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作品简介

鲁迅作品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迅作品简介

鲁迅作品简介范文第1篇

(一)赵树理及其作品简介

赵树理,原名赵树扎,山西省沁水县人,出生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受尽地主的盘削和压榨,饱受生活的辛酸。在父亲的教导和民间文艺的熏陶下,从小就接受并通晓民间艺术,活跃于各种文艺场合。1952年考入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深受新文化的影响。在1943年他发表了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及短篇小说《地板》和特写《孟祥英翻身》等,这些作品紧跟时代潮流,有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当代作家必读的典范之作。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最具影响的作家之一,其语言以通俗、朴实而为大众所喜爱。赵树理从小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一个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农家娃。从小就与农村结缘的他,对农民的日常口语和地方俗语了如指掌,这些为他创作大量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基础。

(二)俗语的性质和范围

如同词有雅(文言词)俗(口语词)之分一样,语也有雅俗之分。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代的“语”大都是俗语。不过,当时还没有出现过“俗语”这个名称,多叫做“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等。俗语作为语言类别的名称,始于汉代。汉代刘向《说苑・贵德》:“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无极,偷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云:‘画地作狱,议不可入;刻木为吏,期不可对。’”

“俗语”除了语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为人民群众所创造,具有群众性;二是流传在群众的口头中,具有鲜明的口语性和通俗性。基于上述认识,温端正先生在《汉语语汇学》把俗语从广义上定义为: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

根据温端正先生对俗语的定义,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俗成语。

二、赵树理作品中惯用语的运用

惯用语是非四字成语的描述语。

(1)发贵虽只是“瞎话篓”,而喜顺却是最靠得住的孩子。(《盘龙峪》)

(2)咱和他保官无仇无冤,他为什么使黑心眼。(《打倒汉奸》)

(3)跟着些闲人到三仙姑那里凑热闹,后来跟小芹熟了,好像一天不见面也不能行。(《小二黑结婚》)

(4)得水老婆道:“你们没有吃过猪肉,难道也没有见过猪跑?”(《盘龙峪》)

以上例子中的惯用语为“三字格”,例(1)中“瞎话篓”运用夸张、形象的手法,写出了发贵爱说假话,不老实的特点,与后一句“靠得住”形成鲜明的对比。例(2)“黑心眼”中用“黑”字来修饰“心眼”,说明了保官心狠手辣的汉奸形象,表达了村民对保官的痛恨。例(3)“凑热闹”,加入进去以增添热闹气氛,形象描写出三仙姑那里热闹的场面。例(4)“没有吃过猪肉”,“没有见过猪跑”反映了得水老婆爽朗、开放、思维敏捷的性格。

三、赵树理作品中谚语的运用

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是非四字成语的表述语。

(5)俗语说“筋骨疼痛一百天”,伤了骨头不是短时期能完全好了的。(《灵泉洞》)

(6)俗语说:“心病还须心药医。”(《李家庄的变迁》)

例(5)是百姓医学知识经验的总结。例(6)是百姓生活经验的总结。

四、赵树理作品中歇后语的运用

歇后语多为群众熟悉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

(7)男人有男人的活,女人有女人的活,她那劳动啊,叫我看来是狗捉老鼠,多管闲事。(《传家宝》)

(8)按旧习惯,婆婆找媳妇的事,好像碾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孟祥英翻身》)

例(7)运用歇后语“狗捉老鼠,多管闲事”,反映了李成娘的狭隘思想。例(8)运用歇后语“碾道上寻驴蹄印,步步不缺”,说明了孟祥英婆婆时时处处找她的差错,表现了婆婆浓厚的封建意识。

五、赵树理作品运用俗语的主要特色

(一)深刻的思想性

俗语在人民群众口头中长期流行,经过反复提炼,饱含了人民的智慧,它含义深刻,富于哲理。也许赵树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他在作品中使用的俗语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因而含义丰富,思想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