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There lived a heron by a big lake. He used to catch fish and eat them. But he had become old and could not catch fish like before. He went without food for many days together.
“I have to think of a plan. Otherwise I won't live for long," thought the heron. Soon he came out with a clever plan. The heron sat at the water’s edge looking depressed1 and thoughtful2. In the same lake lived a crab3 who was friendly and thoughtful. As he went past, he noticed how the heron looked and asked him, “Why are you looking depressed my friend?"
“What can I say," said the heron in a sad voice. “Something terrible is going to happen."
“What is that?" asked the crab anxiously.
“When I was on my way here this morning, I heard an astrologer say that there will be no rains in these parts for the next twelve years. The lake will dry up and we will all die. I am quite old. It does not matter if I die. But you all are so young. There is so much for you to see and enjoy," said the heron.
The crab went to the fishes in the lake and told them what the heron had told him. They were all filled with fear. “O no! What do we do? We will all die." they cried.
“There is a very big lake some distance from here. I can take you all there one by one." offered the heron. All the fishes were comforted and they agreed to be carried to the bigger lake one by one.
Every day, the heron would fly the fishes one by one. He would hold one gingerly between his long beak4 and fly away. But instead of taking them to any lake, he would land on a rock some distance away and eat them. Then he would rest till evening and return to the lake.
After some days, the crab went up to the heron. “You have been taking the fishes to the other lake. When will you take me?" he asked.
The heron thought to himself, “I am tired of eating fish. Crab meat should be a pleasant change."
The heron agreed to take the crab to the other lake.
But the crab was too large for the heron to carry in his beak. So the crab climbed on to the heron’s back and they started the journey. After a while, the crab grew impatient5.
“How far is the lake?" he asked the heron.
“You fool," laughed the heron. “I am not taking you to any lake. I am going to dash you against those rocks and eat you like I ate all those fishes."
【关键词】少儿古筝;古筝教学;国学思想
古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教师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在古筝教学中,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影响着传统古筝艺术的传承。最近几年来,以国学经典为基础的“国学经典融入古筝教学”的古筝教学模式得以建议并逐步得到发展,此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古筝艺术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古筝艺术的艺术形式具体化,还对提升少儿古筝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大对“国学经典融入古筝教学”的研究,使其更为系统化、具体化、有效化,无论是对于提升少儿古筝教学效果,还是发扬国学经典思想都能够产生突破性现实意义。
一、“静定”与习筝者定性培养的作用
(一)国学经典中的“静定”思想
“静定”就是不改变不动摇。中华古圣先贤们明确指出,智慧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被打开。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定力是保证先前设计好的目标、愿景和追求能够实现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扫除干扰,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个方向前进[1]。
(二)定性培养对青少年古筝学习的作用
古筝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与演奏技法是构成其优美旋律的基础。对青少年习筝者来说,专注与否是习筝效果好坏的关键,是获取筝艺知识、掌握古筝演奏技能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要素就是要能够做到“静定”,具有定性。
经常让孩子们诵读经典,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专注力,保持内心的宁静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具有进步意义[2]。诵读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读的内容上,诵读国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专注力,还可以培养他们静定的心态。最近几年,以“国学经典诵读”达到提升学生定性的案例比比皆是,古筝教师也应该很好地运用这种方法,因为对于古筝学习来说,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静定的心态是帮助学生良好掌握古筝知识的重要内在支持,所以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来实现对习筝者定性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
二、国学经典对习筝者技艺的培养
在中华国学经典中,我们的古圣先贤给后人总结、概括、保留了很多非常宝贵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如能用于青少年古筝教学,对于习筝者古筝技艺的培养训练,效果显著[3]。
(一)“学而时习”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取自《论语》,“学”是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方法的过程,“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方法反复进行实践练习。对青少年习筝者来说,“学而时习”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当下青少年古筝学习中,学会了新曲子忘记了旧曲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归根结底还是学习方法有问题。在学习演奏古筝的过程中,我们应定期的进行“学而时习”,以达到温故知新的目标。老曲目的练习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演奏技法,达到心领神会熟能生巧的目标,从而在演奏的技术层面上、作品的理解能力上得到不断提升。
例如,初学者可能都不会注意到山东民间乐曲《凤翔歌》,这是一首只有四十个小节的小练习曲,但是曲中出现的上、下滑音就有三十多处。在古筝演奏中,左手恰到好处的“吟、揉、按、滑”是筝乐表现力的“灵魂”所在[4]。左手按颤技巧运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古筝演奏者技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如果没有了左手按颤的运用,弹奏出来的筝曲就显得就淡然无味,没有了光彩。正因为左手按颤技巧和表现手法比较抽象,又具有美学性质,想要准确的掌握好左手按颤技巧着实是比较不容易的。所以,习筝者在练习中必须认真仔细的琢磨左手按颤技法,反复不停地练习、温习。怎样才能使滑音的滑动过程变得自然、顺畅,并非是一天两天就能运用、掌握好的,只能是通过温故知新才可以得到不断进步。
(二)“一门深入”法
《弟子规》中有云:“读书法,有三道,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按照《弟子规》对读书的要求。习筝也一样,应该是:“习筝”法,有三到,心眼“手”,信皆要。方“习”此,勿慕彼,此未终,彼末起。也就是引导学生在习筝的时候,要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全神贯注,一个指法,一个曲目没有练好,不要好高骛远,急于开始新的练习项目。
由于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对演奏者弹奏时的力度、速度、技巧和乐曲表现内容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古筝所有的练习曲,一般都具有对不同指法、技术的针对性,通过重复的、专门的进行某种单项练习,能够从中学会、巩固或改进某种演奏的技巧和方法[5]。所以,想要提高演奏技巧,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就是加强练习曲的训练。并且,训练练习曲时一般都是纯技巧的练习,排除了旋律和乐曲表现力方面的包袱,就可以让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精确地掌握触弦的力度、方向、角度和音色等技术上,从而在技术训练层面上能够得到快速提高。所以说,只有通过专门的练习才能有效地克服高难度技巧的技术负担。这就需要习筝者心无旁骛,一门深入,专注练习,拿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精神来,“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学思并重”法
孔老夫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把“学”和“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主动地进行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到的内容。
在2011年8月3日,由北京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办,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承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协办的第三届北京国际古筝音乐节在北京音乐厅开幕。中国知名古筝演奏家吉炜女士带来了一首专门为国际古筝艺术节开幕创作古筝与管弦乐交响协奏曲《论语》[6],演绎出了千年儒家经典文化,筝曲大气恢宏、旋律优美,绝妙的表现了古筝的传统韵味和现代技巧,更是借音乐的魅力弘扬了中华文化中孔子的思想。然而,想要演奏好《论语》这首筝曲,不仅需要演奏者纯熟的指法,还需要他们对《论语》非常的熟悉,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够思考《论语》背后的深刻内涵,才能够将这首《论语》完美的演绎出来,所以说在古筝学习中“学思并重”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学以致用”法[7]
孔子认为,要想学有成效就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古筝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拨弦乐器,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与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相碰撞,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古筝流派。不同古筝流派有着不同的弹奏技法与表现形式,当习筝者在练习某筝派中的作品时,必须要能够提炼出这一筝派的旋律、技法特点,再练到下一首同派筝曲时,就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样习筝、练琴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比如在练习陕西筝曲《秦桑曲》时,能够很好的掌握左手的按颤,掌握好其中的音准、韵味,对演奏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再去演奏同样是陕西筝曲的《姜女泪》、《百花引》等曲目,就会容易很多[8]。
三、古筝教学中“国学经典”导入的实践
(一)国学经典中的“礼乐合一”思想
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礼乐合一”的思想,礼仪和音乐都能够通达才能有德。“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由人们的内心所产生得,而礼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体现在外表上。音乐由人心而生,所以它有静的特性,能够潜移默化;礼体现于外在,自外加于人身,它的特征主要是注重形式、外表,从而形成了礼仪制度。因此,最好的音乐一定是平易的,至上的礼节一定是简朴的。
因此,在教习古筝过程中教师既要学好“乐”,也要遵循“礼”[9]。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生活上都要做到严谨认真,凡是恭敬,凡是有礼,尤其是在自己的学生面前,言语行为都不可太随意。行动上要注意细节。比如,在学生到来之前,已经做好上课的准备,着好装,戴好指甲;练完琴将指甲收好,放归固定的地方,将琴罩盖好,以免落入灰尘等等,这些细节都是有礼的体现,反映了教师对教学学生的态度、对教学的态度、对古筝的爱,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礼”也表现在教学语言上,教筝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经过合理的组织,切不可太随意,张口就来,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性格、领悟程度等进行精心设计。一般应该亲切,文雅,要用鼓励的语言;当然,如果,学生不用功,练习不到位,老师也应该给予批评。但是,批评并非责骂,运用批评的言语也要讲究分寸和艺术[10]。
(二)“礼乐并举”的培养效果
2008年,中国古筝学院将“国学”列入教学范畴,开启了“国学”全面融入古筝学习的时代。该学院的国学课,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些大纲和教材是国学课教师依据古筝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其曲目内涵、故事背景、人文历史等内容专门编写的,国学文化与古筝教学紧密结合,将古筝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中国古筝学院的这些做法,让古筝学子们能在习筝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是我国古筝教育史上的重要突破!
青年古筝演奏家袁莎老师是中筝学院的主要教师之一,她对古筝作品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她会在古筝作品的教学和诠释中注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在教学和演奏时全心投入,将自己对乐曲的感动与激情倾注其中。例如在进行《临安遗恨》这部筝曲的教学中,袁莎总是先带着学生一起体味岳飞《满江红》、《小重山》等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领略岳武穆胸怀壮志而难酬的悲怆,领略岳飞对祖国的那种深沉强烈的爱之后,才进行《临安遗恨》的教学[11]。她认为,没有对作品的体味与领略,再均匀的长摇技法也难以奏出其蕴含的哀伤之情,再强烈的大幅度刮奏也难以展现那种悲愤的力量。“筝琴之韵,犹如王维的诗,有一种空灵的意境,很静、很抽象,观山不现山,观山但见山,这就是琴筝。”这是袁莎多年演奏教学总结的心得。袁莎在古筝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使她的古筝教学和演奏成果卓著[12]。
(三)“青少年读经班”的开设
在2012年、2013年暑假,我尝试开办过三期公益的“青少年读经夏令营”,并于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的每个周日,开设了为期一学期的“儿童读经班”。2013年9月至今,在每个周日的上午,我们仍然在开设公益的“青少年读经班”,并且会一直持续办下去。
读经班课程的大致安排如下:
1.每天的课程开始之前,须向华夏先祖轩辕黄帝和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的画像行三鞠躬礼,并向父母、老师问好,且鞠躬行礼。这样一来,在鞠躬行礼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培养起孩子们谦虚、恭敬的学习态度。
2.静定训练,帮孩子找回心灵宁静的角落。大约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会播放轻柔宁静的音乐,比如古琴曲《寒山僧踪》,要求孩子们静坐、冥想,不动、不笑、不闹、不说话。老师通过轻柔的语言引导孩子调整呼吸,让他们的身心与自然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之前降服自己内心的浮躁与不安。
3.经典诵读,诵读《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大学》、《中庸》、《道德经》等中华经典。诵读的方法有:听读,听老师或其他同学读;跟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着读一句;指读,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读;还有齐读、男女同学分开比赛诵读等等。这样一来,诵读显得非常有趣,孩子们读得非常喜悦,正如《论语》中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观看《中华弟子规》、《中华德育故事》等动画片或德育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知行合一”。经典不只是拿来诵读、背诵的,而是要根据经典的内容实际做出来的,正所谓《中庸》里的“力行近乎仁”,《弟子规》中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孩子通过观看生动的德育故事、视频,直观地学到了怎样通过实际行动来孝敬父母、长辈,学到了什么才是做人的根本。
5.中华才艺熏习。我们还请来了中华武术老师、圆式太极传人、书画院书画家、礼仪老师、德音雅乐老师等等,来让孩子们碰触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才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孩子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孝经》上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在教导孩子们读经的同时,还带孩子们学习孝亲感恩的歌曲,并教他们学习手语舞,孩子们在这中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进步非常显著。
怀孕38周胎儿肱骨长标准是6士0.4cm,所以做检查的时候,妈妈们无需担心,如果宝宝肱骨发育不正常,医生是会告知的,而且要知道医生通过看宝宝的上臂以及其它部位的长度,可以判断宝宝的发育状况,但国内有很多检查都是没有看肱骨的。
怀孕第38周,胎儿体重约3100克重,身长47.5厘米左右。胎儿的头在孕妇的骨盆腔内摇摆,周围有骨盆的骨架保护非常很安全。胎儿的身体各部位继续生长,很多胎儿这时头发较长较多,约有1~3厘米长,有的直发,有的卷发,有的胎儿头发黑,有的胎儿头发黄,有些胎儿一点头发都没长。这些差异即有营养因素,也有遗传原因。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古籍保护;保护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4504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古籍文献保护的意义
地方古籍文献是地方图书馆收藏的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保存价值和版本价值 的文献,它大都是线装本。有的是古籍善本书,有的是反映地方历史与发展的文献,有的是拓印本或有的是手抄本,它的版本形式多样,内容复杂。因此,认真保护好这些地方古籍文献,一方面可以充分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历史发展的读者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特别是我们这些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很多资料是在国家图书馆均无法查阅的。如:《诺叶》、《洪水连天》手抄本,带有较为浓重的地方色彩,是其它地区无法查到的,它对研究彝族民风民俗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又如光绪年间成书的《普洱府志》,《思茅厅志》等历史典籍,详细记载了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沿革等等资料线索,它是研究我市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其历史沿革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资料。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作为文献信息的收藏、管理、开发和利用的图书馆来说,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强那些被称为“老古董”的古籍文献,并高度重视和加强其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对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普洱市少数民族地区古籍文献资源现状
2.1 数量、质量和价值
普洱市位于云南西南部,辖九县一市,14个勤劳智慧的世居少数民族很早就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各族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传承下来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记载了几个世纪,几朝几代以来普洱府、思茅厅、他郎厅、车里宣慰司、银生城等普洱市古代各族人民的历史沿革、地理概貌、经济状况,古迹名胜、民族文化、茶文化。体现了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和意义,为今天各少数民族建设妙曼普洱、养生天堂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宝贵的借鉴。
少数民族文献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知识资源。普洱市14个少数民族中近半数有自己的文字,在各县图书馆都收藏有各个民族的文献。文种上有拉祜、彝、傣、布朗、苗等。从版本上看,既有贝叶经写本、草纸毛笔写本、线装本。
彝族有传统文字,俗称老彝文,普洱市尚存的彝文古籍手抄本有《诺叶》、《洪水连天》、《作泊布》、《无常》、《买常》、《彝族情歌》、《择日历书》、《彝族医药书》等70多卷。这些文献,内容涉及天文、历史、哲学、伦理道德、地理、医药、民族等,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宝贵材料。
为了发掘彝族文化遗产,从1982年开始,市、县民委和有关部门聘请彝族毕摩,对彝族古籍进行编目,翻译和整理。目前已翻译整理出《诺叶》、《洪水连天》、《彝族医药书》、《指路经》、《作泊布》、《作斋篇》、《六祖史》等近10部史书,约30万字。《彝族医药书》成书时间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全年共9000余字,完全用彝文写成,经普洱市中草药研究所验证,确认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医药书。《诺叶》一书汉语可译为“教育”主要宣扬彝族的伦理道德。《指路经》是为之者举行蔡祀活动时念诵的经文,内容是为之灵指路,使之返回祖先居住的地方,和祖先团聚,它从一个侧面概述了彝族先民的迁徒路线。
拉祜族,有语言和文字,影响较深的文学作品有200多篇,代表作品有:《牡帕密帕》、《扎努扎别》、《古搓戛搓》和《古根》等,拉祜文献有《拉祜族史诗》。
佤族,有语言和文字,口头文学作品中,尤以“司岗里”、“三木落”等最为流行。“司岗里”所代表的事实已远远超过文学范畴,成为研究佤族社会历史的验证史料。在脍灸人口的“三木落”长诗中,成功地塑造了佤族青年英雄“三木落”的形象。
2.2普洱市县图书馆工作者对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2.2.1普洱市图书馆。2008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组织云南省各市州图书馆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义》(图办发〔2007〕6号)文件要求,依据这些精神,普洱市图书馆领导重视并认真落实。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古籍属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料,一旦破坏就不能再现。为抓好这项工作,普洱市图书馆于2008年8月成立了普洱市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划拨了必需的经费,加强制度建设与管理,几年来先后举办多次古籍讲座和培训班,保障古籍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领导小组成员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总的指导原则,先后对全市进行多次古籍的普查、收藏、管理工作。
2.2.1.1对私家藏书进行普查。2008年11月,先后到景谷,在景谷县图书馆同仁的带领配合下,到景谷永平镇芒东村谢荣卫家考察征集古籍。由于主人保管不善,古籍出现了虫蛀、鼠啮、火烟烤过的味道,古籍受损十分严重,工作人员耐心宣传古籍保护的知识,给他们送去经济上的补偿,使普洱市图书馆购卖到这批古籍文献,填补了普洱市图书馆无古籍的空白,这批古书内容为四书五经和教科书。有55种、205册(其中古籍有100册、民国的书有34册、手抄本75册、破损书22册.)
2.2.1.2对宗教寺庙藏书进行普查。2009年至2012年先后几次到孟连宣抚司置学习、普查、了解傣族贝叶典籍,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中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贝叶典籍是傣族创制,使用时间较早的文字,它是用特殊的叶子贝叶上刻字制作成一捆捆的。内容为佛经、民间故事、歌遥、诗歌等描写本乡土的山山水水,使民族文化遗产自古传承至今,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共普查登记贝叶经28件(册),近代古籍文献385件(册)。
2.2.1.3对全县藏有古籍的单位机关进行普查。
①2012年在思茅区档案局普查到2种3册,分别是清时期《思茅厅志》上下册原稿,清时期《思普志稿》一册。并做图片拍摄。
②2012年在江城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稿1件,并做图片拍摄。
③2012年在孟连县档案馆普查到傣族贝叶经《侈啥》集卷之五1件。
④2012年在普洱市档案馆普查到3种21册,分别为:光绪十三年丁西重修《普洱府志》原稿13册。乾隆元年《云南通志》二十八卷、7册。清朝乾隆四十五年《钦定历代职官表(文渊阔)四库全书》1册。
⑤2012年在景谷县档案馆普查到景谷傣族贝叶经棉纸稿1册,景谷县傣文档案1份,并做图片拍摄。
⑥2012年在景东县档案馆普查到彝文档案10册,并做图片拍摄。
2.2.2墨江县图书馆:汉文古籍59种、175册,少数民族古籍16册。
2.2.3江城县图书馆:汉文古籍2种、2册,谣族经书8种、14册。
2.2.4景东县图书馆:汉文古籍3种、4册。
截止2012年11月,普洱市图书馆对本辖区内古籍登记联合目录总是数为494种,722册。
3 少数民族古籍要抢救保护与传承
3.1加强领导对保护古籍文献的认识
无论什么工作,领导的重视与否,是这项工作能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向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们大力宣传加强古籍保护和弘扬本地地方古代文化的重要意义,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要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重视此项工作,才能使这项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
3.2 加强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培训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古籍文献和整个图书馆的管理。因此,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文化素质的培训。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其次,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思想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可以说是做好工作的动力。思想素质高的人,无论工作难度有多大,总是想方设法的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们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无论什么工作都能认真的做好。再次,努力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业务素质的高低和管理能力的强弱 ,直接影响到业务工作的开展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标准化。
3.3 积极改善环境条件,加强古籍文献的保护与管理
环境条件对古籍文献的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弘扬我国古代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改善管理条件方面,首先要改善馆舍 ,让那些破旧的馆舍和书架告别古籍图书的收藏室;其次古籍图书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不善,有的已经发霉、变黄;有的被虫蛀;有的因纸张变脆,在过去的搬动中出现了严重的破损现象;有的缺张少页;有的文字模糊不清。发霉、变黄的古籍文献 ,是由于库房空气潮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纸张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在温度过高时所致。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古籍管理和保护的标准,在库房内安装温度计和湿度计和空词,随时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古籍文献的再次发霉、变黄。被虫蛀的古籍文献,一定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杀虫、防虫措施。纸张变脆的古籍文献,是由于纸张严重脱水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在具体管理时,一定要经常观察室内的空气湿度,凡是温度高或低都要尽快调整。缺张少页、被虫蛀坏的古籍文献,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如:对缺页的古籍,要请教有关专家学者,让他们根据上下内容将该古籍补充完整,也可以向其他图书馆求助,请求他们帮助补齐、补全,使资料具有较全面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对被虫蛀的古籍,我们也要进行修复,将被虫蛀掉的字仿照书中字体补齐补全,将其修复完整齐全。文献能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连贯性。总之,我们只有在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在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和精心工作下,积极改变原来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我们普洱优秀的古代文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4 加强西部地区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古籍文献利用率
4.1古籍文献之所以利用率低,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宣传力度不够,读者根本不知道图书馆里有哪些古籍图书,于是使得这些古籍图书长期积压无人问津;②由于古籍图书大都用古字体,大部分读者群对古字体阅读困难,即使是研究历史的读者,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困难和问题;③开发的力度不够。在这些地方古籍中,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撰写地方史志、制定地方发展规划和研究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方面最有价值的资料,但由于资料分散,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收集齐全,大部分读者由于缺乏耐心,使得这些资料也无法用上。
4.2加大对古籍文献的开发,提高其利用率
一是利用图书馆的墙报和在显要位置对本馆的地方古籍进行宣传、介绍,让读者进图书馆就看到本馆有那些古籍文献。还可 以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宣传 ,扩大影响和宣传面 ,让更多人知道、了解 、认识并利用图书馆的古籍文献;二是加大古籍文献开发的力度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编制古籍文献专题索引,将馆藏古籍 中的各种资料按专题进行集 中,并利用宣传橱窗向广大读者进行推荐和介绍。②对古籍文献 中的生僻字和不常用字用拼音字母进行注音,方便读者阅读。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它、理解它,并进一步利用它;③对古籍文献进行全面介绍,主要是对馆藏古籍文献的结构、内容、编排体例进行全面介绍,让读者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 ,有选择地利用现有馆藏古籍文献。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藏古籍文献的功能,为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为更广大的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施廷镛著。中国古籍版本概要 [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2 廖廷唐等编著.图书馆古籍整理 [M ].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湖北高校图书馆》杂志社,1986.。
[关键词]少年儿童;阅读特征;阅读兴趣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无不饱览群书,嗜书如命。例如:爱迪生、鲁迅、华罗庚等人无不是从小酷爱读书,从书籍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脑子变得日益聪明起来的。为此,培养少儿的读书兴趣是至关重要的。
1.少儿阅读的特征
1.1少儿的生心特点
少儿的生理和心理大致有如下特点:0-3岁:生存环境适应期,来者不拒,接受成本最低。3-5岁:母语语言成熟完善期,性格养成期,语言反复运用,烂熟于心。5-8岁:身心成长期,社会认知力培育期,求知欲旺盛。8-10岁:理解力成长期,海绵状吸收期,学习能力固化期,艰苦跨越,挑战自我。10-15岁:自我意识不断强化期,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1.2少儿阅读兴趣的特点
我国图书馆学者将少儿阅读兴趣特点大致划分为:2-4岁是幼儿阅读期――幼儿故事期,大多不掌握识读能力,5-6岁学期阅读期――神话期,可看懂以图为主的画册和连环画;6-10岁转换阅读期――童话期,开始识字;12-15岁深入阅读期――传记期,阅读目的开始明确;15岁以后,高级阅读期――文学、思索期,阅读时并进行思索。
2.阻碍少儿阅读的因素
2.1学业压力太大
在对待少儿阅读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也并非全部给予充分支持。有7.2%的少儿表示,爸爸妈妈不让他们看课外书,16.1%的少儿反映说学校老师不支持他们看课外书。问题最集中的就是学业负担太重,少儿普遍反映,由于学业负担重,自己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更别说花心思去读一些需要更多时间精力的经典名著了,而他们一般只会偏向选择一些娱乐性的读物,来放松紧张的心情。
2.2家长帮助缺乏
家长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24.1%的学生家长自己会经常阅读书报,67.2%的家长只是有时阅读书报,家长为孩子购买的课外书籍中,大多数都是教辅类书籍,很难激起孩子的阅读热情,在学生被问及“看书受谁的影响最大”时,42.2%和25.6%选择了老师和同学,只有21.1%的学生选择了家长。衢州市实验小学的小婕感慨地说:“如果爸爸妈妈能陪我一起看书,那就太好了,还能讨论一下书里的内容,只可惜他们都不喜欢看书。”虽然我们鼓励少儿在阅读方面体现自主性,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帮助显得尤为重要。
2.3网络环境因素
随着网络环境的形成,纸质书刊已不再是少儿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调查显示:89%的少儿经常玩网络游戏:50%的少儿每天玩电脑游戏;36%的人每周至少有3天玩电脑游戏。2013年4月衢州图书馆对其中4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了“课余时间你最爱做什么”的调查访问.在回答“如果在你没有作业、没有人约束的时间里,你最想做什么?是读书,还是上网、看电视?”问题时,有89%的学生选择了上网、看电视。
3.提高阅读兴趣的建议与对策
3.1听故事诱趣
对于不喜欢读书或少读书的少儿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图书馆可以经常聘请有名的老师组织学生给他们讲故事,一说有故事听,个个都会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老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之际,老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我们可以不失时机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阅读该读物的兴趣。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
3.2名人榜样保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的学者等,无不是从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图书馆需经常组织少儿讲古今中外的名人的故事,让少儿真正的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张广厚、杨乐,科普作家叶永烈都是由于他们在少先队员时,参加了读书活动,引起了专业的兴趣,才一步步深造,自学成才的。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功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这样,一个个名人和榜样的力量,让少儿们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3.3多彩活动乐趣
课外阅读不能仅仅满足于读书,更重要的是要少儿在实践活动中反复感受领会。因此,衢州馆坚持在假期举办少儿走进图书馆读书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主要有猜谜语、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讲故事比赛、亲子阅读会、好书连连看益智游戏比赛等。另外衢州馆还开展了一些新的活动内容,如:让少儿参与“社会实践”,有兴趣的少儿可以通过报名形式,到图书馆当小小图书管理员,口号是“让我带你去找书”,活动是每年的寒署假,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正如新世纪学校六年级学生周恩起深有体会说:“做小小管理员,不仅能看到更多好书,同时还能帮助到别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举办一些知识讲座,激发少儿的阅读热情,同时也为他们提供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为更好地形成少儿的阅读风气衢州馆还连续举办了“家庭读书读报知识竞赛”活动,让家长帮助孩子找资料、翻杂志、借报刊、回答问题,让家长学会为孩子选书,学会指导孩子阅读,此活动深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丰富多彩的各种读书活动展现着书的魅力,少儿在充满自娱的读书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杨柳.对少年儿童阅读调查及测评工作的研究与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3)106-109
[2]刘松梅.浅谈少儿图书馆读书活动的开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5)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