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春校园电影

青春校园电影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春校园电影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春校园电影 性观念 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7-01

青春校园电影里总是少不了理想式的纯爱情节,让人羡慕不已。在以往的青春校园电影中,整个影片的感情叙事路线就是沿着男女主角纯粹的爱情展开的,即便是青春的伤痕,也无非是由于家庭的阻碍、性格的不合等外在因素。但是进入21世纪,青春校园电影其轻快明了的感情叙事背后更多地触碰了一个之前在这个年龄层面极少出现的字眼――“性”。电影中所呈现的大学男女不再对“性”避而不谈,有些影片把“性”作为故事情节发展的,甚至有的影片中的“性”直接成为造成情感伤痕的原因。比如《匆匆那年》中的男女主角,大学校园的青春形象,却因男主角劈腿,与另一女生同居,女主角也一气之下与另一个男生发生性关系。因“性”产生的分歧,把这部影片的伤痕情节推向了撕裂式的。这部影片所传递的是一种轻蔑式地、随意式地性态度:因爱而恨,因恨而性。并且无声中传递的是一种开放的:婚前同居、婚前。像电影《致青春》中的女二号阮莞,大学期间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并意外怀孕,又因男友无担当,就在朋友的陪同下堕了胎。意外怀孕、堕胎,这些血淋淋的字眼就呈现在青春校园电影中,毫无遮掩。影片所折射出女大学生看待传统的观愈加开放、性意识模糊、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一系列性观念问题。

破窗效应是犯罪心理学的一个理论,说的是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也就是说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方面,就电影与电影之间,如果一部青春校园电影呈现诸多错误的、不健康的性观念,而这部电影本身又未遭受批评,那么这种开放的性观念又会泛滥式地呈现在后来的青春校园电影中。另一方面,就电影与受众之间,青春校园电影中学生的错误性观念没有在电影中得以纠正,或者说电影中学生的不良没有在电影中得以处罚,加上电影本身会对受众产生影响,那么受众在接受了这样错误观念的传递后,也会潜移默化地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罗伯特・费舍尔曾指出:审美观察的一个基本特点, 就是一种自发的外射作用,而且是心灵情感的外射,把这种情感外射到我们感知的事物中去,这就是“移情”。青春校园电影之所以会对大学生的性观念产生影响,除却上边两个理论的阐释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女大W生产生了移情心理。女大学生会把自己当作剧中人物,从剧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所以在观赏青春校园电影的过程中会更大程度地产生移情心理,从而被剧中的一些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

几乎近些年的青春校园电影都会涉及婚前同居、婚前等情节,进而会有意外怀孕或者流产堕胎的桥段。但是电影世界终归是理想化的虚拟世界,即便是遭受这些事情的女大学生依然可以在电影中活得潇洒,意外怀孕也可以“奉子成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有完美结局的又有几个。但是由于受电影的影响,女大学生可能潜意识地选择电影中“想象式”地手段解决办法,对婚前持随意、不谨慎的态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严肃对待婚前,规范自己的,将与责任挂钩,不随意作出逾矩的事情。

电影中总会设置一个悲情的、边缘式的女性角色:被男生玩弄感情并甘愿出卖自己的身体。这种桥段本身就是在描述一种性与爱失衡的关系,以性主导爱,而女性又可为爱不顾性。这是令人心痛和惋惜的角色,其行为应该是予以纠正的。但是电影毕竟需要用“艺术”的视角解决现实的问题,所以电影中对此类角色的描绘是近乎无过错的,似乎是为了爱可以义无反顾,并且对于受伤女性遭受的伤痛也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式的描绘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2篇

1、董子健演过《大江大河》《小大夫》。

2、2012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青春派》,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13年,凭借电影《青春派》入围“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新人奖。2015年,主演青春校园喜剧电影《少年班》;随后,在剧情电影《山河故人》中饰演张到乐;同年,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学会新人奖。2016年,在校园喜剧电影《完全男生手册》中饰演男主角何晓阳;同年,获得“GQ年度盛典”年度新人奖;随后,主演剧情电影《乘风破浪》。2017年,作为固定嘉宾参加浙江卫视偶像对抗挑战真人秀节目《高能少年团》的录制,并为该节目演唱主题曲《骄傲的少年》。2018年,完成了个人首部电视剧作品,主演了年代剧《大江大河》。

(来源:文章屋网 )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3篇

现代电影工业,类型为王

西方意义上的电影“类型片”是在商业电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所属的类型“告诉”观众可以期待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些什么。比如《速度与激情》,这是欧美的一部以赛车为主题的系列电影,片名恰如其分的点出了这类电影的两大元素:以各种名牌跑车狂飙于公路的激情,还有体验着超过200KM/H的极限速度。这在无意间节省了交待影片背景的篇幅,简化了宣传的难度。

好莱坞的类型片大致可分为爱情故事片、恐怖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等20多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中又根据内容主题具体分为西部片、警匪片、校园青春片、、歌舞片等等,它们互相穿插、交融。现在并没有一种简单确切的方式可以定义类型片,有的类型片是因其题材和主题而得名的,像警匪片、西部片。有的是以它的表现形式而得名,像歌舞片。拿迪士尼最成功的原创电视电影《歌舞青春》系列来说,它的题材取自高中校园生活,可以归类到青春校园剧,表现形式则是载歌载舞,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歌舞片。

在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固定的模式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于是,类型片的出现几乎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当然,类型化电影本身就是迎合市场的一种表现。因为观众观影口味的不同,类型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感需求的观众的消费心理——青少年有青春校园剧,中老年有家庭伦理剧;追求视觉刺激的有动作片,喜欢小清新的有爱情故事片;迷恋未来世界的有科幻片,追寻过去的有史诗片……类型片固然有模式化的倾向,但类型电影的前提却是满足观众的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心理,密切了电影制作者和观众的联系。

中国类型电影等待掘金

回到《泰囧》,当《泰囧》成为国产电影的新票房王者之时,有人戏谑地在其“人和”这个原因上加上了一个“冯小刚”。冯大导演曾经说过:“我不拍贺岁片,中国观众在过年的时候就没的看了。”这话真有没夸张。2012年的贺岁档,《一九四二》上映,冯小刚圆了自己一个梦,却没有圆观众的梦。中国的类型片市场是如此的贫瘠,观众如此的饥渴,以至于《泰囧》一出现,便注定了要成为新的英雄。

现如今的电影观众,对中国类型片有较为明显的认知大多是从冯氏喜剧开始,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最新的《非诚勿扰》系列,冯氏喜剧开创出一个新的类型片市场——贺岁喜剧。然而中国类型电影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喜剧片、农村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这些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很多成为经典的记忆。然而当时的这种类型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于是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影体制转企的时候,和统购统销体制紧密相连的“类型片”就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给了中国“类型片”沉重一击的还是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的诞生。“第五代”反对好莱坞,强调回到影像、关注自我意识,虽然“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这种艺术性质浓厚的电影美学终归还是与市场、与观众相脱节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国产“类型片”已经同80年代初“题材类型片”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从计划经济转向了面向市场,从只看得到自己转向了全球化视野。然而中国的类型片还是太少、太初级了,以至于我们如此如饥似渴。有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仅占全部票房的48.46%,为80亿元左右。而在这仅占半壁江山的国产影片中,又只有那么几个类型——古装历史片、爱情片、喜剧片。如果按照好莱坞对电影大致的分类标准来看的话,中国卖座电影缺失的类型还有科幻片、青春校园片、灾难片、战争片、冒险片、音乐歌舞片、犯罪片、体育片……中国电影,不能说还处在漠视市场和观众的阶段,但至少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

类型片,不是一窝蜂

中国电影为什么缺少类型片,这个原因很难用一句两句话来解释清楚,可以说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从创意生成到市场机制,到工业体系,再到商业模式的完善。

近些年,自小成本影片开始抬头,“中国类型片时代已经来到”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类型片固然有较为稳定的模式框架,但电影到底不像工业流水线那样使生产的产品完全一模一样,它需要有创新,而且是有价值的创新。2012年,打着“恐怖片”旗号的国产影片一部接着一部,《画皮2》、《绣花鞋》、《半夜不要照镜子》、《夜店诡谈》、《笔仙惊魂》……可是这些“恐怖片”却只让观众看到了不知所谓的故事和制片方抢钱的心态。类型片,从来就不是空手套白狼。

类型片当然也不是一哄而上地盲目抢滩市场资源。在《泰囧》成为现象级电影之后,制片人韩小凌曾担忧2013年或会有大量跟风之作涌现,“公路片”一拥而上。其后的事情果然映证了这种担忧。2013年1月1日,《人在囧途》的导演叶伟民和王牌监制文隽宣布开拍旅途电影《一路顺疯》。导演张志斌也在微博中吐槽:“因为《泰囧》,我就接触了不下10个人想做喜剧,还有更甚者想直接做一个名叫《一群人不停囧途》的影片。”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4篇

1、2015版《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中刘病已的饰演者:陈晓;陈晓,1987年7月5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

2、1997年出演电视剧《我们班的歌》,饰演男一号孙东 。 2010年参演徐克执导的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 2011年签约于正工作室。2013年凭借新版《笑傲江湖》林平之、《陆贞传奇》男一号高湛人气大增,荣获2013年度国剧盛典“极具青春号召力演员”奖,以及亚洲偶像盛典“最具潜力男演员奖”。2014年陈晓与陈妍希主演的古装武侠电视剧《神雕侠侣》播出,拿下全国同时段第一的收视率。2016年,主演青春校园电影《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同年,凭借在影片《智取威虎山》中饰演的高波一角获得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3、2017年,搭档孙俪主演的年代传奇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东方卫视、江苏卫视开播,凭借沈星移一角摘得中国电视剧品质盛典“年度观众喜爱品质剧星”和“2017年度受网络关注男演员”奖。2019年4月,主演的都市爱情电影《如影随心》上映,并凭借该片荣获第2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男演员奖;同月,主演的公路悬疑爱情剧《一场遇见爱情的旅行》在江苏卫视、浙江卫视黄金档播出。

(来源:文章屋网 )

青春校园电影范文第5篇

 

2015年的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成功突破440亿元,与全世界最大的北美地区电影市场的距离快速拉近。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产电影也呈现出井喷式创作态势,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电影人仍然贡献了风格多样的、颇具突破性的、多种类型的电影。但是,通过梳理2015年的国产电影很容易发现,青春怀旧成为2015年国产电影的重要标签之一,众多的青春校园电影涌现在大银幕上,博取观众对青春岁月的感伤和怀念,同时也为2015年的内地票房440亿元的纪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徐峥导演并担纲主演的电影《港囧》是徐峥“囧系列”电影的最新作品,虽然该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娱乐电影,旨在将喜剧进行到底,但是无论是镜头画面,抑或是配乐音效、故事桥段等,都呈现出怀旧美学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徐来对青春校园生活的怀念,对未曾尝过初吻味道的初恋女友杨伊的惦念,还是徐来对画家梦的不甘心和遗憾,都构成了影片的怀旧叙事氛围。同时,影片对于香港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怀旧式展现,间接地将徐来的个人怀旧上升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们的集体怀旧,这既是个人怀旧,也是时代怀旧。因此,怀旧美学是分析和研究影片《港囧》的首要入口,本文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该片。

 

一、关于青春与梦想的个人怀旧

 

从演员到导演,徐峥从2010年的影片《人在囧途》开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职业转型。作为《人在囧途》续集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徐峥的导演处女作,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和疯狂以及电影票房的超预期的回馈,最终使徐峥转型成功为电影导演,并确立了拍摄“囧系列”电影的商业电影制作路线。徐峥的“囧系列”电影拥有一个十分明确的创作目标——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和商业电影,在给予观众无厘头的欢乐的同时,也把握住了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脉搏,锁定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巨大商业利润。可以说,徐峥的“囧系列”电影就是为了商业电影市场孕育而生的,因此整个系列电影的创作应当是完全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潮流的,是完全契合当前电影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所以,对于2015年国产电影的青春怀旧,我们在徐峥执导的电影《港囧》中也能一窥一二。

 

电影《港囧》是一部有别于前作《人在囧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喜剧电影。前两部作品是针对时下最流行的社会现象和具有争议的话题,取材于社会现实的喜剧电影,正如同春晚上的喜剧小品一样,影片中制造的笑点是与时俱进的,有着新鲜出炉的时效性。《人在囧途》以小见大地影射了时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插科打诨的方式消解着负面的社会现象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嬉笑怒骂中表达了导演刚正不阿的观点,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是这部电影的最成功之处,完全符合一部具有娱乐大众意识的喜剧电影的特点。而作为《人在囧途》续集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是以泰国旅游热为叙事载体,少了第一部《人在囧途》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多了一份对于喜剧效果的深入挖掘的诚意。王宝身上傻里傻气的偏执,正是时下的中国人身上逐渐消失且十分重要的品格。电影《港囧》则承载着复杂而庞大的怀旧意识,代表着“囧系列”电影卷土重来。虽然赴港旅游并非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但是影片主角徐来人到不惑之年,对于青葱岁月的初恋和未完成的梦想的遗憾和眷恋,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意识。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回顾昨天就意味着怀旧,徐来的怀旧更是一种不安的烦躁和苦闷,是一种对当下的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的状态。

 

不惑之年的徐来有着一份令人尴尬的工作——内衣设计师,但正是这样一份工作让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美术专业毕业的徐来有着一颗成为艺术家的心,从大学步入社会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就业形势的艰难让徐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多年来,内衣设计工作既是他成功的事业,又是别人拿他开玩笑的笑点,他在受到周围人嘲笑的时候,总是记着初恋女友杨伊第一次见面称呼他的“清风徐来”,可以说在十分现实的社会中,徐来有着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心灵。在他的眼里,只有初恋女友杨伊才真正了解他、理解他的梦想。所以,多年来他仍然记得杨伊的一句“清风徐来”,直到他已将自己的艺术梦与杨伊融合在了一起,分不清你我,杨伊代表了他在现实的逼仄下无法实现梦想,同时杨伊本身也是一个他不曾得到的甜美的梦。

 

因此,针对个人怀旧的方面而言,影片《港囧》十分符合2015年国产电影的重要标签——青春怀旧。徐来拥有稳定的现在,急于去弥补过去的遗憾,这种对于青春的怀旧同其他青春校园电影的本质意义并无二致,人们总是认为青春校园岁月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有遗憾和不圆满。

 

二、关于时代和文化的集体怀旧

 

导演徐峥在打造电影《港囧》时,并未让自己局限于青春感伤怀旧的思维定式中,人到中年的彷徨这一古老的命题,徐峥企图用一种更具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解答。因此,在继承“囧系列”电影“在路上”的叙事核心的同时,徐峥利用电影丰富的视听语言构建了一个怀旧的香港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如果说徐来的自怨自艾和躁动是属于他个人的小情绪,是属于他自己的个人怀旧,那么通过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城市空间的全方位构建,以及20世纪香港的文化空间的复制甚至还原,就是导演徐峥企图激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的怀旧情绪。如此一来,电影《港囧》就绝对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徐来寻找初恋和青春的激情的一部“出轨”电影,而是在这样一个极具笑料的无厘头故事中,营造了属于一整个时代和文化等的集体怀旧氛围。《港囧》虽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商业电影、娱乐电影、喜剧电影,但也因此成为一部具有情怀的电影。

 

首先,《港囧》集结了20世纪经典香港电影明星客串演出。这些明星伴随着如今步入中年的一代人的成长过程,早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化记忆,让观众或许在某一秒时误以为自己观看的就是一部20世纪的香港电影。其次,《港囧》效仿了多部经典香港电影的剧情桥段,以衔接和串联起整部影片,让蔡拉拉追踪徐来的整个过程犹如一场城市大冒险,充满戏剧性元素的同时,也在二人不断地走入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经典电影场景时,唤起观众关于香港电影的共同记忆。最后,《港囧》运用了大量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香港流行音乐,通过音乐和场景、情节的配合,营造一个充满韵味的怀旧空间,让音乐和场景画面参与叙事,即便此时并没有准确的故事情节,演员也没有台词表述和肢体表演,同样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情绪。

 

在香港明星、香港电影故事情节和香港流行音乐的共同营造之下,影片《港囧》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文化空间,令整部影片散发着怀旧美学的迷人氛围,让观众在关注徐来和蔡拉拉的你追我赶、斗智斗勇的搞笑故事情节过程中,感同身受地回忆起属于自己的青春成长岁月。电影《港囧》引发了观众的主动怀旧心理体验,跳脱出一般电影强加给观众的情感体验的叙事定式,而是独辟蹊径地在旁观徐来的青春、初恋和梦想的怀旧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一场集体情感怀旧。

 

三、关于怀旧美学的影像建构

 

随着《人在囧途》和《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火爆上映,徐峥从第一部的演员转型成为第二部续集的导演,并且被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称为“商业电影黑马导演”,即他主演和导演的商业喜剧电影意味着质量和票房的保障。前两部电影积累的人气为第三部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的可能,虽然影片中从头至尾贯穿着生硬的植入式广告,但是该片的整体制作成本和水准都远高于前两部作品。尤其是影片对于怀旧美学的影像建构,从影片片头的制作到画面的色调都具有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痕迹,影片从头至尾、细枝末节的艺术风格高度的统一,使得这部商业喜剧电影有了精致的艺术气质。

 

电影《港囧》极其强调画面的构图,虽然影片的内容是以搞笑为主,但是其表达人物情绪的镜头画面以及展现城市空间的空镜头,都十分注重人物和背景的比例拿捏。例如,徐来来到了初恋女友杨伊约见他的洲际酒店2046号房间,此时的杨伊正在接受杂志的采访拍摄照片。徐来循着杨伊助理的身影,视线转到了窗外的露台上。杨伊身着一身红裙,梳着精致的短发,而徐来的目光定格的画面,窗框刚好将杨伊收入画面之中。杨伊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她如同画中人一般显得遥远而不真实,无论从徐来当时的心境来看,抑或是杨伊之于徐来人生和内心的重要性来说,仅这一个镜头就将一切隐喻到画面之中。而杨伊身着的红色长裙,更是代表了徐来对于初恋女友杨伊的内心的炙热,以及杨伊代表的徐来艺术家之梦的热烈,无论在徐来的记忆深处,抑或是现实世界中,杨伊都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当年大学时期的二人想要接吻,却频频出现状况而被打断,徐来有着与杨伊一起畅想未来的回忆,却不曾有过更亲密的身体接触,杨伊正如同徐来的艺术家梦想一样,悬浮在空中,十分不真实。

 

同时,在整部电影的镜头画面的色调处理上,为了极大地贴近20世纪香港电影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增加了画面的颗粒感,在不断运动的镜头中,呈现出来的画面是有着胶片拍摄的饱和色彩的色调质感。色彩的内涵和象征性在《港囧》中被淋漓尽致地运用,尤其在人物服装的美术设计上。例如,徐来在维多利亚广场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杨伊,只见她身穿一袭古典高雅的白色长裙,身后是向梵·高致敬的色彩斑斓的画作,不曾与杨伊有亲密接触的徐来,在他的眼里杨伊是无比纯净和纯洁的,她代表了一段柏拉图式的青春期的爱情。而杨伊身穿白色服装,正是代表了这种空白和纯洁。再如,影片结尾的一幕,蔡菠身穿的一袭长裙,恰好是犹如梵·高画作一般的色彩,这也无比直观地象征了蔡菠才是徐来一直以来苦寻的梦想,而杨伊只是一个青春的遗憾。影片在色彩运用上直接而恰当,也因此,影片的情感和情绪表达也十分直接,使观众在享受喜剧的欢乐的同时,也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无须过多思考。

 

四、结 语

 

电影《港囧》的怀旧美学是多角度的,有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的怀旧,也有从集体记忆角度出发的怀旧。无论是香港城市空间,抑或是香港的文化空间,都在70后、80后的观众记忆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这些符号化的记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是融入他们青春时光的最珍贵的部分。如果说徐来对初恋杨伊的寻找是一次情感的迷失,那么影片结尾徐来终于了解妻子当年为自己做出的牺牲,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爱,那么蔡拉拉对于纪录片的追求才更加符合影片的梦想主题。蔡拉拉对于纪录片的疯狂和热爱,也从另一个侧面,从人性的角度呈现了片中香港电影的怀旧情结。无论是胡乱地拼贴,还是刻意地怀旧,电影《港囧》怀旧美学的生成都可看作是国产电影创作的一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