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的介绍

有学者提出,心理危机主要包含:“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危机事件的感知导致当事人的主观痛苦;惯常的应付方法失败,导致当事人在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较突发事件发生前降低。”那么,大学生心理预防可以说是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要阻止不好事情的开始与继续发生,当冲突发生后要小心学生产生不好情绪并受到这种情绪的干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其实等于疏通大学生一些不好的心理情绪和思想,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心理活动驱使他们制造出一些不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事。

二、为什么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能感受到的竞争会比之前增强,这就给他们施加了不小的压力,对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也增大。而且随着学生入学年龄的减小,很多学生纵使进入了大学,自身还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的抗压能力比较差,对事物的认识也比较不全面,因此很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关于大学生事故的报道,给室友投毒、自伤或伤害别人、跳楼等事件屡见报端。据调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不少大学生都受着心理疾病的困扰,还有小部分大学生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这样的情况的出现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时代的新希望,他们的心理出现问题的话就会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这样就不利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不利于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大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出现问题的话很容易影响到社会其他群体,这是一个很不安定的因素。而且大学生是一个比较受关注的群体,他们还在成长中,各方面都还不是很成熟,保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帮助他们成长,也可以给社会带来好的影响,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进步。

三、大学生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一种现象,现象的主体是大学生,事件是他们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现阶段,很多高校都逐渐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的预案,也有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建立了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建立正在不断完善中,这个完善首先体现在信息沟通这方面越来越方便,不少学校都在网上建立了大学生心理问题收集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收集,并为他们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法,还开通了在线心理测评,让学生可以更方便地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自我检测。也有不少学校建立了在线交流平台,在网上与学生就心理方面进行交流或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在线治疗,这样就客服了一些学校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现在人们想出了各种心理预防的方法,学校成立了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相应的组织也筹划了一些的心理预防活动,创设了一些来预防心理问题的组织。像有的班级有自己的心理方面的班干部,让这些班干部来留心同学们的心理情况。还有学校社团开展各种预防心理疾病的宣传活动等,也有一些学校专门请心理咨询师来校与同学们交流,通过讲座来宣传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另外,大学生的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还有不少缺陷需要得到修复。由于受到各种资源的限制,一些学校的心理预防体系的构建不够全面与系统,有些学校的网上咨询活动是处于静止状态,因为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坐诊”,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根本没有得到解决,也有的学校是出了事才想到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关系,信息沟通的方式和程序都不够规范。要了解一个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要通过对学生多方位的了解,不仅要向其身边的同学朋友收集资料,还要与学生的家长有相应的交流,而很多学校忽视了与学生家长交流这一环节,这样收集的资料其实是不够全面的。

因此,为了建立完善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体系,我们就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与途径,对症下药。

四、途径与方法

(一)首先要开展比较常规的预防和教育活动

有哪些常规的预防和教育活动呢?比如心理安全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安全普查与指导、心理健康预防相关的宣传……有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能够给同学们输入有用的心理健康信息,使学生们有方法地去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科学地调节,以便他们知道怎么去进行自我心理健康的预防与治疗;定期开展心理安全健康普查,可以让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从而根据收集的资料来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学校有各种社团,也有校园广播,还有校报等资源,这些资源都应该被利用起来,通过社团活动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宣传,号召同学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通过广播来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让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有一个了解,从而达到自我提醒的作用;通过校报的心理健康专栏,可以广泛地传播这方面知识。

(二)要建立系统的信息收集机制

可以通过学校、院系、班级等各级信息网络来广泛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动态,从而根据相应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在班级安排心理委员定期对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收集与跟踪,上传下达,使得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反映到上面,引导同学们去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也可以向同学们传播学校的与心理健康相关的活动与举措。也可以随时向班干部、寝室长等学生代表采集情况,信息的收集要有系统性,对于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好记录,以做长期的观察和比较。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第2篇

引言

随着我国实行高校扩招政策以来,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年年上升,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益严峻,媒体也多次进行了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大学生就业压力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现象。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表现有焦虑、迷惘、烦躁不安、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等。这些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对大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产生极其负面的长远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防微杜渐,把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

一、什么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面临周围环境的突然改变或重大生活事件时(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引用定义)表现出的思维或行为的紊乱和失衡,心理危机的出现是因为当事人意识到非常规事件超出自己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而心理危机干预是借助外在力量,使当事人的心理失衡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特指高校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无法排解就业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出现了超过心理承受能力的困境而体验到极度焦虑、抑郁、痛苦不安等负面心理状态不能自我调节,常常导致灾难性的结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来源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国内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其中陈宇红着重从大学生就业压力方面展开研究,她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六个因素:自我认识与定位、职业素质评价、就业心理预期、就业竞争环境、缺少求职帮助和专业供求矛盾。(引用观点)研究指出过高的就业压力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危机的罪魁祸首。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产生并不是简单的某一个方面的原因,它的出现是学生自己、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在学生个人方面,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对自己的目标定位不准,个人发展方向和期望值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缺乏自信及心理抗压能力等。

家庭方面,有些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过高,他们还保留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找工作,找好工作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种传统观念。这些在无形中会对学生就业产生不良影响。当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压力,学生更容易产生内疚、羞愧等消极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老师保持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对学生家长宣传一些正确的就业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就业竞争环境方面,由于连年来高校实行扩招政策,截止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创记录的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一些高校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办学,一些高职院校也热衷于扩大专业设置,这导致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等,这些因素都导致现实中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心理危机的产生。

自我认知和定位是学生成功就业的第一步,它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生涯的成败与否。就目前情况而言,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定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就业市场不了解,不熟悉,期望值过高、自我定位不准确。学校在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上应该积极提供信息,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多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多和企业进行联系、推荐优秀毕业生等,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扩大学生的就业面。

自我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及危机。由此可见,要想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将问题的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危机干预又称危机介入或危机调解,是一种短期的帮助过程,并通过帮助使受助者恢复心理平衡。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出现是特殊时期由于国家的特殊政策而出现的特殊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引发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原因入手,构建一套从社会-学校-家庭-自我的危机干预体系。

1.政府要加强就业政策的研究与落实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大环境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广辟就业渠道,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服务的质量,强化舆论宣传,用优惠的政策来引导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完善创业服务平台,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与此同时,社会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就业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水平。用人单位要秉承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杜绝种种歧视、不公平、不诚信等大学生就业乱象,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构建一个集合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反馈为一体的服务平台。这些都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问题政府应该去采取的措施和手段。

2.高等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12月10日电视电话会议中的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高等学校要站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后一班岗”。大学生人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几年青春年华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因此,学校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方面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2.1 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操技能培养

我国的教育体系从来都是重知识、轻实践;重智能、轻创新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很多大学生是理论水平高,实际做事的能力差。这让企业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会心存顾虑。此外,部分高校当前的专业设置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专业不能是市场有效对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传统的填鸭式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对人才所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而所谓的热门专业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冷却甚至消失。针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适当增加一些技能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加强以职业生涯规范为主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笔者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学生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开始,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都会有相对应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在大学的不同阶段,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诸如性格测评、自身优劣势分析、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指导等活动。鉴于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队伍的组成应该囊括学校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所有部门,包括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后勤保障处、网络中心、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以及各系专业教师。这只队伍可以为学生提供诸如就业咨询和辅导、就业信息和资源的提供、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学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监测、就业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就业渠道的拓展、就业网站和数据库建设以及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等。

2.3 学校应建立切实可行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才能做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危机。具体而言,高校应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组成由招就办、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后勤保障处、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生社团、学生干部、家长共同参与的综合联动防护体系,争取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和早处理。除了进行职业生涯指导教育外,学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要重点监控特殊群体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偏远山区学生、外省学生等,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平常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对这类学生要多关爱、多帮助、多沟通。

3.加强与毕业生家长的沟通

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家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性格、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期望等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择业观。因此,在毕业生离校求职期间,辅导员,班主任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要及时和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家庭情况,宣传学校和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要求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学生的就业,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将个人的意愿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共同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帮助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度过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求职择业阶段。

4.大学生要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4.1加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抗压能力

心理调适指大学毕业生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或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或新的历程。(引用定义)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胜出,除了自身要有过硬的本领外,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也是极为关键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为不论学生多么优秀,绝大多数学生的就业过程都是一波三折,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对此,大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要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判断自身的性格、气质、实力、人脉等,综合这些因素给自己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

4.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有一部分是与学生的就业观发生偏差相关的。具体来说就是在就业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求大学毕业生要根据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趋势,灵活就业,把个人的职业、事业和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此外,一些陈旧的就业理念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学生考证的盲目性,证书含金量不高;学生对企业还不是很了解;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工作地点限定在某一特定区域,如一线城市或家乡等。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眼光放长一些,把眼界打开一点,先找一份工作,边工作边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职业之路。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就业心理危机 学生 防范干预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241-01

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下,高职院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日是越来越复杂,就业心理危机问题越来越明显。深入探讨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防范及干预对策,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就业心理问题

1.1 自我认知模糊,矛盾心理严重

自我认知模糊与矛盾心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范围最广泛、对学生择业与就业影响最大的心理问题。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面对各式各样的心理冲突,常会产生多种心态,渴望自主择业,但又怕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理想,却不愿面对现实,严重缺乏抗挫性;以及相互攀比、爱慕虚荣等多种心理病态。

1.2 求职择业怯懦,充斥自卑心理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与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他们多会表现出自惭形秽,不能理直气壮地自信的参与竞争,既使是受挫在之前就已经产惧怕心理,导致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学生过分的怯懦和依赖,不敢面对用人单位挑选,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

1.3 参与、竞争意识缺乏,消极怠工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过分的依赖、消极不良心理。有的学生将就业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当地政府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有的甚至静候在学校无所是事,或者完全依赖家长社会关系;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严重缺乏主动性,缺少参与竞争的勇气,消极怠工,丧失了就业机会。

1.4 金钱实惠的过分急近心理

多数高职院校毕业生都是以高工资、好效益为择业标准,很少人关注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规划进行考虑。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和用人单位洽谈过程中,首先提及的就是单位效益如何?福利和工资情况如何多少?这很容易给用人单位造成不好的印象,近而影响学生择业及顺利就业。

1.5 缺乏个人主见,从重心理严重

高职院校学生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决定更容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和观念的影响,而忽视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的追求实惠,盲目的选择到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就业,在岗位选择上一味的追求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既使经过深思熟虑过的学生也可能因从众心理而放弃之前的想法,盲目跟风,做出不适宜自己的职业选择。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危机防范干预对策

要有效消除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需要社会、高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学生成功走出误区,顺利就业。

2.1 发挥社会在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

首先,社会各部门、行业,特别是企业要尽可能的为高职院校毕业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通过制定、完善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建立公平、公正与平等的择优竞争机制。其次,社会中的广大用人单位要严格实行客观、公正与公开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从用人单位招聘源头上杜绝滥用人才的不正之风。

2.2 推动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已被广大高校和社会企业实践所证明;其模式种类繁多,如:“订单式、2+1式、工学交替式、实训-科研-就业”等等。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能够实现企业、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间的资源共享。推行产学结合、开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从高职院校角度,产学研结合可以真实、直接与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社会用人需求,从而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从企业用人单位角度,校企合作使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参与人才的培养,与学校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企业人才队伍。产学研结合与校企合作是一条多赢之路。

2.3 大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与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形势、政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择业方法、技巧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帮助高职学生解决就业难题;同时鼓励学生勇敢的参与市场竞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远大理想抱负,既要考虑个人成长,又要考虑国家需要。其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学生素质教育、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建设培养重点,加强团队合作和集体观念的培养,使其就业前就具体企业所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立与自主品质,使学生可以主动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再次,积极利用学校网站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积极开展网上指导,逐步引导学生依据自身需要,有选择性地利用资源主动择业就业。最后,通过定期的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量工作,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4 引导学生正视心理问题,积极干预心理问题

学生要真正走出心理误区,关键要靠学生自己,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主动克服。自我心理调适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防范干预中作用巨大,最好的心理医生莫过于自己。如利用自我适度宣泄法、自我慰藉法和转化法等积极的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同时,心理危机的干预,为学生创造轻松的环境也很重要,如引导学生用调侃、唱歌、听音乐、参加体育运动等,能有效的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3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危机问题复杂,原因更是多元化,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多种多样。高职院校要立足于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科学干预,集合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消除心理危机,成功就业。

参考文献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第4篇

【摘要】目的:观察儿童保健工作中的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与干预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以及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188例,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通过传统保健模式进行保健,观察组儿童在进行传统保健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措施。对两组儿童的体格发育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发育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儿童,同时观察组儿童出现行为问题儿童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儿童,二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保健工作中,引入适当的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临床保健的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儿童保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也一同不断地提高,对健康的要求和关注的程度也随之提高,从传统观念中的“有病治病”逐步转向现在的“无病防病”的新理念[1]。为了对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引入到儿童保健中的具体方法和效果进行分析,为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更合理更科学的依据,使儿童保健能够为儿童带来更到位的保障,能够更广泛地应用和被接受,我们抽取了2009年5月~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88例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资料,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传统保健基础上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保健方法,对两组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行为状况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5月到2010年2月进行儿童保健的儿童188例。其中男98例,女90例;患者年龄为1.8岁~8岁,平均年龄3.6岁。将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94例和对照组94例,其中观察组,男50例,女44例;对照组,男48例,女46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体重、等自然资料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将188例儿童平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4例,其中对照组儿童主要以传统的保健模式和体检进行保健,而观察组儿童在传统保健模式基础上进行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的引入。对两组儿童保健后的体格发育状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1.3 保健措施

对照组儿童,进行常规保健模式,以体检为主;观察组儿童在观察组措施基础上,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检测,严格填写心理发育检查表和婴儿气质量表,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指导。

1.3 统计学处理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范文第5篇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cases caused by undergraduat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creasing; the urgency and importance of the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llege counselors' role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and discusses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关键词: 辅导员;心理危机;危机预防与干预

Key words: counselors;psychological crisis;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53-02

0 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心理危机的极端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积极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已成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担负着重大责任。因此,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对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减少因心理危机导致的对家庭、校园和社会的损害,已经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

1 心理危机的概念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心理危机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况(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在运用寻常的应付方式不足以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它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及其发展时期的心理危机问题的关注。[2]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下的个人及其有密切关系的人,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当外界提供支持、注入新的力量或心理治疗性干预时,能更好地帮助处于危机状态的当事人度过危机,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有着十分的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义

2.1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大约会持续一周,一周之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在危机面前会产生极端行为,严重的如自杀、杀人;但有的学生不仅能够顺利地度过危机,而且通过经历危机学会了处理困境的新方法,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2 是尊重学生生命,维护生命权的体现 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体现。没有什么比挽救人的生命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

2.3 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和谐的需要 学校一旦出现一例学生自杀恶性事件,会对学校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经济上的付出,法律上的纠纷,媒体上的曝光、时间上的消耗,特别是对自杀者的家庭、身边老师、同学带来的心理阴影,是无法估量的。为了维护学校稳定,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和谐,高校须高度重视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作用

3.1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早预防、早教育的作用。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信赖和亲近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通过主题班会、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谈等直接接触的方式以及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基层组织中及时反馈信息的间接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情况,潜移默化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保健方法,这些工作都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发挥了早预防、早教育的重要作用。

3.2 辅导员在心理危机事件中发挥着早发现的作用。实践表明: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等方面都会出现异常状态,与其亲密接触的人较容易发现。在高校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工作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这一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容易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事件。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辅导员能够较快地、直接地或间接的获取信息,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3.3 辅导员是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辅导员作为第一线的工作者,发生危机事件时,往往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将危机的恶劣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辅导员要作为危机事件处理的主要参与者,为专业人员提供所需信息,提供后勤保障,联系当事人家长,做好家属的安抚工作,做好班级其他学生免受负面事件影响的工作。

3.4 辅导员承担着危机事件后干预的工作。心理危机的彻底解除需要持续的后期干预措施来强化干预效果,从而避免当事人及心理危机易感人群重新陷入危机。一方面,辅导员要配合专业人员做好当事人的追踪和定期回访工作,在干预后相当长时间内对当事人保持密切的关注,给予支持和关心,同时要做好班级、同一宿舍学生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辅导员还需积极关注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危机事件,必要时请专业人员对这些易感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在危机事件后干预时期,辅导员要与专业人员保持联系,及时反馈危机后当事人的状况,巩固干预效果,预防危机事件的再次发生。

4 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方法和对策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家庭治疗学认为:危机发生时个人能力降低、与他人联系被隔断,应当通过建立个人胜任感,恢复与他人连接感来应对危机。相对于精神医学而言,这个观点更强调对个人内心潜能和人性关怀的发掘。这说明作为辅导员,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温暖和关怀,也要尽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与此同时,辅导员要注意发掘学生内心强大的自我疗愈能力,充分调动他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同伴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营造保护性的疗伤止痛环境,做学生生命的守护者和陪伴者。

4.2 掌握危机发展规律,做到预防为先 马喜亭(2012)通过对2003-2010年12月期间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200例大学生心理危机死亡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规律“季节性明显,春季是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重点;白天居多,意味着当事人是在向周围人释放“求救信号”,这是一种有意识的呼救、抗议,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露;大学生非正常死亡具有随年级升高的趋势;大学生非正常死亡方式中,采用跳楼或坠楼、自缢等激烈手段的比例有增多趋势,尤其是从高层建筑跳楼自杀者增多较快(超过自杀总数的1/3以上);非正常死亡发生的地点较为集中。[4]由以上研究成果可见,心理危机的应对是有规律可循的。心理危机发生前学生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帮助,一般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但另一方面,人一旦陷入危机之中就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所以及时发现处于危机之中的学生就成为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要特别关注:大一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人际关系差或有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困难、经济贫困、身体缺陷等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是为了预防自杀,而是让每个学生健康的成长。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班干部、系领导、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精神专科医院等学校立体的预防网络,借助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阳光体育运动、创建优秀宿舍、班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注重对发挥学生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培养学生之间自助和朋辈互助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畅通的宣泄和沟通的途径,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培养学生寻求外界帮助和支持的意识。

4.3 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危机的过程是犹豫、抉择和痛苦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这个过程是否能够终止,取决于两点:一是个体请求帮助和获得帮助的能力,二是自杀者周围人的识别能力和重视程度。个体在心理危机发生前,其言语、情绪、行为、认知等方面都会有变化,甚至会向周围人发出求救信号。因此,准确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和严重程度,是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前提。只要辅导员及周围人拥有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和意识,善于捕捉信息,反应快速,就可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保持高度警觉,掌握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和技能、掌握沟通技巧、力争对危机进行及时识别和干预。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普遍运用的“心理危机干预六步法”为辅导员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六步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5]:第一步:确定问题。即从求助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所认识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注意使用开放式倾听,慎用分享感受。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在整个危机过程中,应将保证求助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将危险性降到最低。第三步:给予支持。无条件接纳求助者的经历与感受,以知心朋友的态度与求助者沟通和交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引导求助者从多种不同途径思考变通方式,寻找最佳选择。第五步:制定计划。帮助求助者共同制定步骤来矫正其心理失衡状态。第六步:得到承诺。在结束危机干预前,得到求助者诚实、直接和适当的承诺,确保计划的实施。

4.4 正确认识自身能力,及时识别、评估与转介 辅导员虽然怀有极高的热情和极强的责任感,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员,应当注意明确自身工作边界。当辅导者发现自己已尽其全力而学生发展变化仍非常缓慢甚至有恶化的趋势时,应考虑将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转介给更适合的专业人员。就学校而言,辅导员可以将学生转介到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初步评估,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时,由学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直接转介到校外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作进一步的诊断和鉴定。同时,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沟通并备案,密切关注处于高度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发展变化

情况。[6]作为助人职业的辅导员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喜怒哀乐,同样会面临各种困扰。在处理危机事件中,辅导员自身有时会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创伤。而此时,辅导员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适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辅导员迅速地从困扰中走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同学们。

参考文献:

[1]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2]荆月闵.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8.

[3]陈东明,赖海雄,高倩.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60-63.

[4]马喜亭.大学生非正常死亡与干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