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贴近生活美术课堂教学罗丹曾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无论是午夜星辰,还是晨露朝阳;无论是平湖秋月,还是丛林山川,艺术之美无处不在。在美术课堂中,如何更好地贴近生活,让这些自然风光乃至最新的流行艺术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更是值得我们探索。
一、传统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曾经美术课堂上有学生这样提出:为什么美术课要上版画、手工制作等?美术课不就应该是画画吗?美术特长考试也只有素描、色彩才是主要的,那我们只要上这些来应付考试不就可以了。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只讲高雅艺术,而不去思考学生的想法,一味地灌输教师个人的看法,学生并非真正地参与。学生在想什么、喜欢什么,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并没有深入探索。比如说不融入流行艺术,不关注学生真正的兴趣点,不带领学生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环境、发现能对生活产生影响的艺术元素。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觉得美术课堂和其他学科的课堂基本一样,没什么特色,自然就吸引不了他们的注意力。由此可见传统的美术教学带给了学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传统的美术教学引发我们去思考。
二、初中生现状分析
(一)心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缺乏较强的稳定情绪的能力,容易随波逐流,喜欢表现自我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再是以前的害怕的心理,而是大胆追求自己认为有兴趣的事物。
(二)环境
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发展,受日韩潮流的影响,各种各样的流行艺术不断地在生活中诞生,比如街头涂鸦文化、波谱艺术、行为艺术、动漫艺术、电脑设计艺术、新颖的电视节目主持艺术、数码产品迅速更新换代引发的多功能时尚潮流。学生“赶时髦”的趋势更加明显。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或多或少地与时尚联系。特别在审美方面,学生更多的是喜欢美术课堂能带给他们时尚,新鲜的感觉,能让他们眼中那些流行艺术进一步地发展、创新。例如,为讲文明,现在的公共场所已不允许人们随性地进行街头的涂鸦艺术,而家长们当然也不允许孩子在自己家中的墙壁上创作,学生们只能将这种满腔热创作的希望寄托在美术课堂。原始的画画、强调基本功对他们而言已不再新鲜。
三、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
新《纲要》明确指出:“课程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要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会生存》中说:“只有学习者从学习对象变成了学习主体,教育的民主化才是可能的。”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以往固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需要随之改革才能顺应时展。阿恩海姆指出:“在艺术及其教育中,最出色的教师并不是将自己的所知倾囊相授,也不是滴水不漏,而是凭着一个优秀园丁的智慧、观察、判断,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比如,西方国家崇尚自由,课堂的气氛也远比我们的活跃,更多的是自主学习、自主研究,我认为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设计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及他们熟悉的生活方式,从而去抓住他们的兴趣点,引发他们大胆创新的欲望。所以美术课程的设计关系到美术的普及教育的实施,关系到学生兴趣的更好发展。
四、如何在美术课堂中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尝试的问题。
(一)教师丰富学科背景,接触崭新事物
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发展创造力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全面发展是对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教师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广泛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是基本,它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教师无形中带领学生在一个课堂中贯穿多个学科知识,让学生不会认为美术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是针对画画而没有任何与生活有关系。通过多方面的联系,学生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才能更好地对美术真正产生兴趣。
我们前面也从心理和环境分析了当代初中生的现状,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停留在自己所喜欢的事物上,而应该打破传统,多去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例如生活时尚目前流行什么,包括数码、文字、语言……多去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联系美术知识,更好地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打破视觉常规范画展示,激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传统艺术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极其重要。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什么。而是得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让学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案例:《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
在新时代的学生眼中,民间艺术不如潮流艺术吸引人。他们追求时尚、前卫,却渐渐地忽视了本土的艺术。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中国民间艺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郭沫若先生说过:“美在民间永不朽”,那么如何才能在这一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学生正视,用心地观察中国民间艺术品。
用心观察一样平时不怎么在意的艺术品,谈何容易呢?如果在本节课中,再以传统的欣赏模式来进行教学,那是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要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就更加困难了。因此,我对整个课堂教学模式做了较大的改变,大胆地做了以下的尝试:
打破视觉常规范画展示。在图片展示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件中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图片展示方式,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观察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见图1)
在这个环节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电脑大屏幕上,积极地思考着老师展示的图片到底是什么。注意力集中就有利于美术课堂的继续进行,这是让学生更好地用心看民间艺术的前提。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中老师是主导者,不断地抛出问题来让学生解答,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就容易形成一种惯性的思想,认为只有等老师提出了问题再来解答,不用自己来思考自己所存在的一些疑问。
甚至有的学生害怕自己说的是错的,怕被老师批评,总把老师拒之千里,师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这就造成了课堂氛围的不活跃,学生会有思想负担而没办法静下心来好好上课,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为此我在《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中做了这样的尝试:结合目前最流行也是学生最喜欢使用的QQ聊天形式,设计了“民艺家在线聊天”环节,给了学生言论自由的平台,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新鲜的学习氛围(见图2)。
此环节的实施过程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因为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就比较放得开,他们把课堂的互动当成是在现实生活中的QQ聊天,轻松地讨论、轻松地思考。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教师积极融入民艺家聊天活动中,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有积极性,教学效果满意,学生有些想法、见解很有创意,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创意招贴画》中,我也做了以下的尝试:
1.以“交友会”节目形式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转换了角色,从学生变成节目来宾。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角色当中。
2.采用节目现场抢答的方式。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示图片,规定时间抢答,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运用“创意锦囊”及“锦囊妙用”的形式,制造神秘感,让同学仿佛回到了三国时代。
4.结合电视节目现场的亮牌形式,把原本普通的创作主题变得具有生命力。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运用“选我”等字眼,让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高涨。
5.结合现达的电子通讯技术――手机短信的形式,结合目前当红的电视明星形象、流行用语,把课堂带入尾声,让学生完全融入到模拟的生活电视节目现场,与课堂导入相呼应。他们在课堂上可以零负担地参与,兴趣高涨,注意力没有办法从课堂中离开(见图3)。
本案例在实施过程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让学生再一次地在美术课堂中切身地感受生活,感受流行,感受信息时代的美术教学。
四、结语
中等教育是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十字路口:正是在这里,青年们应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还是在这里,青年们应能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体参与者。”这就是新课改的重要体现,新颖而多样化的美术课堂教学方式贴近了现实生活,跟上了社会发展的步伐,让流行艺术融入课堂,给了学生全新的感觉,抓住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情,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体验;教学主体;教学艺术
一、视课堂教学为生命体验
课堂教学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关于职业的态度与感受、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课堂教学对于教师生命的价值却被人们普遍忽视,包括一些强调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教育家。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他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主张从学生生活出发来改造以书本作为出发点的旧教育,但是他却忽视了教学活动对于教师的生命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教育,但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要求的,对教师同样未曾涉及。这些从学生和生活的角度来阐述课堂教学活动的观点,有他们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忽略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生命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仅仅成为教师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革新,特别是新课程改革过后,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满怀期望。这也意味着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更严更高。那么教师怎样使自己充满激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呢?新教育实验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朱永新提出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更多地把眼光放在教师身上,算是对上面提到的几种教学理论的一个补充。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就是把教育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当成教师生命活动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一旦教师有了这种生命的自觉,必然会把生命和职业联系起来,把教育教学当作自己最伟大的事业来追求。
二、让我们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谁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还是学生?归结起来不外乎这样三个观点:
一是“教师主体论”。这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普遍认识,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认识性任务。这种课堂教学主要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并非真正的主体,因为这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完成规定的任务,上课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
二是“学生主体论”。这是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人们的认识,特别是新课改后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自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它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甚至认为学生能够完全决定整个教育过程,强调教育活动的成功必须以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前提,这显然不符合教育活动的本质。
三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论”。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属于自己的生命体验,对于学生来讲,这成为影响他当下及今后各方面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部分;对于教师来讲,这是他教学生涯中体现生命价值的重要部分。
真正意义上好的教学应当是以实现教学相长为导向,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支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在教授过程中不断革新和完善;而学生作为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实现自身的知行合一,并将学习效果以信息形式反馈给教师。
三、为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门博大的艺术,它绝不仅仅是一种生命体验过程而已,同时需要教师的广博知识和人生智慧。所以,我们要为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
1.课堂教学中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雅”和“俗”,可以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以《枣儿》为例,小说中有很多“俗”的内容,但是从整体上丝毫不能掩盖这篇小说的“雅”。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就小说中为大家所熟悉的“俗”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逐渐升华到思想境界的“雅”。要将课本上抽象而深刻的知识形象生动地体现出来,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那些深层次的知识内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实际,通过相应媒介的转换将深刻而抽象的形象呈现出来,例如:地理老师在讲解地球表面时通常借助地球仪或地图。
2.课堂教学中的“主持人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借鉴和吸收主持人艺术,可以给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播音员”向优秀“主持人”转变。我们可以从许多优秀的电视节目中获得借鉴和启示。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主持艺术风格。教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学生成为“演员”,成为“嘉宾”,成为“现场观众”,在这样丰富的一个大舞台上,还怕课堂没有活力吗?
3.课堂教学中“变”
课堂教学方式绝不是僵化不变的,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需要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才能让课堂涌动充满活力的泉水。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深有体会。比如,我们常常艳羡那些名师应用自如的课堂艺术,但模仿起来常常是四不象。因此,经验终究是别人的,我们只有自己深入思考和摸索,力争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才能站稳讲台,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不要让学生一眼就看穿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否则,你将成为一个孤独的表演者,激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因此,每位老师都应当有妙计锦囊,如何充实自己的锦囊,如何吸引讲台下每一位观众,使得每一堂教学课都如同一场精彩表演,并让每一位观众都渴望参与其中?无疑,幕后的准备必不可少,合理的策划进而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08年第一期《班主任之友》
[2]夏天.《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2011年第Z1期《语文教学通讯》
[3]王富仁.《教师主体论》,2008年第5期《中学语文教学》
[4]刘云诗.《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初中语文教学之浅见》,2011年33期《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
[5]桑元峰.《教师主体性论》,2009年12期《理论导刊》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与自我生命求存责任意识相关的内容也很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教育资源。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中Reading部分的内容A lucky escape, 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以及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中都提到了如何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保护生命,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去认真思考,渗透自我生命求存责任意识。
我以8A Unit 6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做法。阅读课在整个单元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在Welcome部分之后的内容,本单元在Welcome部分已经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暴风雪等,并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Reading课文讲述的是台湾的一次地震,主人公在遭遇地震时的所见、所感,在等待救援时的所思、所感,以及最后如何获救。
本课我先对Welcome部分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复习,并提出问题“How many you of have gone through an earthquake?”班级里几乎没有学生有这样的经历,于是,我及时地播放电影《2012》中地震发生时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地震发生时的真实情景,并通过一些图片帮助扫除生词障碍,然后导入课文的学习,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地震。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提出主人公在被困住后先让自己镇静下来,告诉自己既然还活着,就要保存体力,耐心地等待救援,给出几个关键词,如:calm down, shout for help, mustn’t eat the chocolate all等,我觉得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心理辅导很有用,让学生明白面对地震时,不能慌乱,要有自我求存的意识。到本节课的最后,组织小组进行讨论:“How to save ourselves at home or in the classroom when an earthquake happens? ”学生可能会想到钻到桌子、床铺等家具底下,首先告诉学生这种避震办法根本就是错误的,然后用课件向学生直观、形象地展示正确的躲避位置:应该是在家具旁边的空当,以低于家具高度的姿势下蹲或躺下。另外,也可以借助多样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我们学校也定期地进行疏散演习,每周活动课的时候,年级组组织疏散演习,计算每次演习所用的时间,并不断改进疏散方案,缩短每次疏散的时间,学生通过演习,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拥挤,有秩序地疏散,训练有素,我觉得这很好,应该坚持不懈地进行下去。英语课上,我会和学生聊疏散演习的事,我会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of it? Do you like it?”并告诉学生我自己的看法:“I think it is very useful and meaningful to take part in such an activity. And I hope more activities like this should be held. When the earthquake comes, we should know how to deal with it and how to save our lives.”通过与学生的交流,给学生正面的引导,我觉得每次活动后及时地交流总结很有必要,没有反思总结,活动就可能流于形式,没有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去。以上是面对自然灾害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法,我们初中牛津教材7B Unit 3 Finding your way中的Reading部分是关于如何从三个抢劫者的车上逃脱并成功地帮助警方抓住抢匪的一个短剧,这不是自然灾害,这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在面对这类事件时,我们应该如何机智灵活地处理,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课文中,Justin和Paul这对双胞胎识破了穿警察制服的抢匪,在被他们推进货车时并没有反抗,而是在车上冷静地分析,商量如何才能获得警察的帮助和救援,并确认逃跑的路线,这样,在用小刀撬开车门后,就能够很快地按商量好的路线跑到警察局,并获得警察的帮助。那么,在课堂上,我会把学生分成小组来表演这个短剧,当然,这是在第二课时进行的活动,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有的小组表演得很好,不论是语言,还是表情都很到位,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除了表演短剧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遇到这类事件时,应该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再遇到这类事件时不至于手足无措。
一、生态课堂让师生融为一体,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近来我们学校提倡生态大课堂,生态大课堂不仅重视知识和技能,还关注同学们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在这种师生融为一体的课堂上,我体会到了传统教学和生态教学的不同。以往的传统课堂上我霸占着三尺讲台,45分钟我几乎说了30到40分钟,意志力强的同学勉强在听,意志薄弱的同学或跑神或睡意十足,为此我非常苦恼。也曾试着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自己进行学习,但讨论时有的找不到重点,有的干脆说别的,课堂纪律又让我伤脑筋。自从我校提出了这种生态大课堂,我的诸多困惑得以解决。生态课堂上我不再居高临下,三尺讲台不再是我的专属领地,粉笔、教鞭不再是我的专属用具,谁愿意展示谁就抢占三尺讲台,谁不服气谁就拿起粉笔教鞭挑战,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原来注意力不集中的不存在了,原来昏昏欲睡的也无影无踪了。同学们成了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上,讲的,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听的,全神贯注、心领神会;读的,有情有调、有滋有味;写的,字迹工整、快捷美观。作为老师的我被同学们的活力四射、激情竞争所感染,我成了同学们中的一员,我和同学们在生态课堂上一起触摸生活的脉搏,一起倾听自然的声音,一起感受生命的气息,一起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生态模式让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老师喜笑颜开
生态模式包括生态校园、生态课堂和生态管理。在我们生态化的校园里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激情飞扬,在课余他们的生活也是绚丽多姿。学校给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让同学们的能力得以提升。排排的文化橱窗,版式新颖、内容丰富,这都是同学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教室墙壁、宿舍墙壁也满是大家灵感挥洒的天地,同学们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在这里派上了用场;组训、班训、口号、座右铭,种种无形的文化更是同学们集体的智慧。学生会、校园之声广播站、憩园文学社等等都让同学们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得以发展。同学们的能力发展了,课堂上老师越来越觉得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强了,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三、生态校园里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关键词:课感;课改实验;生命课堂
“课感”,就是一个教师在教学时候的“感觉”,简而言之为“课感”,它泛指教师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课堂生成的处理能力、生命关照的真实程度等。生命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形成有智慧和德行的人。
本文试着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相关评析,并做关于生命课堂叙事的“微”思考。
一、课感,来自于情感
课堂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孩子们进入课堂,是一
次精神的洗礼,生命的旅程。教师就要善“调情”、善“投情”、善
“温情”。
课堂观察:在教学《月光启蒙》一文的最后一段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原文创作了这样一首诗歌“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感谢您,我的母亲,是您让明月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在文章的最后,老师还结合图片,播放音乐,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音乐中飘荡出一段段文字,那是对生命课堂的再谱曲。
再造一个文本,再续一段情感。
这样的课堂,真情流露,是知性的;这样的课堂,情意浓浓,是感性的。
二、课感,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深加工”
案例分析:做一个教材的建设者
某套省编语文教材一年级汉语拼音“d t n l”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将图与相关的音节用线连起来:一个小朋友赶猪时,口里发出什么声音(lē)?拖拉机会发出什么声音(tū)?这两个连线的题目本意是让孩子巩固一下前面学过的声母和韵母。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由于这两张插图所呈现的生活情景实在让孩子无法联想起来,更别说完成题目了。结果是让我们的孩子无所适从,甚至连我们的老师都觉得有点勉为其难。原因是,由于我们都生活在城市,并且生活范围有限,赶猪这档子活儿,很少有人知道赶猪时发出的声音。再说拖拉机,我们也很少见到。
从这个教材例子的编排,我们清晰地看出,编写者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这些生活情景与这道练习题的答案对接,完全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然而,却难为了我们的孩子、老师。
对于教材的开发,我们要有建设者的眼光去挖掘。笔者认为教材的开发、编写一定要有一线老师的参与。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喜欢读什么,看什么。教材的开发,一定程度上来说,一线老师应该享有话语权。
因此,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实践感悟积累程度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深度与宽度。面对教材,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做教材的建设者。
三、课感,一种情意的生长
课堂实录:《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的教学
片段:
出示: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师:父亲想说什么呢?请你把自己当作,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会对夫人、孩子说些什么呢?
生:夫人,千万别忘了在革命胜利的那天,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我,让我含笑九泉。
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生:夫人,我可能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以后的路,就靠你自己了。不过,你要记住,革命终将胜利!
生:夫人,这也许是我们的最后一面了,下次见到我的消息也许是在报纸上了。你要好好教育孩子,让他们将来继承我的事业。
生:夫人,我不能帮你照顾孩子了。期盼来世吧!眼见得,革命的重任落在了你的肩上。
生:夫人,平时我只顾工作,冷落了你,我愧对你呀!但愿有来生,我一定好好补偿!你要化悲痛为力量,好好抚养孩子。让他们早日成材!
师:情深深,意浓浓。革命伉俪泪满襟;道不完,离别情,党的事业终有人!
生:星儿,我为你今天在法庭上的表现而自豪!你的成长使我快乐,使我充满信心!
生:星儿,不要为爸爸伤心。记住!我是为人类伟大的革命事业在奋斗,你要勇敢,你要坚强!
生:星儿,以后一定要听妈妈的话,照顾好自己的妹妹,要认真读书,将来为革命事业出一份力!
师:有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在人们的心中――因为他的死重于泰山。
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在向我们走来,一个慈祥的父亲在与心爱的孩子叮咛,一个“不称职”的丈夫在向爱人话别。真让人潸然泪下!
无论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还是来自于现实的需求,我们的生命课堂在课改的脚步声中愈发艰难。但是我们还是需要有一种“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气度,练好内功,把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