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论文怎么写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1篇

论文完成之际,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单承黎老师在两年半的研究生学习中给我悉心指导、亲切关怀和热情帮助。从选题到资料的收集以及论文的写作,无不包含着导师的关爱和心血。

导师宽厚的教学作风,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富有创造力的学术见解以及渊博的专业知识,这些优良品质都将使我终身受用。导师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了我,使我在学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更加明白做人的道理。

感谢朱赛鸿教授、舒平教授、孔俊婷教授、袁景玉教授、赵晓峰教授、刘磊副教授、任彬彬副教授、李建华副教授、魏广龙副教授在学习中给予的有益教导,使我可以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得以展开设计研究,在此深表谢意。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2篇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建筑物中玻璃幕墙发展也得到了质的飞跃,各种节能环保型的新玻璃材料、新工艺技术也应运而生,现代化的玻璃幕墙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如何在发展玻璃幕墙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中融入节能减排的环境保护环保型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今建筑行业领域中热烈议论的新话题。

 

1 玻璃幕墙应具有的节能环保特点

 

绿色节能环保概念的提出,为玻璃幕墙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玻璃幕墙要有较好的采光透过率,并且能够提高隔热功能,从而可以减少因太阳光辐射造成的建筑物室内温度的升高。其次,节能环保型的玻璃幕墙还要具有保温性的功能特点,加强对温度的控制,这样在冬季的时候能够较好地保证室内的温度在可接受范围内,减少因玻璃幕墙散热而带来的热能源损失。再次,为了提高玻璃幕墙的环保性,还要对其气密性以及遮阳性等参数进行规定,综合性地开展玻璃幕墙调节工艺技术,使得玻璃幕墙在保证自身功能的基础上还能具有一定的环保特性。

 

2 玻璃幕墙中节能环保型新材料的应用

 

2.1 隔热玻璃

 

隔热玻璃材料是一种在原有玻璃建筑材料中通过添加一定比例有着吸热功能特性的着色剂而制作形成的新型玻璃材料。在原有玻璃纸上进行喷涂一层或是几层的金属氧化物,从而形成一种薄膜材质的玻璃。这种隔热型的玻璃幕墙可以充分吸收自然界太阳光所发出的红外线能量,因而它有着很高的透光率性能,并且在建筑应用当中有着隔热的作用,增加了建筑的保温性,大大节约了建筑物对能源的消耗量。

 

2.2 低辐射玻璃

 

低辐射玻璃材料也被称之为LOW—E型玻璃材料,在这种玻璃材质上面也会镀上几层的金属物质以及其他物质的薄膜,通过镀上一层低辐射薄膜后,这种玻璃幕墙就可以具有对远红外线高反射率的优点,加强了对于可见光的透光率,因而低辐射玻璃有着抗辐射的功能特性,同时它也具有隔热保温的功能,而且对于建筑物的采光性能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2.3 真空玻璃

 

真空玻璃材料主要指的是由两层玻璃组成的一种玻璃幕墙材料,在这两层玻璃中间增添了一种厚度非常非常小的支撑块,从而使得两层玻璃中间具有密闭性的特点,通过真空气体抽取技术,再将真空玻璃内部两层玻璃当中的所有空气全部地抽取出去,最终形成真空玻璃。正是因为真空玻璃材料的内部是真空的,所以它可以大大减小玻璃的导热性以及传热性,这也是真空玻璃独有的节能环保性功能,不再有空气传导热量,真空玻璃的材料目前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性能,同时也可以保证真空玻璃幕墙的隔热性以及温度保持性。

 

2.4 光致变色玻璃

 

光致变色材料玻璃,顾名思义,这种材质的玻璃在经过自然界太阳光的照射以后,就可以产生变色的效果。在这种材料的玻璃幕墙制作时,添加了一定量的卤化银元素,并且在玻璃幕墙的中间层中加入了一些钼、钨感光物,使得玻璃幕墙具有了光变性能。从理论上来讲,这种玻璃此材质能够根据太阳光照射强度的不同自身的颜色也发生不断变化,当天黑的时候或者是没有太阳的时候,这种材料的玻璃就可以变回透明的颜色,从而实现了对建筑物室内光线亮度的调整,与此同时还能够降低外界的太阳光辐射,这种变色玻璃的应用,不仅具有漂亮的外观,而且还具有隔热防辐射的功能,是新型绿色玻璃材料中的重要发展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特性。

 

3 玻璃幕墙的节能环保型新工艺的应用

 

3.1 智能化技术

 

随着现代化玻璃幕墙的新工艺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创造性地发展了智能化玻璃幕墙工艺技术,使得整个建筑物的玻璃幕墙系统同建筑物内的通风系统以及室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化可以智能化地统一进行管理,在系统的处理中心进行统一地调控,智能化地根据室内外温度,太阳光的照射辐射程度,进行玻璃幕墙的动态分析调节,从而通过智能化工艺技术来实现对建筑物玻璃幕墙的保温性能、隔热性能等的动态调整,根据实际环境的变化情况来保证资源的节约利用,采取了智能化工艺技术以后,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物的节能性和环保性,进了节约了资源,降低了各种能源的消耗水平。

 

3.2 遮阳工艺系统

 

关于玻璃幕墙的遮阳工艺系统是建立在加强玻璃气密性的基础之上的,遮阳工艺可以通过不同的玻璃幕墙形式来进行相应的遮阳系统调整,制定出符合建筑物采光、保温节能性能的遮阳体系,提高建筑物的遮阳性。

 

3.3 外层维护保温工艺

 

通过双层玻璃幕墙工艺技术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能耗量,因而外层维护保温工艺也被称之为双层幕墙波保护技术,双层幕墙的特点就是在两层玻璃结构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中间层,在中间层内有气体进行流通,从而实现了保温功能,假如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只需要关闭双层玻璃幕墙当中的出气口就可以了,这个时候的中间气体通道就像是一个保温室,能够有效地运用太阳能进行空气保温,而在夏天的时候,人们要是想对室内温度进行隔热,就需要打开外层维护系统当中的出气口,通过空气之间流动的热压性原理,使得双层玻璃幕墙当中的高温度气体排放到室外,除此之外,这种双层幕墙的外层维护工艺还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影响,因此在许多大型建筑物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其生产材料以及制作工艺流程中的节能环保性质讨论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研究课题,文章根据不同种类玻璃幕墙新材料的应用中了解到了其所具有的隔热性和保温性能,大大节约了建筑资源,实现了能源合理利用,同时还开发了智能化工艺技术系统,完善了遮阳、外层保温等工艺流程,从而实现了玻璃幕墙节能环保性的合理化利用和发展。

 

作者:曹文超 来源:建材发展导向 2016年3期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3篇

直线勾勒蓝图

直线有生命?相信青少年朋友们面对这个问题会疑惑不解。然而,只要看过何镜堂画直线,你就会顿开茅塞。他给学生传授画直线的口诀:“不看起点,看终点,头尾用力,中间一笔过。”那灵巧的手,那笔直的线,真让人佩服。何镜堂画直线竟然不用尺、不托膀,可是他的手腕却能保持一动不动,直线画得比尺更有力度,更有动感,仿佛真的在动起来。他的直线好像画出了生命。

何镜堂的直线的确画出了生命,他的建筑设计图也因此画出了特点,画出了境界,画出了美感,画出了神韵。在何镜堂的设计大厅里,一幅幅精美建筑效果图无不鲜活着直线的生命;一条条富有生命的直线勾勒出一幅幅宏伟蓝图,支撑起一座座雄伟大厦。这些蓝图,这些大厦,无不包含着何镜堂的“生命的直线”,也无不因他的“直线的生命”而灵动鲜活起来。

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

何镜堂画直线的功底如今已炉火纯青,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画直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磨练和思索的结果。谁会知道,大学一年级的何镜堂在学线条练素描时,也曾困惑、也曾迷茫、也曾徘徊。那时,他觉得自己画线条的功底不够深,画素描的功夫不够硬,画静物的技巧不够精。于是,他痛下决心,苦练本领,从线条入手。然而,学线条却没那么容易。徒手画线条,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它牵涉到线的粗细问题,笔的用力问题和手的姿势问题。一笔下来,画得很直的人寥寥无几,画得很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何镜堂深谙画线的难度,但他知难而进。他在课堂上与同学切磋,下课后向老师讨教,在书本上找答案,在实践中求真知。学美术的,人人皆知,素描线条粗细由铅笔笔芯的形状与角度决定,线的深浅由力度决定,线的平直由手腕和手臂决定。何镜堂决定从角度着眼,从力度入手,从姿势起步。刚开始的时候,他画线不够大胆,画直线不够有力度,于是,他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只有直线。每每画线,他心静如水,从容不迫,顺着直线,看着方向,慢慢画,细细想,不知不觉,笔尖所到,沙沙做响。慢慢地,笔触有了力度,直线有了动感。他原来画线不够流畅,立体感不很强,于是,他潜心学技巧,着眼练画姿。慢慢地,他悟出了奥妙:把直线画流畅,短线靠指力,长线靠臂力!他琢磨出画线的正确姿势:手指捏笔,手腕自然,手臂腾空,定好起点,瞄准终点。慢慢地,他找到了笔触的感觉,熟悉了线条的变化,他的直线也就自然了,流畅了。他原来画线条也不够均匀,所以,他每每画线,总是聚精会神,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最终练就富有变化与生命力的线条,有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画直线练素描是辛苦的,是枯燥的,是乏味的。画久了,腰酸背痛手乏力,但何镜堂还是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他画直线,不厌其烦;他练素描,不怨其苦;他学建筑,不悔初衷。功夫不怕深,铁棒磨成针。何镜堂就是这么勤学苦练。从大一练到大五,从大五练到研三,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他画线千万遍,终于下笔如有神,练出了富有生命的直线!

有耕耘自有收获。何镜堂练直线画素描,在老师和同学的心目中练出了影响,画出了名气。大学二年级,他当上了美术课代表。大学三年级,他被选为学习委员。大学毕业,他被推荐为研究生。刚刚跨进研究生的大门,他的才华就被岭南建筑宗师夏昌世发现,从此,何镜堂在伯乐的精心指导下,在建筑学学习的天地里奔驰。

1964年,何镜堂为写毕业论文到北京收集资料,找到一本英文书―《医院功能及设计研究》,对他的论文很有帮助,然而当时并没有照相机和复印机,他只好连续三个昼夜一笔一画地把一百余页的书完整抄了下来。书中字体细如米粒,更有大量的表格和图纸,没带绘图尺的他徒手勾画图表,线条遒劲有力,工整如印刷,哪怕最为细微处相邻的两条线段也泾渭分明。那本凝聚了何镜堂心血的手抄本如今成了建筑学院莘莘学子的“励志宝典”。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4篇

科学家们从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心理等学科中得到证实:手在大脑皮层中占有的投影面积最大,且部位很重要。惯于用右手的人,左脑比较发达。左脑是语言中枢所在地,而右脑对于图形、色彩、艺术、体育、思索三度空间以及把线条转化成为建筑物等方面显出优势。左半脑充满活力与信心,右半脑则会使人保持清醒而不致于想入非非。

由此可见,手与脑关系极为密切。学习、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如果光用脑或者只注重用脑,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手脑并用,那就成效卓著了。

我们有些人,脑子并不懒,读了许多书,看了不少东西,讲起来也滔滔不绝,似乎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手懒,不注重笔记,不注意整理,不善于进行运用,因此往往也没多大出息。

勤动手,不仅使脑子更灵活,提高效率,而且容易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有的人把人生分为学习阶段和使用阶段,即学生时代就是学,毕业以后就是用,分得很清楚。过去不必说了,至少与提倡“终身教育”的现代,已是很不适应的了。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光用不学,已有的知识会老化、淘汰、无用了,还怎么会有成绩?

相反,有的学生就聪明,把学习和运用结合得比较好,在中学时期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搞小发明,小创造,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获得小成果。这种小发明、小创造,反过来又促使他去努力学习,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到大学、研究生期间,则更注意学用结合,除一方面打好基础外,已经有比较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有的毕业论文就有较高的水平,甚至在某一方面具有突破的成果。不少研究生,两三年后,出了一两本书,既完成了学业,又有了成果。这比那种单纯地学,可就大大地前进了一步。

常言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光读不用,就不觉得少了,往往还以为很多,容易骄傲自满。一旦边学边用,就会感到,不论怎么努力,所学的东西都不够使,因而更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用结合,互相促进,成效显著。

马克思因为写《资本论》,几乎把大英博物馆有关的藏书都读完了,甚至极为罕见的政府报告和档案,他也没放过。

作家姚雪垠为写《李自成》,搜集了上万张卡片,他读了多少书,就可想而知。即使这样,他还觉得资料不全,还在搜集。

郭沫若更有趣,每当写剧本的时候,他常常先把名家名作找来读,然后再进入创作。

如今有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差,不论教师给他讲多少道理,家长怎样用“长大了去扫大街”之类的话去威胁,都不灵,关键就在于学用完全脱节。

有的人虽有一定的知识文化,但进步不大,几十年后还基本上是老水平,甚至倒退,原因就是不注意运用,因而也就没有再继续学的必要,故平庸一生。

建筑论文怎么写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断更新,城市空间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的说,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