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工业生产 重要性 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主要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微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进行电气自动控制,是一种结合计算机技术与电气技术的控制程序,通过系统的集成,达到自动控制与维护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气自动化发展程度也越来越高,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1 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技术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进入了新技术革命时代。在利用信息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因为现代工业生产需要使用各类自动化设备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因此,保证设备性能的优良,才可以生产出质量更好的产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果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也就无法实现信息化生产,因为工业化与信息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先将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去开发信息化,这样必然会减缓发展速度。因此,工业自动化指的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共同发展。加强工业生产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传统生产行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全面实现我国电气的工业化。现阶段,我国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工业机械化,在发展工业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自动化技术的实现,利用自动化技术武装传统生产行业,利用相关的自动化工艺流程控制设备,以此来实现我国工业的自动化建设。

2 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发展方向

2.1 自动化系统发展策略

2.1.1 运用统一系统开发平台

一个统一、开放的平台对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平台可以保证一个自动化项目设计与运用的正常进行,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设备使用的损耗与成本,还可以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2.1.2 构建网络结构

在发展自动化系统的时候,构建网络结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针对一个完整、成功的自动化系统而言,构建网络结构也是非常必要的。构建的网络结构一定要确保现场控制设备、管理系统、监督系统之间数据传输与信息交流的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无论使用哪种通信主线,均可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并且在整个系统中进行有效的通讯。与此同时,在构建网络结构的时候,还设置了数据编辑、安全管理等模块,这样就有效促进了自动化系统的集成化发展。

2.1.3 标准化程序接口

一个成功的自动化系统一定要具有一个标准化程序接口。结合现代Microsoft标准与技术,如Windows、OPC等方面的运用与发展,不仅可以缩短工作时间与节省工作成本,还可以为办公自动化的数据交流提供便捷条件。在进行ERP系统与MES系统连接的时候,计算机技术自动化可以有效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达到办公的标准化,利用计算机在电气化管理与系统平台之间构建相应的接口,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标准化程序接口还可以确保不同程序之间进行有效的通讯,逐渐成为了未来自动化发展的重要结构组成。

2.2 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全面应用,可以有效节约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实现工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有效提高我国电气化的发展水平,逐渐拉近我国和先进国家的发展距离,促进我国自主研发事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不断促进工业生产的规范化、规模化。现阶段,工业生产电气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就是开放化、分布式、信息化。开放化指的就是加强系统和外界的联系,保证各方网络的有效连接,增强处理信息的能力;分布式指的就是能够确保在网络中设立独立网络,达到分散危险的目的,进而保证系统运行的正常、有序;信息化指的就是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有效结合,促进网络自动化与管理控制系统一体化的实现。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自主研发。

随着现代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为了可以得到价格方面的优势,在发展电气自动化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先进技术与经验的利用,为自主研发工作提供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一定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严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工作经验,转变发展观念,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电气自动化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实现工业生产的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一定要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全面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中,促进工业生产电气自动化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先进技术、设备、工艺的应用,深入分析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实现自动化系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顺成.电气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1(33).

[2]张礼崇,郜祥,王焱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与市场,2012(01).

[3]陈万法,崔宁,刘岚.关于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4).

作者简介

付明鑫(1979-),男,吉林省松原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长影集团洗印有限责任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自动控制及信息技术。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就业方向:学生在毕业后能从事自动控制、自动化、信号与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工作。就业领域也非常宽广,包括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大专院校、金融系统、通信系统、税务、外贸、工商、铁道、民航、海关、工矿企业及政府和科技部门等。

湖南大学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自动化专业属于信息产业,而信息产业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发展快、需要人才多、待遇较高;

2、当今科技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与自动控制相关,现代化的农业、国防也都与自动化息息相关,所以就业范围广;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

一、当代社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的特点

(一)扎实的基础知识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知识点有着准确的掌握,对工作原理有着清晰的认识[2],且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实用性。

(二)持续的创新能力

持续的设计与不断更新的产品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电气自动化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活力源泉,是生存发展的基石。自动化人才应始终拥有创新的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管理、产品设计时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产品原有的品级,改革现有的生产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当前的人才需求实际上看,创新特点的人才非常受企业的欢迎。

(三)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日新月异,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内容,新的设备介入[3]。只有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工作中继续完善知识体系,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学习的能力要突出对于技术发展的认识,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身的岗位需求,选择学习的方向和实际内容。

二、面对人才需求的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案

(一)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创新是解放人的思想意识,开放性的态度理解世界,提倡个性发展。把创新的意识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知识体系的形成,正是不断突破前人的创新所形成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鼓励其提出问题,利用他们认为可行的思路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创新首先从教师开始,他们的身体力行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根本性的,整个教学的展开都牢牢的体现这一基本点,把最新的发展动态,取得的学术成果,理论突破在教学中都应有所体现。创新的意识培养不能一蹴而就,而应根据客观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养成。大一介绍自动化发展历史重要的人物,重要设备、主要理论创始人的名字、学历,职业经历等基本内容。大二时介绍当前研究领域的难点,近些年的突破点,研究的方向,学校专业的带头人,取得的成果等。大三则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以兴趣小组、社团、创新实验课题参与等多种方式亲自参与到创新实践当中。大四为分水岭,就业的面向企业的生产实际,通过实习的途径了解企业需要的改进和创新的方向,继续深造的同学则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科技文献,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在实践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时,理论研究、分析和讨论是有效的方式。邀请学校知名专业老师、企业的突出技术人才,甚至还可以邀请创新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分享经验,介绍他们在创新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灵感的源泉,困难的解决思路等。讲座时,给予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已有的科研项目、创新计划,与学生们分享,从新的思路分析探讨,最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评定,进一步提高对创新的认识。

(二)重视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时期的学习本身上就是“自主的学习”,虽然有教师教学指导,但是大部分时间却由学生自己来把握。这段学习时间利用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知识体系建立,关键知识内容的储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工作后的适应性,职业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意义的学生“独立”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步骤的能力形成。安排学习主线,现在的课堂教学体系已经非常完善。需要补充的只是课堂外的内容,充实学生的知识面,加大宽度,对于兴趣点加深深度。成立若干个自学小组,由能力突出的学生担任组长,力争在组内解决问题。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反馈到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答疑,或者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解答。对学生多给予鼓励,即使出现失败的情况,分析失败的原因,经过多次的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明显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应强调课堂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时,强调知识点的理解,发展性的分析和记忆,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现状,层层推进,对于存在的知识掌握不清,理论混乱的情况,选择突出的问题利用答疑时间处理。还可以抽出少量的课时,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讲解,增强他们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创新方式与思路

(一)专业教学方向的创新

1.创新方向确定的方法教学创新和改革首要任务就是明确创新方向,只有方向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才能够进一步的促进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广泛,在明确创新改革方向时,首先需要对社会上各大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明确市场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数据,从而制定出教学改革的方向。其次需要对历年学生毕业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分析就业形势,从而制定详细的改革措施。最后,要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应用范围,通过调研发现,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包括电机电气维修、电气自动化控制、自动装置的安装以及电气设计等领域,结合不同的领域要求和规范,需要明确各个领域的侧重点,从而明确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2.培养目标的确定高校教育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专业型人才,所以,在进行高校教育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市场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其中培养目标的确立尤为重要。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必须符合市场需求,按照市场需求规律进行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依据社会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而且要兼顾其他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既要培养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也要培养生产、服务型人才,因为电气行业不仅涉及到电气设计和电气制造领域,而且还有电气产品的销售领域,所以在进行专业培养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侧重点。

(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创新

1.专业课程内容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性强、实践性高,大部分岗位要求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所以,在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和创新时必须依据理论实践双向发展的原则进行。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知识占据绝大部分,所以,在创新中应该加强实践内容的比例。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这样分配到每科的学习时间就会相对减少,教师很难讲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全部讲完,学生要完全理解吸收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在教材中加入实例分析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材内容改革中,首先,应该以基础知识为框架,然后加入实例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其次,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将社会生产中新的技术、工艺和方法引进教材当中,拓宽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最后,在课后作业题中加入对工程技术领域的探索问题,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专业发展与进步方向的探索,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2.专业课教学理念的创新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课堂教学,这一现状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以及教育发展的限制,无法从根本上做出改变,但是,就课堂教学的理念却是可以得到创新。首先,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重点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高等教育不同于初高中教育,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其次,善于利用现达的通信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能容,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电子图书、音像、模拟软件等的利用。再次,教师应该注重实验课程的学习,对于电气专业课程而言,实验课程是重要的一环,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最后,教师的考核观念要改变,在制定考核计划是,不仅仅是为了考核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上。3.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方式的创新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首先,建立双向教学模式,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学校教育和在岗实习。在学校学习阶段主要是进行专业课理论的学习和实验的学习,在岗实习主要是学习时间技能。两个阶段侧重点不同,所以对教师的要求也不同。其次,在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扩大创新型实验的比例,降低验证型实验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和自主思维的能力。最后,加强研究型学习,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研究型的思维,增强学研究能力,发展研究式的学习方式。

(三)实习阶段的模式创新

首先,学校所选择的实习单位应该是电力行业的单位,要严格按照专业培训的要求进行选择,并且要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足够的实力来培养学生。其次,要创新实习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实习。最后,要在最后毕业考核中加重实习成绩的考核,可以和单位签订合同形式的实习方式,如果用人单位和学生意向在毕业后在实习单位就业,可以免除用人单位的考核期。

四、结束语

加强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结合,既符合社会需求,也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模式创新,为社会提供合适的电气专业人才,也能促进社会电气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解大,贾玉健,刘东,等.“电力系统自动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0):78-82.

[2]陈海霞,王锁萍,熊田忠.面向企业需求的电气控制类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190-193.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最近几年在创办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分类培养现代特色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本文将对该校在电气专业上的特色教学实践进行介绍。

石油特色鲜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化工和教育部共建的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油石化行业中具有较强的行业优势,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9年的炼厂仪表及其自动化专业工业企业电气化方向,起初招生规模仅为1个班,至今已扩至每年招收6个班,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培养和学生就业两方面压力都非常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决定创办具有石油特色的教学模式,既兼顾自身专业的特点,又融合石油、石化行业的特色,在专业教学方面强调与实际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石油石化行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走特色教学、分类培养的道路。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具体实施措施。

专业特色教学与分类培养的具体实施措施

具有石油特色的专业培养目标

在修订专业培养目标时,我们提出,本专业培养从事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方向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面向石油、石化,具有鲜明的石油特色,适应石油石化和能源行业的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创新意识,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工程方面的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能在石油石化、地方及其他领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因此,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特色突出。

培养方案突出了石油石化特色

我们根据石油石化行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探索和优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形成了以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三大原则为基础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石化专业的背景

不论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中,教学内容涵盖了石油勘探过程、石油开发过程和石油加工过程等背景知识和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需求。同时,教师及时地将科研项目中的成功案例编写进教材或讲义中、将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专业特色教学与分类培养的良好效果

自动化的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构建;就业;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027-02

一、引言

我国自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随之而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校及学生个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经调查分析,影响成功就业的因素较多,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外在的就业形势,例如经济发展带动的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变化等;另一方面则是学生自身具有的就业能力。为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文章针对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构成因素分析,构建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为以后高校的人才教育模式改革提供理论和依据。

二、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胜任力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即就业胜任力,是指能成功获得职业岗位的能力,是促使大学生能够成功就业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高绩效的知识、技能、素质或特质[1,2]。它不仅包含个体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含个体保持工作的能力。现构建自动化专业的就业胜任力模型,为保证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构建模型的方法采用了文献法和实地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自动化领域所需人才能力调查分析。当今,自动化学科向着多学科交叉、多层次、开放型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系统也从技术上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多功能集成、多设备集成、大信息量融合的大型复杂工业自动化系统[3]。随之,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通过走访广西、广东等地的一些企业,从近期职场行情来看当今社会在自动化领域方面的人才需求特点是:高层次研发人才需求呈现旺势;高级技能型工人需求量大,具有一线操作和管理经验的高技能工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复合型、实用型、经验型人才是需求重点。这些部门对从业者要求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如图1所示。

2.自动化行业领域就业胜任力因素分析。综合以上调查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些专家的通才就业胜任力模型研究结果[4],探究自动化行业的就业胜任力因子及其结构,现将胜任力因子归纳如下:①工作心智能力为第一公因子,包括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协调能力、分析与集中型思维能力。这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态特质。②专业才能为第二公因子,包括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表达、实践和基本的岗位能力,这代表了职业的适任能力。专业才能首先来源于我们对部门岗位的需要,其次表现为如何以专业才能执行工作并产生影响。③改善、创造力为第三公因子,包括应变能力、职业的拓展能力、学习新技术能力与知识转移能力、合格的政治素质、遵守行业规范和法律。具有创造力的人同时需要信守承诺,遵守法律,才能对社会及人类做出贡献。④追求卓越的成就导向为第四公因子,包括自信心、成功感、主动性等,也就是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高度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具有高成就导向的人不断地为自己设立更高的标准,不懈地追求事业的进步。胜任力是个人与企业部门两个主体关系高度契合形成高绩效、人尽其才的表现,按照他们的契合度,将职业胜任力四大公因子分成四个等级状态:第一级是工作心智能力,是个人与企业两类才能资源状态,他们呈非显性结合;第二级是专业才能,是个人进入岗位职能执行任务的操作能力;第三、四级胜任力因子对高绩效的贡献价值不断增加,等级越高,工作者对岗位胜任力的人性品质越好,其职业素养也越高,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差别就在于第三、四级的改善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三、自动化行业就业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个人与组织相契合的不同胜任力要素被整合的结构体,四大因子以不同的比重影响着自动化行业的就业胜任力,而且因子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相关性。追求卓越成就导向、创造力是个体高绩效水平胜任的核心发展潜质,是现代职业人终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内隐职业素养,而专业才能、工作心智能力则指基本的职业资格或适任力,它们构成了现代职业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外在行为或态度被观察和测量。内隐发展潜质只有与外显适任性职业素养协调发展,才能成为优秀的现代人才。针对自动化专业就业能力分析,可概括为四种特性,即专业性、技能性、发展性和心态性,此四维度特性展开包括了工作心态能力、专业执行能力、人际智慧能力、学习成长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五项胜任力因子,而每个模块又包括多种二级胜任力特征因子:①工作心态能力包括:心理承受能力、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就业价值认知、敬业精神等;②专业执行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工操作技能、常规和专用自动化仪表的使用与维护、控制系统识图与制图、生产过程中故障判断与排除、集散系统及总线系统操作技能、项目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等;③人际智慧能力包括:沟通、团队协作、洞察力、尊重意识等;④学习成长管理能力包括:自我学习、进取心、创新、知识思考与信息整合能力等;⑤自我管理能力包括:自律、自我状态调控、原则性等。

四、就业胜任力模型实证分析

以上述自动化行业通用就业胜任力模型结构中的特征因子为基础编成访谈问卷,就“你认为欲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应具备哪些能力?”这个中心问题,走访一些具有1~5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从业者(简称社会人)以及面临毕业的大学生(简称大学生),并对调查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后得知,当今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胜任力的看法:认为他们应该具备求职心态品质、学习成长管理、人际智慧、专业能力、自我管理等五项胜任力因子,在测试中选取出现频次比较高的19个就业胜任力二级特征因子。按照每个二级胜任力因子满分60分,得分:36分(表示及格)、42分(中等)、48分(良好)、54分(优秀),做出就业胜任力状况调查结果折线如图2。

由图2可知,社会人与大学生相比较,除了探索心和自我激励两项因子不及大学生外,其余都优秀于大学生,并且差异明显,尤其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认知、生涯目标、自信心和进取心得分状况比较低,反映出大学生适应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比较差,这也是影响大学生签约就业的关键。因此,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高等教育应该朝着成长其职业胜任能力的方向努力。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标准,既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更关注学生的诚信、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因此,关注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是提升就业率的关键,高等教育不仅着眼于学生的初次就业胜任力的提升,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成长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生存的竞争优势,提升其终身就业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Spencer L.M.,McClelland D.C.,& Spencer Competency assessment.methods: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M].Boston:Hay-McBer Research Press,1994.

[2]刘新民,王垒,等.大学生就业胜任力模型的分析[C]//中国论文,200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