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科学管理职能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探讨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职能,对于推进企业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强企业的现代管理和创新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来完善、发挥和发展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的功能作用,使中国的管理思想和西方的管理理论相结合,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的概念

迄今为止,现代企业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一是从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看,有早期的管理思想、古典的管理思想、中期的管理思想和现代的管理思想;二是从管理学派分,有管理程序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管理理论学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等等。三是从管理方法理论看,有企业基础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经营决策管理、企业组织管理、企业人事管理、企业生产与业务管理、科技与产品开发管理、企业质量管理、企业营销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咨询诊断等8个方面的企业管理方法理论。一般来说,所谓管理职能,就是管理劳动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全部管理劳动从作用和功能角度来看,就是各种管理职能的运用过程。管理职能是设计管理机构的职能和各管理机构中执行者职能的依据。

二、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的性质

企业管理职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即维护生产关系的基本职能。这两种基本管理职能结合作用于生产过程,是在一个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实现的。随着企业经营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越来越需要管理职能的专业化。在这些基础上,为了满足这种普遍的要求.人们对企业管理劳动的过程开始分析研究,并产生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理论。

三、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职能及在企业活动中的关系地位

(一)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基本职能。

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职能或主要职能,是指在实现现代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作用的那些管理劳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概括不一致,有的认为,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有的认为,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有的认为,管理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监督”。(二)管理基本职能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的活动,而管理只是其中之一,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加工等活动;商业活动指购买、销售、交换等活动;财务活动指资金的筹措和运用;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职工安全;会计活动指货物盘存、成本统计、核算等;管理活动又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六项职能活动。在这六项基本活动中,管理活动处于核心地位,即企业本身需要管理,同样的,其他六项属于企业的活动也需要管理。

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未来经济活动事先确定目标和决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手段等完整的全部管理劳动。计划职能分为确定目标、预测、决策和制定规划(短、中、长)四个阶段。目标是结果,预测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各种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将来事态发展情况,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对未来经营活动方案的选择,规划是对决策选择的方案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经济预算与分析,进行人财物各种资源条件的综合平衡,成为企业行动的指南。在制定计划是要有全局观念、独立观念、效益观念、平衡观念、应变观念,以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编制、执行和控制是计划管理系统不用分割的整体,它是现代企业经营思想、经营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具体化。

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为了实现现代企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设计任务结构和权力结构,进行生产要素合理组合的管理劳动。我国多采用直线职能模式。现代管理理论,充分吸收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摆脱了传统组织理论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中正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3、指挥职能。指挥职能就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领导者依靠权威,指使下属从事某种活动的管理劳动。权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组织结构和权力,二是指挥者的索质。它是一种影响的环境。

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按照现代企业计划目标和工作的质量标准,对企业各系统各部分的工作进行检查和对照,找出差异,排除和预防产生差异的因素,以保证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劳动。控制职能的任务就是使计划指标与实际执行的结果相一致。

5、协调职能。协调职能是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除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不和谙现象,加强相互间的配合与合作,达到预定目标和同步发展的管理劳动。协调职能是针对过程,而不是结果。

6、监督职能。监督,实质上也是一种控制。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监督职能,在我国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纠正不正之风,反对和,打击破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等。监督的手段有法律、行政、经济和舆论等。

四、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的发展思路

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各种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统一体。计划职能确定了管理的目标及达到的手段、途径;组织职能是实现权力和任务的分派,使人们明确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于贸、权、利更好的结合;指挥职能是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针,保证实现企业总体计划目标而作出的决策和领导,以解决下级活动按照目标的偏差的能力,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沿着正确的软道运行;调节职能是使生产力的各要素和生产过程的各环节相互配合,为达到目标使管理机体和谐地运转;监督职能可找出经济活动的偏差、管理的漏洞和产生漏洞的原因,保证管理的性质不发生变化,主要解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问题。从以上可以看出:六种职能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构成了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基本过程。

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着三种发展的趋势,一是强调现代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决策的有效性;二是强调现代企业各职能管理的集成和综合;三是现代科技对企业的影响及向企业管理的诊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职能的含义、内容和方法将随着企业管理实践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劳动的专业化协作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和完善。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科学的企业管理理论,按现代管理的规律办事,大胆创新,创出特色,走出新路,才能指导并推进现代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用科学的现代管理理论,来有效的指导管理实践活动,才能推动企业与世界经济接轨,使我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的企业行列。

文献摘要

[1] 赵利民.简谈企业的科学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9)

[2] 陈玉霞.我国中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 2010(04)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管理理论发展;关系

【作者简介】彭光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23—06

管理学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条是以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为主线建构管理理论。即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从管理实践出发总结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另一条是以人性为哲学基础,以人性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来建构管理理论。休谟曾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对于管理学来说更是如此,纵观整个管理思想发展史,每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流派)都或明或暗地以一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管理学将人都看作“好人”,认为人是可激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它对人性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多样。

一、人的属性是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

从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人性假设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就隐含于管理理论背后。纵观管理思想史,人性假设大致经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现实人假设”等,形成一条清晰的哲学思想脉络。深入思考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每一种假设背后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人的每一种属性都是一种人性假设的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人假设

人来源于自然,他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由人通过劳动经过长期进化,由猿转化而来所决定的,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作为肉体存在的客观性和满足自身生物需求的合理性。就像马克思说的,吃、喝、性等固然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也就是说,人类全部历史的发展和延续都源于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类发展和延续的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需求,这一需求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人的基础,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生理需求为指向。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产品,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人追求的自身利益是其根本的行为动机,他总根据自己周围的客观状况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间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人干工作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满足自己的私利和生存需要。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金钱等经济因素视为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劳资双方来说,只要他们愿意相互配合挖掘各自的潜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他们之间的劳资矛盾就会得到解决,双方的收入就都能够增大,需求就能得到满足。所以,劳资双方不应该在分配“蛋糕”上斤斤计较,应该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

2、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人假设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克服个体自身的缺陷,在改造外在自然的同时全面地改造自身,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与人之间形成协作和交往关系,形成人为之“人”的概念和意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形成了特有的社会遗传系统和社会协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从前人那里获得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在生产活动中,人通过其主体因素和实物因素的有效结合,将自然物品转化为劳动产品呈现给社会,借以体现自己的社会协作性。在这种协作劳动的转化过程中,个体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个体被接纳的感觉,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

与对人性的认识相一致并以此为哲学基础。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合作,而不是无组织的人群中的相互竞争,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利益,还包括自己在群体(组织)中的地位;在组织中,驱使人工作的动力不仅有物质利益,还有社会、心理等需要,人进入一个组织后,他同组织及其他成员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他的才能、积极性的发挥;管理者秉持“群氓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提高工人士气,不断调整和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3、人的精神属性与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人有理性、有意识、能思维,人类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属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是和自然的直接同一的。虽然动物能看、能听,但它没有意识,没有“我”的存在。人则不同,他能通过其意识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过来,将自己的认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包含着创造性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激情、热情、意志等因素也是激发人类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之一。意志坚强、激情饱满、信念坚定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能够表现出强大的激情和动力,能够全身心的投人到其中去。愉悦的心情、轻松的情绪又常常能给人带来灵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人还能突破自身原来的思维定势,根据已有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对自己未开始实践的活动预先制定计划,促使其实践目标的圆满实现。

“自我实现人”就是将人看作是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需求、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求等满足后,其潜能得到高度发挥的人。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较高境界,“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缺乏自觉自制到自觉自制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会使个体的进取心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而且随着个体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会将自己的目标与自我所处的环境作对比,最终达到个体的成熟。可见,自我实现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者是低等需求依次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因此,“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们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才寻求工作上的意义;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治与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自我实现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在适当条件下。个人可以调节个人目标使之和组织目标配合。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人的需要与动机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价值观和目标,人必须根据其需求来理解他的动机。人的社会性动机或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并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满足。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能够学到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这些需求和动机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环境中形成的需求如果不能在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那么,他将求助于非正式组织。人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反应,他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要依据组织成员的素质、工作特点、环境情况而定。

4、人的实践属性与现实的人假设

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的改造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实践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系统,它是主、客双方互为对象化的活动过程。这种互为对象化的活动是实践的本质,也是人作为感性存在和具体存在的本质。因此,实践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类社会,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使外在世界成为包含这三种关系的现实统一体。如果离开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思维与存在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人就不能称为人,只能是生物性的存在。人的实践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它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整体。在实践活动中。人首先要满足其生理需要及物质需求,这使得人的自然属性得以表达。人在满足生理和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协作创造出丰富的社会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可见,人的实践属性是在自然属性驱使下。通过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与人之间对尊重、友谊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的审美需要等,最终不断整合并构成人的实践属性。

“现实人假设”认为,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只有在历史活动中才能了解的、活生生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它要求从现实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把握人。在理解“现实的人”时,首先,把人作为一种自我生成和自我表现的过程,而不作为一种抽象和片面的东西。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实践活动中被创造的,因此,人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现实存在物,而是“怎样”和“如何”的生成物。其次,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就如马克思说的,现实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践活动作为整体性的活动,本质上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这种整体性活动是人的各种属性的辩证统一。再次,人不能脱离其客观环境抽象地存在。因此,现实的人是受现实社会条件约束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产物,使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个人,同样也不能过于强调社会关系而淹没人和忽视人。在管理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现实中人的社会性,也要关注现实中人的个性,促使现实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丰富,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述可以看出,人性、人性假设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如图1):首先,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以人的一种需求或属性作为基础支撑。“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的基础或出发点。它关注的是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社会人假设”则关注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等才是影响人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因素;“自我实现人假设”通过对“社会人假设”的反思,将人的精神属性——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人在满足其物质、安全、感情、地位以及受人尊重的需要后,最终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复杂人假设”通过审视以上三种人性假设后认为,人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由于其需求和动机不同应对其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这一人性假设已经看到人的需求的复杂性;“现实人假设”通过反思以上人性假设,它将人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的过程,将人作为生成性、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生成物,而不将人看作是现成的、恒定的对象,将人当作目的,不仅仅当作手段,提倡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可见,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都与人的属性相对应。其次,对人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丰富化的过程,从人的自然属性到人的实践属性,每一次认识都是对前一种人性认识的反思、内容的丰富和认识程度深化。与此相一致,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是前一种人性假设的反思、补充和认识的丰富,每一种人性假设并不是针锋相对、相互对立的。从“经济人假设”开始,每一种假设都是在反思前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前一种假设的反思和补充,对人性假设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和内容的丰富。从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再到对人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无不体现人类对人性认识由浅薄到深刻,有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再次,每一种人性假设的产生都符合时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对人性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每当旧的人性假设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生产中遇到困难以后,社会发展就要求对人性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新的人性假设就会应运而生,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无不如此。从物质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再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和完善,后出现的理论总比前面的理论有所进步,所强调的需要层次逐渐提高,其发展顺序暗合了人类文明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

二、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基础

从人性假设出发,能够看到管理理论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脉络,每一种管理理论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作为其哲学理论支撑。与上述的人性假设相一致,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或者说只要能实现人的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管理实践中的低效是由于劳资双方关注有限利益而没有思考做大“蛋糕”,科学管理提倡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有效利用资源,将利润剩余增加到能够满足劳资双方的要求,而不是关注分配剩余。因此,科学管理以效率为目标,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为了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以此思想为指导,科学管理理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时研究,采取“差别工资制”,以物质手段激励员工。在组织管理上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采用职能工长制,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生产管理实践。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无疑是一个巨大飞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缓和,它也是管理成为科学的标志。然而,科学管理将人看作是机器的衍生物,只重视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忽略人的感情需要。在经历生产率高速增长之后,科学管理所倡导的经济激励和物质激励出现了效用递减现象。

2、行为科学学派

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是对“经济人假设”以及管理科学理论反思的结果。管理科学理论认为,人所追求的是经济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能通过严格管理才能实现。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行为科学学派将人的本性和需求、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看作影响管理效率的主因。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主体因素的挖掘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强调人的目标和组织目标整合,它还将人的行为看作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处理管理中的奖酬、分配等问题时,通过管理者的公正、公平及信赖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尽管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向各个领域延伸,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社会组织,也适用于国家。但是,行为科学学派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它对人和制度、人和组织的结合问题、组织发展的环境讨论的不多,特别是没有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管理问题。

3、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则建立在“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基础之上。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普遍使用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任何管理都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由于人的需求和观念、管理环境、技术的改变,管理者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来达到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权变管理提倡对管理主体的兴趣和愿望、管理活动的环境、组织的能力和资源、组织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制定管理计划和确定管理目标。管理者应根据人的动机构成和领导情景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以帮助个体员工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权变管理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倡管理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反对不顾管理环境的实际状况而片面地、抽象地追求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模式,它与客观现实更接近、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然而,权变管理理论仅限于考察各种具体的条件和情况,没有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来进行概括;它只强调特殊性,否认普遍性;只强调个性,否认共性,这样不可避免地滑向相对主义的立场。

4、人本管理理论

以“现实人假设”为基础的人本管理理论,将人看作是现实存在的、发展的过程。当前,一般将人本管理定位为“以物为本”管理的对立面。其核心是把人看作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要素,把人当作“人”看,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这一核心,可将人本管理理解为:它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把组织全体成员作为管理主体,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开发和利用组织的人力资源,通过整合个体和组织目标,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总称。由此可见,人本管理包括三层含义:第一个层次是将人看成一种资源,重点关注如何更好地利用、控制、激励这种资源,发掘人的潜能:第二个层次是确立人在整个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将组织管理的全部工作围绕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展开;第三个层次是在管理活动中,人不仅获得相应的报酬,而且还要取得适应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相应环境条件,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开发人的潜能,锻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在这三个层次中,第一个层次仍然将人看成一种劳动资源,只是优于其他资源而已;第二个层次基本上摆脱了把人看作是标准物和标准化资源的传统观点;第三个层次才是真正的人本管理目标,它已超越了管理方法论的界限,成为一种哲学的理想境界,是一种需要不断努力的远期目标。实际上,人的本性是实践,管理的本质也是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讲,人和管理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人本管理就是既要挖掘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潜能,又要发挥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作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的辩证统一。人本管理还要高度重视管理人员的作用和全面发挥员工的作用,实现管理人员和个体员工的作用的辩证统一。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第3篇

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叉学科,涉及数学(概率论、统计学、运筹学等),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学),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业技术等),新兴科学(系统论、信息科学、控制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以及领导学、决策科学、未来学、预测学、创造学、战略学、科学学等。

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我们均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现代管理学的诞生是以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以及法约尔(H.Fayol)的名著《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1916年)为标志。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诞生以来,管理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管理学的学习者、管理学方面的著作文献等等均呈指数上升,显示了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管理学仍然需要大力发展其内容和形式。

早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的引言中,泰罗就开宗明义地指出,这篇论文的宗旨之一是“论证最佳的管理是一门实在的科学,基础建立在明确规定的纪律、条例和原则上,并进一步表明,科学管理的根本原理适用于人的行为——从人们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我们大公司的业务运行”。他还深信:“同样的原则能以等量的威力适用于所有的社会行为上,在我们的家庭管理上,在我们的农场管理上,在我们的大小商人、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慈善机构、我们的大学和我们的政府各部门的业务管理上。”

在大西洋彼岸,与泰罗同时代的法国工业企业家法约尔创立了一般管理学理论。1916年,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中,从工业企业管理实践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及企业经营职能(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和会计五大职能)中分离出独立的管理活动,提出了经过经验检验的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理论,定义管理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由此确定了管理活动的5种职能和14条管理原则。他认为,这种一般管理理论与方法不仅适用于工商企业,而且适用于政府、军事部门与社会团体。法约尔由此基本上构建了关于管理活动的原则、标准、方法和程序的知识体系,因此,也可以说法约尔奠立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基石。法约尔把管理与经营区别开来,意味着管理学是不包含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的狭义管理学,而同时又提出了普遍适用的一般管理学。

综上所述,在这些管理学家看来,管理学的含义是不同的:泰罗、孔茨提出了对象涵盖广泛的管理学,属于广义管理学,它包含各门管理学科,指的是管理学门类;法约尔、德鲁克提出了具有特定领域的狭义管理学,不过狭义程度又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具有普适性的关于管理活动的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倡导建立一门研究管理活动基本原理的一般管理学或普通管理学(general management),这种一般管理学就是管理学门类中的基础学科。

知道了管理学的历史,还需知道管理学所具有的几个特点:(1)一般性: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与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研究所有管理活动中的共性原理的基础理论科学,无论是“宏观原理”还是“微观原理”,都需要管理学的原理作为基础来加以学习和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 共同基础; (2)多科性或综合性:从管理内容上看,管理学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它需要从不同类型的管理实践中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思想、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也称实用性,管理学所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时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又必须为实践服务,才能显示出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强大生命力; (4)社会性: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同时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生产关系的特征,因此没有超阶级的管理学,这也体现了管理的社会性。 (5)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第4篇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科学管理理论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 科学管理 作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的诞生是人类管理学科的一次飞跃和革命,它将人 类的管理思想从抽象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具体科学的标准化管理,在近一个世纪的理论研究和 实践活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实践不断向纵深的延伸,标 准化管理越来越多地暴露出了种种弊端,昔日的“科学管理”显出其明显的不科学成分。与 此同时,以人为本,解决人的系统问题成为21世纪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

一、管理的基础:人力资本的优先投入

“人力资本”来自舒尔茨和贝克尔在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它在理论上突破了 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这样就可以从 全新的视角来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该理论认为物质资本指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 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而人力资本则是体现在人身上的 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 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在蕴含于人身中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 总和。然而管理总是要有人来参与的,要管理者能出色地执行管理的职能,员工能很好地完 成其工作,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培养出优秀的管理者和出色的员工,即对人力资本的优先投 资,这也是21世纪“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一样,也不是生来俱有 的,而是通过投资得到的。不经投资的人只能是 生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不能称其为人力资本。因为他未受教育,不具备知识和相应劳动技 能,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他是毫无价值的。只有经过一系列的教育、培训,才会具有一定的 生产知识、劳动技能,从而才可称为人力资本。然而人在接受这一系列教育、培训和用于提 高健康水平的支出与进行物质资本的投资支出一样,以减少现期消费来增加未来的知识与技 能,从而渴望在未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是一 回事,只是投资的方向不同而已。

在经济社会,不管是哪一种投资,其目的就是要在一定的期间内获得利益回报。这使得投资 主体的确定显得有些困难。因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机会成本,故一般纯经济单位不愿作 为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一投资人。所以只好政府承担这一责任。强调人力资本的优先投资,是 因为优先投资于人力资本可以为进行整个经济活动奠定人力基础,从而产生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可能。以期达到:人力资本投资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较高的产出人力资本投 资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良性循环。而作为第一投资人的国家在完成了第一期的投资后 ,经济单位可作为第二投资人对单位内部人员进行再投资,从而获得比前期更丰厚的利益回 报。从整个社会来讲,不管是第一投资还是再投资,都是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投资,其结果是 节约了社会资源,个人也得到了很多好处。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术语,简称情商, 基本含义为: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妥善控制情 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 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 及 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 诚待人。

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 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 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 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 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

 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 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 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 专业 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 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 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 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 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代管理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科学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 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 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 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 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 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管理科学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