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报告五年级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意义 理论依据 内容选择 编排与呈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在实施小学语文课程的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语文活动的设计和展开,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和已掌握的各科知识,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体验,获得能力,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教学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分科教学,也就是说,在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前,我国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古代的《三字经》、《千字文》等识字教材除了教学生识字以外,还涵摄了历史地理、文物服器、人伦道德、科学百物等广泛内容。孔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智德双修、内外兼通、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教育把读书识字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归宿,现在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对传统教育合理因素和理论精髓的继承和发展。
建国后受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学科界线越来越细,过分追求语文学科本身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分关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语文学习变成了语言研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走的是“书本―课堂―标准化习题”这样一条路子。语文作为交际工具与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急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只会割裂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割裂学科知识间的联系,隔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实践和应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开放的课程组织形式,超越了传统语文单一学科的界限,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通过先让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有机地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地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具体体现,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之所在。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综合性不言而喻。汉语言从字开始产生就体现出其综合性,汉字是音形义的综合体,由此延伸至词、句、篇。汉语运用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更是一种综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我们的母语,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学习的开放性突出表现为内容的多样性和学习时空的延伸与拓展。语文作为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决定了其知识涵盖面的广泛。仅小学语文教学就涉及诸如:历史、地理、天文、医学、自然、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语文学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习的内容不囿于语文课堂教学资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自然、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
语文综合性学习还表现为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能力的糅合、学习方式的复合、学习效益的综合。“留心处处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生活是正文,语文课本只是注解。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正是实践过程,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实践”不但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条件和基础,还是语文教育的归宿和目的。
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选择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各种版本的教材都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这一内容。人教版高段五、六年级每册教材都集中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安排在阅读教学课文后的练习中,结合单元专题,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则是单独成组,突破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综合为“感受读书的快乐”,大综合为“遨游汉字王国”。大综合又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有趣的汉字”,着重是让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建议开展的活动有:搜集和编写字谜,开展猜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歇后语、对联或笑话;搜集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第二板块是“我爱你,汉字”,着重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建议开展的活动有:初步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欣赏和学习汉字书法;通过搜集有关错别字的笑话、社会用字调查等,认识错别字造成的危害,自觉规范地使用汉字。下册小综合为“语言的艺术”,大综合为“走进信息世界”。大综合分为“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内容是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快速发展,体会给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六年级上册的小综合为“歌颂祖国”,要求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开展访问参观、搜集资料等活动,交流收获和展示成果。大综合性学习为“轻叩诗歌的大门”,以“了解诗歌”为主题,分成“诗海拾贝”、“与诗同行”两部分,主要开展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诗歌知识竞赛等活动。六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向母校、师友告别”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大板块分别为“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
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编排与呈现
人教版教材在进入第三学段后,每册除继续安排一次以课外为主的综合性学习外,出现了整组集中的、课内外一体的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的编排方式与其他各组截然不同,不再以课文为主体安排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而是分成主题活动板块。每个板块设“活动建议”、“阅读材料”两个栏目。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希望学生按照这些建议开展综合性学习;“阅读材料”是供学生开展活动时阅读的,但开展活动的材料不限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动手搜集,教师可以补充。由此可见,这既是一个规定了方向、有很大空间的教学单元,又是一个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性的语文活动。
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板块一,安排了有关信息传递方式及对人类生活产生影响的五篇阅读材料。这些材料与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不同,就作用而言,在于提供信息,介绍相关资料。板块二,安排了两篇不同类型的简单的研究报告――《奇怪的东南风》和《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其作用在于通过给学生提供研究报告的范文,使学生能够了解研究报告的基本特点,知道怎样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最后,还对今后如何提高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可行建议。
人教版教材除设置大、小综合性学习外,高段每册还保留了中、低段“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栏目。“展示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运用具有个性化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本领和学习收获。
北师大版教材则通过每个单元的“语文天地”和“综合学习”中的“初显身手”栏目,建议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高段活动的主题(内容)包括表演、收集资料或图片、办板报、办联欢会、开玩具交易会、办展板、手抄报、做天气统计图、采访或访问、调查等。
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教学中除了学习专题和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外,对于学习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学生都有相当大的自。综合性学习从各地教师的自发性尝试,进入国家课程的规范性实施;从以课外开展活动为主,进入课堂教学的领域。其目的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如人教版五上“遨游汉字王国”,编者在设计这些以文化奠基为线索的开放单元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单元是否具备让学生学习识字、阅读、习作的材料,是否提供含有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创造能力的可能,是否适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学习方法等。开放性单元没有主体课文,为教师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空间和展开思路。同时,开放性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集中体现语文课程、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运用密切联系的特点,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理念。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思维活动日渐丰富,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日益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要求更高。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从学生年龄、兴趣、爱好和时代要求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主题方案,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第1版.
[2]陈志强.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新探[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09).
《材料与热传递》是五年级下册的课程。教材的意图是: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不同的“锅烧菜”的现象,发现问题,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制定研究方案,再通过对比性实验,得出结论:“材料不同,颜色不同,热传递的效果也不同。”有三位教师先后教授过这一活动内容。
A教师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大屏幕(教材“提出的问题”中的第一组图)提出问题后,在没有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特别是没有明确实验操作步骤的前提下,匆忙组织学生用“塑料棒、铁棒、木棒、热开水”做实验。由于实验前学生没有经历制定研究方案的实践活动,对实验步骤不是十分清楚,导致教师边组织指导学生操作,边喋喋不休地强调:“做实验一定要注意三个小棒同时放,同一时间取出,并要一个人体验。”
B教师有所不同:先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制成的勺子:一个瓷勺,一个铁勺;然后猜想:两个勺子传热效果怎样;再选择实验方法,制订实验方案;最后动手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可以说,B教师的教学过程基本遵循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规律,可实验的结论令人大失所望:“瓷勺传热快”“铁勺传热快”和“两种勺子传热同样快”,三种结论平分秋色。原因很简单,B教师在学生制订方案时完全放手,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实验的操作步骤上出现了问题:两种材料的勺子在热水中的时间长短不一;取出的时间有差距;不是一个学生同时所体验。这样得出的结论自然差距很大。
C教师与前两位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简化了许多过程。除了观察大屏幕、教师的演示和补充填写了研究方案之外,学生没有任何实验操作过程,也没有经历制订实验方案的过程。
以上三节研究性学习活动课,A教师的学生虽然经历了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但没有经历制订研究方案这一实践过程。B教师的学生虽然遵循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但在制订活动方案时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并没有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C教师的学生缺少的体验就更多了。
研究性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问题上,研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前者,把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过程摆在突出的地位。
大家都知道,为了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将要结束前,教师几乎都会提出同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或本次学习活动,你学到了什么?”这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材料与热传递》的教学结束时,A教师是这样提问的:“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总结出三点:一是物体能传热;二是材料不同,传热效果不同;三是做对比实验应注意哪些问题。A教师的问题值得商榷。试想,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仅仅是为了学习某些科学知识吗?非也。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不是以结论或定论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的书本知识,而是学生通过探究实践而获得的程序性知识和领悟性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实,“热传递”是高中物理知识,小学生不必涉及过多,关于“良导体”“不良导体”等一些名词术语,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也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关键词:农村小学;幸福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的终极教育目标。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提出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实践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1年9月,课题组织普通农村小学――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五年级的6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口头交流,了解学生的幸福度和影响幸福的因素。
对此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困扰学生幸福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对“幸福”认知的局限性,使他们忽略了许多生活细节中的幸福。
2.对事件的归因时,学生更多考虑的是自己难以控制的外在原因。
3.学生缺少心理调节的办法。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提出了《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学习欣赏生活,乐观对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为学生终生幸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意义
本课题是在普通农村小学进行的一次基于校本的研究,是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下提高小学生幸福感的实践。通过本课题的实践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幸福度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二、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1.幸福:
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
幸福=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成就(马丁・塞利格曼)
2.幸福教育:
本课题所说的幸福教育是指: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和依托教材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习得乐观,提高“心理免疫”能力;通过以“幸福”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课和个别学生辅导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研究状况
幸福教育的实践始于塞林格曼博士于19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始的幸福课。广受关注的是哈佛大学的泰勒博士的哈佛幸福课,实践始于2002年。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关于幸福方法的理论,为科学理解幸福问题奠定了理论和教学实践基础。泰勒博士认为,如果我们能摒弃完美主义者“全有或全无”的极端思维,像最优主义者那样更善于接受和适应变化和不确定性,那么我们将学会悦纳不完美和失败,同时迎接成功并过上更幸福的生活。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诠释了幸福的含义,指出了幸福生活的实现路径。他的名著《真实的幸福》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基础。费莉莎・胡帕特女士(Felicia A Huppert)是英国剑桥大学幸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是英国政府幸福教育项目负责人。她从个体和群体积极心理健康视角对幸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主编的《幸福的科学》一书,对世界各国幸福教育研究最新成果进行了总结,是幸福教育的宝贵文献,奠定了幸福教育的科学基础。
2.国内研究情况
叶澜教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命状态进行了深刻阐释,这种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命状态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幸福哲学,是对幸福生命论的诠释。刘次林博士的《幸福教育论》,是近年以来我国关于幸福教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对幸福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影响,拉近了幸福理论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距离,促进了我国中小学幸福教育实践进程。以“奠基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孟万金教授主持的主持下从2007年到2011年先后在贵阳、成都、北京等城市开展实践。
3.幸福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
从2006年开始,在英国积极心理学家尼克・拜利斯(Nick Baylis)的指导下,英国顶尖中学惠灵顿公学为10年级和11年级学生每周安排一次幸福课。香港在1999年开设了“成长的天空”课程计划,在2005年开始推行“共创成长路”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教学实践。2008年上海金陵中学、上海梅陇中学引进香港“共创成长路”课程体系。
国内在中小学最早提出“幸福教育”的是山东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校长高峰,他们在2002年开始提出并实施幸福教育。随着幸福教育越来越得到众多教育者的重视,幸福教育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中小学相继开展。
这些研究以提高人们的幸福度为目标,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实践,而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积极心理学幸福教育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理论、经验、方法相对来说还很少,因此在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也可丰富幸福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目标
(一)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和依托教材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幸福,习得乐观,提高“心理免疫”能力;
(二)在积极心理学引领下,开展“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营造幸福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研究内容
(一)在高年级开展幸福教育的校本教材编写,开展基于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
1.编写幸福教育的校本教材
2.使用校本教材授课,并不断改进教材。
(二)开展“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科教学案例实践,改善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体验。
2.开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生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开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理论水平,推动幸福教育氛围形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学习相关理论方法,指导研究实践,提升研究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行动研究法
通过编写教材、组织主题活动、案例研究等研究活动,推进幸福教育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
3.问题分析法
针对学生幸福降低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整理,寻找成因,寻求有效地解决办法。
4. 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梳理,提升成果研究价值。
六、研究范围
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五、六年级学生。
七、研究过程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从2011年9月――2014年7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研究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
1.(2011年9月)学习《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设计调查问卷。
2.(2011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降低学生幸福感的原因。
3.(2011年11月)确定参与课题组教师,撰写开题论证。
4.(2011年12月――2012年1月)学习、研讨,确定幸福课教学内容,安排班级、课时。
(二)课题实施与调整阶段2012年3月――2014年6月
1.教材的编写与实践。
(1)教材的编写
①框架的建构
2012年9月,课题组依照志平主编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操作指南》的五个主题: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构建出校本教材框架。2013年11月,教材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在积极关系、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三方面有重合部分,有时比较难以区分,因此在编写时做出了将积极应对和积极成长合并为一个版块,在积极关系方面突出感恩教育的设计。在此基础上教材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六个板块,幸福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投入的学习、考试应对、做乐观的人、幸福修炼。至2013年5月,校本教材的基本框架形成。
②内容的完善
随着教材结构的逐渐形成,教材内容得到了不停地充实。内容由少变多,语言更加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呈现方式更加多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课题组组织教师进行了学习风格、韧性、感恩、心流、优势与天赋这些专业知识的学习,这些学习不仅帮助大家明确了概念,增深了了解,也增强了教材专业性。
③版面的美化
教材最初设计是使用WORD进行排版,但是经过对比发现PS更能使教材画面丰富,吸引小学生,2014年5月,教材开始以Photoshop形式进行编辑排版。在美化过程中通过板块图标设计,图片筛选,色彩选择,风格统一等工作形成了美观,有情趣,有专业知识,实用的教材。
(2)教学实践
依托教材的课堂教学实践主要集中在教材出具模样之后。2013年下半年在中心校五六年级开展了使用校本教材的心理辅导课,这些实践使我们发现了教材当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修改教材比之前更加便于学生使用。
2.幸福教育实施途径的研究
(1)2013年2月――2013年7月,开展了以“幸福教育”为主题的德育活动。
结合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安排了以 “幸福教育”为主题活动。包括的班队会评比、“品味书香 享受幸福”舞台剧比赛、“家校协同 共享幸福”亲子家长会、“学习雷锋,幸福大家”主题升旗仪式等活动。
(2)学生团体辅导活动
在对课题研究任务有了进一步明确,对积极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基础后,课题组引入了学生团体辅导。2013年12月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在读研究生和本校心理老师组织了多次活动,学生团体辅导进一步推进了和深化了“幸福教育”的开展。
(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案例实践。
2013年12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课题组组织学校各教研组开展了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班级管理实践。并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教育案例”的交流,对于更新教师观念,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4)教师积极心理学理论培训。
初期培训以了解积极心理学为主,课题组安排教师学习《在哈佛听积极心理学》、邀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主编陈虹为教师进行 “积极心理学”的通识培训,习了对教学更有指导作用的《给教师的101个积极心理学建议》。课题负责人做了主题是“做更幸福的自己”的专题讲座。通过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介绍,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有了一定提升,特别是情绪管理、心理韧性等知识对老师自我调控和指导学生心理调节有很大帮助。
为提升教师开展案例研究的效果,学校组织教师学习马丁・塞利格曼的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并要求教师结合学校到的理论、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案例。这种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进一步的提升了老师的理论水平,提高了案例研究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提升阶段2014年9月――2014年10月
1.梳理研究素材,撰写研究报告。
2.整理过程性资料和物化成果。
3.进行结题鉴定。
八、研究结果
(一)编写完成了《幸福成长》系列教材中的五年级教材《向着幸福出发》和六年级教材《做幸福的自己》。
《幸福成长》系列教材是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中心小学编写创作的校本教材,目前为两册,一册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教材名称为《向着幸福出发》,一册面向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材名称为《做幸福的自己》。两册教材分别安排了贴近学生实际的“幸福认识”、“正确认识自己”、“投入地学习”、“情绪管理”、“考试应对”、“做乐观的人”、“幸福修炼”七个板块,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乐观,提高幸福指数。
1.编写本教材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一切适应孩子的发展、一切促进孩子的发展”的办学理念,本着对学生当下的幸福和未来的幸福负责的态度,教材从本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力求富有实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
2.编写本教材的原则
(1)关注学生的幸福体验,突出内涵特色。
与其它心理方向的教材不同,《向着幸福出发》和《做幸福的自己》不只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而是着眼于学生 “幸福地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幸福;在学习活动中习得乐观、保持幸福;在困境中或面对困难时积极应对,提升生活品质。
(2)突出实用性,体现主体参与特色。
每课教材包括,导语、生活连连看、寻找幸福密码、智慧锦囊、大胆一试、成长足迹等几个内容。在参与几个环节的操作、讨论、思考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幸福学习”的训练,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组织基于教材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 认识幸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方法论指出: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和寻找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幸福现实论指出:幸福生活就在当下,就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完美不是幸福,最优化选择才是幸福。
在实践中课题组设计了“认识幸福”的活动,编写了“幸福就在生活的细节之中”、“幸福账本”、“ 改变让自己更幸福”、“ 关注当下,感受最真实的幸福”等几部分内容,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尝试。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习得乐观。
一个人的乐观程度越高,他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越高。塞利格曼写了一本书《学习乐观》,讲的是教人如何走出无助感的方法,并提出务实的乐观这个概念。塞利格曼主张,人们不应被一时挫折而打败,应该以乐观的心情去建立自己的信心,使自己勇敢起来,这样才能反败为胜。
课题组在编写教材的同时开展了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发现调节自我的方法,学习心理知识,在探索中不断提升心理素质。
(三)总结出了实施幸福教育的一些有效途径
1.组织以“幸福”为主题活动,推动幸福教育的开展。
学校组织了“身边的幸福”主题班队会展示活动;进行“幸福的班主任”系列培训;我和老师的幸福故事主题讲话;“品味书香 享受幸福”舞台剧比赛;“家校协同 共享幸福”亲子家长会等,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要怀有感恩之心,要懂得给予,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个幸福的学生。
2.组织团体心理辅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心理品质。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在读研究生策划组织完成的心理素质拓展项目,让五年级的小学生从欢乐的活动中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心理老师组织的“独一无二的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关注自我,思考:我是怎样的人?结合这一学期的“优势取舍”等课程,学生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生团体辅导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和深化了“幸福教育”。
3.通过“幸福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1)更新观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组织有针对性、有要求的培训,为教师实践提供支撑;开展案例交流提升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2)引导教师在工作中追求“卓越”,提升职业幸福感。
课题组在对教师的培训中重点阐述了“心流”体验对于人们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引导教师回忆工作中忘情的时候:每一次成功教育的体验,每一次教学设计的完美实施,每一个宝贵经验的总结……然后对比是对职业倦怠中的恐惧、厌恶所带来的不良体验,促进教师认识到工作中应当为自己做一些积极地目标,推进自己投入到工作中,体会更多的心流体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通过培训以及后期的访谈,我们发现有了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教师在心理调节,克服不良情绪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在职业幸福感上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体验。
(四)实施效果
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社副主编陈虹认为课题组编写的校本教材《向幸福出发》、《做幸福的自己》, 从幸福的视角编写教材,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新意,有实际价值。
(五)物化成果
(1)农村小学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上下册合订本教材五年级的《向着幸福出发》和六年级的《做幸福的自己》。
九、反思与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对于幸福的理解不断加深,也引发我们思考:我们的工作为了什么?是孩子未来的幸福吗?那么孩子当下的幸福应该被忽略吗?在最真实的当下,教育者组织那些活动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幸福,感受到“真实的幸福”,习得让自己“持续幸福”的方法。通过思考我们认识到,将德育、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今后我们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马丁・赛林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2010.7
[2]马丁・赛林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教出乐观的孩子[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2010.9
[3]阳志平 等. 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4]王滟明、邹简. 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哈佛教授的幸福处方[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2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课程资源;语言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必须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解读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感染作用,注意语文材料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何让小学语文的人文性更能够体现人文的特点呢?在正确处理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处理好生活化的语文与人文性的语文之间的关系方面,笔者认为,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还原课堂的语文味,把握“人文化”的本质,挖掘人性之美。
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当代教育的四大要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语文味,就是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感情,让丰富的感情激荡于课堂,课文中的场景、形象、意境与故事,需要学生自己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实践认知和领悟从不同的视角来感受,来体验,并在阅读与感受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震,真正将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落到实处,要体现人文本与个性化感悟的关系,二者之间即是对话,也是双方的互动,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独立的哪怕不是很成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走极端,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人文精神的挖掘与落实。如果只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或直奔文章的主题,离开语言文字空洞的说教,使原来充满情趣的课堂死气沉沉,了无生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语文学习,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案例如下:
句子1:我站在骆驼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童年骆驼队》林海音)
句子2:倭瓜愿意爬上架子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人问它。
学习类似的句子,会不自觉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宁静和自然的率性从容,由此可见,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有一颗慧心,善于发现并对语言有独到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把发现的语言转化成文本的语言,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和再创造。把语言的学习当成是一个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解读,再在教学的实践中,回归到感性发展的过程。
二、再现语言实践的过程,问责“人文化”的深度,展现人文情怀。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已具备一定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实际,中高五年级的内容不再仅仅限于第一人称的记述,精读课文也取消了提示语,更多的注重学生的探究等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兼顾理解与表达。
如《草船借箭》,可提出以下问题:谁向谁借箭?借箭的原因是什么?是怎么样去借箭的?用草船去借箭的结果是什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并以此为支点,铺陈开关于文章背景、脉络、人物与内容的学习;把陈述性的内容转化为疑问性的内容,并以疑问展开整个学习的过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有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大力渲染圆明园过往的辉煌?
所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由此感悟文的人文性,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
1.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运用圈点、批注、勾画等方法,读、思、议、记相结合,体会文本用词的精准恰当,以此为基础,来理解文本内容;
2.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有重点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信息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并以教材为模本开展丰富合理的想象;
3.让学生在认知的前提下,入情入境地解读课文,使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融入文章的句里行间,让文中人物的命运与喜乐和自己的独特领悟相统一,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材内容的编写是按专题分组编写的。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于浓郁的人文气息,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对于人品格的形成,人性的美好与人文情怀的感染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三、整合文本资源,丰富“人文化”的内涵,升华人文意义。
丰富文本内容,拓宽学习资源,是丰富人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语文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在阅读理解方面,要学会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行文顺序,领悟文章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课文中的人文性,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在学习的过程中,浮于内容的表面,人关注人文精神的感受,升华人文意义,为学生的终身品格的形成奠基。
1.以丰富的教材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感情熏陶。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中,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报告等体裁编入教材,个别文体是第一次进小学课本。“展示台”作为综合学习的一部分,在全班范围内交流认识大自然的感受,在农村生活与劳动的成果,在爸爸妈妈单位参与的活动以及在家庭和社区间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谚语对联、古典诗词以及成语典故等,如《说“信”》《画蛇添足》《满江红》趣味中阅读在轻松中识记在快乐中运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以此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和人生态度和和正确价值观。
2.以多元的视角解读文本,体会领悟,感同身受。
把握每个单元课文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前三个自然段都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您)”的表达方式,叙述方式相同,在叙事的基础上直接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如《独坐敬亭山》《触摸春天》《乡下人家》,由此而到对人生命本质的尊重、救助与关爱,及以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思考与探索,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如《生命 生命》《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尊严》等,更重要的是,二者有机融合,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以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
3.落实三维目标,厚积薄发,思想碰撞。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丝绸之路》这些文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爱国图强的精神,引导他们从小立志,热爱祖国,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日积月累里,有理想、惜时等方面的名言警句,反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同时,受到思想、道德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总之,在语文课堂上,在强化落实语文工具性的同时,要注重人文性的熏陶,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乐趣,以疑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创新,以议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真正实现教育“发展人性 培养人格 改善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陕西教育.2011.5
1. 目标追求:凸显语文综合性。
2. 内容设计:体现整合融通性。
3. 教学过程:强调自主实践性。
4. 策略运用:注重合作探究性。
5. 反馈导向:实现评价多元性。
一、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流程
理想状态下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由一个活动主题出发,向着学生“整个生活世界”逐步开放,不断拓展,不断深入的活动。这一特点决定并形成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具体如下:
学生主体活动 教师指导活动
[节点一:唤醒旧知,激感] [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节点二:明确主题,生成方案] [组织研讨,探讨方法] [节点三:聚焦实践,自主探究] [关注过程,适当介入] [节点四:展示成果,互评学习] [多元评价,共同提升] [节点五:拓展延伸,持续发展] [拓宽视域,再促发展][][][][][][][][]
节点一:唤醒旧知,激感。教师要立足于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起点。一方面可以将新知与旧知进行有机的勾连,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源头;另一方面能唤起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体验。良好的导入环节,既使主题内容自然生成,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聚焦的语言表达中逐渐将话题转化为问题,进而形成新的学习主题,为后续的学习探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节点二:明确主题,生成方案。学习方案生成的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习方案的生成过程,就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展示个性、释放灵性,提出学习专题、策划学习活动的过程。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碰撞中,形成个体或群体的综合性学习方案。需要说明的是,学习方案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专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学习方案,在专题统一目标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打破整齐划一的活动方案。因此,综合性学习方案具有创新性、选择性、组合性,每个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特长自由选择,形成各具特色的个性化学习方案。在方案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时候是一位组织协调者。
节点三:聚焦实践,自主探究。人人亲历实践、亲身体验,在“做”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是倡导自主探究的价值所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体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组织形式是多样的,如个体活动、小组活动、班集体活动、校级校际活动等;探究活动的时空也是广阔的,不仅仅局限在课内40分钟,可以是阶段性的探究,可以走向课外,包括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保持适当介入。
节点四:展示成果,互评学习。在成果汇报阶段,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感悟体验和研究成果,张扬个性,彰显特色。展示交流的过程也是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对活动中的经历、表现进行系统回顾评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启发思考。在促进学生大胆自信地表现自我的同时,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我、完善自我。
节点五:拓展延伸,持续发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展示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项研究的终止,而是学生生命成长又一个新节点的开启。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再一次融入实践,从而更充分地体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育人价值,面向学生实践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面向生命的真实成长。
二、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要点
1. 在目标与方案之间架设桥梁
(1) 整体把握教材,合理选择内容。首先,合理安排教材内容。苏教版高年级的“学和做”都安排在每册教材的最后,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灵活地增删调补。如五年级下册《节约用水》就可以结合思想品德课《从一滴水说起》展开活动,也可与教材中课文《水》的阅读教学相结合,策划“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公益广告”等综合性学习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统览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去填补和延伸教材。如苏教版低中年级无相应的综合性教学内容,教师可循着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兴趣,根据年段目标和学生一起确定主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进学生在具有生活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中学语文、用语文。
(2) 制定具体目标,细化年段要求。在合理选择主题内容后,必须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才能使综合性学习成效可检测、可评价。目标制定的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年段目标,教师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有序、有度、有向地将目标分解细化到主题中,使之能照应学生各学段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要求,避免目标的夸大、拔高或窄化。
(3) 精心设计方案,促进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设计是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围绕学习目标设置的预设性方案。目标的确立影响着方案的设计,同样,方案的设计也在进一步促进着目标的达成。在设计方案时,要凸显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核心地位,要精心设计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2. 在预设与生成之间演绎精彩
(1) 把握角色定位,引领生命成长。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与传统的封闭的课堂教学相比更开放、更灵动、更具不确定性,这也意味着教师要面临的问题更为错综复杂。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不能包办代替,但也决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身兼数职”。一般来说,教师可以从四方面来定位角色:一是合格的组织者,在活动中协调各方关系,组织学习过程有条不紊地推进;二是积极的示范者,在活动中给予学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提供应有的示范;三是主动的引领者,密切关注学生的方法与情感,适时介入引导;四是出色的合作者,以学习者的姿态参与活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2) 倡导动态生成,顺应发展变化。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预设的方案清晰地贯穿于学习的全程,但是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顺应学习中的突变和创造,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发展态势,不断调整实施的策略,更好地趋向目标的达成。要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生的发展之上:课前,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和发展需求;课中,善于创设时空,捕捉资源;课后,积极评价,适时推进。
(3) 优化推进策略,整体协调发展。综合性学习是复合式的、多样化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整个身心都在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帮助学生提炼相应的学习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学习方式而言,可以是听、说、读、写、画、观察、访问、调查、表演、操作等手段的综合;就作品表现形式而言,可以是文字记录、照片、录像资料、文献资料、研究报告、小论文、主题板报等。
3. 在评价与发展之间搭建平台
(1) 珍视独特体验,彰显个性差异。余文森教授指出: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重视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我们不能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指标,而应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行为表现和情感反应上;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齐步走,而应珍视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选择和兴趣爱好,倡导个性特长的发挥,用发展的眼光去挖掘潜在的意义和价值,促进学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决策、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2) 搭建展示舞台,分享学习成果。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既是一种相互学习交流的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方式。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结果性评价,都应该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着眼于学生的亮点和进步,指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的成果,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合理的建议。其次,教师还可根据活动实际需要和学生成长需求,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本内容展开学习的资源,进行引领性评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或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等可以共同参与成果汇报,进行更专业更权威的点评。这样多元多层的互动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提升学习的思维品质,形成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取向。
(3) 重视资源建设,分享智慧结晶。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不仅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且要及时收集整理过程性资料,重视综合性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教师可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共建共享,不断完善,不断丰富资源库的内容与形式,将有内涵和育人价值的文本、图片、音像等资料有序分类存放,留下扎实研究的轨迹,有利于后继学习活动的再利用和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