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个性决定命运

个性决定命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个性决定命运

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第1篇

奖杯也就是个奖杯而已,更多东西放在我自己的脑子里,我认为脑子里的丰富比摆满奖杯的墙重要得多。

陈萨中国新一代青年女钢琴家。1979年生于重庆市,6岁学习钢琴,9岁进入四川音乐学校师从但昭仪教授。从10岁开始,陈萨屡获国内大奖,包括中国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少年组第一名、“珠江杯”全国少年钢琴邀请赛专业组第一名、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第一名等。1996年,她作为最小的参赛者获得英国利兹钢琴比赛第四名,标志她的国际演奏生涯的开始;随后,她获得了2000年杜德利千禧年比赛第二名、乔凯音乐学院1996年斯班瑟·邦尼纪念奖、2000年金奖协奏曲比赛银奖、水晶奖杯和贝多芬比赛第一名等。2000年10月,她获得了波兰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的第四名,同时还获得波兰舞曲特别演奏奖。2005年,她在第十二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水晶大奖后,更加确立了当今世界杰出青年钢琴家的地位。

“性格决定命运”就是青年女钢琴家陈萨的真实写照。

她幼年学琴不以为苦,因为“从小就是一个乐天的小孩”;她少年时孤身去西方留学,在国际大赛中战胜过强敌,也为情绪迷失过自我,因为“我的情感比较丰富,特别崇尚爱情”;她青年时扬名世界,与郎朗及同门师弟李云迪一起被称为“中国钢琴时代领军人物”,但曝光率却远低于前两者,因为她淡泊名利、鄙视势力,“我仍然是最初的我,信仰精神高于一切”……

也许和陈萨交流过的人都会很容易发现,她乐观、热情、纯粹、理性、坦率……这些个性鲜明得如同她的容貌,明眸皓齿,一笑起来洒满阳光。同时,这些个性也如注脚,为她与之对应的人生历程做出了生动的阐释。

乐观奠定人生主基调

不夸张地说,陈萨未出生前,就已被艺术所熏陶。“妈妈怀我的时候,我爸就放很多古典音乐给她听,所以我出生后只要听到音乐就会安静下来。”

陈萨的父亲是圆号手,母亲是舞蹈演员,从事艺术的他们并不完全生活在现实里,有另一个精神化的思维空间,所以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不一般,对女儿的教育也非同一般。

“他们的很多朋友都是音乐圈的,大家有共同的喜好,经常一起交流音乐,分享各自的音像资料。”在这种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小小的陈萨很快就显现出大方、外向的性格,以及对音乐特有的天赋。“我那时常常在爸妈的这些朋友面前表演唱歌、跳舞,不仅不知道怯场,还会觉得特别快乐。”而她在表演中的音准、节奏也被专业“观众们”由衷称赞。

“所以,我后来学琴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陈萨第一次用手触摸到的琴并不是钢琴,而是小提琴。“那时候学小提琴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因为老师和乐器都很好找。”可惜,“容易”的小提琴最终和陈萨无缘。“现在回想起来,一是因为我本身就比较喜欢钢琴,我小时候的转笔刀都是钢琴样子的;还有就是小提琴对小孩来讲太辛苦太枯燥了。它在启蒙阶段要苦练用下巴夹琴的基本功,再练运用空弓,我不能在第一时间听到完整的旋律,感觉太没有乐趣了。”

于是,陈萨对父母说,她不想再学小提琴,想改学钢琴。那一年,她不过6岁。而彼时,陈萨父母的“不一般式教育”也展露无疑。他们不仅没有责怪女儿的自作主张,反而在了解到女儿的兴趣后全力支持,甚至倾尽家中所有,不惜卖掉自己不可或缺的双卡录音机以凑足一架钢琴的首付。“当时重庆百货大楼只有两架钢琴,还搞了分期付款。幸好是分期付款,否则一下子真付不出来。1973块。”陈萨的母亲黄波至今记得钢琴的价钱。

虽然有兴趣做动力,但要让活泼外向的陈萨每天坚持乖乖练琴也不容易,幸好,父亲和启蒙老师刚柔相济的教育积极引导了她。

“我的家庭教育中有一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做好’对我影响很深。”所以父亲在支持了她的选择后管教是严格的。“他有一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非常严格。比如他会给我制定一周、一个月期限的小计划,我必须要完成计划内容。”但父亲并不禁锢她的思想,平时还会鼓励和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爸妈有时会针对一些小问题给我辩论的机会,也会设计一些小话题引我思考,我爸一直推崇人的独立性,他从不相信女孩就天性柔弱,他觉得不管是男孩女孩,内在里一定要有特别坚韧的东西。”

与父亲的“刚”相比,她的启蒙女老师柔情似水。“她很喜欢我,每次上课对我就像哄小孩一样。不管我弹得怎样,她总是认可,鼓励我。现在回想,老师的这种态度对一个刚刚入门的小孩至关重要,她给我的温暖,让我对钢琴最初的兴趣得以延续。”

在父亲和老师的良好教育下,幼小的陈萨在黑白键上一步步走来,没有特别大的压力,就已奏出美妙悦耳的音乐。

一天,一位朋友来做客,陈父照例让陈萨弹琴给客人听。恰巧这位朋友的女儿在四川音乐学院附中也学钢琴,她因长期陪伴女儿上课眼界不俗、听力颇佳。她在听完陈萨的演奏后非常肯定她的才华,并对陈父建议,不要满足于只跟一个老师学,有机会要带孩子去看看别的教学方法、演奏方法。

随后,陈萨在参加一次重庆市级的比赛中,确实发现很多选手的演奏方法大相径庭。同时,她在比赛中的表现也引起了四川音乐学院名师但昭仪教授的注意。

1988年,在陈萨及母亲的诚恳请求下,但教授答应收下陈萨这个学生,但他向陈母提出每周必须保证带孩子来成都上一堂课的要求,陈母一口答应。在后来几年的求学过程中,陈母才日渐发现这是一项多么巨大的挑战。

“我们每周六下午拎着盒饭去挤6点50的火车,坐11个小时到成都。碰上客运高峰期别说买坐票,就连挤上火车都难。”困难时,黄波有时竟拿出练舞的看家本领,看准敞开的车窗抱起女儿就往里送。“总有好心人把萨萨接进去,我紧跟着一脚跨进窗口,再让后面的人推我一把。”这时候,车厢的连接处和过道,就是这对母女的栖身之处。“大张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再用毛毯往萨萨身上一裹,她就能睡个‘好’觉。”上完课后她们要再赶当天5点多的火车回家,一下火车已是星期一了。

多年以后,只要听到音乐里有火车声,黄波会本能地想起那些混乱情景,至今感到难受。而陈萨想起的却是快乐。“那时候还是太小,所以并不觉得这个过程有多么艰苦,反而有种好玩的心态,觉得一切都很新鲜。”

陈萨成名后,很多媒体为之冠以“钢琴公主”的头衔,但她并不喜欢,而母亲一语说出两人共同的心声:“公主那么娇贵,而萨萨很能吃苦。”

1989年,和但教授学习仅一年多的陈萨进步飞快,在全国珠江杯少儿钢琴比赛中夺得了一等奖。然而第二年,陈父却被查出胃癌,并于年底离开了人世。

巨大的打击面前,陈萨性格中的坚韧、积极得以大范围显现。她没有一蹶不振或整日哭哭啼啼,而是更加发奋地投入学习中的每一刻。“练琴时,学习时,潜意识中都会努着劲儿。我现在的成绩应该已经超出爸爸的预料。”而一有空闲,她还会做家教、做家事,尽力帮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我一直是乐天的小孩,这要特别感谢父母给我的教育。没有这种教育,我的基因可能也会显现,但他们的教育,更自然地把我辅佐到我现在的样子。”只是偶尔,她会和母亲感叹,如果演出结束时,站起来鼓掌的人里有父亲,一切会多么完美。

热情打底生活复合色

“本曲音乐个性极强,无论速度、幅度、力度的对比都非常明显,突然加重的和弦,增添了现代气息,而戏剧性的因素使我想起了巴伯的奏鸣曲。陈萨把这首难度非常大、可听性很强的现代作品发挥到了极致,把‘华彩’的优雅与‘风暴’的狂躁喧嚣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位观众在听完陈萨演奏当今最红的美国作曲家之一、塞巴斯蒂安·居里尔的《斯卡拉蒂华彩+头脑风暴》后激动地说出这样的感受。而能让观众获得这样的收获,源于陈萨性格中与生俱来的热情。

“我是主动派,想做什么就会去做。”说这句话时,陈萨的语境限于情感范畴。

因为从小接触到很多译制片,《茜茜公主》、《叶塞尼亚》成为她幼年时的向往。“直到现在我也觉得这些电影里塑造的人物非常经典。特别是茜茜公主那种美好、反传统、小叛逆,非常令人着迷。”于是,尚在幼儿园的小女孩开始幻想爱情,甚至付诸实践。

“那件事可能就是我以后叛逆的小种子。”陈萨口中的那件事,是指她在幼儿园时的“小恋情”。“我在上幼儿园时短头发,很好动,被大家当成男孩子。而我们班上有个与众不同的小gentleman,长得像个小芋头一样。他被他妈妈打扮得非常精致,经常穿小西服什么的……”这种反差引起陈萨极大的兴趣,于是她“喜欢”上了他。一天她把他叫到身边,趁他不备亲了他一下。“他当时的表情是非常吃惊,而我却特别开心。”兴高采烈的小女孩忍不住要把自己的秘密和最好的朋友分享,但却被朋友告发给老师。“后来当然是上纲上线,老师、家长对我一番教育。现在回想,我们那时根本还没有性别意识,更不可能懂得什么叫‘喜欢’、‘感情’,我对那男孩的感觉不过是像对一个洋娃娃般的好奇和热情,觉得可爱而已。”

直到后来进入四川音乐学院学习,她的这种热情依然不被师者所理解。他们不允许她和任何男生交往过多,视青春期的情感如洪水猛兽。“而我是一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特别崇尚爱情。”所以她会偷偷和心仪的男同学一起练练琴,聊聊天。“但心里会非常紧张。”

1996年,陈萨由傅聪牵线,赴英国伦敦乔凯音乐学院师从乔安·哈维尔(Joan Havil)学习钢琴,并获得硕士学位。刚开始时,陈萨很兴奋,感觉彻底摆脱了束缚,可以大胆谈恋爱了。

“我从小到大对这件事都很不忿,中国的艺术教育里没有情感成分,而情感恰恰是艺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音乐是需要用丰富的感情去诠释的,只有技术的音乐空间,肯定是无法忍受的。”陈萨坦陈,就因为在成长中受到这样一种局限,她在刚刚出国后那种特别自由的感觉,现在反思起来没准这是个问题。“因为我在国内没有在情感上受到健康的疏导,以至于让我在刚到国外时,把与男朋友交往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选择多少有一丝叛逆的因素。”

在这段反弹期中,她参加了波兰肖邦钢琴大赛,却因为在决赛中情绪不稳位列第四,与赛前被评委们预期的冠军失之交臂。“我那个阶段意志不够坚固。所以投身到那样一个每一天、每一场、每一分钟都是高强度的演奏频率时,就暴露出了问题。”

后来,她又经历了情感的动荡,所幸,同时完成了自我的蜕变。“我从情感造成的低谷期慢慢走出来后,我的感情、理智的平衡到了一个成熟期。我清晰地意识到音乐是我一生真正要做的事,而不再是几岁、十几岁时那种直觉式的或者是习惯式的往前走。”

纯粹让未来往深处去

2005年,陈萨继1996年在英国利兹、2000年在波兰肖邦两项钢琴大赛获奖后,又在美国范·克莱本大赛中荣获水晶大奖,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在这世界三大顶级钢琴赛事中均有斩获的中国钢琴家。扬名世界之后,各种演出邀请、知名活动纷纷找上门来,她变成空中飞人,每年忙碌于世界各地。

当被问到成功给她带来的最难忘的感受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直到今日,我都觉得‘成功’这个概念很模糊,是书上的词,跟我没关系,我能感觉到的只是‘成就感’。”而她的成就感也出人意表,“比如小时候给家里的客人们弹琴,他们听得很高兴,我就很有成就感;学琴的时候,每一节课表现得很好,老师称赞我,我也很有成就感。”而站在众人瞩目的舞台上被宣布得奖时,她的感受却是:“完全没有光环降临到身上的感觉,更没有觉得自己是世界的王者,我在比赛过程中追求的劲头很强,但听到获奖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态,挺平静的。”

如果去陈萨现在的家做客,客人们会发现,家中没有奖杯,因为她把它们都塞进了封闭的柜子里。“这并不是刻意的,只是觉得没必要全都摆出来,哪里塞得下就放在哪里,奖杯也就是个奖杯而已,更多东西放在我自己的脑子里,我认为脑子里的丰富比摆满奖杯的墙重要得多。”

2011年初,陈萨宣布将减少演出,于是自然被问到这些时间要被用来做什么。她的回答铿锵有力:“被用来思考,用来准备往深处走。”面对音乐,陈萨的态度越来越纯粹,她以几乎时刻不停的反思和自省涤荡自己的认识,从原本的高点走向更高。7月8日和30日,她分别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和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奏会,很多追随她多年的老乐迷备感惊喜,因为他们听到了陈萨稳健前进的脚步声。

“7月8号我刚刚演奏了两首贝多芬中期的作品。在其中一首《暴风雨》中,他那种对寻求变革,对生命历程寻求答案的情绪,我深深理解。另一首是这部作品之后创作的《黎明》奏鸣曲,他基本上已走出了一些。”陈萨说贝氏这两部作品清晰地表达出令她共鸣的认识:很多东西没有确定的答案,即使在《黎明》时,但你可以把自己的脸朝向一个更确定的方向。

陈萨说:“人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永远会找寻一种更强大的说服力,所以我从来不满足停留在某一种状态里,必须要有一点变化。这种变化在很大一段时间内也许不会有好或不好、对或者错的结论,但是思变是我的倾向。”她认为这种不安在的作品里更能找到共鸣,因为后者对生与死有着深刻的思索。

这一见解极易引发对她少年丧父的因果联想,但陈萨基本否认了这一点。“当时的我还太小,并没意识到,也没有真正思考过人的生死问题。”但是当后来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文献,发现很多艺术家都有对“生死命题”的思考时,她对一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都是人,在艺术的想象空间的最极致的地方,总会碰到这道冰冷的墙,这个命题在某一人生阶段极大地冲击了他们的神经。”

这些理解让陈萨的演奏从呈现走向阐释,从乐曲与观众的鹊桥走向直面观众的再创作者。她演奏贝多芬和德彪西的作品,中国《音乐周报》作出如下评论:“形象刻画得睿智、达观,琴音平和深邃……”,“心静如水,智者的神采、勇士的遗风跃然琴上……”;她演奏贝多芬晚期奏鸣曲,《美国明星电讯》不吝赞誉:“陈找到了旋律线条和文雅的情感,她一定能解决一部作品里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指挥家列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曾经当作带乐队伴奏的技术练习……更重要的是,她能让观众一直屏住呼吸,期待着后面迸发出来的欢乐。”

前段时间,著名钢琴家殷承宗先生曾与京剧名家史依弘联袂合作,将钢琴伴奏京剧《红灯记》搬上舞台,获得极大成功。这也引发了陈萨对艺术家个人与时代的思考。“殷老师改编的作品非常能代表他所经历的时代,而什么是代表我生长的时代的声音,一直是我的思索。”

因此,她也曾尝试与小提琴、大提琴艺术家一道组成“北京三重奏”组合,以实践寻求答案。“在我们的三重奏中,演奏小提、大提和钢琴的每一个人,在音乐里充当的角色几乎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角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希望能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一个完全和谐的整体。真正好的合奏应该像拼图,缺一不可;同时具有不可比拟性,独奏比不了,协奏也不行。”

这场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室内三重奏演出同样取得了口碑和商业的成功,但陈萨说,她的寻找还没有答案,因为时代的声音,是一个太需要花时间的博大命题。

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第2篇

成功的人应该是学三种人唱两首歌:雷锋一样做好事,李素丽一样勤勤恳恳,敬岗爱业,阿庆嫂一样左右逢源,唱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唱义勇军进行曲(前进,前进,前前进)。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每个人对成功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追求也不尽相同。那段话在我看来,他说的是成功的人应该有的性格(或者说素质吧)。

知识决定命运性格改变命运。了解性格,认识性格并很好地改变性格以适应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性格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性格不是简单的1加1的运算,性格是个复杂的东西,我们很难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准确的形容每个人的性格,但性格却又区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重要标志之一。

很多时候,失败并不意味着永远的失败,失败只是成功的一个过程,它是每个成功人士必经的阶段,所以,千万不要被一时的失败永远地打倒。只要有勇气从失败中站起来,只要有决心去争取成功,那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成功还是在眼前。但取得成功不能靠别人,如果你不想成功,那谁也帮不了你,更何况谁也不会逼你去成功。成功还是要靠自己,靠自己的意志,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态度,靠自己的习惯,特别是靠自己性格的调整……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靠自己拼博去获取成功。

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第3篇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你能回溯的历史越为悠长,你就能下潜得越深,与那些后来者、低位者建立联结;你就能外延得越远,与那些不属于你的一切建立联结——你的生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延展。寿命已被从时间的胶囊中解放出来。这是真正的长寿,一种永恒的持久,因为它没有终点。

在心灵的眼睛中,知觉得以延续。那些我们不再能看见的东西,在另一中光芒的照耀下得以被看清。我们的感官或许是迟钝的、失准的、矛盾的,然而想象力仍然可以歌唱,并且唱得更响亮。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第4篇

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习惯影响一生;如果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习惯主宰未来。好的习惯培育出乐观的令人振奋的“果子”,而那些令人厌恶的习惯创造出的只能是难以下咽的“苦果”。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从小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了。”

这些无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有人说过:“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让我们播种最美好的习惯,让它结出一个最完美的未来。

个性决定命运范文第5篇

2. 志在山顶的人,不会贪念山腰的风景。

3. 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4.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5. 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敛。

6. 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

7. 待人对事不要太计较,如果太计较就会有悔恨!

8. 把艰辛的劳作看作是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和的继续。

9. 前有阻碍,奋力把它冲开,运用炙热的激情,转动心中的期待,血在澎湃,吃苦流汗算什么。

10.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励志名言 )

11. 善待他人,体谅他人,热爱生命,努力生活。

22. 岂能尽人如意,但求无愧于心!

13. 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

14. 家和万事兴!

15. 性格决定命运,选择改变人生。

16. 永远要寻找比自己更积极的人,比自己更积极的环境。

17.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未必;九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定。

18.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19. The most perfect human being is the one who most thoroughly addresses himself to the activity of his best powers !

50. 如果要后退,上帝就会在我们的后脑长双眼睛了。

51. 天再高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接近阳光。

52. 微笑拥抱每一天,做像向日葵般温暖的女子。

53. 别小看任何人,越不起眼的人,往往会做些让人想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