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区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居住小区的软、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要建设符合城市环境的需要、功能全面的居住小区,就要求设计者在小区的规划设计方面苦下功夫,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勇于创新,设计出与周围的环境、城市的风格相吻合的居住小区。由于居住小区的建设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设计者的努力,还需要多方面共同配合,为人们提供安静优雅、功能全面的居住环境。
近年来,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广大群众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各地建立起很多功能完备、环境良好、经济适用、符合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但是,在居住小区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一些在居住小区的规划方面极易被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住环境的规划问题,二是交通网络的规划问题。
1 居住环境问题
1.1 居住环境规划中暴露出的问题
1.1.1 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不合理,品质不高。比如,有些地段比较好、地价比较高的小区建筑密度过大;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人文性与地域性特征不突出等。
1.1.2 小区的生态环境比较单调。在小区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原生植被通常被铲除,植物物种与群落多样性遭到破坏。小区的园林绿化多数是草坪、灌木、少量树木的模式,植物种类单调,生态环境不平衡。
1.1.3 居住小区的人文环境混乱,服务环境欠缺,商业用房过多、过滥,而且商业服务设施的设置不能起到方便群众的作用,还会带来很多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在一些居民小区的服务规划方面做不好,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小区在垃圾处理方面通常是将垃圾道设置在住宅楼梯平台处,所以垃圾经常臭气四散,对居住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1.4 一些小区建设对于居民的安全防范没有充分考虑,安全环境让人担忧。陌生人不需要身份验证就能够随意进入小区,使小区居民的财产安全,甚至人身安全都非常容易受到外来侵害。
1.2 居住环境问题的相应完善措施
居住小区的环境是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灵魂。因为居住小区的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所以居住小区的环境规划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要实现小区居住环境的整合效益最优,必须吸取现代城市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完善居住功能,提高品位,增加情趣。在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将环境的设计作为独立的阶段进行“精加工”。
1.2.1 在建筑密度的设计上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其疏密程度可以保证一楼光照时间作为参考标准。而且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当重视人文环境,充分考虑当地的居民生活模式,使所设计的居住小区有机地融入其所在城市的大环境当中。如旧城改造项目中,新设计应当对古城风貌加以保护,保留其传统建筑的形式,并合理定位居住小区风格倾向,使小区既具备现代化功能需要,又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传统文化沉积。
1.2.2 小区规划要重视生态环境的维护。自然形态下的生态环境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素,是小区居住条件良好的关键要素。在小区的规划中,应当对当地的地貌、地形特点给予充分考虑,在自然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人为加入适当的、能够表现地域特色的设计,比如种植当地特色植物,或者在景观的设计中加入当地象征性强的创意,突出小区的景观环境人文性与地域性特征。在尽量避免对建设基地原生的河流、树木、绿地破坏的同时,可以对其加以充分利用,规划设计出生态环境良好,构筑物同自然和谐一致,并且突出地方特色的居住小区。
1.2.3 规划小区的服务环境,要从服务便利性与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两方面考虑。对于有必要保留的服务设施及服务网点,要着重解决其环境影响问题,寻求服务、居民便利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对于可有可无的服务设施及网点,则可以直接不将其列入居住小区的规划范围之内。关于居住小区的垃圾处理,可以采用先进技术进行解决,比如可以在财力比较雄厚的居住小区建立真空垃圾管道处理系统,其优点体现在封闭性能好,污染低;财力有限的小区则可以推广固定垃圾压缩站。另外,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增加生活垃圾收集与清理的次数,都是居住小区保持环境卫生,净化居民生活环境的基本途径。
1.2.4 小区的安全保障合理规划措施
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对居民有效防范行为有充分的考虑,通过明确的划分空间领域、控制小区入口等措施提高小区安全防卫的能力。
(1)强化院落空间,使居民的视线可以触及住宅的入口,方便对陌生人的监视与观察,又要使居民间有相互了解和交往的机会。
(2)在小区入口处要设置明显的标志,声明小区的归属性和领域性。有些小区的防范措施非常到位,居民在进入小区的时候需要刷卡,这样对于小区安全是很有效的防范措施。
(3)要注重合理组织居住小区的交通网络,在小区的主干道规划设计上最好做到“通而不畅,顺而不穿”,增加安全系数,避免造成交通环境的交杂混乱。小区道路应该多做曲形设计,使车辆的穿行速度受限,达到降低噪声与保证小区交通安全的目的。另外,在规划中要尽量减少组团出入口的数量,防止外来行人随意穿行,起到安全防卫作用。
2 居住小区内道路交通网络规划问题
2.1 小区内交通暴露出的小区规划问题
过去,为了城市开发,打通车道,将人行道拓宽,变成可通机动车的道路,城市交通被引入居住小区内部。这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但是对于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与居民出行安全却造成了很大危害。如今,虽然居住小区的交通设计有了一定的自由,按照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要求,小区内部道路应该通而不畅,避免城市交通进入居住小区内部,但是交通组织的设计仍然是困扰小区规划的一个问题,如何在保证小区交通安全的同时合理规划人、车道路,合理规划小区交通网络,是历来居住小区规划的关键所在。
2.2 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规划
路网如何设计,很大程度上与居住生活质量相关联。通常的观点认为,居住小区的交通规划应该注重人、车分流。但是,每个居住小区的区位环境、规模条件都各有不同,按照一种模式规划设计居住小区的交通网络显然不符合实际。所以,居住小区的交通网络设计应当根据小区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实行人、车分流的小区,要做到人、车方便,道路设置要有合理性,既方便车辆行走、停靠,也方便居民安全出行;而实行人、车合流的小区也可以经过合理设计,实现居住小区的交通流畅、安全。因为居住小区的机动车辆是严格限速的,所以人、车合流的交通网络设计如果合理,是可以保证其安全性的。但是人、车合流的小区一定要做到人、车分道,在小区的交通设计规划中,应该留足人行道,在竖向设计中最好人行道与车行道有一定高差,充分保证人行安全。另外,在空间上人行道和车行道要做适当的分隔,比如绿化分离等。总之,在居住小区的交通设计中,要保证路网结构合理,密度适当。
3 结束语
居住行为的展开是通过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场所实现的,场所的人格化和场所精神的营造是居住区生态环境设计的要旨,应充分表达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对自然的尊重,通过对居住行为的深刻理解,组织空间形态,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技术、高情感的生态型园林式居住小区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设计;通风;采光;日照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完善,建筑师也可大胆的尝试各种方法,即基于对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生态的考虑,如何将城市景观环境建筑与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建筑形态与环境。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可持续性或生态在这里并不只是时髦的词语和概念,它们在建筑上的实现是建立在强有力的技术研究与资金支持上的;是严谨科学与建筑师创造力相结合的产物;走向真正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建筑的实践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学习的过程。
在对现代建筑的室内环境舒适度进行设计时,应当优先考虑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自然通风与采光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需要涉及到多专业知识的配合。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的规模、使用状况、人流分布、舒适度要求等进行分析计算。当然,自然通风与采光只是绿色建筑中系统生态化设计的一部分,单靠它难以达到舒适的要求。选择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要有系统的观念,必须把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手段,并配合其他的技术措施,把围护结构的隔热、遮阳等措施进行综合考虑。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风与采光技术,是建筑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应当引起建筑师的高度重视。
1 通风
1.1 自然通风。房间的自然通风由门窗来组织,门窗在房间中的位置决定了气流的走向,影响到室内通风效果。因此,门窗位置应尽量使气流通过活动区,加大通风范围,并应尽量使室内形成穿堂风。
1.1.1 一个简单的矩形体,使其长向的门窗尽可能朝向夏季的主导风向,则通风效果较好。当建筑平面的形式为“凹”形或“L”形时,应尽可能使其凹口部分面向夏季主导风向。
1.1.2 进出口窗面积比例,进出风口相对大小决定了室内空气流速。据有关试验表明,获得室内整体最好风速的最佳办法是:出风口面积大于进风口面积 10%左右。
1.1.3 房间与窗口朝向,如果窗户在相对的两面墙上,房间的方向不应顺着主导风向;如果窗户在两面相交的墙上,房间最好直接面朝风向开窗。
1.1.4 气流控制。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有高度差,可以在风速不大的时候帮助增进室内通风。内廊双面房间的建筑,内走道墙顶或墙底应开一些通风窗,通风效果会好的多,这种形式尤其适合教室或人多的空间。
1.2 室外通风环境。住宅的通风条件依赖于住宅朝向和地方主导风向的关系,建筑间距、建筑形式、建筑群体组合形式等。建筑布局对自然通风的效果影响很大。在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若风沿着法向吹向建筑,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为了消除这种影响,群体布置中的建筑法线应该与风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以缩小背后的漩涡区。由于前幢建筑对后幢建筑通风的影响很大,因此在整体布局中,还应该对建筑的体型,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
1.3 屋顶的自然通风。通风隔热屋面通常有以下两种方式:
1.3.1 在结构层上部设置架空隔热层。这种做法把通风层设置在屋面结构层上,利用中间的空气间层带走热量,达到屋面降温的目的,另外架空板还保护了屋面防水层;
1.3.2 利用坡屋顶自身结构,在结构层中间设置通风隔热层,也可得到较好的隔热效果。
2 采光
自然采光按采光口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侧窗采光和天窗采光两种。当前的住宅建筑大都是多层或高层,天窗采光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侧窗采光是其主要的采光形式。侧窗采光施工简单,其位置一般处于人的视线高度,使用者可获得良好的视野,光线方向性强。但侧窗采光也有它自己的局限性:a.采光的进深较小,一般传统侧窗的采光进深为窗上沿与地板距离的 1.5 倍;b.均匀度不好,沿进深方向照度的衰减较大;c.近窗处的照度过高容易引起眩光;d.夏季直射阳光容易造成室内的过热。
2.1 窗户尽量设计成开启式、具有采光和通风双重作用的活动窗户,这样具有较好的节能和环境效果。
2.2 将窗的横档加宽,位置在窗中间偏低处,以适当遮挡照度高的区域,提高房间照度均匀性;在横档以上使用扩散光玻璃或指向性玻璃,可增加射向顶棚的光线,提高了房间深处的照度,有时覆盖进深达 7m,室内采光效果明显得到改善。
2.3 尽可能将窗间墙缩小,以减少不均匀性。
2.4 窗位置的高低影响沿房间进深方向的采光均匀性。建议房间的窗洞上口至房间深处与地面所成的角度不小于 26°。
2.5 房间单侧采光的进深限制在 3~5m,对于进深过大的房间只能采用双侧窗、顶窗或人工照明等。
3 日照
3.1 日照间距。日照间距是为了保证房间有一定的日照时数,建筑物彼此互不遮挡所必须具备的距离,从早晨到晚上太阳的高度角在不断变化,春夏秋冬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变化。为保证日照的卫生要求,一般以冬至日正午 12 时太阳能照到南向房屋底层窗台高度为设计依据,来计算并控制建筑的日照间距。日照间距的计算公式:L=H/tanh。其中,L 为房屋间距;H 为南向前排房尾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h为冬至日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当房屋正南向时)。
3.2 日照标准。在住宅布局中应注意朝向和建筑间距,保证有良好的日照,并且应充分利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通过住宅错位、塔板结合等方式达到国家建筑日照标准。日照标准即根据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居住卫生要求确定的,居住建筑正面向阳房间在规定的日照标准日获得的日照量,是编制居住区规划确定居住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
4 结语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增强室内自然通风与采光,使室内环境的舒适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分别探讨了建筑设计中的通风及采光、日照问题,具体阐述了进行建筑设计时如何合理考虑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室外风环境质量、采光、日照问距,以期提高居住、工作环境的安全卫生要求和舒适性。
建筑设计中如何充分利用太阳能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城市规划部门已制订出有关法规,于 1993 年出台并于 2002 年修订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 中,提出了我国不同城市住宅的建筑日照标准。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为了节约用地,采取提高建筑物密度、缩短建筑物间距的方法,使得节约土地与保证日照要求的矛盾日益冲突。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如何保证建筑物( 特别是高层建筑) 的位置和间距满足日照要求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建筑技术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袁莹 苏粤《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华中建筑 2005
关键词孤岛;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创新
目前,孤岛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通病是单一的同一方向的行列式排列,即典型的“兵营式”住宅,这种住宅在单体设计上多采用了一梯两户的梯间单元式住宅。此类型住宅可以给住户创造一个安静、互不干扰的室内居住环境。由于这种居住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只采用一种类型的建筑,使得小区景色一模一样,从而造成一种单调的居住环境,虽说建筑具有高度的秩序,并且不同住宅组团之间有非常不同的构图,我们仍会感觉缺乏变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人-建筑-环境”的学说,使建筑学、心理学、环境学和生态学互相渗透,从而强调人与环境自然的有机结合。人们已不满足干这类居住环境,人们的活动已不只局限于斗室之中过安静的日子。从这句话里来分析,以前建造的“兵营式”、居住小区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已经对居住小区环境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目前已建成的朝阳一村、协作一村、丰收村,其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小区内部空间缺少变化,外部轮廓缺乏韵味,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加上单体设计又是清一色的“砖头块”、“火柴盒”式住宅体型,住宅组团内间距、层数、色调都强调一律的统一性。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和生气,无新鲜感和人情味,无可供人们回味的地方,缺乏时代感。这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似乎成为一个没有明文规定的规矩一样,在我国各地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普遍采用。这种“兵营式”居住小区由于其整体骨架的单一性,使得其间的绿化也便流于单调。目前的绿化形式一般都是在两栋住宅之间载种乔木,这给居住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却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外部环境通过大面积的绿化,部分空间放置少许设施、小品,往往缺乏整体考虑景观的审美情趣和“人”的参与。户外空间过于分散、缺失和不连惯,接点空间过小;自然被单纯认为绿化率,以草皮代替树木,对居住区汽车尾气、噪音不控制,也没有隔音措施;缺乏户外括动场地;热岛现象频生,在不同程度上诱发了人们的精神压抑。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真正的和谐社区。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是每个居住区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居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建造出了很多闻名于世的园林,如苏州园林等,这些庭园,原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常连于宅旁屋后,故当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求清雅精巧,计划不重对称,免呆滞之,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意。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术为培衬,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自然为背景,取之自然,还之自然,形成一幅整体美的画卷而意味无究,正好满足现在居民生活和心理需求,古园林的造园技巧对我们今天的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是有很好启迪的。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孤岛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廓,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再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廓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如孤岛协作二区、朝阳三村,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使居民从室内及外部都能看到绿地,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现在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它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了更充分的利用,土地可以重复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又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的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括动或是游憩、打牌下棋、健身,就好像大家庭一样。此规划布局形式与我国古园林的设计手法普具相似之处,是适合人们的心理和身体需要的。
【关键词】居民小区;绿化工程;规划设计
1 城市园林绿化的趋势
1.1 “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导向
作为人居环境的城市居民区,其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小区住户的要求,即居住区的绿化造景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居民的生活和休闲的要求。现代人所要求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围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展开的,在物质生活得以满足、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人们会追求一个更健康、与自己更有亲和力地环境。
1.2 坚持 “ 可持续发展 ” 的生态园林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各界引起高度重视而用来指导城市小区绿化的直接表现就是出现了生态型小区绿化景观,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呈现空间结构,使廊道、镶嵌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类聚居。
1.3 居住小区的健康理念
在现在巨大的工作压力、单调的生活内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围绕下,保持健康有其难度。为此重视环境问题的设计师们应努力为现代人创造一个更适合的人居环境,从单纯的对艺术形式和视觉的追求中走出来,注重生态对人类身心的调剂功能。将自然引入居住区,引到每个居民身边,以景观学、行为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考虑、科学论证、合理规划,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区环境。
2 现代居住区绿化的空间问题
2.1 充分利用空间扩大绿化面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终将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对于居民用户的汽车,必须建设车库。在设计中可以将车库转入地下,或转向立体停车场,这样有几大好处:一是减少噪音,二是增加交通安全。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小区中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最大限度的用于绿化户外活动场所,更符合现代小区设计的要求。
在对住宅区建筑规划设计之时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这样设计过的房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屋顶与墙面的绿化,做到空间的六面绿化效果,最大限度的改善人居环境,使居民更贴近自然
2.2 小区原始状态的改造
现在有些小区在建设之初,一般只有初步的考察一下地形然后将地推平,然后在平地上建设、绿化。这样完全破坏了当地的原始风貌。在小区建设之初,应该充分考查其现状。在建设时应该对其当地的自然遗迹、古树名木进行适当的保护及利用。因为自然遗迹、古树名木时历史的象征、是文化的积淀,在有意识的保护之下能够体现一个小区的文化气息,展现居民小区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
2.3 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在住宅区绿地中的设计
在景观道路、雕塑、健身设施的设计安排时,必须将建筑的尺度、景观小品的尺度、树木的尺度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的量化。每个人都需要适度的户外空间,在尽量加大绿化面积的同时,所有人的参与园林的因素都应该加以考虑。因为没有人的参与的、没有感知的绿地是苍白的、没有意义、缺少品位的。小区绿地需要有公众性、开放性、参与性,对应这样的需要的就是尽量的使居民能够在小区绿地中聚集,即现在所经常讨论的 “ 人居 ” 与 “ 人聚 ” 的问题。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户外空间合理分布于绿地中正是 “ 人聚 ” 的需要。
3 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选择
3.1 尊重居民喜好
在对居住区的绿化植被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居民的喜好,选择居民喜闻乐见的植物进行配置。只有与居民的喜好相一致的植物选择才能使小区的绿化具有亲和力,使居民产生认同感。
3.2 以乔木为绿化骨干
乔木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是从生态和造景两个方面来考虑。由于乔木树冠的绝对面积大,因而在在小区绿化中能够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废气及有害气体,因而乔木的应用在小区中更有利于居民的健康。在对乔木的选择上,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在整个小区中所占的比重一般约为 1 : 1―2 的比率。在乔木的选择上一个小区不能太多,多则杂、杂则乱,一般选 2―3 种主体树种,选 3―4 种辅助树种。
3.3 保健植物的选择
基于现代居民对健康的要求,小区绿化的树种,必须选用无毒的乔灌木,可以在居住区绿化时选择美观、生长快、管理粗放的药用、保健、香味植物,即利于人体保健,又可调节身心,也可美化环境。这类植物如香樟、榕树、银杏、雪松、罗汉松、枇杷、无花果、含笑、萱草、玉簪、鸢尾、吉祥草、野等乔灌木及草花。在优先选择保健植物的同时,还应注意花期较长及色叶植物如垂丝海棠、紫荆、樱花、黄馨、迎春、紫薇、金丝梅、栀子花、桂花、红枫、鸡爪槭、蜡梅等。
4 城市居民小区中植物的配置
4.1 植物配置要层次分明、注重色块
在居住小区中进行植物配置时,也应该注重其层次的搭配。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配置出高、中、低、地被层四个层次,这样再进行空间的分割及联系,通过各个层次,使空间更具自然的节奏。在进行这种层次的搭配之时,应注意乔木与灌木的比例约为 1:3―6为宜,草皮面积(乔、灌木投影范围除外),不高于绿地面积的 30% ,另外要注意植物种类的丰富多彩。合理运用色块,可以最大程度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现在常见的色块组合有:红色块为红叶小檗,红花木;绿色块有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杜鹃;黄色块有金叶女贞、洒金珊瑚、金边黄杨。
4.2 掌握季节性观花观叶植物相搭配
“春意早临花争艳,夏季浓荫好乘凉,秋季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这首诗道出了季节变化及对小区设计的最直接要求:应保持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另外注意整个小的色相变化,在有色树种的搭配上,可以采用一些色彩对比度较大的树种,这样可以使小区的绿化更加生动活泼。
4.3 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之不足
虽然草本花卉在应用中的管理比较烦琐,但是相对来说更容易为进行控制,易于成为造景要素。在组合时必须考虑到小区中植物的色泽、花型、树冠、形状和高度、植物寿命、生长势等方面,才能互相协调。对于每个组合的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周围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几个组合之间的关系。
4.4 主基调及主景
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主题思想,每一个园林也必须有一个视觉焦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个园林中的主景。对于城市居住小区设计来说不可能不考虑其焦点景物的配置,可以是水景,也可以是山石景,也可以是植物造景,只要能与环境相协调就是好的,能被小区居民所认同的就是优秀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小区的主基调的问题。现代园林本身就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的存在,我们尊重这种存在的同时,就必须理解园林中主基调的作用,定了基调才能创造出小区的园林氛围,才能表达出主题。
关键词:居住区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建设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呼声的日益高涨,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在住宅小区建设的同时进行园林绿化,试图为住户营造优美的居住环境。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居住区景观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发展本着居住区生活的舒适、舒心、赏心悦目、身心健康的目标,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居住区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绿化设计,它包括绿化、铺装、标志系统、景观照明、景观水景、景观小品六大方面。而这六大方面的设计,最后应达到整个景观系统的生态、功能和动观的效应。住宅区环境包括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绿化率的高低,还包括绿化、围墙、大门、活动设施,各种指示标牌、水景、浮雕、雕塑、灯光设施、音响设施等,而这些内容又必须与住宅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联合体。单就绿化而言,也不是简单的绿化就可以了,而必须考虑乔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适当搭配以及果树、药材、观赏植物的搭配,以及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的多种手段的运用。居住区里的景观也不只是供居民观赏的,它必须与居民的休闲活动相匹配,也就是说,居民可以徜徉其中,能够实实在在地使用这些景观设施。
有专家曾总结出舒适环境的八要素:
1)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和臭味;2)宁静,没有噪声;3)丰富多彩的绿化;4)与水景亲近;5)街道美丽而整洁;6)具有历史文化古迹;7)有适宜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8)有游乐设施。
其中,人们对安静、空气、绿化这三要素最为关心,并列为舒适性的基础要素。
目前,我国主要用五个指标来衡量舒适度:
1)居住密度;2)绿地面积;3)室外活动场所与设施标准;4)室外环境的噪声标准;5)日照。
现代居住区要达到的标准:生态环境优美的住区;山水景观优美的住区;功能质量优良的住区;人民文化上乘的住区,即物质、精神可持续发展的住区,能满足人们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适、交往、休闲需求 。
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居住环境的设计原则应该是环境的内容和尺度要适合居住人的身份和文化;景观的核心是生态;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建设要坚持以取悦于人、方便于人、服务于人为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为设计依据的原则。
1)居住区区域位置及配套设施对居住区位置选择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保证住区有清新的空气、便利的交通、充分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条件,根据其所在地段因地制宜地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住区以居住为主体,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锻炼、交通出行、园林绿化等功能区要环绕居住中心,根据人的需要,合理布置。
2)居住区的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的影响。交通中以人为本,即人行优先,不能让车干扰居住环境,有条件可人车分流。居民区的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从而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要分级明显,架构清楚,通而不畅、顺而不穿。环境景观道路要求道路有生动曲折的布局,人在通过道路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通过道路表现出景观的主题。
3)居住区停车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停车位的布置不能影响环境的美观,要尽可能减少空气污染、噪音干扰,且应节约用地,住区停车场以设在地下、半地下较为适宜,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a.半地下停车场和绿化组合―― 在同出地面的车场顶种植灌木、花卉、草坪,以及花架、花坛,一举两得。
b.全地下车库― ―其顶面的覆土应绿化,并与周围地面园林融为一体。
c.架空平台下停车库―― 在数幢住宅围合的空间设架空平台,其下停车,其上为绿化、交往空间。但由于车库靠近住宅,要设法防止对住户的十扰。
d.在绿化带搭棚架停车―― 应尽量少用。不靠近楼旁,噪音少、棚顶有绿树。
4)绿地作为居住区景观的一个元素,是居住区中唯一接近自然的生态系统,它对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居住区环境,维护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居住区园林化没计,有一条明确的景观主轴线,沿这条主轴线,没计绿化步行街,有条件的话,在步行街旁把水引入、开人工小河流和省水泊体。住区园林景观和植物花草应有层次,丰富多彩。从小的楼顶、楼旁绿化、路边绿化,到组团绿化、小花园,到中心花园,都应做到空间层次分明。房前屋后布置园艺,多层次主体绿化,造成无处不绿的居住空间。
5)建筑外型、色彩、组合居住区中的建筑物是各种物质要素的主体,数量大、类型多对人们视觉识别的刺激性强,是反映居住区特色的重要内容。包括建筑风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顶形式和建筑材料及建筑色彩运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布置错落有致,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建筑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中、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建筑立面造型和色调采用可多式多样,根据特定的环境精心设计,应注重协调性、和谐性、耐重性。立面要防止单调沉闷,尽量做到流畅大方、简洁明朗、虚实有度、刚柔相济,有节奏旋律感和时代特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6)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是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计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建筑小品往往是建筑群体构图中一个延伸或不可分割体,作为美化环境、烘托气氛、隔断空间、装饰陪衬主体建筑,供人们休憩和观赏之用。
居住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空间,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安静与祥和。因而居住区的规划与建设要着重研究并确定合理的建筑空间尺度。此外,小区应有合适的规模,以利于配套和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增强人们对小区的归属感。其次,要创造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环境意象。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应该让人工的痕迹少一点,自然的成分多一些。如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所主张的那样“相地合宜、构图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再次,要塑造简洁温馨的视觉形象。人们回到家中,总希望能获得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因此居住区的建筑形象应该是令人愉悦的,居住区的色彩总体上应是明快温馨的。 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创造居住区空间环境形象的标志特征,形成富有生活情趣而个性鲜明的空间环境形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