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难忘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第1篇

2、我们进入到名族文化村后,先拍了一些纪念照片,还买了一些小玩意儿,7:30分的时候,泼水节开始了,我们换好泳裤,拿上买好了的盆子和水枪,随着音乐得缓缓响了起,舞台上突然喷出了五颜六色的喷泉。

3、我接了一盆水,就开始泼水了,泼水用的道具非常的多,有水枪,有盆子,有桶,还有的用手泼水,人们一拥而上,不管是小孩、大人,老年人都加入到了队伍中,有的三五个人攻击一个人,还好我准备了游泳镜,可是我的鼻子却没那么幸运。

4、我猛的把水泼在一个大人身上,那个大人也向我发起了攻击,战场上一片混乱,在水里的人也更加的疯狂,竟然泼洒岸上衣服还没有湿了的人,让岸上的老妈也成了落汤鸡,让他们也感受到泼水节的快乐与幸福,舞台来了一个过着毛巾被的叔叔,台上的主持人说,让我们泼这位穿着毛巾被的叔叔吧!

5、这位叔叔来年肯定有好运,因为泼水可以洗去他身上的霉气。

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设计;有效提问;策略

提问是通过教师引导帮助或学生自读自悟等方式来理解文本,体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今多少小学语文教师(包括我)在教学时一厢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输学生知识,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发展,约束了探究式活动的空间,使学生在课上无效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提问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相应提出课前设计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研读课题,有效提问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灵魂。小学课本中有许多课题都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标题的特点展开提问,导入课堂教学。研读课题有多角度、多层面、多范围的方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质疑的精神,有兴趣地进入课文阅读。鼓励学生多读课题,围绕课题自主提问。二年级下册语文《找春天》的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春天在哪里?”“春天长什么样子?”“谁去找春天呢?”“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们找到春天了吗?”等等。

二、突破重难点,有效提问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点段中的几个词句提出问题,就能收到牵一而发动全身的教学效果。根据这些重点词句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课文的重点内容,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教学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最后两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根据“幸福”“难忘”两个词语提问,学生提问“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三、利用插图,有效提问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翻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图片的具w描述,插图又是文字的形象体现,图文并茂,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些课文插图都是课本编写者精心选配的,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拓展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视野。例如,二年级下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的插图,围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面,你们猜猜谁是总理?你们看到什么?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总理为什么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总理的呢?”“他们一起怎么过节呢?”等等,让学生走到傣族人民内心的深处,感受总理的亲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慈祥,体会傣族人民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四、内容留白,有效提问

课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意蕴空间,它能激发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使读者对作品有个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们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导学生想象提问,学生的思维、表达欲望就会被这些“空白”激发。《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学生纷纷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终点为写话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阅读体验,享受审美情趣,迸发出创造热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问

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质疑问题; 提出要求; 教给途径

习惯是人才素质的标志。良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想”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阅读的一种好方法。要求和激励学生质疑,可促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转起来,思维活起来。“学而不思则罔”,要发现问题,就必须一边读一边想,一边领会一边揣摩。否则读了之后,脑子里只有一片空白,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做到了边读边思,读后才有获。此外,让学生质疑问难,还可培养学生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较推敲的良好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成阅读能力。“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问难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1 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发现问题

1.1 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又如读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后,让学生针对这句提出问题。

1.2 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探索属于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1.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教师应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谈交流的气氛,学生才敢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对于出了问题的学生,教师都有应给予表扬。不管所提的问题是有思维价值的,还是幼稚可笑的,都应肯定学生动了脑,在思考,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平时向学生强化这样的观念: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封以美名,让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从而乐之爱之。

1.4 多示范,多比较,使学生善问。

敢问不难,善问不易。一个人的手指也有长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问题质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学生在自学《“绿色的办公室”》时,提出这些问题:①办公室为什么是绿色的?②列宁为什么化装成割草工人?③列宁锅里煮的是什么东西?④列宁为什么要隐藏起来?⑤为什么要盖个人字形的草棚,而不盖其他形状的?这些问题,有的提得较好,有研讨的必要,有的很幼稚,无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哪些问题提出得好,为什么?通过比较,使他们认识到提问要围绕中心,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多思的品质,善问的能力,教师要多示范,教规律于学生。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我向学生示范质疑①“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②“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讨论之后要予以小结:可以对词语的运用和选择提出疑问。阅读时,要留意文章的字、词的运用,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词句的好习惯。经过老师示范和小结后,学生再读此文,发现了新问题:“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2 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

在培养质疑能力的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①对题目提出疑问。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

②对不懂的词句提出疑问。如“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书屋》)“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③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中对“隐蔽”、“化装”、“躺”几个词的运用提出疑问。

④对重复语句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难忘的泼水节》)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⑤对句式的选择提出疑问。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⑥对打比方提出疑问。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⑦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疑问。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⑧对人物的行为提出疑问。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在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⑨对标点符号提出疑问。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导?

⑩对时代背景提出疑问。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B11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B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疑问。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

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

背景一:日前,由《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制作团队原班人马打造的姊妹篇《中国成语大会》正式启动,并确定于2014年3月至4月完成地区的选拔工作。成语大会将于2014年4月份在央视播出。这是语文界的盛事,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将再次掀起全国性的文化热潮。

背景二:目前各地纷纷出台的高考方案中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力度加大。有的省市或地区,将语文分值的150分增至180分。这真是语文界喜事、幸事、盛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也必须加大课改力度,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如何教,如何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当然有很多,我个人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品味和积累语言

在研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比较和品味,由此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让学生抓住“一张” “一盏”“两把”“如此而已”等词语,学生通过极其简单的摆设,由此得出结论:的生活极其简朴,又将办公用品简单与工作任务繁重进行对比,将工作异常辛苦与食物非常简单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的伟大。

再如,关于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在《难忘的泼水节》中“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本句中,可以引导学生勾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并让学生当堂运用表颜色的词语造句,这样一来,积累的语言通过活用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想象和体悟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式教学方法,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会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遇到课文中的动词时,可以让学生从座位上站起来做做这些动作,让学生置身于这些动作情境中,他们会兴致盎然地投入进去,并从中感悟课文中词语运用的准确。

再如,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我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面前就是一个泼水的广场,让学生做出拎起水桶、端起盆、拿起瓢的动作,朝着自己的好朋友泼去。学生非常兴奋,都走出座位,四下里张望,然后朝自己的好朋友做出各种各样泼水的动作,有的学生还互相追赶、尖叫,体验与想象泼水的快乐。情境的设置是灵活多样的,还可以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让学生在声、象营造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诚然,学生对教师的崇拜无可非议,但教师必须将自己放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朗读、一起讨论、一起探究,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学会倾听,尤其要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对于在课上敢说和爱说的学生,有时即使说错了,也千万不能打击和批评,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一次,听一位教师的公开课――《麻雀》,在最后的小结环节中,这位教师引导学生对课一个总结。有学生说:“老麻雀奋不顾身去救自己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它伟大的母爱。”教师当堂表扬了这位学生。但是此时有一位男学生马上举起手,大声反驳:“老师,他怎么就知道那只老麻雀是妈妈而不是爸爸呢?”那位教师笑着竖起了大拇指,然后说:“你读得真认真。那么我们再快速看一遍课文,看课文里有没有说这只老麻雀是妈妈还是爸爸。”学生叽叽喳喳地边看课文边议论。最后发现没有提到是妈妈还是爸爸。所以,教师最后总结:“我们平时听的关于母爱的故事比较多,习惯了母亲保护孩子,其实父亲也会很好地保护孩子,所以这篇课文应该表现的是一种亲子之情。”课上到此处,学生不但明确了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今后思考问题不再会受固定模式的限制,敢于探究、敢于创新,这大概就是本节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吧。

四、注重感悟,引导学生读有所思,学有所获

纵观历年各地的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如何提高?读书时边读边思考,有想法就批注,有感悟就表达,这种能力必须从小学抓起,而且越早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越有帮助。

难忘的泼水节范文第5篇

那是个我们应该学会遗忘和留住的季节。

那是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那是个充满幻想的季节。

我们奔跑在操场,

彼此互相追逐、打闹。互相讲笑话……

雨下过了,打湿了我们的衣裳。

可那天真无暇的我们并不在意这场暴风雨。

仍旧在雨天下打球、奔跑、玩耍、打闹。

我们在教室里,

互相抄作业、互相讨论。

上课了,我们互相传纸条、偷偷述说着感人的故事。

上劳动课,我们的“泼水节”到了。

一盆盆水扑向我们,嬉笑打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

再也回不去了。

心中只能回想着,

我们该学会外表的遗忘了,而在心中也应该留住。

留住最好的时光,憧憬未来。

……

心中有很多事应该学会遗忘,学会留住!

只记得,泪水所酿成的露珠是花蕊的最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