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年游柳永

少年游柳永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年游柳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年游柳永

少年游柳永范文第1篇

2、《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宋代:柳永原文: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3、《长安早春》唐代:张子容原文: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4、《子夜吴歌·秋歌》唐代:李白原文: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少年游柳永范文第2篇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文学创作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文苑与诗坛,是他们耀文或耀武之场,很少有女性敢于擅闯,来此间一显身手。南朝梁朝钟嵘《诗品》品评从汉至梁的诗人一百余人,女诗人只有寥寥四位。《全唐诗》九百卷,女性作品九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女性作品一卷:百分比均为百分之一。总之,人数既少,地位亦低。然而,石破天惊,也有人敢于说“不”。并且巾帼不让须眉:岂止是不让而已。甚至令许多舞文弄墨的七尺男儿瞠乎其后。只能遥望她的背影。她,就是南宋词史也是中国诗史上的杰出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市)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杜甫早在《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中就发出过如此慨叹。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一起被称为“后四学士”,代表作是有名的《洛阳名园记》。其母王氏也擅文章。李清照生长于诗书官宦之家,自小就受到诗香熏染、文化熏陶,诗名很早就流播于闺房之外,为名诗人晁补之所赏识。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词。也会写散文和骈文,书法与绘画也独具风格,与她的曾作名著《金石录》的丈夫赵明诚一样,对金石也颇有研究。赵明诚在她45岁那年去世,《金石录》就是由她整理完成并流传于世的。李清照在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时代,却才华秀发,写作与学术双管齐下。按今天的说法,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且名副其实的学者型作家。

李清照的诗写得很好。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如“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题八咏楼》)。就是气概豪雄寄托深远之作。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曾听到大诗人艾青在家中反复吟咏后一首诗,并且连声赞美“这个女人真了不起”。李清照更是一位天才的词人,清诗人王士稹称其与辛弃疾(幼安)为“济南二安”,清代词论家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故有“词家二李”之称。李清照的词后人辑为《漱玉词》,流传至今的可靠的只有四十首左右,但却像李后主之作一样天才俊逸,无词不佳。她虽是南宋婉约派的大家,但其词大致以建炎元年(1127)宋室南渡为分界线,分为中原时期(即北宋时期)和江南时期(即南宋时期)。后期的作品多写失偶之伤。孀居之悲,沦落之苦。国亡之痛,以个人的遭逢感受反映了那个天崩地坼的时代。前期的作品则多讴歌自然风光,抒写离情别绪,表现少女情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其中的一首。而且应该是最早的一首。

这首小令,南宋黄异《花庵词选》题为“酒兴”,是写李清照少女时代一次历久不忘的溪亭之游。“溪亭”,可泛指溪水边的亭阁,但宋代济南西城确有“溪亭’其地,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徐正权为北宋名医,是著名学者石介的女婿,苏辙在济南时曾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一诗。“常记”,长久记忆,一本作“尝记”,为曾经记得之意,亦可作“总是记得”解。张先《少年游》有“帽檐风细马蹄尘,常记探花人”之句。全词以“常记”领起,四叙游历往事,可见记忆之深与记忆之殷。而非过眼即忘的逝水流云。然后展开对畅游情境的描绘: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抒情主人公的情态是“沉醉”而且“不知归路”。这是一次心旷神怡的胜游,不然不会竟然游到了日落西山晚霞飞的时分:这是一次心醉神迷的快游,不然不会游得竟然迷失了返程的道路。从此词一题“酒兴”和词中情境看来,“沉醉”固然指心理状态,也应指生理状态。五代张泌《满宫花》说:“东风惆怅欲清明,公子桥边沉醉。”晏几道《阮郎归》说:“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李清照和游伴们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身经如此赏心乐事,焉有不飞觞劝酒把盏言欢之理?都是少不更事的年轻人,沉醉就不是微醺而是酩酊大醉了。待到天色已晚兴致将尽而急于回舟时,可能是地理不明,更可能是酒精发生作用,竟然将船划进了荷花深处。“争渡”之“争”,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解为“怎么”,可见游者七嘴八舌迷茫惶惑之状,而且“争”可通“怎”,柳永《八声甘州》词有句云“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解为“奋力划行”,急于在众荷丛中找到归路。二解均可通,我个人偏向前解。人声、桨声以及水声三声并作,“惊起一滩”行将栖息的“鸥鹭”就是必然的结果了。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没有画蛇添足地去说明归路究竟如何,他们“一路平安”与否,给读者留下的是思之不尽的余地。

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这首小令以寻常语言度入音律,全用白描,词中有画。事件、景物、情感三者水融,创造了如同早春时节般优美的意境。是美的礼赞,青春的乐曲,难忘最是少年游的回忆之歌。

少年游柳永范文第3篇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桃红柳绿: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桃羞杏让:桃花和杏花都感到羞愧,只好退让。形容女子比花还要艳丽动人。

桃腮柳眼:形容初开的桃花和新绿的柳叶妩媚多姿。

李白桃红: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浓桃艳李: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

桃花人面:事本唐孟棨《本事诗》。崔护清明京都郊游,于一庭院,桃花之下邂逅一美妙女子。次年再访,物在人去,慨叹不已,题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后遂用“桃花人面”形容女子貌美。亦借指意中人。

桃李争妍: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

夭桃襛李: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

描写桃花的诗句

1、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3、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4、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5、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王禹偁《春居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

6、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7、千古武陵溪上路,桃源流水潺潺。——张宏范《临江仙·忆旧》

8、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9、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来折一枝。——白居易《晚桃花》

10、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曾巩《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

11、花谷依然,秀靥偷春小桃李。——《荔枝香近·送人游南徐》

12、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13、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纳兰性德《红窗月·燕归花谢》

14、凭君莫问:清泾浊渭,去马来牛。——元好问《人月圆·玄都观里桃千树》

15、春坞桃花发,多将野客游。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头。——张籍《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桃坞》

16、桃花水到报平渠,喜动新流见跃鱼。——黄图安《闲咏二绝》

17、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18、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汪藻《春日·一春略无十日晴》

19、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少年游·咏红梅》

20、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郑板桥《沁园春·恨》

21、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聂夷中《杂曲歌辞·起夜半》

22、蕙兰有恨枝尤绿,桃李无言花自红。——欧阳修《舞春风》

23、开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箜篌谣》

24、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自是桃花贪结子,错教人恨五更风。——王建《宫词一百首》

25、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6、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28、雨晴风暖烟淡,天气正醺酣。——黄庭坚《诉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

29、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0、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阴铿《渡青草湖》

31、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32、彭蠡湖天晚,桃花水气春。——白居易《彭蠡湖晚归》

33、一树桃花,向人独笑。——张惠言《风流子·出关见桃花》

34、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存勖《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35、正过雨、荆桃如菽。——蒋捷《贺新郎·梦冷黄金屋》

36、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光。此时御跸来游处,愿奉年年祓禊觞。——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

37、重重香腑脏,偏殢圣贤杯。——辛弃疾《临江仙·和叶仲洽赋羊桃》

38、宝钗分,桃叶渡。——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39、而今丽日明金屋,春*在桃枝。——周邦彦《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

40、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吴涛《绝句·游子春衫已试单》

41、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符曾《上元竹枝词》

42、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

43、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44、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

45、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李白《上之回》

46、薄妆桃脸,满面纵横花靥,多。——欧阳炯《女冠子·薄妆桃脸》

47、笑旧家桃李,东涂西抹,有多少、凄凉恨。——辛弃疾《水龙吟·载学士院有之》

48、邻歌散,罗襟印粉,袖湿茜桃红露。——《永遇乐·探梅次时斋韵》

49、樱桃花,一枝两枝千万朵。——元稹《樱桃花》

50、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

51、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52、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53、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

54、因君树桃李,此地忽芳菲。——李白《赠秋浦柳少府》

55、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陆游《落梅》

56、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57、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大石春景》

58、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李商隐《茂陵》

少年游柳永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宋词 魅力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感伤美 恋情美 柔婉美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这是我人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正当小学的年纪,还不懂何为词。只是惊讶于它与以往背过的古诗颇有不同,且有一番说不出的风味,隐隐地,生出些许喜爱的情绪。真正接触到词以后,才发觉越读越放不下,那种口齿留香的感觉,似有魔力,将我牢牢地锁住。宋词可以说是种在了我的生命中。

但那时还不曾对其有理性思考。如今总结看来,词家千余,在以抒情为主的我国诗歌史中,宋词更是一种更典型、更纯粹的抒情诗。文人词发展之初,原是配合音乐、供妙龄女演唱的歌词。目的是“娱宾遣兴”,这就导致题材的窄深,情调的感伤,风格的柔婉,所谓“诗庄词媚,其体元别”(李东琪语),建构成词体的本质特征。正是词体的这一本质特征,呼唤着人们的审美关注。宋词的魅力大概就在于它形式和内容的双重美。现在,让我们在在词学与审美间架起一座通梁,将我对宋词的美的感受阐发出来。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曾有格律诗“三美”主张,仔细品味,宋词之美也正符合这一原则。

一、声律和美,韵谐灵动的音乐之美

注重音乐美,是中国古代诗词乃至整个文学的传统特色。早在南朝时沈约就指出:“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1]但宋词的音乐美是具有独特性的――“文字之声律助音乐之谐美”,从而产生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先来说说音乐之谐美。宋词所配合的音乐是“繁声奏”、优美动听的“燕乐”。它那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变化多段的节奏韵律,通过人的听觉,能够引发心理上的多种美感,如清脆美(声如裂帛),高亢美(响遏行云),纤弱美(莺语蝶舞)、浑厚美(黄钟大吕)、流利美(溪水潺潺)、连腔美(珠圆玉润)、婉转美(余音绕梁)[2]……这种由音乐所引起的美感是“徒诗”所没有的,是合乐歌词“音乐美”的独特之处。宋词有一千多种词调,一调有一调之“声情”。例如:《水调歌头》高亢悠扬,常用作凯旋的军乐,《水龙吟》是清彻嘹亮的笛曲,《念奴娇》是响遏行云的高调,《贺新郎》音韵洪畅,歌时浩唱,《沁园春》声甚清美,《雨霖铃》颇极哀怨,《暗香》《疏影》乐节谐婉,等等[3]。选择不同的曲调,也就能给人以不同的音乐美感。

再说文字声律之美。我们知道,诗歌的声律美主要体现于语言的节奏感和音调的和谐上。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靠音节之间的“顿”、“逗”以及押韵造成的。而音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组织起来的。除此之外,还常常借助于双声、叠韵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因而词依乐段分片、依词腔押韵、依曲拍为句,依乐声的高低升降选择确定字音的平仄四声,因而词的节奏、韵律更加灵活多变,呈现出与诗不同的音律美。

“诗的音律也是一种音乐,它用一种比较不太显著的方式,去使思想的时而朦胧时而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在声音中获得反映”[4]宋代词人不仅善于择声情,也很注重歌词的文字声律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和谐协调,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例如: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为了跟表达自己在国破家亡、颠沛流离境况下无限哀愁相协调,她选择了《声声慢》这个沉郁幽咽的曲调。《声声慢》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她选用了入声韵,因“入声直如促”,“逼侧而调不得自转”,与所抒之情更谐和。最精彩的是全篇运用十八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不仅读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而且从外表到内心,层层深化地表现了女词人空虚无聊、无以慰藉的极度愁苦,声情并茂。

二、情如画,情入画

词是感性的东西,总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的画面。当你入了情境,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出完整的画面,品味其中的意境和深意。

“诗(词)中有画”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也是诗词评论中常用的褒扬之辞。这“画”大体上蕴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体,二是色彩。例如: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其中“人比黄花瘦”之句,以人比黄花,不但有形,而且有色,既描绘了憔悴的面色,又刻画了娇弱的体态。用黄花的形色作比,把闺中憔悴、娇弱、病态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人把“形”与“色”统一于一体,创造了浑然一体的诗词画意。本文试图略去诗词中有关形体的刻画,单纯对其色彩加以品评。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诗词中生动的形体刻画影响我们对色彩的品味,另一方面暂时放置“形体”不论,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诗词中有关色彩描绘的丰富内含和艺术魅力。

三、参差错落的建筑之美

宋词自不必说,乍一眼看去就能看出它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不同之处。诗从形式上来看,整整齐齐;而词则是长短不一,具有参差错落的感觉,如同苏州园林一般,给人以不对称的美感。

说完了形式,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内容了。宋词的整体基调是比较感伤柔婉的,它不似唐诗那么气势恢宏。文学反映政治,这和积贫积弱的大宋有一定的关系。不过也给予了宋词一片不同于诗的天地,这些浓厚的情绪转化成特殊的审美享受,是留给后世的无价财富。

一、浓厚的感伤美

感伤是宋词的基调。翻阅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这近两万首词给人最清晰、最突出的印象是: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情调。在宋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带有浓厚感伤色彩的“悲、哀、愁、怨、恨、叹、泪”之类,还有“酒”、“醉”、“梦”。

宋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伤心人”[5],伤心洒泪的镜头也比比皆是: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同时,这些伤心人也大多是以“孤独者”的形象出现的,他们孤苦寂寞,没有知音,无以慰藉: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肚子凭兰桡。(柳永《少年游》)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唐婉《钗头凤》)

但他们的伤感,各有不同,有的是相思离别,思想怀人的感伤,如“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有时光易逝,年华易老的感伤,如“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有怀才不遇、漂泊零落的感伤,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还有异族侵凌、国亡家破的感伤,如“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刘辰翁《柳梢青》)再有是遭受压抑、报国无门的感伤,如“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陆游《诉衷情》)。但这些感情并没有完全代表宋词感伤的所有情况,而且往往也是交错融合的。不过,它已将其浓浓的感伤之美表现出来。

二、深挚的恋情美

跟宋代诗文相比,宋词的题材有两个特点:一是较为狭窄,而是有所“专长”――抒写男女恋。虽说“词为艳科”的局面在晚唐五代文人词中以压倒的优势大量地存在着,这是千真万确的客观事实,恋情是宋词的首要题材。

归纳起来,恋情词内容有这样几种:

1.写情人相会的欢乐:如晏殊《诉衷情》:“青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东城南陌花下,逢着意中人。回绣袂,展香茵,叙情亲。此时拚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叙写春游时与意中人相逢的欢乐场面,寄托了长相厮守、永不分离的美好愿望。

2.写新婚生活的甜蜜的:如欧阳修的《南歌子》:“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写出了新婚夫妇沉浸在爱情的幸福欢乐之中的场景。

3.写情人难以相合的惆怅的,如欧阳修的《渔家傲》:“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水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描写了一对热恋中的水乡男女青年,虽因无法相合而对着并蒂莲空自惆怅的情景。

4.写情人远隔的相思之恨的,如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相思之恨有如长江之水无休无已,但只要心心相印、永不相负,则虽有恨而无恨。

5.写悼念亡妻的凄楚的,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三、“本色”的柔婉美

就宋词的整体而言,其风格是偏于“柔”的,柔婉是宋词的主体风格。在词史上早就有宋词以婉约为“正宗”、“本色”的说法。

如前所述,男女恋情是宋词的首要题材,感伤是宋词的抒情基调。男女恋情,本来就是温柔软媚、婉转缠绵的,又多用婉转曲折的笔调来表现,就显得更为柔婉了。而感伤也以低沉软弱之音为主而偏于“柔”,由此可见,宋词的情调是以柔婉为主的。

宋词中直接加以具体刻画的人物重于女性,她们的形象,“云鬓”“娥眉”“朱唇”“香腮”“纤手”“楚腰”,言谈举止轻柔妩媚,情意柔婉细腻,是无可争议的柔婉。而描绘的自然景物,大多是与水相关的。江水、湖水、溪水、池水,春雨秋雨,水中的荷花,汀上的禽鸟,岸边的杨柳等等。宋词中的水景多是平和幽静、富于柔婉之美的。一些花草,如娇杨垂柳,微风细雨,轻烟薄雾,斜阳淡月等,在宋词里也是俯拾皆是。如: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鞔Α#蒋捷《虞美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过雨小桃红未透,舞烟新柳骨犹弱。(张先《满江红》)

品读宋词,仿佛可以感受古宋朝的文化风貌,仿佛可以体会宋代词作家的思想情感,那一阙阙长短句,或豪迈、或悲壮、或温婉、或缠绵,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词作者的特有情感,也展示了宋词那种凝炼的语言艺术。

宋词就是一朵开在我生命里的花,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宋书・谢灵运传论.

[2]据杨海明.《唐宋词史》.引庄志民《审美心理的奥秘》.

[3]参看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少年游柳永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李清照词 地 实词 语气助词 辨

“地”字在全宋词所见李清照词中凡四见,卒录于下[1]:

《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四处“地”字的解释,各个注家或以为字义太平常而未加注[2],或虽加注但解释得不甚明确[3],或于文义不通[4],故于“地”字之义,很有考辨的必要。

一、实字与助字之辨

“地”,《说文》释之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5]地从土,本义即为陆地、大地、土地,则清照四词是否均合于此义?易知《行香子》、《声声慢》合于此义。“云阶月地”是句中对,以“云”对“月”,“阶”对“地”,“云”、“月”、“阶”皆为名词,则“地”亦为名词。这种用法在诗词中很常见,比如宋曹冠《念奴娇・蜀川三峡》词“十二灵峰,云阶月地,中有巫山女”,又如宋张孝祥《鹧鸪天》词“月地云阶欢意阑”,都是固定用法。“满地黄花堆积”更易解,谓黄花凋落,洒满地面,此“地”亦是实地。另两词若以“地”为实字,则文义不甚通顺。笔者以此二“地”为助字。

《孤雁儿》“小风疏雨萧萧地”。“萧萧”,《花草粹编》、《历代诗余》、《天籁轩词选》均作“潇潇”,是联绵词,义为小雨貌,即细雨蒙蒙的样子。南唐王周《宿E陂驿》“谁知孤宦天涯意,微雨萧萧古驿中”,宋欧阳修《渔家傲》“昨夜萧萧疏雨坠”,又李清照《蝶恋花》“萧萧微雨闻孤馆”,“萧萧”是形容词。“小风疏雨萧萧”以文法而言已然完整,是说小风微拂,细雨蒙蒙,催下了伤心人的千行泪水,“萧萧”修饰“小风疏雨”,这风雨是“催”的动作的实施者,词中略去了直接宾语,即落泪之人,千行泪是间接宾语。语法结构相当完备了,若训“地”为“地面”、“大地”,则“萧萧”应为动词,不通。

《渔家傲》“故教明月玲珑地”。与上例略同,“玲珑”也是联绵词,又作“珑”、“苓茏”、“E胧”,《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珑。”李善注引晋灼曰:“玲珑,明见p也。”或曰此《渔家傲》词为咏梅之作,而“玲珑”在诗词中常用以指梅花或雪,用法是以某物的性状指代该物。唐韩愈《春雪间早梅》诗:“玲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钱仲联集释引张相曰:“上句指梅,下句指雪。”这里将“月”、“梅”、“地”三个意象并列,文风一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似乎也说得过去,但联系上下文来看,却少了一个语法成分。“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造物主有意为之,故意让明月、梅花、大地……,省略的内容可能是“灿烂”、“绚丽”,但原词中没有提到,可见“地”解释为名词与文义而言不通顺。

既然“地”不能训为实字,则其必为助字,试将两词中的“地”去掉,“小风疏雨萧萧,又催下、千行泪”,“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文义大顺。

二、结构、时态、语气助词之辨

古汉语中,“地”用为助词,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为结构助词,置于状语后或补语前,如“慢慢地走”,这是一直保留到现代汉语中通用的用法。第二,用为时态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如宋辛弃疾《行香子・三山作》“小窗坐地,侧听檐声”,又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手酉惴鄞核起,倚门立地怨东风”。第三,用为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宋张先《八宝装》词“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又《礼记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吃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那么,清照词《孤雁儿》与《渔家傲》当属何种用法呢,显然属于语气助词。有注家以为《渔家傲》中的“地”属结构助词[6],大误。这一用法的一个显著标志即为“地”应置于状语后或补语前,比如李白《越女词》五首其四“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宋柳永《长寿乐》词“等恁时、等著回来贺喜。好生地。剩与我儿利市”,宋欧阳修《夜行船》词“却与和衣推未寝。低声地、告人休恁”,宋苏轼《人娇・王都尉席上赠侍人》词“密意难传,羞容易变。平白地、为伊肠断”,而这里“地”之前的“玲珑”显然不是状语,不能解释为结构助词。另有注家以“地”为时态助词,义同“着”[7],亦说不通。时态助词“地”需用在动词后,如《舜子变文》“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又《醒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牌做生活。”“萧萧”、“玲珑”均为形容词,不可作此解。训“地”为语气助词“的”就没有问题了,文义流畅,又合语法规范,语法上“的”置于形容词后。

三、“地”作语气助词的条件规律辨

“地”在唐宋时期置于形容词后,作为其词尾,当语气助词用。[8]考李清照同时期的词人,以及宋元时的一些剧作,在这些作品中这种用法很是普遍,并具有以下规律:

1.用于叠词之后。如:

添伤感,将何计。空只恁,厌厌地。(柳永《满江红》[万恨千愁])

潜身走向伊行坐。孜孜地、告他梳裹。(欧阳修《惜芳时》[因倚兰台翠云])

引调得、甚近日心肠不恋家。宁宁地、思量他,思量他。(黄庭坚《归田乐令》[引调得])

不言不语只偎人,满眼里,汪汪地。(晁端礼《一落索》[道著明朝分袂])

朝朝日日,忙忙劫劫地。(曹组《扑蝴蝶》[一生一世])

心似长檠一点灯,到晓清清地。(吕渭老《卜算子》[云破月高悬])

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史浩《永遇乐・夏至》)

三万六千排日醉,鬓毛只恁青青地。(辛弃疾《渔家傲》[道德文章传几世])

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辛弃疾《唐多令》[花知否])

嬖髟鞯亍R荒矶年纪。(刘过《清平乐・赠妓》)

2.用于联绵词之后。如: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李清照《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三杯两盏,眼朦胧地,长向花前醉。(史浩《青玉案・劝酒》)

被那懑,引得滴流地,一似蛾儿转。(沈端节《探春令》[旧家元夜])

见郎和笑拖裙,匆匆欲去,蓦忽地、肯留芳袖。(史达祖《祝英台近》[绾流苏])

巴得暂时朦胧地。还又匆匆惊起。(葛长庚《贺新郎》[露白天如洗])

奈何地、丛篁低碧,巧相亏蔽。(方岳《贺新凉》[霜日寒如洗])

庭前鼓吹喧人耳。蓦忽地、又添一岁。(章谦亨《步蟾宫》[团栾小酌醺醺醉])

蓦忽地,省得而今双鬓老。(杨缵《被花恼》[疏疏宿雨酿寒轻])

向东风不倚朱扉,傍斜阳也立闲阶,扑通地石沉大海,人更在青山外。(马致远《商调・集贤宾・思情》)

3.例外,即不符合上面的规律。如:

霞苞电荷碧。天然地、别是风流标格。(苏轼《荷花媚・荷花》)

知他因甚地,瘦厌厌。(吕渭老《小重山》[雨洗檐花湿画帘])

4.“地”作固定词语的词尾。

主要有“恁地”、“特地”、“蓦地”这样一些词语,使用很广泛。如: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柳永《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

恁地十分遮护,打窗早有蜂儿。(辛弃疾《清平乐》[东园向晓])

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李清照诗《钓台》)

为西湖西子,费人料理,东林东老,特地留连。(陈人杰《沁园春》[懒学冯君])

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晏殊《少年游》[重阳过后])

黯然怀抱,特地遣谁宽。(李之仪《满庭芳》[一到江南])

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沈。(黄庭坚《两同心》[一笑千金])

暖风拂鼻籁,蓦地暗香透满怀。(康与之《荷叶铺水面》[春光艳冶])

蓦地刺桐枝上,有一声春唤。(马子严《孤鸾》[沙堤香软])

总之,“地”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果理解不深入,就会误解文义。在李清照的词中,“地”作名词时是用的本义,用作助词时是语气助词,不仅李清照这样使用,同时代的其他作家也是如此。语气助词“地”通常用于叠词或联绵词后,并有一些特殊情况和固定用法,充分理解了“地”的多义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据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

[2]如蓝天等注评.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31.又陈祖美评注.李清照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7.

[3]于天文选注.李清照词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27.

[4]刘瑜选析.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49.

[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6]见靳极苍著.李煜、李清照词详解.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151.