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生之间

师生之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生之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师生之间

师生之间范文第1篇

语文课上,邱老师就像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家,正定而自若。她好像无形的磁场,总能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过去。俗话说得好: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啊。可我们班那是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因为我们班迎来的是一位语惊四座出口成章的——邱老师。但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所以我们要精益求精,不耻下问,不能自高自大。人们总说严师出高徒,但在邱老师眼中却是以德服人。

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的得分是垫底的,我们班的人每一个都心慌意乱生怕老师火冒三丈,突然远处传来几声脚步声,班级顿时鸦雀无声,老师来了!可在现实中确实不一样的老师非但不“火冒三丈”,还是面带笑容,有些人想老师想要干什么,以为她是不怀好意的笑使他们对老师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有的人却“趁乱造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还有些人懂得察言观色知道老心里想什么,便无动于衷。

老师开始发话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上周做错了啥事了吗”?老师平静地说。“我们得了垫底”。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老师微笑的说:“你们可知罪。”同学们放松的说:“草民知罪。”全班笑了。“但是还要复习。”老师不紧不慢的说。同学们立即无精打采也有人目瞪口呆。还有人说白高兴一场。

我还记得一件令我刻骨铭心没齿难忘的事,那是在一个天高气爽的下午,俗话说过: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当时我还在孜孜不倦的写作文时。听到了我的名字我当时想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定找我有什么事,原来是我写了错别字,还错了三个让我无地自容啊。但我左思右想了一下就想通了因为我想起了一句话:胜败乃兵家常事。还有我还要感激老师因为如果不是她我想这篇作文就不存在了。

师生之间范文第2篇

关键词:师生 情感 尊师爱生 尊敬依赖

一般来讲,学生都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有接近教师的欲望,期待教师的关怀。教师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不尊敬教师的学生并不多见,但一些调查发现,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而下降,这往往是师生交往上障碍所造成的,学生非常讨厌偏向、易怒、爱发牢骚的教师。师生交往大门的钥匙握于教师之手,师生交往的封闭往往是教师所造成的。

一、了解、理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什么?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们当人看。首先,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要相信学生“向学生学习”。

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一视同仁,切忌有亲有疏,切忌歧视、辱骂和体罚学生。谈到体罚,也许很多教师都知道,马卡连柯曾忍无可忍地给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一记耳光,而这个学生感受到的却是马可连柯对他的切肤之爱。这里仍然是情感因素在做怪。你平常让学生感受到的不是关心,不是爱护,你碰一下他当然要委屈,要不接受。

尊重学生,教师还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但在学生面前,要注意保持饱满的精神和温和的态度,特别是当自己遇到一些不愉快事情的时候。有人讲,教师的情绪比较易调节,因为有宣泄的对象,有“出气筒”,这恰恰是教师应该注意的地方。有时,教师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这时应更注意自我控制。我们不要忘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教师如果退一步,则海阔天空。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但还要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感情共鸣,而不是消极影响。

增进师生情感,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记得我校有一名学生,以前经常翻墙逃学,经过教育,已经很长时间没有逃学了。有一次上课,他又缺课了,班主任老师课后才知道,他因迟到翻墙进校,被校长留在了办公室。这位班主任没有马上去批评他,而是问他为什么翻墙,他说“我迟到了,学校的大门已经关上,可是想到这几天各班正在进行纪律比赛,我怕影响班级成绩,又怕耽误上课,就翻墙了”。班主任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当着全班同学,讲明了他翻墙的经过,称赞他的进步:他过去是朝外翻,逃避学习,今天是朝里翻,为了学习和班级的荣誉。这位学生被老师的理解,流下了眼泪。

学生正处于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他们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认可、同情、支持和赞赏。教师不能以成年的目光和心态去认识他们,而是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也不能以自己当年的体验看待他们,而是要注意时代变迁给现代学生带来的影响。教师要能够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生,这被称之为移情性理解。教师在了解学生时应该做这种假设:“如果我现在是学生,我也可能这样做”,从而以同情的态度体验学生的所感所想,师生之间就会达到“忧乐与共”。

二、师生之间情感联系的重要性

谁都明白,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不过,师生关系不是孤立的个人之间的联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他们的行为要符合社会对这个角色的要求。例如,我们学校有一位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他还没有从学生的角色转变过来,在课余时间总是和学生一起玩闹。最初,一些学生还觉得这位老师平易近人,但后来很多学生则认为他没个老师样,不尊重他,而他的同事也觉得他的举止不符合角色的身份,这使他很苦恼。如果一名教师不能按社会的要求行事,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出现问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绝大多数老师能够认真的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清楚自己的任务是教书育人。 但是,师生关系这种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社会关系有其特殊性。师生之间关系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因为如此,师生之间比较充分的交往机会,在这种交往过程中能够形成情感上的联系,而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无论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是形成个性品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师生间的情感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也是至关重要的。

很多研究发现,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学生所喜欢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令人情绪安定的人格特性。教师应该知识广博,严格要求学生,但必须是教师充满人情味,令学生感到亲切之时,教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情感的要求甚至超过了教师知识的要求。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交往,相互之间就会产生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可称之为师生相互作用过程。例如,青春期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离开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启迪”与“感化”便只是教育者的一种情愿。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具有了真诚的信任与尊重,学生就会感到一种人格的尊重,他们的自卑、自私、孤独、胆怯、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信赖,他们就会主动地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有利用教师谁时了解学生的心灵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育要从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入手。首先,要端正对学生的看法,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年龄虽小,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着自己独特的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师生关系是平等、尊重、信任的朋友关系。其次,要注意平时的感情投入与积累。要善于与学生一起活动,同时,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最后,教师还应充分理解并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的、奇妙的甚至错误的想法,这并不是说教育者放弃自己的责任而一味迁就学生,而是要让学生在老师面前有一种人身安全和思想自由感,不然,学生不愿对老师说话,“教育”“引导”又从何做起呢?

三、教学相长

师生之间范文第3篇

老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天真淳朴的学生,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学生,是看问题表面而又情绪化的学生。学会跟学生沟通很重要。没有沟通,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把心中的小疙瘩,郁积成大误会,影响师生的感情,大则影响孩子的一生,也许他们会因为老师而放弃学业,因为老师而讨厌学校,因为老师而讨厌人生。为此,怎样做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师生之间如何沟通?

一、沟通可以从自我介绍开始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留给学生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接手一个新班,更应该如此。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可以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故事……学生了解了你,就会欣赏老师的好,即使老师有不是地方,也能谅解,也能找你沟通,也不会小误会积成大疙瘩。

二、沟通从可以从微笑开始

微笑是信任。只要老师张嘴微笑,孩子们就会感到你的亲切,就会喜欢你,听你说的话,就会想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三、沟通应该从自我批评开始

老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老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有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师生之间就会冰释前嫌,感情递增。

四、沟通从爱学生开始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的到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哪怕你有时做错了,学生都能理解你。师生之间的沟通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

只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能以心换心,用真诚换真心,那么你的一切沟通行为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如何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呢?

1.给予学生最真诚的爱,尊重并接纳学生

宋代程颐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以术驭人者,人亦以术而待。”教师对学生的真诚是一种教育力量,学生只有感到被信任,才愿意去接纳老师。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和接纳度有多高,对老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的接受度就有多高。

2.巧妙运用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人们都喜欢幽默的交谈者,喜欢听幽默的话语,具有幽默感的教师一走进学生中间,学生们就感到快乐,喜欢与幽默的老师交谈。在向学生表达一些否定性的意见时使用委婉的技巧,就会使学生更容易愉快地接受。除了幽默的语言外,还可以用“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传递信息,也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3.运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沟通

学生受到挫折时,投以鼓励的目光;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送去赞赏的笑容。对于后进生,则给予更多的亲切和友善的表扬,给予关怀的目光。刘松老师说过他的搭档(女教师)上课前总是擦口红不理解为了弄明白就跟去上课,结果?是给受表扬的学生一个吻,那学生美得不得了

4.及时的表扬与适当的批评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但是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这会使学生觉得老师的表扬不是真心的,而是一种惯用的手段。教师的表扬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的心情,不同的学生而受影响。表扬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勇气、责任感和荣誉。也许老师的一个微笑,一声鼓励都会改变学生的一时,甚至是一生。赏识教育家周弘说得好: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抱怨,而是抱怨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糟。批评重要,但批评的方式更重要。批评应重在未来的改进,而不是追究过去的错误。当学生犯错误时,我们不要一味地训斥、责怪,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厌恶感。教师在批评时,可用委婉的方式指出学生错误的地方,用暗示的话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从侧面敲击一下,但不太伤害他们的面子。

5.课余时间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教师在课余时间找机会与学生交流,并参与他们的活动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容易亲近,从而赢得学生的好感。我觉得每一位老师,既要能当“严父”又要能当“慈母”。在学习之余,与学生谈谈生活上的事,谈谈他们的爱好,谈谈他们的喜怒哀乐,关心他们的成长,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去了解他们的感受。老师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生活、工作,对于他们的发问、好奇,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予回答。

6.以文传情,拉近距离

师生之间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人际关系,阶段性,人际沟通,交往特点,亲密合作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等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

学校人际关系,最初往往是由组织编排人员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并不是在人们自愿交往的基础上出现的,因此它的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过程。

首先是接触阶段,这是教师与学生开始直接交往,由不相识到相识的阶段,这一时期,教师与学生都能按照规定和角色交往,学生对教师必恭必敬,教师对学生客客气气,礼节掩盖着双方的真实风貌,但双方内心都有了更多了解、熟悉对方的意图,教师尤其如此,教师总是围绕学生熟悉的话题对话,尽量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努力捕捉有助与了解学生的一切信息,如家庭背景、个人爱好等等,初始交往给双方留下的印象,往往对以后的交往有直接影响,就教师而言,由于工作职责的缘故,无论他对学生的影响如何,都会进一步与学生交往,但学生可能不一样,如果他对教师的形象缺乏好感,那么他可能会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回避教师。因此,在接触新学生时,先熟悉学生的姓名,以便见面不久可叫出名字,给人一种亲切、和谐感,尽快缩短心理距离,同时采用诙谐、幽默、随和、大方的说话方式,让对方乐于接纳自己。

师生双方经过一定的交往,接触之后,陌生感逐步消除,心理距离开始拉近,感情交流代替礼节性应酬阶段,这就是师生间的接近阶段,这时双方都形成了关于对方的大致印象,并作出较好的评价,因此有了加强交往,尽快使关系密切起来的意向,当然也有可能对对方的印象并不好,但为了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而有意识接近对方。师生之间的有意识接近,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接近,通常应对学生保持比较平均的频率,即教师与各个学生的接触大致平衡,避免与少数活跃学生(如学生干部、尖子学生)接近的现象。对于比较乐观接近教师的学生,教师需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接近的意图,以便正确引导,这里应强调的是,接近既是教师与学生关系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状态。而且就一段的师生人际关系而言,这是一种终止状态,也就是说,有的师生人际关系发展到这种状态,就不会深入发展了。

第三个阶段是师生的亲密阶段。这是接近阶段深入发展的结果,其主要特征是双方从浅层的信息系统发展为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融。此时双方无论是认识、感情还是行为都有较大的协调性。例如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即使繁重而艰难,学生也非常理解教师的用心,没丝毫的怨言。同样,学生提出的要求,即使有些过分,教师也会理解,并耐心说服,不至于反感。

而作为教师与学生人际关系的性质,往往受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影响,那么师生关系又具有以下这些特点:

需要互补。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决定心理上的需求。面对学生,教师有“教的需要”。他们会因为没有教的机会而烦恼和遗憾,更会因为没有教好而懊悔,甚至寝食不安,总之,教师是不能满足教的需要的。而要满足教的需要,必须与受教育者形成功能关系,面对教师,学生有“学的需要”。满足求知发展的需要是大多数有较高自觉性的学生跨入校门的动因之一。因此,他们往往因学的不多和学的不好而惶惑、焦虑,甚至不满,正是这种互补性的需要,推动着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发展,使之不断紧密。

交往规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规范往基础上的,这种规范性主要来源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就前者而言,不论学生家庭背景、智力水平如何,教师都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不偏爱。就后者而言,不论教师年龄、性别、专长、外表如何,学生都应该尊敬教师。而且,教师关心热爱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学生尊敬教师的行为方式都必须是得体的。教师不过分亲昵,学生不要过于拘谨,也不可过于放肆,甚至失礼。可见,教师与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循规蹈矩的。

角色多重。教师与学生的人家关系是一个大舞台,它让教师与学生扮演着多重角色,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不仅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领导者与被领导,成熟者与未成熟者,长辈与晚辈,有知者与无知者(或知之较少着),传播与接受等角色关系。这意味着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师,同时是为学生生活排忧解难之人。他们有必要花费一定时间深入学生,了解其困难,并尽力相助,否则,即使教师业务能力再强,学生非常尊敬,师生关系未必密切,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除了对教师的教诲给予肯定,尊敬教师以外,也应对教师给予必要的体贴和照顾,扮演好学生之外的角色。

与其它群体比较起来,学校中师生的人际沟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有进一步扬长避短的问题,为此有以下几条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为主的正式沟通的作用。在这方面,尽量采用双向沟通,平行沟通的方式,如与学生对话,讨论等杜绝“满堂灌”,“一言堂”的单向沟通,以及下行沟通时教师居高临下的气势。

第二,实行民主管理,让广大学生成员参与班级内各项重大工作的讨论与决策,尽可能增加学校学生直接用口头语言交流的机会,真诚地与学生联络感情。

第三,巧妙运用语言沟通,让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互补其短,各展所长,同时把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结合起来,增强语言沟通效果。因此,在发挥口头语言的沟通优势的同时,可通过适当的书面语言补其不足,使语言沟通保持良好的状态。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精辟的讲授与适当的板书相结合,学生认真听讲与必要的笔记相结合,才可能使2语言沟通保持较佳的状态。另外,运用口头语言沟通时辅以非语言表达手段,会增强口头语言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以姿势助说话”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总之,师生人际关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其相对明显的特征,而且有比较稳定的性质,不过阶段性与连续性是统一的,既任何阶段都不是停滞不变的,它不深入发展就有可能倒退。事实上,由于教师对与学生交往需要强烈程度不同(如班主任,新任教师与学生交往需求程度不一),师生人际关系分别处于不同阶段,有的甚至转向反面,既关系紧张,一般来说,班主任,主要文化教师与学生关系更密切。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领域最为能动的也是最为敏感的一对重要关系,这种关系的态度应该是“真实”,“接受”和“理解”的。所谓真实也称“真诚”或“表里一致”,意指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彼此都尽情表露瞬间的感情和态度,所谓接受也称“信任”或“奖赏”意指师生之间无条件地喜欢或诊视对方表露出来的真情实意,所谓理解是一种为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是从他人的角度来理解他人,真实,接受和理解三者是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的构成要素,它们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师生应建立一种亲密合作的人际关系,而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其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增进师生间教与学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尤其有助于充分、返回学生主题作用,有助于把教学和教育融为一个统一的过程,这是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的前提,有助于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情绪和教学气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当然了,学校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意识的引导和调节,使之朝预期的状态发展。不过,能有效的进行调节,①必须了解其发展情况,把握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与分析。②利用人际吸引(阶级吸引,相似吸引,仪表吸引,得失吸引)密切师生人际关系。③磨练个性品质,加强思想境界,道德行为,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修养,扬长避短,增强人格魅力。④研究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反应,并引导反应趋势。⑤舒畅沟通的渠道,加强人际情谊。

参考文献

师生之间范文第5篇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有效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会思考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的思维,卓有成效地发展学生智能,必须要注重提问的“有效”。

一、传统提问的误区

传统教学主要通过提问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对活动进程的掌握,使教学活动沿着预先设计的路线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提问习惯于瞄准认知方面的内容,大都以教师为主体,通常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封闭模式。

二是教师为片面追求环节的丰富而设计一些低水平的问题,这些问题无助于学生思考,不能调动其积极性,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等,简单而乏味。

三是有的教师能设计一些前瞻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实践,但在实践环节中却恪守“完美”的活动设计,谢绝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作为主体发起的提问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回应。以上种种提问方式导致学生不会回答问题,不敢回答问题,不愿回答问题。

二、有效提问的实践

1.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最佳问题组合

从思维角度看,问题类型概括起来有两类,即浮现记忆型,如“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有效思维型,如“为什么”之类的问题。问题设置要有目的,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根据认知的复杂性程度的不同灵活运用这两类提问是有效提问的关键。有时候,有些问题教师问得太复杂,或者模棱两可、产生歧义,都是由于没有事先很好地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造成的。在使用问题时,要考虑这一课要教的是事实、规则,还是模式、抽象理念。如果教师的目标是前者,那么问题应该是识记、理解和应用层面的封闭性问题;如果目标是后者,那么应该提出分析、综合和评价层次的开放性问题。

2.根据提问对象,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提问中的偏爱现象,对课堂负面影响很大。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较多较难的问题,忽视了另一部分学生。这就使前一部分学生自以为是,傲气凌人,觉得高人一等;使后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疏远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提问要注意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可以采取轮答、抢答、抽签回答、分组辩答和记分等方式,这样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3.把握提问时机,提升提问质量

教学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点名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时候,那个学生似乎还没有领会教师的意思,仍站在那里苦苦思索。这时候,教师是等几秒钟看情况,还是马上再叫一个学生回答?当教师让某个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他都开始回答了,教师是否会中途迫不及待地替那个学生回答。如果教师这样做了,那么教师已经在无形中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尽管有时候教师是无意的。所以,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

“提问时机”指提出问题到回答这个问题之间的时间,或回答完毕与下一次讲话之间度过的时间,是一个无言的时间段。实践表明,若“提问时机”过短,教师就提问别的同学或别的问题,或者学生作答后教师立即评价学生的回答,使学生的思考时间过短,失去思路完善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思考问题的兴趣。将“提问时机”增长到4~6 秒,能使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主动发问。

4.正确对待学生的回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要有评价,而且要科学的评价。

(1)评价标准个别化: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成就。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语要丰富多彩,如“不错”、“真棒”、“了不起”等。适时用体态语,如点头,微笑,竖大拇指。

(3)评价角度多元化:不仅评价结果,还要评价思维过程和回答方法。

5.加强同伴互助听课,注重课后反思和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