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技术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联盟 技术知识 技术创新
一、前言
当前企业产品向个性化、多功能化急速转变,如移动终端每年都有大量新产品问世,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而生产批量却越来越小。新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企业为维护自身生存必须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可以说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技术知识的竞争。
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是企业联盟的关键任务,以最低成本优先获取知识是企业联盟的重要行为问题 [1]。当从知识与学习的角度去观察企业联盟,会发现联盟的活动体现为一系列知识的流动过程,与之相伴的是联盟成员不间断的学习过程,所以企业联盟的知识流动是通过联盟内组织学习的过程实现的。为实现经济效益,保持企业联盟良好平稳发展,就势必要促进知识流动,提高学习效率。
传统的企业战略协同采取刚性方针,使用战略兼并、收购、建立合资或合作公司、资产重组建立企业集团等手段实施规模效益和合理配置竞争资源[2]。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这种情况开始发生转变。行业分工的专业化和细致化使得现代产品越来越复杂,单件产品包含更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所以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独立承担一项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全部工作[3]。
与此同时,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减少开发、制造周期日益成为企业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最有效途径之一[4]。为解决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摒弃了传统的协同策略转而采取与其它企业共同协作结成合作联盟的全新合作方式[5]。
企业联盟在国外应用的比较广泛,尤其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仅在新材料、信息和生物工程等关键技术领域组建的跨国技术联盟就多达4500多个。从企业联盟集中分布地域来看,大多数企业联盟形成集中在市场需求巨大、专利保护制度相对完善、研发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如北美、亚洲和欧洲等。从企业联盟的成果来看,据统计在OECD国家中,不同国家两个以上发明者共享专利权的比例从1980年的2.1%上升到1995年的4.7%,这也就意味着在100个专利中约有5个是跨国企业联盟的合作创新成果。
国内出现企业联盟较晚,但目前企业联盟已经成为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本文将重点放在高新技术和专利技术领域,系统回顾了企业联盟的相关文献,结合国内企业联盟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联盟内学习型组织的研究,分析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内的创新过程和影响因素,对企业联盟的建立和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二、企业联盟研究回顾
研究企业联盟问题的传统出发点是交易费用理论[6],研究发展至今学者们已经从联盟纽带角度、功能角度、战略角度、跨国经营角度、博弈论角度等对企业联盟进行过阐述。
Porter & Fuller (1986)认为企业联盟是一种超出正常市场关系而又小于兼并的联结,是不同企业之间的长期联合[7]。Teece(1992)从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他指出联盟要求合作伙伴拥有同一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共同承诺调动自身资源协调各自行动[8]。Yashino&Rangan(1995)提出了建立企业联盟的三个先决条件:
(1)企业保持独立性但联合致力于同一目标。
(2)联盟内的企业分享联盟收益并分工控制特定业务的绩效。
(3)合作企业在一个或多个关键领域如技术、产品等方面持续作出贡献[9]。
Gulati&Ranjay(1998)认为企业社会存在的客观性和融入性的要求是联盟形成的基础,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联盟是一种为追求共同利益和目标而组成的社会网络,是企业之间为形成某种排他而进行的一种自发行为[10]。蔡兵(2000)指出并购与联盟所导致的交易费用、企业对交易的依赖程度以及企业综合实力的对比都会影响到两强企业对于并购还是联盟的选择[11]。陈雯, 张强(2007)认为收益是维系企业联盟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联盟是一种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的共赢关系,其本质就是追求经济利益[12]。
企业联盟是企业间为防止恶性竞争、避免开发同类技术、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结合成的互补或加强型组织,能够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并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何通过组织学习提高企业联盟的创新能力,是企业联盟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对联盟的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企业联盟技术知识学习过程分析
知识本身就是在创新的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的外在物[13],而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内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提供给联盟成员进行学习和借鉴,所以只有技术知识进入流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或者说在联盟内真正实现技术创新的就是技术知识的流动。
根据企业联盟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本文认为企业联盟内技术知识通过学习型组织进行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企业联盟内进行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提高技术知识共享的程度,促进技术知识的学习。陈国权(2002)指出学习型组织对知识资源的创造和利用是有意识、系统化和持续的,所以才能够不断改善自身以适应复杂的内外环境从而保持持续的竞争力[14]。所以企业联盟技术知识的学习就是构筑良好的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完成技术知识的共享、转移消化、吸收整合和再开发的创新过程。
技术知识创新的起始环节就是技术知识的提供与共享。企业联盟是强强联合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种方式,所以一旦缔结联盟企业间就要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势互补,实现的基础就是对自身、联盟伙伴和联盟技术情况的充分了解和共享。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同类产品的重复开发,最大程度降低创新成本,这是符合联盟创建初衷的基本要求。
作为企业联盟,应该建立一个平等、互信、合法的共享平台,使联盟成员能够在这一平台上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企业愿意将自己的技术特别是专利技术、自有技术等知识拿出来与其它联盟成员共享的时候,联盟的共享平台起到技术创新孵化器的作用,使创新进行的更充分。作为联盟成员的企业,要经常向联盟派遣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也要经常从联盟邀请技术专家回来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分享联盟的技术和成果。而企业内部也应该创建以技术交流活动为主的学习模式,普及企业技术知识,支持和鼓励员工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学习交流。企业联盟的主要任务就是技术创新,必然涉及大量的高精尖技术和专利技术,当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联盟信息的充分了解之间出现矛盾的时候,联盟技术知识的共享就成了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共享是技术知识流动的首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在企业联盟间流动的基础。
技术知识的转移消化既包括知识源的发送、传递也包括知识接收方的接纳、理解,同时还包括知识接收方对知识源的反馈,这是一个在联盟与成员以及成员与成员之间同时往复进行的过程。其中,知识接收方的接纳、理解不是仅仅包含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的学习过程,而是包含了全体企业员工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企业联盟中的成员由于经营背景、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不同,对联盟和联盟伙伴提供共享的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也有所不同。知识发送方表达能力和知识接收方理解能力的不对等,会导致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特别是包含了高新科技和专业技术的知识,由于专业领域和优势倾向上的差异,在知识接收方的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避免这种缺失,保障企业联盟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技术知识的创新需要下一环节,即技术知识的转移消化。只有每一个联盟成员包括企业联盟自身,都能充分理解传递的技术知识,共享才有意义,技术知识才可以在联盟内有效传播。
技术知识的吸收整合是指联盟及联盟成员将转移的技术知识重新整理规划,选取与自己相关的部分应用于自己生产实践的过程。组成联盟的企业都有各自负责和擅长的专业领域和产品范围,所以经过消化吸收的技术知识要在内部进行细化和重组,才能进入生产实际。这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技术知识结构和内容的调整,可以使技术知识更快的转变成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这是将技术知识与绩效连接在一起并体现了技术资源经济效用的最重要途径。
技术知识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新增经济利益上,还给新技术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捷径,大大减少开发的投入。技术知识一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会产生出新的理论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开发就是技术知识的创新。借助于技术知识进行再开发,可以减少技术创新成本、提升单位知识价值,同时增强自身研发能力加快开发速度。再开发的新知识重新进入共享环节,供联盟成员学习、借鉴,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所以企业联盟学习技术知识创新体现的是企业联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联盟以此获得持续竞争力,得以不断发展实现联盟成员的共赢。
四、结论
企业联盟技术知识的创新,主要取决于各联盟成员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企业联盟是一种企业间为寻求优势互补而形成的组织,是强强联合。任何一个联盟成员的优势技术都能够提高整个联盟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样任何一个联盟成员技术上的缺陷都有可能影响联盟的技术进步。相近的技术背景意味着能够以同等时间理解同一技术知识,减少技术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并且加快技术知识从共享到整合吸收的速度,从而降低企业联盟技术创新的成本。联盟成员自身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保证技术知识较高的利用率,拓展技术知识的内涵,开发更多新知识重新进入企业联盟的知识共享。所以,企业联盟成员的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联盟技术知识转移消化和整合吸收的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到联盟技术知识再开发的高新技术含量和新一轮提供共享的源知识的质量和数量。
企业组成企业联盟,保持共同愿景用合作代替竞争,以联盟整体的形式创新,既避免了恶性竞争带来的不良后果,又减少了同类产品和技术重复开发的成本。联盟成员通过提升自身研发能力以确保联盟整体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是企业联盟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巩固联盟关系、维护联盟存在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Kale, P., Singh, H. and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tection of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21):217- 237
[2] Andrew Campbell, Kathleen Sommers Luchs 编著,任通海,龙大伟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师汉民.论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生[J].中国机械工程, 2000,11(3):121- 125
[4] 刘飞,张晓东,杨丹.制造系统工程[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5] I.MEZGAR and G.L,KOVACS,1998,“Co- ordination of SME production through a co- operative network,” [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9, 167- 172
[6] Williamson, O.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1(36): 269- 296
[7] M.E .Porter and M.B. Fuller.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In M.E. Porter(ed)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M].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86:321
[8] Teece , D.J., technology transfer by multinational firms: The re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 how[J], Economic Joumal.1977,87: PP. 242- 261
[9] Y ashino, Michael Y . And U.S.R angan,1995. Strategic alliance- an entrepreurial approach to globaliz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0] Gulati , R anjay , Alliance and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1998,19: 293.
[11]蔡兵,《企业强强联合的交易费用经济学解释》[J],《学术研究》2000.7.46- 51
[12]陈雯, 张强. 基于模糊联盟合作博弈的企业联盟收益分配策略[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 27(8): 735- 739
[13] Mazzucato, M. and Geroski, P.A.“selection and the Learning Curve”, in Pier Palil Saviotti (ed), Applie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3, pp, 322- 335
[14]陈国权.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本质特征与设计原则[J].中国管理科学, 2002, 10(4): 86- 94.
[15] 金鑫.面向分布式创新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
[16] 周晓.组织学习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
[17] 陈艳艳.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能力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是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的展示,配合课堂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效地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多种信息处理和再现功能,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呈现的重要手段。(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有利于推动教育创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大容量的教学信息储存和多样化的教学信息显示,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育信息在一定时间内大量高速率地传输,其传输数据的多媒体性,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提供了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而且正在成为学生极为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主动选取教学信息。(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应用促使教师更新教学方式。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多种电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设备和手段在教学中的使用,广大教师所面对的已经不再是粉笔、黑板、教科书了,而是更加丰富的教育媒体。
二、以“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模式为例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硬件电子感应白板和软件白板操作系统的有机整合。它可以与电脑进行信息通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教学环境。交互式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最完美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交互白板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现出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引导、互动、拓展、反馈的特点,具体如图所示。
在这个模式中,左边部分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老师以及教学资源间的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作为三者的中心,教学资源和教师都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交互白板教学资源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支持环境;教师施教于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帮助;交互白板作为互动课堂教学的载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图例的右侧,“入境、自主提问”是在运用交互白板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导学、尝试学习”指的是利用交互白板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尝试性学习,自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拓展、自主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交互式电子白板给出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查漏补缺。“反馈、检验效果”旨在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反馈结果,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重要的资源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而流失,如学生课上的发言,与同学们的讨论以及任课老师随口的评语,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宝贵的资源,都应随时被记录下来,供老师开展教研,供学生课后查阅。
三、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地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同时要求教师掌握节奏,加强互动合作,积极探索和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发展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主,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积极鼓励和引导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关键词]技术创新 科学计量学 文献共被引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分类号]N99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数据获取,采用主题检索形式,经过反复比较,参考若干比较权威的技术创新研究文献,并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确定采用T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OR(technological lnvcn-tion*)),在Web of Science的SCI、SSCI与AH&CH中进行主题检索,比较符合学术规范。检索时间跨度为2004-2008年。
研究所用的主要软件是CiteSpaceII,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美籍华人陈超美博士开发出来的一种知识可视化计量软件,该软件可以在其主页(http://cluster.cis.drex-el.edu/-ccben/citespace/)上自由下载,免费使用。
2、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利用CitespacelI软件对所下载的5179篇文章进行文献共被引(cited document)分析,运行结果显示网络中有304个节点与l 321条连线出现,并且形成形象化的“聚类面积”;另外,启动CiteSpaceII中作者关键词与出现频次功能,图谱的各文献聚类中会进一步显示各共被引聚类文献的施引文献出现的关键词,见图1。
某一研究领域作为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与作为研究前沿的施引文献,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共生依附。对于知识基础的内涵而言,可从被引文献的中心度、被引频次等角度进行解读;相应研究前沿的研究主题可在代表性被引文献解读的前提下,从施引文献中出现的关键词内容剖析,相互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而界定。
2.1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知识群
根据核心知识群中关键节点论文和施引文献关键词,对这个研究前沿的内容和特点做如下概括:以演化理论和知识理论为基础,以国家创新系统为条件,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
在这个核心知识群内,存在10多个关键节点论文,如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和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等,是这一研究前沿的主要知识基础。同时,从这个知识群的施引文献中提取出若干关键词,作为核心知识群的内容分析与术语标识。
这一研究前沿知识基础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两个主要理论:①演化理论,其代表性著作为――纳尔逊与温特的《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9。纳尔逊等在著作中,提出经济变迁的演化思想,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诞生,其在提出惯例、搜寻、选择等概念的基础上,认为企业的惯例化行为是产业分析的微观基础,企业间的竞争是产业演化的动力思想。②知识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核心知识群的一个关键节点论文――格瑞特的《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被引频次为17,中心度为0.01。在假定生产的知识需求与知识特征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一个集成知识的制度,探讨了企业集成专家知识的协调机制。
这一研究前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提出,成为企业技术创新链的社会条件。其代表作是弗里曼的《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8,该著作是研究国家创新系统的名著。弗里曼根据日本的经验,首次提出并阐释了“国家创新系统”学说,其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本质和各个层次的分析,指出技术赶超不只是个别技术的赶超,而是技术经济范式的转变和赶超,依赖于国家创新系统对技术创新资源的集成能力、集聚效率和适应性效率。
这个研究前沿的中心内容是以企业及产业联盟为主体,形成从机会来源、研发、产品到扩散的技术创新链。其涉及到的主要关键点文献有:①斯彻勒的《企业规模、市场结构、机会与专利发明的结果》,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6。该文论述了企业规模与专利及发明、企业规模与国家环境政策、市场结构与技术机会及技术绩效、市场结构与技术变迁、市场集中度与创新等问题。②艾森哈德特的《动态能力:它们是什么?》,被引频次为23,中心度为0.04。该文重点集中动态能力与更广泛的资源基础观的企业问题,提出动态能力是一组具体过程,譬如,产品开发、战略决策制定与联盟。
核心知识群“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创新链”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1所示:
核心知识群的研究内容中,代表性的被引文献主要体现演化经济学、企业知识理论、国家创新系统、动态能力、架构创新、产品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等思想,同时,表1所示施引文献中出现了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知识等代表性关键词,由此可以推断,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演化和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方面。
2.2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
由图1可知,以“核心知识群:演化与知识为基础的技术创新链”为中心,经由若干关键节点论文的中介作用,在附近衍生出若干小聚类迭加而成的“次级知识群”,这是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进一步延伸。
2.2.1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
在显现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次级知识群l中知识基础的被引文献,突出的内容是对国家创新系统深化发展的新见解:创新三螺旋。其代表作是提出“创新三螺旋理论”的艾茨科瓦茨的著作《创新动力:从国家系统与“模式2”到大学一产业一政府关系的三螺旋》,被引频次为8,中心度为0.01。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针对研究体制,比较了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可替代的模式。
次级知识群1中,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核心竞争力及相关创新能力。涉及到的重要论文有:①伦德瓦尔的《生产、创新与竞争力构建的国家系统》,被引频次为11。首先,该文说明了国家创新系统慨念的出现与扩展;其次,从生产结构与创新及竞争力构建结合方面,描述了国家创新系统奥尔堡版本的演化;再次,讨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的挑战。②普拉哈拉德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被引频次为23。普拉哈拉德首次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鉴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有三:①核心竞争力能为企业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②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③核心竞争力应当具备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性。
次级知识群1“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创新、研究与开发、企业、产业、动态能力、吸收能力、成长等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以较高频次
出现,可以推知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创新三螺旋与核心竞争力”方面,同时,绩效、产品开发、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等关键词的出现,可做为该知识群所密切关注的“知识域”。
2.2.2 次级知识群2: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
次级知识群2中,构成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主要代表作是:巴尼的《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被引频次为43,中心度为0.03。巴尼基于企业的战略资源是异质的、不可流动的与稳定的前提下,认为企业资源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头,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资源潜力的四个实证指标是价值、稀缺性、可模仿性与可持续性。这个研究前沿被引文献的主要关键词,如表3所示:
巴尼的企业资源观的思想属代表性研究内容,另外,表3中创新、研究与发展、产业、企业、基于资源观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研发与创新”方面。
2.2.3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
次级知识群3中,体现研究前沿的首要内容是国家创新系统,其中深入探讨国家创新系统的有两篇代表作:①伦德瓦尔的《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概念与开发工具》,被引频次为35,中心度为0.36。该文认为创新系统慨念产生已有20余年,并在今天的决策者与学者之间广泛传播。该文还探讨了这一概念如何与为何产生,主张进展的关键是更好地理解作为创新基础的知识与学习,理解不同的创新模式之间如何相互补充,找到具体国情的支持。②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个比较分析》,被引频次为13,中心度为0.01。该著作比较分析了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资助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体系,并明确指出:创新是大学、企业等有关机构的复合体制,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在技术的私有和公有两方面建立一种适当的平衡,并且研究了大学、政府、企业在新技术生产中的作用。
次级知识群3“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4所示:
次级知识群3中的被引文献,伦德瓦尔与纳尔逊的国家创新系统等的被引频次与中心度处于突出位置,并且,表4所示创新、合作、成长、企业、产业等代表性关键词出现,这说明其研究主题为“国家创新系统下的合作创新与企业成长”;另外,技术、知识、扩散、创新系统、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其亦是该知识群所关注的前沿所在。
2.3 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边缘知识群
图1显示,除“核心知识群”延伸而出的“次知识群”之外,周围分散着一些“边缘知识群”。它们虽然处于比较分散的状态,但是属于值得关注的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这三类知识群构成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核心一衍生一边缘”三个层次格局。
2.3.1 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边缘知识群1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艾然博格的《如何评估诊断标记测试――氟美松抑制试验的上升与下降的经验》,被引频次为1。边缘知识群1“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边缘知识群1中,行为改变、信息、医学、人口、质量等关键词出现,结合主要被引文献的内容,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行为医学与人口质量”方面。
2.3.2 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 边缘知识群2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何弗的《反现代主义:魏玛与第三帝国的技术、文化与政治》,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2“工程设计与工程教育”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6所示:
由6可知,边缘知识群2中,工程教育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52程设计与工程教育”方面的问题。
2.3.3 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 边缘知识群3中,作为知识基础的主要文献有莱恩尔特的《瑞士农民从再循环人类基因营养中如何认识肥料》,被引频次为1。该文对467个瑞士农民进行邮件调查,研究接受尿样为化学产品的情况。研究认为,信息与早期利益参加者,对于成功的技术转移是至关重要的。边缘知识群3“生态毒理学与微污染物处理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7所示:
边缘知识群3中,被引文献内容及表7所示废水系统比较、循环、生态毒物学危险评估、微污染物质等关键词的出现,说明该知识群的研究问题主要关注在“微污染物质处理”等方面。
2.3.4 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 该知识群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主要有萨迟尼的《膀胱癌诊断中调聚物的适当量》,被引频次为2。边缘知识群4“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8所示:
边缘知识群4中,通过对被引文献内容的理解,另外,表8所示蛋白质组学化验、诊断等关键词的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主要研究主题与前沿围绕着“新型临床检验与诊断”等问题。
2.3.5 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 边缘知识群5中,作为知识基础的文献有古顿的《从喂养蝌蚪肠上皮细胞提取的核开发能力》,被引频次为11。边缘知识群5“胚胎干细胞与基因技术”的施引文献中关键词,如表9所示:
由表9可知,边缘知识群5中,胚胎干细胞、胚泡、杂交细胞、重组等关键词出现,表明该知识群的研究主题与前沿主要集中在“干细胞与细胞重排”等方面。
因此,边缘知识群的研究主题表明,当代国际技术创新研究正在逐步向工程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与生物工程等领域深化和开拓,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反映,亦是值得关注的技术创新研究前沿的生长点。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社会的来临,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何探索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 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能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们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本校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三、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因此计算机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
1、目标激学:针对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追求。于是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上课伊始,展示课堂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重视。在课堂上要不断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学习当中,激发进取心。
2、竞赛激学:争强好胜,是人的天性。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因此,对于汉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二)、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玩中求知。根据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玩也是他们的一个天性,在玩中学习计算机知识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学生学习“鼠标操作”这一节课时,让学生玩Windows自带的游戏《纸牌》,先给学生讲清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让学生带着“在这个游戏中,你用了鼠标的哪几种操作?”这个问题自己玩,自己总结。然后,在全班交流,总结归纳,学生很快就学握了“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右击“这五种用法。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结构,以便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接受老师赋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能力。为此,我用画图、“扫雷”、“纸牌”、“金山打字游戏”等益智教学游戏,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己的画取名或将自己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让学生认识键盘,上机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终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己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己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非常高兴。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重直观,化繁为简。比如讲键盘的使用,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接受更快些,那么我们就应采取适合他们学习方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每介绍一个键,大家立即动手操作这个键,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直观,同学们感兴趣,它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3、重教法,生动灵活。初中学生天真活泼、好奇、顽皮好动,但他们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差。如果仅仅凭口头上讲授计算机知识,显得比较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课堂效果肯定不理想,必须要采取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 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由于我有了这种新理念、新意识,学生们平时就主动积累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
4、重精讲,熟能生巧。精讲多练就是多一些上机操作的时间。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多练习,学生自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例如:我在“文字编辑”练习时,采用了使用多种文字编辑练习软件的功能对比,使学生对word2003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为了增强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先熟悉word工具,再熟悉软件。接着就进行文字录入比赛,使他们在玩中练,练中学,学玩结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了愿意学,主动去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学科,其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不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是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责任。我们还需要再加努力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结合本校实际认真实践。为了中华民族的腾飞,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沈阳 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推进新课程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新课程教学方法指要 山西 山西人民出版社
创客教育模式主要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实践、分享, 通过技术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来推动教育的发展。创新理念的提出需要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 然后再试点, 最后推行到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创客教育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 需要理论支撑、技术支撑。它打破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教学环境。创客教育模式的跨学科性、体验性、综合性、协同性等都是传统教育模式不具备的优点, 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印象。创客教育模式的提出是顺势而为, 是伴随时代进步而产生的, 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意义。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要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不断创新, 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头脑, 用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模式开展教育。
二、创客教育模式的优点
(一) 打破学科边界, 培养全面型人才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加激烈, 学校不得不培养全面型人才, 以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培养全面型人才就要有合适的教育模式, 创客教育模式是一种跨学科性的教育模式, 是适合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注重专才的培养, 意思就是在某一方面发掘学生的特长, 强调专业性。而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精细, 需要专业性人才的同时, 还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数学和计算机等学科本质上是相通的, 由于考虑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它们分开了。现代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的共享性、协同性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 利用科学技术, 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客教育模式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而提出的, 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重点、以培养全面型人才为目标。创新包括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就是打破常规思维、颠覆思维;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创新品质基于传统的道德品质上, 用创新精神练就的一种品质。这些品质是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开始, 只有适合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客教育模式的综合性、协同性可以让每个学生所学的科目同时进步,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创客教育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国家开始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小学信息技术以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简单程序为基础, 目的在于教会小学生基本的电脑操作和培养他们对程序的兴趣爱好。现实生活中,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没有被高度重视, 因为现在的应试教育还是以考试为中心, 分数的设置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较低。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信息技术, 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因为创新需要想象力, 需要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地图和发散思维, 学生的思维就是封闭的, 而互联网思维是开放的、共享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并且教会学生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创客教育模式能够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 它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学科, 利用自身的优越性和高效性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客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创新、实践、共享, 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常规思维, 实践是创客教育模式落地实施的环节, 共享是时代、社会发展趋势。基于这三点提出来的创客教育模式,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它可以使信息技术的知识点更直观、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创客教育模式具有协同性、综合性, 小学语文、数学和信息技术等可以在教师和多媒体的引导下实现同时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每个知识点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由一个知识点引出一片, 由一片引出一个面, 创客教育模式要实现这样的举一反三, 学生慢慢会形成归纳总结的习惯。用这样的教学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到实践的进步。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角色, 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力。
四、结语
创客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 具有跨学科性、体验性、综合性、协同性等特点。这些独特的优点正在被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中, 充分显示了创客教育模式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目前国内的创客教育发展处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阶段, 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创客教育模式, 打通各学科的边界, 用创新思维、互联网思维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