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月抒怀的诗句

借月抒怀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借月抒怀的诗句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选修教材 审美价值 实用价值

提起诗歌,对学生来说,可谓“爱你不容易”,高二的学生接触的诗歌并不多,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许多学生反映,一首诗读完了仍一片茫然,不知所云,提笔做题,更是无处入手,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对照,相去甚远,他们学诗歌的信心大受打击,有些学生甚至体会不到诗歌的美,认为诗歌没有实用价值,不愿花时间去学。针对这种现状,利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选修教材,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知识和方法上去引导他们培养实用技能,与高考能力衔接,与生活乐趣衔接,才能真正发挥这本选修教材的作用。

一、从审美的角度熏陶学生情感

把充满生命美感与体悟的诗词,上成单纯的知识讲解、做题训练课,必然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选择一些可实际应用、可鉴赏陶冶、可探索研究的篇目,让学生课前做好准备,课上教师设计好激趣的环节尤其重要。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美,就要注意下面几个环节:

1.读出诗味。根据诗歌的情调特点,教师进行配乐朗诵示范,学生个别朗读,分组朗读,全班朗读,读出情味,读出节奏,读出韵律之美,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进入一个曼妙的境界,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

2.品出画美。让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的情调后,创造性地再造画面,以散文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并以画相配,让学生在谐趣的氛围中领略诗画之妙。如学了《早雁》一诗,可让学生根据前四句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再现画面。

3.悟出情美。注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抓住诗中的字词、色调,整体把握形象,体悟诗人的情之美。诗无达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学生合理的个性解读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恰当地设计一些探究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设疑、质疑、解疑中提高对诗歌情感的认识能力。如学《小松》,可设问:“从诗中你悟出什么?”

二、从做题的角度提高答题技能

每学完一类诗,让学生归纳这位诗人的诗歌特点、这类诗的特点,老师展示各种题常考的问题及答题模式,如归纳咏史诗鉴赏步骤:首先,知史实,了解何地(古迹)、何时、何人、何事。其次,明观点(对史实有何看法)、析目的(联系生平背景际遇,明感情,悟意图)。掌握两种目的:述己志(感慨个人遭际)、忧天下(思考历史、借古讽今)。熟记常见情感:(1)叹朝代兴亡变化;(2)感慨岁月瞬息变幻;(3)讽刺当政者荒;(4)借古伤怀。再次,赏技巧:借古抒怀、直接议论、以景衬情、对比。

在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基础上升华到如何具体去表达对作品的定向理解,学生会欣然地接受,这一举措,为高三诗歌总复习作铺垫。

三、从写作的角度积累素材,掌握技法

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提醒学生学会从中积累写作素材,从美词佳句中体会其意境特点,适用写作方向,感悟哲理哲思,为议论文提供论据素材,为记叙文提供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素材。疏理归纳有关亲情友情的诗句、读书学习的诗句、立志自励的诗句、战争节日情景感受的诗句等,为高考作文作好充分的准备。诗歌中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都可为学生写散文及记叙文提供参考,在学诗时注意引导。写元宵节可引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通过咏物诗《葡萄》《小松》学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可让学生尝试用这种手法写咏物散文;学了《蜀相》,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体会以景衬情的手法,学会在记叙文和抒情散文中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感情;学了“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懂得如何在写作中运用以声衬静的写法;通过学习《题乌江亭》,比较写项羽的三首诗,学会从不同角度辩证地分析评论历史人物。

四、从实用角度指导人生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第2篇

语文学习不只是在课堂上,它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当漫步到山脚的时候,当看到一处瘦瘦的竹篱笆的时候,我很容易联想到,不远处也许就是陶渊明种过的那片地吧,那一丛丛菊中,有几枝,一定会幸运地被握在陶渊明手中。当走在田野的时候,看到带着露水的草丛,我就想,这露水千年前曾经沾湿过谁的衣襟。自然界的一切,都与我的语文学习连在了一起,我简直有些心醉神迷。

陶渊明锄地的手一定是很笨拙的,草盛豆苗稀或许就是见证。但这并不妨碍他握笔比握锄更为灵活,在诗里擎起一束菊,然后一声召唤,满山的便氤氲成了一片金色的海。在这片海里,读秋风,秋菊,秋屋,秋水……我甚至希望,我看到的那一株摇曳在金黄中的耀眼的菊,就是极爱这自然的陶渊明。或许就是他吧,用语文的思维解释,应该是陶渊明离去,他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菊里。

沙滩上长长的,长到视野尽头的脚印,有大有小,歪歪斜斜,凌乱地像一个爱写诗的笨小孩稚嫩的韵脚。向辽远处望去,忽然想起“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的李白,腰间挂着一把佩剑,手里提着一壶美酒,在那片山随平野尽的水域里,可否就是李白浪漫的诗海。李白的剑适宜舞,并非用来杀敌。他的诗比剑更为飘逸,更为洒脱。

看月,会不由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望瀑,会自然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邀月共舞,借瀑抒怀。在一片浪漫的月里,有一座浪漫的殿堂,居住着一个满腹浪漫情怀的诗人……用语文的思维解释,应该是李白离去,他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月里,留在了瀑布里。

正如冯骥才所说,“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了,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语文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语文将一个人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正如屈原的《楚辞》就是他生命的延续,永在的灵魂;正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就是他再造的生命,永在的灵魂……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第3篇

最初的黄鹤楼是三国鼎立时孙权为便于水上作战而在黄鹤矶上修筑的望台。晋灭东吴后。三国归于一统。从军事的角度上说,它已失去意义,但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黄鹤楼演变成登临游憩的胜地。到了唐代,经济与文化的共同繁荣,使开发最早的黄金水道长江成为各种信息交汇辐射的枢纽。宋代的黄鹤楼由楼、台、轩、廊组合而成。雄居于城墙高台上,游人从城下拾阶而上,通过牌坊式的拱门,进入一个用白玉围栏隔成的独立空间,然后穿廊入主楼。楼上雕窗危檐,飞闼四敞,人们可以借月品茗,亦可目穷千里。饱览烟雨山色,碧叶水光。宋代的黄鹤楼整体布局比较合理。重檐飞翼。错落跌宕而又浑然一体,显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在当时无疑是一座了不得的建筑,可惜毁于一场战乱。明代是一个多事之秋,建了毁、毁了建的黄鹤楼终难保全。在清王朝统治的200余年里。黄鹤楼如同浩浩长江之中的一叶孤舟,目历祖国受尽劫难,最后惨遭火焚,只留下一片灼手的瓦砾、几截扭曲的断木于凄风苦雨中,任后人凭吊和沉思。

岁月悠悠,白云千载。无数个风雨蹉跎的晨昏之后。黄鹤楼更以勃然雄姿傲立在蛇山之首。驻足大江堤头,举目仰望。“黄鹤楼”三个镏金大字直扑眼帘,真有点吐纳江汉的磅礴气势。续建后的黄鹤楼,既继有唐宋一脉柑承的雍容伟岸。又融入了当代力学美学的科技成果,它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组成,分布于三层平台上。楼为钢筋混凝土木结构,72根大柱顶天立地,60个翘角层层凌空,清一色的琉璃瓦富丽堂皇,每个角上均悬挂着铜铸的风铃。步入主楼,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巨型壁画《白云黄鹤》。上有黄鹤飞舞,下有如沸江涛,悠悠白云若隐若现地缭绕于水天之间。

登楼眺远,楚天极目,甚是畅怀。在导游的热情讲解和指点下,从李白的“壮观碑”到崔颢的《黄鹤楼》,从岳飞凭栏吟咏忆忠良到楼前赋词论江山……游客们身游名胜遗迹。耳闻名人传奇,不觉游兴倍增,流连忘返。

我原先以为,黄鹤楼。一座旧楼而已。没想到登临之后竟长了许多见识,引出许多感受,真是不虚此行。作为名扬四海的中华古建筑,1700多年来,黄鹤楼曾迎送过无数骚人墨客、英雄俊杰,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先后在此留下足迹、手迹和事迹,为该楼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使之不再是一处孤立的遗迹,而成为一部历史的读本,一分文化的积淀。或许,黄鹤楼的魅力正在于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我国的名胜古迹、青山秀水哺育了大批名人,而历代的名人又不断地为这些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入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力,使之逐渐闻名于世。他们登山求其境,遇水索其源,观其形,悟其神,寄情抒怀。千古流传,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第4篇

既然是比较鉴赏,所选的二首(浙江卷选了三首)诗歌应有可比性,具体来说有三个可比方面:题材、思想内容、表现手法。

一、题材相同,思想内容相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1 (江西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 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解析 两首诗都以古都金陵为题材,借金陵周遭的景色表现其衰败,借以讽喻现实,表达自己的无限感慨。表现手法上,高诗触景生情,表达伤心之情;韦诗是通过观看金陵图生发议论,抒发感慨。

【参考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例2 (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

(金)吴激①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之感。(2分)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

解析 三首诗词都以咏史为题材,由燕子触发议论,表现对盛衰兴亡的感慨。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大相径庭。

刘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写景之中蕴含了作者无尽的感喟,含蓄深沉。

吴词主要化用前人的诗句典故。“犹唱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句,借以表现兴亡之恨。“旧时王谢”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句,表现盛衰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将古人的感慨引到眼前,借歌姬曲中的词意表达自己的亡国隐痛,温婉悲凉。

赵曲借“山坡羊”末句格式的特点,将“兴”“亡”对举,在对举中展开议论,直抒胸臆,点破全曲兴亡主旨,明白晓畅,一览无余。

【参考答案】(1)燕子 兴亡

(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发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例3 (重庆卷第13题)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解析 两诗均以花为题材,均借花表达了岁月流逝的感慨。其中苏诗用了拟人手法写韶华的易逝,诗中寄寓了对自己的不得志的感叹。白诗则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与人物动作来表明自己爱花惜花,借以表现对青春难驻的感慨。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二、题材相同,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相同

例4 (湖北卷第14题)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 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 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华清宫为题材,均运用了对比手法:第一首通过宫内外生活的对比,批判了统治者醉生梦死、耽于享乐,不顾百姓生死的荒腐朽的生活;第二首则通过华清宫昔日乘着玉辇、欣赏霓裳的游乐与今日宫殿凄清,杂树横生的对比,生发盛衰的感慨,寄寓了对国事的忧虑。

【参考答案】(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荫,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三、题材相近,思想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例5 (辽宁卷第15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独坐(节选)

(唐)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解析 两诗均以夜景为题材,但表现手法与表达的思想内容均不相同。王诗的诗眼是首句的“悲”字,借秋夜山中果随雨落、灯下草中虫鸣的景象,表达自己悲哀孤寂的心境。周诗的诗眼是“虚”“静”两字,借门外春雪初霁、峰挂残月、溪水结冰等景象,表现自己悠远清静、自得其乐的心境。王诗采用的是反衬,以动衬静,突出内心之悲;周诗采用的是正衬,以不知变化烘托夜读之专注,内心之虚静。

借月抒怀的诗句范文第5篇

一、 联想阅读:拓展内容

课堂上学生通过阅读,联想想象,从交流中得到启迪,受到鼓舞,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新课文与过去所学同类课文进行整体对比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规律,拓展阅读的新领域,使教学中心由点及面,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拓展,增强教学的广度、深度。

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或开展一些小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做诗配画来展示;搜集一些相关的诗句、成语等。另外结合教学,我还让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如草船借箭、温酒斩华雄、空城计等,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本书,明确故事的联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二、 联想阅读:拓展思维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地获取知识,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会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大胆质疑,使思维得到训练和发展,活跃思维,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如《但愿人长久》,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把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愿望、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学生在文本中体悟到作者的复杂情怀,由此链接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咨询等方式,了解课本外的知识,并拓展了联想。这样的设计既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注重情感体验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发了思维,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 联想阅读:拓展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找到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能用这种方法阅读更多的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新天地。

一种是对教学内容的拓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属于“文包诗”类的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苏轼思念亲人、笃于情谊、通情达理、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的情怀,表现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广阔的胸襟。在学生已深深地感受了词的内涵并会背诵后,我就激励学生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走近苏轼――阅读有关苏轼的文章,或了解苏轼的生平及有关苏轼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也开阔了视野。

相关期刊更多

语文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

散文诗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省散文诗学会

中小学音乐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