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秋战国的纷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特点;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战争是政治经济变革在军事斗争上的反映,对加速奴隶制瓦解和促进封建制形成所起的作用。
2.提高学生应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春秋战国战争的能力。这些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生产也带来极大破坏。但是,客观上又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进步。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大国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
2.春秋战国时期,为战胜对方,各国都重视选拔人才,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客观上加速了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产生。
3.春秋战国长期激烈的兼并战争,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战国兼并战争和民族融合。
教学难点:客观辩证地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分清春秋战国两个不同时期:
①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②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
①“春秋战国”大变革时代的特点: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②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A.奴隶制经济基础动摇,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因素。
B.新兴地主阶级形成,各诸侯国掠夺土地和人口以扩大统治范围,进行长期争霸兼
并战争。
讲授新课:
一、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东周的建立与王室衰微
①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即洛阳)。史称东周。
②周王东迁后,周王室不再被诸侯所重视,逐渐成为各强大诸侯的附庸。
2.春秋争霸的四个时期
⑴“周郑交质”时期:春秋初年,诸侯中郑国首先向周天子挑战。郑国以帮助周平王东迁有功,其势力发展很快,郑庄公首先称霸,有两个重要事件:①“周郑交质”,即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人质。②郑庄公打败周桓王,周桓王被射伤肩部,天子威信扫地,周王室从此一蹶不振。
⑵齐桓公称霸时期:
①齐是周初姜尚的封国,春秋时已发展成东方大国。
②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A.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以达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
B.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借以发展齐国势力。
C.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今河南兰考),承认齐桓公在中原的
霸主地位。
⑶晋楚争霸时期:
①前632年,晋文公图霸中原与楚成王发生冲突,导致晋楚城濮大战,楚军大败,晋
文公与诸侯会盟,成为中原霸主。
②前613年,楚庄王即位,后晋楚又大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中原。
引导学生阅读“楚王问鼎”的故事,以说明楚庄王号令天下之野心。
⑷昊越争霸时期。
①春秋末年,崛起于长江下游的吴国和钱塘江流域的越国相继称霸,已是大国争霸的
关键词: 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 音乐教育思想 当代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朝的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而形成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同时,经济基础的变革催生了社会思潮的根本性转变,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新思潮对教育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仅教育的主体从官方转向民间,教育的思想也有了根本的变革,儒家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思想。儒家“六艺”之一的《乐》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教育思想。
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简况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著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
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战国时代的文献也明确提出了旋宫的理论,《礼记・礼运》篇中说:“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①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著作《乐记》中记载:“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拘,累累乎端如贯珠。”②这一时期音乐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就,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1.官学衰退
最初的礼乐教育都属于官学。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其原因在于王权的散失,使社会上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即便如此,官学还是存在的,且由于文化中心的转移,官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逐渐向民间传播,这在客观上扩大了官学中音乐教育的范围。东周以后,官学中音乐教育的内容已经随着文化学术的转移传到了民间,民间有了更多的通晓官乐的人。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礼乐文化没有消失,反而传播更加广泛。
西周可谓官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奴隶主贵族完全垄断了学校教育。但是在春秋战国的官学中,礼乐教育虽仍是主要内容,但与西周的礼教相比就没有那么系统严格了。随着礼乐制度的衰落,官学中乐师、乐工的地位也在发生着改变。由他们的音乐传习构成的那一部分音乐教育,在艺术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其音乐技能也更加高超。这一时期的师旷是乐师的代表,师旷在琴的演奏方面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民间流传着很多描述他高超琴技的小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学中的音乐教育已向技能型方向发展,音乐教育产生了一些相应的改革,就连宫廷中的音乐教育也有了一些私学的性质。乐师教授的对象不再只是贵族子弟,且乐师有的也是来自于民间,这样官私两者便融合在了一起。
2.私学兴起
随着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陈旧的“礼乐”制度逐渐失去了控制力。各诸侯国以强欺弱,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在此背景下,各国需求的是适应新形式发展的管理人才,奴隶制教育已不合时宜。新兴地主阶级需要提高自己的地位,培养出本阶级的人才,所以他们要改革,私学承担了这一方面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士”成了促使私学快速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聚徒讲学,进一步扩大了私学的规模,为私学的盛行拓宽了道路。相对于官学来说,私学的音乐教育更加适合社会的发展,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音乐教育自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私学的兴起对于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使更多阶层的人们有机会接受到音乐教育。在西周,官学受教的对象只是王孙贵族,而私学受教的对象则很广泛,既有服务于宫廷中的专业乐人,又有文士阶层的人员,还有一部分人是来自民间的艺人。由于私学具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因此教育形式上更多样化,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春秋战国时期私学中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指在民间存在的音乐活动,传教的方式则是设学教徒,其目的是传授技艺和提高文化素养。
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1.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所谓“乐”不仅仅指声音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它所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即“礼”的发自内心的认可,正所谓:“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在《礼记・仲尼燕居》中,从孔子提出的“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方针中便可以看出他崇尚礼乐、重视礼乐的教化功能,他认为音乐应和“礼”积极配合,共同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③孔子期望用礼乐的结合达到“仁”,实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制度。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冶人、感染人的艺术,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推崇韶乐。
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在这本书中公孙尼子提出,对人们进行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是为了教育人们“平好恶”,使人们成为统治阶级所需求的人才。这一音乐思想的提出在客观上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荀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荀子是战国后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的最后一位大师,也是儒家学派音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同时兼收百家,最终形成自己的音乐思想体系。荀子的音乐理论是最系统的,其音乐思想在《乐论》中有详细记载。荀子肯定了人们的日常音乐活动,认为音乐是人类感情所需要的,因为音乐可以使人向上。荀子看到了音乐的巨大社会功能,认为音乐能够教化人的内心,还能教化政治,从而达到“和”的目的,这一点在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荀子主张用音乐引导人,使人的心灵变得纯洁,他发现音乐能起到感动人心,陶冶性情,使社会关系和睦的作用。所以荀子十分重视后天的礼乐道德教育,他实施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移风易俗,所论教的内容也是“雅颂之声”。在音乐教学内容上,荀子主张学习雅乐,因为“中和”为礼乐的基本特性。“和”要求平和,反对过与不及,“中”而“不”就是“平和”,这就是他的“中和”音乐思想。荀子和孔子一样,也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
荀子对音乐很重视,但并非一味强调娱乐,他认为推崇音乐的前提是“重己轻物”,也就是说要把个人的修养放在首位,不要被感官享乐所左右,否则将适得其反。他在音乐教学中所论教的内容是“雅颂之声”,而这种以道德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使当时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四、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代音乐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音乐通过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及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发现该时期的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意识到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在现阶段,更是要“以中华文化为母语”,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音乐教育受重视不够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音乐教育者而言可谓是任重道远。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是与德育紧密结合的,儒家学派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功能。到了现代社会,这种以规范教育与审美教育为一体的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儒家的音乐教育思想强调对音乐尽善尽美的追求,注重音乐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思想对于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音乐教育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引导作用,我们在当代音乐教育发展中绝不能忽视古代音乐教育留给我们的文化财富。
注释:
①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37.
②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9.
③吴晓明.浅谈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音乐思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参考文献:
专著:
[1]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国际文化出版社,1995.
[3]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扬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5]李福顺,刘晓路.中国春秋战国艺术史.人民出版社,1994.
[6]朱启新.中国春秋战国教育史.人民出版社,1983.
[7]蔡仲德.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8]刘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9]毛礼锐,翟菊农,邵鹤亭.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论文:
[1]陈艳.略谈老子“大音希声”的音乐审美观.郑州大学学报,2003.
[2]朱志德.孔子的音乐思想.武陵学刊,1995.
[3]金尚理.先秦音乐与儒家的礼乐理想.孔子研究,2003.
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出处: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来源:文章屋网 )
1、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活动课一寻找历史。
2、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活动课二编历史小故事。
3、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活动课三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4、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活动课四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活动课五“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
(来源:文章屋网 )
我敢肯定我的祖先在原始社会非常勇敢坚强。在那茹毛饮血的时代,我的祖先能够不被野兽吃掉而能繁衍生存下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那个时候,豺狼虎豹雷鸣闪电洪水泛滥地动山摇都可能使我的祖先丧命,可他们活下来了,我为我的祖先骄傲!
不容怀疑我的祖先在战场上肯定也是勇兵悍将。我们的历史是天皇贵族的更替与战争烽火的结合体。仅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遭到冲击,天下纷争,诸侯间战争不断。据《春秋》记载:仅242年间,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就达483次。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使春秋初年的100多个国家逐步减少成10余国。在这连年混战中,假如有一次战争中有一个敌人乘机不备杀死了我的祖辈至亲,这种概率应该是很大的,但就是没有发生……幸运的我和我的女儿来到了太平盛世。
不用说我的祖先都是历代的合法良民。历史上一直延用到清朝的时候还有株连九族的刑法,假如我的祖先一个没出九族的甚至我的家人都不认识的远亲犯了大罪,一下子株连到我的先人,我这个多少代后的后代也就一块株连了,哪还有今天的喜怒哀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