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诗精选

现代诗精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诗精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诗精选

现代诗精选范文第1篇

依法纳税是企业必须承担的义务,也是积极的配合国家的各项宏观调控。企业税务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在遵纪守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税法的相关规定以及颁布施行的各种减免税收等的优惠政策,以少缴纳、延缴纳税款,进而降低企业纳税成本,实现负税最小化饿经营管理活动。企业税收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发展意义重大,通过税收管理活动的开展,合理安排和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投资等各项活动,制定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纳税方案,优化配置企业资金,节约纳税成本,增加企业财务收益,促进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企业施行的税收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增强纳税及税法意识,防范企业税务风险,促进规范化经营,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还能够通过降低税收成本,减少财务损失,增加财务盈利,促进企业内部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各项财务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下企业税收管理现代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日益完善,再加上,世界经济交流合作的加强,我国企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深入发展,企业财务税收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税务管理的现代化的促进其经济效益和发展目标的实现是其必然选择。总的来说,企业税务管理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企业在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组织结构、高素质的专业财务工作人员等来控制和调节企业各项税务活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新形势下施行税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并开始通过现代化税务管理完善企业经营,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对税务管理认识不够,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落后。一方面,税务筹划作为税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很多企业将其与税务管理混淆,将其作为税务管理的全部内容,更无法将税务管理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想融合;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进行税务管理工作时多侧重于根据相关税法规定进行技巧性的减少税款,使得其与企业整体经营运转脱节,增加了财务管理风险,而使用的税务管理方式单一,没有积极的借助先进的电子税务等手段。其次,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人员问题。很多企业负责税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多是将税务管理工作等同于财务管理工作,或者将偷漏税或降低交税等作为工作重点,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负责税务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税务及税务管理专业知识及素养。最后,企业税务管理机制不完善。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多由其他财务人员兼任,很少建立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指派专人负责,岗位及人员配置都不合理。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三、新形势下实现企业税务管理现代化的路径分析

1.强化企业税务管理意识,完善税务管理体制

根据企业现代化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新形势下对企业税务管理工作要求的变化,企业应当加强对税务管理的认识,了解新形势下企业现代化税务管理的内涵,打破传统税务管理工作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对税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规划企业税务管理,逐渐的实现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化、现代化的税务管理,同时,还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情及发展需求完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专门的税务管理职能机构和岗位设置,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创新企业原有税务管理机制,并合理配置专业的税务管理人员,进而促进企业税务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2.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素质

企业税务管理现代化饿实现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持。为此,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负责税务管理人员聘用环节的控制,保障人才质量。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提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公开招聘等方式,选聘那些精通税务专业知识、业务技能、税法相关知识、计算机等电子税务知识及技能等专业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及组织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在职税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其完成知识的更新和强化。根据企业税务管理工作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积极在员工中间开展税务管理工作及学习经验交流,为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顺应新形势的变化特点,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等在公司内部建立企业税务管理知识及技能学习网站,允许相关税务管理人员进入和访问,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组织召开税务管理工作及学习报告,逐渐走增强其专业素养,提高其业务水平。

3.企业加强纳税筹划管理和税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现代诗精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全球经济;国际化大都市;竞争优势

一、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机遇和自身优势

1.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的战略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西安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开放正式获批,“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行,陕西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开局,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西安已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在三星、美光、强生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5年,西安实现海关进出口总额17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①。高新区进出口总额突破219亿美元,同比增长18.8%②。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示试验区、国家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等战略机遇的同期叠加(见表),形成了西安发展过程中独具一格的战略优势,成为西安融入全球经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推手和动力。

2.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的自身优势

(1)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

西安的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城市第三,军工实力全国城市排名第一。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学生75.27万人③,各类科研及开发机构1684个,各类独立科研机构46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测试中心231个,科技人员16.10万人,其中,两院院士60余人。

(2)主导产业优势明显

西安是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以英特尔为代表的IC设计,以三星、美光为代表的半导体封装及测试,和以中兴、酷派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制造为主体的,具有国际级竞争优势的半导体全产业链。在航空航天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汽车、专用通用设备、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已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加工为主体,以天然药物和中药开发生产为特色,以医疗仪器和设备研发生产为支撑,以新剂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增长点的优势产业集群。

(3)生态文旅资源富集

秦岭是全国闻名的“生物资源基因库”,据《太白山本草志》(1993)统计,共有1412种之多。依托山水生态优势资源,西安在秦岭北麓、渭河沿岸、白鹿原等板块布局建设猕猴桃、葡萄、樱桃、石榴等时令水果产业带。友城资源方面,西安现拥有国际友好城市27个,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五④。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西安的友城城市总数达到15家。

二、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存在的问题

1.经济总量较小,产业规模不大,内在质量不高

从经济总量来看,近年来西安经济增速虽然排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但总量优势微弱,仅为成都的54%,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速的压力。从产业规模来看,西安总体呈现出产业大而不强,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关联性较弱。三产占比虽然达到55.8%,比成都略高,但成都的三产总量为5125亿元,与西安GDP相当⑤。从内在质量来看,2014年西安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3.9:40.3:55.8,但内在发展质量不高,二a增速不快,总量偏小,三产中生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占比不高,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水平不相匹配。

2.国际化程度不够

从西安融入全球经济的现状分析可知,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的重点城市,西安的国际化程度与各项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指标,比如外国使领馆入驻数量、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数量、举办国际会议次数、吸引国际入境游客人数等指标差距较大。

3.城市承载能力不强

航空物流发展方面,国际航线数量偏少,旅客吞吐量、航空货运吞吐量较低,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服务业方面,以金融、交通运输与仓储等为代表的生产业发展相对较慢。城市涉外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为外籍人士在西安工作、学习、生活提供的保障不完善。生态承载能力方面,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277立方米,远远低于全国人均的2069立方米和陕西省人均的1133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城市⑥。此外,人均绿地覆盖面积为11.2平方米/人,与全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64平方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⑦。

三、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1.总体思路

西安市融入全球经济的总体思路为:通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之都”建设进程,使西安成为全球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互联网新兴产业策源地之一;通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卓越化提升,打造“全球设计之都”,使西安成为全球重要的软件技术创新基地、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发挥“世界古都,华夏之根”的资源优势,使西安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依托秦岭及渭河的生态资源优势,实施全球品牌化战略,使西安成为世界知名的温带水果出产地和全球技术领先的低温果汁产业聚集地。

2.西安融入全球经济的政策建议

(1)培育产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借助《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的逐步实施,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以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开发区为产业发展引擎,实施“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2)加大对外开放程度

以“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为依托,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通过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国际孵化、信息共享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展向西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能源、科技服务、产能等优势资源输出,提升西安的吸引力和辐射力。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合作创新,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为西安加快融入国际经济提供强有力支撑。

(3)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积极构筑智能交通物联网体系,依托机场、铁路、高速公路、城内道路,将西安建成大型无缝智能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服务创新,提高服务业水平。积极推动智能化服务在服务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服务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提高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完善社会治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常态化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网格化。提升契合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的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4)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总结和提炼西安城市精神,形成城市核心价值观,用城市精神来促使市民形成普遍的城市自豪感和认同感。注重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广大市民文化水平、文明程度、道德修养、法律观念和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精准城市定位,找准城市宣传的切入点,打造西安城市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西安在国际文化上的影力水平。

(5)提升资本供给能力

拓宽贷款渠道、丰富信贷产品、创新贷款模式、加强信贷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及完善贷款保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资本供给体系。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担保体系。通过支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上市企业增资扩股、构建多层次股权融资体系。

(6)健全人才保障体系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各级侨联机构以及国际化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鼓励领军人才的引进。加强专业机构人才培养能力,推动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专业人才的国际化水平。

总之,西安市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聚焦重点产业、加大对外开放、建设智慧城市、加大城市营销、强化资本保障、健全人才体系,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导下,按照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要求,在更大区域和更高视野下,培育国际竞争力,推动西安快速融入全球经济。

注释:

①数据来源:西安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②数据来源:海关统计资料.

③数据来源:西安统计年鉴2014.

④数据来源: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

⑤数据来源:魏民洲书记《关于西安市“十三五”发展的几点思考》.

⑥数据来源:西安市节约用水办公室.

现代诗精选范文第3篇

论文摘 要: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现的具体体现。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落实生态文明战略能降低产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冲击与负荷,满足西部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文化在分析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绿色增长的途径选择。

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报告明确提出:“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已从学术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的层面上升到全党的执政兴国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指导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先进理念,也是指导西部现代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先进理念,西部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

一、生态文明战略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在生态文明战略的先进理念下,将生态文明战略具体化,政策化,紧紧围绕生态文明的几个方面,提出对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要求。

(一)要求西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

四川大学邓玲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而取得的积极成果与进步过程。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具有丰富内涵,强调当代人与当代人,当代人与下代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是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人类文明经过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正在迈入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阶段。从历史的断面来看,人类社会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几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生态文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识文明(即思想观念);第二个层次是行为文明(行为方式);第三个层次是制度文明(社会制度);第四个层次是产业文明(物质生产)。生态文明战略要求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就是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利于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要求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树立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结合西部具体情况,将生态文明具体化,需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1.要求构建生态产业结构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就是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间的关系看,生态产业是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现代服务业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耦合构成的产业体系。第一,要建立绿色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是生态产业体系的基础、生态的源头。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建立以农户、企业、销售商、政府、消费者为主体的产业链;实行以食品加工业为导向的农业结构调节机制。第二,需要建立“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业。需要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将传统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单向流动经济模式转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动经济模式。第三,要构建生态现代服务业。根据服务的对象,“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生产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和消费性生态现代服务业。前者是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服务的,如生态信息的传播、管理与咨询业,后者是满足消费者生态需求的服务产业,如生态旅游业、生态商贸现代服务业、生态房地产业等。西部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可从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途径清洁化、服务模式绿色化等方面着手。

2.要求以生态文明的理念转变服务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和作用的方式。从要素配置状况出发,经济增长可以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以增加投入和扩大规模为基础、强调增长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以提高效率为基础、强调增长质量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当前,应实现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西部可从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两方面人手:(1)西部以科技创新提高效率,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能源的节约。确立知识自主创新的意识,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重视公共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提高对教育和科技的公共支出。(2)西部以体制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西部要塑造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微观载体,依托区域内的科研机构及其他科研企业,完善微观载体的治理结构,改进内部管理制度,使企事业单位主动成为追求集约经营和提高效率的微观主体。同时,体制制度创新必须塑造效率主导型的投融资机制。目前政府仍是社会投资的主导性力量,通过创新现有投融资机制,提高资产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3.要求倡导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西部的消费性现代服务业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大,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绿色消费模式的宣传力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人手: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环保产品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要求西部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而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包括了“循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不经济的“循环”是不可能持久的,不循环的“经济”也不是循环经济。西部发展循环经济,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具体的实践任务。在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坚持“点、线、面”三路并进,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展开。一是坚持从“点”上突破,积极构建服务企业“小循环”。在服务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推行污染排放的生产全过程控制,全面建立节能、节水、降耗的现代化服务产业工艺,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二是坚持从“线”上链接,积极构建服务行业“中循 环”。通常以生态服务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形式出现,把不同的服务企业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合。三是坚持从“面”上推进,积极构建社会“大循环”,以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四)要求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西部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区,包括西南是奇山异水民俗风情生态旅游大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和广西),西北是大漠黄河丝路文化旅游大区(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宁夏和内蒙古),青藏高原是生态及文化旅游大区(包括西藏、青海)。这地区都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生态安全的大后方,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其生态泉眼的辐射功能,需要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体现西部水域、林地、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以及优美的人居环境。

二、西部现代服务业实现生态文明的途径选择

(一)构建西部绿色服务经济制度

要发展西部绿色经济就要构建绿色经济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构建绿色经济的增长模式和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的绿色制度如绿色资源制度、绿色市场制度等等,将构建绿色制度的意识深入到各个层面;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是离不开生产的。而生产同样需要管理制度的约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好的制度决定了好的发展,各种绿色制度决定了绿色的发展模式如绿色生产、管理、消费、贸易等制度,使得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意识;建立绿色激励制度,在金融、财政、税收上运营激励方式促进发展,使绿色发展模式更深更广。

(二)对服务主体实施生态化管理

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服务企业,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绿色饭店评估细则》等相关行业标准,要求现代服务业主体实施清洁生产。就目前来看,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现代服务业本身行业门类较多,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行业标准有待进一步细化。另外,对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服务业中的商贸业、旅游业、物流业、餐饮业等应该开展诸如工业企业中开展的生态审计、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认证、生态文化创建等企业生态管理措施,从企业层面上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抑制污染发生,实现生态文明。

(三)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对服务企业研发提供服务产品具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符合“三E”和“三R”原则,即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togical),符合平等、人道(Equitabl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再生利用(Reeycle)。在服务客体中倡导绿色消费,一是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考虑社会消费不光满足这一代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需要。二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三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引导消费者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是服务企业生态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提供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

服务企业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要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踏实做好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绿色服务的英文释为:Environment Friendly Service,即对环境友善的服务。也就是说一切服务过程均围绕生态、环保这一主题展开。绿色服务是在服务提供和消费的过程中,遵循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而展开的服务提供和服务消费活动。绿色产品是指无污染、安全、营养(绿色食品)的产品。绿色产品是经国家相应部门根据国家相应标准和法规经评定认可并冠以标准的产品。比如我国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并冠以绿标后,在市场上流通的称为绿色食品。为确保绿色服务和绿色产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两个主体的作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企业认识到绿色经营的重要性,保证服务企业落到实处。同时,也是绿色企业展示服务质量的重要方面,企业要积极塑造绿色企业的形象,建立绿色产品服务和品牌,并自觉加大绿色企业运营的投入。

(五)同其他产业实现生态耦合

Shelp曾指出,“农业、采掘业和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砖块,而现代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起来的灰泥。”服务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同时必然要与其他产业进行资源、产品、人才的交错流动,因此,进行现代服务业与其他各生产企业间的生态化耦合也是行业生态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从实物产品的四环节看,产品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产品四环节都在产业链条中来完成,农业为实物产品提供最初的原材料,工业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完成生产环节,形成成品,现代服务业完成产品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产业部门间紧密相连。因此,要发展生态现代服务业,必须加强不同产业间企业间的合作,实现产业部门之间以及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资源共享、物质循环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部门之间经济链,逐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圈,在宏观层次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同时也促进服务企业自身生态化建设。

(六)构建现代服务业生态补偿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逐渐形成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根据高新科技技术的发展对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加强生态保护。西部现代服务业的现状是资源高消耗、生态高污染,环境高破坏的发展方式,现在要逐步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过渡,生态补偿机制尤其重要,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生态补偿。如发展西部高新技术产业,采用激励式的政策、资金、技术补偿来推动服务生态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徐竟成,范海青,论传统服务业的生态化建设[J]四川环境,2006,(2).

[2]李朝鲜,理论与量化——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现代诗精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路径;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1(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08-05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现代物流业的特征

现代物流业是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现代物流业是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所涉及的行业具体包括铁路运输、道路运输、水上运输、装卸搬运及其它运输服务业、仓储业、批发业、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在西方国家得到大规模发展。由最初的成品配送发展为贯穿生产和流通的综合物流过程,到90年代更进一步发展为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合、互为影响的供应链过程。

与传统物流业相比,现代物流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现代物流业呈现出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创造的价值领域不断丰富;专业化物流服务的范围与规模不断扩大等趋势。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现代物流业的振兴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状况

1、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增长贡献度不断提升。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06年至2009年,社会物流总额从17586亿元增加到27309亿元,年均增长15.8%,物流业增加值从542亿元增加到903亿元,年均增长18.5%,占全省GDP的比重保持在7.0%左右。物流货运量持续扩大,2006年至2009年,货物运输量从5.29亿吨增加到8.27亿吨,年均增长16.1%,货物运输周转量从1730.22亿吨公里增加到2808.46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7.5%。2009年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7.7%,比2006年下降0.5%个百分点,物流产业初具规模。

此外,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其成为吸收大量就业人口的重要行业。2010年,我国物流就业人数已达2000万。据有关资料表明,欧洲物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吸纳就业的潜力还远未挖掘出来,如果物流业就业比重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能为我国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数千万。

2、物流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依托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布局,稳步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物流圈一物流节点城市一物流基地(园区)一物流中心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我省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共有141个。其中全省已营运的物流园区33个,占23%:在建物流园区58个,占41%;规划中的物流园区有50个,占36%。武汉阳逻物流园区、武汉舵落口物流园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B型)、宜昌三峡物流中心、襄阳国邦物流园等相继投入营运并取得初步成效。

3、物流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多元化的经营格局初步形成。近年来,通过改造国企、发展民企、引进外企以及推进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我省物流业已基本形成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大、中、小、特”多类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各类物流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和运作,形成特色物流和专业物流快速发展态势。

(二)主要问题

1、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产业快速发展。“发展不够、优势不优”是我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湖北省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综合运输枢纽和交通物流工程的投资偏少,十一五期间的建设投资只有22亿元。在物流运作基础设施方面,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村物流运作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多式联运还未能有效发挥作用,“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无缝连接实现难度大。在物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省总体水平不高,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物流中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各类信息平台尚无法对接,信息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

2、物流企业规模小,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一是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目前,我省从事物流服务的多数企业,包括传统的运输和储运等流通企业和新型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和实力都还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二是物流企业经营范围比较传统和单一。目前,我省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送货)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三是物流服务水平低,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在服务理念、营销、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经营管理粗放,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服务质量较低。四是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高能耗。如目前我省物流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8%,行业碳排放量年增长率高达25%,物流业在我省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扮演着高碳排放者的角色。

3、物流业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物流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推进物流发展的协调性要求高,而现行的分行业管理体制与物流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政企不分,效率低下。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参与物流企业经营活动,既影响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又影响物流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物流业的建设和发展。二是多头管理,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物流的发展涉及到发改委、商务厅、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及信息等相关部门,各部门都抓物流工作,各行其是,政出多

门,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三是现行物流政策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对物流业缺乏有效的长期引导。四是物流标准化制定和执行情况不容乐观。直接影响到企业物流成本的降低及物流运行效率的提升。

4、物流业与科技融合度不够,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湖北是科教大省,综合科教实力位居全国前列。但我省物流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2009年,我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大型企业集团超过五成企业研发投入不足1%;研发机构不健全。目前,我省的物流研究机构基本上设立在高校,企业设立物流科研机构的比较少。近四成企业没有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超过三成企业没有研发人员:人才流失严重。我省大部分物流专业毕业生都选择了东南沿海或者京津唐等发达城市就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湖北在鄂高校应届毕业生中,仅有20%的本科生和4%的硕士生选择留在湖北工作,而在博士毕业生中这个比例要更低。

三、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及路径选择

(一)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借鉴和吸收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和优秀成果,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和步骤,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过先进国家或地区已走过的某些经济发展阶段或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国家或地区用较长时间走过的阶段,通过速度和效益的并进,不平衡推进和超常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越升。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是依靠科技、管理和体制的创新,通过技术的跨越、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以达到生产力水平的快速提高,而不是简单的量的扩张和规模的扩大,也不是单纯地加速。

从理论上说,跨越式的发展是对非均衡发展现象的概括,是一种反梯度推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落后国家和地区也可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和后发优势,后起国家或地区可以直接吸收和利用世界最新的文明成果,而其技术成本要比最初开发成本低得多;即使在同样资金、技术成本的条件下,还具有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只要能把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就可能发展起新的优势产业,赶上或超越先进的国家和地区。

(二)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范围广、资源需求量巨大。但我省物流产业跨越式发展过程不能依靠传统“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为实现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我省应抓住当前产业转移与国家大力发展物流业这一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产业及资源优势,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方向的发展,特别是在农产品物流、工业物流、冷链物流、商贸物流的发展中应当予以优先支持。

2、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现代制造业无论是原材料的需求,还是产成品的配送,从区域、时间、质量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物流业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能促使制造企业实施流程再造,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实行专业化运作,而且可以优化供应链资源配置,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最终实现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成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重要支柱。在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根据我省制造业的现状与特征,制定有效措施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释放制造业物流需求,加快物流业发展,扩大物流业规模,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物流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整体提升。

3、注重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总部经济。中部崛起是我国推进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湖北省在中部崛起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湖北省特别是武汉城市圈发展总部经济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城市自身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省市和区域共同发展。而金融危机后,我省经济提前整体回暖,物流业逐渐复苏,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纷纷加快了进驻的步伐,这些大型外资企业通过与国内企业合资或收购本地物流企业的方式,实现网点的布局。

4、加快物流技术创新与应用。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行业能够持续稳定成长的必要条件。我省现代物流业要取得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主要包括网络化创新、服务性创新、集成化创新、信息化创新及装备技术创新等。

四、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及评价标准

(一)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定位

1、量的跨越――实现总量跨越。根据我省“两圈一带”及“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结合我省《物流业调整与振兴实施方案》,围绕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环境,改善物流企业经营现状,通过创新驱动、产业互动、高端带动、区域联动、低碳推动,保持产业稳定发展,促进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努力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和物流网络。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全省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15%,物流增加值年均增长12%,物流整体运行效率显著提高,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年均降低0.2个百分点,建成1-2家国家级物流示范基地(区),发展5-10个国家4A级物流企业和15-20家国家3A级物流企业,实现总量跨越目标,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及整体竞争力位居中部六省前列。

2、质的跨越――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目前,我省物流业发展仍然较为粗放,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所付出的物流成本较高。我省社会物流费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18%,而美国、日本少于10%,中等发达国家平均约为16%。粗放和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我国政府已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我省在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中必须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力求实现低碳物流这一目标,这其中主要包括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倡导实现低碳公路运输、推行共同配送、推广绿色包装及建立工业和生活废料处理的物流系统。

(二)湖北现代物流跨越式发展的评价标准

1、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的内涵。根据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定位,依据产业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涵是指在以我省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全省现代物流产业所具有的区别于其它省市、地区的物流资源禀赋优势、物流服务能力、物流政策环境和物流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这种竞争力具有高度的难以模仿性和不可分割性,同时也反映出

了我省对物流市场的争夺能力和对外界物流资源的吸引能力。

2、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湖北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我省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能力,而这种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物流需求规模、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企业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及物流业发展宏观经济环境等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物流需求规模。物流需求规模主要指物流服务的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的数量和规模。它综合反映了我省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程度和规模、物流需求规模的大小,决定了物流市场容量的大小,是湖北省物流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2)物流供给状况。物流供给状况指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物流基础设施、各种物流技术装备、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及相应的从业人员等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地区的交通能力状况。它综合反映了城市物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3)物流企业发展水平。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是指我省物流主体提供物流服务及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大小,主要包括我省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及服务绩效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因素。(4)信息发展水平。信息发展水平主要是指我省现代物流业信息化程度及信息技术水平的高低。由于目前大多数物流企业已把建立自身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发展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信息的发展水平是湖北省现代物流业竞争力水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5)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物流业发展宏观环境主要指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影响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体现了外界环境为物流业发展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环境支持。

五、湖北现代物流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布局,完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依托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选择交通便利。具备大规模物流组织条件,设施布局空间大,与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区,布局若干个物流基地与配送中心,将武汉建成具有华中地区物流中心功能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已形成的水陆交通体系基础上,以黄石港及黄石开发区为依托,以采矿、建材、冶金及制造业为支撑,以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要服务对象。将黄石建成覆盖鄂东并辐射皖赣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在现有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基础上,充分依托三峡库区水位提高的优势,以港站枢纽为依托,以水电能源、载电体产业、机械化工、旅游服务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将宜昌建成服务于鄂西南、湘西并向三峡库区以及重庆、四川地区辐射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现有的水陆交通体系,以江汉平原为依托,以轻纺、化工、汽车零部件工业等支柱产业为支撑,充分发挥产品资源与市场营销网络优势,将荆州建成服务于鄂中南地区,辐射湘北、川东地区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利用已形成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支撑,以汽车产业和火力发电厂建设为依托,将襄阳建成服务于鄂西北及鄂、豫、陕、渝四省边区的货物转运及相关物流服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城市。

以襄渝铁路及在建的汉十和武汉至银川高速公路为依托,围绕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大力发展汽车物流,将十堰建成辐射川、陕、甘、宁等西北省区的转运型物流中心城市。

(二)整合重组社会物流资源,培育多元化物流市场主体

鼓励外资、民营资本等各种资本进入我省物流市场,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省建立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的资源整合。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构建企业合作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与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合作,完善配送供应链,提高企业统一配送率,降低物流成本。

鼓励我省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引导本省物流企业扩大业务规模,拓展物流服务领域,扶持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走出去”,建立覆盖全国乃至全球的物流网络。

(三)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确保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加强公路、铁路、水运及航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中小物流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帮助中小物流企业努力改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环节的物流营运设施,提高中小物流企业开拓市场的竞争力。

创新投资回报机制,调动民营资本投资物流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物流园区(枢纽、基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交通、水电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给民间资本以平等的生存空间。鼓励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强企业自用物流设施建设。

引进国际先进投融资机制。利用资本市场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基础设施所需的巨额资金可以从资本市场中取得。目前,国际上成熟的资本运营方式有很多,如BOT方式、ABS方式等。各地可以结合实际开展这方面的探索,为物流设施建设聚集更多的资本。

(四)创新物流管理体制,保障物流产业发展规范有序

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协调。充分发挥湖北省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和湖北省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协调解决物流企业、物流基地在用地、用水、用电、交通、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督促落实物流发展的相关规划。

加强物流行业协会的建设,明确物流协会在协调、咨询、服务与沟通方面的职能,积极支持物流协会制定行业规范、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开展行业宣传、咨询、调研、统计、培训等工作。

继续深化商业、外贸、粮食、棉花、供销等行业管理体制和仓储经营体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地域限制,促进仓储设施从原有行业和企业分离出来,统一向社会租赁或出让,推进仓储设施的社会化,提高全社会仓储设施的利用效率。尽快建立现代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明确物流产业统计口径,建立健全省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和监测体系,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完善政策扶持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规范物流企业注册审批,为物流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积极鼓励和支持物流企业参加各类高等级评级评信活动。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扩大试点范围,尽快全面推广。解决仓储、配送、货运等环节与运输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问题。

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对省重点物流建设项目经批准后,在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应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的,可以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

年度农转用指标可在省留机动指标中统筹安排;支持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管理。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交通实际状况制定便于配送车辆市区通行和停靠的具体措施,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时,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夜间城市道路交通流量较小的时段进行配送货物,以减少白天货运车辆进城对交通的影响。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简化通关程序。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要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作业程序,实现信息共享,加快通关速度。积极推动建立集海关监管、商品检疫、地面服务一体化的货物进出境快速处理机制。

(六)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

加快推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以实现高效、低成本物流管理为目标,引导和支持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

加强数字证书认证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积极推动湖北省电子商务认证的技术标准向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延伸,为企业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物流企业资源共享和企业信用提升。

加快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强对物流信息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物流信息标准化和规范化。鼓励和引导企业应用互联网络、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系统(ITS)、条形码(BAR-CODING)、智能标签(RFID)、射频(RF)、电子自动订货系统(EOS)等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促进现代物流业推行标准化。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家已颁布实施的物流计量标准、货物分类标准、信息代码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作业和服务标准等。其中重点是推广执行货物的包装、条形码标准,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等运输工具和集装箱的标准,托盘、货架、装卸机具等标准,以及仓储建设标准等。同时,积极支持省内相关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物流企业参与国家物流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加快提高我省物流业标准化水平。

加快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七)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

一是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主要包括:做好物流园区的统筹与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土地、人力、财力和相关资源的严重浪费;为人驻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加快建立物流园区的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减少城市交通压力、优化城市布局、促进资源整合、减少环境污染等各项指标,建立社会化的物流园区评价体系和方法:积极推进绿色物流园区建设。如选用节能环保车辆,加大对企业更换车辆的补贴力度,限期淘汰老旧汽车,优化运输组织,减少空驶浪费,制定桥式集装箱行业标准,积极推广甩挂运输等;加强地区和部门间物流园区的合作与协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行业物流。主要包括: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依托我省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推进粮食、棉花、果蔬、水产品及畜禽等五类农产品物流的建设与发展;突破性发展汽车、钢铁、煤炭、化工及建材等工业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大力支持中百、武商、中商、汉商等四大商业集团加快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积极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自有物流配送中心开展社会化配送服务,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和委托专业配送。大力发展农资、种子和农村主要生活消费品等直接为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重要商品的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服务。

(八)制定物流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多层次物流人才梯队

做好全省物流人才需求、分类、结构等调查和预测工作,制定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规划,使人才培养步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明确物流各类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和知识结构,建立各类物流人才评价考核的标准。

充分利用省内大专院校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的合作,鼓励大学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编写精品教材,全方位培养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建立完善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加大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并加强对于物流师等职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加快在物流业从业人员中开展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制订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的国内外物流专业人才,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梯队。

(九)建立物流业产业损害预警监测机制,促进物流业健康成长

建立维护物流行业产业安全的队伍,从组织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把维护产业安全纳入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物流产业损害预警机制检测系统,防止产生低端产业建设过度集中的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甚至闲置,投资方向不当的恶性循环。

现代诗精选范文第5篇

《画梦录》作者何其芳。以时间为序,精选了诗人李满强从2007年至2012年期间在各大刊物发表的诗歌170多首,五年时光,经与纬的交结,诗人时而以一个漫游者的身份出现在大地上,时而以一个寻根者的身份出现在那个叫李家山的西北乡村,时而以细腻的笔触,去挖掘亲情和爱情的温暖,时而以冷峻的笔触,去拷问当下纷乱的生活。

何其芳,汉园三诗人之一,不仅以现代诗着称,他的美文散文集《画梦录》也称美一时。他的散文看似扑朔迷离,实则新奇别致,常于飘忽的幽思中以乐感的文字完成一种美文的建构。《画梦录》就是他这种文风的集中代表。此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与散文的抒情美和形式美上的创造上。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