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会计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首先给学生分配讨论的主题,在学生讨论后得出的结论基础上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其次,解决问题方向定调后让学生自己思索方法,同时给予一些启发性的建议;最后,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出同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得出相应的账务处理程序图。本文以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为例,探讨此种教学方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成本会计学课程中较难的一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搞清账表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加强对基础概念的理解。现以题目来说明逐步结转分步法知识的教学方法。
题目:企业生产甲产品,顺序经过三个生产步骤,第一步骤投入原材料加工成A半成品,第二步骤对A半成品继续加工,加工成B半成品,第三步骤对B半成品继续加工,加工成甲产成品,其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顺序结转,如表1、表2所示,其中,各步骤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试计算出各步骤产品成本项目的数据。
一、讨论式教学方法
本题围绕产品加工顺序,让学生讨论甲产品生产的流程中各步骤中半成品的成本项目有哪些,然后再确定这些成本项目的金额,直至最后一步核算出产成品和各步骤在产品成本。将这些讨论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提出各种可能的结转方法。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学生讨论后得出两种结转的方法,一种是逐步结转,另一种是平行结转。那么在两者之间如何选择?
如果半成品可能对外销售且每月要计算各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并随着半成品转移,那么采用逐步结转法。如果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半成品实物向下一步骤转移,它的成本仍留在发生地的成本明细账内,一般采用平行结转。本题中已知条件表明,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实物的转移而顺序结转。故学生讨论的最终落脚点是逐步结转分步法。
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根据题目要求,或是企业真实情况模拟来设计讨论主题,或者围绕课堂上涉及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本题目讨论后定为逐步结转法后,接下就是如何运用逐步结转分步法,它的运用步骤有哪些,会不会还有不同计算方法的选择。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题目中关键点在于每一步骤中得出的半成品的成本金额如何结转。产品成本计算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各种产品的生产步骤。由于各步骤一般都存在未完工的在产品,这样,为了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还需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汇集在生产成本明细账中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本题中已知条件表明,步骤月末在产品完工程度均为50%。故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时所采用的方法采用约当产量方法分配。将学生讨论后的结果整理如下:
1.第一步骤半成品成本的计算
月末在产品原材料成本=16800×30/(180+30)=2400(元);在计算在产品加工费用成本时,需要将在产品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为约当完工产品产量。然后,再按在产品约当产量计算加工费用:在产品加工费用成本=390015/(180+15)=300(元),其中在产品约当产量=30×15%=15(件);转出180件A半成品成本计算:原材料成本=16800-2400=14400(元);加工费用成本=3900-300=3600(元)。
2.第二步骤半成品成本的计算
原材料(半成品)的约当产量=190+20=210(件);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190+20×50%=200(件);原材料成本=21000×20/(190+20)=2000(元);加工费用成本=6000×10/(190+10)=300(元)。转出B半成品成本中,原材料成本=21000-2000=19000(元);加工费用成本=6000-300=5700(元)。
3.第三步骤产成品成本的计算
原材料(半成品)的约当产量=200+40=240(件);加工费用的约当产量=200+40×50%=220(件);原材料成本=31200×40/(200+40)=5200(元);加工费用成本=2200×20/(200+20)=200(元)。转出甲成品成本中,原材料成本=31200-5200=26000(元);加工费用成本=2200-200=2000(元);故第三步骤转出甲产品的制造成本为28000元。
三、图列式教学方法
学生汇总得出上面的解题过程后,就需要总结出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思路。此时可以总结成图表来归纳和概括,运用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效果。即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账簿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会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图解进行会计教学,直观形象。本题总结出逐步结转分步法的计算过程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这样可以看出,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企业产成品及其各步骤的半成品。这就为分析和考核企业产品成本计划和各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计划执行情况提供了资料。同时,还要注意半成品成本的结转与其实物的转移完全一致。由于各生产步骤产品成本中包括所耗上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从而能全面反映各步骤完工产品中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水平和本步骤加工费用水平,有利于各步骤的成本管理。当然,这一方法的核算工作也比较复杂,这是该方法的一个弊端。
四、小结
通过对本题目的讲解,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过性做了一次尝试。在授课中,发现多媒体的运用还需要精益求精,需要将成本计算过程与各种表格中的数据形象地统一,清晰地显示出各种表格中的数据间关系。与此同时,成本会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应更突出地强调各种成本整体核算流程的讲解,使学生对各成本计算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化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成本会计学的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课堂教学、学生的实践,以及成绩考核,都要做到符合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方法。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维宾,姚津.《新编会计模拟实习》(工业企业分册、第四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年3月
[2] 程明娥.《成本会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 P216
[3] 乐艳芬.《成本会计》.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更要掌握从事该专业的职业技能与能力。考试除了具有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功能之外,还是日常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考试方法的改革实质上是教育理念教学体系的改革,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
一、 《成本会计学》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必然性
(一) 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高专主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特点是动手能力强。所以考试改革应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使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技能、能力为主,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朝着掌握技能的方向发展。因此,考试改革是否成功要看是否培养出了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成本会计学》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所决定
《成本会计学》是高职高专会计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在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摆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是轻视实践的,加上知识的灌输比能力的培养容易进行,所以学校的会计教育,很容易走重知识轻能力的老路。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保证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我们在改革成本会计教学中,在对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特别注意能力的培养。而如何对技能进行考核就显得十分重要,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三)传统的考试模式已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传统闭卷笔试的考试方法在同一环境下、用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公平性。但确切地讲它只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说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多,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这样的考试不仅本身存在问题,还由于它的导向作用,使学生们朝着脱离实践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过去我们采用这种考试方法,培养的许多学生,虽然他们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可是实际核算能力太差,确切地讲他们只是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的知识,而没有形成实际的成本核算的技能与能力。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与课程教学目标还差甚远,确实需要进行改革。
(四)《成本会计学》课程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的迫切需要。
按照高职高职高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我院在教学改革中增加了实践性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在教学中也增强了实践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企业实际的成本核算案例为基础,能够运用不同成本核算方法、步骤进行成本核算并填写成本计算单、编制记账凭证、设置成本账户并进行登记等。
二、《成本会计学》的考试方式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所以高职高专教育的考试改革,应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根据课程特点与目标,我们采用了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的,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时间与空间按需设定的综合考试与多次考核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以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具体是:
1、理论考核
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占总成绩50%,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主观题,具体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计算及综合分析题等。
2.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有学生平时上课出勤、作业、课堂纪律、回答问题等方面构成,占总成绩的15%,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考勤表格、作业批改、随机抽查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灵活掌握,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等方面。
3、技能考核
采用分组抽签操作考核的方式,占总成绩的35%,主要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由教师事先准备好需要考核的各种有关成本核算的原始资料、各项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单和相关的记账凭证。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5-10人一组,学生从教师准备的题目中抽签决定自己要考核的题目。考题包括:
(1)根据所设置的企业背景,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及相应成本类账户,让学生掌握实际账户开设。
(1)月末根据所给的各车间的“工资结算单”、各种产品的产量和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等资料,按工资的用途和各类人员编制“工资结算汇总表”;将采用计时工资制的生产工人的工资,按照定额工时比例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编制“工资费用分配表”并据以编制转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2)月末根据所给的“领料单”、各种产品的产量、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和材料单价等资料,按材料的用途和使用部门编制“材料消耗汇总表”;将几种产品共同消耗的材料费用,采用定额消耗量比例在不同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同时根据“材料消耗汇总表”,和“材料费用分配表”,编制转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3)月末根据所给的辅助生产车间各项费用的有关资料、各辅助生产车间提供的劳务数量等资料,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按照交互分配法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 并据以编制转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4)月末根据所给的各工序的工时定额、在产品数量、完工产品产量,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等资料,计算各工序的完工率、在产品约当产量;如果材料为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按约当产量法分配产品费用,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并据以编制转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5)月末根据所给的第一车间、第二车间的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费用、月末在产品单位定额成本等资料,按照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半成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编制两个车间的“产品成本计算单”,并据以编制转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6)月末根据所给的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的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材料消耗量、定额工时,月初在产品实际成本;第一车间和第二车间本月的投产量、本月完工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单位工时定额、本月实际费用等资料,如果材料为一次投入,按照平行结转分步法的定额比例法计算两个车间转给完工产品成本的“份额”。
技能考核时学生分组进入考场,每组人数最好在10-15人之间,每人的考题都不一样,即使题的类型相同,但里面的数字不同,所以避免了互相作弊的可能。考核时间为每人30分钟,时间一到,不管是否作完,一律交卷。虽然,考核中每人只抽考其中的一个题型,但学生事前并不知道抽上哪一种,因此,学生学习和复习时,仍要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三、实践效果分析
实践证明,改变传统上考前串讲,主要依靠闭卷笔试考核学生学习情况的做法,增加技能考核,不但客观考核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考试的准备过程中真正学到了东西,深受学生的欢迎。在考核过程中用正式凭证、账表进行操作,学生也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缩短了学校与实际工作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缩短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期”,通过改革也更加突出了高职高专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改进建议
1.成本会计教学效果分析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自2009年财务管理专业招生以来,对该专业学生开设了成本会计课程,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在2012级培养方案中将这门课程的开始时间进行调整,也是基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该课程。通过问卷和座谈的方式,对我院现有财务管理专业已开设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1学生对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的认识模糊不清通过教学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成本会计就是讲如何计算产品成本,而忽略了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考核等相关管理职能。成本会计课程本质上是一门专业的会计课程,而学生却不能将成本与会计上的证、账、表联系到一起,将成本与会计相互脱节.
1.2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对知识的掌握局限于表面成本会计课程不同于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主要之处在于对于各项费用的分配都有若干种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的计算基本通过练习学生都能掌握,但是具体需要选用哪种方法学生却很茫然,比如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时就有在产品按年初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原材料费用计价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等,对于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学生就不清楚合适用何种方法。
1.3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较差,综合运用能力不强成本会计中对于产品成本的计算涉及到料、工、费等的多个项目,对于不同的项目承担的对象不同,因而费用归集、分配与结转的程序也不相同,这就需要借助各种费用分配表来完成各项数据的处理,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成本费用的分配和产品成本的计算视为纯粹的成本计算,而忽略了或者无法将其与账、表、证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导致学生无法将费用正确地反映到凭证和账簿中。比如学生计算出产品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等单个项目时比较容易,一旦要求通过品种法、分批发或分步法将产品成本计算出来,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将前面学过的各项费用分配联系起来,通过各种费用分配表在账簿中反映。
2.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我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成本会计教学,财务管理教研室经过调研与讨论,形成了成本会计教学的新想法。
2.1 正确确定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成本会计课程虽然是以成本核算为主体,对产品的制造成本进行核算,但仍离不开基础会计所学的会计原则、记账规则和相关会计循环等内容,实际上是对基础会计知识的进一步解释和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明确成本会计课程在财会'知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教学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等环节来加深学生了解各类费用要素的核算和账务处理的经济实质,从而真正掌握该课程。
2.2 成本会计教学内容的构建
第一部分:学前准备。组织学生了解成本会计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实地参观企业车间或者通过影视观摩学习加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的组织方式及生产工艺流程有所了解。
第二部分:成本核算。这部分应包括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单项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最终产品成本的计算三部分。对于单项生产费用的核算采取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将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和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作为难点进行讲授;对于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部法及分类法和定额法等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讲授。
第三部分: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这部分包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明细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还包括了商品产品成本报表分析和主要产品单位成本报表分析等。这部分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进行讲授。
第四部分:成本管理。这部分包括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的内容。成本分析部分采用理论教学的方式,主要内容有成本分析的程序和主要基础方法,全部商品、可比产品、单位产品成本的分析。成本控制部分包括了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法等,该部分需采用案例教学的形式按成讲授。
第五部分:知识拓展。主要包括商业企业、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等的成本核算。这部分采取专题讨论的形式进
第六部分:综合应用。以品种法为典型训练产品计算整体流程和方法,采用实验室幸工做账的方式实施。
2.3采取案例教学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课程,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这门课程,可以选择一些成本会计的相关案例,将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通过案例来讲解,使学生通过案例来了解成本核算的全过程,以此来弥补学生企业生产经验的不足。
2.4增加校内的实验课程
成本会计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除了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生产工艺过程,还要加大学生做成本会计练习题的数量,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学习风格;团队精神;实验教学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管理者和生产者,会计学专业培养的人才特点是具有广泛的知识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成本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内容繁杂、实践性强,成本会计类课程安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课堂的理论学习,结合实际动手操作,提高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并将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来,为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和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为了考试能顺利通过而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掌握课程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考试结束就把课程所学忘记。本文通过分析科尔博的学习风格理论,探讨针对不同学习风格进行成本会计的教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成果。
一、科尔伯(Kolb)学习风格理论
个体具有差异,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被称为学习风格。教师在安排教学方法时,学生的学习风格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风格的分类方法有许多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风格进行了分类。科尔伯(Kolb,1985)的学习风格包括具体的经验(concreteexperience,CE),省思的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RO),抽象的概念(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AC),主动的实验(activeexperience,AE)等四阶段学习循环。这四个阶段学习环,包括:(1)具体的经验(CE),以个人的感受获得实际经验;(2)省思的观察(RO),通过仔细的观察进行价值判断;(3)抽象的概念(AC),通过文献研究等进行认真思考解决问题;(4)主动的实验(AE),通过实际进行实践验证理论以达到学习目的。四阶段学习环的比较如表1所示。根据不同学习者侧重的阶段不同,科尔伯定义了四种不同的学习者:(1)分散者(Diverger),分散者是处在学习环中具体的经验和省思的观察阶段(CE-RO),是善于想象的学习者,这类学习者吸收具体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把其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概括;(2)同化者(Assimilator),同化者是处在学习环中省思的观察到抽象的概念阶段(RO-AC),是善于吸收的学习者,他们从抽象的理念出发进行思维加工,边观察边思考;(3)聚合者(Converger),聚合者是处在学习环中抽象的概念到主动的实验阶段(AC-AE),是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的学习者,他们从经验中抽象出信息并进行积极加工,从一个观念出发,然后通过试验验证信息;(4)顺应者(Accommodator),顺应者的学习特征是处在学习环中主动的实验到具体的经验阶段(AE-CE),这类学习者感知具体的信息并积极地加工,他们是感觉者、试探者和操作者。学习环中不同学习阶段与学习风格的关系如图1所示。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特点如表2所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针对不同学习风格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
二、成本会计类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成本会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对产品成本进行合理的分配与计算。在制造业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受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影响,成本核算方法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其成本计算程序前面几个步骤基本上是相同的,大致分为:(1)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按要求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2)对各项要素费用进行审核和控制,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3)正确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编制待摊费用分配表和预提费用分配表,同时登记待摊费用明细账和预提费用明细账;(4)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辅助生产费用,登记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按一定的方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编制辅助生产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5)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归集制造费用,登记制造明细账,按一定的方法分配制造费用,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6)如果管理上要求单独核算的控制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时,应正确核算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7)根据以上各种费用分配表及有关资料,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并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确定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个成本核算程序中,前几个程序基本一样,不一样的是在最后的第七步,确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教材与教案的实例编写都是假定当月生产费用已经归集完毕,也就是说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数据起点是从月初在产品成本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分配计算确定以后开始的;另一方面教师讲授时受时间的限制,一般均将程序的一至六步省略,只从第七步讲起。由于没有前七个步骤的铺垫,每种成本计算方法的数据的来龙去脉没有讲清楚,对于初次接触成本会计的本科生来说,学习时常常感到困难重重,而且与前面所学知识脱节,使学生知识结构前后不能连贯且不成体系,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和接受。因此,根据学生特点,不同的学习风格引导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成本会计的内容,掌握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三、基于学习风格的成本会计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科尔伯学习风格理论,开课前最好能针对全部选课学生发放学习风格问卷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诸如“你认为自己的最佳学习方式是什么?”备选答案为分别是:(1)通过直观的感受,(2)通过仔细的观察,(3)通过认真的思考,(3)通过亲自实践。调查问卷以科尔伯的学习风格研究工具(学习风格表,LSI)为基础。通过问卷回收后的统计分析,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尽量涵盖各类学习风格的学生,这样可以提高个学习小组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合作精神。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发现学生内在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索性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将成本会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课程开始之前,应先给学生介绍将要接触的实验所涉及的企业整体情况,如产品的类型和成本结构,产品的生产流程,基本生产车间和辅助生产车间的构成与各自的生产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虚拟为企业的实际成本会计与管理人员,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设计出一套适用的的成本核算方法余成本管理系与,并将成本核算结果与成本管理目标形成文字材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职业界对成本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以及自己对会计课程的要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桦.高校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财会通讯,2011(8)
[2]史元.论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12(36)
[3]胡爽,郑立新.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及对策研究[J].新经济,2016(Z1)
[4]赵亦恒.提高会计专业学生技能的策略[J]新经济,2015(11)
目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中,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都与现代复合型会计应用人才的教育要求以及企业的岗位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使得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1对教学重要性的忽视
自《成本会计》从会计课程中分离出来后,就成为高校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并驾齐驱。但这门课程的设置被认为是财务会计不足的补充,在我国会计教育事业中,认为它是财务会计课程的一门附属课程,远没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重要。从学生角度而言,认为《成本会计》课程中的部分内容与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交叉重复的,在学习成本会计这门课程的时候感到定位不明确,对大量的公式计算与表格也感到枯燥,并且在会计类的相关职称考试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成本会计的内容比重很小。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部分高校对《成本会计》课程的学时进行压缩,学生也以应试、求职的有用性高低为判断标准,因此忽视了《成本会计》的重要性,对其关注程度低。
1.2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要求严重脱节
在《成本会计》教学中,人们只重视传统的成本会计计算原理与方法的教学,只是就成本论成本,就教材论教材,没有站在学术的前沿,及时掌握社会需要的动态。例如,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使企业能够从事产品多样化生产,并解决了产品精致化的要求;但在成本会计教学上的处理方法一般是以很低的直接人工去分配很高的制造费用,最终会使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导致经营决策失误;再如,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由于网络交易的临时性,当某项交易完成后虚拟的交易主体就会解散,在成本计算时将短暂的经营期限再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显得没有必要,现今的成本计算方法较难解决这类问题。对于适用于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要求而提出成本的新思想与新的计量方式,则因教材、学时等原因而避重就轻地一带而过,使得学生一旦上岗后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
1.3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当前的《成本会计》教学大多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与模拟实训及辅助教学等方法。由于其计算量大和表格繁多等特点,使得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强。教师按照教材上的案例及表格来讲述各数字间的结转关系,从而给了学生“照本宣科”的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2〕。有些学校也配套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现今都采用PowerPoin量制作成本会计课件开展教学,但只能是对公式与方法的呈现,对要点起到提示的作用,对于企业生产流程、各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仍然无法形象地展示出来。
1.4电算化教学仍属空白
现在几乎所有高校都有会计上机模拟室与配套的会计软件,但仅仅只针对财务会计教学,市面上没有成本会计教学专门的电算化教材,也没有相应的电算化软件,只是在财务用友会计软件的高级版本里才有,且只适合企业使用。学校的学生无法进行相关练习,只能“纸上谈兵”,采用纸制的凭证账簿报表来进行模拟实训。
1.5课程偏颇于理论教学
多数高校对于《成本会计》的课程设置仍然偏向于理论教学,理论学时远大于实践学时,甚至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设计实践环节,由于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实践教学,学生缺少对制造业生产的直接了解和认识,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例如,对构成成本要素的分配如材料费用分配表、人工费用分配表、折旧费用分配表等是按不同章节分开讲述的,若学生不通过实践模拟环节,则很难系统性地掌握各种成本构成的知识,更达不到整合的效果。
2《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成本会计》是一门独立课程,较其他会计学科课程而言形成比较晚,还没有一套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供教育工作者参考,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既要在实践中探索,也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2.1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由于《成本会计》是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一门专业课程,它融人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该从整体发展与综合性出发,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使学生意识到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掌握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为成本会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要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搞好整体优化。在课程内容的确定上,确立为满足不同的目的而提供成本信息的思想,结合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和考核等内容;在保留成本会计传统体系中的理论与方法的同时,简化过多涉及其他管理领域的内容,扩充成本控制战略等成本管理领域的新概念和理论与方法,使《成本会计》的体系内容更具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成本会计》逐步向经营型成本会计发展,形成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在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成本会计》是介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的一门课程。正因为如此,在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中,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之间常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或重复,我们教学者为避免这种现象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首先,在选择教材上把侧重点放在“管理成本会计”这种综合性的学科上,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内容整合为一门更适应教学要求的课程;其次,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之间增加沟通协商,避免重复教学。对于难以避免的重复内容,例如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中的“标准成本法”等,也要强调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各有侧重的阐释;最后,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也要注意各门课程的知识衔接,使得学生既能系统性又能有针向性地学习。
2.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应当摒弃以往传统式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应注重激发学生在接受教学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将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引人到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中,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兴趣,更多地去引导学生通过生产流程与管理要求、账户设置与结转、比较与归纳去掌握计算公式与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1)“课前观摩”教学。老师讲授每一单元新课之前,首先组织学生观摩相应的实际业务或生产经营过程,从而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性认识,以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社会生活体验,往往老师讲了很多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如《成本会计》中辅助生产车间的成本计算法这一单元,在讲授五种分配法前如果先组织学生观摩一下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模式和工序流程,那么讲起课来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但这样做往往受时间、场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因此,教师应当事前做好准备工作,根据单位教学的需要,深人企业调查研究,并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要观摩的内容制成影像,从而既拉近课堂与企业和市场的距离,也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s],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课堂精讲,引人案例教学。老师尽量压缩讲授时间,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讲明、讲透,对于具体的核算、计算、分析及管理方法讲清步骤、突出要点,其他技术问题放在实训环节边做边学,为实训教学作好时间和内容上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精选相关的案例,先让学生讨论案例,然后教师结合案例讲解教学内容,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使课堂教学更生动具体且通俗易懂。为达到这一效果,我们一方面精读教材,进行精美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应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搜集、筛选教学案例。
3)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完成每一单元的教学任务后,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训。通过模拟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在学生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进人社会实习前有必要进行一次校内综合“实战演习”。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系统地进行专业知识、实际业务、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为搞好模拟实训,我们应当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实习环境尽量仿真,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安排学生在财务处实习等,提高对成本会计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模拟实训的内容相对集中,让学生进人一种工作状态,体现职业化的感觉,以便日后能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需要。
2.3完善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应当重视实践操作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模拟实验是对学生会计理论的检验,使学生能更早适应社会需求,它强调会计知识学习和动手能力并重。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搞好实验教学,首先,应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其次,要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配备多媒体、电脑、沙盘等设备,创造仿真的会计环境,从成本的核算到成本的管理控制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给所有的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且布置相应的岗位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搜集资料,相互讨论,寻求教师的帮助,进而解决问题川。在会计模拟实验阶段,通过给出某模拟单位某一特定月份完整的会计资料,包括企业基本情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成本计算方法、各账户的月初余额、原始经济业务、财务分析指标、相关财务制度和政策规定等,根据各项经济业务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核算成本、编制报表到财务分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单位的财务部门,通过一整套的会计实验课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长远角度而言,成本会计还应当实现电算化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应当总结自己的经验,编写成本会计电算化方面的教材,财务会计软件的研发人员尽快研发出成本会计电算化类的教学版软件,使成本会计教学质量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