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长相思白居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3、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吹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词》
6、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唐多令》
7、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8、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柳永《昼夜乐》
9、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卓文君)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
5、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
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8、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元稹)
9、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李煜 )
10、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李煜)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司马光)
2、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漫步西安,气象万千的名胜映入眼帘: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佛教古刹--大雁塔,中国先保存最完整的城墙(作者:明城墙。)
3、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遍长安花;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作者:题记)
4、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作者:白居易)
5、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作者:岑参)
6、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作者:李山甫)
7、年年今日谁相问,独卧长安泣岁华(作者:张说)
8、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作者:李白)
9、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作者:杜甫)
10、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手环堵(作者:李商隐)
11、长安重游侠,洛阳富财雄(卢照邻《结客少年罚(作者:皇甫冉)
12、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作者:杜牧)
13、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作者:韦应物)
14、碧池新涨浴桥鸦,分锁长安富贵家(作者:美丽的西安。)
15、豪家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作者:李贺)
现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对其意象的丰富意蕴解析如下:
水,象征了别离的情感。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常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女子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绵绵不绝,恰如迢迢春水。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的作家无疑是李白。其中,最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前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后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丽如画。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等。
水象征着某种障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中国古代许多爱情诗以水象征障碍,难以跨越。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
“流水”常象征流逝的时光。“水”强烈地触发着人们产生感叹光阴流逝的时间意识,如李煜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喻帝王生活如花落去、春已逝、流水尽一样一去不复返。《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开篇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借滚滚东流的长江,感叹历史风云人物的浮生短暂,面对一去不复返流水,在怀古自伤中发出永久的长叹。类似的还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等著名的诗句。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独特体验,这其中必然会有对家国兴衰、人生悲欢的抒发。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演奏的是时代的怨曲与悲歌,水声呜咽盈耳令人不忍卒听,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更是以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写出了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因此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水也是诗中人物传达情感的媒介。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之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不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这种把水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的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
诗人还常用水营造的氛围来衬托特定的心境或用来寄托自己的心志。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绘了清泉在石上奔流,月下浪花晶莹清澈见底的优美意境,衬托了诗人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借极具动态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悲秋的情怀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世飘零之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则体现了茫茫夜色中江水奔流的气势,更加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以水的清冷借以表达了和友人离别时惨淡的心境。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用大海的容纳万有的气度来寄托作者渴望招纳天下贤才的愿望。
愁绪如山“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点点”既可以说是吴山,也可以说是愁;既可以说“吴山点点”如“愁”,也可以说“吴山”如“点点愁”。诗人又运用了移情的手法,把吴山情感化,无情之山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
愁绪如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以抽刀断水,水流更急,比喻诗人内心的愁苦无法排解,极言愁思之多,自然天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这离愁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遥,离家越来越远,便越积越多,让人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它似乎正在逐渐地扩散开来,就像这眼前伴着自己的一江绵绵春水无穷无尽。
愁绪如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落花随着微风自在飘舞,宛如梦幻;纤细的小雨无边无际,好似愁丝。“飞花”和“梦”、“丝雨”和“愁”,一具体、一抽象,它们原本互不相涉,但词人却发现它们之间有“轻”与“细”的特点,于是构成了两个新鲜的比喻,空灵缥缈,妙不可言。“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词以“烟草”“风絮”“梅子黄时雨”三种景物烘托,形象地抒发了词人“愁”之多、之广。
愁似柳絮“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张先《一丛花令》)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牵动了词人心中的离愁,使词人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词人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这一句貌似无理的话,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浓到使外物随着它的节奏活动,成为主观感情的象征。这里用的是移情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