五种单一的事物,而是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五种不同属性的抽象概括。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生竟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是阴阳的两个方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茹灵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与在美国成长起来的露丝的交流极其困难。不同的思想方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世界观,这些统统构成了母女交流的障碍。这正好解释了茹灵所说的虽然母女属相相同,但性格截然相反。血脉亲情却无法让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母女在心理上走到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