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课程

多媒体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课程

多媒体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多媒体课程设计;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139 — 02

《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师范技能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技能课程。本门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制作小学的教学课件能力,使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不再过多的介绍理论基础,而是以Flash、Authorware、几何画版为主要软件进行项目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学生项目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些,本课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预期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综合体现,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职业岗位分析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职业岗位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电教管理人员及课件制作人员。

在对以上的职业岗位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我们确定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核心技能是: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电教设备的使用与维护能力、小学机房的维护能力、编程与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

本门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设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门课程以提高学生设计与制作小学教学课件的能力为目标,把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为学生今后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应用于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本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是具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特色、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之一;其前置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Flas制作》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等,是以上前置课程的综合应用,是后续的毕业设计、教学实习等教学环节的基础。

三、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为指导,将《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本着“来于教学一线用于课堂教学”、“难易结合层层递进”和“项目划分与职业技能相对应”的思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精选了四个项目,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的实训项目。四个项目囊括整个课程内容。每个项目按照项目分析、项目所需知识、项目所需技能、项目小结、知识与技能评价、思考题几个方面进行编排。

这四个项目分别是:小学美术课件《树的装饰画造型》、小学语文课件《黄山奇石》、小学数学课件《认识钟表》以及一个综合的实训项目。这些项目均是从小学课堂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四进课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活动,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共同商讨后确定的。

这四个项目在内容、工具和方法上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小学美术《树的装饰画造型》课件制作,主要让学生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基本流程,熟悉课件制作所需素材的收集与处理方法。通过该项目的训练,学生可以编写小学多媒体课件脚本;能使用基本的多媒体设备采集课件素材;能利用软件处理所需素材。

第二项目《黄山奇石》和第三个项目《认识钟表》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同第一个项目相比无论在脚本的编写还是素材的处理上,都更加复杂,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完成,学生的课件制作技能基本形成。

前三个项目都是通过模仿已有的课件来完成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实现自主设计与制作教学课件,为此我们设计了第四个项目。这个项目我们只为学生提供教材、教案、设计要求以及基本素材,这一阶段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借鉴成形的资料和作品,制作符合小学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完整的多媒体课件,通过提交脚本、展示课件和现场答辩三个环节来检验学习效果。通过这个项目使学生技能得到提升,实现本课程的终极目标——形成课件设计与制作技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课件制作是一门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要求,综合考虑本课程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导向教学法为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在所需知识、技能训练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问题法、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问题法,如在第一个项目制作之前,向学生提出“目前比较流行的课件制作集成工具有哪些?各有哪些优缺点?”,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示范法,在形成性评价中,教师注意到部分学生擦除图标的使用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背景切换时经常会出现白色的空缺,于是就在班级中找一名擦除图标使用得比较好的学生作示范,分解步骤和操作要领,这既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也潜移默化的训练了学生传授知识的从教技能。

2.教学手段

(1)电子教案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准备了电子教案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校园网、互联网的使用。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大量的课程资源上被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五、教材建设

目前图书市场上涉及多媒体制作、课件开发工具使用的教材和参考书种类繁多,但针对小学教学的以项目作为载体,贴近小学教学实际的教材却没有。为此我们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出发,结合教改理念、教学实践,总结成果、总结经验,以校校合作为基础,与教学一线教师合作开发了《小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程》,该教材的使用促进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为此我们建立了与工作岗位相一致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利用校内的多媒体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技能的训练、进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使学生不管在哪一种实训场所,都能接触到与将来就业岗位一致的工作环境,实现学习与就业环境的无缝对接。

七、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教师及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1.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和一线教师等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评价,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考核。

3.评价目的多元化,改变将考核学生作为评价的唯一目的,强化评价在教学反馈中的作用。通过课堂讨论、个别指导、项目展示和与实践教师交流等方式收集相关的教学反馈信息,及时的分析、归纳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在第一时间做出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特色

结合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中改变了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形成了自己“双师、双元、双能“的特色:

担任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均具有双师素质,同时,本课程还聘请了来自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以及齐市教育信息中心从事多媒体制作的老师为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这些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可以将自己的教学设计经历和课件制作的实践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技能训练工作更贴近职业需求。

为使课程教学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要,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双主体教学,即“双元”教学。“一元”是指学校,主要以奠定课件制作的基础、培养学生素材收集与处理和媒体开发工具的使用能力为主;另“一元”是校外实训场地,主要包括实践教师所在的学校和学生的教育实习单位,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转变自身学生的角色,更加深入体会到课件的开发过程和课件的使用过程。

强化“双能”培养,即从教技能与操作技能。在训练学生课件制作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从教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不但“会做”还要“会教”,因此该课程在培养和训练学生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能力的同时实现了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能力的培养的延伸。

学生通过《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课程学习,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能力、电化教育设备使用及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提高,掌握了同类软件的操作技巧,建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兴趣,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自主的意识与方法。多媒体制作已成为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特长技能和就业的优势。

〔参 考 文 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戴土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多媒体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字】 多媒体信息技术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C

时下,各级各类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学的现代化,广大师生也因此享受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效益。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技术课正以其时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而日渐升温。老师们以“会上多媒体课”为荣耀,学生们以“能上多媒体课”为乐事。因为多媒体技术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作基础,有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但是,是否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来教学,就能够体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训练思维为核心”了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对多媒体技术课应用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资源丰富,怎样选优避劣?

众所周知,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形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繁杂。为了能上好一节多媒体课,教师对于丰富的信息资源,完全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但应注意选优避劣,不能“大鱼小虾一网兜”,而是应根据课程所需,精筛细选,有针对性、高效地获取资源。

例如,在语文科中对“戏剧”的教学,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时,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重点收集有关“戏剧”特点资料,明确“戏剧”就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其它至于戏剧的“概念”、“种类”等,都是次要的内容,不必详解。

另外还要避免教学中选取学生不熟悉的课课例分析,否则学生就会不明就里。如在语文考复习专题《议论文的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在A《谈骨气》、B《想与做》、C《论美》、D《成功》四个项中,选出论点在文首的篇目。可当时学生用的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编入《谈骨气》和《想与做》两文,所以对这道题目,学生就难于做出选择。所以科学的选用资源,是上好多媒体课的前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

二、用多媒体上公开课是作秀?

网络时代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大变革,但有些教师却不能完全顺应时展,进行角色的转换。特别是在我们农村中学,有一部分老师仍在“拒绝”用现代信息技术上课。认为用多媒体上课,备课时间长,耗费精力多,学生还赶不上做课堂笔记,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简直是一种“表演式”的教学,是在“作秀”,远没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参的“传统教学”来得实在。其实这是一种懒惰、逃避的思想在作祟。都说学生“不学知识”就被社会淘汰,我想教师“不会使用(或不情愿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就是落伍,就是一种对教育极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它不但封闭了教师应“不断地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头脑”的路子,还“剥夺”了学生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的权力,使学生不能在同一个知识层面上拓宽视野,散发思维,增长见识,形成更加完善、多样的能力。

就拿鲁迅散文《雪》的教学为例吧,这篇文章总共才600多字,学生都认识,读后也能用文字把“江南的雪”与“塑方的雪”分别描述清楚。但是,对于生长在南国从不下雪的地方的学生来说,大多从来就没有见过真正的“雪”,对“雪”没有感性的认识更无从去描述雪景了,所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机械性、理性的,印象不是很深刻。而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在展示南方的雪如何“滋润美艳”,塑方雪怎样“孤独坚毅”方面,可就一目了然了,无需教者再多言。因此说,运用信息技术上课是时代所趋,是教学中的一门强技,我们教师不能做井底之蛙,更不能作茧自缚,让我们的学生也跟着遭殃。

当然,多媒体技术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设备简单,技术缺乏等。不置可否,教师在授课时,要翻换各幻灯片,当屏幕上的字句内容过多,上课的时间又有限,学生就会出现“只能看不能抄写下来”,类似走马观花的现象。而做不好课堂笔记,对日后学生的复习又造成了影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分工合作!上课时要求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对屏幕上需要做笔记的内容进行责任分工:他抄1、3、5、7……你抄2、4、6、8……抄好后课后俩人再合计、互补。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抄写的时间,增加了笔记的质和量,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还能集中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可谓一举多得。所以说“欲砍大柴还得先磨好刀”。只要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苦学技术,总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的。况且“它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呢!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我们制作教学课件已经变得简易、快捷多了。可以说我们现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要拮取的硕果就在眼前。因此我们应该以“上好每一节多媒体课”(不是说上公开课才去研究多媒体课)为契机,逐渐掌握方法,提高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个平台,制作出优质的课件,切实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多媒体课是老师一个人唱的独角戏?

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要求,多媒体课都是力求达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者讨论交流以掌握知识为目的。但实际上,有些多媒体课,老师这个“指路人”的角色扮演得还不到位,导致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教者在台上做课件演示、解说,学者在台下静等抄写问题的答案。因为学生们早已摸清了课件的“规律”了,那就是:先问题后答案,有问必有答,问一后答一,问二后答二。所以懒动脑筋的学生就坐等抄写答案,不愿意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或互相交流。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反正答案就在问题的下面,我不说老师也要演示出来的。这样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极其严肃的问题: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让教师不再是个唱“独角戏”的角儿。这就得做教师的在“教法”上下一番苦功夫。方法有很多种,如在课堂上运用“竞赛教学法”就很见效。

多媒体课程范文第3篇

一、高职宪法课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

据有关调查显示及事实表明,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难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更喜欢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而多媒体教学方式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则具有直观、生动、快捷、知识信息量大等特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实现由间接变成直接、由静态变成动静结合、由抽象变成具体,以大量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富有变化的教学材料充实和丰富高职宪法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得课堂内容更饱满,充分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很多方面突破了传统常规教学方式的限制。其在高职宪法课程运用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高校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在高职宪法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教师在上课前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板书设计等制作成PPT课件,用多媒体的方式在课堂上配合教学进行展示,这样做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宪法案例和宪法知识,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的宪法知识更具有开放性和实用性。多媒体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表现形式,可以将枯燥、抽象的宪法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多媒体教学方式融声音、光色、情景于一体,视听并举,动静兼备,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教学方式,把教科书中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促进了学生对宪法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这有利于把宪法中许多冗杂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加以精减,让许多繁琐的讲解得以省略,将那些原来难以想象的宪法知识信息变得真实可信。这在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广大高职学生学习宪法的兴趣和动力。法律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是宪法课程教学的原则之一,多媒体教学方式还可以加强情景展示教学,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高尚情操,充分实现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法律知识的传授之中。

(三)多媒体教学方式逐渐普及,师生运用便捷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其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加使得大学法律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长途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都加大对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大力推广多媒体教学方式,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也都普遍接受并乐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二、高职宪法课程多媒体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多媒体教学方式拥有不少的优越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容否认,其在高职宪法课程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课程。

(一)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与不合理使用,难以满足多媒体教学的日益发展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普及,需要相关教学硬件设施的有力支持。然而,由于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和教学建设规划的缺陷,不少地方和高校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购买与维护多媒体设备的资金问题。而且,不少现有多媒体设施的使用也存在维修跟不上需求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授课教室安排不合理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片面抵触,使得现有的多媒体设备没有得到合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甚至于空摆在教室里形同虚设。

(二)缺乏相应的评估标准

目前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对多媒体教学方式没有统一的、规范化的科学评估体系,缺少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多媒体教学技能的评估标准,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好坏难以界定和评判,不利于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更好更快发展。

(三)相应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需要具备法律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技能,上课时只需要几根粉笔、一本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书即可。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与对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技术。尤其是后者,对不少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要求教师设计和制作课件,而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过程包括消化课程教学内容、搜集各种所需资料并对其加工与整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少教师还是显得生疏。一方面,本身对多媒体课件方面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掌握有限,另一方面,对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缺乏有效的理解与运用。对此,各地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也缺乏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例如笔者所在的单位,尽管学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都给予多媒体教学方式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也举办过关于PPT课件技术的相关技能培训,但是实际效果不太理想,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教师们对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的不同需求。

(四)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误区

笔者在使用多媒体进行高职宪法课程的教学时,时常出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对于广大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说,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我们宪法学教研室在建设学院级优质课程的分工中,笔者主要负责课件设计和制作这一部分。在设计和制作课件的过程中,笔者的总体思路还是把教学大纲和教案,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制作成PPT课件。尽管下了不少苦工夫,还是难以避免每张PPT的内容过多过满,出现文字过多,缺乏动画、图像、声音和视频等的有效辅助,内容显得枯燥,设计缺少创意。而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宪法知识的兴趣,个别章节的课件又过多地加入了动画、图像、声音和视频等,显得内容华而不实。虽然这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突出,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使用多媒体教学偏重操作,忽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有时候一堂课下来,笔者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总是埋头于鼠标、键盘和显示器,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时间几乎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课程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抬头看投影屏幕,低头记笔记,没时间与教师互动和情感交流,搞得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无法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

3.只重视教学形式,忽视教学内容。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总是把要讲的教学内容全盘复制到课件上,然后对PPT课件进行相关的设计和美化,上课时对PPT课件的画面切换也过快,没有能够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这样不仅导致教师变成电脑操作员,而且学生也听得很累。更重要的是,这样只重视教学形式,会忽视教学内容的改进,不利于对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与挖掘。由此看来,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职宪法课程中的运用还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关领导、技术人员、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才能实现。

三、高职宪法课程多媒体教学方式改革的方向和途径

对于高职宪法课程,我们的教学主旨是传授宪法学知识、训练具有法学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和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对此,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个目标。然而,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还面临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高职宪法课程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改革,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以便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一)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设施软硬件的投入,规范教学管理实践证明,要在高职宪法课程中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保证教学课件的质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作用,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1.加大对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

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和自筹经费的方式,购买电脑、投影仪、投影幕布、音响设备、多媒体应用综合操作系统等多媒体硬件设施,让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上多媒体设备,并安排专人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维修。

2.尽可能地为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良好的设备条件和软件支持。

争取给每一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存储设备,并对设计和制作课件的相关辅电脑软件给予统一购买与统一使用,有条件的可以聘请专业人员为教师们设计和制作PPT课件,最大程度的帮助教师更好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让教学管理规范化。

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当转变管理观念,提高服务意识,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人数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现有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管理部门的协调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评估标准

为了让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好的发展和普及,必须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评估标准,将多媒体教学的检查、监督和评估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让多媒体教学方式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高等教育研究所和教学督导组尤其需要围绕这个题目展开调研,制订初步的评估标准,下发征求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后,尽快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评估标准确定下来,以便让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加规范,促进其更好、更快的发展和普及。

(三)丰富对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培训

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千方百计为教师考虑和服务,从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为教师安排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相关培训和学习,让广大教师主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积极性。

1.经常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教师进修有关多媒体教学方式的理论课程,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给教师们讲授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逐渐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理论水平。

2.开展公开课的教学展示

组织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得比较好的教师举办公开课,对其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展示,让广大教师通过听公开课的方式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组织教学参观访问

根据实际条件,经常组织教师参观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用较为先进的高校,通过参观访问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认识与使用水平。对此,我们宪法学教研室也正在积极争取,希望能够尽早成行。

4.定期开展评比活动

由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牵头,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的评比,比如PPT课件设计和制作大赛或者公开课评比等,提高教师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使用要恰到好处,不能泛滥

多媒体教学方式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极力避免完全依靠多媒体的满堂放,切忌把教师变成课件PPT的放映员或者文字、图片和音像等资料的解说员。特别注意充分发挥黑板教学的独特作用,更多的加入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分依赖。事实表明,现在存在一些教师不愿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事实。因为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涉及教学设备的布置准备、教学硬件设备的检查与维护、教学软件的制作或选择、使用后的处理等方面的工作,比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的确要复杂得多。因此,图方便的教师往往不愿意自觉地选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对此,应当在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内成立一个多媒体教学审核小组,审核高职宪法课程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使用的思路,界定高职宪法课程应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范围,对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做出相关的具体规定。同时还制定政策,对在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五)重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和交流

通过在多媒体教学中加入互动式的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甚至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和相反意见。我们始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处于主导地位,但与学生是平等的,课堂上可以就任何宪法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这种关系的定位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让教师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及问题所在,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对此,教师应当克服定势思维,摈弃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行为陋习,结合现在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社会实际需要,充分使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把校训融入到高职宪法课程中来,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理念。

多媒体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构成;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作者简介

多媒体课程范文第5篇

诚如上述,在多媒体教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道理,基于计算机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只有在对于多媒体教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多媒体课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多媒体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多媒体教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的内在属性包括其作为多媒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也包括其为了传播信息而做的一系列行为——选择、采集、分类、加工等。在这个层面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形式也逐渐离不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处理。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本身并不具有特异性,关乎具体操作层面的展示需要计算机辅助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当下,大众的文化符号消费正超越传统消费成为政治与经济层面角逐背后的重要衍生品。它们的存在就是借助媒体而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在这些信息的扩散过程中,同样无法忽视掉计算机辅助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形式方面的支持。否则,其传播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到达率都会大打折扣。

2多媒体课程视域下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生存背景下的读图模式要求传统课堂与新兴技术的有机统一,进而实现对于符号和意义双重消费的同一性追求。多媒体课程视域下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就具有了意义生成和话语表达的属性。具体到教学资料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处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的应用。第一种是课堂板式的设计与实施。多媒体教学领域课件制作工具主要是Photoshop、Photoimpact、Coreldraw、Autocad等基础软件。在移动互联时代,智能手机所具有的强大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功能对于图片的处理更为简洁、高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一个新的路向。另一种较为复杂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技术是对于包含视频技术的多媒体课件的处理和制作。从基本的操作出发,多媒体教学制作主要是使用电脑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来实现制作和处理。多媒体教学把多媒体与锻炼课程中的人与物体的动作分段展示成画幅的形式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进而在大脑中生成连贯的画面形式。我们需要充分认知多媒体教学的基本操作规律,更好地作用于视频处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