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但对于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活字印刷史中的金属活字印刷的研究,仍有相当多的空白需要填补。因此,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才是一件值得特别赞誉的大事。
印刷术是指按照文字或图画的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中国古代印刷术包括木版、铜版、非金属活字与金属活字的印刷。《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是把中国金属活字印刷作为中国整个印刷史的一个阶段进行考查的。中国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水墨进行印刷。中国现今的木版水印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仍在沿用此法。这种方法被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唐代,中国的刻版印刷术不仅在国内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同时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更多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中国古代大发明家毕升首创了泥活字版,再次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这以后,又出现了使用铜、锡、铅等金属制成活字版的印刷技术,从而使印刷变得更为便利。
金属活字印刷是世界近代印刷的发展起点。《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所以可贵,在于它依据大量的中外文献和大量出土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文物--既有代表印刷术前身的公元前的中国印章捺印,又有中国早期的刻版印刷实物;既有举世公认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详细记载,又有对毕升之后金属活字印刷从出现到宋、金、元、明、清五朝发展的翔实例证,同时还依据大量事实,详细论述了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中东以及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各国的影响。全书以大量权威著述和连绵不断的历代文物,以及67幅翔实插图,奠定了考证大厦的深厚事实之基。同时,对围绕金属活字印刷起源问题的纷纭争议并不回避,而是直面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金属活字印刷在11~12世纪由中国发明并首先使用,这一发明早于韩国二三百年,早于欧洲三四百年。此外,著述还从中外技术对比和技术交流史的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再次证实东西方国家早期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受中国影响,其技术的广泛传播发生于元代。所有这些,都不仅对中国印刷史研究是一个推动,而且对世界印刷史研究也是一个贡献。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进步。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所以起步较早,是因为中国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而与此相关的铸印、铸钱技术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版印刷也有千年历史。《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显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出土实物的研究、模拟实验,并到有关手工作坊进行现场考察以及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古代事物进行学理分析等,从而彻底理清了中国古代整个金属活字印刷工艺的工程细节。书中展示的"中国传统金属活字印刷工艺过程流程图",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各道工序中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情形,使整个金属活字印刷过程一览无余。这当然又是一个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突破之举。
金属活字印刷的最早发源地在中国。但中国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长时间没能成为主流印刷形式。中国从宋代到清代的800年间,一直保持了印刷方式多样化的传统,即重点发展木版印刷,相应发展非金属活字和金属活字印刷。中国历史上的这种多元印刷文化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和传统积淀所决定的。对此,《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也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精当分析。这也体现了著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东源生活在温州瑞安西南部的平阳坑镇,滨海倚山,住着1800多人,似乎很普通的一个村庄。它东傍飞云江,背倚东岙山,右邻黄岩山,几十上百幢新旧房子包括一幢教堂、一座宫殿象一把黑芝麻集中在十里沃野、千顷阡陌的中间,显得突兀而张扬,屋宇之间,小桥流水,竹树婆娑,浓郁的南方乡村风情。一条清清的小溪从大山走来,穿过村前漫步走向飞云江,典型的风水宝地。2001年冬以来,“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东源村再现木刻活字印刷术”、“山旮旯惊现千年活字印刷”、“代代相传的绝技——活字印刷的活见证”这样的文章和配套图片一次次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媒体,甚至出现在新华社通稿和全国网络之中。东源正是这些图文所指的“中国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村”,不,是举世唯一。于是乎,普通的东源想再普通也不能了!
东源确实不简单。进了东源,我来到一座六开间三合院(俗称“五队老屋”)。这座院子的台门高大而气派,悬挂着“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匾额,显着古朴,透着深厚。进得台门,看到盛开的花朵、与人比肩的树木,端庄稳重的丛丛绿竹,我顿然想起了几年前的光景,想起了家乡同样竹树遮拥的老家,感到分外亲切和温馨。这座古宅院始建于明末清初,曾经破败不堪,2003年被政府出资收购修缮后焕然一新,从此作了中国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当年,因为时住镇委书记胡志跃的一番介绍,庄颖昶、黄国宏等记者的几番深入采访,中央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发掘、宣传,东源的名声逐渐传遍全国甚至国外,而集中宣传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术,宣传祖先的伟大发明,特别是演示和传承活字印刷技艺都需要有一个场所,而找这样的一个场所就成为当务之急。当地的有识之士考虑:这场所设在东源最为现实,也最有意义。就为找个场所并且把这一场所(“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落户”东源,从春至冬,再到第二年大年初四,当地镇、村干部随着我(时任瑞安市寨寮溪风景区管理处副主任)三、五天一趟,十来天一次,到村里反反复复地跟有关住户磨嘴皮,话家常,谈条件。上门的干部们几乎无一不挨过抱怨、责问,几乎个个受过责怪,却无一人退却,也无一个放弃,就为了心底的这份信念!坚持了大半年时间,还玩了点策略,五队老屋的老住户们终于自愿签下了转让的文书,之后立即安排修缮,辟之为展示馆。我先是由于领导嘱托不得不尽力,没多久就出于文化人的自觉真诚地奔波,而他们不坚持也照样拿工资当干部,却为了一件不能给自己带来那怕一点蝇头小利的公益事业,不怕挨骂受气,一年如一日地坚持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特别是一个叫吴小淮的广告公司老板、瑞安有名的文化人,从参与展示馆选址、制订修缮布展方案起,九年来一直痴迷追踪谱师们的行踪,记录他们的经历,记录每道技艺工序,不但付出了数万元的经济代价,而且为把敬散各地的谱师组合起来,竞不惜跪到一位不理解的谱师面前:“给一个面子行吗?”,真的很难得很不容易,尤其是在人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如今,这馆、这村每年迎来送往成千上万与东源人并不沾亲带故的远近客人,宣传着瑞安,宣传着浙江,宣传着中国悠久的印刷文化,树立着东源“中国活字印刷文化村”的高大形象。看到这一切,我和当年的村支书、如今的展示馆副馆长老王谈笑间露着欣慰:当年为此挨骂受气的人们听说这一切一定也会欣慰的!
东源确实不寻常。展示馆展示大厅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与详实的文字、展柜里一本本东源人“梓辑”的宗谱、一幅幅木活字印品和棕刷、雕刀等工具及字模,向我们叙说着印刷术的沧桑变迁,证明着古代中国人发明木活字印刷术的确凿无疑:是唐代中国人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是北宋庆历年间的布衣毕升(?-1252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东源王氏的先祖王法懋(元时隐居闽省安溪县,“教授善身,化俗谱之修”)首先把木活字印刷术引进宗谱编印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工程;1990年以来在宁夏、甘肃等地出土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维摩诘所说经》等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活字印刷品都是宋代中国人的“产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在展示馆的“演示厅”,王法懋的第二十代孙王超辉等谱师给各地来的客人逐项演示着木活字印刷的流程,揭示着东源“梓辑”工艺的奥秘:采访(开丁)、理稿、排版、校对、印刷等十几道工序,道道含有真功夫,说明着东源祖传的“梓辑”技艺的考究和深奥。上好的棠梨木作刻字材料,雕刻古拙的老宋体字模,刻字印书讲究顺序和轻重适中;诵读“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等160字的祖传歌诀检字,“五代同堂”的版式等无不彰显着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鲜明特色和重地。每次来到展示馆,走着看着,我总感觉自己走进了历史的隧道,心里不由充满着敬佩和自豪。
东源是个重证据、重传承的村庄。几年如一日,只要有客人来,展示馆就给客人播放《深埋的物证》、《木活字印宗谱》等片子。这些片子都是央视、浙视的影视人员们以纪实手法拍摄制作的。“这里的每一个步骤,都和元代王祯的描述如出一辙。他们的做法,似乎就是从古代原封不动流传下来的……”。是呀,东源证明着中国,证明着先进文化的旺盛生命力,证明着瑞安人对先进文化的不懈追求,证明着瑞安人昂扬的精神状态!尽管现代印刷业已十分发达,尽管电脑排版已风行全球,但东源村这些“传人”们仍然以自己的虔诚传承着木活字印刷这一门祖传“手艺”,以自己的辛劳坚守着这一并不很赚钱、“钱途”并不好的“绝艺”。这种虔诚,这份坚持,令我等肃然起敬:这些不就是活“国宝”吗?面对这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木活字印刷“传人”,面对这批货真价实的证物证据,个别外国人对古代中国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怀疑论调可以休矣!那些“怀疑论”者们该到东源来走走,来看看了:事实是最好的“证人”!
然而,这东源这村里掌握全套“梓辑”工艺的目前只有十几个人了,而且其中绝大多数已上了年纪,有的很少用木活字而改用铅字了。如今,除了王超辉的儿子勉强同意跟父亲学这一门难学的“手艺”外,几乎还没有一个年轻人表示过愿意学的意思。如何让这一门手艺传下去,已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这现实何等严竣,何等令人担忧啊!我想:以自己的方式好好呵护她、保障“梓辑”技艺代代传承是每一个国人的使命,更是当地人和当地政府的义务和责任。如今这一“手艺”已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相信当地人、当地政府一定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决不会重申报,轻保护的!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诗云:“绝艺千年一线牵,东源文物似晨星。开新复雅吾侪事,独立高冈听凤鸣。”保护“国宝”,人人有责,吾等平民民也该尽绵薄之力的。诚哉斯言!
此文已刊于《散文选刊》2011增刊(1)
[关键词]印刷文化遗产 遗产保护 图书馆 古籍
[分类号]G250.9 G239.19
1 印刷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1.1 印刷的概念
印刷,即印刷术,英文为printing,或Graphic Arts/Graphic Communication,笼统地说,是将文字、图画、照片等原稿经制版、施墨、加压等工序,使油墨转移到纸张、织品、皮革等材料表面上,批量复制原稿内容的技术。精确的表达,当推钱存训先生在《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中对印刷术的定义:“印刷术是以反体文字或图画制成版面,然后着墨(或其他色料)就纸(或其他表面),加以压力以取得正文的一种方法。这里所说的以”反体“取得”正文“乃是印刷术发明的一个基本原理;无论是中国传统的雕版或活字,或是西方凸版、凹版或平板,基本上都是应用这个原理而产生的不同方法。因此,印刷品和由正文而取得正文的石刻拓本不同,也和现代不用印刷而取得复本的油印(mimeograph)、直接影印法(photostat)或静电复印法(xerography)不一样。这一类复制品一般都称为复本(copy,duplication),而不是印刷品(print)”。
钱存训先生特别强调了印刷术的“从反到正”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太过广泛和笼统的定义容易抹杀中西方印刷术的特点和区别,使“拓本”、“复本”和“印本”没有分别,更令西方使用压力的印刷术和中国发明印刷术的由反到正这一基本原理扯不上关系而成为独立发明。印刷术的由反到正这一原则是“中国人发明印刷术的一种巧妙构思,应该是一切称为印刷品的一个基本条件”。
笔者很赞同钱存训先生通过追本溯源地考证中国古代印刷术的独特技法而强调人类印刷术发明的源流来自中国,而且从基本原理上严格界定了印刷的含义。不过,随着现代各种复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也一般笼统地应用广泛意义上的印刷概念:印刷乃是以直接或间接方法,将图像或文字原稿制为印版,在版上涂以色料印墨,经加压将色料印墨转移于纸张或其他承印物上,而迅速大量复制的一种工业过程。
1.2 印刷文化遗产及其文化安全意义
所谓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性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印刷文化遗产也相应地包含了两个方面:历史上各时代印刷出版的重要文献和图书资料以及相关的重要实物等可移动文物是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遗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各类印刷工艺技能,则称得上是非物质层面的印刷文化遗产。这两种类型的印刷文化遗产都需要我们加以保护。
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涉及到国家文化安全层面上的问题。对于印刷术的发明权归属,我国就时常受到其他少数国家的挑战。中国是印刷术的发明国,这基本上已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尽管如此,印刷术的起源之争,至今仍未停息。近年来,少数外国学者、媒体不断否认、挑战中国发明印刷术,甚至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金属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不能不说是对我国作为文明古国所拥有的印刷术发明权的挑战和威胁,而且也不利于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种种争论和异议时不时就会出现,有些甚至成为难以定论的学术公案。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除了一些印刷史、科技史等领域的学者坚持认定印刷术是中国发明的以外,对于不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大众以及媒体,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甚至误导,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进行“拨乱反正”,溯本求源,以正视听。
印刷术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此,捍卫我国印刷术的发明权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习和研究者知道,还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在印刷术发展史上的贡献。这是文化安全方面的遗产保护。
2 电子媒体时代研究纸本印刷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新特点
加强对印刷文化的研究将会推动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对电子媒介在传播信息、交流知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态势,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就有许多人预言:电子时代不久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时代。在数字图书馆的浪潮中,很多人预言:传统的保存纸本图书的图书馆将演变为纸本文献博物馆――而博物馆的本质则就是保存文物遗产的场所。
就在许多文化评论家慨叹社会不再重视书籍和阅读时,国际学术界兴起了研究书籍史的热潮,有些学者把书籍和阅读视作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一新领域称为书籍史。所研究的就是印刷品生产和发行的来龙去脉,探讨书籍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1991年,美国成立作者、读书与出版史学会,其他国家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团体。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基金会拨款赞助美国文物工作者学会编纂一部多卷的美国文化书籍史。美国加兰出版社和亨利・霍尔特公司宣布出版当代出版与书籍史百科全书的计划,坎布里奇大学出版社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出版社也开始出版这门学科的丛书。南卡罗来纳大学英语系将书籍史作为博士学位的副修课程。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跨学科的书籍史研究中心。法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年鉴学派”代表人物也出版了《印刷书的诞生》、《书籍的历史》等世界名著。
书籍史受到重视,在某种程度上与电子媒介产品的兴起与发展有关。电子媒介能力的不断加强,使印刷文化更为引人注目,并给人们提供了认识印刷文化的一个可供比较的基础。
随着数字阅读与无纸印刷时代的来临,基于纸媒介的印刷文化将作为人类一个漫长历史阶段的文明传播形态,其特有的信息传播与复制形态将给人们留下丰富的文化研究遗产。发掘和保护我国传统的古老印刷工艺和珍稀印刷文献,深刻探究人类社会在纸本印刷时代与数字印刷时代所进行的文化传播行为的差异,将是一个跨时代、跨学科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3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印刷技艺的留存现状
我国古老的印刷技艺如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手
工艺需要靠人来一代代传承,所以,其操作工艺的传承与保护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任务。如雕版印刷技艺,就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制技术的先河,承载了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世界印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雕版印刷技艺方面,国内目前还有一些“活化石”留存着。它们是:
・木版水印。专业学名是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是在继承了明代胡正言发明的恒版、拱花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这种技术根据画稿笔迹和设色的深浅、浓淡等,分别进行描摹,刻成若干板块,然后对照原作,由深至浅,依次叠印。2006年,北京市荣宝斋申报的木版水印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896年,荣宝斋设“荣宝斋帖套作”机构,开创木版水印事业。开始时,只印刷些供文人雅士书写信札、吟诗作赋用的信笺、诗笺。最有名的作品是上世纪30年代鲁迅、郑振铎主持印制的《北平笺谱》、《十竹斋笺谱》。上海朵云轩和天津杨柳青也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书画作品。如朵云轩1981年复制《萝轩变古笺谱》,仿古本完全依上海博物馆藏本精印,只印300部。不过,津沪两地的规模均不及荣宝斋。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该类技艺已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江苏南京金陵刻经处、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和四川德格印经院三地的印刷技艺被捆绑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三者均属于传统技艺,相似性较大,是国内目前雕版技艺保存最好的3家单位。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时期,兴盛于清代印刷联盟。千百年来,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仍保存着传统的、纯手工的雕版印刷技艺,拥有陈义时、陆文彬等一批国家级、市级雕版印刷技艺非遗传人,这批传人运用传统工具手工操作,整理、雕刻、出版了一大批珍贵古籍印刷联盟。目前扬州完好保存近30万片古籍版片。同时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相继在扬州成立,有现场表演传统造纸和雕版印刷的四道工序。扬州广陵书社这些年也在刻印,“原汁原味”地展示与传承了雕版印刷技艺,传统的雕版印刷技艺得到最大化保护和发展。
活字印刷术的命运远远不如雕版印刷术。据史料记载,北宋布衣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做了详细记载。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事实上毕异创制的胶泥活字及其印本并未见流传。目前,海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宋元时期的汉文活字印本。这也使一些国际学者对活字印刷术的起源产生怀疑,有的甚至公然否定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但从20世纪以来,在我国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如今从宁夏的银川、贺兰山,一直到甘肃敦煌、新疆西域一线上,发现十几处西夏文的泥活字和木活字,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活字印刷术在实践中不仅成功了,而且很快向西北传播。2006年底,宁夏文物工作者发现在一部西夏时期的佛经文献中,记录了参加印刷该经书的人名及其工作分工,其中最能证明其为活字印本的有“取字”、“作字兼丁”。作为首次发现的西夏使用活字印刷书籍最直接的证据,这一考古发现成果对澄清历史事实、匡正视听意义重大。
除了西夏活字的发现,另外还有回鹘活字的历史研究成果。作为维吾尔文献和历史研究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雅森・吾守尔博士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回鹘文活字印刷术的探索,他的研究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研究带来质的突破。雅森-吾守尔通过多年研究,于2000年与西夏研究专家史金波合著出版了《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论述研究中国早期活字印刷术及其传播的专著。
2010年4月9日,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的客家祖地发现仍然存活于世的古老木活字雕刻印刷技艺,以及木活字30万枚,其中部分来自清朝,其他大部分属于20世纪80年代。村中几位民间艺匠均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制作的反字毛笔书写、刻制、拣字、排版、校对、印刷、装帧等印刷技艺,至今仍使用木活字为当地人印制族谱。木活字印刷几乎已经绝迹,仅浙江瑞安曾有发现,但木活字数目远不及此次发现。福建宁化留存的珍贵濒危的活态木活字印刷术,堪称是中国乃至世界印刷术的活化石。
4 图书馆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
古往今来,珍贵的图书善本一般都保存在藏书楼、图书馆里,如今图书馆是收藏印刷文献(其中包括珍贵的印版、印刷典籍等印刷遗产精华)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保存在全国图书馆系统的古籍有2750万册,加之文物部门和寺院等单位的收藏,古籍总数超过3000万册,其中可列入善本的超过250万册。
围绕着古籍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前人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却远不能令人满意:①现存各类古籍版本的数量摸底不清;②古籍老化、破损情况加剧;③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④传统古籍装帧和修复工艺面临失传;⑤大量珍贵版本流落海外,回归无望;⑥现有善本“重藏轻用”,制度门槛重重,社会舆论批评强烈。
为此,《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加强古籍保护和抢救工作。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古籍保护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目标。5月,“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国家图书馆正式挂牌成立,以贯彻《意见》所作各项工作部署:①对全国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②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③完成一批古籍书库的标准化建设,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④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古籍保护专业人员等。
国际图书馆界也对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与图书馆工作的关系予以深切关注,以“中国书写与印刷文化遗产和图书馆工作”为主题的2006年国际图联杭州会前会,于2006年8月14日至16日在浙江图书馆召开。会议对图书馆保存人类印刷文明的文献典籍与其他多方面的印刷文化遗产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未来规划。
以古籍善本收藏最为丰富的国家图书馆为代表的许多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部分专业图书馆,近年来进一步加强了对古籍善本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图书馆除了编辑出版中华善本古籍复制系列图书外,还多次举办珍藏古籍展览。2010年6月11日,由文化部主办、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京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来自86家收藏单位的300余件珍贵古籍,分为“传承文明――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成果”、“楮墨芸香――推荐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珍品”、“完善典藏――推荐
第三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介绍”、“永驻书魂――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巡礼”以及“任重道远――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未来的发展”五个部分。
曾经有外国专家这样评价:“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书写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手稿和一些珍贵的卷轴和书籍,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化遗产。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普通民众也必须懂得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保护这样的书写文化遗产的意义在当今的社会中,对教育年轻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学生、家长、老师、成年人以及整个社会,都需要意识到这样一个工程的价值。只有拥有了这样的知识,我们对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才能做到位。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将文化遗产和人们今天的生活相结合,为未来准备了充足的知识。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现代的方式来保护这样的古代文化遗产,这也必将会使中国的文化遗产和世界的文化遗产大融合,我们会看到各种文化之间的彼此尊重和交流沟通”。
5 结语
对我国印刷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亟待加强的系统性文化工程。总结起来,我们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充分认识到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
・学术界加强研究和发掘,期待有新的实物发现以利于实证研究,同时要多与国外交流和宣传,充分显示印刷文明古国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文化传承实力;
・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化公益部门要在保护印刷文化遗产方面继续发挥主体作用和创新功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方面分别制定科学的保护框架措施;
・加强印刷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争取大学能够培养古籍保护修复人才。提高古籍修复保护人才的培养层次。古籍也是文物,而且是最脆弱的文物,古籍保护和修复在大学里应该有一席之地。
・图书馆还需要对古籍馆员进行古籍修复和保护方面的教育,把具备一定的保护知识和修复技法作为人职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促进古籍工作的科学化,形成有意识地、科学地保护古籍的氛围。目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即将在全国展开,2009年由国家图书馆和其他9家大型图书馆合作,承担了保护计划的标准研制工作,做了6个标准,其中一个《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就是对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的管理规范。
・培养全社会的印刷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氛围,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增强民族文化传统自信心和自豪感。
参考文献:
[1]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20
[2]彭俊玲,国外对印刷文字与书籍史的研究新动向,大学图书馆学报,1995(5):63
[3]吴文彪,陈华,活字印刷新发现匡正学术公案,北京:人民政协报,2007-2-8(C01)
[4]赵志研,雅森・吾守尔:捍卫中国首创活字印刷的地位,北京:中国民族报,2007-01-26(8)
[5]福建首次发现30万枚术活字,世界遗产,2010(2):6
[6]李明杰,构建中华古籍层级保护体系的设想,图书馆杂志,2009(3):14-19
[关键词]印刷媒体 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印刷媒体受到数字媒体(新媒体)的严重冲击,以印刷媒体为依托的传统印刷业也显得步履维艰,原本作为信息主要传播媒介的印刷媒体路在何方?本文从分析印刷技术与印刷媒体相互依存发展的角度,对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与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进行探讨,认为利用现代数字印刷技术实现传统印刷技术的转型升级,推动印刷媒体的创新发展。
一、印刷技术的革命推动印刷媒体成为大众媒体
印刷媒体是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手段进行知识、信息与文化传播的一种媒体。从甲骨文的诞生到造纸术的发明,再到活字印刷术的问世,印刷媒体逐步成为传递信息、表达文化思想、记录历史变迁的最重要的信息载体。
1.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推动人类文化传播的重大贡献。
印刷术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史具有突出贡献的伟大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在公元 7 世纪的中国唐朝,雕版印刷术就诞生了。虽然雕版印刷在制作前期工序复杂,耗时费力,但是一旦制作出成品开始印刷,就变得非常省时高效,并极大提高了印刷品质量。我国现存最早的出版物《金刚经》就是用雕版印刷出来的,因其印刷工艺之精美而被誉为印刷界的“活化石”。雕版印刷由于其前期制作工序复杂,耗时费力,逐步被后来更先进的印刷技术所取代。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北宋时代活字印刷术诞生了。北宋人毕N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在1045年前后发明了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活字印刷术。毕N的活字印刷术解决了雕版印刷耗时费力的缺点,大幅度提高了印刷的速度,是印刷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技术革命,对世界媒介发展及传播史也具有里程碑意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掌握文字信息批量复制技术的标志,从而使各种文化典籍得以广为传播并流传至今,对整个世界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纸质大众传媒的诞生。
中国虽然早在11世纪的北宋就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其后又有王祯的木活字、以及后来的金属活字等活字印刷的记录,但直到明清、甚至民国仍大量使用雕版印刷。因为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巨大,如果成千上万的汉字都使用活字,那早期投资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历史上推广很慢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西方拼音文字结构简单,只要制作浇铸50多个字模,就可进行活字印刷,因此活字印刷对于西方拼音文字而言就更具有优越性而得以迅速大力推广。
所以,真正现代印刷术的开创者是15世纪中期的德国人约翰内斯・古登堡。古登堡是德国的一名铁匠、印刷工和出版商,他早在1439年就开始对金属活字的试验,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1450年古登堡与人合作开办印刷厂,当年便印制了《拉丁文文法》,这是古登堡的印刷术发展成熟并进入实用阶段的重要标志。他还利用欧洲立式压榨机原理,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印刷机。古登堡在印刷史上的突出贡献就在于把金属活字、油基油墨和印刷机等印刷元素整合成一个可以大规模生产的印刷系统,不仅开启了印刷革命,而且推动纸媒体发展为大众媒体。古登堡的金属活字是在文艺复兴前期人们对科学文化的需求不断增涨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故在随后几十年间便迅速在欧洲传播开来,也是西方印刷术走向大规模使用的开端,对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项先进的发明使出版业发展更为迅速,书籍印刷更为简单快捷,报纸和期刊也随之应运而生。
世界各国在随后的四百年中,一直沿用了古登堡的印刷技术,并不断有新的进步,18世纪末发明了平版印刷术,19世纪中期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机,20世纪初发明了胶印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卷筒纸胶印技术被广泛使用。与以往的印刷手段相比,卷筒纸胶印技术印刷速度更快,比单张纸胶印机快 3 到 4 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运用,印刷技术又有重大进步,出现了数字印刷技术,尤其是在印前领域可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正是在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不断进步的推动下,纸媒体才逐步发展成为大众媒体。从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后,纸就成为了书籍的主要材料。到了公元11世纪40年代,活字印刷术诞生,特别是到15世纪中期随着古登堡铅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到逐步推广,印刷书籍才得以走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中,书籍的运用才逐渐得到了普及,报刊和书籍等纸媒体终于站在了引导人类文明与社会生活的最前沿。但真正商业化的大众化报纸的出现是20世纪初的事,因为直到19世纪中期发明了用于大规模生产植物纤维纸的造纸机,有效降低了纸张成本,才使得商业化的大众纸媒有了广阔的市场。传统的印刷纸媒体发展到今天,其种类主要报纸、书籍、期刊及其他印刷媒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印刷媒体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印刷工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10年间,国家大力投入资金用于对印刷技术和印刷设备的改造升级,报刊书籍等纸媒体的印刷实现了“激光照排、电子分色、胶印印刷、装联动”的基本目标,印刷行业的工作效率和印刷制品的质量都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作为媒体中的元老,印刷媒体及印刷业产值增长有所减缓,竞争愈发激烈。
二、 纸印刷媒体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纸印刷媒体记录了人类的思想变迁和精神动向,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人类最富有的精神之所在。纸印刷媒体的发展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发展史,书籍是人类社会历史中最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名著史籍,还是家族族谱,都一一记载着我们人类思想的变迁。到了近现代,报纸期刊与书籍并肩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电视广播媒体尚未出现之前,人类文化主要是依靠纸印刷媒体才得以传承。但在信息化时代,纸印刷媒体的发展遭遇到数字媒体的严峻挑战。
1.纸印刷媒体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纸印刷媒体在与数字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步履维艰。数字媒体因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信息的海量性、传播成本廉价性等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纸媒体,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目光被新媒体所吸引,报刊等纸印刷媒体发行量持续下降。在市场经济中,主导大众媒介组织运作的一直都是商业逻辑,以逐利为运营原则。从成本上比较,纸媒体出版发行通常采取“人海战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人工成本的投入;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量,一份报纸通常都是厚厚的一叠,这无疑又增加了前期制作如编辑等成本,也增加了后期印刷的成本。新媒体在传播方式上无需加工任何资源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化进行信息传播,而且是一种面对面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有受众都可以接收到,而不是像印刷媒体只针对目标受众进行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不必要的成本,因此新媒体具有传统纸媒体无法比拟的传播成本优势。
再从传播特征上比较,纸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如新媒体。 纸媒体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将大量信息无差异地传递给多向的受众,容易忽略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使得受众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将各种信息广泛传播给所有可能的受众,与受众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在新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方和信息接收方p方都是平等的。从本质上说,纸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是被动的,而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则是主动的,传统纸印刷媒体不能有效满足读者差异化的需求。
2.纸印刷媒体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虽然纸媒体在传播成本和传播方式上比新媒体有明显的劣势,但纸媒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令新媒体无法替代的独特优势。从传播内容客观真实性的角度看,纸媒体具有文字内容的原创性和权威性。不管纸媒体怎么转变,其信息内容的原创性、权威性、档案性和安全性并不会随之产生变化。在当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各种消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且网络上的消息者多为匿名,所以往往难以追究其责任,不能从根本上制止虚假消息和极端言论的蔓延,而受众在遇到这种“百家言”的情况时,往往都会选择自己所信任的传统纸印刷媒体。
从历史档案的角度看,纸质档案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因为原始性的记录是档案的根本属性。电子档案虽然查阅起来比较方便,但电子档案无论怎么发展都不能替代纸质档案,对于档案来说其内容的原始性要借助形式的原始性来证明和确认。纸质档案的原件是集内容和形式两种原始性为一身的法定代表。纸印刷媒体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的特性始终为其他媒体的发展而形成档案,纸印刷媒体只要保存完好,人们永远都可以阅读。只要人类还有精神承担和思想传承的需要,纸印刷媒体就不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3.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
面对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双重夹击,未来的纸印刷媒体一定要坚持内容至上的宗旨,保持并放大自身传统优势,走个性化、深度化、精致化的发展道路。纸媒体在与广播电视和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要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发挥纸质传播载体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权威性、报道的深刻性,强化其媒体核心竞争实力。
一是要强化个性化主张,做足原创新闻。个性化主张是指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要突出个性,使之呈现报纸本身特有的立场和舆论导向,发挥原创新闻的效应。面对网络媒体的海量信息,纸媒体要用有限的版面传达出最重要、最有个性的信息,彰显纸媒体新闻的原创性和个性特征;二是加强对新闻内容的深层挖掘,增强报道的深刻性,形成独特的新闻视角,以帮助读者深度解读新闻。网络媒体抓的常常是时效性,优势在于能及时告诉读者“是什么”;而报刊等印刷媒体的优势和重点在于告诉读者“为什么”、“怎么办”。三是加强纸媒体品牌建设,树立起权威和公信力,增强软核心竞争力。四是在印刷工艺上,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果,实现印刷业技术的转型升级,降低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在精美时尚方面增加纸张吸引力,推动纸媒体的创新发展,实现纸媒体浴火重生。五是提高编辑和印刷的自动化水平,提高速度,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
三、用数字印刷技术实现纸印刷媒体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上逐渐流行起来的数字印刷已经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又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它是计算机技术和印刷技术的有机融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进行印刷的一种新型印刷技术,操作者将各种图文数字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上进行创意,修改、编排成为客户满意的数字化信息,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版等工序和时间,可以实现按需印刷,无版印刷。数字印刷系统主要由印前系统和数字印刷机组成。数字化印刷与传统印刷最大的进步就是“印前Pre-press)”替代“制版”。随着我国印刷市场的需求朝着短版、快速、个性化方向发展,数字印刷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给困境中的纸印刷媒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既可以降低纸媒体的传播成本,又可以满足读者对纸媒体个性化、精美时尚化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增强纸媒体的时效性,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
1.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短版印刷,进一步降低纸媒体的印刷成本。
传统纸媒体在传播成本上人工成本投入大,尤其是前期制作如编辑制版等成本,仅制版成本就占总成本的10%-15%。数字化印刷就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实现按需印刷、短版印刷。“短版印刷”又被称为“数码快印”或叫“数字印刷”,是一种全新的印刷方式。传统印刷由于从设计菲林制版四色套印等烦琐的过程导致印前成本高,因此印刷厂的起印量一般不少于3000 份,当客户的印刷品印数不足1000份时,厂家一般不会愿意承印,除非客户愿意支付必要的起印费用。
而短版印刷直接将图文变成数码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由激光或喷墨来完成输出,由于省去了胶片及印版的在机制版,可以一张起印,也可以边印边改。短版印刷既环保又可使图文以各种介质传播,不仅省略制软片工序,而且节省了软片及化学药剂费用、场地及劳动力,缩短生产周期,尤其对报社来说可延迟截稿发印时间,等等,这些都可以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印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印前成本,而且因为数字印刷机自动化程度高,也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如以往在正常情况下,从排照到打样再快也得以天计,现在数字化打样一小时之内就可以解决,如以计算机显示屏实行“软打样”则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纸媒时效性差的问题。
2.数字化印刷可以实现按需印刷,能充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阅读大众出版物的时间会越碓缴伲精准化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等个性化选择正成为人们的新需求。所谓个性化,即为不同的读者定制。传统纸媒体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方面不如新媒体,但这一缺陷可以被数字印刷所弥补。 数字印刷的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针对读者的个性需求,实现了操作人员与用户的互动和图文信息的交流及修改工作,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既可以在印前处理系统中实现对文字自由度极大的编辑排版,又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色彩、阶调、层次等各个细节的修改,精心选择读者应知未知且又乐于知道的新闻资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数字印刷不仅无需制版,而且输出信息是随机可变的,从而开拓了个性化印刷与可变信息印刷的概念与做法,使得个性化印刷品生产变得简单而高效。
总之, 数字化印刷可以按照客户需要,在内容上按需定制,即时纠错,可变印刷,按需印刷,在数量上可以一张起印,时间上立等可取,可以随时随地、远程实现印刷品输出,有效满足日新月异的个性化快速印刷需求,发展空间非常大。
3.数字化印刷可以有效提高印刷质量,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网络时代,纸印刷媒体除了读新闻、看解读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便是给予读者审美享受,纸印刷媒体与读者那种如影随形、信手翻阅、方便携带等特点,仍然是别的媒体所不具备因而也是无可替代的。因此,网络时代的报刊书籍等纸印刷媒体必然是一份精美时尚的读物,以满足读者休闲审美的时尚需求。要满足读者对纸媒的精致化需求,除了在内容方面精耕细作、精挑细选之外,在版式设计、印刷包装等形式方面也要更加精美和充满个性。数字化印刷及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图文复制质量(因为在图文复制中,少一次周折,少一层失真的概率),更大意义是便于实现从印前到印中及印后的全数字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印刷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印刷品质,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在传统的模拟式印刷工艺中,如果需要对原有图文作些修改或对色调作些改变,就必须从照相甚至原物信息源开始全盘返工,既费时又耗材,而且效果还不一定理想。而这些对于图像信息数字化处理技术来说,则是十分方便快捷高效的,不仅图文的形状、图像的色彩与阶调可以自由改变,而且剪辑、遮朦、组拼也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境地,这就可以实现对传统印刷媒体提档升级,满足读者对精美时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晖:《按需印刷:纸质媒体与印刷业的共同选择》,《广东印刷》2015年第3期
[2]李瑞丽:《浅析数字印刷技术及其应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第21期
[3]詹国枢:《再过20年,报纸是啥样》,《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
[4]李合成:《全数字化无版印刷――印刷工业颠覆性技术》,《信息记录材料》2016年第4期
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在更早时期就存在,而蔡伦只是一位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并且大规模投入商业使用。造纸术对知识的保存及资讯的流通有巨大影响。
虽然照古书记载,东汉(25年到220年)宦官蔡伦(63年到121年)发明了造纸过程,并建立了造纸新材料的使用,不过在中国发现的古老填充及包装纸制品 — 如天水放马滩纸地图 — 可追溯至前2世纪;时至3世纪,做为书写媒介的纸已广泛为大众所使用,它取代了传统但更昂贵的媒介如竹简、帛书、木板、以及可后来入窑烧硬的湿黏土板等。目前所知最早、上书文字的纸片是在阿拉善盟查科尔帖的一处烽火台遗迹里发现。当时正值110年,汉朝军旅在一次匈奴南侵后放弃驻防该地。在105年由蔡伦确立的造纸过程中,将桑树树皮、麻纤维、旧亚麻布、与渔网混合物加水煮烂,均匀搅拌成泥;然后置入带芦苇织成底垫的木制平板木筛以捞起纸浆,这可在稍后抖掉水分并摊在阳光下晒干;P.S.汤姆表示该制程后来以压制过滤、精炼、抛光方式逐渐改进,得以生产出表面光滑、质地强韧的纸张。
印刷术
据载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但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并非现代印刷术的前身,而据李约瑟所论北宋制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有许多劣势的地方。它与造纸术一样对知识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响。另外,印刷术的发展与早期的印章无直接关系,古代印章在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都有使用。美国考古学家在中亚土库曼斯坦安纳乌曾于2000年10月发掘出距今4300年的中亚印章,其文字仍有待考证。
雕版印刷: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学家在韩国发现了一本微型《陀罗尼佛经》,该经内含唐朝女皇武则天(约690年-705年)颁行的则天文字。学者断定该经不早于704年,后来被珍藏在一座建于751年统一新罗时代的舍利塔里。[50] 不过,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书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间刊行的《金刚经》。该经长5.18米(17英尺),卷轴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农历4月15日(即868年)。[51] 学者李约瑟和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的记述表示金刚经的书法雕刻远较较早印行的单页版陀罗尼经更为先进,更为精巧。另外,两个最古老的印刷农历日期为877年和882年,它们是在当时佛教圣地敦煌被发现;学者伊沛霞(Patricia Ebrey)写道,某些最早期印刷品为历书的发现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中国老祖先认为计算并标下哪天是否为黄道吉日有其必要。
王祯(活跃于1290-1333年)于1313年所着《王祯农书》附撰《造活字印书法》中的插图显示在原型表的区间内依照音韵方式排列的活字
活字印刷:宋朝(960年-1279年)沈括是第一位描述活字印刷过程的学者,在他写于1088年的着作《梦溪笔谈》中,将此发明归于不知名的工匠毕升(990年-1051年)。随着烧结陶土字符的使用,沈括描述毕升制作字形、捡字排列、印刷、并在印刷后拆解留待后来使用。毕升曾尝试木制活字,但木制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祯(活跃于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趋完善。王祯亦将文字按照音韵组合置于有小隔间的转轮排字盘以方便捡字。[55][58] 至于铜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华燧(1439年至1513年)于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趋完美。清朝(1644-1912年)山东泰安的学者徐志定于1718年发展出瓷版印刷。
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
我国最早的竹木简古写本是《仪礼》。1959年考古学家在武威汉墓中发现了504根竹、木简。其中有469根,据初步考订,是西汉末年所抄写的《仪礼》。这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古写本书。
最早的帛写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帛写书是《缯书》。《缯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l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纸源冲的战国楚墓中出土。这是一件用毛笔墨书、彩绘在丝织品上的帛书,高约30厘米、长约39厘米。帛的中间写有长篇文字,分左右两部分。左方13行,右方倒写11行,共计六百多字。所用字体为战国时代的古文,有的文字漫漶不清,多不可识。文字四周有植物、怪兽、三头戴角人像等十二奠。图像间注有说明文字。《缯书》于1946年被美国人柯克思诓骗掠夺到华盛顿,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
最早的纸写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书是晋人手抄的《三国志》。手抄本《三国志》是陈寿撰成后不久抄写的。现有甲乙两种抄本。甲本于l924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是《吴书·虞翻传》《吴志·张温传》的部分内容,共计80行、1090余字,中有残缺。原本流入日本,国内有新印本流传;乙本于1965年1月在新疆吐鲁番县的英沙古城附近的一座佛塔遗址中发现,是《吴书·吴主权传》和《魏书·臧洪传》的残卷,共40行,计有570余字,中有残缺。甲、乙两种抄本均隶书体、行款恭正,但非一人抄写。乙本抄书年代早于甲本,但相距时间不会太长。
最早的木刻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印本书是《陀罗尼经咒》。这是一张唐刻梵文经咒,1944年4月出土于成都市东门外望江楼附近的唐墓。印本长34厘米、宽3l厘米,用唐代名茧纸印制,质地薄而透明,韧性强。印本中间小方栏内刻一菩萨像。栏外四周有数行梵文经咒。梵文外,又雕双栏,其中四角及每边刻有菩萨像,像之间为佛教供品的图像。根据印本右边的题汉文可知,这张经咒是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文。据考证,《陀罗尼经咒》为唐代末期作品,不早于757年,印刷于公元850年以后的可能性大。此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最早的雕版印刷书
我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雕版印刷书是唐朝的《女则》。根据明朝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编了一本书,名叫《女则》。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去,宫中有人把此书送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这本书讲的都是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对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有好处,就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了出来。
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
我国和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日期的雕版印刷的书是《金刚经》。《金刚经》印成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它是一部长约1丈、6尺、高约1尺的卷子,由六张面积相等的印有经文的纸粘缀而成。卷首另有二幅扇画,画着释迎牟尼佛给孤独园的说法图。其余为《金刚经》全文,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为二亲敬造普施”一行。这卷举世闻名的《金刚经》,原藏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发现,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盗去,现藏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我国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德旌德县志》。一般认为,元代科学家王帧在13世纪末发明木活字印书,并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他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可惜此书早已失传。
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书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由汉文译成的西夏文本。这是一个残卷,其一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计有26卷和36卷的残页,76卷的全文;其二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张质生收藏,计有第2卷至第15卷全文。这两种《华严经》是否同一本子,待考。但都是元代的木活字本则是无疑的,印于14世纪。
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是《泥版试印初编》。泥活字及其印刷方法由毕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但泥活字印品宋、元、明三代均未见传世。《泥版试印初编》是迄今所见最早的泥活字印本书籍,由清代翟金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印制;内容系其生平所着各体诗文及联语。
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本书是《宋诸臣奏议》。铜活字出现在明孝宗弘治初年(1488年)。弘治三年无锡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首先印了此书。相传铜活字就是华燧所创制。《宋诸臣奏议》150卷,共印50册。因为是初次试印,印刷技术不甚高明。
我国最早的雕版印刷的大丛书是《大藏经》。《大藏经》刻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雕刻了十余年,方才完成。此书有5048卷,刻的板子有13万块。
最早的丛书
我国最早的丛书是《儒学警悟》。本丛书由南宋俞鼎孙、俞经合辑。全书共7集、40卷。收宋人着作《古林燕语辨》《演繁露》《懒真子录》《考古编》《扪虱新语》《萤雪丛说》等六种,记载了宋代制度掌故、人物琐事等。每种都收足本,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向只有抄本流传,直至1922年武进陶湘始为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