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止于至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修养;习惯;学习;无我
何谓修养,修养是指人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而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逐渐养成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新时代里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怎样提升个人修养?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我的求学经历比较顺畅,家庭、学校环境也较为宽松,上初中后慢慢有了中考、高考压力,上了大学继而又有了考研、就业的压力。虽然付出不少,和周围同学比起来,总感觉自己不够优秀,也常常思考怎样成为一名更为优秀的人?是不是我不够聪明,是不是学习方法太死板不灵活,等等。带着对人生的深沉思考,翻阅了涵容诸多修身要义的“论语”一书,感触颇多。对照自己,我觉着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至关重要。锤炼修养,我认为应该在以下诸方面更为努力。
一、目标要明确而坚定。歌德说过一句话,“生命力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籍助才能和坚持来完成它”。思想深处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到处在等于无处在,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学习严谨勤奋,思维活跃,始终保持优秀的课堂表现;课下阅读拓展、坚持自学,计划性强,时间抓得紧;特别是在实验室的感觉比较好,能够静下心来悉心思考、严于设计、精心操作,和同学们合作的也非常愉快;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虽然参加了一些活动,尽力而为,但总感觉活动成果不甚满意,大概是性情所致吧。结合自身经历及性格特点,我认定自己将来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将是我最理想的选择,它单纯、平静而又有奔头,它将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并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与力量。
二、让优秀成为习惯。高中母校教学楼上有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当时是一知半解,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愈发感觉到习惯的重要性。雅虎营销副总裁高汀说过一句话:“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好习惯好人生,人一生的工作,成功还是失败、精巧还是粗劣皆由习惯所至。一个优秀的人无不是好习惯陪伴左右,科学家的生活在别人看来无异于清规戒律,而对他来说却是乐在其中,好习惯成了克服困难的利器、解决问题的剂。生活中不但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锻炼习惯,更要养成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尤其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这方面,“论语”中有过太多的阐述,诸如“敏于事而慎于言”,是说做事要敏捷、说话要谨慎,经常接近有道之人以修正错误;“君子不是一个器具”,是说君子应当是有独立人格、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维能力之人,不能像算盘珠子似的不拨不动,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指示,显得像个器具,没有生气活力;“温故而知新”等等。
三、求圣人之德,止于至善。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绝为核心要义的至高无我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温、良、恭、检、让的真善美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自然升华。大学期间上课、实验、听讲座、志愿活动,接触到了一些大师级的优秀人物,他们的学识魅力、人格魅力时刻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人品是成功远行的食材,是科研路上最有力的保障。求圣人之德是我一生的必修课。要博学于文,修学储能,锤炼修养,全方位拓展视野、丰富学识,登高望远;要尊敬师长,尊重朋友,理解他人,宽以待人;要有仁爱之心、有诚信之意;要遵循团体的价值观及其行为准则;即“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深刻反思自己的成功与过失,是否合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追求至高无我境界。
四、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回顾我学习生活经历的艰难与风光,有成功的喜悦亦有失败的晦涩。功成无不与坚持相伴相生,贵在行动、贵在坚持;失败无不与懈怠相伴左右,难在行动、难在坚持。举例说,去年暑期回家后,我计划完成两个目标,一是减肥二是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两个月下来,减肥成功减掉39斤,而口语水平却无长进;原因何在?减肥拟定了详尽的计划,早晚适量饮食,晚饭只吃水果,每天晚饭后步行3000米,慢跑3000米,跳绳1200次,几乎是风雨无阻;天天如此,虽然很难但咬牙坚持了下来。然英语口语训练,虽计划亦周密,学习的量也不大,几乎任务天天完不成,最后不了了之,错过了很好的时间段,还美其名曰“家里不是学习的环境”,这说明我做事的意志力还不够坚强,韧性不足,惰性不小,还需要在学习生活中锻炼成熟,成为一名优秀的新时代大学生。(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邵雨.《论语》管理日志[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 黄广晋,王引兰.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伦理学研究,2008(05).
1、如何止于至善,关键在于自己要使自己达到完善完美的状态。
2、首先要有知识,有知识就要研究万事万物,做到有正思维,正言,正向思想,才能明白对人与事情的态度。然后就使自己达到接近完美的状态。这就叫止于至善。
(来源:文章屋网 )
教育二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意思即为老师教导学生,至上而下施予学问;育,养子使作善也,意即为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良善美好。那么教育则是师为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达到使其良善美好的程度。千百年来我们始终秉持着这一认知,教育的出发点从上而下,老师被尊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工程师所施为的对象——学生,被要求,被改造,被指导,被引领。
这似乎没什么不好,因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们单纯如白纸,一无所知,所以他们需要接收掌握丰富知识的老师的教导来学习知识,所以他们也更需要已经具备成熟世界观人生观的成年人的引领以防行差踏错。
然而在这个世界日益信息化,一体化的时代,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异样的声音,他们来自教育方式不同的国外,来自我们正在抽芽生长想要开出特立独行花朵的青少年,来自社会变革对每一个终将会踏入社会的学生要求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需求。
溯本追源,我重回前人们总结的回答,发现了其中的一点共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单方向输入,而是一个了解与帮助塑造的过程。
伏尔泰曾说过,天赋的力量要大于教育的力量。诚然如此,一个天性活泼的孩子,要他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当一个图书管理员,只会令他感到憋屈,而没有天性的促使,他亦无法更好地完成工作,一个不擅长数理运算逻辑思维的孩子,硬是要他去编写计算机程序,大量的训练或许会使他担任部分工作,但永远无法激起他对工作的热爱。但是我想,尽管伏尔泰将天赋和教育的力量进行比较衡量,但二者并不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强扭的瓜固然不甜,而玉不琢也难成器,那么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求一条使二者统一的教育之道。
天赋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礼物,它是既存的客观事实,不可更改。那么要使教育和天赋相统一,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之道去适应天赋,需要老师去亲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懂得学生,就像花木匠需要熟知每一种花木的脾性特点才能相待有别地浇水、施肥和松土,只有当每一个孩子的天赋禀然被老师熟知于心,才会知道怎样去引导帮助他们发展自己。
亲生,犹如明灯照雾,既指明了老师的方向,也点亮了学生的未来。
教育对一个人影响作用的大小和该阶段一个人学习的知识量往往成反比,一个人在幼儿期间,认知能力有限,学习的内容简单而量少,但这一期间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却十分巨大,许多影响世界至深的名人都曾说过,使他们成功的因素里,绝大多数都在幼儿园期间得到。人之初,如璞玉,可塑性最强,幼儿老师如何才能做好把好这至关重要的一关呢?小孩子未受社会规则的太多约束,往往天性流露,一派率真,他们很难规规矩矩地听受老师说的话教的事。那么老师要怀着一颗耐心、一颗慧心、一颗爱心去与之接触。一颗耐心包容孩子的任性懵懂与无知,一颗慧心敏锐地察觉孩子的心思,而这一颗爱心,最为重要,孩子大多稚嫩柔弱,任何粗暴的、不耐的和冷漠的态度都会给他们造成一生无法弥补的心灵阴影,甚至伤害,成年人在社会的磨砺中往往又不知不觉中会带有这种神情气质。什么东西可以对抗粗暴武断,什么东西可以恒久忍耐,什么东西可以消融寒冰冷漠?答案再清楚不过,只有爱。难怪有教育家称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爱是最温暖的春风,最甘甜的泉水,最不可或缺的空气,在爱的氛围中,孩子和老师的距离被拉进,理解被加深,信任被巩固,即使是最羞涩的小孩,也不会吝于将他们心中的箴言悄悄告诉他们信赖爱戴的老师,而怀有一颗爱心的老师,亦会诚待这一份稚嫩的真心。关系往往是相互的,在这种互进互推的进程里,何愁无法亲近学生呢?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目的是能使离开学校的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结合幼教的实际,我理解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每一个小孩子在离开我们幼儿园的时候,是一个能在各方面应对他下一阶段人生的“完美”的孩子,而不是只是一个做算术很厉害,或者能比别的孩子多背两首古诗的孩子。
这种完美是相对的完美,是我们幼儿园所应该所必须要使小孩子达到的至善境界。这种境界当为一些人的品性和认知能力。花木固有原型,但园丁不可不有所为。作为一种群体性居住生物,任何人类都具有社会性,我们不能任其完全地自由生长,对缺点坐视不理,对优点不管不顾。在亲近了解孩子之后,我们应当要做的是顺应天性,保护天赋才能,发扬其优点长处使其更好,指出缺点弱势加以改正。一个勇敢而毛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敢于上课发言表现,自己做的事情诚实而担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停下来想一想,或者求助于朋友师长,而不是急躁躁地一头撞上去的孩子。一个聪明而自私的小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学习能力强,课外书也爱看,得到玩具糖果愿意分出一部分和小朋友们分享的孩子。一个富于行动而缺乏条理的孩子,让他成为一个做家务做作业课外活动都积极参与,但搞得清楚重点的孩子。这应当是幼儿教育的至善境界,而我们亲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育之道,应本着一颗赤诚之心,以爱为本,亲近学生,以臻完美。那么幼教之道,便是本着三颗心——耐心、慧心、爱心,和孩子打成一片,使他们走出幼儿园的时候,成为一个各自活泼天性而能为人称赞的好孩子。
朱子平生用力最多者,在《大学》一书,I 其学说之核心,特别是他的工夫,即格物致知说,正是在通过对《大学》的阐释过程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达。然朱子之学,最受后儒诟病者,亦多集中于其《大学》学中,约而言之,批评的声音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经学史家。或曰强分经传,或曰颠倒旧次,或曰补阙遗文,II 在他们看来,朱子的做法未免“率情咨意”而“不可为训”,III 然而,就是对朱子的《大学》学批评相当严厉的周予同先生,也承认“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立场。”IV 因此,从哲学解释的立场来看,尽管经学史家的批评可以成立,但我们也不必囿于传统经学的立场,以整理古籍的要求来看《大学章句》而否定之。V 第二种批评则来自哲学家的阵营。这一批评主要集中于朱子《大学补传》及其相关的义理内涵,早在与朱子同有陆象山,后则有王阳明。他们对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尤为不满,以朱子之工夫论为“支离”,又以为其专务“道问学”而忽视“尊德性”,从而有向外求索之病等等,故王阳明又有恢复古本《大学》之说。沿续陆、王之思路,学者中也有许多人以朱子的格致说近似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论,如牟宗三先生就目之为“泛认知主义”。VI
毋庸置疑,朱子诠释《大学》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说,而其引起的争论亦多由之而起。本文的意图不在于判定孰是孰非,亦不讨论朱子之说是否真正符合古本《大学》的原义,就象现在风行一时的诠释学(Hermeneutics)来说,也有所谓“诠释与过度诠释”(interpretation and over interpretation)之争,VII 但这不是我们要关心的。然而,正如伽达默尔(H.Gadamer)所说的,“作为对象的整个流传物并不是像单个文本对于语文学家那种意义上的文本。” VIII 从哲学诠释学的立场来看,“解释者必须恢复和发现的,不是作者的个性与世界观,而是支配着文本的基本关注点――亦即文本力图回答并不断向它的解释者提出的问题。假如这种把握住由文本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仅仅被想象为地提取出‘本来的’问题,那它就不会导致一种真正的对话,只有当解释者被主题推动着,在主题所指示的方向上作进一步的询问时,才会出现真正的对话。” IX 因此,如果要对朱子对《大学》的诠释作进一步的的话,我们与其讨论朱子的诠释是否符合古义,毋宁去探究一下,在朱子心目中,《大学》文本力图回答并不断向后世的诠释者们提出的问题为何?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就《大学》一书来说,朱子从中发现并对之关注的问题为何?一旦我们回答了这一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朱子为什么会提出其独具一格的对《大学》阐释的理论了。
一
要回答上述问题,我们似乎可以先从一个更为简单一点的问题入手,这即是:在朱子心目中,《大学》的意义究竟何在?在朱子看来,《大学》所讲的是“大人之学”,实相对“小子之学”而言。(《大学或问》)《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十五岁成人之后,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为大学。虽然朱子在《大学章句》之卷首引用了伊川称《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的评价,但这可能只是某种推尊前贤之意,我们大可不必深究。事实上,在朱子心目中,一个人的教养必须分成两步走,在大学之前要有一个小学的阶段,小学才真正担负着入德初阶的任务。在《大学或问》中,朱子进一步阐明了小学与大学之关系:
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
1、为什么说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的作用):
(1)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了__________,我们才能怀着坚定的________和______,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2)________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获得更多的_______与创造可能。
2、如何自信:自强可以让我们更________。__________、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3、青春为什么需要自强?
(1)___________,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不断克服自己的__________,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2)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持久的坚持。
(3)自强可以让我们更___________。
4、如何自强?
(1)不断克服____________、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2)___________可以让青春奋进的步伐永不停息,________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5、怎样认识(理解)“行己有耻”?
一个人做事,凡自己认为_________的事情就不去做。我们要_________,懂荣辱;有所为,___________。
6、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1)、需要我们有_________,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2)、要求树立_________________,触碰道德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3)、需要磨砺意志,拒绝______________,不断增强自控力。
7、什么是“止于至善”?(如何理解“止于至善”
)
(1)
“________________”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
(2)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____________,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8、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1)、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_________,积善成德。
(2)、我们要_________,向学习
(3)、我们要养成___________的习惯,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通过自省和___________,端正自身行为。
9、榜样的作用:
(1)榜样不仅是___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_。‚
(2)好的榜样昭示着______________的基本态度,
(3)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____________,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1.
自信
信心
希望
自信
实践机会
2.
自信
相信自己
3.
自强
弱点
自信
4.
自己的弱点
自强
自强
5.
可耻
知廉耻
有所不为
6.
羞耻心
底线意识
不良诱惑
7.
止于至善
实践过程
8.
积少成多
见贤思齐
榜样
自我省察
慎独
9.
一面镜子
一面旗帜
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