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当代中小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务必摆正位置,把它列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市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中心挂靠在德育处,各相关业务处室及教研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为方便各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八中,初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十八中,中职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商贸职专,小学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教院二附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或分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担负起当地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案。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校、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具体步骤:

1、今年上半年,我局选择城区32所学校(初选名单详见附件1)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根据实验学校的标准(详见附件2)认真整改,开展工作。6月底市教育局将根据整改情况予以确认授牌。

2、今年下半年,首批实验校必须对应挂钩农村1所学校或城市1所薄弱校作为联系校进行帮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城市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普及。

3、各县(市)区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城区和农村学校作为首批县(市)区级实验校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可申报市级实验校。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各校都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就业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各校要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校要有计划地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人员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参加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校要注意保护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要按教师开展工作实际情况计算其工作量。各地各校都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造条件。要制定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等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内容。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各职校必须把心理健康课纳入正式课程。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要努力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严格区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外心理治疗中心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心理健康 教学手段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首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下“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深入人心,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现状和步伐,更深层次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针对初中生特有的心理和身体状况而提出的,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知识积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再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需要。

二、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

1.转变教师角色,主动成为学生的“朋友”

健康的心理不是通过说教形成的,而是通过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有较大的畏惧之心,致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情,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提醒自己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创建平等、轻松的课堂,构建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以及合作性的教学机制。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跟教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相互间较为了解,在此基础上师生之间成为朋友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与朋友一起学习就会使学生完全放下心理负担,轻松愉悦地学习,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这种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又难以把握,如果关系过于密切,学生眼里就再也没有教师,教学活动就难以正常进行,因此对于师生之间的朋友关系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做到恰到好处。怎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呢?教师可以用语言去鼓励学生、赞美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可以用眼神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课后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教师在学生中的印象较好,那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征服学生。

2.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他人是初中生人际交往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有模式,将“一对多”式教学变为“点对点、面对面”的教学方式,经常采用“合作式”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郑成功”一课时,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史实,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台湾在历史上有哪些名字?台湾是何时被谁占据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而为何文天祥却不是?历史上还有哪些与郑成功类似的民族英雄?同时在课堂上安排1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郑成功具备哪些历史条件,讨论结束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汇报,汇报完毕学生自主评论,评论结束后,再对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总结,并讲述自己的思路。通过学生探讨、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等步骤,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在探讨中难免会产生分歧和摩擦,思想上的碰撞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团结和相互学习,这一连串的步骤必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3.灵活运用教学手段

即使是最好的教学手段,一直保持一成不变,也不可能永远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期集中在同一个事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每天以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个事物。因此要使学生每天都能够认真学习历史,就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灵活变通教学手段。

4.巧妙运用历史教育课本中的素材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层面感知历史、积累史料,更要将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理解层面,使知识在内心得以升华,因此历史教师应巧妙运用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如:爱迪生经历近三十年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环境简陋的情况下,经过四十多个月的艰苦工作成功提取了0.1克镭;林则徐“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是历史教师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材料,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等品质。历史如浩瀚的大海,精心挖掘历史教材,巧妙地运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使杰出的历史人物再现,用丰富的历史故事感染学生,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历史老师应担负起历史使命,深度挖掘历史教育的潜能,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敢于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培养人格健全、适应时展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钟世显.历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J].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0(1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背景

甘肃玉门油田第二中学由九年一贯制学校划转为一所完全初中,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已经处于职业倦怠状态。油田下山后学校交予地方政府管理,教师们又面临着体制的归属和福利待遇的下降等问题,使得教师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直线下降,教师的身心各方面受到了负面影响,教学质量长年得不到突破,学校呈现出负重不前的局面,发展进入瓶颈。

抱着对教育的一份执着和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学校领导想尽一切办法,借着学校成立完全初中改制发展的东风,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走上正轨,成立了阳光心理师生导航中心,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发泄放松室,兼具档案室、培训室、沙盘游戏室等六个功能区,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教师、九名兼职心理教师。扎实高效的教师团队分别于2006年完成了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2010年完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等两项课题。不断的摸索实践使全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激发了教师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学校的管理思路和教学目标逐渐明确,教学质量稳步回升。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一)层级式培训辐射全校

1.培训骨干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起步时类似于全国的普遍情况,是个别教师因为兴趣自发的行动。这一自发行动立即引起了学校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学校开始大力扶持这一新生事物,不断派出骨干教师到外省市参加专题的学习培训,争取最优惠的政策鼓励教师们参加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考试,每周规定专门的时间让教师们参加心理小组的学习。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激发了广大教师发展自身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素养的热情,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已经有11名教师拿到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为学校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师资保证。

2.开展教师心理培训,优化教师心理品质

伴随着高强度的课时量、堆积如山的作业、学生的突发事件、家长的不理解、上级领导的检查、课题科研活动、公开课以及不良人际关系、不当竞争、社会地位、舆论评价等弥漫性的负面影响,部分教师长期生活在烦躁、焦虑、强迫性思维中,精神极度紧张,造成了教学困难、家庭矛盾、情感匮乏、师生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的困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根据我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全体教师开展“谁动了我的奶酪――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调控”“走近沙游、走进沙游”等培训讲座,帮助教师认识职业现实,澄清错误观念,将“自为的生活”发展到“自觉的生活”。

根据为学生做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的统计评估,结合本年级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行为表现等问题,组织年级全体教师召开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心理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方面的测量结果,帮助年级组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健康状况,在教育的过程中及时地针对学生的情况加以辅导和帮助,使所有科任教师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班主任对该班的管理目标和纪律要求,提高各班的班风学风建设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的管理能力,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利用每月的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中的心理战术”“教育的新武器――教育诊疗”“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学生心理发展路线图”等专题培训讲座,开阔了班主任的教育视野,使他们掌握了更多、更加积极的管理方法。

3.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讲座

七年级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会对初中生活产生一定的适应不良。如果能及时调整心态、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就会大大缩短适应不良的时间;如果长时间都处在适应阶段的话,就会无法融入初中生活,造成学习下降、心情焦躁、无所事事的后果。学校针对初一新生开展初中入学适应指导、青春期的情绪调控心理指导。对八年级开展思维导图在学习中的应用、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等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九年级学生因为面临中考,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学习焦虑和压力,学校开展了智慧备战中考、中考前的放松训练,有效解除考前焦虑。

4.家长学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

经调查,我校有32%的学生是单亲家庭,还有未经统计的隔代抚养、空巢家庭等现象,家庭教育明显跟不上学生发展的需求。针对这种情况,我校从2006年开始举办家长学校,在十二期的家长学校培训中,以年级为单位,紧扣各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本年级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给家长提建议,教方法。每个年级的讲座都竭力做到切中学生要害,直面家长需要,与家长零距离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真诚的心换取家长的信任与配合,培训效果从学生日益转变的精神风貌中得以显现。

(二)校本教材引领发展之路

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学校发展夯实心理基础,心理教师广积粮、深挖洞、高筑墙,汇集各方智慧,汇编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涵盖教师心理健康讲座、一至九年级学生的成长路线图、学生逆反心理的归因分析及解决办法、教师工作压力的心理影响及其调控等。《班主任培训校本教材》包括班级管理中的25种心理效应、应对特别学生的妙招、班级情境中的师生心灵沟通、班级管理动态曲线、优秀是教出来的、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课堂管理、魅力班会课是怎样炼成的、班主任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校本教材》包含巧妙化解人际危机、学习策略指导、责任与角色同在、告别考试焦虑、多元智能、思维导图等内容。《家长学校校本教材》包括了一到九年级不同年龄特点孩子出现的主要问题的解决策略,指导家长科学智慧地进行家庭教育。

(三)科研探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

1.课题研究提升专业水平

伴随玉门油田的改制,职工的买断退养,油田教育的变革重组,我校后进生相对集中,学生心理问题突显。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因地制宜,从2006年到2011年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甘肃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研究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和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的设计与实施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随着课题的完成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教学水平提升,专业发展呈现上升势头。

2.利用心理测评软件了解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校使用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七、八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试,发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和适应不良的学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率。心理教师将同一年级学生的测评结果进行归类比较分析,形成测试结果统计图和测试结果分析说明,把每一个班的主要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整改策略;将测评中出现心理预警的学生逐一挑选出来,将各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分析反馈给班主任,并提出应对方法,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心理困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年级学生问题会诊提升管理水平

结合全体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结果,召开了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学生心理问题会诊活动,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原因,用测评结果指导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

(四)拉网式教育全面渗透心理健康工作

1.聘任心理辅导员挂靠年级组

积极鼓励全校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学习取证的同时,聘任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的教师为心理辅导员,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年级的优势及专长,每人挂靠一个年级,深入本年级了解学生和教师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工作压力及情绪困惑,及时就地解决问题及矛盾,避免更大的隐患发生。发挥科任教师的优势,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菜单式心理讲座面向各个年级、班级

利用教师们的兴趣特点和学科专长,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注意力和观察力的培养训练”“如何应对粗心”“人际关系之同伴交往”“树立自信 接纳自我”“幸福生活 快乐学习”“生命教育”“人际关系之亲子问题”等专题的讲座。鼓励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总结经验,著书立说成为专家型人才。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可以根据本年级或者本班的实际情况,利用班会课或者课外活动时间有针对性地邀请心理辅导员做讲座培训。

3.个体咨询促进个性发展

学校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对学生开放心理咨询室,学生预约后在这里接受个体心理咨询,宣泄情绪压力。教师鼓励求助者倾诉内心痛苦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探寻求助者的潜意识并使求助者自己领悟;协助求助者改进认知结构,学会合理思维;通过学习与训练来建立积极、有效的行为模式;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行为障碍,促进求助者的自我愈合与成长。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助人自助”。

4.心理沙龙促进教师个性发展

学校每隔一周开展一次心理沙龙活动成为教师们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分享心得的重要阵地,大家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学习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观赏心理电影,感受电影带来的心理震撼,交流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策略,在沙盘游戏中进行个人心理探索,获得人生的感悟和个性的发展。

5.心理社团开展同学间的互助活动

学校成立学生心理社团,每个班聘任两名热爱生活、热爱班级、独立自强、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心胸宽广、关心同学,有较强的助人意愿、有奉献精神、有较强的保密意识的志愿者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学生心理社团组织在同学之间开展健康有益的同学互助活动,帮助同学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植了新的教师团队

我校从骨干教师培养入手,落实专人,鼓励在校教师积极参加心理方面的专业学习,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支持和物质奖励,激发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来。利用“请进来、走出去”以及班主任例会和各项活动,对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技巧的培训。关注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开放心理咨询室,为大家免费提供咖啡、茶、糖果等,教师们可以在这里上网、备课、阅读、听音乐、做沙盘、按摩放松、拳击发泄等。目前,我校已基本形成由校领导亲自领导,以心理咨询师为第一梯队,班主任为第二梯队,全体教师为第三梯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渗透式地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心理健康教育孕育新的校园文化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在校本课程原则指导下,我校拟开发 “积极心理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学校尚善教育理念。着眼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整合和补充作用。

一、课程背景

我校学生是珠三角新型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学生,学生主要来自农民家庭、农民企业家庭和拆迁补偿家庭,有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弟。他们有着城市认同的强烈需求,但又摆脱不了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影响。他们特别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我校的团体心理辅导已具有一定的区域影响力。从2002年起就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干预进行实践探索,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尝试,至今已自主开发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在高校心理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展大中小型团体心理辅导共达170多期,初步形成了有本校特色的团体心理辅导课程体系。

二、课程内涵

(一)尚善教育

我校“尚善”的内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崇善――懂得做人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从善、行善,宽容、善待他人,善待自己的爱心美德。

第二层:修善――懂得做事善。像许海、许铭先生一样,勤奋拼搏,发挥潜能,积极进取、实现自我,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善。

第三层:创善――善教善学。学校为师生搭建平台,在德育管理、教学管理上让师生充分发挥所长,形成乐教、乐学、善教、善学的氛围。

我们的“尚善”教育既是一个理念,也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是我校追求的愿景。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教育”是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过程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的一种理念。

“弘扬人类美德,激发积极情感”是我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它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使每个人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保持生命生活的最佳状态。这与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践行“尚善”教育理念的重要助推剂。

我校“积极心理”特色课程的构建,是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思想,以“系统化、层次化、多元化”为策略,以“学生、教师、家长心理潜能激发”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抓手,以“团体心理辅导+个性辅导”为手段,建立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此践行我校“尚善”的教育理念,创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学校。

三、课程意义

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课程,践行尚善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教师、家长的潜能,促进学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培养师生的感恩之心、从善之心,帮助他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形成更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其品牌价值,为其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构建系统全面、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的校本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心理潜能,使之形成崇善、修善、创善的品质和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富有凝聚力的学生团队、教师团队和家长团队,实现学校管理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学校内在凝聚力的大幅度提升。

(二)具体目标

构建“三二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打造一支积极向上、业务精良、一专多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开发一批团体心理辅导案例;

转化一批学习焦虑学生。

五、开发措施

(一)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开展

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围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师生心理潜能激发”的目标、“团体心理辅导”的手段,拟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开发和完善。

1.课程目标体系

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学生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是有差别的,即获得知识有多有少;一般不同年级学生在个人经历方面也是有差别的,即初中新生都有“中小过渡现象”,初二年级学生有“八年级现象”,初三年级学生有“升学择业现象”。因此,我们在初中三个年级里构建如阶梯式上升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在初中各年级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来实现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

初一年级目标:认识自我――积极的自我感觉、自我概念和自我分析。

初二年级目标:悦纳自我――积极的自我评价、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

初三年级目标:超越自我――积极的自我突破和自我创造。

2.课程内容体系

学生课程是核心内容,由“三二六”板块构成。

“三”――三个台阶,即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

“二”――两种类型,即全员参与的普及课程,可供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普及课程,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全体学生都必须参与,如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月一次的大型团体心理训练等。

开展个性化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心理辅导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如同质人群的小组团体辅导。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

“六”――六大模块,即智慧、勇气、爱心、正义、克制、卓越。

3.课程实施体系

为有效落实课程开展,实现课程的预期效果,我们从“四大课型”和“四种形式”两方面实施课程。

四大课型分别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训练课、心理主题班会课和学科渗透课。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课堂采取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等活动形式进行,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每周每班1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团体心理训练课,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打造教师团队、家长团队和共同体团队,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精神。每月每年级两个课时,专职心理教师授课。

开设心理主题班会课,主要指导学生在情、意方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每周每班1课时,班主任授课。

开设学科渗透课,全体科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挖掘教材中蕴藏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种形式“如下:

以情境为载体的校内团体心理训练和社会情景下的团体心理训练;

以内容为载体的不同群体的主题团体心理训练;

以对象为载体的主题式督导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单一人群和复合人群);

以规模为载体的团体心理训练(包括年级大型团体训练、班级团体训练和小组团体辅导)。

通过不同情境、不同人群、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等的全方位的团体心理辅导体系,让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4.课程评价体系

对课程的评价。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目标要求科学、合理、细致,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内容要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体现学校的学校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实施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对教师的评价。在全体教师绩效考评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五有”:有课程目标,有课程计划,有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有实施方法,有评价办法。

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核实工作,纳入月常规检查、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优秀者评先、评优优先。建立教师心理成长档案,追踪教师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发展。

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即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含第三方访谈)等形式进行,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最终得分=心理健康活动参与(60%)+其他活动参与(2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0%)。学生得分折合登记入学生心理成长档案。

5.课程管理体系

组织管理: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课程计划管理:依学校的课程目标和师生情况确定课程内容。

课程实施管理:强化动态管理,根据课程实施情况,适时调整或删减;有机地运用预设和生成策略。

教材管理:由教务处统筹管理,包括教师用书和各种道具器材。

人员管理:制定《许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明确课程的操作、交流、奖励、监督等制度,激发师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

课程评价管理: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每学年修订一次校本课程,以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二)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的阵地,搭建积极心理搭建教育大舞台

建设校内团体心理辅导主阵地。在原有心理场室基础上,升级、改造场地场室,清晰划分功能。

建设校外团体心理辅导阵地。与户外拓展培训基地合作。户外拓展基地提供了校内无法比拟的自我挑战环境,能进一步实现学生潜能的激发。

引进先进的心理测量工具、统计分析软件。引进一套先进的、科学的、适合学校心理辅导的专业心理软件,满足大规模的测试、测量并及时反馈的需要以及个人信息动态更新的需要。

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平台。该平台有选课功能、咨询功能、自测功能和讨论功能。

(三)组建教师培训团队,提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执行力

构建“2+28+n”的团体辅导教师队伍模式。即以2个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28个班主任为主体,n个科任教师、高校专家、外校骨干、家长等各方面的社会人士为支持力量的队伍。

构建“六步走”教师培育计划。“六步”即问题清单、目标导向、专家引领、校本培训、伙伴互助、共同体支持。同时通过行动研究――“问题+方案+行动+结果+反思”的螺旋式循环研究过程培训师资队伍。

(四)提炼精品项目,打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力

把“三二六”课程体系打造成为精品课程,充分开发师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师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充分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

六、开发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该项目的总体推进和组织落实,全程跟踪指导项目实施,保证整个项目科学、有序地推进,提升项目实施效果。

成立创建工作执行小组。主要职能如表1所示。

(二)制度保障

建立计划、总结、交流制。制定项目总规划,把项目建设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中,定期交流、互相借鉴。

建立指导、监督制度。教学部门每学年要安排专题指导、检查,指导、监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工作情况,做出科学的评价。开课情况将在评选优秀教研组与备课组时做重要参考。

建立激励制度。把校本课程教师的工作考核纳入到日常考核与期末考核之中;有关校本课程的相关资料学校给予优先办理;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参加评优、评先、晋级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作为评选校级骨干教师和优秀课的优先条件。

七、总结

以上是我校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主要做法。可见,开发校本课程,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要结合当地生活实际选择对学生实用的、具备研究基础的课程,确定课程目标。其次,要规划和建立校本课程的活动场室,作为活动开展的场所。

第二,要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中心有三个职能,一是全面统筹校本课程开发的各项工作;二是协调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课时设置;三是设置各种管理和奖励制度,激发课程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性质,可以设置普及课程和个性化课程。普及课程即写进学校课程计划安排表,固定时间上课。个性化课程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主题的课程,满足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和教法,而且还要备学生,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实际,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不盲目崇拜的健康心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对于初中生来说,课堂上难免有许多疑惑或困难:包括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复杂的公式、抽象的符号以及难懂的逻辑推理,因此不少学生在数学学习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在教学中,我牢牢抓住这些时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时,大胆让学生独立完成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的任务。“你能不能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组织小组讨论,学生经过讨论,畅所欲言。有的同学用了好多种方法分割三角形,也有的同学分成了很多三角形。由于多种结论的产生,学生产生质疑:这些方法是不是都正确?哪种方法最好呢?分割的三角形太多有没有用?这样,完全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的方法,情绪高涨,同时也发现很多规律。

四、维持课堂中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心理状态,有意识消除不良心理状态。首先,教师应从学生非言语行为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即从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表情、目光、动作、姿势等方面,观察、了解其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激发学生产生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教师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性的话,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愉、责任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再次,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消除和克服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不良心理状态,如把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表扬和鼓励回答问题的学生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让“活跃分子”示范活动,带动全体同学参与以克服学困生的恐惧心理等。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五、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郝艳平 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