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原生态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65-2
一、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的民居建筑是非常有特色的。首先,出于地质条件地考虑,多地震灾害使得日本房屋较少使用钢筋、混凝土,而较多使用轻质木质材料,这样可以将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减至最低。同时,由于人地关系的紧张,日本多二层小楼,采用轻质材料也便于灾后的重建工作。其次,日本的建筑多使用木质原色,不加掩饰的暴露材质本身之美,而很少涂刷彩漆或者繁复装饰。这使日本建筑整体呈现一种朴素、自然的木色美感。关注材质、讲求简朴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日本人尊重自然、尊重物性的简洁式的原生态美学。日本现代设计师五十岚威畅表述对材质表面的认识:一是视觉的表面,二是可触的表面。此观点充分传达了材质的物性与人性的沟通的重要性。物体能够借助视觉、触觉与人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人与物之间的和谐统一。
除此之外,日本的建筑非常注重细部构造的布置,这与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和“功能至上”不无关系。日本有“京都人很难交往”的说法,重视格言、风俗习惯的日本人在考虑建筑建造时,对很细微的局部都非常介意,因此得到这样的评价。
日本建筑最能体现原生态特征的地方在于它十分注重与外界自然环境的融合。在这方面,建筑师安藤忠雄则表现得十分突出。他的建筑坚持在材料和技术上运用现代的普遍性手段,并引入固有的风土和自然,不断进行将场所的特殊性投影在建筑上的尝试。这与他所倡导的“地域主义”建筑观关系甚密: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创造出植根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
当被问到“20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个问题时,安藤忠雄从建筑的角度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它是用现代主义理念将世界均质化的过程”。世界迅速均质化的大潮使历史培育起来的固有地域文化开始逐渐地失去特色。严重地讲,它夺去了人类真正丰富多彩的生活。安藤忠雄所做的就是用建筑去恢复人类丰富多彩场所的努力。
安藤忠雄的建筑代表作大山崎山庄美术馆则可算作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典型代表。大山崎山庄曾几易其主,最终在1993年为朝日啤酒公司所有。安藤忠雄受其委托在修复山庄的同时在庭园内建造80坪(约266平米)左右的小美术馆。为了不破坏周围环境,尽量控制美术馆体量,安藤忠雄将之设计在地下,并将院内原有的一个水池作为建筑中的重要元素修复并保存下来。大山崎山庄坐落在一个春天有樱花、秋天有红叶的美丽地方,由于在设计这座建筑时对周边环境的详细考察,因而使得竣工三年后,远观建筑,竟然全部被山庄茂盛的树木所遮掩,使建筑俨然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既没有突兀地与整体环境分离出去,也没有破坏整体的自然景观。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完美诠释了原生态设计的理念,同时也正如英国建筑评论家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在《地域主义批判》中所强调的那样:植根于建筑的场所,充分尊重其风土性。
日本建筑对于材料本质的喜爱和尊重源自于日本民族对于自然和世界的尊重,这种尊重不同于通过主观上对世界的改造以期达到同自然的和谐。日本设计对于同自然环境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的探索正是对设计原生态的理想诠释,这种努力的探索尤其在日本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更为常见,值得我们中国设计师思考和学习。
二、日本服装设计中的原生态特征
日本传统服饰和服与中国唐代服饰有着很深的渊源。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社会昌盛,文化繁荣,与日本往来有加,因此在日本传统服饰里面可以看见很多唐服的影子。但日本民族却将这种传统的风格特征延续至今,并通过现代的技术和审美将之赋予全新的时代特征,使得日本的时装设计在国际时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当今日本现代时装依然可以寻找到传统服饰的痕迹。平面裁剪、直线切割的传统特色使得日本时装具备国际大师们所说的“折纸”之美,简洁且不失庄重。黑色、灰色、暗色调和印第安的孔径染色在继承了日本崇尚自然原色精神的基础上更赋予了日本时装以晦涩浓郁的东方情愫。对于面料的精挑细选和科技研发更是从人性的角度提供给着装者贴近自然的舒适度和亲和触感。日本对时装设计的大胆创新以及努力尝试使得日本时装越来越成为最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最能够代表日本时装以不同凡响的创新精神同西方时尚相抗衡的日本时装设计大师非三宅一生莫属。他的时装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将设计焦点集中在人体本身,通过跳脱时下的流行,将穿衣变成一种有趣且富诗意的幽默行为。三宅一生十分重视对服装材料的创新,他改变了高级时装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各种各样的材料创造不同的肌理效果。三宅一生喜欢将自古流传至今的传统织物通过现代科技以及他个人的哲学思想创造出独特而不可思议的织料和服装,因此他被称为“百料魔术师”。他的这种对材质的着迷与精研不仅反映三宅一生本人作为时装设计师对于审美的创造理念,同时更体现了日本服饰对于材质本身的关注和尊重。材质本身所散发出的视感和触感似乎从人的“五感”出发,赋予日本服饰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和细腻感受。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三宅一生在服装设计领域开创的解构主义风格中窥视到原生态设计那种简洁、朴素的形态特点,同时也可以从他对材质本身的无穷探秘中找寻回自然气味和人性之美。这也在最高程度上代表了整个日本时装的大体特征和未来走向。
三、日本原生态设计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影响和启示
日本原生态设计虽然是在现代设计语言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它的美学原理和文化定位却早在神道教和佛教禅宗的思想启蒙时期便已完成。神道思想奠定了日本设计对自然元素的热衷崇拜,佛教禅宗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赋予日本设计以“一无所有中蕴含所有”、“天人合一”的审美哲学,它不仅从设计符号上使日本设计更加简洁化,更在设计思想上影响着日本设计“以空灵填满宇宙”的东方神秘美学。可以说,日本原生态设计的诞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深刻探寻和不断追问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日本原生态设计得以发展至今与其不断回顾历史并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精华有极大的关联。
反观中国现代设计,对传统思想文化的漠视,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盲目追捧――这种舍本逐末、断章取义的设计方法和态度直接导致中国现代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自我风格和艺术特色的缺失,同时导致设计作品停留在符号模仿、意义借用的表面阶段,而未达到深入内涵和精神传递的深层界面。大部分人都只在所谓的现代设计时空界面小打小闹,却从未意识到应将目光投向过去,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设计的精神之源。这种设计现状不得不引起中国设计界的思考。
日本原生态设计的成功可以带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重视传统思想的传承和深入思考,从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当中汲取精华,使中国设计从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充分践行“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当代设计已经不再受限于西方设计的统率,世界各国设计师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深刻挖掘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观念的重要性。中国设计师应当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诸如老庄哲学、国画意蕴以及其他古典美学之中汲取思想精粹,结合现代设计手段使中国设计既具备国际设计语言,同时更多传达出具有中国特色以及东方特色的思想内核。
其次,在设计元素的选取上更加注重传统的、民族的设计元素,而不要一味地追求流行与西化。民族的设计符号有助于更好地表现本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设计意图,在设计的表现上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中国的传统美学元素,诸如祥云、龙凤、书法、花卉、中国红等极具代表性,这些元素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好地表现中国设计,反之,应该坚决摒弃传统元素无序滥用的不良设计作风,杜绝对传统美学符号不加改造地罗列和堆砌,而应该提倡适当且合适地运用,这样才会使中国元素发挥最大的作用,而不至于沦为贬值的设计附庸品。
同时,对待外来设计思想和潮流,既不能一味单纯地吸纳和采用,也不能完全排斥和不顾,我们应该结合中国设计所面临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进行有选择地吸收和消化,做到与自身完美融合。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和国际地位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制造”的概念已经渐行渐远。我国政府近年也提出“中国创造”的崭新理念,这对于中国设计领域无疑是一场不小的意识革命。作为创意行业的代表,中国设计历经30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古语说“三十而立”,中国设计也是时候沉静下来,努力思考和寻找自身的定位了。设计不仅仅是作为服务于生产的一门科学,它更应该具有自己的灵魂。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设计终将成为商业大潮的牺牲品,所以借着对日本原生态设计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从中窥视中国设计灵魂之所在,探求人文思想之光芒,借着每一个对中国设计抱有希望和为之奋斗的思考者的灵魂,解读和开拓属于中国设计的内在思想以及对世界品味的新诠释。
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已有学者和设计人员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开始积极研究中国文化以及从他国特色文化中吸取有益的借鉴,特别是对邻国日本设计的研究,更是在学界和设计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种好现象,它的兴起代表中国设计开始反观自身传统文化并积极从中吸取文化价值,实现自我突破。一股重拾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的设计新风正在中国大地上渐起,身为中国设计界的每一个学子和同仁都应从日本原生态设计中学习有益经验,并通过扬弃吸收为我所用,为迎接中国现代设计的崭新春天而贡献微力。这将是一条充满希望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炳祥.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2).
[关键词]传统建筑;原生态思想;现代建筑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无论是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现代化的建筑形式,都有着相同的建筑设计理念,那就是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与原生态思想有着紧密关系,也是传统建筑设计中十分重要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如果不考虑环境因素,就会使建筑具备极大的破坏力。因此人们需要重新对建筑环境进行定义,这样就会使现代化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原生态思想相适应,为现代化建筑设计提供重要的依据。
1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
传统的居民建筑中,对于原生态思想是非常重视的,同时,这也是一个使用极为普遍的建筑设计思想。在传统居民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应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特征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与建筑设计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建筑设计理念在传统建筑设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建筑的设计无论是在营建的手段上,还是在聚落的格局上,都体现出了浓厚的生态思想。生态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保证,如果生态被破坏,就会影响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建筑设计并没有忽略生态思想,而是很好的利用了生态,有些建筑将生态当做了建筑的一部分,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将自然中的精髓提取出来,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有些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要求,有些设计元素限制了传统的建筑形式,例如天井院落民居,这种民居的空间比较小,而且室内的光线也十分昏暗,居住在里面的人长期处于采光不足的状态下,而窑洞民居的缺点是通风不好,在夏季的时候,比较潮湿阴冷。这样的限制因素对传统建筑设计就起到了一定的限制性作用。因此传统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不断完善,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原生态思想保留,促进建筑设计的不断完善。
2原生态思想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2.1傣族竹楼
傣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所处的地区有着极大的高差,雨量比较充沛,常年基本无雪,而且竹材是主要的产物,由于竹材比较多,因此在住宅建筑中被广泛的使用,以竹材为主的建筑又被称为竹楼。竹楼主要是由竹子构成的,必须要选取比较粗的竹子,墙体使用的是竹编蔑子,主要的骨架使用的也是竹子,屋顶铺的是草,楼板使用的也是竹篾,底层基本上是架空的,而且不需要使用墙壁,底层主要用于堆放杂物或者是饲养牲畜。这一建筑体现的就是原生态思想,在建筑材料上就地取材,拆卸也比较方便,庭院的建设也与环境融为一体,这些都是原生态思想的基本体现。
2.2江南民居
江南地区是一个如诗画般的地区,这一地区主要的地形是平原和丘陵。例如苏州民居,当地的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进行了基本的建筑设计,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采用了临河而居的建筑设计方式,这样的建筑设计方式在居住空间和布局上都体现了原生态的思想。苏州民居的屋顶可以起到遮阳防雨的基本作用,有助于采光,建筑门的朝向基本以朝南为主,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光的获取。而且在房屋的前面设置的是庭院和天井,在居住的周围种上一些花花草草,这样就会给人们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极具自然特色。
3原生态思想对于未来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现代建筑设计也要借鉴传统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其中的精华引入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也就是“原生态”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中,使用的多是工业生产的一些原材料,忽略了生态景观。伴随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人们对传统建筑已经销毁殆尽,究其原因在于,传统建筑与现代社会发展存在的理念方面的差异,着重体现在审美以及需求上。因此,从现展角度分析,对于传统建筑中优秀的设计思想,很多设计师都在探讨如何引用至现代建筑之中,这也是当前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一位著名的设计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曾发表过这样的言论:当前现代建筑设计中,必须吸收传统建筑中的优秀部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不能仅仅追求建筑的美观,而是要从建筑的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既体现生态设计理念,同时还需还原淳朴民风,最关键的是结合地域文化,但是又不能忽视美学因素,给居住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做到审美、文化传承的高度统一,并且还需体现出节能。
4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建筑中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进行民居建筑时通常都会依据当地的自然、地形以及环境特点作为参考,充分利用当地有限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这也是现代建筑中缺失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席田鹿.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美苑,2012,(2).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原生态环境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has penetrated into cities an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each aspect, from garden, the garden, park in the city square, streets, street greening, campus and communities, all without exception is covered landscape design. As a designer should use the mentality of how and way to handle good landscape and the "origi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So how to achieve "functional sex, artistic, ecology" perfect combination? Our idea is that: the green is not necessarily the ecological, in using nature at the same time, don't forget the good nature.
Keywords:landscape;design;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5-0064-02
1园林景观设计及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过程。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使环境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日常使用的功能,并能保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价值取向及设计者个人的审美观念。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国的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价,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山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当代景观设计师面临挑战是那些越来越多的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它被人类生产生活破坏了的区域,这与我们前辈的情况完全不同,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那些具有良好潜质的地块,具有造园价值的土地,进行锦上添花。因此,今天的景观设计师更多地是在治疗城市伤疤,用景观的方式来修复城市的肌肤,促进城市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提供一个安全、洁净、舒适、美丽的生活空间。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一种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现代景观是当今许多设计师们必须追求的。目前,从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与施工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在设计或规划中忽略了原生态的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设计中往往是对原生态是一种破坏。主要体现在原生态的山体、水系、自然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在建设中推掉原生态山体而重建人工山体等。
2)在施工过程中因施工不当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环境污染,使生物栖息地逐渐消失,造成生态的不平衡性,最终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在设计和施工中不注重原生态环境的充分利用,而一味注重景观的再造,不注重资源的再利用,造成工程成本造价的提高,造成不必要的投资和浪费。
4)在设计与施工中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破坏。
2原生态环境的特征及相对性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原生态环境是指一切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东西,是生物和环境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开放系统,不仅包括了各种资源、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并且还蕴含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地域、人文生态文化。今天人们认为只要是依山傍水、树木覆盖的景观设计就是原生态环境的设计;只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形成的绿色景观效果,就是生态意义上的“绿色”,其实不然,真正的绿色原生态设计就是最少限度地向自然索取,最大限度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一般来说,人为建造的任何环境,无论多么“生态”,都不可避免地要改变甚至破坏原有的自然条件,而环境原始的自然风貌和自然条件是最最“生态”的。因为它按照自然规律,经过千百年自然选择和淘汰之后发展、演化起来的。这样的“自然”一旦加入人为因素,必然要使用“人工”材料,留下“人工”痕迹,这样肯定会改变甚至阻断“自然进程”,从而对环境的原始生态形成各种干扰。在这个意义上讲,所谓“原生态环境”并不是完全“原生态”的,其中也包含人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并不应该完全被排斥,因为纯粹的生态环境固然良好,但这种环境并不一定适合人的生存和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为了获取更有利于“人”的生活环境,来改变自然――这无可厚非。不应当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而应将人看作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问题的关键是:人们“改变”自然后创造出的新环境对自然是不是友好?是不是合乎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设计应该是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那么到底这样的破坏减少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最小,这个度的把握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定论。因此狭义的原生态环境是相对的,应当是在现有的知识和技术条件下朝这一方向努力的园林景观设计。
3原生态环境设计的原则
对场地原有元素的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作为一种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受设计师的青睐。生态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资源的连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对只讲过去,不讲现在和未来,在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自然效益的同时应做到将设计理念及设计原则贯穿项目的始终。
具体地讲就是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自身的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一个或几个方面。通常,只要一个设计或多或少地应用了这些原则,都有可能被称做“生态设计”。
4对自然友好的得与失―以云南丽江原生态环境设计规划为例
对一个城市来说,在其形成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会自觉地沿着原始地形,顺应自然条件尽量少动土方,节省建设成本,同时又使城市的风貌和景观比较丰富,而且少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这样的城市就是对自然友好的城市,是懂得如何与自然相处的城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展,这种最初的对自然的友好已经越来越少见。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由于可以凭借各种技术手段,所以不仅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将自然原有的一切改变得面目全非,并且完全将人的主观意图强加于自然,使自然成为人的意志的产物。回过头来权衡得失:它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给了人们方便感。但与此同时,为修补给自然系统造成的损害,人们所要付出的代价常常会远远超过享用到的舒适与方便,我们的确得到了很多,但我们失去得更多。除自然环境外,不仅仅是“文化景观”,而是城市的历史和性格。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中也有一部分完美的原生态设计经典,如活着的世界遗产―― 丽江古城就是最好的案例。
具有800年历史的丽江古城是一个鲜活的、不断生息运转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在中国的9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是首例,在世界也属罕见。丽江虽具多民族文化精髓,却不失纳西民族之风采。古城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县境内,它始建于宋末元初 ,明时具规模。占地面积38km2,“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规划区内没有规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地随地形水势沟渠建房布街;道路亦结合水系坡势而建,曲径通幽,不求平直,形成空间疏朗和谐的街景。最值得骄傲的是丽江古城不是死城,它现在生活着6000多户居民,商业活动频繁,仍是丽江地区、丽江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丽江的原生态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自然景观,保持着最初始的原始自然风貌。原生态的自然美没有处处渗透着人为创造因素,彰显着人类的本质力量,也不像共生态的自然美那样暗藏着人类的巧设,达到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神妙融合,原生态景观的自然美是自然本身和谐本质的一种显现。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本旅游区吸引游客的最基本要素,为切实把景区保护养育成自然环境优美、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胜地,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其中,旅游区生态保护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对旅游区整体环境的保护;本区的核心景观是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在开发建设时从用地布局、景观设计、旅游项目设置及游线组织等方面牢牢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休闲度假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原生态景观手法营造回归丽江过去的繁荣,同时也明确阐述了原生态景观的含义,即在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人工影响、干扰原生态景观或生态原状景观,其中的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是原生态景观的表现手段之一。对古镇改造的过程,也是对怎样实现传统、现代、原生态以及地域特色有机融合的探索过程。为丽江带来经济上与社会上的多项效益,使其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和谐旅游景区,这一系列的举措值得我们在园林景观原生态环境设计中得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
[2]寥志豪.以苏州为中心苏州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
[3].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
[4]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5]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6]邓显渝.园创景观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7]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2.
关键词: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景观施工;景观规划设计;城市生态;伦敦绿色廊道
Abstract:Landscape design to region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ecological balance area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e rational use of land and space resources as the guiding premis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case,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 i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Keywords:Regional Ecological Science;Landscape construction;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Urban Ecology; The London Green Corridor
中图分类号:TU9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8-0073-02
1 前言
园林的建设是伴随现代城市的高速发展,人们远离大自然后,渴望返朴归真,追求自然生活环境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新兴园林绿化风格。在城市整体规划和城市生态建设中,提出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并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及施工中。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概念是指保护区域内原有的生态环境,运用科学方法培植多种植物生长,因地制宜地创造整体的景观效果。景观规划设计是为当今作为保护区域生态科学发展提出理念,景观施工则是重点实施如何保持生态平衡。在当今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反省中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使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逐渐趋于平衡;另一方面,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目前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化、多元综合的理想生活环境空间。区域生态科学化是为实现一定地区范围的开发和建设目标而进行的总体部署。
2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概念
广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指用生态科学方法对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原生态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原生态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狭义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自然原生态环境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当我们把一些小规模的景观规划建设行为放在一个区域背景考察,并且与强有力的促进城市增长的外力因素结合起来看时,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地必要性就显现出来了。作为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都市经济的出现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和外力因素的主要标志。计算机、通讯、信息技术的革命使整个区域前所未有地联系成一个网络.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的控制节点。除此之外人们的流动性也大大增强了,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表现为移民、全球商务和旅游;在区域层面上表现为机动车拥有和使用量的增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环境与20年前孕育新传统主义的环境有所不同,城市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原生态破坏;于是区域规划针对这些新的情况再次出现;在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宏观大背景下,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场地要素,多方面权衡利弊,综合评价后,再进行景观的施工工程。
3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来源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是安排聚落并使之与区域原生态相协调的活动。它考虑一个住区系统——城市、市镇、乡村——是如何通过道路、运输、公用事业、通信线路等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又是如何通过自然原生态河道、农田、公园、湿地等开放空间来相互隔离、缓冲的,使原生态达到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McHarg的《设计遵从自然》一书引起了国际性的反响.并改变了景观规划设计和区域原生态的发展方向。他的设计方法是在区域尺度上整合原生态环境及其他要素。这个方法标识了自然系统吸收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McHardg.1969)。Ed Bacon的著作《城市设计》描述了如何指引及调整城市内部的增长,从而使它区别于增长管理这种着眼于乡村和近郊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思想(Bacon 1967 费城规划委员会,1960)。另一个例外是Kevin Lynch,他一生都在做有关城市设计和原生态保护的工作。他在区域尺度上的主要著作是《保持区域感》(Managing the Sense ofa Region)(Lynch 1976)。McHarg、Kevin Lynch、Ed Bacon给当代区域设计提供了灵感,他们均以自己的方式实践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某种形式,在一个世纪以前展示过的完整综合全面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并在施工中传承其设计理念;在实践中有两个重要的范例:纽约区域规划协会(NYRPA)的1929~1930年纽约市及郊区规划及施工,以及Patrick Abercrombie的1944年大伦敦规划及施工。另外还有欧洲大陆的案例包括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及景观施工和荷兰的兰斯塔德规划及景观施工,都是体现了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
4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的综合性
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一定地区范围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为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专业工程施工提供宏观的技术经济依据。因而,它对所规划地区的整个经济建设的重要决策具有指导性。全面规划,统一布局,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景观规划方案在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先进、适用,建设上现实、可行。
良好的区域原生态科学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可以达到几个远大的目标:有效地提供基本的公共与商业服务(基础设施物流与通信),保护乡村土地和敏感的原始自然环境:支持农业牧业及其他乡村经济活动,恢复与复兴城市及其他社区等。
5 实例:伦敦绿色廊道
5.1绿色廊道概念
在19世纪,城市开放空间景观规划的领导思想是建设绿色斑块,即公园;20世纪,重点思想是建设绿带,即公园道或者绿色通道;21世纪人们渴望拥有多样化的城市开放空间,而不是仅限于街道、广场、公园。具有很强的自然特征和很高的生态价值的绿色通道为开放空间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最近几年,绿色通道被系统的认为是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绿色通道是具备较强自然特征的线性空间的连通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其它多种功能。根据绿色通道的发展过程,绿色通道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①具备较强的自然特征;最直观的即具备大量的植被,这样就可以将完全人工化的景观如硬质道路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②线形空间;这是绿色通道自身的基本空间特征。线形空间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感观上,它给人以运动感,构成了人类的一种重要体验;在生态过程上,它对物种、营养、能量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它集中了多种具有很高价值的资源,因此这是一种很重要也很普遍的景观组成。③连通的网络;首先是绿色通道网络本身的互相连通,这个网络必须形成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其次,它必须与周围的景观周况连接;它和周边土地的利用方式之间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5.2伦敦绿色廊道规划
5.2.1 1929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大伦敦区域规划委员会制定的。规划中包括了关于Raymond Unwin雷蒙德昂温的规划思想即引入绿化隔离带概念和开放空间的一些指标。“开放空间”不同于“开放用地”,后者是指没有开发的用地,而前者是指休闲用地。考虑到开放空间的布局,这次规划最大的特征就是规划了环绕伦敦的 ’绿环’状开放空间。1938年,绿化隔离带法案通过,征购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这些土地没有连接起来。而且许多地段都没有实现休闲功能。大多数土地变成了地方政府所有的农田而非绿色通道和公园道。
5.2.2 1943-1944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这个规划是由Patrick Abercrombie帕特里克.阿伯克龙比 (建筑师、城镇规划师、景观设计师)所指导。他推进了1929年的思想并且引入一种设想:用绿色通道将内城的开放空间与大伦敦边缘的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创建伦敦的绿色通道网络,目标是实现:城镇居民从家门口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空间到乡村去。这些连接性公园道最大的优点就是能扩大开放空间的影响半径,使得这种较大的开放空间与周围区域关系更加密切。总之,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开放空间规划。
5.2.3 195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51年伦敦行政县发展规划参与机构单-(伦敦县议会,1951)。这是一个法令性规划,没有明确的个人思想。他们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增加有植被的公园空间。如果这个规划完全实施了,它将使得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结构均质化。规划者自称他们的成就是:使每千人拥有4英亩的开放空间。但他们忽视了Abercrombie阿伯克龙比为伦敦规划的绿色通道系统。
5.2.4 1976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的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基于对社会科学的广泛深入研究,由伦敦县议会发起,由大伦敦议会完成。这个研究被描述为:“任何近来的休闲研究中最有意思和最有用的”(Burton 伯顿和Veal维尔,1971)。但是它同样忽视绿色通道思想,并且导致了不同寻常的结论即公园应该按照不同的大小等级来配置:大城市(metropolitan)公园、区域(district)公园、地方(local)公园。
5.2.5 1976年后伦敦开放空间规划
1976年后关于伦敦开放空间最有意义的改变就是发展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也被称作绿链。最初的绿链由大伦敦议会整理调整(绿链连接委员会,1977),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多数开放空间以及开发它们的休闲潜力。开放空间全面的以链状形式在伦敦东南部展开。在开放空间之间规划了绿链步道,连接成一串绿珠项链。
5.2.6 1991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的绿色战略
绿色战略报告(Turner特纳,1991)提出了一系列的叠加的网络,每个都有不同的属性。第一个网络是步行绿色通道,是为步行者而规划,沿途设置不同项目,包括火车站、购物中心、学校、公园、河谷等。步行网络是由一个非法定组织(伦敦徒步旅行论坛)发展的。步道唯一的目标就是作为休闲线路。第二个网络是自行车绿色通道。这是由伦敦自行车组织提出的。1000英里的自行车线路网连接了伦敦的地方中心,这个网络主要功能是通勤。象步行网络一样,这是一个局限的政策,两个网络都应该包括通勤休闲功能。第三个网络是生态绿色通道,是由第三个非法定组织提出的,即伦敦生态小组(大伦敦议会,1986)。规划者希望这些绿色通道成为野生动物迁栖的通道。生态廊道具有的优势:第一,它们是栖息地的一种;第二,它们能在整个城市尺度上延伸;第三,它们包含精神文明价值(因为我们常常会感到我们的文明销毁了自然环境)。
总之,伦敦经过上个世纪不同阶段的开放空间规划,最终又再次认识到绿色通道在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再次认识到1943年-1944年的规划(到目前为至也是最伟大的规划)所包含的生态和人文内涵。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历史说明:法令性规划并不重要,而思想和概念规划才是最关键的。
6 结语
运用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哲学关系原理进行区域景观生态规划,能够促进从区域景观生态过程与功能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生态格局和生态结构规划方案。本文的重点是强调一种规划研究的哲学理念,即从生态过程和功能需求出发,寻求有效的景观规划格局和生态系统经营方式,进而实现对区域生态质量的调控。
景观施工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性质的创造活动。每个时代都赋予了景观设计不同的内涵,都会对景观设计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己任。“景观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休闲、活动的空间,创造舒适、宜人的环境。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3]。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J].地理学报.1998,53(增刊):12-18
明清石刻“玄德”“上善若水”神韵亘古及今,使景区充满了道家的文化的韵味,根据场地中的一块五米多高花岗岩原石形状,通过匠心独具的设计,鬼斧神工的雕刻,惟妙惟肖的老子头像脱颖而出,老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让后人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在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空间中使人们对“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谐的图底关系图与底是图像学所引发的两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2]。我们这里并不是研究视觉的理论,我们只是把它的概念引申为景观设计的一种手法,本文中所谓的“底”也就是我们开发区生态园独特的自然、地域、人文、历史等环境。文章中已经对这些底进行了铺垫,这里简单总结以下三点:功能之底,生态园的建设对开发区的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该区域定义为开发区的绿肺。生态之底,该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性体现的更是明显。创业之底,开发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在到今天的滨海新城,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认真仔细地调查和研究该项目所具有的特质,创造符合本地实际和显示本地特色的“图”景。该项目的最北端,原一直作为苗圃用地,设计中保留种植功能,适当进行多物种,多区域种植,因此命名为花博园。花博园入口广场处充分考虑广场空间的功能性,有小尺度的休坐空间,也有大尺度的集会广场。向南延伸,大面积地块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因此我们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塑造有层次感的公园空间,如:入口广场处以序列感强烈的棕榈科植物为主,花池的种植充分考虑植物四季季相的更替和色彩搭配,尽量种植本土树种,原本属于湿地区域我们在培植一些水生植物园等特色植物区。根据各区域功能特点进行变化,让各区域主题更鲜明,我们设计布局有五彩园、棕榈园、药用竹园、瓜果植物园,此外对于土层浅的硬质土地我们设计有疏林草坪、奇石雕塑园。游人步道、亭廊、闽南红砖铺地点缀着绿化种植区,游人可休闲小憩,也可在花的簇拥中自由徜徉,感受“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的游园愉悦。
从花博园区域穿过到达两山之间的山谷,便可观赏到该区域的湖光山色,依托自然地形加之静湖水库常年渗水形成的湖体,岸线形态丰富,视野开阔,湖体面积不大,溪水常年不断的汇集于此,此处命名为溪潭。考虑现状的资源特点,围绕湖的周围布置景观节点,在亲水的驳岸设置趣味平台,利用原来隐匿于山林中的旧房舍改造而成的湖景茶舍,利用丰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形成的地块营造湿地景观,利用花溪谷入口原有的高差地形,形成观景平台。湖中种植睡莲、荷花等芬芳荟萃的水生植物,形态各异观赏鱼,环湖设计的水上木栈道九曲回廊,茶余饭后的人们经常在这里观荷赏鱼,足可使游人体验一种别样的轻松与自在。并在该区域与西侧规划道路连接处设置整个公园的次入口,与花博园入口广场通过一条4.5m的贵宾车道相连接,保证了公园的完整性,不被城市道路所分割,同时也不影响应急的行车需求,见(图略)。花溪谷是连接溪潭与静湖的上山丛林步道,见(图略),原是自静湖而下的山体溪流冲刷形成的自然山涧,此山涧为静湖在雨季形成的排洪渠,平时干旱,杂草众生。设计中对山涧杂草丛生进行了清理和增补,以耐阴植物及耐水湿植物为主,强化彩叶植物,如同彩带更是花汇成溪。借助自然地势建成山涧溪水流淌,同时也考虑增加水泵,形成水循环系统。山涧玲珑小巧,置石错落有致,溪水洁净澄碧,蜿蜒于自然山石之间,使之溪水时隐时现更显自然美景之神秘。另上山路铺装形式单一没有变化,在改造过程中我们选择天然石材、防腐木、卵石、红砖等材料结合不同景观节点确定铺装形式。花溪谷的设计充分保留原生生态风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集聚于此,与人和平共处,形成植物、鸟类和人类共有的乐园。溪涧幽径掩映之中,游人沿木质栈道缓阶而上,景色浑然一体,它的韵致,全在萧疏自然,一派清新的野趣。沿花溪谷攀登而上便可到达静湖,静湖原名加走湖,后取诗句“静观天地外,湖云自去来”的“静”、“湖”二字,易名“静湖”。站在湖边便可见三面环山,一面望海,树木青翠,湖光潋滟。现有的入口处,原山体成阶梯状,基础条件良好,但斜面黄土裸露影响入口视觉效果,因此借助现有地形做景观性处理,从而增加公园入口的景观性和引导性。静湖边的水坝荒废干枯,景观效果较差,我们巧妙利用其地形和功能将其改造成自然景观的叠水,增强其景观性。静湖现有一处自然湿地,自然条件良好,在保持原有自然湿地状态不变的情况下局部增加木栈道,使游客能够自由穿梭游离在芦苇花中。改造后的静湖水映青山,四周原生态植被葱郁,一草一木都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环湖小路幽静深远,湖中心的致虚亭如芙蓉出水,见(图略),湖上可泛舟、垂钓、品茶,适合登山健身、休闲度假。生态园的“图”景,注重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从景观特质和风景资源的视角出发,通过再生设计,创造出特有的景观环境。只有充分考虑到“底”环境的因素,才能达到“图”景的耐看,永恒。
多层次的空间整个生态园景观自然衔接,错落有致。花博园的疏林草坪、奇石雕塑、各种瓜果药用植物等各色区域,还有鹅卵石步道、亭廊、休闲硬地自然衔接穿插其中,游人可在绿树浓阴休闲小憩,也可在花的簇拥中自由徜徉,成为休闲冥想空间。花溪谷则连接溪潭与静湖的上山丛林步道,两侧花香浓郁、松林翠柏、百鸟争鸣,沿木质栈道缓阶而上,成为漫步欣赏空间。静湖四周青山围绕,碧波如蓝,四周原生态植被葱郁,这里环湖路掩映在树林之中,湖心致虚亭矗立于水面之上,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享受大自然,良好的环境氛围使人们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在整体设计中我们考虑到对周边山景的眺望,注意亲水空间的运用、体现对历史的记忆机及周边环境的融合,通过营造各休闲空间为游客活动留下足够空间与景观的互动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达到与自然的完美融合,突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意空间。生态园整体布局紧凑,原生态山水风景秀丽,道家元素及开发区的创业精神贯穿始终,现生态园已投入使用,是开发区乃至周边地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成为漳州地区生态景观设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