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研究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学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侯志刚(1974- ),男,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品牌设计;薛聪锐(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动画设计。(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120-02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迫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完善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发展符合我国产业结构特点的艺术专业学位势在必行,为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5年3月了《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以及《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同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发出了《关于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32所院校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2009年,全国有35所院校具有招收艺术硕士(MFA)的资格,2010年又新增了68家艺术硕士培养单位。开展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教育是我国艺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艺术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打造一支高水平、应用型的艺术人才队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繁荣和发展我国文化事业有着积极作用。虽然我们在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面已确立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绝不能把这种模式套用在艺术硕士(MFA)的培养上。这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艺术硕士(MFA)的培养路径。
一、艺术硕士(MFA)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Fine Arts,简称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首先,艺术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艺与实践能力,以培养运用艺术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艺、满足特定社会需求、创造性从事艺术专业工作人才为目的。其次,艺术硕士的培养方式重在以职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在学期间必须完成一定学时的职业实践,并将职业实践经验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最后,艺术硕士的评价标准重在考查其艺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专业领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软实力,而艺术无疑是文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当前,中国正迈向新型工业时代,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及产业变更时代。艺术设计成为现代社会视觉变革与发展的主力军,并为当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提供着智力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创意产业的迅猛发展,对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较强的艺术理解力与表现力,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艺术设计能力,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解决艺术设计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在上述培养目标规定条件下,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专业特点,强调以实践为主并兼顾理论及内在素质的培养。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设计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设计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信息与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教学强调解决现实中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发现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信息的获取能力、综合思考设计对策的能力、准确表达思维逻辑及思维内涵的能力以及视觉表现的能力。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设计学的特殊规律,结合我国经济及文化发展对设计专业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教学模式的创新构想与路径
(一)互融互通式的教学模式
设计学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集多种学科智慧、创新、研究为一体的新兴学科,设计教育的方向要以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为依据,那么未来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首先,应具有较为系统的设计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掌握设计学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和评价标准,合理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学术研究或设计实践;其次,具有整合多种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上,更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并以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生态保护为责任。 具体的方法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方向孤立的模块计划,共享教学资源,发挥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整合优化教学模块单元,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打破专业、院系的界限。这种互融互通教学模式的实质在于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艺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渗透。整合跨学科优势资源,实行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是解决未来设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互融互通的教学模式就是要融合科学与艺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人文特质与工程特质。通过学科的交叉互通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多学科知识结构的高级设计人才。
(二)校内强化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
1919年德国包豪斯(Bauhaus)成立,成为现代设计的摇篮。包豪斯办学模式对当前设计教育仍然有着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包豪斯在工作室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场所,工作室的工具先进、设备齐全,对应学校开设的各个专业,设有丝网印刷工作室、木工工作室、金属工艺工作室、陶瓷工作室、玻璃制作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工作室由一名设计教师负责,同时配备一名技术教师和两名助教,传授设计的理论与技法,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最快速的转换。“Design”在汉语中被译为“设计”,实际上指创造性地运用艺术的技术手段将形而上的完美“理念”转化成为现实的物与像,即庄子所谓“技进乎道”的意思。
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引进实际的设计项目,模拟设计公司的管理和设计流程,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完成整个项目。例如视觉传达专业建立的工作室,可以进行如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策划设计、书籍设计等项目实训,通过实际项目的实际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校外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的专业应与当地或周边地区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项目的开发及产品或相关物料的设计和研发。英国的蓝开夏大学与三百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的关系,具体的合作方式是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的资金作为项目的运作资金或学生创作的奖学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企业提出的实际项目策略单展开设计和研发,引进企业的实际项目,把项目下达到工作室,工作室模仿设计公司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职场经验和设计师的职业化合作精神,强化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缩短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的人才需要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可以通过与校方项目的合作发现和选拔优秀的设计人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高级设计人才,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拓宽了就业的渠道。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与长城汽车、中国巨力集团、小洋人生物科技、永亮纺织、锦绣金山、鑫鸿源包装印刷等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
(四)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
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采用双导师制可以有效地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问题。校内导师要求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与高度的责任心;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在学术上要有一定的成果;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以上职称。校内导师负责规划学生的中长期学习计划,讲授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指导学术论文的选题和写作等,辅导学生参与设计前沿课题,配合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的操作。而校外业界导师则负责讲授设计实践类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参与的实际项目和毕业设计等。被聘为校外导师的,必须从事一线的设计工作,具有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完成过重大项目的策划、设计或操作,且在业界的知名度较高,有专业类的奖项,能够给研究生提供一线实践指导。双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社会培养学生的优势,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校开拓教育视野,更好地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也能为联合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硕士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搭建平台。
(五)将各类权威性的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一部分
种类繁多的设计类奖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学习平台,例如,有被学生们称为“大学生四大创意大赛”的“ONE SHOW中国青年创意大赛”“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还有“学院奖”。这些比赛有国际专业机构主办的,有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也有高校联合举办的。学生参加这些专业的比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开拓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了学生项目的整体控制能力;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项目实操的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需求进行创新思维、项目设计和工艺制作等实际工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洞察力和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有利于营造积极创新、勤奋好学、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例如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多年来一直将学生参加专业设计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高层次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用我国设计教育的老前辈庞熏在《关于怎样办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议》来衡量现在设计类艺术硕士的培养标准很为贴切,即“要使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传统进行学习,并有心得体会;要使学生具有精确而熟练的描绘对象的技巧,这是从事设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技术基础;要使学生掌握图案的原理法则,同时能够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和变化,这是创作方法上必须具备的技能;要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培养和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并掌握专业的科学理论和技能;要使学生通过生产实践,熟悉我国固有的技术传统并掌握现代的材质处理和生产技术;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优秀学生作品选留是设计艺术学院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是专业交流的主要形式。做好优秀作品的选留工作是关系到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学生作品;保存与使用;管理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建立教学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培养高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不是象牙塔,大学教育要强调素质教育,但也不应忽视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事实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其成立之始,便由于市场的需求,而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了实践的内容。因此,作为高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我们应该提倡培养学生具有引导设计市场方向的理想与信念,同时也应具备适应设计实践需求的扎实的基本技能。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作设计几方面进行,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基本采用实际项目、留校优秀学生作品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直观地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在环境艺术教学中,优秀的学生作品是环境艺术教学中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课程示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表现,是进行专业交流的主要形式。如何对数量众多的学生作品进行挑选,如何进行管理、使用和分类保存,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1环境艺术设计中学生作品的类别
(1)基础类临摹作业和写生作业,比如造型基础、钢笔画、马克笔绘画、考察写生作业等,这类作业基本以单张形式呈现。(2)专业类创作课程的优秀作业,比如室内住宅设计、酒店设计、展馆设计、小庭院设计、广场设计、卖场设计等专业课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以文本形式呈现,部分有较小的展示类的模型。(3)毕业设计的作业,环境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课程是一门最重要的课程,通过毕业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设计作品的审美感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然后复归到更高层次和品位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以实现学生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设计项目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从事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良好品格,对全面提升学生的职场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作品,不同层面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各类教学总结和环境艺术年会都会组织环艺课程的作业展览和比赛,在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作业,在没有被专业老师定为优秀作业的时候,也应列入优秀作业的范畴。(5)模型、实物等设计作品,环艺专业教学中模型表达的训练要结合每一门课程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并注重对模型制作技术与技巧的训练。不同的年级及不同的课程主要训练不同的内容,每个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最后让学生学会不仅用模型表现设计,同时会用模型推敲和推动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解决模型表达与课程学习目标结合的问题,还需要探索不同的材料与技术表达不同类型的模型。选取优秀的模型留存。使低年级的同学在设计训练的过程中,能直观感受三维立体空间,结合自己动手的制作和多角度变化的观察,让学生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充分理解和表达空间及造型。
2优秀学生设计作品选取体系的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产生的学生作业,良莠不齐,如何在诸多的作业中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使所选作业既能满足参赛、参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今后教学示范的需要,是对整个教学团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首先,学生的设计作品必须为原创(技法临摹类除外),具备的独特创意,符合形式美法则。其次,作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准和制作规范;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无论是室内、景观、展示还是其他各方面,都具有当前行业的制作流程和规范。再次,学生设计作品必须符合教学要求,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环境艺术教学是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所需的一般能力(基本素质、文化素质)和核心能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掌握每一门课,每个阶段专业学习上需要学会的技能,学生作业只有在满足教学要求和体现教学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才能作为优秀作业留存。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业,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单单一个任课教师就能完成的工作。需要整个教学团队、行业专家等一起合力才能完成。才能保证留校优秀作品的教学需求性和行业规范的执行性。如图1所示。
3优秀学生设计作品保管体系的建设
当前美术院校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存放有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存放空间吃紧,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有多种形式,文本、展板、模型及手绘稿等等,都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当前高校存放此类作业空间上严重不足,制约了优秀作品的留存。二是存放环境不符合标准,由于房屋潮湿,通风,卫生条件较差,导致作品腐烂、虫蛀等严重后果,对留存作品的展示和使用造成了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品就是学生成绩的见证,是进行教学再使用和展览展示的必要基础,如果任其在不达标的存放环境中被毁损,也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合理地保存。如图2所示。首先是选择存放的方式,从优秀学生作业的类型上我们就可以大致将存放方式分为:纸本、展板、文本、电子图片和模型几类。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的存放方式,也可以统一作品,采用多种存放方式。其次是选择存放的地点,存放的地点可以分为学校统一存放和任课教师单独保管存放,对于任课教师保管存放的优秀毕业设计,必须先到学校备案登记,领用出后才能使用和保管。再次是保管人员的确定,从存放地点上可以明确,统一存放在学校的优秀学生作品的管理人员为分管教学的管理人员;教师领用出存放的管理人员为领用教师本人。
4优秀学生作业的使用体系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求学生在不断的专研和学习中掌握多种技能。优秀的学生留校作品是教学成果的展现,是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改革的基础;优秀的学生留存作品是进行循环教学的必要前提;优秀学生设计作品参加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比赛,既能检验教学是否符合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进程,又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度的一种全方位考量。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与行业紧密接触的过程,是与企业进行交流的过程。环境艺术教学能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提供优秀的设计作品和优秀的设计人才。校企合作能促进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进一步发展,校企合作,对于教学来说,能引进企业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与市场的接轨能力,促进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优秀学生留校作业的使用方法优秀学生留校的重要性,及易损坏、易丢失的特性,决定其使用过程必须保证保持作业的完整、整洁,保证不丢失,损坏。(1)保存于院系的优秀留校作业,在教学、展览和交流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必须由专人签领,注明用处并及时归还;(2)保存于专业教师办公室和工作室的优秀留校作业,院系定期进行检查,以保证留校作业使用管理是否得当。(3)学生不得擅自借用优秀留校作业。
5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积累的学生优秀的设计作品,是进行再教学,展览展示,教学总结和参加各类比赛的基础,是检验教学是否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我们在教学和总结过程中,应该有重点有选择地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作品,为提高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质量提供参考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邱杰.浅谈环艺专业教学中的模型表达与训练.艺术教育,2012(4).
[2]苏梅.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作品保存的问题与对策.兰台世界,2009(4上).
[3]张善龙“.学生作品”案例化教学的实践.教育科学,2012(9).
[4]吕耀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设置——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设计人才.视觉杂谈,200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创业教育
当前国家正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受此趋势的影响,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创业方向对我国经济将会产生越发重要的影响。随着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新媒体的兴起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传播媒介。新媒体对社会的重要影响表现在两个领域:经济和文化。近年来越来越的商业活动借助新媒体这一平台展开,各式各样的APP成为如今智能手机不可缺少的应用,而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将自己的创业平台或者创业领域转向新媒体。因此,面对新媒体这一浪潮,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教育探究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对艺术生创业的重要意义
1.新媒体为艺术生创业创造了时间和空间传统艺术创业需要以实体门面为基础,为了将作品展示给大众需要一定的场地空间,因此传统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场地、人力、以及成本资金以及经营时间的限制。此外,传统创业模式只能展示有限的作品,而且经营范围很难在段时间内拓展。新媒体本身具有开放性、延伸性等特点,任何地区任何时间只要登录网页即可进行商品咨询和交易,对于创业者极大扩大了受众范围并而且网络这一开放的虚拟场地为其提供了足够的作品展示机会和空间,进而提高交易率。2.新媒体为艺术生创业创造了丰富的途径和内容,有益于创业成功率的提升在营销模式上,新媒体较之于传统媒体更加灵活,例如通过二维码、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传播。其次,支付宝、微信、网络银行、分期支付等支付途径的丰富也为创业成功提供了有利帮助。因此,新媒体成本小、门槛低、灵活性等优势,有效提高了艺术设计类首次创业的可行性和成功率。3.国家出台了对艺术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为其提供了难得的优势2014年3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地方政府如上海制定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设计之都行动计划等,都为艺术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扶持。当今社会,我国迫切需要一批优秀的优秀的设计和创意企业,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这个时期进行创业可谓是百年难见的机遇。
二、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的艺术生创业教育模式
1.开展针对性教学模式通过鼓励文化创业的发展,推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为了响应这个号召,国内不仅需要大批的创业企业更需要对口人才的支撑。对学生创业教育的培训可以结合文化产业创业的发展对创意产业、环境以及创业战略开展针对性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创意企业发展增值的内在规律,意识到创意文化存在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下游产业的重要硬性,了解其所属行业的竞争环境、当前的行业状态以及发展方向。2.借助新媒体创造协同创业实践平台艺术类设计学生进行创业时可以结合传统创业模式,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双管齐下。如利用新媒体搭建协同创业实践平台,在线上寻求需求在线下完成设计。另外,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参与,形成师生共战的创业模式。3.开展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实现协同创业实践平台正常运作的重要途径。进行创业实践之前,学生应首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要素方面,案例教学应以创意设计为主体,结合当前社会的新媒体环境、创业机会、创业资源以及创业实践开展系统性教学;创业模式方面,应根据创业规模和创业性质,围绕创业社团、广告公司、工作室建设等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创业项目选择上,可以为学生提供平面设计、会展策划、广告制作、包装设计、交互设计、等案例以供参考。同时,在开展案例教学时,要着重突出新媒体的重要价值,保证创业指导的高效性。4.注重理论知识的结构,确保学生各项素质的均衡发展一名优秀的艺术设计学生,不仅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在创业过程中对整个商业市场的把控能力、对市场商机的敏感度、挖掘市场的潜在资源以及对公司的运营管理能力都必须到位。因此,创业课程的开展不能只局限于专业课程,还要培养其指定公司战略和研究市场环境的能力,通过丰富创业课程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平台,同时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业群体也将不断壮大。校方对初次进行创业实践的艺术设计生进行创业培训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其他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如对市场经济的把控力、对行业动态的敏感度、整合市场资源的能力等等,锻炼其创业能力,结合新媒体运营平台提高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博敏.新媒体背景下艺术设计类学生创业教育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148-149.
[关键词] 环境艺术设计 生态性 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308-01
一、环境艺术设计相关概念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包括环境、艺术与设计三个方面的概念,这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综合三部分课程内容,才能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所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正确理解其相关概念。
(一)环境基本概念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环境是一个具大的空间,包括在其中的动物和植物以及空气、水等各种因素。人需要依靠空间来获得生存和发展,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必须物,与具体物质等因素相比,环境空间属于无形因素。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生活会受到环境的制约,在人类生活条件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工环境,通过合理开发环境,可以更好满足人类发展需要,但在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的人工环境将不可避免地被破坏,现在能做的就是利用生态概念将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艺术基本概念
环境发展作为一种艺术,对于促进人类发展进步具有一定的意义,环境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类型,包含了艺术审美观念,在具体实施中,根据资料的性质,通过开发、转化、利用等手段,科学合理改造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物质与非物质的需要,并能保证人们享受优美的环境,进而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是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工和自然元素相互补充。
(三)环境艺术设计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指在一定环境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环境设计和开发。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布局、建筑、雕塑以及各种公共设施的成本、材料、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因素,结合各类影响因素,需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仅需要设计美观,而且还需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按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理念,形态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
二、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生态性的措施
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概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精神需求,环境设计标准应同步甚至超前公众的观念,同时,也要关心那些特殊人群,包括老人、儿童、孕妇以及残疾人的需要。环境艺术设计不仅需要确保美观,而且还需要健康安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引入浓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氛围,才能充分实现环境设计的功能。依据经济和其他因素的设计原则,通过利用各种设计技术,合理选择材料,形成环境艺术设计的结构,坚持愉快、高效的设计原则,充分体现现代人对自然回归的期望,以便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同时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知识储备的增加,人们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也意识到环境艺术设计应遵循生态理念,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生态哲学意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已成为公众的共识。但近年来所实施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有一些国际流行范式,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受到人文生态和市场缺陷方面的影响,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吸收先进设计理念,努力创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环境艺术设计,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的实现。
(二)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环境特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充分使用天然材料是加强环境生态性的重要举措。环境艺术设计必须对自然材料有充分的认识,清楚地知道每种材料的特点,了解材料的加工工艺,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设计。比如通过使用棕色天然木材纹理可以创造一个安静和平静的气氛,而使用大理石,因为其硬度对应用领域具有不同性质的变化,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考虑当地环境特点,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同时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应该尊重当地的环境,也就是说要求环境艺术设计需要充分尊重当地环境发展要求,必须考虑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理性,才能更好有利于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根据环境艺术设计要求,加强生态环境设计,可以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尊重植物的多样性和生存环境质量,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通过设计方法提高自然与环境的协调性,促进能源和物质循环,进而将可持续处理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满足生态发展要求与环境设计理念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应加强节能规划,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合理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根据当地地质特征,不仅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复杂环境并适应环境发展形势,可以将生态设计转变成艺术个和独特的建筑风景线,更有利于促进环境设计科学合理,充分利用树木、花草、河流等自然景观,让自然风光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支撑,进而烘托主题风格。
(三)环境艺术设计使用新型能源
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也要依靠科学技术和新材料的使用,通过使用高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来增加相关材料的循环使用,通过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提高现代生活环境的质量,通过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这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任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可以发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提供能源化石燃料,在对生活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化学物质进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会产生固体废物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环境噪声污染,这些问题需要解决,要在创新的基础上利用新能源来替代高污染的材料,避免使用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材料可以更好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对环境设计中的生态理念的追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越来越重视,生态哲学已日益形成共识,这也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必然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使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逐步建立生态理念,可以更进一步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而且要尊重自然发展和艺术设计原则,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广泛采用先进技术和新能源,同时环境艺术设计应坚持生态环境的角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对当地的环境特征进行准确理解,进而实现对环境的生态性设计。
参考文献
[1]蒋明.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08).
[2]李煜.论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观[J].现代装饰(理论),2012(12).
[3]宋妮,潘磊.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4(05).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