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伯牙与钟子期

伯牙与钟子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第1篇

1、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挑断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情感和知音难觅的现象。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2、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琴声。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长江,黄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长江黄河在我面前流动!” 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钟子期去世后,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来源:文章屋网 )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第2篇

第一招:抓言语灼亮点,模仿文本――追击效度(王玲湘)

师:伯牙是音乐才子,他的琴声里肯定不止有高山、流水。钟子期还会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什么,又会如何赞呢?孩子们,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写一写。(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多媒体出示:志在_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

师:孩子们,假如我就是那善鼓的伯牙,你会如何赞我呢?

生: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感谢天,让你我相遇,我愿为你再弹――

生: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感谢地,让你我相逢,我还想弹――

生:志在白雪,钟子期曰:“善哉,皑皑兮若白雪。”

师:知我者,子期也!我还要弹――

生:志在春雨,钟子期曰:“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唯子期!让我为你再弹一曲――

生:志在长空,钟子期曰:“善哉,漫漫兮若长空。”

师: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赏析】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是读写结合的好形式,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好方法。文本中出现的经典语言、精彩片段,或句式工整、或语言优美、或结构独特,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的信息。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些独特之处,引领学生进行揣摩、赏析、借鉴,然后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特点,让学生读中仿写,就能促进学生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特级教师王玲湘在教学时,抓住“志在_____,钟子期曰:‘____,________。’”这一言语灼亮点,移花接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发现了文言文的句式密码,又感悟到伯牙的琴技之绝以及钟子期音乐鉴赏能力之绝,从而真正地理解了“知音”,真切地感悟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

第二招:抓情境空白点,充盈文本――积淀厚度(罗才军)

师:请你想象,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人能听懂你的琴声。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必得之”时,你的心情怎样,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拿出课前发下的练习纸,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________”往下写。

(师播放《知音》背景音乐,生想象续写)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真乃知己者也。

师:真棒啊!“懂我所鼓,明我所念,知我所志”,我看你不仅是伯牙的知音,也是文言文的知音啊!谁再说说?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幸事,吾不再孤也!

师:以前我是欲觅知音难上难,如今我是得遇知音――

生:不再孤!

师: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

生:找到知音了!

师: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老师和大家配合着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心有灵犀。

(师生配合读文。首先师读伯牙部分,生读子期部分,然后交换角色)

【赏析】“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留白”是中国画中常用的重要技巧之一。其实,很多文本都讲究“留白”的艺术,在字里行间留下了各种空白,这些空白处正是读写结合的契机。教师要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通过探究性研读、创造性解读,引领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融。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罗才军老师抓住了文本情境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添枝加叶”,善哉!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得遇知音”时的心历路程做了“留白”的艺术处理,言虽尽而意未了,给了学生极佳的品味和想象的空间;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换位体验,将伯牙“得遇知音”的狂喜和激动尽情倾诉,这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使教学震撼人心。

第三招:抓思维发散点,延伸文本――拓展广度(闫学)

师:可是,人生路漫漫,伯牙能这样一直消沉下去吗?如果此刻,你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楚国,作为伯牙的新朋友,你会如何劝慰、开导他积极乐观地面对今后的生活呢?联系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把你想对伯牙说的话写下来。

(生动笔写感受)

生:伯牙,我同情你,你一定很寂寞,振作起来,你一定能找到新的知音!

生:伯牙,知音千年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日子总得过,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呢?我想这也是子期愿意看到的啊!

生:伯牙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要坚强地活下去!

生:我要送伯牙一句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敞开心扉,相信会有更多的知己等着你。

生:俗话说得好:不要把内心的大门永远关闭。人生在世,如果能遇到知音,自然要倍加珍惜。倘若不幸失去了知音,也不要过分绝望,乐观一些,抬起头,前面的路依然宽阔。

师: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知音难觅,每个人都在苦苦寻觅知音。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世界这么大,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觅到知音……要知道,幸福在于寻寻觅觅的过程中见证人生的美好、感受人生的温暖。让我们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第3篇

【设计思路】突出文言文的文体特征,借鉴"先学后教、自主互助"理念,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课文,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点拨感悟,激发共鸣,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积累中华经典诗文,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视频及其音乐、《二泉映月》音乐、课件。

学生准备:(1)要求根据预习卡预习课文;(2)搜集伯牙、钟子期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1 音乐导入,激趣

(1)课前热身。交流朋友情谊的名言诗句。

(2)欣赏音乐:欣赏视频《高山流水》说感受。

(3)揭题板书。读好"弦"字。

2 由题引入,形成导学

2.1 理解课题: 交流资料

2.2 形成导学:你想提什么问题?

(1)伯牙为什么要绝弦?

(2)怎样绝弦?

(3)结果怎样?

2.3 回顾学法:

(1)、多读,读通读顺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课文

(3)、体会课文感情

3 初读课文,感知韵味

(1)指名读

(2)师配乐范读(课件出示)

(3)生自由朗读课文。

(4)师生配合引读。师"伯牙善鼓琴--"生:"钟子期善听"……

有什么发现?(开头是交替着描写伯牙和子期,最后一句是写伯牙一个人)对,抓住这个规律就好背诵了。

(5)指名读、齐读、评价。

4 互助议学,理解课文

5 展示成果,解决问题

5.1 理解课文。

(1)、理解关键词语。

"善"字的意思:"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兮"、"谓"、"乃"、"复"

(2)、小组小组pk,交流理解。

5.2 解决问题:解决第三个问题。

6 拓展细品,共鸣情感

6.1 知遇知音之难。

(1)理解知音: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名满天下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假如你们就是伯牙遇到子期前的那些听众,你会怎么赞美我?

(2)感悟相遇。

师:是啊,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子期说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对,是志向,(板书:志)那么,你可以用哪些带"志"的词语来形容?志存高远,壮志凌云、志向远大。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来,再来赞美一番。

师: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师: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师:凡伯牙所念者,钟子期必得之,这就叫做知音,(板书:念,得、知音)听了知音的赞美,大家说,伯牙心情会当如何?

请看――出示:知我者,子期也;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

6.2 感丧知音之痛。

于是,伯牙欣喜若狂,与子期结为兄弟,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师:然而世事难料,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他等啊盼啊,望穿秋水,等来的却是一个噩耗――(课件出示灰暗画面)

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更让伯牙感动的是,伯牙知道了钟子期在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此刻,伯牙在子期的坟前,伤心欲绝,悲痛万分,不禁抚琴大哭,弹了一曲当年的《高山流水》。

师:可是,此时,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当年的子期那样说――;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志在清风,再也听不到――;伯牙所念――无一人得之(依次擦去板书:志、念、得)

6.3 丰富内容,拓展阅读。

师:伯牙弹完了高山流水,绝望至极,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擦去板书知音)说罢,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升华感悟:作为一名已经成名的乐师,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金钱、名誉、地位、快乐……)

(2)链接阅读:接着,俞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阅读诗作:师:知己不在,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

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绝弦已无声。

高山流水琴三弄,清风明月酒一樽。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4)配乐写话:2000多年后的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快,提起笔来,让你的思绪在纸上尽情地流淌吧!(配乐高山流水,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点评。)

4、动情读文。师:是啊,人生苦短,知音难觅;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这篇课文。)

7 作业布置

(1)试听音乐《高山流水》。

(2)背诵课文。

(3)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第4篇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这首七言诗出自宋代大诗人王安石之手,讲的是敬佩伯牙破琴谢知音的精神。的确,俞伯牙摔琴是为纪念知音钟子期,行为确实比一般人要高尚的多,但伯牙处事过于偏激,不懂得儒家的中庸之道,这时,这种行为就显得痴态多了。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默契,在当时确实是非常罕见的,非常珍贵的。但子期逝世后,伯牙却断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在当时被世人理解为高尚,但在我看来,这虽不是假借仁义去换得名声,但也是一种消极、极端的处世态度。因为如果钟子期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内疚,并还会问伯牙:“琴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为什么在我死后,把琴摔破?难道这就是思念我吗?你不该这样,你应该更加努力地练琴,这样,琴声在哪儿,哪儿就有子期了!”“子期不在对谁弹”,在我看来,是一种鲁莽,是一种无知。“酒逢知己千杯少”在我认为是错误的,知己难觅,与知己相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君子交,淡如水”,淡就是一种过程,与知己相交,也同样,不求结果轰烈,只求“淡’能长久回味,这样已足矣。

马克思与恩格斯是革命战友,也是难寻的知己。所以,都很珍惜对方。但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不但没有因此堕落,反而更加奋发图强,把马克思生前的文章收集起来,加以整编,这样,著名的《资本论》才得以问世。

像这样的例子,多得数不胜数,所以,伯牙绝弦的处世态度是不对的,他认为知己已死,自己的炉火纯青的琴技也该放弃,这其实是懦夫的表现。他没有明白中庸之道,处事过于偏激,这也正是有些中华文明灿烂艺术遗落的根源所在。说到底,伯牙的行为是令人敬佩的,但更多的是无限的惋惜……

伯牙与钟子期范文第5篇

1、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2、典故: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弹琴为一绝。一日,他坐在高山之上弹奏,路过的樵夫钟子期驻足倾听。俞伯牙原本内心对其有些许不屑,心想着一个樵夫怎么会懂得我的琴声。结果,钟子期很容易就猜出了他的心思:“琴声慷慨激昂,先生志在山”;“琴声清澈婉转,先生志在流水”。俞伯牙万分惊讶,于是与钟子期成为知心好友。后人也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据说后来钟子期过世,俞伯牙愤而摔琴,说:“子期一死,还弹给谁听呢?”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