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南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河南省创业文化的研究
收录日期:2011年11月23日
一、河南省创业文化发展现状
(一)创业环境与创业文化。创业环境包含创业文化,从中外学者对创业环境的描述中可以得知创业文化是创业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Devi R.Gnyawali和Daniel S.Fogel(1994)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包括创业文化、创业服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等环境要素。Holtz Eakin、Joulfaian与Rosen(1994)认为,创业环境要素主要由必要性的环境要素和支持性的环境要素组成,其中必要性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技术环境、融资环境和人才环境;支持性的环境要素包括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资本。Fred(2000)明确地描述了在传统经济中影响企业家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和经济环境、转型冲突、不健全的法律环境、政策的不稳定性、非正式的约束、不发达和不规范的金融环境、文化环境等,并且指出环境是给定的并将持续一定时期,创业者应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去处理环境因素,从而化威胁为机会。国内的学者强调创业环境与创业条件的关系。张帆(2010)认为,创业环境实际上就是人们创业的内外部条件,它是由综合因素构成的整体。钱丽、唐根丽、卫(2008)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理想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包括创业文化、创业服务环境、政策环境、融资环境等环境要素。很多学者还构建了研究创业环境的框架体系。池仁勇(2002)认为,创业环境应该是包括以下六个子系统的社会经济技术大系统:创业者培育系统、企业孵化系统、企业培育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成功报酬系统和创业网络系统。
(二)当前的河南省创业文化。河南省地处中原,气候四季分明,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黄河文化孕育了河洛文明,从夏朝开始到宋代近3000多年的历史,创造了华夏文化的鼎盛与辉煌。但也由于厚重的历史文化,从老子的中庸之道到宣扬人行善勿恶的佛教经义,使得人们习惯了晨钟暮鼓,习惯了维持与稳定,对改变、改革与创新缺乏行动上的动力支持。但另一方面这些教义组成的社会文化使得人们往往把事情的成败归结为个人而非团队或集体,使人们习惯于从个人而不是集体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的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个人而不是集体,这大大激发了人们通过创新创业来追求个人成就感、社会地位和财富,从而为创业文化在思想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2011年9月28日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的,使河南在经济建设方面得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指导意见中的关于“弘扬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加强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塑造具有中原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全面增强开放意识、市场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敬岗诚信、劳动致富、团结互助的社会风尚,营造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树立中原发展新形象”的论述,为河南省创业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河南省创业文化的影响因素
(一)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下的河南创业文化。根据全球创业观察模型(GEM)的相关要素,设计了如表1的调查问卷,并且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学者完成全球创业观察(GEM)2003中国报告相对比,河南地区的创业环境依然为不活跃的地区,其中创业文化依然制约了创业环境的整体提升水平。(表1)
(二)河南创业文化的影响因素。创业文化的形成与地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经济制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积淀的地域文化往往使人们的心理形成定式,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主导力量,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会造就人们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不同。河南省创业文化的影响因素也不例外,根据对河南省的大学学者以及软科学的研究专家进行了德尔菲问卷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了河南省创业文化的影响要素,其中创业氛围、创业意识、流动偏好、创业教育、创业培训等因素位居前五位。要想构建积极地河南省创业文化,必须要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三、构建河南省创业文化的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创造创业氛围。要大范围、大力度宣传,借助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等新闻媒体的力量,开设专栏、专版,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创业的优惠政策、成功典型,大力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把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到位。通过舆论宣传,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为本,创业立身”的优良文化,努力营造一种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创业氛围和“人人都是创业主体,人人都是创业环境”的社会创业文化大环境,让勇于创业的意识,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河南省创业文化的主旋律。
(二)加强创业教育,树立创业意识。河南省大多数劳动者没有接受过创业教育,自主创业意识低,创业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据一项大学生创业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愿望者高达80%,但真正创业的却只有0.01%;而美国大学生有创业愿望者为70%,实际创业的人数占到20%。这显示了在学习阶段人们接受的创业教育的匮乏与创业意识的淡薄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在中职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并且引进成功创业者的典范教育以树立受教育者的创业意识。
(三)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开创创业局面的百花齐放。创业培训是孕育创业活动的土壤,能够帮助创业者识别潜在创业机会。在社会分工细致、专业需要优秀的现代经济社会里,受到良好教育和高技能的创业者更有可能取得创业成功。创业培训能够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激发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加强创业技能的培训,也是河南省创业文化建设在近期应该突破的瓶颈。
四、结束语
有了良好的创业文化,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工商注册、融资平台的搭建与快速反应、政府部门的高效运转服务到政府对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的完善,这样才能更进一步的激发河南人民的创业热情,使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最终成为创业者。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文化资源 文化品牌 品牌培育
一、河南文化资源的类型
河南省位于中国的中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资源、文物资源都十分丰富。
1、河南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我们习惯上把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开封、杭州、郑州和安阳称为我国的“古都”,河南就占有其中的四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河南,特别是沿黄河两岸的洛阳、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区一直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活动的重心。其中,洛阳先后有九个朝代在此建都,古代科技、文化、文学、哲学、艺术等重大发明创造,大都与洛阳有关。而开封作为“七朝古都”,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胜景,北宋时期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郑州作为古都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就生于郑州新郑,郑州登封也曾作为“夏”的都城,是中国最早的城邑。安阳也是我国的七大古都之一,殷墟文化极具特色。而商丘则是商文化的发源地,南阳作为军事重镇,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秦国的百里奚、越国范蠡、西汉霍去病、东汉刘秀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
2、河南历史文化名人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5000年文化的源头大多都要追述至此。从先秦诸子、宋明理学,到天文、医学、文学、宗教,特别是四大发明、唐诗、宋词,都与河南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河南也是我国历史上名人辈出的地区。
此外,12世纪以前,中国的政治社会中心始终摇摆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河南和陕西。因而,这一时期,河南和陕西在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医学、建筑、冶金和铸造、工程等领域里也一直占有领先的地位。
3、河南姓氏文化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中华姓氏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其中,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2,占4820的38%。在姓氏拥有人口的数量上,河南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按照相关的人口资料统计,当前按人口多少排列的有120大姓,全国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120大姓中,全部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4个,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6个,占120大姓的80%,占全国汉族人口的97%。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比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2个,减去96个,还有1736个,这样看来,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比仍在80%左右。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多在河南。
4、河南宗教文化
河南宗教文化历史悠久、种类众多,拥有非常丰富的景观和文物,在中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儒学、佛教还是道教等都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寺庙、殿堂、宝塔、雕塑、壁画等名胜古迹、宗教文物以及遗传至今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礼仪、风俗等等。
5、河南古建筑文化
中原地区的古建筑类型主要有古城、民居、宗教场所、衙署、书院、会馆、陵寝、天文台、祠堂、园林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河南已发现和保存较好的多处著名的古城邑、古长城及关隘。第二类是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气息的民居宅第,即一般民众所建之宅第,包括富家的庄园、故居和普通百姓的住所。如明清时展起来的巩义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开封市的刘家大院、安阳市的马家大院、博爱县的苏家作民居群、项城县的袁家大院、原阳县的夏家大院、商丘县城内的壮悔堂民居等。第三类是衙署,河南现存衙署建筑中,又分府衙和县衙两级,其中以县衙居多。除南阳府衙等比较完整的衙署外,还有些仅存个别建筑物的衙署及相关建筑9处。最后一类是会馆、书院及其他公用建筑。现存河南会馆多为清代建筑,以山西、陕西、甘肃会馆居多。在教育类建筑中,则以书院最为普遍,其中登封城北的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二、河南文化资源的特征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河南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省份。历史上,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仅仅被列入国务院先后三批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洛阳、开封、安阳、商丘、南阳、郑州、浚县七个;另外还有许昌、登封、淮阳、偃师等也都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城市。其次,文物丰富,遗址遍布。河南是我国文物资源大省,目前统计结果表明,地上文物仅次于陕西,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则居全国第一;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同时,历史遗址星罗棋布,仰韶遗址、龙山遗址、殷墟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北宋开封地下城等,都是我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载入史册,彪炳后世。再者,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思想家老子、庄子、韩非子,政治家李斯、刘秀、赵匡胤,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宗教学家玄奘,文学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欧阳修,理学家程颢、程颐,军事家岳飞等都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政治、军事、文化名人。另外,独特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也是河南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时代特征明显
河南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在12世纪之前,即北宋之前的时间。从河南各类存量文化资源来看,无论是文化资源的品质还是数量,无论是宗教文化、姓氏文化还是文物遗迹、传统建筑等,北宋之前的时间都是河南文化资源集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因此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北宋以前的40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基本都处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心。
而北宋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东南、东部,或北部地区转移。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河南在之后的千年里影响越来越弱,相应地,文化地位也不断衰落。该时期文化资源的存量锐减,可以说,河南的文化资源具有明显的历史时代特征。
三、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不同阶段和特征
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而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更已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支撑点。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既是观念和视角的变化,更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在这里,我们从文化资源的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的不同阶段入手探讨这一问题。
1、初级阶段: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自发转变
最初,从文化资源转化到文化品牌的培育都是无意识的,自然和自发的。
我国2004年才首次由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对文化产业予以界定,也持续引发了各地政府以及学界对文化产业的关注,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是近十年来的事,在这之前,对于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文化品牌的构建大多是无意识的。
文化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区之间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传统习俗、经济基础、文化需求等要素的差异导致了文化资源的区域差异。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商品需要一个资源的市场化过程。只有当文化资源或其某一特质与资金、技术等结合起来,经过劳动创造,才能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在人们认识和重视文化产业之前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初,形成的著名品牌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意识的建构,比如黄山游览区,泰山游览区、故宫博物馆、兵马俑、龙门石窟等。这些文化资源凭借深厚的历史及文化积淀、久远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质,与旅游相结合成为文化商品,在几乎没有任何营销手段的情况下形成知名海内外的文化品牌。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文化品牌对于文化资源的依赖性很高,或者说文化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文化品牌的主要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其次,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是无意识的。少之又少的资金支持和政府扶持,在几乎没有营销的情况下,仅凭借着区域文化的魅力完成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再到文化品牌的转化。
再次,从文化业态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尤其是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的结合较为紧密,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文化品牌的价值则主要是通过与旅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相比较而言,其他业态还远未出现或形成。
2、文化产业成长期:促进文化资源转化,培育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区域文化产品竞争的加剧,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和转化越来越重视,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的转化,各地也在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大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宣传营销力度,提升文化品牌的价值和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链条中,文化企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文化品牌的构建和培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此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有着以下的特点。
首先,突出区域文化资源的独特性。文化资源存在着区域的差异,由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差异有大有小。一定程度来讲,差异的文化资源更容易形成差异的文化产品,当然也更容易形成区域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
其次,注重文化企业的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文化企业是文化产品生产的主体,在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文化品牌塑造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创造、展示产品和企业形象满足消费者需求这一最终的目标的特殊文化过程。
再次,注重文化产品的产业化。文化产品生产的链条化是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之间相互联系、继续加强并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网络。在这个产业网络中,各个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相互依存又面临互相竞争,机遇与挑战并存。伴随这一进程,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优势,并逐渐形成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品牌特色。
最后,政府在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中起到推手的作用。我国文化产业还刚起步,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甚远,政府的引导重要且必要。
3、未来的发展趋势:品牌和创意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从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文化资源的转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首先,突出品牌,弱化资源。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生产的要素,没有文化资源就没有文化产品,然而,另一个与之相背离的事实是文化资源丰富不等于文化产业发达,甚至于很多文化产业高度发达的地区,其文化资源并不丰富。
其次,创意和人才的重要性凸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同时,创新是品牌的精髓,可以保证品牌的独特性和永久魅力。而无论创新还是创意,核心要素是人才,因为所有的创新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智力和技巧。
再次,产业集聚效益愈来愈显现。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产业集聚产生的优势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好莱坞的电影,韩国的动漫游戏、日本的漫画都依靠产业的集聚体现出了在同一领域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的优势。我国的文化产业开发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在有些地区产业的集聚现象已初具规模如上海的数字出版、广东的动漫游戏、北京的电影行业、湖南的广播电视等。
四、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和文化品牌培育的建议
综合来看,目前河南正处于文化产业的成长期,文化产品的资源依赖性较强,文化资源的转化渠道单一,创意还有待于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迫在眉睫。因此,我们认为,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中,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加快文化市场化步伐
当前河南文化市场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条块分割,市场竞争不足,大量同质文化企业之间既无法有效竞争,也做不到专业化合作。因此,我们需要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改革步伐,建立和完善培育文化品牌的市场机制。
文化企业是文化品牌培育的主体,目前河南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企业几乎全是国有企业,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国有文化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离不开竞争的市场环境和真正适应市场的竞争主体。加快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市场体制的改革步伐,使得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文化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品牌培育才会成为企业的自觉选择,也才会使企业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覆盖率,为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发挥自主性。再者,创造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率源自于市场竞争,品牌就是市场选择的结果,真正的名牌,真正的名牌产品需要在市场中竞争产生。因此文化品牌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打破条块的分割,铲除地方保护主义,打造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逐步形成文化产业集群
目前,河南已形成一批颇具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如禹州钧瓷、镇平玉雕、宝丰魔术、民权画虎、平乐牡丹画等。截至2014年4月,河南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9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10个以及一批由河南省文化厅命名的文化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基地,为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然而,总体而言,河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化企业的小、散、弱还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做好合理的产业规划,为区域内文化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发挥好导向作用,制定配套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与法规,完善集聚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金融、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等单位共同入驻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综合体。
3、加强创意和人才的培育
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创意,创意和人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尤其独特。许多独特的文化产品,首先是由独特个性和奇异的创造精神所生产创造的,想象力、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最好的生产技术。正如刚才所讲,创意的主体是人。因此,文化企业要注重不断培育人才,合理利用人才,发挥人才优势,创造知名品牌。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力量,为企业培养和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提供帮助,为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人才支撑。同时,要破除陈规,引导创意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观念的更新和社会包容性的提高可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但是只要企业、政府、社会共同努力,创意、创新、创造、创举会越来越多,循规蹈矩的创意人才会更少,具有原创价值的文化产品会更多。
4、注重营销,提高品牌的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一向标榜自由市场的美国政府也运用各种方式对其文化和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因此,文化品牌的影响力离不开品牌的传播和营销。例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都是借助湖南卫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平台,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2013年甚至2014年的重要文化品牌。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区域文化品牌的营销中,更要重视区域文化特色、内涵和文化品牌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促进区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建构。河南少林寺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武术、文化品牌,媒体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电影《少林寺》不仅捧红了李连杰,也让少林寺这一文化品牌享誉世界。此外各类的武术表演、舞台剧如《禅宗少林音乐大殿》等均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着少林的文化内涵等。
同时,品牌的宣传和推广上,政府应扮好职业推销员的角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对名牌进行推介和宣传,是创建和发展名牌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和各种文化经贸活动,主动地、有计划地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和推荐文化名牌,利用政府的权威,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社会影响。另外,政府还可以利用采购活动的示范带动,树立本土品牌产品的形象,扩大其影响,唤醒民众以实际行动支持本土品牌的创建和发展。
5、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不仅如此,政府还要引导文化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政府要集中力量,研究制定符合河南实际的文化品牌发展战略,并做好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引导各地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中扶持一批文化企业,帮助、扶持、培育一批具有中原特色和优势的文化品牌。
其次,政府应通过财政、税收、信贷、技术、产业政策以及人才支撑等多个方面,积极扶持文化品牌的发展。对于一些有市场前景、有科技含量、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和名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产业政策上,支持拥有名牌产品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租赁等方式,组建企业集团,并帮助条件成熟的文化企业实现战略重组和上市,推动文化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最后,完善法律法规,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严厉打击盗版行为,积极引导民众消费正版文化产品,鼓励创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品牌的成长。
(注:本文属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3CGL155;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4240041114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青年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
[1] 刘昱、蒋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的转化路径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 吕寒、胡慧:论文化遗产区域品牌的形成机制与培育模式[J].现代经济探讨,2012(7).
[3] 李宗军:河南旅游文化[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4] 徐艳芳: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开发优势转化机制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1(11).
[5] 游尘:试论政府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作用[J].东岳论丛,2009(9).
[6] 李世宏、王岗、邱丕相: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培育与推广[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
关键词:河南文化资源;特色文化品牌;转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271-01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社会的需求越来越高,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物质的,一个是精神的。比如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它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求,还要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在这背景下,高速发展的经济及变革的社会所要求世界化,与尊重、认同、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一问题深刻地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特色文化品牌是否能够为现代的经济社会服务,让它不仅能维护地方特色文化的特征,又能持续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也要能为本地现代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部分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本地区文化资源的转化对区内特色文化品牌的传承问题,它们往往以文化品牌产业化的方式来传承、弘扬本地区内的传统文化。比如日本富田农场,多以大面积薰衣草种植园为形式存在,巧妙传达了日本原生态乡土民俗文化,已成为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化的一个典范。这反映了发达国家对当地资源转化与当地特色文化品牌之间的关系重视的问题。那么对于我们河南、对于河南文化资源与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转化又何尝不是没有启发呢?
一、河南文化资源与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之间的转化现状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光辉灿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而它的文化――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我们耳熟能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和安阳等这是河南的“古代文明”,正所谓“一部河南文明史,半部中国文明史”。这足以说明河南文化资源是多么地丰富,既然有这么丰富的资源我们也应该利用这些资源,通过这些资源来转化、来培育、来实现我们河南的中原特色文化品牌战略。但显示中的情况并不乐观,我省在河南文化资源与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方面的转化还是不足,虽然有些成功的案例(比如《梨园春》《武林风》等),但具有中原特色文化品牌相比还是较少,缺少挖掘。
这种中原特色文化品牌较少的现象和对中原特色文化资源挖掘缺失的现象应归咎于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无视河南文化资源的存在,主观捏造所谓的文化让消费者接受,缺少地方特色的文化基础,结果文化品牌没有文化。二是对河南文化资源进行了相关调查,但不够深入,没挖掘出文化的本质,结果也不容乐观,使得特色文化品牌不够特色。两种结果可以说明我们没有最终对中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没有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方式去研究我们河南的文化。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从一个河南文化资源到一个中原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呢?作者认为首先要对中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合理地分析,而后才是对我们的特色文化加以创新,进而让中原特色文化与企业之间通过创新的形式进行连接,从而实现创新,这只是第一步。其次,要对我们创新的产品品牌(即中原特色文化品牌)进行相关的艺术设计、包装与推广。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非常严谨的一个特色文化品牌的培育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它们都是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创新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的生命
创新为实现文化资源转化提供思路,艺术设计则是完成文化资源转化的实践条件,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资源转化的生命线。首先,文化资源是民族区域文化的血脉,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潜在力量,后劲很足。对于一个历史沉淀丰厚、民间文化独特的文化资源大省来说,我们中原就必须主动增强文化的自信,自强我们的文化精神,注重挖掘适合我们时展要求的内容。对中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让创新成为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实践的主要依靠,实现创新就是文化资源转化生命的理论依据。如果没有创新来完成文化资源转化的实践,那就不会也不可能实现河南文化资源向中原特色文化品牌的完美转变,更不可能实践出、走出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特色道路。
三、艺术设计是实现文化资源转化的关键
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是具有良好文化底蕴的,消费者购买产品,不仅只是选择了品牌的功效和质量,同时也选择了它的文化品位。在建设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时,地方特色文化必然渗透和充盈其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就是将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精致而又充分展示的过程;在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地方文化起着凝聚和催化的作用,使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更有内涵;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品牌附加值、产品竞争力的源动力。而艺术设计的文化审美特质和丰富的实用艺术内涵,决定了其在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中的独特优势。它在整个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在文化资源的转化方面起到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并影响到整个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整个过程。因为艺术设计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它体现在自己本身方面,它是以“美术+造型+设计”为基础的综合性视觉艺术,它是以文化产业的重要技术为支撑和以文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创新设计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体系之一。艺术设计的活动,一方面能给人类生存带来方便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作为人所创造的人工符号并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艺术设计具有服务面广、适应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的渗透力、附着力、扩张力、融合性都非常极强,有利于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艺术设计在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转化方面起着关键性的转化作用。
四、小结
普通品牌的商品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多为辅的,而特色文化品牌商品主要满足的是人们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在这里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它对人们满足是一种更高精神满足。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二者也会因为人们所赋予的文化意义而出现较大差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不久的将来,随着消费者对中原文化的需求增加,在未来的文化品牌竞争中,越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也就越能受到消费者喜爱,越能受到世界欢迎。河南文化资源与中原特色文化品牌之间的转化,也必然能培育出大量优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品牌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品牌,它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品牌,具有更多的可以拓展的空间。而河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它孕育了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河南人的智慧,同时我们也相信我们现代人有这样的智慧,有这样的能力,能够把我们祖先们所给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融合产品之中;我们也相信我们现代人也具有这样的智慧,能够完成这些文化资源由河南文化资源到中原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的完美转化。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3-979)
参考文献:
[1]白广思.中原特色传统文化数据库建设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02期.
[2]刘震峰.从两种文化特征上看中原文化何长盛不衰的内因.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0.
中原文化是中原的独有品牌。中国有句古话“得中原者得天下”,讲的除了中原在战略上位置重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原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链”。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文化浓缩着中国文化。有句话叫做:“一千年以内看北京,三千年以内看西安,五千年以内看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河洛文化还是黄河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它所开创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是全世界华人精神信仰中的重要支柱。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中国古都,河南就有4个。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是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珍贵的无形资产。发展河南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中原文化则必然发挥积极作用。
全省经济迅猛增长。近年来,河南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河南省经济多年来持续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河南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服务业比重不断扩大。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比上年增长10.9%,河南的综合服务功能在进一步增强。
区位优势明显。河南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信枢纽。境内铁路网三纵四横,公路通车总里程居全国第一位,新郑国际机场年旅客保障能力达1200万人次。同时,京汉广、郑徐和郑西3条国家一级通信光缆以及3条微波干线纵横、贯通全境,加上南北、东西2条架空光缆干线,构成四纵四横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框架。这些都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9年2月6日开通运行的郑西高铁实现了“两小时旅游圈”的构想,不仅改变了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之间的旅游格局,更实现了我国以大中原旅游和大黄河旅游线为主的“中国核心历史文化”旅游圈。“得中原者得天下”,这种地理优势作为一种“地利”对于发展文化产业有极大的便利。
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与沿海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起步较晚,但他们发展文化产业的成熟做法和经验,也可以使河南少走弯路。打造河南文化品牌,优先发展有文化资源支撑的旅游业和文博业、以豫剧为代表的演出业等,在保持地方特色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再发展有高科技支撑的动漫、数字等产业。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资源、独特的市场优势,再加上通过体制创新实现的后发优势,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具备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我们在看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的优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河南在发展文化产业主观和客观上存在着缺乏创意文化氛围,致使更多地出现创意不足,精品品牌少;资金投入短缺,文化设施相对落后;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均衡。有竞争力的大规模文化产业主体数量少,不能完善与壮大产业链,产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群还未形成;缺少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不够等劣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清醒地把握优势,因为优势就是竞争力;也要辩证地看待劣势,因为劣势也是“资源”,并且是潜在优势的增长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突破形成了几点策略思考。
中原文化与河南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产业发展与否,事关一个企业、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无竞争实力和持续力。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是全国乃至全球创意产业的智慧源泉,河南如果不挖掘,会有人抢着来挖掘。从一些成功的文化产业运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中原文化的“被运用”。南阳出现了恐龙蛋,而美国人却拍出电影大片《侏罗纪公元》;商丘有个花木兰,而美国人又拍出动画片《花木兰》;中国功夫出少林,而美国人又拍了一部动画片《功夫熊猫》;东汉末年从洛阳开始的《三国演义》,却让与此无关的无锡挣了个满钵金。中原文化不同于中国其他区域性文化,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只见中原文化,而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要是人们需要的、先进的文化,都可以拿来发展。我们要认真总结出中原文化的精粹,抛弃其糟粕。通过扬弃,以使中原文化在发展河南创意产业建设文化强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完善产业结构。我省目前文化产业结构不太合理,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科技含量低。一些需要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如互联网游戏出版、信息化学品制造等所占比重偏低。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
拓宽投融资渠道。目前,河南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体较为单一,仍然以政府投资为主。为此,需要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投资经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特别是要积极培育面向中小企业融资的证券市场,可以采用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形式,也可以借鉴韩国、香港的做法。且借助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科技研发基金等形式,并在税收、进出口等方面对文化创意产业给予优惠激励,为河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多元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
产业集聚的培育。进一步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并加强集聚区域品牌宣传,提高集聚区信息化水平,推动集聚区拓展虚拟空间。发展创意产业需要较好的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基础,需要有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人群结构。这些条件不是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区都具备的,必须集中力量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加强创意产业的园(区)建设,以此为依托推进创意产业发展是一种必然选择。创意产业策源地英国设菲尔德音乐小区、曼彻斯特设创意小区都是成功的范例。北京、上海的创意产业发展也是采用创意园区的形式并取得良好效果。河南发展创意产业也应借鉴这样的发展形式,关键是选择好试点园(区)后以点带面取得更多收效。
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本文为河南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XSK034)
【关键词】地域;环境;文化
河南自古则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建筑中河南民居的发展同其他类型建筑的发展一样,会受到诸如,人文、自然、技术等条件的影响。从地域环境视角探讨河南民居的建筑特征,河南传统民居建筑作为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载体,体现着这一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社会历史文化,地域性特征对建筑产生着深刻影响。
1 河南民居文化背景分析
河南省位于中原文化区域,华夏文明的核心。因历代所辖区域大部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之广大地区,故称之为“河南”。河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属豫州。《周礼・职方》和《尔雅・释地》中云:“河南日豫州”。它居“九州”之中,又称中州、中原。 “中原”一词是一个地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淮河上游地区;狭义的“中原”又称中州,大约的范围是今天河南省行政区域范围。从文化学的角度讲,“中原”是指汉族及其前身――古汉族、华夏族的实际分布地区。中原文化使之指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中原地域环境背景下,随之次范围内自然环境与人之间的产生相互关系而形成可特定的文化、礼制及生活方式的总称。
在上下数千年间,河南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其一直奉行的就是传统的汉民族文化。始于秦朝受中原文化中的法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大一统形成,促进了地域文化视野下的河南传统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时期,逐渐兴盛和繁荣的时期则是秦汉经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这期间河南不仅是全国封建政治统治的中心地区,而且经济文化也占主导地位。唐代时出现了儒、释、道三家伦理思想合流的趋势,加快了中原文化“异化”的速度。北宋时期河南的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选择了儒家正统思想为其统治服务,从而使以儒家正统思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成为指导和支配中国封建社会一切行为的准则,中原文化成为了华夏文明的核心和象征。
汉民族文化及生活的基本模式是礼,注重秩序化的群体,是汉民族思想体系的基本特征。由“礼”而产生秩序社会,由秩序社会而产生了思想体系、政治体系、家族体系、经济体系和生活体系。于是,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体系便应运而生。 “礼”是尊祖崇古思想体系系统化、规范化、逻辑化和具体化的结晶。“礼”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的产物,中原文化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建构,体现了师法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的一种“和谐”。
2 地理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2.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河南与6省毗邻,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呈望北向南、承东启西之势。省界范围东西宽约58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境遇辽阔,土地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河南位于我国第二级地貌台阶和第三级地貌台阶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东西差异明显。西部海拔高而起伏较大,东部地势低且平坦。河南境内地表形态复杂多样,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分别占总面积的55.7%、26.6%、17.7%。其中,山脉集中分布在豫西、豫西北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地跨黄河、淮河、长江、海河四大流域。境域内河流众多。地表水资源的年内分配高度集中。汛期雨量丰沛、径流集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河,贯穿整个河南省,全长700多公里。
2.2 地理环境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南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概括来说是地势西高东低,降水南多北少,气温南暖北寒。根据自然地理形态,将河南省分为豫西山地、豫东平原、豫北山地、豫南山地、南阳盆地等五部分。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将河南省分为四个地区:郑州以东的开封、商丘和东南部的周口等地称为豫东;郑州以西的洛阳、三门峡所辖称为豫西地区;郑州以南的许昌、漯河、驻马店、信仰和西南的平顶山、南阳等地称为豫南;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称为豫北。
豫东平原是淮河及其众多支流河道两侧分布着地势平坦的片带状冲积平原,冲积平原上点缀着片块状沿河洼地。属于河南湿润多雨区,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平原、滩涂地区地下水位浅而丰厚。受当地自然环境的约束,先民们选择了圩子这种聚落形式,在有限的土地上合理安排生产与生活。在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建筑的主要表现在圩子聚落泽水而居的建筑形态和建筑布局与构造形式上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潮湿多雨的特色。
豫西地区包括荥阳、巩义、偃师、洛阳、新安、义马、渑池、灵宝等县市区域。古代史的豫西地区降水充沛,土地富庶。《礼记・礼运》提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也就是说窑洞就是上古穴居方式的遗存,体现着华夏民族虽古犹新的传统文化品性。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该地区民居的典型特征――窑洞以及窑洞与四合院的结合形式。
豫南地区属于河南省湿润的多雨区,是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夏热冬冷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聚落的选址适应山地形态,依山傍势,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方式为适应夏季通风、冬季保暖和坐北朝南的要求,而产生了南阳荆紫关民居村落这一地区传统聚落的典型实例。
豫北地区指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新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区。豫北山地在河南省内属于干早少雨区,是建筑热工分区中的寒冷地区,气候特征接近河北,冬天寒冷、干燥、多风。自然地理环境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聚落的选址要适应山地的形态,建筑的布局和构造方式要适应冬季保暖、纳阳等方面的要求。冬季为了获得阳光以补充室内温度,建筑的朝向以南向为主,东向次之。豫北平原地区院落的南北间距较大,以更好的接纳阳光。
3 经济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3.1 经济环境特征
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从历史上就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这种经济结构特点对河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在农业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河南早期适于农业生产而发展迅速,成为了国家的中心。河南的农业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重亲情、和谐、中庸,积极地作用在于务实,让人容易养成一种淡定从容的心态,其负面作用是有保守的一面。经济结构形式对传统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宏观的方面,它对聚落的地区分布状态,聚落的结构形式和传统建筑型制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3.2 经济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河地理位置优越,古时即为驿道、漕运必经之地,商贾云集之所在。是我国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河南自古是王朝更替、战乱频繁的地区,古语有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南省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河南是中国的关键交通枢纽。如今所称的陇海交通线,实际上就是自古以来横贯中国的东西交通大动脉,也就是后来的“丝绸之路”和当今所称的“欧亚大陆桥”。中国的二、三阶地相交处,为中国古今南北交通大动脉,即今谓之京广线。两大交通线在河南交汇,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条件,更加密切了河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河南在全国经济活动中的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重要作用。
4 社会环境对河南民居建筑文化的影响
4.1 社会环境特征
社会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民族、社会、文化、人口、语言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织结构关系,并且涉及各种社会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河南的豫北、豫西、豫东地区属于中国南北文化分界线的北方文化范围,地域文化的很多特征融合成为了中原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文化的融合比较充分。中原文化主要指以中原地域为依托的,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与自然之间形成的对象性关系而产生的特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
4.2 社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河南民居建筑特征
中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儒家的学说以“礼”为中心,“礼”是宗法和等级相结合的产物。礼是中国文化人伦秩序每人伦原理的集中体现,儒家的伦理规范就是伦理秩序,它注重群体的秩序化,抑制个性的发展,宗族制度以血缘关系确定人与入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影响了聚落的布局方式。聚落的每个层次,都存在着内外空间的界定及内部的结构转换。在聚落内外空间转换上,聚落的边界作为社区内外空间分离与转换的节点,承载着丰富的仪式行为,是意识空间之所在。注重与家族利益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空间就是对“礼”制的空间形象表述。建筑内部的布局形式是为了体现使用者的身份地位或者该空间在群体中的地位,反映出在建筑布局形式的决定礼制观念高于实际生活的特点。体现出尊卑有序的布局,符合礼制约束下的院落制度。与宗法制度契合的,以家长为核心,其他人按照与家长的远近亲疏来构成的关系网络赋予活动空间相应的内外有别的性质,是与宗法制度中的封建家长制的尊卑关系相契合的使用方式。
5 结论
传统建筑的地域特征是由地方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理环境这三种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层面对传统建筑地域特征的形成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由于河南所处的中国之中的地理位置,河南的传统建筑曾被认为没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河南传统建筑从择地、平面型制、空间形式、构造技术到细部装饰装修,都蕴含着深刻的地域文化内涵,有着强烈的地域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河南传统建筑形成的深层结构,决定着传统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地域社会文化对建筑地域特征的决定作用来自上层。特殊的地域生活模式、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对建筑的地域特征的产生构成决定作用。无论是经济手段还是技术构造手段,都是为了完成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制定的目标。自然地理环境是建筑地域特征产生的基础,其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经济地理环境是传统建筑发展的基础,对建筑特征的形成、性质和分布也有深刻的影响。
传统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的载体,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情。能将含有丰富历史信息的传统建筑很好的保护下来,就能使地域文化的风貌较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重新关注地域性,关注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的特征,寻求传统建筑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文化环境的结合,对于研究传统建筑,探索一种在地域文化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2.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
[3]侯继尧,王军.中国窑洞[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