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籍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和发展的载体,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最新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中医古籍13 455种,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中医古籍的存世和分布现状。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这些珍贵的中医药资源是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历史使命。通过数字化处理,既实现了对中医古籍的永久保存,又可为方便、快捷、无损地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搭建起研究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02年始,对馆藏中医典籍进行了数字化再生性保护和利用研究,目前,已建成“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实现了部分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1 “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建设
1.1 研究背景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防病治病宝贵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中医药古籍文献中所收载的理法方药、养生保健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尽管我国加大了对于古籍的保护力度,使古籍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古籍还是会悄无声息、不可避免地出现损毁,乃至消亡。中医古籍整体保存环境较差,各藏馆保存条件良莠不一,中医古籍保护和传承令人担忧。
鉴于此,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医古籍进行处理,既可以使中医古籍的原图原貌永久保存,又可以通过数据库和网络广泛利用,避免阅读原书对古籍造成的损伤。因此,中医古籍数字化是中医古籍保护和利用的理想方式。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所藏中医古籍占存世中医古籍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医珍善本古籍就达2万余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利用该资源优势,构建了“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现已收录1 500种中医古籍的元数据信息和其中的850种中医古籍的原文图像,已经可以通过中医古籍阅览系统实现电子阅览,为中医古籍数字化保护和利用开辟了途径。
1.2 “中医药古籍资源数据库”建库流程
1.2.1 中医古籍书目的选取
根据中医古籍的年代、版本价值、文献价值、保护等级等确定收录标准,对破损严重的珍善本古籍优先进行数字化处理。
1.2.2 数据库结构设计
考虑到对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我们
以古籍原文图像作为主要数据来源,部分古籍实现全文本化。由于图像要求的存储空间较大,我们采用支持多媒体数据的oracle 9i数据库系统,并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基本解决了运行速度问题。
1.2.3 元数据加工
根据古籍文献的特点,按中医古籍的分类、题名、责任者、出版年代、出版者、版本项、版式、卷数、馆藏地、书籍特征、保存状况、复制状况等进行著录,著录规则参见“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项目研究成果——古籍元数据著录规则(cdls-s05-014),对收录古籍撰写提要,力求建立完整的古籍书目数据库。
1.2.4 数字化处理
包括古籍的扫描、质检、图像处理、文本录入等。为实现保存和利用双重目的,扫描时采用全彩模式,300 dpi,jpeg格式保存,按页码顺序重命名,对扫描后图像的顺序、偏斜度、完整性、清晰度进行检查,并进行纠偏、去污、裁边等处理。对部分古籍进行文本录入,实现图文对照。
1.2.5 古籍原文图像标引
采用自主开发的古籍编辑器对文中有效的检索点进行抽取和xml格式标引,如病证方药的名称、索引信息、各级标题等,力求实现图像的全文检索,避免标引过繁或过简,影响检索效果。对标引后数据进行审核。
1.2.6 数据
将图像数据、元数据、标引数据、文本数据合成、入库,形成中医古籍电子书,到阅览系统后进行数据库测试,实现中医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
1.3 采用技术
数据库采用oracle 9i,数据搜索采用oracle text技术。整个系统采用基于java的web应用技术,结合基于j2ee的struts 和实现数据持久化的hibernate框架的mvc设计模式,构建了高内聚、弱藕合、可维护和可扩展的中医古籍数字化系统[1]。
2 中医古籍数字化存在的障碍
2.1 中医古籍中生僻汉字的处理
汉字从产生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通假字等。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遇到的字体障碍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字体的认知障碍,生僻汉字的准确录入需要很深的中医文献学功底,而对于一般的操作人员很难办到;一个是技术障碍,unicode字符集虽然可以解决字库问题,但是很多软件不支持,常用的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不支持大字符集,很多生僻字仍不能正确显示和检索。用造字的方法费时费力,而且很难共享和检索,生僻汉字的处理仍是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2.2 全国古籍数字化标准尚待建立
目前,虽然参与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单位较多,但几乎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所采取的途径多样,因此产生的数字化成果形式多样,不利于中医古籍数字化发展,也不利于中医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究其原因,除了缺乏统一的协调规划外,没有可参照的行业标准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2.3 中医古籍数字化软件有待改进
软件功能是否强大对中医古籍数字化过程和成果具有直接影响,选择合适的软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可供选择的数字化加工系统很多,扫描和图像处理技术已较为成熟。而ocr软件对古籍中部分繁体字和不规则用字的识别效果很差,辅以人工校对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如何提高ocr在古籍字符识别上的准确率是古籍数字化面临的一大难题;数据加工软件在批处理、大字符集、内容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检索系统如何根据中医古籍的特点提高检索速度和精准度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4 古籍信息的精准检索
快速、准确地检索到所需要的内容是古籍数字化应有的基本功能,也是评价其优劣的重要指标。全文本的数字化古籍可以实现任意字符的检索,但是数据准确度小、检索噪音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解决;图像版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但在全文检索上存在一定缺陷,通过对有效检索点的标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但仍不可避免地要遗漏某些信息。由于中医古籍中病、证、方、药的同名异义、异名同义现象普遍存在,使内容的精确检索更加困难。如何建立后控词表,实现关联检索也是中医古籍数字化面临的一个难题。
2.5 研究支持功能尚不完善
研究支持功能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数据、辅助工具,这些信息、数据或工具都是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2]。中医古籍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研究支持功能应更强大。除常用的中医古籍研究辅助工具外,还应具有不同版本和相关数据的链接。对病、证、方、药的参考数据进行汇聚,对生僻字进行注解,建立学术论坛等,都是研究支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的中医古籍数字化成果在此方面尚显薄弱。
2.6 深度开发不够
中医古籍数字化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古籍的阅览和查询。古代中医药文献是一个知识宝库,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挖掘古籍中的宝贵知识财富,实现知识发现和知识拓展,更好地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服务是中医古籍数字化的最高目标。
3 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3.1 图文关联是实现中医古籍数字化的较好方式
图文关联是将古籍文献分别存储为图像、文本两种形式。图文关联是将文本对应放在与之相匹配的图像之下,并建立索引关系,实现图文对照。此种方式可以弥补“图像”在检索和内容编辑上的不足,又可以校对“文本”的准确性,使读者既能看到原书原貌的古籍文献,又可以快速准确地查到所需要的内容。尤其对于研究者,对原始版本信息和文本的准确性要求更高,而通过图文对照便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3.2 中医文献与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通力协作
中医古籍数字化是古典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需要有精通中医古籍整理、目录学和版本学知识的人才与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的专业人员通力协作。中医古籍数字化虽属新的古籍整理方式,但仍归于中医文献整理范畴,离不开文献整理的知识。在整个过程中,中医知识不可或缺;同时,在数据处理、数据库设计、应用平台构建等方面都需要计算机专业人员参与。中医文献专家的需求和建议能指导计算机技术人员对整个系统的设计,进而改善中医古籍数字化系统的功能。上述两方面人员的深入合作是创建理想中医古籍数字化模式的前提。
3.3 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建立完整的中医古籍资源库需要全行业的合作。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包括中医古籍的分类法、著录规则、软件和数据库的使用、数字化加工标准、加工和利用平台等。统一的标准是实现中医古籍数字化资源共享的基础,也是促进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进程的有力保障[3]。
3.4 统一规划,共建共享
中医古籍数字化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弘扬,具有强烈的公益色彩。各单位需要在统一的协调和领导下,建立一个整体的规划。整体规划应包括数字化对象的内容,确定工作重点和合作分工,同时包括相关标准、规范的统一,而恰好这两方面问题在目前的工作中较为突出[4]。解决了这两方面问题,就避免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才能实现共建共享。
4 结语
中医古籍数字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中医药科研人员付出长期的艰辛和努力。虽然在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和利用将呈现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符永驰,李 斌,郭敏华,等.中医古籍电子化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2):103-104.
[2] 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 (1):21-26.
关键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239-02
古籍文献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记载着中国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长期作用,大部分古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甚至破旧不堪,从而影响了古籍的利用。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加工成数字化产品,使读者在不接触到古籍实物的情况下,同样能够研究和利用古籍,有效地解决了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随着文献信息载体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古籍的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化服务将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古籍文献分类方法繁多
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庞杂,概括起来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但是,建立古籍文献数据库采用何种分类法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手工编目时期,各图书馆便采用不同的分类法,如《中图法》、《四库法》、《人大法》、《刘国钧线装书分类法》等。甚至有的馆咳出现了同馆数法的现象,如在线装书中,善本书利用《四库法》分类,善本书以外的线装书利用《中文普通线装书分类表》进行分类。目前图书馆界专家学者的意见主要有两种:一种主张利用《中图法》,一种主张利用《四库法》。古籍文献分类的不统一,给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带来很大的困难。《四库法》集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之大成,有较完善的分类体系,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达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的。但其分类较粗,类目较少,尤其是近代出现的一些科技方面的图书利用《四库法》就存在无法入类的问题。《中图法》科学性强,编制技术先进,体系完备,且不断修订,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也适合广大读者的检索习惯。但由于古籍文献常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而有的古籍不能恰当地按《中图法》进行分类。对古籍编目而言,两种分类法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在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对一部古籍文献,既著录《中图法》的分类号,也著录在《四库法》中的类目,形成两个完整的分类检索体系,使古籍分类更趋完善,更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2.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风险问题
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其成果数字化古籍产品无疑是众多专家学者的心血结晶。因此,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保存相当重要。据笔者了解,目前全国关于数字化古籍保存风险的讨论甚少,更谈不上制定古籍文献数字化产品的保存规范。众所周知,传统古籍存在单独实体,平时能够总体把握实体的损毁情况。数字化古籍储存在硬盘、光盘或其他载体中,由于长期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也会造成载体的物理劣变、机械磨损或毁坏;不可预料的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以及数据保存人员的变动等均可造成难以逆转的数据丢失。
3.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复投入问题
前人留下的古籍文献数量繁多,而且比较分散,因此仅靠一个单位或组织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机构协调指导,加上开发单位,尤其是一些急功近利的商业机构加入到古籍数字化队伍中,造成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要避免古籍数字化过程中的重复投入,就应该走协同合作之路。可成立全国性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将与古籍有关的教学研究机构、收藏机构以及进行古籍数字化工作的商业机构纳入管理范围,多家参与联合共建,以统筹规划古籍数字化建设工作。
4.古籍文献数字化的人才培养问题
在古籍数字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在录入文本前对古籍进行整理。古籍整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中文古籍文献的分类、版本鉴定、编目,而且还要会编制数据库,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研究古籍文献。而目前较为普遍的现状是古籍整理专业人员不懂信息技术, 而信息技术人员对古籍知识又缺乏一定的了解。国家图书馆陈力研究馆员曾提到该馆进行“数字方志”项目时,由于录入人员水平有限,将大量的异形字、异体字和简繁字视为不同的汉字加以录入,不仅增加了录入工作量,更对检索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阻碍了数字化古籍“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古籍数字化对从事古籍整理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要加强古籍数字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前业界急需一批既精通古籍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二、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发展对策
1.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领导小组
古籍文献数量庞大,且分散各地,仅由一个单位或组织来负责完成某一专业领域的古籍数字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需多方合作才能进行。而目前国内古籍数字化工作尚缺乏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统一协调和指导,导致各开发单位各自为政,热点项目重复建设,冷门项目无人问津等现象。如1998年光盘版的《四库全书》在国内至少出现了三种,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为此笔者建议,要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联合成立古籍文献数字化专门领导小组,负责审批全国范围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选题和立项工作,加强宏观调控和指导,剔除重复的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和意义不大的古籍数字化项目,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有意义的重点的古籍数字化建设项目,减少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复建设、资金浪费等问题。
2.加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开发力度
古籍文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遗产,它的艰涩难懂和“深闺秘藏”使其在研究开发和利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与省市和部分高校图书馆做了大量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工作,如山东省图书馆于1996 年至1998 年4 月完成的善本书目的回溯建库工作;上海大学图书馆在1996 年将善本古籍以图像形式扫描,制作成全文光盘;国家图书馆建立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目录电脑检索系统》,为读者提供现代化的古籍目录检索手段,但大量的古籍文献仍处于象牙塔之巅。因此,要加大古籍文献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广纳资金,扩大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范围,积极拓宽古籍文献的开发利用渠道,充分发掘古籍文献的价值与财富,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3.注重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和管理
关键词: 古籍概况古籍数字资源古籍数字化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史学研究者很自然地提出古籍数字化。以网络为主要载体,数字图书馆建设迅速发展,古籍数字资料的应用与史学研究的结合日益紧密,信息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相关问题的应用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古籍概况
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典籍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史研究有很多优秀遗产,但存在着范围狭窄,缺乏参考资料等积弊。针对以上缺陷,近代以来学术界编纂了多种引得、通检、索引、汇编等工具书,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任务,为查阅古籍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中国历史古籍卷帙浩繁,经过系统整理的只是少数,即便已有的索引古籍,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仍会有种种不便。古典整理主要包括标点、校勘、笺注等工作。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每一个从事史学工作的人都要搜集和积累史料,以前抄录卡片的方法基本上是按照个人的需要辑录的,难以大家共享。搜集资料的工作麻烦而又艰巨,但十分重要。而且,只有尽可能全面地占有资料,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应用便捷、高效、准确的检索工具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
信息时代,数字卡片将取代传统的纸质卡片是不争的事实,数字图书馆正在迅速丰富着个人的数字藏书。古籍数字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数字资料搜集范围的确定,数字资料的筛选与鉴定等[1]。利用计算机把史料的整理归类工作做好,方便广大读者,这需要史学工作者熟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便于和信息技术人员配合协作,把古籍数字资料建设和史学研究推向深入。
现阶段古籍数字资料的应用喜忧参半。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古籍数字化提供了充分的技术条件。互联网提高了电子文献的检索效率,扩大了服务范围,便捷的信息传递节省了远程通信费用。另一方面,现有的网络古籍数字资料分布极不平衡,大部分网络古籍数字资料库集中在海外,我国学者在使用上存在诸多不便。
二、古籍数字资源
数字化古籍文献为史学文化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功能不仅在于一般的信息查询,更重要的是古籍文献中的知识发现。古籍数字化应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具有开放性,可以在网络上传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古籍数字化的过程,基本上可以视为文献全文数据库的生成过程。通过计算机输入一部古籍文献,就形成了无标引的全文数据库,即半结构化的数据库。[2]但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半结构化的数据库不能像结构化数据库一样,由排序、筛选、分类和统计等管理过程产生再生资源,更谈不上知识发现。这远远不能发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也难以达到研究者的要求。因此,只有对古籍中的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处理,制作成结构化数据库,与半结构化数据库相结合,才能满足研究者的需要。古籍数字资料搜集得方便快捷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
古籍数字资料尚没有方便适用的程序和统一的方法,古籍研究者可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和研究需要进行二次归类整理。其方式有以下几种:按性质归类,按时间顺序排比,按研究问题分组等。检索得到的数字资料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数据性资料,二是需要进行逻辑分类的文字。对数据性资料进行分析,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可通过Excel之类的电子表格软件来实现常用的数据,如平均数、近似值、时间序列、分布规律等。在古籍中的数据性资料也占有相当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文字资料。
从古籍学术研究的角度上来看,古籍中既有我们古代先贤哲人所表述的撰述,又有保存历史断片的记注。研究古代先贤的思想,首先,当然要尊重其撰述的完整性,而每当我们对其研究发现之后,往往会有新的解读,这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其次,古籍研究者对文献本身的认识也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而逐步清晰起来的,如果在大范围内进行模糊查询或渐进式查询,纸本检索工具书就不能解决。使用数字检索系统就能解决上述困难,然后再使用Word和Excel,对文字性资料进行逻辑分类,以便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发现。[3]
三、古籍数字化现存的主要问题
1.技术问题
目前古籍文本输入的主要方法有两个:键盘输入,但手工作业,效率低成本高;而OCR虽然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信息资源输入技术,但也存在一些诸如图像质量不高,扫描速度低,识别率低等技术性问题。此外,现有的汉字识别系统多数针对简体,识别竖排繁体古籍的效果非常不理想。相对古籍中众多的繁体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而言,计算机的文字编码不敷应用,缺字一直是古籍电子化的瓶颈。
2.人才问题
因为古籍原本都是竖排繁体字,包含大量的异体字、通假字等,没有标点符号,必须先进行整理,而古籍整理工作只能依赖于专业人员,所以古籍数字化需要一批既懂得古籍整理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才。现状却是急需培养古籍资源数字化专门人才。
3.统筹问题
我国古籍数量庞大,往往分散各地,而国内的古籍数字化工作缺乏一个全国性的权威机构的统一指导和协调。
4.标准问题
我国急需建立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形式。没有规范的机读目录格式,数据库就无法进行交换,无法真正实现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共享,给读者的使用和研究带来极大不便。
5.经费问题
现在我国公共图书馆拥有古籍文献资料最多,但因缺少经费,无法购置必需的设备和软件,并且缺乏相关的古籍与计算机人才,无法正常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
四、古籍数字资源在史学领域的应用
目前,尽管许多的史学研究者对应用计算机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提高利用计算机综合分析处理文字信息的水平,丰富研究手段,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化与史学关系的方法和理论研究,深入挖掘蕴含在浩瀚古典文献中的知识宝藏。此外,历史研究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学术活动,我们在运用古籍数字资料时,要摆正系统读书和按需搜集资料之间的关系,应当对古代文献中最基本的史料有比较正确、全面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搜集资料、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掌握和运用的电脑网络知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古籍全文检索料为我们带来的方便快捷,可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献资料的考订、分析和历史问题的思考上,提高我们的研究质量和效率。总之,加快古典文献数字化进程,对于史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娅君,刘春金.中文古籍数字化建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4):176.
>> 关于供热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设计 古籍文献数字化加工系统硬件解决方案 带来简单时尚的数字音乐解决方案 海安县房产档案数字化解决方案探讨 全新思科数字化解决方案加速业务转型 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数字化校园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提升机系统数字化改造调试中的干扰及解决方案 古籍数字化的若干成就及问题分析 虚拟化解决方案的内核 论电子政务开放及共享面临的法律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医古籍数字化生僻字的处理 网秦 开放安全能力 提供企业级的移动化解决方案 军队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及解决方案 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 数字MMDS的前景探讨及前段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与档案存储解决方案 农民土地征收问题及金融化解决方案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研究 IT解决方案:财富管理的数字化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于良芝.国外图书馆古籍保管与利用制度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6:11.
[4]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Section of ACRL.http://rbms.info(Last retrieved.2005-8-24.
[5]李政.中医药古籍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9.
[6]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http:///calis/
[7]裘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中医古籍保护工作述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论文摘要:数控机床电气系统故障的调查、分析与诊断的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一旦查明了原因,故障也就几乎等于排除了。因此故障分析诊断的方法十分重要。
一、故障的调查与分析
这是排故的第一阶段,是非常关键的阶段,主要应作好下列工作:
1、询问调查在接到机床现场出现故障要求排除的信息时,首先应要求操作者尽量保持现场故障状态,不做任何处理,这样有利于迅速精确地分析故障原因。
2、现场检查到达现场后,首先要验证操作者提供的各种情况的准确性、完整性,从而核实初步判断的准确度。由于操作者的水平,对故障状况描述不清甚至完全不准确的情况不乏其例,因此到现场后仍然不要急于动手处理,重新仔细调查各种情况,以免破坏了现场,使排故增加难度。
3、故障分析根据已知的故障状况按上节所述故障分类办法分析故障类型,从而确定排故原则。由于大多数故障是有指示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对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诊断手册和使用说明书,可以列出产生该故障的多种可能的原因。
4、确定原因对多种可能的原因进行排查从中找出本次故障的真正原因,这时对维修人员是一种对该机床熟悉程度、知识水平、实践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的综合考验。
5、排故准备有的故障的排除方法可能很简单,有些故障则往往较复杂,需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工具仪表的准备、局部的拆卸、零部件的修理,元器件的采购甚至排故计划步骤的制定等等。
下面把电气故障的常用诊断方法综列于下。
(1)直观检查法 这是故障分析之初必用的方法,就是利用感官的检查。
①询问 向故障现场人员仔细询问故障产生的过程、故障表象及故障后果,并且在整个分析判断过程中可能要多次询问。
②目视总体查看机床各部分工作状态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例如各坐标轴位置、主轴状态、刀库、机械手位置等),各电控装置(如数控系统、温控装置、装置等)有无报警指示,局部查看有无保险烧煅,元器件烧焦、开裂、电线电缆脱落,各操作元件位置正确与否等等。
(2)仪器检查法 使用常规电工仪表,对各组交、直流电源电压,对相关直流及脉冲信号等进行测量,从中找寻可能的故障。例如用万用表检查各电源情况,及对某些电路板上设置的相关信号状态测量点的测量,用示波器观察相关的脉动信号的幅值、相位甚至有无,用PLC编程器查找PLC程序中的故障部位及原因等。
(3)信号与报警指示分析法
①硬件报警指示这是指包括数控系统、伺服系统在内的各电子、电器装置上的各种状态和故障指示灯,结合指示灯状态和相应的功能说明便可获知指示内容及故障原因与排除方法。
②软件报警指示如前所述的系统软件、PLC程序与加工程序中的故障通常都设有报警显示,依据显示的报警号对照相应的诊断说明手册便可获知可能的故障原因及故障排除方法。
(4)接口状态检查法现代数控系统多将PLC集成于其中,而CNC与PLC之间则以一系列接口信号形式相互通讯联接。有些故障是与接口信号错误或丢失相关的,这些接口信号有的可以在相应的接口板和输入/输出板上有指示灯显示,有的可以通过简单操作在CRT屏幕上显示,而所有的接口信号都可以用PLC编程器调出。
(5)参数调整法数控系统、PLC及伺服驱动系统都设置许多可修改的参数以适应不同机床、不同工作状态的要求。这些参数不仅能使各电气系统与具体机床相匹配,而且更是使机床各项功能达到最佳化所必需的。因此,任何参数的变化(尤其是模拟量参数)甚至丢失都是不允许的;而随机床的长期运行所引起的机械或电气性能的变化会打破最初的匹配状态和最佳化状态。此类故障多指故障分类一节中后一类故障,需要重新调整相关的一个或多个参数方可排除。
(6)备件置换法当故障分析结果集中于某一印制电路板上时,由于电路集成度的不断扩大而要把故障落实于其上某一区域乃至某一元件是十分困难的,为了缩短停机时间,在有相同备件的条件下可以先将备件换上,然后再去检查修复故障板。
鉴于以上条件,在拔出旧板更换新板之前一定要先仔细阅读相关资料,弄懂要求和操作步骤 之后再动手,以免造成更大的故障。
转贴于
(7)交叉换位法当发现故障板或者不能确定是否故障板而又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可以将系统中相同或相兼容的两个板互换检查,例如两个坐标的指令板或伺服板的交换从中判断故障板或故障部位。这种交叉换位法应特别注意,不仅硬件接线的正确交换,还要将一系列相应的参数交换,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产生新的故障造成思维的混乱,一定要事先考虑周全,设计好软、硬件交换方案,准确无误再行交换检查。
(8)特殊处理法当今的数控系统已进入PC基、开放化的发展阶段,其中软件含量越来越丰富,有系统软件、机床制造者软件、甚至还有使用者自己的软件,由于软件逻辑的设计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会使得有些故障状态无从分析,例如死机现象。对于这种故障现象则可以采取特殊手段来处理,比如整机断电,稍作停顿后再开机,有时则可能将故障消除。维修人员可以在自己的长期实践中摸索其规律或者其他有效的方法。
二、电气维修与故障的排除
电气故障的分析过程也就是故障的排除过程,因此电气故障的一些常用排除方法 在上一节的分析方法中已综合介绍过了,本节则列举几个常见电气故障做一简要介绍,供维修者参考。
1、电源电源是维修系统乃至整个机床正常工作的能量来源,它的失效或者故障轻者会丢失数据、造成停机。重者会毁坏系统局部甚至全部。西方国家由于电力充足,电网质量高,因此其电气系统的电源设计考虑较少,这对于我国有较大波动和高次谐波的电力供电网来说就略显不足,再加上某些人为的因素,难免出现由电源而引起的故障。
2、数控系统位置环故障
①位置环报警。可能是位置测量回路开路;测量元件损坏;位置控制建立的接口信号不存在等。
②坐标轴在没有指令的情况下产生运动。可能是漂移过大;位置环或速度环接成正反馈;反馈接线开路;测量元件损坏。
3、机床坐标找不到零点。可能是零方向在远离零点;编码器损坏或接线开路;光栅零点标 记移位;回零减速开关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