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美育

美术教学一直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美术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培养德、智、体、美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深入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美育、德育教育是各学校关注的重点。与其他学科相比,美术在学习方式、教育方式上存在不同,更符合德育、美育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左右均衡”,两手抓德育、美育教育,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德育为先,开展全方面德育教育

1.以图画欣赏引入德育内容。

在美术教育中,图画欣赏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列举大量经典图画,使学生充分领略图画大师在创作、绘画过程中的特点、风格。在现阶段德育教育中,图画欣赏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的《绘画中永生》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有名的画,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在图画欣赏中,教师可以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构思、色彩布局等,并简单向同学介绍上述作品的创作背景。在同学欣赏作品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介绍达・芬奇的生平,并结合信息化设备播放与达・芬奇相关的视频。播放视频后,学生了解到达・芬奇在生物学、工程学、美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好奇。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同学:“同学们,达・芬奇的作品是不是非常优秀呢?”在得到同学的答案后,教师做进一步引导:“达・芬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多的成就,与其日常努力是分不开的,他能充分利用每一秒时间学习、工作,那么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同学们就会陷入沉思,分析自己目前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更能认识到自身在时间利用上存在的不足,实现德育教育。

2.开拓学生思维,渗透德育思想。

开拓学生思维是现代美术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引入大量积极读物,在开拓学生思想的同时渗透德育思想,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上)《历史的画卷》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开国大典》等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再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9.3阅兵”等,从网上获取与相关的视频,并引发学生思考: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中国军民是如何战胜外来侵越者的呢?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地雷战》等红,激发学生对的思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有关爱国主义思想的学习中。学生经过学习,能在感叹国家快速发展的同时,知道当前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伟人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实现爱国精神教育与传播。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当前社会热门的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并根据电影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爱国主义思想。

二、美育为辅,开展全方面美育教育

1.引入课本内容,重视美元素传播。

在美术教学中重视课堂内容与课本内容的结合,在充分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使学生对美术元素有更深刻的了解,最终掌握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形体美等。对教师而言,美术教材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美,使学生通过教材接受美育教育。

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七年级(下)《线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著名画家凡・高的作品《向日葵》要求同学发言,分析这幅画中的向日葵哪一朵最漂亮、为什么。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会详细观察《向日葵》这幅画,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向日葵线条变化等判断这图画的独特艺术美。最后,教师可以总结这幅书画作品中的特点与要求,分析美在这幅画中的具体体现。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发挥,教师根据课本“线条”的要求,引入凡・高的《向日葵》,让同学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后期讨论与分析,加深同学对特殊美的认识。

2.以生活为媒介,探寻生活中的图画美。

图画源于生活,为更好地开展美育教学,教师需要以实际生活为原本,将具体生活引入课堂中,淡化“美”这种抽象概念对学生认知的影响,使“美”具体化、生活化,有利于进行美育教育。

以《从心底接触自然》教学为例,在这堂课上,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接触大自然,通过绘画、摄像等方法将生活中的自然美记录下来。在美术课上,教师邀请各个同学上台发言,简单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分析这个作品中的美的元素,如高山、蓝天白云、翠柳小河等。在课堂上,教师完全将时间交给同学,让同学之间通过互相讨论加强对美的认识。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对本堂课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先根据同学们的作品,介绍自己对生活美的认识;再根据教育大纲要求,简单介绍未来同学寻找生活美的方向,并对其中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最后明确追寻“美”时的基本方向,使同学能在正确方向上接受美育教育。

通过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寻找“美”,并对“美”这种抽象的概念有了正确认识,实现了美育教育。

学生的学习道路就像走独木桥一样,忽视左边、忽视右边都不能顺利走完独木桥,而德育、美育作为“一左一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重视与传播,对初中美术教师而言,在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到时代赋予自身的使命,通过积极优化教学方法,实现德育思想、美育思想的传播,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简单讨论初中美术教学中德育、美育教学的相关内容,对教师而言,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到学生年龄、性格特点等因素对教学成果的影响,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在未来工作中重视对微技术的应用,以多种渠道实现德育、美育思想传播,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俊杰.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文体艺术),2015(05):145.

[2]王景艳,黄小华.德育在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13(08):143-144.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专 美术 德育教育

一、把爱心宽容当作系紧师生间强烈情感的纽带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他的《教育者的灵魂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一书中曾指出:“教育者的本性首先是对塑造具有个性的人的纯真的爱,其次是成功地实践这种爱的能力。”作为塑造人类的灵魂的“工程师”,教师首先要有一颗充满爱的灵魂,爱教育事业,爱教师工作,爱生如子,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作为准则;同时还要具备奉献爱心的素质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人生价值,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如果爱是一条小河,那么宽容就是架在河上的一座桥,教师应以博大的胸怀为桥墩,以良好的教养为桥面,以广博的知识做路灯,以扎实的才智做护栏。这样,学生才能站在坚固的师德桥面上,严肃认真地对待生活、正视人生,对学生产生积极而强烈的情感要求,系紧师生心灵间真挚的情感纽带。

二、在教学活动中捕捉实施德育的契机

美术教学中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胜过空洞的理论说教,艺术形象的审美性与情感性,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画面上展现的思想情感教育。所以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有其独特的优势。美术教学中美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与教学原理相结合,就会使这种吸引力变成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对中专生的审美艺术素养和品质的素养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如在上“POP字体设计”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了很多书体的特点让学生先总结黑体字的笔画结构特点: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然后告诉学生做人也要站得正,行得直,堂堂正正,稳稳当当,踏踏实实,不干坏事儿;在“POP海报设计”一课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旅游海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辛勤创造的,为了更加幸福、灿烂的明天,我们应该爱劳动、爱人民、爱艺术,刻苦学习,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动手创造美好未来。

在设计课中,教师要巧传基本技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灵活渗透德育,培养学生沉着冷静、大胆创新的品质。在上“包装设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设计、包装的重要作用,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某山区出产丰富的土特产,那里的野生蘑菇质量很好。以前是用麻袋来装的,卖得很便宜,由于外观不美,还卖不出去,那里的农民很穷。后来,有一个农民的儿子考上了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他把野生蘑菇改成250克一袋的小包装,还专门设计了漂亮的图案和商标。由于商品的外观很美,蘑菇的销路很好,而且比原来的价格提高了不少,山区的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大家都感谢这位大学生。”学生受到了启发,然后出示几件商品的包装和有关的图片资料。我又适时地放上音乐。欣赏完后,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为什么同样的蘑菇,有了美观的包装后,不但价钱卖得贵,而且人们反而要争着买?有的同学说:“漂亮的包装人人喜欢,看到这么好的商品当然要买喽。”还有的同学说:“要感谢这位大学生,知识就是能创造财富。我们现在要抓紧时间学习,学好知识和本领,将来也要为家乡出力。”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较好地完成了德育的渗透。

欣赏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在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渗透德育

美术综合实训课中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的教学具有育人功能。教师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多角度地渗透德育。

例如,在上“标志设计”课时,我让学生为学校设计校徽,为班级设计班标,为自己的小组设计组标。这有助于改正现代学生眼高手低、只会动嘴不会动手的毛病,培养学生踏实勤劳的品质。在这个劳动过程中,学生切实体验到动手动脑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又如,我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新年贺卡送给可敬可爱的人,还让他们画家乡的小桥流水。这样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寓教育于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3篇

一、寓德育于技法学习之中,探究新知

让学生认识和掌握一些美术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要素及与之相应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思想、情感教育是美术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一任务常常在探究新知环节中完成。让知识学习与育人之间产生密切联系,以育人引导技法、以技法表现育人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思路与方法。如《娃娃的家》一课的教学,在引入新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妈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为小明布置的书房图片,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布局整洁清晰、色彩鲜亮的小明书房的绘画图片,并让学生谈谈坐在这样的房间里学习的感受;尔后教师道:老师也带来了小明以前书房的图片。课件出示一幅画面凌乱模糊、色彩灰暗的书房绘画图片,再次让学生谈谈在这样的房间里学习的感受。然后设问:从绘画这个角度来看,哪一个书房更能体现妈妈的辛苦呢?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为什么?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画面和颜色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同的。第一幅图片描绘的书房,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舒适与温馨,更让我们体会到为营造这个舒适而温馨的书房妈妈付出了不少汗水,体现了妈妈对我们的爱。

二、寓德育于作品创作之中,运用新知

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是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在美术课堂中常常用“运用新知”这一环节来完成。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德育与创作相结合。就是指学生在运用所学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美术创作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立意,然后再思考怎样运用所学的技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技法学习为表达思想服务,让思想感情促进技法运用与提高。

三、寓德育于作品分享之中,交流评价

交流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与校正。它不仅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融、情与情的碰撞,形成正确价值理念的过程。在交流评价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不仅对作品的创作构思、构图及制作中的独特之处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同学明白作品好在哪里,学到创作的方法,而且要对作品的立意、情感、思想及含义进行交流与评价,让全班学生感受到浓浓的情、深深的意和高尚的德,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赞誉、同学的夸奖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四、寓德育于提炼概括之中,总结提高

一节高效的小学美术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头,还要有完美的结尾,以达到“课虽终,意犹存”的境界。同样是《娃娃的家》一课,在对知识、技能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后,可对学生进行如下设问:无论是同学们的绘画还是手工作品,你们完成得太好了!老师都被吸引了。可是老师不知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们在做人方面有没有收获?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4篇

“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美育审美文化素质,培养他们既具个人审美发展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全面发展的教育。个性的良好发展是创造力产生的前提,高尚的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向主动达到心灵美的境界转化,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美的感知力,达到培养学生个性及创造力的目的。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并促进其智能发展的同时,应根据造型艺术的特殊性,有机而自然地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美育教育,使学生的智能和品德、情操以及审美观点得到健康的培育。

在四年多的美术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根主线,巧妙地将之贯穿于所教的学科当中,使学生爱上了美术课,增强了他们鉴赏美的信心和决心,提高了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如:在八年级上册《我喜爱的书》一课中,我首先采用启发式教育学生认识“书”是最宝贵的,它涵盖无穷无尽的知识,我们能从书本里学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本领、学到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爱护它、美化它。书的封面设计就是“保护书芯”,给人以审美享受的创作。通过思想教育引入课文,使学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加快了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又如:在教学中,我还通过对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一次教学国画时,我先介绍中国画用的文房四宝和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清楚地区分中国画与西洋画在作画工具和表现方法上的不同点。随后拿出一幅名为《荷花》的写意画让学生欣赏,启发学生思考:这幅画好在哪里?又作总结:画家的画之所以栩栩如生,生动逼人,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画家通过刻苦学习、长久磨炼才得来的。由此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画的魅力,领悟到成功的艰辛,激发学习的激情。最后,让学生朗读历代名人咏荷花的诗句,感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之风,达到既学作画又学做人的目的。

再如:在教八年级下册《五角星》一课时,我用一首歌曲《红星闪闪》引出了主题,并引导学生认识国旗上的五角星和它象征的意义。通过对冷军的油画《五角星》的生动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五角星在铁与火中铸就,火渍斑斑、弹痕历历……象征着中国革命所经历的磨难、曲折、坎坷,同时也体现出一种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当我提出疑问:用什么来描绘五角星的质感呢?巧妙地让学生从“机理与质感的表现”这个角度了解绘画艺术家运用明暗、笔触、线条、色彩等手法表现五角星的机理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政治热情和认真学习的态度,《五角星》中碎铁皮拼接的逼真描绘、锈渍斑驳的细腻刻画,不仅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更使学生联想到我们革命军队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从而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奋进有为。

美术德育渗透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校合作;构图学;课程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对接地区中小学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教育实践,提高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适应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事业单位和特岗教师招考以及今后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对美术学专业《构图学》等基础课程增加与现行教育相衔接的内容,进而为普通高校师范专业课程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方向。以《构图学》课程为例,紧抓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让对接现行中学课程落到实处。《构图学》是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中最重要课程之一,是为美术学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通过《构图学》课程教学,在美术教师德育培养上,抓住构图学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等有德育意义的主题设计,循序渐进的自然渗透德育;在审美功能上,从艺术的形式阐述构图形式美对精神表现的作用,由表及里,打破常规的审美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情感表达;在专业能力上,除了强化构图构思的能力,还要培养师范生如何将构图学知识从自身的专业认知转化到中小学美术表现中,实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

通过对《构图学》教学改革相关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发现就《构图学》课程来看,国内外都非常重视构图学的教学,我国大部分高校美术学专业都开设《构图学》这门课程,成果较丰富。2003年3月,中国美术学院蒋跃教授编著的《绘画构图学教程》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全国高校开设《构图学》采用最多的一本教材,阐述了构思与构图的关系,强调视觉心理到构图形式心理的联系规律,配合了大量典型的作品,图文并茂的剖析,从国内到国外、从理论到实践、讲究均衡变化和多样统一的关系。起到启发读者思路,提高绘画构图水平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本教材的少部分图例不够新潮和个别观点稍欠创新。因此,近几年周至禹教授又编著了《绘画构图与形式》这本教材,更新了部分图例,内容上将构图和形式结合的更为紧密,把形式语言作为技法范畴来充实构图,又把它与绘画观念及创新意识的开拓联系起来,既强调它的创意性,又引导大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掌握和运用规律。对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教学与现行教育相衔接的研究成果比较少,如宗昱宏的《小学美术学科中构图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阐述了构图学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强调小学教师提升构图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何静的《浅议高校中国画构图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则确立了构图学在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对做好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学术成果对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研究目标

通过该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建立以绘画构图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构图学》课程教学体系,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绘画构图的“学”与“教”,以对接中小学绘画构图基础教学,提高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改善毕业生“心理焦虑”“自我评估不准确”“实力欠缺不自信”等不利现象,削弱毕业就业恐惧症,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推进自身就业能力,完善实习基地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力求师范生教育实习综合指标稳步提升。

四、构图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小组

一方面,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课程小组的成立直接影响着学生培育的质量。另一方面,构图学课程作为培养美术学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课程,结合教学实际中面临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从校校合作发展的角度,把握构图学课程的基本内涵,结合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实际所需,有针对性的提高课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提升艺术素养,加强综合能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成立课程小组是形势所趋,并且在成立课程小组时,应严谨按照校校合作的要求,结合专业的特点,成立以高校专业教师、中学专业教师以及教务管理教师多方位教师结合的课程设计小组。

(二)教学中加强德育培养

德育是促进学生品格发展的教育,品格的培育既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笼统的灌输,教师培养师范生德育,从情感上,要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了解大学生的普遍心理需求,在其接受范围内输入,激发学生正向、积极的心态。在专业上,一定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在最适宜的知识点自然融入德育,让学生在教师构建的艺术之旅中,汲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激起他们尊重传统文化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根据对本课题的研究,在《构图学》课程中加强其德育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展开主题性构图练习;二是在欣赏名家构图和评述时渗透德育;三是在将“造型表现”运用在构图练习中的渗透德育。

(三)《构图学》课程内容设计

为确保《构图学》课程建设质量,内容符合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校校各自课程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相关项目主持人与参与人及时召开了课程建设小组筹备会议,确立了本课程改革小组成员由我校3名教师和其他中学8名教师共同组成,并根据专业建设规划和要求制定了课程建设方案和进度,就课程建设内容及建设过程中的相关事项达成了一致意见。课程建设内容除了围绕坚持以美育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明确《构图学》在审美意味和专业能力培养中的定位等内容,还要新增和加强以下内容。1.强化《构图学》在对接现行中学课程教学课程设计以中学实际用人需求为出发和落脚点,吸取大量中学美术优秀教师的上课特点,培养师范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结合中小学教材内容,设计命题构图训练,分析总结中学生和大学生学习构图知识不同的侧重点,合理安排师范生研究构图学内容对接中学课程的参与性,提升师范生掌握构图学基本知识的牢固性和深刻性,为后期校校合作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构图学”课程作业展引进中学校园一方面,对大学生来说,通过课程展览,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公开展览中给教师和学生反馈更多信息,同学之间更容易直视差距,激励同学们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努力调整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展览效果反思教学,最终起到多角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课程展览进中学的流动模式,通过大学生作品对中学生的熏陶,丰富了中学生的“第二课堂”,加深了中学生对构图知识及艺术审美的认识和了解,激起了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也促进了中学生对未来“小老师”的了解,进一步为后期的教育实习做好铺垫。

(四)《构图学》课程教学方式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校校合作的背景下,传统陈旧单一的讲授示范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构图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比以往的《构图学》教学模式,本次在拓展《构图学》课程教学方法上要明确绘画构图的“学”与“教”双向能力,要指导构图学思维在中小学绘画教学中的运用。1.师生角色互换师生角色互换,要求学生结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运用构图学知识开展实践教学体验课,学习氛围变被动为主动、变枯燥为生动。“小老师”们在课前,根据讲课选题提前主动地钻研教材和查阅资料,搜集和整理课前笔记,通过“备课”整体学习构图学的知识点,学会自主的抓住重难点;在“讲课”或者“说课”的过程中,锻炼台上胆量,改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注重表情和形象管理,巩固构图学专业理论知识;教师课后针对性点评,指出不足,挖掘有点,帮助“小老师”认识自我,同时其他同学有所参考和对比,自我寻找差距,加强学习,形成良性竞争机制。由于每一位同学学习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是理论知识强于表达能力,有的是语言组织能力强于专业能力,因此教师在角色变化中看似工作轻松简易了,实际上在辅助学生说课的过程中,既要在课前监督他们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又要在课中积极旁观,发现和解决其说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还要在课后根据每一为同学的优缺点和可挖掘点,认真思考给出建设性意见,这些极大的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无形中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2.分组讨论团结共赢《构图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二者皆有重难点,因此可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为主题进行两次分组研究,第一次理论部分分组讨论主要以“构图原理结合中学生美术构图构思能力”培养为主,第一次的分组使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家庭环境存在差异的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不断磨擦中逐渐了解相互之间的优缺点,达到互教互学、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效果,促进审美融合有助于进一步的协作。第二次分组,可以根据第一次分组的情况,适当调整组员结构,让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审美倾向或者能互补不足的同学成为一组,共同尝试合作创作的小实验,建立自评、互评、投票、教师评分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小组与小组之间创先争优,组员之间强带弱、弱学强,提高作业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的整体素质。总体来说,通过两次的分组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有效交流和学习氛围,还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提前为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做好铺垫工作,使其真正体验知识收集、消化、吸收和释放的全过程。

五、校校合作《构图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培养学生对艺术持续保持兴趣的同时加强艺术技艺,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对艺术风格的偏好,加强单独引导,坚持因材施教,完善校校合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由于学生的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较好,在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特别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评价。校校合作视野下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建设和改革,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更够为接下来的教育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项目针对普通高校美术师范生绘画构图学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设立,其特色是在师范认证背景下,紧密结合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在研究吸收高等教育绘画构图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以绘画构图教学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构图学》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毕业后与岗位的对接能力。

六、结语

本文在师范认证背景下针对目前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构图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实践改革的理论反思和总结,积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强师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推进素质教育和师范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产出与中小学教师输入的契合性,对校校合作“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的实施提供保障。加强《构图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对地方性美术发展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芳,实践取向视域下的职前教师培养[J].教育评论,2018(10).

[2]吴宗劲,饶从满.教育实践类课程对职前教师从教准备度的贡献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8(6).

[3]蒋跃.绘画构图与形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4]于伟.小学美术教学中构图的应用及教学设计[J].新课程(中),2016(04).

[5]宗昱宏.小学美术学科中构图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M].美术教育研究,2018(12).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2017-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