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寓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多数的时候,北方人在冬至的这一天都会吃饺子,而南方的部分地区在冬至的这一天会吃汤圆,一般都要精确到一个地区的时候就会有一些争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方的广东人冬至吃汤圆,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方的广东人冬至吃汤圆广东人在冬至这一天都会吃汤圆,因为冬至吃汤圆是中国南方的传统习俗之一,而且在广东省非常盛行。,在广东省的广州市,更有一个非常独特的习俗,那就是在冬至这一天的中午,会让家人团聚在一起,亲手来做汤圆儿,做好以后一起吃,寓意着全家团圆的意思。
吃汤圆是冬至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在江南特别的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一种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讲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来赠送给亲朋好友。旧时的上海人最讲究的就是吃汤团。古人有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圆”意味着“团圆”“圆满”的意思。冬至的这一天到来一家人就会坐在一起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从北方来到广东的人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的,也为了补气和养生。相传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名医张仲景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快冻烂了。
于是就搭起医棚施医施药,并给大家吃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食物,人们吃下之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耳朵就变得暖和起来,逐渐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所以每到冬至的时候,人们都仿照张仲景制作“娇耳”,慢慢就演化成现在的饺子。
吃饺子的好处是非常的多,吃饺子最适合在冬至的时候养生。同时,饺子被赋予了许多吉祥的意思:饺子是一种将谷类、菜果、肉食合理搭配,营养丰富的一种美食。煮饺子是一种最健康的烹饪方式,饺子五味调和符合中国人“和于术数”、“食饮有节”的养生的道理。吃饺子要剁馅儿,剁得越响生活越红火,饺子形似元宝,寓意发财和吉祥的意思。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称为约定俗成的习俗了。在冬至的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一些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然后全家人一起围着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这个习俗了。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夜晚,冬至那天,天还没有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家人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哪些地区吃汤圆江南等一些南方地区在冬至的时候都喜欢吃汤圆。冬至也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习俗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流传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的重视,也是因为这样,使冬至食的文化丰富多彩,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又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2021年冬至前三天是几月几号 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冬至前三天是指冬至前三天,而2021年冬至是2021年12月21日,所以今年冬至的前三天是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民间有说冬至前三天交运。发货时间不出门,看不到红白东西等等,都是在讲这个概念。这在民间颇为流行,根基深厚。原因在于,交付时间是新旧大运会气交接转换的关键点或起点。交期好,往往意味着近十年(大运)或一年(小运)的运势比较顺利,没有大的灾祸。这个概念集中在“焦”字上。在两步大运开始交流的这个时间点,营造最和谐、最稳定、最吉祥的环境,保证气的平稳过渡。
交运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交运时间,交运时要留在哪个方向,以及害怕碰撞。当天最好不要出门。你在家里,门窗都关上了。这与你的运气有关。如果是大问题,它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变坏。
冬至前三天包括冬至那天吗 不包括冬至。
冬至通常落在公历的 12 月 21 日—23 日。在古代我国,冬至很受重视。冬至被认为是一个更大的节日。有“冬至年大”之说,还有过冬至的习俗。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于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个时候,出门的人要回家过冬,也就意味着年终有一个家。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在南方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山东的滕州、曲阜、邹城、临沂等周边地区,冬至的风俗叫做蜀酒,九后喝羊肉汤的风俗盛行,寓意驱寒散寒。 .各地的饮食习俗各不相同,但以吃饺子最为普遍。
冬至有什么饮食习俗 1. 广东吃烧腊
广东人在冬至吃烤肉和姜饭。冬至这一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习俗。潮汕民间有“过冬丸,吃过年”的说法,俗称“天遂”。客家人相信冬至时的水味最为醇厚,因此在冬至时酿制酒已成为客家人的习俗。
2.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在冬至时吃年糕。从明末清初到现在,杭州人喜欢在冬至吃年糕。冬至制作三餐不同口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长得更高。在四川,冬至要吃羊肉汤,羊肉是冬天的第一营养。在湖北、湖南,冬至一定要吃红豆糯米。
3.北方吃饺子
在我国北方很多地方,每年都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回家后告诉老人,他用羊肉、一些抗寒药材和面皮做成耳朵状,制成一种药叫“祛寒”。娇儿堂”,送给百姓。吃。后来每到冬至,人们就仿效烹煮食用,形成了一种习俗。
4.喝羊肉汤
冬至这一天,有很多地方有各种民俗活动,如祭祖祭天、冬泳、拜冬等,若是下雨的话,这些活动就无法好好举行,另外出太阳的天气也会感觉温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冬至节气天气变化特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冬至天气变化特点日照时间短
冬至前后,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少,但这时地面在夏半时积蓄的热量还可提供一定的补充,故这时气温还不是最低。“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后白昼时间日渐增长。但是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仍比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少,所以在短期内气温仍继续下降。我国除少数海岛和海滨局部地区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间有“冬至不过不冷”之说,天文学上也把“冬至”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夜间逐渐变短。
气温走低气候寒冷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中国北方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晴天意味着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这一天是晴天的话,那么在过年的时候雨雪会比较多一点。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瑞雪兆丰年。如果雨雪多的话,正好为庄稼补充一些水份,也为庄稼盖了一层棉被。
其实我们都知道冬至在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中,对于人类来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意味着冬天最寒冷日子即将来临。在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饺子或汤圆的传统习俗。现在各地对冬至也没有古代时候那么重视,只是把他当作24节气中的一种。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冬至的饮食: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
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曲阜、邹城、临沂周边地区,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冬至一般在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时吃饺子,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吃什么
广东人冬至吃什么——烧腊
冬至这天,大多数广东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风俗。其中,烧腊就是广东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准备一些腊肉腊肠吃一顿,以祈求来年能鸿运当头。
潮汕人冬至吃什么——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
客家人冬至节气吃什么——酿酒
客家人认为,冬至时的水味最醇,用它酿的酒可久藏不坏,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劲颇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酿酒已成为习俗。为了这一天,客家主妇常挑个吉祥的日子,专门到集市添置酿酒的器具,把陈年的酒坛搬到溪流中,用黄黄的细沙洗去污物,再让清凉的泉水反复冲洗,最后置放在阴凉处风干。
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汤
在四川却是冬至吃羊肉汤,羊肉是冬日可谓冬日滋补之首,专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风寒,又可补身体,对一般风寒咳嗽、慢性气管炎、虚寒哮喘、肾亏阳痿、腹部冷痛、体虚怕冷、腰膝酸软、面黄肌瘦、气血两亏、病后。
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冻耳朵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厦门人冬至吃什么——姜母鸭
厦门人冬至吃姜母鸭。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姜母鸭自家做的比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开始排队买姜母鸭。
湖南冬至吃什么——赤豆糯米饭
湖南湖北一带,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饭。糯米味甘、性温,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滋补的作用,最适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产妇滋补产后造成的身体虚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婴儿。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立冬三候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水始冰”,是说水从这时起,就会渐渐结冰,尤其是北方地区;
二候“地始冻”,再五日,气温降到零度,土地表层开始冻结;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其中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三候时,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与冬至
冬季有两个节气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许多朋友会将冬至和立冬两个节气搞混,一般立冬是在11月,冬至是在12月。
时间含义不同
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气候特点不同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纵跨数十个纬度,因而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华南仍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温暖宜人。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最短的一天。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
史话立冬
古时中国是农业国家,立冬就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他节气一样,反映气候变化及相应的物候情况,对农业生产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节,尤为重要。
古代皇帝号称“天子”,不仅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同时也身负沟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当“四立”来临,传统上都要求天子率满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要禀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时立冬。于是,天子乃齐。齐,顾名思义,就是整齐。整齐的目的是为了让身心达到一种清洁虔敬的状态,为此要沐浴更衣、不饮酒、不食荤,更严格的,还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寝。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则是在东、西、南郊迎接。
立冬习俗
储菜
立冬之时老北京有“储菜”之俗。早年间冬季蔬菜的品种极少,所以多在立冬前后储存一些蔬菜,以备过冬。立冬储菜以大白菜为主,外加萝卜、倭瓜、土豆、冬瓜、大葱等,每家少则存上二三百斤,人口多的甚至存有上千斤。那时节,每天一大早儿就有人到菜市上排队买大白菜,还有大户人家雇马车、驴车到郊外采购大白菜的,一时间人来车往好不热闹,成为初冬时节京城一景。新买的大白菜一般要先放在朝阳的地方晾几天,然后再整齐地码放在房檐下,苫好草帘子。要是院子里宽敞,还可以挖个菜窖,那样储藏的效果更好。
吃饺子
立冬吃饺子主要是取其谐音——“交子”,因立冬是秋冬之交。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游泳
现在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补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北方立冬习俗典型代表是饺子,而南方立冬大都以肉类为补,如羊肉、牛肉、海鲜等等。
农民对冬至为什么这么重视
饺子,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称谓很多,如水饺、角子、饺儿、扁(匾)食、煮饽饽、水点心、元宝、龙牙等等。源于何时,已无确切记载,据推测,应从馄饨演变而来。魏晋南北朝时,北齐的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这种与水饺外观相同的馄饨,应是水饺的雏形。前些年,从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木碗里,就有长约5 公分的月牙形饺子,说明当时饺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享用的高雅食品。
宋、元时期,“角子”一词出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开封食肆中有水晶角儿、煎角子等。《武林旧事》中亦载有南宋首都临安食肆出售诸色角儿。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则载有撇列角儿,莳萝角儿等。到了明代,“饺子”正式定名,种类日益增多,并列为春节必不可少的节令食品。清代称饺子为“煮饽饽”,这一记载见于李光庭的《乡言解颐》:“除夕包水饺,谓之煮饽饽”。这里的“饽饽”应为满语,原为干粮、糕点的意思。研究发现,面食中带馅的蒸、煮食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保存馅中所含营养,不会使之流失,制作方法十分科学,这应是中国餐饮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至于天津的饺子,可谓种类繁多,大致说,以“三鲜”——猪肉、虾仁、蟹肉,再加上青韭——为上品;猪肉白菜或羊肉白菜,则为大路货矣。其次是素馅,大多是除夕夜祭神用。做素馅的原料种类甚多,讲究一些的,以口蘑、木耳、花菜、笋尖、掐菜、面筋、香油、芫荽(香菜)和红粉皮为主料,用芝麻酱、酱豆腐为调料,煮后食用,香气四溢。
近年来,天津餐饮名店百饺园,秉承历史悠久的中国餐饮文化,对传统水饺发扬光大,量化标准,投料规范,研制出各色水饺三百多种,别具一格。我有一位美国朋友,初次来津,问他想食何物,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张叠得工工整整的小纸条,上面的第一选择就是百饺园。前些年,北京百饺园分店,接待了美国的国务卿以及美国的第一夫人,这说明,天津的水饺不但影响到了全国,而且影响到了世界。
把水饺延伸为合子,是天津人的一大发明。天津的合子有两种,一种是烙,个儿比较大;另一种是煮,即把两个小的圆形的饺子皮捏在一起,皮间填馅。烙的合子馅料多用虾皮、韭菜,煮的合子则是羊肉白菜,食用时候蘸醋和辣椒油,风味独特。天津人做的合子造型优美,大小不过寸余,周围还要捏上花边,寓意合合美美,是婚嫁、年节的必食之物。
这里我们还要说一说饺子的前身馄饨。馄饨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时杨雄写的《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已经成为社会上普遍食用的饭食。唐宋时期,馄饨的制作技艺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可以制作出二十四种不同花样和馅料的馄饨,特别是在冬至这一天,大家一定要吃馄饨,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今天。清代人富察敦崇在他写的《燕京岁时记》中对此有一个解释:“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天津的馄饨与北京不同,煮馄饨时讲究用鸡汤,类似于南方的清汤馄饨;北京是白水煮馄饨,出锅前碗里先放适量的冬菜、紫菜、虾皮、酱油、香油和醋,吃的是复合味馄饨。
面条古称“索饼”,以其形似绳索,是中国最常见的传统面食,历史悠久,影响世界。据说当今世界上吃面条的人约有八亿之多,尤其是方便面兴起后,产量和产值数以亿计,竟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上方便面产销的第一大国。
把面条作为食品,大约出现在汉代,当时叫做“煮饼”或“水溲饼”。魏晋时期称“汤饼”,南北朝时称“水引饼”。唐代称“热陶”、“冷陶”:“热陶”为冬季食用,出锅即食,相当于今天的“锅儿挑”;“冷陶”为夏季食用,捞出后过凉水,即今天的“过水面”。
到了宋代,面条一词正式出现,伴随着都市经济的发达,面条品种也日趋丰富,出现了素面、煎面、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陶、菜面等等。元代时面条种类更多,据记载,有春盘面、山药面、羊皮面等二十余种。与此同时“乾面条”也出世了,这就是今天的挂面的前身。至于地方色彩浓厚的“压合络”、“刀削面”、“拨鱼”之类,可视为面条的变种。
最近,有人否认驰名世界的意大利面条是元代时从中国引进的。可是,日本的一家食品公司为推广方便面,曾组织了一支全球“面家族”探险队,分头到世界各国开展调查,最后拿出了一份报告,坚持认为“公元3 至4世纪时,中国黄河流域将小麦经过加工革新,做成面条,为食的文化增添光彩,再经由‘丝绸之路’向西方传递。”这个调查结论,再次了中国面食是从西方传入的说法。
面条文化对中国人餐饮习惯影响深远,在普通百姓的家里,面条甚至可以走上宴席的桌面。比如,北京喜寿宴中,最简单的是是“炒菜面”;而天津则向有“迎长送短”之说,即迎接客人时吃捞面,给客人送行时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