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一则校园新闻

写一则校园新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写一则校园新闻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新闻 写作症状 写作原则

网络技术一经诞生,就以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等特性挑战传统的印刷技术,以网络作为传播载体的新闻也因此区别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以及电视新闻。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多层次性,面临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竞争,网络新闻就成了学校扩大宣传的重要手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营学校”就是“经营信息”;另外,广大学生需要借助网络充实自我,搜集信息,了解学校。所以,校园网络新闻就有了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很多高校的校园网络新闻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弊病,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一、高校校园网络新闻的写作存在的主要症状

目前的很多高校校园新闻没有专业的新闻写作队伍,写作者多是各个院系部门的政治辅导员或者是学生会秘书处的学生,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写作特别是网络新闻写作的系统训练,仅是凭着周围人“XXX文笔不错”的评价以及自己的热情去写作新闻,导致新闻作品弊病百出。

1.词句不通,不合语法

比如山东济南某高职院校的校园网站的数则新闻稿件:“……此次演讲比赛圆满结束,本次大赛评委会主任武传涛老师作了精彩点评。他表示本次演讲比赛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同什么相比“有了较大提高和改变”?通篇稿件没有任何提示。又比如,“……经过这次干部选举,学生干部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稍懂语文语法知识的读者就能看出来,此句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而“……介绍了我校学分制改革从提出设想、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具体实践的基本过程……”此句则应该在“科学论证”的后面加上一个“到”字,同时把“科学论证”后面的顿号去掉。

2.时效性差,新鲜感弱

比如,山东省某高校一处室在一则新闻中把2007年3月上旬到2007年4月下旬的活动罗列报道,新闻时间跨度如此“漫长”,哪有什么新鲜性可言?据悉,这样的“新闻落后”的现象在很多高校的新闻报道中存在,可谓屡见不鲜。

3.缺乏生动,政味十足

山东济南某高校2008年5月12日的网站新闻的标题是这样子的:

我校第一界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举行;

全省高校学分制改革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全省教育系统审记人员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

不可否认,校园新闻涉及的多是常规性的活动,突发性的、批评性的新闻鲜有报道,于是就会出现活动罗列的新闻,而这些新闻的报道不约而同地采用“XX(活动)在我校举行”或者“我校成功举办XX(活动)”。这样的标题,怎么会“跳起来”?这样的标题,怎么会引导读者点击链接继续阅读下去?

另外,目前高校校园新闻“政味十足”,导语中按照职别高低罗列参加活动的领导、嘉宾、教师;结尾处要不就是空洞地展望未来,要不就是一味地心生感慨,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被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的计算机技能比赛,不是先报道哪些学生参加,也不是报道哪些学生获奖,而是先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出席比赛的领导,报道领导的重要讲话。这样的报道,相信“掺水”不少,只是为了迎合某些领导的虚荣,根本没有遵循“坚持真实性”的新闻报道原则。我们并不是说不要报道“政治”,而是要怎么样把“政治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合在新闻事实当中。

二、对症下药,让校园网络新闻“活”起来

网络新闻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没有的优点,我国的高等院校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新闻报道,其运作空间是巨大的,宣传效益也是可观的。但是,前提是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遵循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规律和新闻作品的写作规律。

1.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网络新闻的标题在第一时间内引导读者进入深层信息。新闻标题的格式分为单行标题(主题式)和多行标题(主引式、主副式、完全式)。报纸由于版面空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在标题的制作上可以调用各种文字技巧,多数标题采用了多行标题的格式。比如:

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有潜在危害(引)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主)(新华社北京4月14日电)

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情况有所不同。为了在有限的页面可视区域内增大新闻信息容量,网络新闻多把新闻标题集中组合,形成引导式版面布局,每一个标题必须用最简单最精练的几个字高度概括新闻中最重要的因素,强调新闻中最新的变化,揭示新闻中最本质的意义。即使有的时候必须要使用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也是作为一行排列的,中间用空格作为标记(比如上述的第一个标题在网络中这样子排列:卫生部指出油炸食品对人体有潜在危害 炸薯条对人体有害)。所以,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争取“跳出来”,以生动、精练、动态等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

2.新闻实践进课堂,以全新的视角高度重视校园新闻写作

很多高等院校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形成专门的校园新闻写作队伍,与没有重视校园新闻有关系。院校的决策者们意识到了网络本身的重要性,但是忽略了网络内容的重要性。构架已经存在,如何填充?——这个问题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另外,现在正负责校园新闻宣传报道的教师或者学生应该放平心态,积极借鉴同类院校同类新闻的成功报道技巧,学习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我们的很多老师和学生有一个错误的认识:我的散文写得很棒,我的小说写的很好,我写新闻肯定也错不了。其实,新闻作品是不同于散文和小说的,文笔好并不代表具有新闻意识,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放低姿态,重视新闻的学习。所以,新闻写作一定要进课堂。不久前一位学生家长跟笔者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学校网站上的大部分新闻根本就不是新闻。”这位学生家长从事新闻业务几十年,他的批评和建议代表了一种比较权威的观点。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必须让新闻写作进课堂,采用理论讲授、讲座、实训等形式,增强学生的新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和驾驭技能。

3.校园网络负责人树立时间观念,及时更新网站

今天的新闻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时间的竞争,只有坚持时间性我们才能保证新闻的新鲜,才能及时地传达信息。西方有学者指出:今天的新闻报道由原来的“TNT(today news today )”模式转化为“NNN(now news now)”模式,也就是从“今天的新闻今天报道”到“现在的新闻现在报道”的转变。新闻的竞争已经是每一秒时间的竞争。高校校园网站现在几乎都有专门的网络维护工作人员,他们有责任为新闻负责,需要每天及时更新网络信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工作工作量是很大的,所以我们的学校要为这些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第2篇

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吉首大学校报四开八个版面,包括综合新闻(占两个版面)、“本土文化”、“书海泛舟”、“校园生活”、“文学艺术”和“教科・管理”。为了及时宣传介绍教学科研的最新动向和成果,加强师生的爱校之情、增强内部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教科・管理”版设有“院讯快递”、“教改之窗”、“教科动态”、“实践教学”、“新闻集锦”等。

“院讯快递”及时报道各院系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最新消息,如各院系新出台的政策措施、目前工作动向等。“教科动态”则对获国家、部、省、市级科研成果奖,科研课题获国家、省级立项及结题情况,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教师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情况等,进行及时报道。另有“新书架”专栏,对学校教师新近出版的学术专著进行介绍。“教改之窗”则宣传学校关于教学、科研、管理方面的改革思路及经验,比如《素质教育改革新尝试》一文便是商学院对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的一项新措施的介绍,这无疑给了其他院系一些启发和思考。

此外,“教科・管理”版的“实践教学”专栏及时报道各院系实践教学的成功范例;“新闻集锦”从信息广度入手,博采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新闻大事,以开阔读者视野,启发读者思维,扩大报道范围,同时还对兄弟院校的信息时事等进行简略报道,力求扩大校报的信息量;“吉大讲坛”介绍新近专家学者讲座及有关学术交流方面的信息,等等。

加大对教学科研的宣传

每期组稿时,校报采编人员都深入各院系及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充分调动各单位通讯员的积极性,博采信息,力争在稿件编发前不漏掉有价值的新闻,不错报新闻,并积极主动地深入到教学一线,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质量和水平。对教务处组织的教学检查、听课评课、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精品课程评选、硕士点申报等大型的活动,校报总是派采编人员全程跟踪并进行深度报道。

校报对学校国家级课题龙山里耶秦简研究、沈从文研究等都曾做过连续性跟踪报道,并对沈从文研究20年来的成果进行了总结性回顾,组织作者撰写《沈从文研究二十年》。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在“教科・管理”版上有两个富有特色、颇受师生喜爱的栏目,这就是“教学月坛”和“学生评课”。“教学月坛”安排在每月的上旬,“学生评课”安排在每月的下旬。这两个栏目均为千字小文,却都构思新奇、笔法灵活、角度新颖,娓娓道来,严肃而不拘谨,活泼而不失度,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学月坛”得到教师们的充分肯定,一些教师说,有时候教学偶有心得,想说话,却没地方说,这样一个栏目出来,正好可以促使自己动动笔,将心得体会写出来,一则自己做了总结,得到提商二则同行们看了也可以得到些启发。撰文者大部分都是教学骨干或是学校管理层的精英,如《教学、科研、学习相得益彰》写自己的教学、科研、进修深造的一段生活历程、《二句箴言》谈自己对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的感慨,等等。除了一线教师踊跃投稿外,该栏目还邀请了一些退休老教师撰稿,因为他们的教学及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而且热情高,很乐意为校报撰稿。

“学生评课”则同时引起了学生和老师的关注,校报成为师生间的桥梁。有的学生写好稿件后,任课老师还对稿件进行指导和修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稿件的质量,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个评课栏目学习其他老师的一些做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紧跟学校发展步伐

教科版还根据学校各阶段的工作重心临时开辟新栏目,以紧跟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步伐,为教学科研服务。

在学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大讨论时,教科版组织了临时性言论栏目“教学与科研”,连续几个月刊载了一系列言论文章,如《学科上层次、科研出特色、教学出精品》,《以研促教,契合互动,凸显特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第3篇

古有汉文帝的不问苍生问鬼神,今有低头族不问苍生问手机。而我,不幸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我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案头的书籍也早已蒙上灰尘。从前的我喜欢定期写一写文章,然而现在,当我一提笔,才写了寥寥几行字,朋友圈的一个消息就能把我从文思中抽离,投入那个渴望被关注,被点赞的虚拟社交场中。

爸妈一直不喜欢我低头玩手机。父亲开车时,我从原本喜欢的前座坐到了父亲看不到的后座。原因是我为了躲避父亲“坐车不要看手机”的说辞。做习题时,不懂做时第一反应是将题拍下来,传到网上找答案和解析。大多时候,为了应付任务我只看了答案,解析一眼扫过,记忆浅薄。高三无数夜晚,我总会躲在被窝里看手机。母亲早已发现我的情况,多次劝诫,但我都是左耳进,右耳出。终于在一个深夜,她将我被子里捂着正热的手机一把抓起,狠狠往地上一摔。我惊得在被子里不敢动,等外面的灯熄了才下床找手机。自此以后,我和母亲陷入冷战。直到她送给我一部新手机,我才对她露出笑容,仿佛手机才是我的亲妈。

11月份一则关于一个英国网红关闭了自己所有网络社交账号的新闻久占热门微博榜。故事主人公的一段话,已经道出了作为一个网络时代消费品的悲哀。她说:“我害怕我的一切人生没有意义,只为了追求那些数字,播放量,粉丝数。我从12岁到16岁浪费了4年时间研究如何成为网红,而16到18岁又浪费了2年时间为了讨好粉丝而活着。”所幸,她在迷失自我前以这种稍显壮烈的方式得到解脱。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饭前都习惯对着饭菜拍一张照片,而不是像从前那样闭上眼闻着那缓缓飘至鼻尖的饭菜香气?什么时候,朋友聚会总要与一些不相熟的人对着镜头故作亲昵,而不是朋友间嘘寒问暖,拉近彼此的距离?

那些鲜活的爱,那美妙又刻骨的感受,那需铭记一生的经历,手机给不了你,网络给不了你,唯有生活可以给你,唯有你自己去体会。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策划;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9-0092-02

2015年5月22日至28日,第西洽会暨丝博会如期在陕西举行。大会共吸引了全国 98个国家、近2000名境外嘉宾、近10万名客商、近2万种商品、超过50万人次参加,规格之高、人数之多、会期之长均创历届之最。

在国家全力唱响“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大背景下,在来陕视察时要求陕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办好“丝博会”的重要指示下,《陕西日报》把此次报道作为“重头戏”,举全社之力,抽派精兵强将,纸媒、网络、微信线上线下三方联动,在“互联网+”模式下多角度立体化报道会议,在新闻策划、栏目设置、稿件采写、宣传方式上均有所创新,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向世人展示了陕西的新形象、新风貌。

一、新闻策划浓墨重彩,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西洽会年年办,但年年有不同。2015年的西洽会暨丝博会意义非凡,做好西洽会的报道,不仅仅关系到会议本身,更是各大媒体在媒介融合时期新闻核心竞争力的集中展示。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所谓媒介融合,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媒介手段逐渐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心,以卫星、电子技术等为传播途径,不同的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各种媒介形态之间相互融合,媒介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1]”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大型会议报道的新闻策划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表达,“新闻报道策划将在多种媒体通用的内容生产平台上实施,在这个平台上工作的记者编辑将以全面的多媒体手段完成所有新闻信息的采集与粗加工,与这个平台相伴的还有为进一步实现内容深加工提供资料的数据库。具体到每一个策划性的重大报道,新闻采集可以由多媒体记者团队一次性完成,新闻编辑加工与却是多元化、多次性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也由此而形成。[2]”

为突破陈规、创新出彩的报道好这一盛会,《陕西日报》通过浓墨重彩的新闻策划,在今年的报道中亮点纷呈,确保整体报道有广度、有深度、有厚度。

会前造势蓄势,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西洽会“倒计时”刊头,在要闻版开设“走近西洽会暨丝博会”专栏,相继刊登《向西开放 陕西迈上新高度――我省借西洽会暨丝博会平台扩大对外开放综述》《发力“一带一路” 奏响开放合作共赢最强音――写在第“西洽会暨丝博会”开幕之际》《繁荣 分享 共赢――热烈祝贺第西洽会暨丝博会隆重召开》等重点述评。会中多点布局,除一二版常规会议报道外,推出8期西洽会及丝博会专刊,每期围绕一个新主题,设有“西洽会聚焦”、“西洽会掠影”、“记者看会”、“西洽会花絮”等多个栏目,通过通讯、述评、言论、图表、消息等多种报道方式,长短结合、抢抓现场“活鱼”,大手笔凸显“一带一路”、“互联网+”等热点。会后刊登《同邀长安一轮月 共话丝路万里情――第西洽会暨丝博会纪事》长篇通讯,总结归纳圆满收官。

创新报道方式,形成全媒体阵容。本次大会,报道团队由财经部、要闻部、科教部等纸媒记者和陕西传媒网等新媒体记者40多人共同组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除了通过纸媒等传统传播手段外,还充分利用新媒体“短平快”的传播优势,采用视频、图片、短消息等多种呈现方式,“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微信号”、“掌中陕西公众号”、“新丝路APP”等多个平台百花齐放,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报道格局,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稿件采写注重“用户体验”,细节引人入胜

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会议报道在稿件中所占比例不容小觑,如何跳出会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在稿件采写时注重“用户体验”,把常规会议报道写活写深,一直是党报在媒体融合时代赢取年轻读者的“突破口”。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用户体验为王”,即以用户为导向,以提升体验为目标。具体到传统媒体,就是要从“内容为王”转变为“信息服务为王”,从“事业单位思维”转变为“公司思维”和“商业思维”,从“内容基因”转变为“技术基因”。“在信息稀缺时代,单纯的内容就能够吸引读者和受众,而互联网的海量空间使得信息从稀缺变为过载,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内容已经难以形成商业闭环,实现商业价值,这就需要转变为集内容、技术、渠道于一身的信息服务为王。[3]”本次西洽会暨丝博会的专刊稿件,整体彰显服务性,文风上清新活泼又接地气,标题制作匠心独具,一改党报的“刻板印象”。

注重服务性,以现场短新闻取胜。在大会开幕前天,刊发了《第西洽会暨丝博会十大看点》《五大会场 记者带您轻松逛》稿件,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出大会重点活动,五大会场介绍,并配有交通指南、乘车路线等,让广大市民足不出户,就能纵览全场。同时狠刹长尾风,版面最长稿件不得超过1500字,突出信息量,“西洽会花絮”栏目每篇仅百字左右,现场短新闻如《异域商品美食看过来》《副省长给我留了电话》,增强了贴近性。

从细节入手,小切口引入大主题。在大主题稿件采写时,往往因题材太宏观而不接地气显得“高大上”,本次大会的重点稿件均在采写时有所突破,小切口引入大主题。如《将泰国搬到这里》一文,从一个具象的泰国客商角度,反映了今年主宾国之一的泰国整体风貌,人物刻画形象生动,并采用现场白描式,可读性强。《“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我们都是同“路”人 》在采写时精心谋篇布局,注重点面结合,抢抓新闻现场“活鱼”,从会议现场写到大学校园,全方位、多角度对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进行立体刻画。

大手笔书写大文章,凸显“一带一路”、“互联网+”新热点。“一带一路”、“互联网+”无疑是本次大会的新热点,受众对此关注度高涨,《陕西日报》不惜笔墨,对这些新热点进行了重点报道。相继推出《传承创新共建文化交流新丝路――第西洽会暨丝博会文化旅游活动绚丽绽放》《西安共识 深化丝路合作 共创区域繁荣》《“一带一路”的合唱》《“一带一路”开启商标品牌发展新征程》《一带一路+互联网:丝路经济新动力》《淘金丝路“走出去”就要做得最好》《西洽会上的国际范》多篇力作。

三、创新版面语言,加强整体创意

会议的文字报道往往因政治性较强而易使读者产生疏远感,适当地利用图片图表,形象地解读权威信息,符合当前年轻读者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研究表明,读者在进行文字阅读时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度和时间,如果仅仅是大量的文字,则读者会产生阅读疲劳。新媒体中一则新闻的开始往往采用吸引人的标题及图片,文字描述较少,并穿插视频、图片等,会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应合理运用新媒体,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提升易用性,形成差异化的版面风格。“纸质报纸应简化文字描述,以高质量的图片等形象元素对高价值新闻进行深入剖析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关注度,还能够大大提升转载率。[4]”

在本次大会的报道中,《陕西日报》灵活运用多种版面语言,文图并重、相得益彰。在介绍五大会场时,图片绘制专业的3D效果图,把会场信息立体化的呈现给受众。用鲜活图片直接“晒出”会场“新鲜事”,如民用直升机、仿真人蜡像、RHD全息成像、无人机等,并推出组图“西洽会上的竞争大赛”,图片搭配得当,色彩亮丽抢眼。加强版面整体创意,文图配合,如给《同邀长安一轮月 共话丝路万里情》一文搭配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底图,稿件的沧桑感和时空感扑面而来。此外,还巧用线条、字块、字体、颜色等多种编辑手段,为大会报道添色增彩。

四、结 语

在谈到传媒业变革时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因此,面对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传统媒体与其坐等冲击,不如主动冲浪。在未来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媒体要掌握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改造自身生产流程、报道模式和产品样式,强调“用户体验”、“社交性”与“社群化”,生产出能与用户“建立联系”的产品,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迎合媒介融合时代的用户需求。

在“互联网+”模式下,党报等主流媒体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用“好的内容点、好的技术支撑,好的用户洞察”,去呈现新媒体环境下的每一次社会脉动,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充当起“舵手”和“眺望者”的角色,实现“凤凰浴火而新生”,把会议报道多的“劣势”转化为吸引受众、体现党报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困局和对策[J].中国记者,2007(3).

写一则校园新闻范文第5篇

1.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2.掌握理解、鉴赏、创作广告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起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广告语的品评、赏析,归纳、总结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广告创意的基本原理进行广告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广告语;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广告导入语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会儿电视,好不好?

播放最新电视广告视频(包括“金立”音乐手机“荷塘月色”版广告、“步步高”学习机“喜羊羊”版广告、“王老吉”饮料亚运版广告、“有空多陪陪孩子”公益广告等)。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的是什么呀?平时我们看电视,看到广告是什么感受呢?

3.师: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如今每当我们翻开报纸、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平常这不被我们关注,甚至让人烦、让人厌的广告。或许我们换个角度,会有别样的发现。

二、广告知识窗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本中第246至’第248页的内容,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学生说出广告的概念、分类和形式等知识。

2.出示从古到今各种形式广告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出它们的形式。

三、广告点评台

1.广告猜猜看:看看下面的广告语,猜一猜是给什么商品做的广告。

2.师:老师精选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读一读,喜欢吗?任选一则谈谈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爱,就马上行动。(爱玛电动车广告语)

(暗含电动车的品牌名,前半句的“爱”和后半句中的“马”就是这种车的品牌名“爱玛”的谐音;激发人的购买欲望。)

・随心所浴。 (某淋浴器广告)

(引发辩论;新编成语广告,赞成还是反对?) (明确:利:新颖别致;弊:易误导,用语不规范。)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大冶劲酒广告语)

(似抑实扬,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当头发爱上肥料,好得出乎意料。(某洗发水广告语)

(比喻,生动形象;“肥料”一词无美感。)

・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普周宣传语)

(扣住语音特点;押韵。)

・严禁吸烟! (公共场所禁烟宣传语)

(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广告语言,一般场合语气过于生硬;语言须委婉、生动、得体。)

・要刘谦,不要流感! (快克感冒片广告语)

(名人代言,谐音,对比。)

(讨论:名人代言广告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明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爱屋及乌,双赢;弊:不负责任的代言误导消费者。)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区广告语)

(对比,引用徐霞客评价,突出黄山景美。)

(讨论:广告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明确:适当夸张,不能夸大质量、性能、功用。)

3.师: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4.师:刚才提到的这些广告,仅仅是众多广告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广告的魅力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我们喜阐乐见的广告呢?请从内容、主题、构思、语言等角度讨论归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明确广告的基本要求。板书:内容实事求是,主题明确突出,构思新颖独特,语言简明生动。

四、广告创作室

师:通过欣赏和比较,我们了解了广告语的基本创作方法。现在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一下下面的广告创作,至少选写一题。

1.请你帮助校园中的环保小卫士把宣传语补充完整:

你丢下的是垃圾,――。

2.今天新闻记者来到校园采访,向同学们征集一则介绍我校的广告语用到报道中去。下面就请大家开始创作,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五、广告结束语

师:欣赏广告。创作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广告独特的文化张力,吸引着我们进一步走近它、关注它。广告就像一面多梭镜,阳光透过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们透过广告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关注广告,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多姿多彩!    六、广告练兵场

课后习题:

1.农忙季节总是会遇到秸秆禁烧难的问题,请你为当地的秸秆禁烧拟一则宣传口号。

2.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特产拟写一则广告语,让更多的游客欢心购买。

教学反思:

《广告多棱镜》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专题,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有趣。本课教学立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形成以下反思:

一,语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统称。

“专题”是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科渗透,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但专题教学容易走入误区,教学的尺度难以把握,将专题教学变成专科教学,造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非语文”现象。

专题教学仍然是语文课,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语文课。“浓缩的都是精华”,好的广告语言约意丰、令人回味,不仅有商业气息,更有文化韵味,以极其高度的概括性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本课教学在“广告知识窗”环节快速了解广告的综合性知识后,便重点抓住广告语,通过“广告点评台”对广告语的赏析提高学生鉴赏语言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广告创作室”进行广告语的创作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二、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出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智慧的熏陶、语言的积累、思想的提升。本课导入播放的是“金立”音乐手机等近来的新版广告,更是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对广告的亲近感,唤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广告这扇生活中的语文之门自然就被打开了。当欣赏到身边所熟悉的各种广告形式的图片,并在“广告猜猜看”环节竞猪所熟知的各类商品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这时出示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有的近乎眼前,有的犹绕耳边,学生兴致盎然,自由点评便能畅所欲言。当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学生

侃侃而谈。“广告创作室”的主题也来自于身边、时下,校园环保、学校推介都让学生感到了现实的需要,创作起来有想法,有创意。第一题是改编了一道中考题,学生在“你丢下的是垃圾”后面补充了“我捡起的是公德”、“践踏的是文明”、“破坏的是美丽”等句子,闪烁着思维的灵动性。并不比原有的“我捡起的是品质”逊色。第二题是为所在学校创作广告宣传语,提出是为来访记者征集,同时配上校园照片激发爱校情感,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被点燃,像“踏入文明校园,领略青春风采”这样的精彩创作层出不穷。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目标完成的补充和保障,因此秸秆禁烧、家乡特产的广告创作题就给学生留下了富有吸引力的思考空间。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的活动应该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教学重心必须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曾考虑将重点环节“广告点评台”一分为三,拆分成“广告精品屋”、“广告诊疗所”和“广告研讨会”三块,尽管流程更为清晰明朗,但板块设计过细过碎,在对广告的自主赏析这一块教师暗示过多,代替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容易湮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体会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