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英雄杀吕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玄武门变,亦是令人唏嘘。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了,在历史的银幕中,它的位置距离我们很远很远,远到虚无缥缈,远到令人怀疑它是否是真实存在的。
一柄古拙厚重的长剑,它已经度过千年的春秋,最后被静静地陈列在博物馆里,安详地收敛了杀气,沉睡在其中被人观赏。岁月在剑身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如一位垂暮的老者,早已不复昔日的锐利,被时间消磨尽它的青春与冲动。然而你可曾想到,它也曾经笑傲于沙场,在苍茫的古战场中肆意搏杀?可曾想到它杀气冲天,杀人嗜血,千万人皆葬身剑下?可曾想到,它经历了多少杀戮,又是谁持拿它以血染成一曲悲壮雄浑的战歌?
那是剑的故事,剑的残歌,也是历史的残歌。
从尧舜禹汤,到五胡十六国;从吕雉垂帘听政,到玄武门之变;从肃杀的古战场,到千里黄云白日曛的原野沙漠。数千年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又有谁能记得,在久远的千年前那种种爱恨离别?
当你翻弄史书时,会不会想到,史书中的人物也曾经是现实生活的一员,同样曾有自己的思想与命运,欢喜与悲伤,希望与气馁?秦皇君临天下,他的心狂傲而得意忘形。霸王乌江自刎,心中的视死如归与傲气、悲壮的无奈与坚决,那是一曲英雄的悲歌。吕后大权在握,又有谁在意她心中的怨恨与落寞。贵妃因祸国而被吊死,她的凄凉与身不由己,是那么微不足道。
笑与泪,爱与恨,贪婪与欲望,阴谋与诡计……种种情绪,种种际遇,种种结果,不意味着。这是历史中被人遗忘的奏曲。时隔千百年,有谁知道历史深处不为人知的故事?有谁知道历史那传奇的曲调?有谁知道那传奇中所沉浸着的爱恨别离?
生死轮回,时过境迁。
再无人知道那些往事,所有的一切已经被历史淡忘埋没,那些岁月缝隙在的碎片,汇成一曲无人知晓的残歌。
关键词: 《史记》选修 教学创新 四种途径
《史记》选修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它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热情和参与,提出以下四条教学创新的路径。
一、引用经典诗句,解读历史人物
如在教授《项羽本纪》时,我引用了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以及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代表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项羽应重振雄风报仇雪耻,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深重的惋惜和哀叹溢于言表。第二种观点认为项羽已失去人心,无力回天,败局难以挽回。历史总是给人无限的感叹与沉思,项羽无疑是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解读,也提升了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评价历史事件,发散学生思维
如在学习《刺客列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发言踊跃。我选取其中几种观点:(1)荆轲不畏,做了当时许多人想做的事情,至死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成为后代勇者的楷模。(2)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秦国统一天下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荆轲刺秦王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一定程度加速了燕国的灭亡。(3)荆轲身上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概,侠肝义胆,令人敬佩。我感触颇深,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了思维的广度。每种观点皆能言之有理,课堂气氛活跃,不同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思维得以拓展。
三、对比历史人物,撰写短小文章
在教学中,我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篇放在一起学习,学完以后,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刘邦与项羽谁更接近你心目中的英雄?为什么?用小文章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字数不限。我给了学生10分钟时间。我后来读了其中一名同学的文章:“项羽更接近我心目中的英雄。项羽是名将之后,霸气十足。在巨鹿之战中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在鸿门宴上他未杀刘邦,认为这样做不义,会被天下诸侯耻笑;为救心爱的美人虞姬,他身陷险境,奋力杀出重围;霸王别姬显示了英雄柔情的一面,让人肝肠寸断;东城一战仍未减英雄本色,让将士更加信服;兵败乌江他本可渡江卷土重来,但他把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为了天下的苍生不再受战乱之苦,他选择了自刎乌江。从这个角度看,项羽的死为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然历史或许会改写。项羽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骁勇善战、重情重义。他坦荡地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诛灭暴秦的功绩永垂青史,谁也无法磨灭。”读完以后,班级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显著增强。正是因为他们在用心解读历史,与历史人物同喜同悲,才能写出这么优秀的文章,引发全体同学的共鸣。在《史记》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恰当地运用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