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壕吏记叙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记叙文中所选的事例,要能让人物“站”起来
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可以写的事情有时不止一两件,但我们不能把什么事情都写出来,做个简单相加,而应当选取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典型事例来写,做到“以一当十”。怎样才能使事例典型呢?首先,要去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众多事件中,哪一件对于表现人物的个性最有分量;其次,对已选定的事例加以提炼,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二、记叙文中所选事例一定要新颖生动
选用新颖生动的材料就是选用别人文中未用过或很少用过的事例,或是对旧材料能从新的角度加以分析,挖掘新的含义。这样才能产生陌生化的效果,使人耳目一新。“生动”就是材料要有时代气息,有意味,有可读性。有些人的作文材料经常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夜晚妈妈送牛奶、清洁工给“我”感动等。这是因为没有注意取材的新颖性,思维局限在部分材料的框框里。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这为我们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要做到这些,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
1.选材以时代主题或是社会热点为主,尽量选择紧跟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问题的事例。这些事例总是新颖的,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选材要有当代意识,美酒越陈越好,“材料”则越是贴近当前生活,越是离现实生活近,就越能吸引读者。新鲜的材料永远是我们写作时的首选。许多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心社会,还不读名著名篇。因此,写出的文章材料陈旧,毫无时代感。如果选取古代或外国的材料,要选择那些历久弥新、洋为中用的事例,回归古典(如《薛宝钗魂断大观园》)、借鉴西方也是新颖生动的重要途径。如作文《赤兔之死》虽取材三国,但服务于当前的“诚信”这一话题,作者表达的正是“人无信不立”这一对现实很有意义的思想观点。
一“、读写结合”模式中的比较模仿训练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策略是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是以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为切入点,进行融入情境的语文学习和体验,采用先阅读后写作的语文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灵感,探寻到阅读文本的真意和美感,通过简单的比较和模仿,学生可以感受到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从词语、语句、段落等方面,进行阅读文本的相似仿写。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文本中,在段落“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有优美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式,在句式整齐、押韵的结构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阅读文本之中反复品味,体会作者在这个阅读文本之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并由此进行深刻的体会,联系自我生活实际,开展主题相近的文章仿写。又如:在深邃而浩瀚的星空,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在初中语文《繁星》之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较模仿,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美妙之处,如:“繁星闪烁———深蓝的天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地互相颂赞……”学生可以比较、体会中文中的拟人和对仗的修辞手法,并可以借用身边的熟悉事物进行仿写:如花儿和草坪、绿叶和大树等。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过程中,掌握了比较模仿的技巧,进行阅读知识的写作迁移,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读写结合模式下的创意写作训练
在初中语文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发散其想象,在对阅读文本的要义加以掌握的前提下,提倡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想象、自主探究,用创意的思维和结构,对阅读文本进行局部的缩写、扩写、改写或继写,这体现了学生自主语文学习的创造性和想象性,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例如:在初中语文的古诗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优美古诗的过程中,理解古诗原意,然后再在古诗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缩写、扩写或续写,在《次北固山下》的古诗欣赏中,可以让学生把握这首古诗的原意,以“北固山”的青山绿水为依托,进行对自然情境的抒情和感慨,通过不同的扩写或缩写创新写作方式,表达出学生不同个体对自然和家乡的情感。又如:在《石壕吏》阅读古诗中,学生对于古老中国文学艺术的热爱,可以转化为现代形式的短剧或记叙文体,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改写。
三“、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下智慧的迸发与拓展
初中语文阅读篇目,蕴含有多种不同的内涵,在不同主题的阅读文本中,学生要把握阅读的主题内容,再以此为契机和结合点,进行创意写作的拓展实现。这需要学生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深层次地把握阅读文本的主题、写作手法、结构、创作思路、情感内容等,在对阅读文本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下,开启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琢磨、推敲、品位的不同境界中,开展一文多写、读多文写一文等创作,体现出繁复变化、精彩纷呈的不同写作方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别致感受。例如:在《故乡》一课中,这篇课文经典而蕴意悠远,尤其是结尾一句话,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之句,仔细品读,耐人寻味,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仔细推敲和想象这个经典名句的内在深意,借这句话为由,展开自己对人生、结社会的感悟和体验,可以发挥创意的想象,不要拘泥于原文、原句,而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社会生活情境的、合乎情理的创作。又如:在初中语文的《幼时记趣》阅读文本中,作者记叙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体现出对童年生活的感怀和向往,学生可以将“童年”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成长背景和社会经历,进行创作,并且可以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如:倒叙、排比、夸张、比喻、拟人等,并在文章的结构篇章编排的过程中,凸现出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可以采取与原文不同的写作顺序和结构,实现自我主题的拓展与延伸。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其写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伍荣秀.初中语文“以读导写,读写结合”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课外语文.2015(18)
[2]耿敏丽.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J].学周刊.2014(29)
一、读谈背记,积累生活
1.读。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中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有限,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大部分来自书籍。因此,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是我们全体同仁达成的共识。把学生引到一个无限广阔而异彩纷呈的文学天地中,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感悟多彩的生活,丰富的人生。实验之初,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各类报纸、刊物上的文章,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其中的精粹也成了过眼云烟,没有预期的效果。我们发现这一情况后,为了避免阅读走过场,及时引导,适时启发,利用早、晚自习,专门开辟了“阅读天地”“文学欣赏课”,针对其精华进行点拨。调整之后,同学们悟出了阅读的乐趣。兴趣被激发了,阅读的热情空前高涨,真正走进了五彩缤纷的文学世界。
2.谈。继“阅读天地”“文学欣赏课”后,教师又引导同学围绕所读篇目,述主要内容,议精彩片段,评写作技巧,悟文章主题,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消化、吸收、领悟其中的真谛,以致能针对阅读文章逐步明辨是非,理解曲直,鉴别优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背。青少年时期,记忆正值黄金阶段,如能充分利用,记诵大量古典、精美的文学作品,无疑会受益终身的。因此,首先,我们要求学生能背诵阅读篇目中的精彩段落;其次,按年级的不同,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背诵古典诗歌、成语、名人名言;再者,针对所记内容,性质不同,分门别类整理,便于运用。刚开始,枯燥的背诵使许多同学望而生畏,但当见到有的同学思维敏捷了,言辞流畅了,文章丰富了,大家的兴致也逐渐提高了。经典语言,仿佛一泓甘甜的清泉,滋润着他们久旱的心灵,让他们看到了提高写作能力的曙光!
4.记。在进行前几项工作,尤其是第2项工作时,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阅读、理解、评点名著类作品时,在课堂上时有独特创新的思想火花迸发,常令师生为之感慨,但由于没有及时捕捉,这些充满灵性的东西也只能昙花一现了。为了弥补这样的缺憾,更为了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阅读时,头、眼、手并用;评论时,头、手、耳齐动,随时记录下自己的体验、他人的灵感、集体的智慧,哪怕只有一点一滴!开始时,困难重重,同学们只会做简单的摘抄、写一两句评语,日子久了,不仅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感触,而且还能有些小创作,颇有特色。读书不离笔记,已成为大家的一种自觉行为。同时,大量新鲜、活泼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为以后创作打下了良好、坚定的基础。
二、勤写日记,体验生活
实验中,我们意识到,如果只强调阅读和记一些读书笔记,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远远不够。正如生活中的美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一样,生活中的人生百味也需要同学们用心去体验,方能把从书中认识到的东西更深刻地去理解、去运用。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写日记这一形式,本着情感真、立意新、内容广、形式多这一原则,要求学生不受题目、体裁、表达的限制,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实际,把生活中形形的人和事,诉之笔端,连缀成文。在学生的日记中,大到国际的风云变幻,祖国的繁荣昌盛,学校的改革发展;小到父母的一声叮咛,老师的一句关怀,同学的一个微笑;广到宇宙的神奇莫测,自然的风霜雨雪;细到内心的喜怒哀乐,同学之间的细枝末节……
三、科学训练,反映生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以前面两项训练为基础,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围绕“三大系列”,结合课堂实践,展开训练。
(一)三大系列
1.课本系列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材料,其间的精美文章、活动设计,为学生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料。立足课本,挖掘素材,不失为创新写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尊重课本,有计划、按步骤的学习实践,是我们学科训练的第一步。
(1)诗歌的仿写、扩写,如《相见欢》《石壕吏》。
(2)记叙文的续写、改写,如《驿路梨花》《一面》。
(3)说明文的缩写,如《中国石拱桥》《蜘蛛》。
(4)课本剧的编写,如《周处》《愚公移山》。
2.阅读系列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没有阅读做基础,学生的思维势必成为无源之水,但如果只读不练,就可能造成走马观花的后果。此番训练,以第一环节为依据,要求学生针对自己阅读的课外美文、名人佳作、报刊精品,用手中的笔,或赏析、或品评、或质疑、或模仿、或再创作,在阅读、思考、写作等一系列环节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不同于前面提到的读书笔记,而是比之更成熟的训练。
3.活动系列
(1)课堂写作情境的创设
怎样才能让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进行写作呢?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如果一味的压抑、束缚他们,把他们局限在有限的课本、僵化的课堂,势必会扼杀掉孩子们的创造性。针对这一情况,实验教师首先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活动,给学生们创造自由、快乐、民主、活泼的气氛,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在乐中学、在创造中学。幽默诙谐的课堂游戏,充满激情的成语竞赛,温馨的音乐欣赏,独树一帜的演讲、朗诵,大大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同学们在活泼、生动的体验中燃烧出创作的激情,他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体裁,运用多种表达,轻松自如地完成了相应的创作。
(2)校园活动的参与
校园是学生活动的最大生活空间之一,其间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生日聚会、课间嬉戏、操场角逐、树下小憩,都可能成为同学笔下创作的源泉。因此,教师常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事、景,努力投入到火热的校园生活中去,在亲身感受中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情感。
(3)社会活动的介入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它演绎着人生的酸甜苦辣。如果能留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所以,我们的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机会,如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市场购物、旅游出行,都是捕捉写作素材的绝好机会,只要充分利用,必会从中受益。此外,我们也尽量创造条件,让同学走出校门,或去农村、或到军营,体验不同的生活,为同学们丰富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为从更大、更宽、更深的角度去反映生活打下了基础。
(二)课堂写作实践
开发写作教学的资源,除了力争从“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上撷取素材外,必要的课堂写作实践也不可缺。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也是我们实验中的一部分内容。
(三)作文评阅
写作讲评时,我们采用师评和生评、初评与复评相结合的方法,打破了以往教师唯我独尊的局面,目的是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评改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即真实原则―真实体验和情感;趣味原则――新颖的视角和写法;情感原则――抒实情、不矫情。在首次作文后,教师选择几类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范评,指导学生了解不同文章的优劣,明确问题所在,学习评阅的方法;接下来,学生针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小组共同再评,推荐出优秀文章。经过一文两作、一文两评的实践,学生在作文中减少了盲目性、应付性,增强了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第二次作文的成功率也逐步提高了。
【关键词】标题 文眼 矛盾 质疑 培养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这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也这样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人是善于思考的人。”可见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学习是需要有疑问的,“学生能否提出问题,提出怎样的问题”恰恰体现了学生思考、阅读的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正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
桐庐县初中语文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研究一直走在前列,早在2012年浙江省优质课评比实践“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以前,教研员陈卸金老师就已经带领县骨干教师编订了《学案》,之后又编订了《自主导航》,每年一次的修正,以M村初级中学为代表的小组合作学习,这些都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坚定理念,但是学生“愤”、“悱”的质疑能力普遍不高:大多数学生不善于、不愿意积极主动地质疑,往往是等待老师来帮助解读文本。即便是围在一起讨论,嘈嘈嚷嚷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那么,我们的课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三种比较高效的途径:标题处质疑、文眼处质疑、矛盾处质疑。笔者主要通过这三种途径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1.质疑:一个提出疑问的过程,其核心也就是思考力的锻炼。
2.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根据提出问题的质量确定质疑能力的高下,问题的质量又以与文本的关联大小、有否深度等因素有关。
3.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疑问的能力,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语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理性、合法性产生怀疑。在阅读中生疑,是为了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为了求得规律性的认识,在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
(二)理论依据
1.以学论教:“以学论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全新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其实质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依据学生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自主,是否会学,是否学会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该评价观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不是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疑问,反复错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尤其关注学生的疑问。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们应该采取理解的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发现以及帮助发现其中合理的有意义的因素。学生的进步不可能依靠教师的一味示范,必须时一个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自我提升的过程。
三、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三种途径
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标题处、文眼处、矛盾处提出问题,在与老师、同学的思维碰撞中,问题向纵深走入,最后提升学生在阅读中的质疑能力。
(一)标题处质疑
标题是文本和读者的第一个连接点,又高度浓缩了文章的思路、内容、主旨乃至特色,蕴含行文线索、感情线索、基调等大量的信息,它能在一瞬间捉住人的眼球,冲击人的心灵,激荡人的思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如何围绕标题提出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呢?
首先,笔者告诉学生,在不同的文体中标题有不同的作用。比如说明文的标题有的指出说明对象,有的还指出其特征。议论文的标题有时就是中心论点,有时具有提示论述范围、论题、论述对象的作用。记叙文的标题或是文章线索,或点明文章中心,或者表达作者的情感。再次,引导学生辨别某一文本标题的作用。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标题的作用生发高质量的疑问。
1.以笔者在2012年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中获得一等奖的《马说》为例,谈议论文标题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就《马说》而言,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标题第一次提出疑问,发现大部分同学提出疑问:马说了什么?笔者引导学生明确文体,“说”是一种表达作者观点的议论文文体。笔者让学生围绕“马说”中的“马”第二次提问,学生转变了问题:这是一匹怎样的马?笔者带领学生品读文本理解千里马的不幸。笔者让学生围绕标题“马说”中的“说”,进行了第三次提问:“作者借马来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课堂中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愤懑之情。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再深读标题,完整标题:一匹不幸的、满是悲愤的千里马说。让学生第四次提问,终于学生在小组合作生疑之后,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表达自己的悲愤吗?写作目的何在?
学生的四次提问,逐层走向深入,由面对文字本身产生的肤浅问题,最后围绕标题产生直指议论文中心的问题,质疑能力得到提升。
2.以《我的老师》《老王》为例,谈散文标题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我的老师》一文中,学生面对标题自然产生问题:“文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此时笔者告诉学生这是散文不是说明文,不用也不会全方位多角度的介绍我的老师的所有特点,散文的关键不是标题中所提及的那人、那事、那物,而是关注“那情”。学生即可提问:“我对老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笔者再追问,换一种问法,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提这个问题,学生第三次提问:“为什么说是我的老师,‘我的’表现在哪里?”三次提出问题,学生最后关注了作者的情感,分享了作者独特的感悟和人生经验。
散文关注的不是那人、那物、那景,而是作者的情。在一段时间散文教学之后,笔者发现学生围绕标题质疑的能力逐渐提升,在《老王》一文的学习中,笔者先让学生聊聊面对标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呈现:老王有哪些话?老王的话有什么特点?老王和谁说话?老王和谁说的最多?他们提出的这些疑问虽然只是关注“那人、那事”,但是很有价值,可以走向文本的深处,笔者随即呈现老王在文中与“我”的所有对话:“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你还有钱吗?”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嗯。”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然后让学生读老王的话,继续问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关于“那情”?笔者在此处重锤敲击,让所有同学提出疑问,最后惊喜地发现有六位同学提到:“老王要说的是什么?老王的愿望实现了吗?”水本无华,相荡为涟漪。学生在朗读、讨论之后,有一个小组书写了这样的感悟:“我发现老王和同行没有话,跟主顾话最多,他并没有钱,却不要钱,要的是亲人一般的情谊,一种亲情,当“我”没有理解的时候,他“直挺挺地走出去”,他感到悲伤。”学生读到了这些,让笔者兴奋不已!笔者明白是因为自己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Q之后,学生自主感悟到的远比我们预设的要多,文本解读的厚度远比想象得深厚。这堂课极大地激发了我培养学生提升质疑能力的兴趣。
笔者发现,除了以上案例,还有很多文本可以培养学生在标题处质疑的能力,在笔者的有意培养下,学生在标题处质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学生不仅质疑“济南的冬天怎么样?”还质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有怎样的情感?”《吆喝》一文学生不仅质疑“谁在吆喝?吆喝什么?为什么吆喝?”还质疑了“我们该怎样看吆喝?”《邓稼先》中学生质疑了“其人?其事?其精神?”《伟大的悲剧》学生提出“何处体现悲剧?为什么伟大?《猫》一文中学生提出一些列问题:几只猫?猫的不同与相同之处?为什么不养猫……《最后一课》中也提出了系列问题:什么课?上了什么?谁来上?谁来听……
(二)文眼处质疑
“文眼”是作者在文章中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对文章的结构起着支配、统摄的作用。刘熙载在《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所照映。”
找准泉眼凿下去,潜藏的清泉便会喷涌;找到文眼掘下去,隐藏的激情自然勃发。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在文眼处质疑的能力,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寻找文眼。笔者指导学生从课题中、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从文中某句关键的话语中,找到文眼。
文眼最能激发学生情感,最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或脉络层次,因此名家都很重视文眼的设置,其中又以诗人为最,一旦抓住诗眼,诗人的情感探寻也就柳暗花明了,所以笔者在此重点谈论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文眼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以《石壕吏》为例,谈诗歌文眼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指导学生找到诗眼,对于诗人的情感,学生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在寻找文眼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难,而教师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疑难有序推进,向更有思维层级的疑难迈进,疑问突破了,诗歌也就读懂了。笔者曾这样引导学生在文眼处质疑:
《石壕吏》文眼处走向纵深的质疑
笔者引领学生在文中的关键词中找到了文眼“苦”,通过笔者的启发、引导,学生的读、悟、想,学生围绕“苦”提出了一个又一个走向纵深的疑问,学生的情感、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作者的情感在课堂中水融。最后学生不仅读到了老妇人的丧子之苦、贫困之苦,还读到了她的用心良苦;读到了官吏的工作辛苦、不解之苦、无奈之苦;读到了诗人的无奈、无为、生命的艰苦。
在诗歌教学中,笔者常常让学生寻找凝聚诗人情感的诗眼,质疑探究进而突破诗歌的鉴赏。比如《望岳》中,笔者引导学生寻找诗眼“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学生质疑:为何有一览众山小的决心?比如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对文眼“断肠”的寻找,提出了疑问:为何断肠?何处体现断肠?
引导学生寻找文眼,并在文眼处质疑,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文本深度阅读也就找到了一条捷径。
(三)矛盾处质疑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在文本中如果出现了矛盾式情境,学生会产生疑问、信息探寻的强烈欲望。
文学作品中的矛盾有很多类别,笔者首先告诉学生矛盾在哪些?可能在悬念突起的故事情节中,也可能在文中直接出现的词语中,还可能蕴含在作者的情感里。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最厉害,笔者在此首先谈论在小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在矛盾处质疑的能力。
1.以《孔乙己》为例,谈小说矛盾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在《孔乙己》的教学伊始,笔者让学生寻找文中的矛盾,学生很快锁定在文章的最后:孔乙己好像的确已经死了。学生面对这样的文字自然生成了这样的疑问: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为解决这个疑问,笔者引导学生关注孔乙己的性格、生存能力、生命价值,学生围绕这些提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写了孔乙己的哪些事以及基本性格”,查找孔乙己的日常生活;“孔乙己有什么生活技能,或者说孔乙己靠什么而活着”,讨论孔乙己的生存能力;“孔乙己的存在,于我们有什么影响”和“孔乙己现象的社会意义有哪些”,探讨孔乙己的生命价值。笔者引领学生在矛盾处质疑走向纵深,质疑能力在小说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升。
2.以《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例,谈童话矛盾处质疑能力的培养
童话的结局总是美好,它将生活的不可能变为了可能,就如盲孩子最后看见了周围的一切,影子也拥有了生命,这和生活的真实就是一组极大的矛盾,学生在笔者长时间的质疑能力培养下,很快提出了一个疑问:盲孩子有没有看见周围的一切?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课文回读,继而进行辩论,明白了童话的特点,它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美好愿望,无论有没有看见,也许眼睛没有看见,但是心灵的眼睛看见了爱、关怀……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还有很多篇目可以引导学生在矛盾处进行质疑探究,推动教学。比如《散步》一文中,学生质疑:一家人最终走小路还是走大路?为什么这样选择?《羚羊木雕》中学生质疑:要回木雕还是不要回?“我”应该怎么办?《孤独之旅》中学生质疑:小康到底是放鸭,还是上学?孤独,还是不孤独?笔者发现当学生找到矛盾之后,疑问一个接一个,疑问的层次也不断向纵深推进,当中定有我们可以利用的推进教学的关键点,文本的教学便会在学生的高期待中完成,学而高效!
四、结束语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深入阅读文本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燃点,更是通向幽径的入口。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以标题、文眼、矛盾处三个抓手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因疑求异,在走向纵深的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