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生职业教育

医学生职业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21-22.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西医结合

作为“准医务人员”,医学生在完成医学教育之后,即将走上岗位,进入社会,亲身实地面对病患,面对诸多的社会敏感问题。而在医学教育阶段,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医学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观、职业价值观、义利观,明确应秉承的医德理念,熟悉应遵守的医德规范。而这些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医学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生的职业教育主要以课程学习为主,涉及课程为《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学时为35学时左右。课程安排多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其中《医学伦理学》为主干课程。

从课程设置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课程都属于西方医学伦理学范畴,西方医学伦理学强调社会价值,对个人价值关注不够,强调他律,对自律关注不够,未能将医学与医德进行有机结合。更为关键的是,医学与哲学密不可分。中西方医学,医学伦理学的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中西方哲学的差异,比如元气论与原子论的差异,天人合一与天人对立的差异,而基于哲学的这些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中西医对疾病、自然、社会三者关联上认知的差异。中西医也因此各具特色,也各有自身的局限性。目前,在临床实践中,“中西医结合”已成为独立发展的学科,在慢性病诊疗、亚健康、肿瘤诊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以西方医学伦理学为主,如果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发挥各自优势,充实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施“中西医结合”,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必然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涵

1.医乃仁术为核心的价值观

医乃仁术是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命题。最初见于《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随后,医乃仁术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共识。在许多医学著作中,多有提及。如杨泉的《物理论》中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1]意为医生,如没有仁爱之心,则就不可托付于他。而在徐春甫的《古今医统大全》更首次提出了医乃仁术的提法:“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2]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即一个“仁”字。而在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基本理念中,仁始终列在首位。医乃仁术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德对于医学目的和本质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医德主张医德与医术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仁是术的前提,而术是中性的。即医德是医术的前提,依靠医术来实现其宗旨和归宿,而医术是中性的,衡量医术的善恶标准是医德。

2.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万物的本源,中国传统医德形成了“贵生”的生命观,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神圣,最宝贵的。《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3],意为天地万物,唯有人的生命最可贵。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4]中国传统医德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行医理念中,体现出惜生的养生观,在行医的过程中,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对生命的热爱,对维护、提高生命价值的关注,对生命的敬畏构成了中国传统医德“人命至重”的生命观。

3.普同一等的医患观

普同一等的医患观首先是博爱,泛爱众,对待患者不应贵贱有别。如《后汉书方术列传》“仁爱不矜,虽贫贱斯养,必尽其心力。”[5]其次,一视同仁。治疗患者不应贵贱有别。治疗原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而不应尽遣珍贵药材。如《肘后备急方》“周甘唐阮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6]在行医过程中,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学会换位思考。“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如何?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利则利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以及“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7]

4.大医精诚的职业观

大医精诚,精即医术精通。孙思邈认为疾病的内在病因和外在症状千差万别,有时病因相同而体现不同的症状,有时相同的症状又有不同的病因。所以在具体的诊疗中,一定要通过诊脉来具体判断,然而病人有个体差异,诊脉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道理,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能明了。所以,孙思邈提出,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的研究医学资料,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不能道听途说,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就自以为掌握医学,如果那样,就是害了自己。“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4]大医精诚。诚在于诚心救人,重义轻利。孙思邈认为品德医术俱佳的医生行医,必定排除私心杂念,安定神志,对患者怀着同情慈悲之心,决心拯救大众的疾病之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4]不论患者贵贱,长幼,疏亲,智愚,都应一视同仁,能够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推己及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4]行医不应以谋利为前提,而应秉承解除患者痛苦的思想。“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4]。

5.审慎行医的诊疗观

如前文所述,中国传统医学属于经验医学,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都要凭借行医者的经验。而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加上病人的个体差异,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断方面十分强调谨慎行医。孙思邈在

三、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特点和局限性

首先,从“医乃仁术”的核心命题可看出,中国传统医德强调医学与医术的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主张精良的医术来自于高尚的医德,两者密不可分。主张先有德后为医,正己为先,正物为后。

其次,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从个体医疗实践出发,多见于医家的医学著作中。从医德与医术的关系,到修养医德的重要性,以及具体行医规范。这些具体的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第三,中国传统医德理念重视医生职业道德的自律和修养。强调医生应在不断的医学实践中完善自身的医德理念,强调自爱、自省、慎独。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美德规范性。如同儒家思想中近君子、远小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医德以“大医”为行为准则,主张大医精诚。

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医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受到儒家思想“君子不器”的影响,对医疗技术的关注不够;从个体人格完善出发,对外部制度的约束关注不够;在医患模式上,对患者自关注不够;并且还受到历史、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有些方面有宿命、迷信等因素。

四、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首先,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丰富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现有课程相结合,起到古为今用、优势互补的作用。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主干课程为医学伦理学,主要内容为功利论,人权论,公益论。主要以理论学习为主。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来自于具体的医学实践,有较强的实践性,具体到医德的自我修养,从医的行为规范,对今后医疗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文化认同、心理认同上,中国传统医德理念更利于医学生理解、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传承,已经融入到我们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文化的传承一定是建立在心理认同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医德理念也因此更利于医学生理解其内涵,接受其思想,进而将中国传统医德理念融入其职业观,职业道德中去。

第三,在医学人文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加强人道主义精神。现代医学依赖医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医学人文。而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强调人格追求和人文关怀,强调行医要有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感同身受。这些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医德理念将有助于增加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

第四,在职业观方面,更有利于医学生树立仁心仁术、重义轻利的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医疗卫生行业也面临着经营体制的转换,在保持原有公益性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市场收益,节约运营成本。由此而带来的医疗行业追逐利益,医德意识淡漠,医患矛盾增加等问题。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倡导重义轻利,主张医学实践的动机和目的不应为追逐名利,而是通过医学实践起到自身道德修养,进而改善生活境界。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灌输中国传统医德关于义利的理念,可使医学生在进入工作以前,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平衡义利的关系。

五、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的建议

第一,建立以医学人文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在原有开设课程《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卫生法学》的基础上,增设《中外医学史》、《中国传统医德简述》等选修课程;第二,在医学生实习阶段,结合具体医学实践,加强中国传统医德理念的灌输。最后在校园文化方面,开办《中医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介绍中医医德、中医文化、中医名医。

可以预见,在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中国传统医德理念,实施“中西医结合”,可以对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起到加强促进作用。进而在医疗行业医德医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物理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12册[M].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83:15.

[2] 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04-213.

[3]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

[4]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1999:1-2.

[5] 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6:1040-1041.

[6] 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

[7] 曾世荣.活幼心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3.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

1.我国现行医学教育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医学科学的进步,传统医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

(1)现行的医学教育受制于呆板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其主要表现有: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实践教育中的人文道德教育和熏陶。

(2)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传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本形式的医学伦理学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在培养医科学生整体医德素质方面还存在着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的缺陷。

(3)人文素质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就医学院校而言,没有将人文知识整合到医学实践中,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仅仅只是点缀。

2.医学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备的素质

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学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现代社会对一个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是以业务水准为第一标评。一个人文素质欠缺、缺乏爱心、医患沟通能力差的医生,给人类、社会和病人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势必形成对医学人才的特殊要求,医学人才的人文素质在医学人才成长过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重新提出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摆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识。社会对医学发展要求的变化和医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必然提高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引起医学教育目标的调整,医学道德和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逐步呈现。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大趋势,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

二、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新型医学人才,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医学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医疗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医学院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创新能力培养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目前,医学教育的问题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进行强调。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造就新型医学人才的根本保证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除给予医学生基本医疗知识、概念与技术的学习,最主要是加强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创新性学习方法及思考模式,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所以,医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思维应包含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二是能有原始性创新能力。

1.较高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形成开放性思维

对非人文学科专业的学生,人文素质的增强会明显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能突破狭窄的专业领域,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

2.较高的人文素质能提高辩证思维和判断分析能力

人文学科领域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等,很多重要成果和文化遗产本身就是辩证思维的结晶,充满着辩证思维的光辉,富有很强的启迪心智的作用。

3.较高的人文素质可促进创造建树能力

人文学科以批判为手段,以建设和创造为目的。尤其是文学艺术,其构思、立意、选材、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性建设成果,能够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来有力的刺激和启发。

四、小结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法制教育 措施

职业学校急需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因为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法律知识同样不可或缺。事实证明,只有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才会尽量避免遭受失败的厄运。同时近年来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令人担忧,学生学习差,内心有严重的挫败感,冲动叛逆,还有一些学生已经在社会上混迹多年。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后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产生仇视一切的心理,个别学生还会外化为极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因此职业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向全社会输送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可以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弘扬法治精神,为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加强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呢?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与其它学科渗透相结合,培养学生法律素质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开设的法制课程主要以法律的具体规定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法制教育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首先应及时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内容上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法制教育课程,如民法、刑法等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常规普法的内容;会计法、税法等可以作为财经类专业必修的法律,等等。这样,学生除了进行了法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外,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与职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教育,使法制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其次要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深化法制教育。寓法制教育于其他学科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对学生进行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促使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和护法。

二、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目前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形式仍比较单一,而法律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把教学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为此,要努力探寻富有实效的途径和方法:一是可增设教学活动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选用社会治安、学生违法犯罪等与青少年联系密切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法律知识进行案例分析,教会学生从法律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二是要在校内开展学法用法实践活动,充实法律课程教学内容。这是最有效的途径,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审判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类违法犯罪图片展,举办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会,出法制教育专题墙报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又对学生进行了经常性的教育和熏陶。三是借助外部力量齐抓共管。如邀请司法专业人员到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系列讲座;邀请正在服役的少年犯到学校来现身说法,以铁的事实、血的教训,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四是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受法律威严。如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开庭审理案件,参观少管所、看守所、戒毒所等,以其亲眼所见、切身感受告诫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三、提高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法制教育大多由政治经济课程教师兼职,他们的法律理论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影响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成效。针对这种现状,职业学校,一是应积极引进具备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教师,充实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学校法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二是应大力鼓励现有法制教育的教师通过进修、培训的方式,提高自身的法制素质。

四、营造以法治校的氛围,努力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

职业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应构建一个适宜学生遵纪守法、健康成长的环境。学校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一个法治环境,即依法治校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切行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行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生动体现,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在校园内形成讲究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对学生而言,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法制教育,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医学生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首先,何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归划指的是人一生当中对于职业发展道路与归划的预想,其中包含在特定职业领域中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所获取的成绩和满足感等问题。一个人合理完善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阶梯的头一步。根据现有的数据,现在大学生当中有近一半的人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设计。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大学生提前做好就业计划是十分必要且极其重要的,这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用自己的话说,也就是你打算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组织,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如何通过你的学习与工作达到你的目标。在这里我想就我做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几年的经历与体会和大家探讨一下。

大学生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目的是什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学生在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尽其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帮助学生分析自我,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为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提供前进的动力;帮助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与职业目标;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通过自我评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学习,不断完善自身,实现价值增值,使自己具有面对社会变迁、科技不断进步的适应与应变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一种认识的误区,总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大四开始做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形成大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盲目,没有目标,耽误学生成才。我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大一一进校就开始,分为四个阶段:

大一:这时学生的可塑性很强,要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期望。首先,学生通过与辅导员、导师以及学长进行交流,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增加交流技巧,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其次,运用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寻求职业目标,让学生认识自我,思考未来,认清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不足,进而制定学习目标,合理设计大学生活。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专业强,同时知识面广的通识之才。所以现在许多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通识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了解自己专业之外的知识。同时,学校可以为每位入学新生建立“人才档案”,登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专长、职业倾向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

大二:大学生以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和人文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和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锻炼组织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同时多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耐挫折能力。学校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课,指导学生征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醒学生锻炼英语口语技能和计算机使用技能,并广泛涉猎书籍,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有余力之时参加辅修或第二学位课程,充分利用大学学习的宝贵时间,并根据自身情况修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大三:在毕业前夕,督促指导学生加强专业学习,准备考研的同时,引导学生把目标定在提高求职技能上,培养创业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素质拓展训练,来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机智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等等。此外,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通过校园宣传网络指导学生了解与自己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公司和机构。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朋友,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为大四的就业打好基础,拓宽渠道。

大四:在学生们找工作之前的上学期,教师可指导学生对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确认自己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是否准确,这时还有机会进行修正。第二,在前三年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做各个行业人才要求的辅导。针对不同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择业技巧训练,进行模拟面试指导和训练,让学生有犯错和改正的机会,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同时可以在学生中成立就业信息小组,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宣传优势,增强学校与学生的信息沟通交流。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的。这个过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同时,这也是学生能够顺利找到工作的基础,应该把它放到高校教育的重点环节上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的科学性,为国家培养合格的有用人才。

一、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正确的自我评估

首先,要对自身有一个明确全面的了解。可以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比如:以性格测试、友人评价等方式对自己的特长、性格、情商、爱好智商、思维等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弄清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活的盲目性。

(二)树立职业目标

这个步骤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一环,目标又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之分。长远目标需要个人经过长期艰苦努力、不懈奋斗才有可能实现,确立长远目标时要立足现实、慎重选择、全面考虑,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短期目标则更具体,对人的影响也更直接,也是长远目标的组成部分。确立目标时不应好高骛远,要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

(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丰厚和累积是一个人成才的必需条件,当今社会将人掌握知识的多少看成衡量人的素质的标准,但是这并不是衡量的绝对标准。知识的数量并不能代表人真实的知识水平。当代大学生不仅需有知识的储备,还应该有相应合理的知识结构,没有结构无法发挥知识创造性的功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时,应该根据职业和社会的发展做具体要求,将已有的知识科学构建,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将知识整体效能最大化,拓宽自身知识面,增大知识储备。

(四)增强实践能力

在合理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是考核的标准。同时,对环境的适应、对文化的整合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是考核依据。因此,就要求大学生在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应培养从事专业行业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社会中,往往学生的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只有将合理的知识建构和社会需要的技能相统一,才能在求职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进行适当的职业训练

当前在高校,大学生进行的针对职业训练较少。学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创业比赛”等活动都是很好的训练形式。学校还可以邀请成功毕业生回校座谈,介绍经验。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相关单位实习,提前进入职场,增强适应能力。

(六)反馈意见

由于实际情况中有各种不确定因素存在,使学生后期对自身的认知和原来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有偏离,那么就需要不断地自身反省并对规划的目标和行动方案,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调整,以保证最终人生理想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反馈调整就是一个再认识、再改正、再发现的过程。

目前,在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学习和教育的重点内容,并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等同的。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整,很多高校没有专门的机构从事这样的工作,总是由就业指导中心将有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工作包揽。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缺失,从事这一专项工作的专业教师缺失是目前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搞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的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专院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为数不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自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还比较困难。要解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高校应该尽快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二、高校针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措施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帮助广大学生较为深刻地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修正自己的职业发展计划。因此,职业教育就应该自始至终地贯彻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就业指导课的核心内容,将科学的理念灌输给学生,同时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

(二)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增强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对其所学专业的应用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相关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强的实践,使大学生不仅在心理上接纳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也进一步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学校应加大力度建立相关的专业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基地,组织和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工作岗位上去锻炼。

(三)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要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利用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同时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使他们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来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可以依托自身学科的优势,设置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大学科课程、实践活动课程、模拟实战课程、文化素质课程等教育课程,与企业联合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课程,加入并更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对于培养适合工作岗位需要的学生是重要的一步。高等院校应把这项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给大学生提供更有实效和科学的方法与手段,激励大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金明.对全程化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