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古诗词;诗意;朗读语感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 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笔者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内容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醉、无赖、卧剥、相媚好"等。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感受词中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意,感悟词境,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
理解"醉",入情入境,诵读诗词。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今天要学古诗词,我们先来以诗会友。老师来自汉字、汉朝、汉文化的发祥地——汉中。这是我的家乡汉中洋县,这里不仅有最美油菜花海,还有万亩梨园。春暖花开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悠悠汉江从我家乡流过,每当看到夕阳晚霞看水天相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汉中的桔园,这个季节漫山遍野金桔飘香。这正是——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草长莺飞二月天,当你看到田野上,一群孩子在欢快地放着风筝,你会想到什么样的诗句?
一、引——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对比发现:出示高鼎《村居》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高鼎的村居我们大家都要很熟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村居,不过,它是一首词《清平乐.村居》。观察一下,诗和词,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①、多了一个词牌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它的题目。词牌,即曲调。
②、词分为上下两阕。
③、句子有长有短,字数不一。所以,我们也把词叫做长短句。
一对比,词的三个特点就显而易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描写田园风光的经典词作《清平乐。村居》
2、读题解题。乐在这里读作 yuè。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二、读——读通读顺,体会词韵。
1.自读课文。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读准字音,要求是读得通顺。
2.检查初读:指名读课文。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3、随机正音。
①、适时指导“剥”的读音:“剥”是个多音字,在这读“bao”。
②、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关注注释)
师:词中的“翁媪”是什么意思?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你怎么知道?借助注释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读准字音,还能帮我们了解意思。请你来读读这句。(板贴:看注释)
4、反复诵读。
诗词诵读有它特有的韵味和节奏,下面老师来和大家一起读,细细体会一下:
第一种:师生对读,我读你接。
第二种:同学读,老师重叠。
过渡小结:词为歌吟,好的词就是一首好的歌,一唱三叹余味悠长。(板贴:多诵读)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三、品——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1、交流汇报。预设:乡景图、相媚图、锄豆图、织笼图、卧剥图等
2、抓住画面,细品词意。
预设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看: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
生1: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生2:这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清得可以看到溪底的沙石和游动小鱼。
生3:小溪里还开满着美丽荷花,清香四溢,美丽极了。
(清澈小溪边,伴随着小鱼的游动请你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②、听:置身其中,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1:我能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像小溪在弹琴。
生2:我听到小鸟的鸣叫声。
生3:我仿佛听到稻田的阵阵蛙鸣。
(伴随着溪水、鸟鸣和蛙声,请你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③、闻。在这清新的大自然中用力吸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1: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2: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伴着这样清香,带着你的美好感受。请你读一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④、播放音乐,小结再读:
一读:荷花飘香,溪水潺潺,蛙声虫鸣,我们就是就是溪边的一棵小草——
二读: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三读:闭上眼睛,想象中茅屋、青草、小溪的美丽,再来读——
师:(板书:景美)仅仅九个字,却把这样一幅田园美景留在心中。我们看到了,我们听到了,我们闻到了。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是想象的力量。
预设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①、指导看图:
师:我们继续来打开画卷,由远及近,把目光投向这屋檐下。两个人物来,他们是?
生:这一翁一媪正在举杯同饮。看他们边喝边聊兴致盎然,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板书:酒浓)
②、指导写字:出示“醉”字。在古代的篆书中,“醉”字是这样写的。汉字演变到今天,依然酉字和卒字组成。教师范写,学生联系,规范书写。
酉字稍窄在左边,
一个短横藏中间,
人字一捺变一点,
穿插错让才美观。
师:文中翁媪,为何而醉?(学生发言)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屋外,投向可爱的孩子们。齐读下阕——
预设三:大儿锄豆溪东
①、指名朗读。
②、三个儿子都在做什么?你最喜欢哪个儿子?作者最喜欢哪个儿子?
③、抓住“卧”字,感受小儿无赖之态。
引发想象:这个调皮的孩子会怎样“卧”?什动作,什么神态等。
生1、只见那个孩子仰面朝天躺在草地上,瞧着二郎腿一幅悠闲的摸样。
生2、你看那调皮的小儿子正趴在草地上,两只腿左右晃荡,突然他开心的在草地上打了个滚,该是想到什么趣事了吧?
生3、这个三儿子真是调皮极了,你看躺在草地上,把剥好的莲子轻轻扔上天空,脑袋一伸编稳稳的接在嘴巴里,慢慢咀嚼起来。
④、小结: 一个“卧”字,加上丰富的想象,就让这样一个无赖小儿的形象跃然纸上。好的词就是一幅好的画,让我们身临其境。(板书:人和)
四、诵——交流体验,升华情感。
师:这窗外美景,这杯中美酒,这尽享天伦之乐的老夫妻怎能不醉呢?再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第一组:
翁:你看,窗外的景色真美呀。
媪:是呀,你看那绿油油的小草,青草的芳香真让人陶醉啊!
翁:我们住在这里,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可这田园风光确是城市不能比拟的啊。
媪:对,这就是传说中世外桃源!这清新的空气,可是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呢。
翁:说得好!来,为我们世外桃源般的幸福生活再喝一杯吧!(干杯)
第二组:
翁:老伴呀,你看我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把豆苗里草锄得干干净净。
媪:这都是你手把手教得好呀!
翁:这些年,你也辛苦了。你看们身的衣裳,都是你纺线织布,亲手缝制的。
媪:没什么,为了这个家,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翁:虽然日子不富裕,可是我们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我已经很满足了。
2、情感升华:
师:这就叫——相媚好。听着他们聊天的话语,看着他们聊天的样子,看着这对幸福恩爱的白发夫妻,我要送给他们八个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这就是贫寒当中蕴含着最美的真情!(板书:情真)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
世外桃源,一家团圆,安居乐业,无忧无虑,安静闲适…… (画房子)
师:这美景、这酒,这人,这情怎能不令人陶醉呢?好词就如同一壶好酒,让我们“沉醉不知归路”,让我们再来读!
3、熟读成诵。
一个“醉”字,醉了画中的老夫妻,醉了词人辛弃疾,也醉了无数的吟诵者。千百年来,人们都想我们为何而醉?
也许,我们陶醉于那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也许,我们陶醉与老夫妻白首相伴的幸福生活,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也许,我怕们陶醉于一家团圆,父慈子孝的天伦之乐。背——大儿锄豆溪东,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拓---了解背景,阅读延伸。
1、介绍诗人。
师:然而南宋时期世界并不太平,金人入侵中原战火连天。辛弃疾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21岁参加抗金义军, 20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课件出示)
在这段驰骋沙场的艰苦的岁月里,多少次——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面对国破家忘,他也曾经忧郁万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面对强敌,他也曾经立下这样的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师:可是,这样一位满怀爱国之志的词中将军,中年却屡遭谗劾,被贬江西上饶一带,一住就20年。这时的他,身上没有战甲,腰间没有利剑,手中没有兵权,但心中却念念不忘的是他满目创痍的国家。无奈的他只能这样写道: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对比“醉”字。
①、出示
一醉:“醉里吴音相媚好。”
二醉:“醉里挑灯看剑。”
此时,他又为何而醉?
②、感受:
这一醉,醉在世外桃园的美景;那一醉却是内心愁苦,借酒消愁。
这一醉,醉在吴音相媚好的柔情;那一醉只能重温当年的豪迈,叹息现实的悲凉的壮志难酬。
这一醉,醉在安居乐业的安适生活;那一醉却是夜深人静,思潮汹涌时不灭的信念。
师:这样一个爱国词人,他盼望的就是,天下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都能有这样一座房子,他盼望的就是——(看板书)。北伐梦碎,这一切只能在梦中了,留下这曲安居乐业之梦,天下清平之乐。
(清平乐唱词)
关键词:感悟品悟;想象;诗眼;诗境诗意;诗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65-02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人之目,乃心灵之窗口;诗之眼,则是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我国古代名家在填写诗词时非常重视字词的推敲,讲究“一字传神,一语惊人”。凡是在关键词句位置都非常重视遣词造句,力求炼字精确,在整首诗词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诗眼”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整首诗的诗眼,它表达的是整首诗的中心、意境、含义。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它不仅指桃花潭水之深,更是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情感之深,两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二是句中的“诗眼”,它是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词语,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并赋予诗句新的含义。如:唐朝白居易写的《江南好》一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中“红”和“绿”都是诗眼,让我们感受到江南风景的融融春意、勃勃生机,及诗人无限的舒适与快慰。但凡“诗眼”用字都非常巧妙,在教学中,教师须从“诗眼”出发,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的含义,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意境,感悟其中的诗情画意。古诗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而灵动。下面就如何突破诗眼,灵动古诗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解读诗眼,浓厚诗意
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感悟诗中所蕴含的意境。教学中必须着重挖掘“诗眼”含义,尤其要品析诗句中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层含义和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
《清平乐?村居》是五年级课文,是辛弃疾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老翁、老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的图景。短短四十六字,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里“最喜小儿亡赖”这句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亡赖”同“无赖”,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的意思。请看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生:作者说:最喜小儿亡赖。我觉得小儿很聪明,他在剥莲蓬,为什么说“亡赖”呢?
师:把“亡赖”这个词圈出来,学语文应该有这样的敏感。把这两句读出来,联系上下文想。
师:我有个发现,很多同学是笑着读这两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那个最小的孩子特别淘气,他卧剥莲蓬应该很开心,所以我笑着读。
生:因为是老夫老妻最喜欢的小儿,天真活泼,所以笑着读。
师:你们很可爱、很淘气、很活泼,就是――
生:亡赖。(师生哈哈大笑)
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古诗教学增加了探究的内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变得有深度,趣味性也更浓,从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有很大提高。
二、瞄准诗眼,品悟诗情
找准诗眼,能让读者抓住古诗的脉搏,领悟隐藏在古诗里的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情感。诗眼不仅仅可以体现作者巧妙的构思、出众的才华,更重要的是诗眼使诗句更具有新意,具有独特的情趣,使对景观氛围的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一首好诗的诞生,优秀的诗眼更是可以提高诗意描写的准确性,令人品味悠长。
诗作中人们用简练的语言、不同的修辞或表现手法抒感、描写景色。在诗作中的点睛之笔就是整个作品中的传神之比,影响整个作品的优劣。凭借一字之工或者一词传神就使得整个作品让人眼前一亮,有充分的想象空间或情感体会。寻找诗眼,就是寻找可以使作品形象生动、引人深思的亮点,这就要对作品进行充分提炼。这样诗眼将可统摄全篇,并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能力。品析诗眼可以先感悟诗作的修辞和表现手法,并通过寻找诗作中的诗眼,快速地体悟其思想感情。例:我在教学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时,就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名句中的“敲”字的由来与学生交流,从而来体味这个字写出了当时四周环境的幽静,敲门声惊动了树上的宿鸟,惊醒了要访的好友。正是这种幽静的处所,悠闲自在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就是在诗眼的品悟了诗情画意。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古诗学习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寻找古诗诗眼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锻炼学生提炼诗句的能力,使得学生在不断纠正学习中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经过了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学生便可以通过寻找到诗眼作为切入点,正确地品赏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意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若错误理解属于正常现象,教师的纠正和讲解将对学生的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效果。此教学的目的也是更好地让学生能够明白诗眼在整个诗作中的重要作用,只要能够准确地寻找到诗眼的所在,便可以很好地解析古诗意蕴,感悟作者情怀。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就可以在古诗教学中通过突破诗眼让整个教学灵动起来,而不是像传统的古诗学习方式单调乏味,突破诗眼的教学方式将更加具有活泼性,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诗眼,不仅是对古诗意境的切入点,更是对作者在创作诗作时的心境或情绪具有很好的解读效果。诗眼可以说是古诗的灵魂,瞄准诗眼,便抓住古诗的精髓,虽一字或一词之差,但是却可以让人反复地品位诗情,有所感悟。
三、填补诗眼,想象诗境
古诗语言,正如中国画一样,经常出现留白现象。有时就是留在诗眼中,看似诗人未说,但是留下了古诗中的“气口”,给后人留下了因人而想的空间,玄妙的留白,表达了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
请看窦桂梅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时,把“醉”这个关键字作为诗眼,问:“翁媪为什么而醉?”引领学生想象醉在“溪上青青草”的优美田园风光;醉在大儿锄豆、二儿织笼的勤劳以及小儿卧拨莲蓬的亡赖;醉在“相媚好”……
有魅力的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诗词句,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更深入地想象诗境,从而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再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向来被当作讲究炼字的范例。这里“绿”字确实用得好,一夜春风吹来使江南的两岸都变绿了。其实也告诉我们作者上次离开家乡的时候就是这个季节,也就是说他离开家很久了,“又绿”说明时间过的很快,从而突出作者思乡之切,回家之切啊!
一首诗、一首词,只要点上“眼睛”,便能游龙飞动,在千古流传中永远保持飞翔的姿态。对诗词过繁的意思讲解就反而显得拖泥带水,易导致曲高和寡,狗尾续貂。让“诗眼”和“词眼”睁开,有助于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和蕴含的哲理。因此,通过以“诗眼”作为教学古诗词的突破口,不失为一条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正所谓“诗眼既得,便势如破竹,境界全出”。
参考文献:
[1]卢谦.浅吟低唱皆因情万紫千红总是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2]王玲湘.那些关于古诗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0,(7).
如果说创新是成功的常青树,那么知识就是滋养的长流水;如果说潜能是创造力的根基,那么知识就是潜能的主要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1古诗词
第1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①诗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诗意:许多鸟都高飞远去,看不见了,一片白云悠闲的独自飘远。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凝望,彼此都看不够。
2、古诗——《望洞庭》(唐
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①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②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3、词——《忆江南》(唐
白居易)————表达了诗人赞美和怀念江南美景之情。
①诗句: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②词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古诗名句总汇
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5、古诗修辞手法
①拟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②对比: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③比喻:
潭面无风镜未磨——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6、古诗异同
同:
1、作者朝代同(都是唐朝诗人写的)
2、景物地点同(都属于江南)
3、诗词内容同(都写景,都是写景抒情的)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热情颂景抒情。
)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
7、古诗想象
我独自坐在敬亭山山中,这里的环境一片幽静,突然,吱吱喳喳的几只鸟儿在天空中飞过,越飞越远,直至无影无踪。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秀丽的敬亭山了。
秋天的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啊,如画的风景我久已熟悉。每当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碧绿的江水清净明澈碧如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第23课的古诗分析总汇
1、古诗——《乡村四月》(宋
翁卷)————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①诗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②诗意: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2.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大人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劳动人民的喜爱。
①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②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有自己拿手的本事。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3.词——《渔歌子》(唐
张志和)————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①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②诗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
文学常识、要点
1、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
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望洞庭──唐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是一首词,“忆江南”是词牌名。
4、乡村四月——宋
翁卷
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赞颂了农村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作者对天真、可爱的儿童的喜爱。
6、渔歌子——唐张志和
意境优美,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情趣。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2日积月累
(1)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②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④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⑤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2)关于诚信的名言
1、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5、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农业谚语
1、农时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2、气象谚语: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③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④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⑤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4)关于战争的成语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5)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2、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3、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6)关于乡村田园生活的诗句
1、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秋天)
2、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秋天)(王维)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天)(苏轼)
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夏天)(赵师秀)
5、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王驾)
6、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
(7)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的成语:
1、褒义: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2、贬义: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暴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无终 半途而废
(8)歇后语: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歇后语造句: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小明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你因为考了一百分就马上骄傲起来了,所以这次又落后了,真是又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9)成语故事
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学或看书入迷。
鹏程万里——相传鹏鸟能飞万里路程,比喻前程远大。
(10)课外积累:
1、关于诚信的名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中国谚语
2、农时谚语:①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②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3、气象谚语:
①有雨山戴帽 无雨山没腰
②朝有棉絮云下午雷雨鸣
③泥鳅跳,风雨到
4、关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5、歇后语:
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②芝麻开花——节节高
③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6、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①《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②《望天门山》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7、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知识3近义词、反义词总汇
一、近义词
1、观赏—欣赏
蜿蜒—绵延
精湛—精深 安慰—安抚
耽误—耽搁 均匀—匀称
2、款待—接待
鼓动—鼓舞
启示—启迪 隐蔽—躲藏
沉寂—寂静 凶恶--凶狠
3、执行—履行
打破—突破
偶尔—偶然 约摸—大概
流畅—通畅 安静—宁静
4、给予—赋予
沉稳—深沉
开阔—广阔 装饰—点缀
耀眼—刺眼 违背—违反
5、鲜艳—鲜丽
伺候—侍候
请教—领教 断定—确定
安闲—清闲 饶恕—宽恕
6、肥沃—肥美
遥望—眺望
罗列—排列 游览—游玩
明丽—明媚 缓缓—慢慢
7、馈赠—赠送
维持—坚持
器重—重视 教导—教诲
损伤—损坏 朴实—淳朴
8、羡慕—仰慕
企图—妄想
情愿—愿意 踌躇—犹豫
似乎—好像 忧患—忧虑
9、焦急—着急
深重—沉重
媲美—比美 侵蚀—腐蚀
灵巧—灵活 避开—躲开
10、敏锐—敏捷
揭开—掀开
立刻—马上 顿时—立刻
洁净—干净 隐蔽—隐藏
11、繁殖—繁衍
启发—启示
阴沉—阴森 宛转—悠扬
盘问—询问 沉寂—沉静
12、注视—凝视
轻蔑—蔑视
黝黑—油黑 劫难—灾难
趔趄—踉跄 防备—防范
13、素质—素养
弥漫—充满
卓越—杰出 流连—留恋
惊讶—惊奇 仿佛—好像
14、飞翔—翱翔
惊动—打扰
权利—权益 神奇—神秘
痛快—爽快 珍贵—宝贵
15、照顾—照料
酷爱—热爱
骄傲—自豪 鼓动—扇动
骚扰—扰乱 震撼—震动
16、珍惜—爱惜
寂寞—孤寂
辽阔—广阔 清晰—清楚
居然—竟然 温暖—暖和
17、装扮—打扮
照例—惯例
瞧见—看见 率领—带领
倘若—假设 辛苦—辛劳
18、专注—专心
尊严—威严
遮掩—遮挡 赞许—称赞
寂静—安静 更改—更换
19、责备—批评
寻常—平常
公开—公布 固执—顽固
聚集—聚拢 唯一—唯独
20、赞叹—称赞
舒服—舒畅
疑惑—疑问 坚毅—坚决
气馁—丧气 伺候—侍侯
21、满意—中意
断定—肯定
请求—要求 可恶—厌恶
接见—会见 悲惨—凄惨
22、情景—情形
吩咐—嘱咐
饶恕—宽恕 违抗—违背
应付—应对 凶恶—凶狠
24、兴致勃勃—津津有味
嘟嘟嚷嚷—唠唠叨叨
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25、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笑逐颜开—喜笑颜开
争先恐后—不甘后人
二、反义词
1、前进—后退
拥挤—松散
保护--破坏 干净—肮脏
善良—丑恶 沉重—轻便
2、踌躇—果断
忧患—安乐
灵巧—呆板 创造—模仿
黝黑—白净 赞扬—批评
3、平稳—波动
偶尔—经常
安静—喧哗 平静—激动
糟蹋—爱惜 乏味—有趣
4、可爱—可恨
赞许—指责
清凉—闷热 怀疑—相信
清澈—浑浊 舒畅—郁闷
5、容易—困难
感激—抱怨
承认—抵赖 扩散—聚集
微波—巨浪 聚集—分散
6、明艳—暗淡
蜿蜒—笔直
精湛—生疏 马虎—认真
生疏—熟练 善良—凶恶
7、朴实—华丽
安全—危险
冷淡—热情 伤害—保护
踌躇—果断 松散—紧凑
8、频繁—稀少
减产—增产
破坏—保护 容易—困难
灵巧—笨重 敏锐—迟钝
9、揭开—覆盖
立刻—迟缓
清楚—模糊 宽敞—狭窄
平衡—倾斜 提高—降低
10、和平—战争
卓越—普遍
沉寂—喧闹 黝黑—白皙
流畅—阻塞 遵从—违反
11、骄傲—谦虚
完整—残缺
坚硬—柔软 糟蹋—爱惜
有限—无限 失望—希望
12、宽阔—狭窄
清晰—模糊
温暖—寒冷 明白—疑惑
朴素—华丽 独特—普通
13、微弱—强烈
漆黑—明亮
消失—出现 责备—表扬
公开—秘密 固执—随和
14、特别—一般
明亮—暗淡
细致—粗糙 舒畅—难受
坚毅—动摇 容易—困难
15、成功—失败
悲惨—幸福
错误—正确 坚定—动摇
凶恶—善良 违背—遵从
16、明白—糊涂
下降—上升
伸—缩 闲—忙 稀—密
17、垂头丧气—昂首挺胸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花繁叶茂—枯枝败叶
18、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中国古典诗词①中的家国情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乡土亲情的思恋。乡土、亲情,对于远游者来说是多么亲切而渴望的啊!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漫游中辗转反侧,见月思亲,情不自禁地吟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月是故乡明”等名句,抒发出对家乡亲人最亲切直接而又哲韵无限的思恋,引起代代共鸣。故乡是生养自己的土地,一个对自己的故乡都不热爱的人,很难说他对祖国的热爱是真诚的。此外,男女爱情与献身国防的恰当融合之作,也是具有家国情愫的。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把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对正义战争的理解融为一体,是爱情、家国的融合之作。那些游子思乡、边陲塞隘、闺妇思夫等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对乡土亲情、对家国故园的思念和眷恋,都应是那个时代家国情愫的具体体现,都有一定的爱国意识。
对山水田园的钟爱。华夏大地,田园秀美,江山壮丽,中华儿女用真情之笔描绘抒发着无限壮美锦绣之景和陶醉愉悦之情。陶渊明在《饮酒》中沉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更将这种陶醉和真爱描绘到了最佳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些淳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诗篇,惬意地描绘出令人向往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清新、安逸恬静。古人怀着无限钟爱之情、真挚纯美之意,吟唱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秀美田园、皇天后土的由衷爱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韩愈“江作青罗带,山如青玉簪”(《送桂州严大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陆游“道路半年行不到,江山万里看无穷”(《水亭有怀》)等。
这类古诗词可分为三小类:一是单纯描绘景物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终南山》、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是借景抒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杜甫的《望岳》;三是借景物描写揭示生活哲理的,如王之焕的《登鹳雀楼》形象地揭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天下忧乐于心的情志。因朝代更替而引发故国眷恋之情的,其惨痛凄切之心、悲天悯人之状尤为感人。《诗经》中的《黍离》记述了东周士大夫行经镐京时见其祖先宗庙宫室已尽为禾黍的感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慨伤周室之覆亡,家国之衰替,彷徨难去,悲叹不已。以往用所谓阶级分析的观点不把这首诗归入爱国诗,现在我们将之纳入到“家国情愫”之列。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将亡国之痛抒发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国破家亡的悲哀之情,故国乡土的难舍之绪,哀婉凄切。
对“天下”的忧乐意识表现在“兼善天下”的理念中。“兼善天下”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建功立业的最高人生理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之概括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也是家国情愫的体现。
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仁人志士家国情愫的重要内涵之一。屈原是第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爱国诗人,他在《离骚》中反复抒发着自己执著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②,表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勇于献身、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爱国之心,这是屈原忧国忧民意识的具体表现。司马迁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③。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最具有忧患意识的伟大诗人,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春望》等一系列忧时感愤的诗篇中,诗人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忧国忧民的深挚喟叹。此类作品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就连多愁善感的李贺也发出“男儿何不带吴钧,收取关山五十州”的豪情壮语,范仲淹把古代士人的忧患意识概括得更为集中真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这种忧患意识带有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样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操的具体体现。
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中国古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家国和人民,这两个概念是血肉相连、紧密相依的,对家国的热爱,自然会萌发对生息于斯的人民的关切;对人民的关爱,也同样会升华到对家国民族的忠诚。杜甫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挚热情怀,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丑恶现象,大声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甚至愿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人民的温暖:“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家国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捐躯之举。屈原的《国殇》是一首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他们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他们“出不入兮往不返”、“终刚强兮不可凌”、“首身离兮心不死”和“子魂魄兮为鬼雄”的虽死不屈的顽强精神。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是这种精神的升华。其他如汉乐府中的《战城南》、南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木兰辞》、唐代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等,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为国效力、视死如归的节操。
统一之愿。有些朝代,统治者的软弱投降、丧权辱国与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气节形成了鲜明对比。宋朝统治者对敌卑躬屈膝,不惜以大好河山、千万臣民拱手相送;相反,爱国将士们舍生忘死、激昂悲愤地顽强抗争,爱国名将岳飞壮怀激情地发出:“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陆游念念不忘洗雪国耻,盼望国家统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叮嘱儿子:“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辛弃疾在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国难中,梦寐以求的是抵御外辱、恢复中原,发出坚持抗战、统一祖国的悲壮誓言:“马革裹尸当自誓”(《满江红》)、“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民族英雄文天祥为国奋力抗争,被俘后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他高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舍生取义,壮烈殉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不屈之气。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④是中国人重气节的概括之语。孟子云:“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倡人要有“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古贤所倡颂的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历经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洗礼,铸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浩然的中正气节和高尚的民族情操。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身系牢狱,宁死不降,慷慨就义:“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正气歌》)。
正确理解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愫,还需要以历史唯物史观来分析下面两个关系、一个问题――
爱国与忠君的关系。我国古人的爱国思想往往与忠君意识交织在一起,这是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造成的。如屈原的爱国与忠君就是一致的,他热爱祖国,也忠于楚王,虽遭楚王“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离骚》),仍自告奋勇愿为之“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并“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杜甫的爱国也是与忠君相联系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集中表现了他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古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君”往往是“社稷”、国家的代表和象征,并形成一种思维惯式:爱国自然要忠君,忠君自然也就是爱国。不可否认,像屈原、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其忠君思想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他们对君主抱有过多的幻想,对统治阶级虽有所批判,但只是停留在表面。“愚忠”过甚,这是不可取的。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历史的进步相一致,又是可贵的。屈原的忠于楚王和热爱楚国是一致的。
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的爱国作品,多产生于汉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尚未完全融合的特定历史阶段,胡人入侵,武皇开边,都曾给人民群众造成深重的灾难。对这类战争的发动者,是不应肯定的,但在反侵略战争中所产生的爱国作品,情况就不同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具体民族都曾有过自己的爱国作品――文字或口传的,凡属于反侵略的爱国作品和爱国人物,不管是哪个民族的,都应得到肯定。在今天中华民族大团结历史时期,各族的爱国人物和爱国作品都应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的历史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都属于我们中华民族情操和爱国精神范围。
功名问题。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作用,使得古代士人多热衷功名仕途,希望求得一官半职。当今,用唯物史观来看待这一现象,应该予以肯定,这与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历史环境有关,也是积极进取的一种表现:入仕功名是古代士人实现其“光宗耀祖”、“施展才华”、“兼济天下”的唯一途径,属“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的范畴,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应该肯定并提倡。
注释:
①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②游国恩:《离骚纂义》,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③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