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集序真迹

兰亭集序真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兰亭集序真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兰亭集序真迹范文第1篇

沈园的诗

我们总在羡慕“傻有傻福”的人,其实我们也该羡慕貌不出众却让人念念不忘的地方。沈园就是如此,要不是陆游和唐婉的千古绝唱,一处江南随处可见的私家园林绝不会游人如织的。

看沈园,说透了,就是去看那堵刻有《钗头凤》诗句的断壁,和这一对苦恋着的人儿留下的足迹和泪痕。原本清丽芳艳的沈园,被这样感伤的目光看久了,不免有了几许幽怨。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一扫宋词纤艳之风”的陆游竟写出这样缠绵悱恻的情诗,可见有一种心疼是可以改变人的习惯思维和创作风格的。奉母命而休爱妻,作为孝子陆游的选择该多么艰难!母亲是妻子的姑妈,既然应允亲上加亲,本不该出现如此尴尬结局的。陆家的隐私当年就不为外人所知,今人猜测的准确性更要大打折扣了。是唐琬不孕、不孝或过于缠绵而致丈夫丧志?事实上,原因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们看到了一对男女的无限深情和万般无奈。而两人题在断壁上的诗词,为痴男怨女的凭吊和感怀提供了十分优雅清幽的场所。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据说,唐琬写完这首《钗头凤》后,不久就辞世了。呵呵,愈发浓郁的悲剧气氛无比有力地击中了人们心底的那片柔软!

这沈园原本是南宋越州沈氏的私家园林。园子的主人为讨好富贾名流,每年春季都将园子对外开放,游人可在此游乐、留宿、享受美食。遥想当年,陆游亦不过是沈园的游客罢了,开始是与唐琬一起来的,采了,弄了菊枕,后来却是离异后沈园偶遇的无限怅然,陆游所有的爱意和伤心都留给沈园了。他得到的回报非同寻常!如今的沈园几成“陆园”。从入口处的“断云岩”、“诗境石”,到园中的“问梅槛”、“春水亭”,哪个不是出自陆游的诗句或源于他的足迹?

经历八百年沧桑,沈园被彻底地翻修遍了,留下的古物唯有几口古井而已。不过,到这里的人都宁愿相信这块断壁依然是当年陆游和唐琬题词的断壁,边上黄色腊梅的一缕缕清芳,亦曾被唐琬闻过。

忧伤的陆游却是长寿的,活得牙齿都掉光了,他依然三番五次地重游沈园,每次都留下了情深意长的诗词。75岁时写《沈园》二首,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等妙句;81岁时犹有“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的无限忧伤;84岁时,也就是他离世前一年,依然不忘与沈园道个别,一句“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写给唐琬也写给自己。

沈园,陆游的爱情基地和创作基地!一代诗词大家对它至死不渝的钟爱,让沈园不朽了,而世间的爱情也因此有了万般无奈的千古样本。

兰亭的书法

文人墨客聚在一起总是喜欢玩点花样的。1600多年前的东晋,王羲之等一群雅士就在兰渚山下的兰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取一杯盏,斟满醇酒,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按规定,一旦酒杯停在某人的面前,他就必须取杯饮酒并即兴赋诗一首,如赋诗不成,则罚饮三杯,又继续流觞。那一天,在兰亭有26人共赋诗37首。

这样的玩法换成别人,也许影响不大,当时的传媒不发达,也没有狗仔队。问题是王羲之的书法好生了得,生前就已洛阳纸贵。而后人对他的评价是:王羲之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了此后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王羲之将文朋诗友的37首诗汇成集子,并亲笔写了《兰亭集序》,这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行书”,历代皇宫都以收藏《兰亭集序》真迹为荣。到了唐高宗时,它突然销声匿迹了,传说被唐高宗和武则天带进了乾陵。好在有“王羲之传本墨迹”流传于民间,后人才得以心摹手追这位书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神韵。

时隔千年,兰亭依然是古山阴道上的亮点。在绍兴城西南13公里处,王羲之眼中的茂林修竹、清流激湍还在,游人亦可像当年的文人雅士一样游目骋怀,纵情于山水竹木、野鹤闲云之间。

兰亭以流觞亭为中心,周围有鹅池碑亭、御碑亭、右军祠等旧景。 鹅池碑亭旁真有一池碧水,养着几只白鹅,现代人都喜欢“真实再现”,这让某些人传统的审美轻易就得到了满足。王羲之爱鹅,相关逸事不少,包括绍兴城内的王羲之故宅改名“戒珠寺”也与他的爱鹅嗜好有关。据说,王羲之从鹅的一举一动揣摩出拈毫运笔之法:执笔时如鹅头昂扬微曲,运笔时则似鹅掌拨水,所以,才有“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软,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惊;鹅项曲,笔妙悟……”的书法歌诀。

来兰亭游玩,最好独行,缓步其间,既能慢慢享受园林的清幽,又能领略历代书法的奇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帝王大都喜欢书法,他们对王羲之更是推崇备至。在流觞亭北面有一个气势恢宏的御碑亭。御碑是康熙皇帝钦旨铸造的,正面刻有康熙亲笔摹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重三万六千余斤,据说为世界最重的石碑。到了乾隆皇帝执政时,他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快雪时晴帖》,并临摹练习。想来他们一定对《兰亭集序》真迹的失踪耿耿于怀,为什么他们没有想去挖乾陵呢?据说郭沫若就曾动过挖乾陵看《兰亭集序》真迹的念头,好在被总理阻止了。看来皇帝比常人的忌讳更多,有所忌讳有所畏惧才不会为所欲为啊!

如今,在御碑亭外,心摹手追王羲之书法的是一群小孩,他们分别站有石桌前,用毛笔醮着瓷缸里的水,在石板上展示少年王羲之的风采。在我看来,兰亭里最为生动的美景就是这些认真的孩子了。

王羲之以勤奋著称,他临池学书而有“墨池”,而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在“墨池”里泡大的书法名家。呵呵,兰亭看来不仅适合大人来,还适合小孩来。中国名胜众多,老少皆宜的景致不多,兰亭无疑可列为首选。

鲁迅的家和他的书屋

鲁迅的长相有点酷,而且越老越酷,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模样,一看就是极有风骨的人。鲁迅给人的印象是勇敢的斗士,而且一度被放大,以致遮掩了他细致敏感的柔情。每次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总是那么真切地听到油蛉在“低唱”、蟋蟀在“弹琴”……鲁迅的文笔竟然优美到了极致。

穿过低矮的屋檐、油黑的木门,百草园碧绿的菜畦一如童年鲁迅所见,而我行走其间。回想鲁迅鲜活的文字,正如“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么富有趣味的男人怎么会是铁石心肠呢?

鲁迅故居的门面没有变,后面却在不断地在扩建着,近年又弄了鲁迅笔下的风情馆。作为绍兴的人文招牌,鲁迅以及与他相关的一切都越来越有价了。不过,好在鲁迅离我并不遥远,而他又有很多文字描绘过自己的家。借此我还辨得清哪些是先生曾经见过的,哪些是他陌生的。

“三味书屋”离鲁迅家很近,走几十步路,过一个石桥就到了。这是一个私塾,一个破落家族的院落。屋里的方桌木椅哪个是旧物?哪个留有鲁迅的体温?恐怕都已不可考了。在少年鲁迅的眼里,“三味书屋”是全城最严厉的私塾,因为里面有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宿儒。这个名叫寿镜吾的老师读书读到陶醉时,“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多么好的老师,多么好的私塾啊!居然有人在解读鲁迅文章时,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成是揭示儿童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的尖锐矛盾。看看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吧!三令五申给学生减负却收效甚微,小学生的书包甚至都用上拖轮包了,比起“三味书屋”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哪个更令孩子喘不过气来呢?

兰亭集序真迹范文第2篇

中国书法理隐而意深,是一种古代文人放逸的表情方式。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其书法之美。

据悉,此次现身的王羲之《草书平安帖》为绢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笔法圆劲古雅,颇合羲之草书法度。据载此贴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即将于中国嘉德秋拍亮相的为前半部,共四行四十一字。

经考证,《草书平安帖》最早见于宋代的《宣和书谱》,后刻人北宋著名的丛帖《绛帖》。时至元代,此帖被著名的鉴定家、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收藏,在其左右及宋绫隔水的骑缝上盖有他多方收藏印。明代早期,这件作品人明初收藏家李锦之手,明中期由“明四家”之一的大画家文征明收藏。明嘉靖二十年文氏父子将其刻人《停云馆法帖》卷四,被认定为唐人所摹,后此帖归其长子文彭所有。万历、崇祯年间,《草书平安帖》流入北京,先人朱忠僖所,后被骨董商持去王世懋家,索价高至六十千。明末,被安徽歙县收藏家吴琮生收得,他是巨富鉴赏家吴新宇第五子,吴家曾收藏稀世珍宝王的《伯远帖》。清初,此贴又转到收藏家曹溶和李宗孔手中,曹钤六印计七次,李钤三印。此后,此帖为清代大鉴藏家梁清标收得,梁氏的鉴赏眼力及收藏之富当时甲于天下,隋展子虔《游春图》、唐阎立本《步辇图》均为其藏品。

经过上千年的流传。《草书平安帖》为历代博学雅士品鉴,至清中期入清内府,随之成了皇家藏品。乾隆五十五年四月,乾隆帝在黄绢后隔水上为此帖亲书释文,又端正地书写了他的评语“可亚时晴帖”。一直被认为右军真迹的《快雪时晴帖》(唐摹本)是乾隆最为欣赏的“希世珍”,与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被他称为“三希”,并辟“三希堂”储之。

中国嘉德副总裁胡妍妍女士表示:“乾隆帝盛誉本贴‘可亚时晴’,媲美‘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此作品目前估价待询。虽然仍然无法确断《草书平安帖》的确切年代,但综上所述,此贴绝不晚于宋代。应该说《草书平安帖》是迄今为止可知,民间流传的最好的王羲之高古摹本。”

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宝爱,东晋时已重于世。史书所载文字均为“天下珍之”,“恒加宝爱”,“诸王皆求不得,处处追寻”等语。而收藏王羲之书法,最有名的莫过於唐太宗。唐太宗倡导书法,视王羲之书法为正宗,且摹勒入碑,功用日广,摹习之人甚至及於海外。太宗极力收集王羲之墨迹。太宗、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在民间则片纸只字难求。更有唐太宗用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陪葬昭陵的千古传言。经过战乱和时间的磨蚀,到了宋代,内府所藏王羲之书法数量已经锐减,仅存唐代内府的十分之一。被视为手迹的仅几件而已,如米芾曾获得的《王略帖》。

如今,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世人要欣赏王羲之的书法,只能依靠复制品。由于年代久远,且享盛名久,故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

兰亭集序真迹范文第3篇

王者之香

兰花在我国古籍中现身甚早。《易经・系辞上》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之语(臭:xiù,气味);《诗经・溱洧》有“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兮”之句,读作jiān,就是兰花。春秋战国时期,有孔子咏兰、勾践种兰、屈原吟兰之美谈。

孔子咏兰,见于《孔子家语》。子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最为经典的记载在蔡邕《琴操・猗兰操》,中有“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今乃与众草为伍。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词于兰”之语,这也是以兰为“王者香”的出处。

勾践种兰,乃据《越绝书》。春秋时,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所败,退居浙江会稽山,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会稽山种植兰草,韬光养晦以惑吴王。这是中国最早人工栽培兰草的记载。至晋代,书圣王羲之在会稽山勾践种兰处附近筑兰亭,邀集当时名士四十一人,曲水流觞,赋诗饮宴,并乘兴挥毫,以行书写成《兰亭集序》,成为书法传世珍品。

屈原吟兰,见于《离骚》《九歌》《九章》等诸多诗篇中。屈原将念君爱国之志、匡时济世之情,通过吟咏兰花予以表达,触物以起情,托物以寄志,且用比兴之法,将物我、情景融为一体。尤其是《离骚》中所写之滋兰、佩兰、纫兰、搴兰、刈兰等活动,表明他对兰花寄以无限深情与希望。“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他以兰为友,将兰作为知音:“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他将兰作为佩物,表示自己洁身自好的情操:“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又担心兰在秋风寒露中枯萎而从俗,变节而不芳:“时缤纷以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在《九歌・湘夫人》中,屈原写道:“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爱兰、颂兰,发“寄蕙以情,托兰以讽”之滥觞。

其后,文人雅士多有养兰、咏兰以抒情明志者。儒释道虽旨趣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兰花也早已走出国门,在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邻国光大。

文化意象

古往今来,兰花以其近乎完美的品格为历代文人雅士所激赏,与梅、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宋人王贵学曾云:“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有之。”的确,兰花有叶,有花,有香,且四季不衰,持之以恒,与人中君子之境界颇相吻合,集中体现了文人雅士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历代士子以兰明志,以兰示节,以兰寓心,故而有关兰花的诗、词、曲、赋、书、画等作品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唐代,诗仙李白曾高歌:“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明人张羽《兰花》诗云:“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清人郑板桥有《折枝兰》诗云:“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后,薄罗裙系怯

君看。”

兰花入画,概始于唐代。至宋朝,画兰之作渐多。据说苏轼曾画兰,且花中夹杂荆棘,寓意君子不得已而与小人同处。南宋时,士大夫常以画兰花来寄托宋邦沉沦后不随世浮沉的情怀。宋元之交,画家赵孟坚擅画兰,至今有两幅春兰画卷真迹存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中一幅有孟坚题诗:“六月衡湘暑气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华一两茎。”表明此画作于湖南,而兰花则是自浙江引种。孟坚是宋宗室,宋亡后,隐居画兰,以彰气节,兰花无疑成为忠贞高洁之象征。孟坚堂弟孟\,亦书画大家,后屈身仕元,有弃宋之愧,故而从不画兰。清人画兰者众多,尤以郑板桥最痴。其题兰诗不下七八十首。在《折枝兰》中,板桥写道:“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板桥擅画兰,书法亦佳,时人蒋士铨有“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作兰如写字,秀叶疏花见姿致”

之赞。

正因兰乃国人之崇高审美对象,兰逐渐成为美好的代名词。如以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襟喻诚挚之友,金兰喻情投意合,进而形容结为异姓兄弟或姐妹,兰谱喻义结金兰后所交换之谱贴,兰客喻佳宾贵客,兰魄喻高尚之精神,兰质喻高尚品质,兰衰喻时贤亡故,兰章喻妙文华章,兰闺、兰室喻佳人寝室,兰姿喻美丽姿容等。

成语典故中,亦不乏蕙风兰影。如芝兰之室,代指高雅芳香的美好环境;兰心蕙性,喻女子善良贤淑的品格;兰芳石坚,喻高风亮节;芝兰玉树,喻才貌出众;兰薰桂馥,颂积德长寿后嗣昌盛;金兰契友,代指异姓兄弟姐妹;兰因絮果,代指不美满的婚姻;兰摧玉折,代指贤人亡故、志士夭

折;等。

滋兰养志

相关期刊更多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西部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